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烏鴉喝水的教學反思(精選16篇)

烏鴉喝水的教學反思(精選1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4W 次

在快速變化和不斷變革的今天,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反思過去,是爲了以後。我們該怎麼去寫反思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烏鴉喝水的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烏鴉喝水的教學反思(精選16篇)

烏鴉喝水的教學反思 篇1

《烏鴉喝水》這篇課文,篇幅不長,而且故事有趣,孩子們願意讀。我爲本篇課文準備了精美的課件,開始讓學生先認識烏鴉,瞭解烏鴉的樣子,然後問誰知道有關烏鴉的故事,並以“烏鴉反哺”的故事導入新課。

在本課識字的教學環節,我先讓學生在閱讀課文中識字,並在課堂上交流識字方法。如:形近字,渴—喝、爲—辦、右—石、鳥—烏,學生還進行猜字謎、利用形聲字規律、組詞等多種方法進行識字,別管哪種方法,我都給予了鼓勵,更激起了孩子們識字的熱情。

在課文理解上,我重點指導學生朗讀,通過讀,感受烏鴉遇到困難時,開動腦筋,想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來。課文的第一自然段,“到處”引導學生讀重音、語速稍慢,突出四處找水的辛苦。“烏鴉看見一個瓶子,瓶子裏有水。”引導學生理解“瓶子”和“水”,以示驚喜。“可是,瓶子裏水不多,瓶口又小,烏鴉喝不着水。”由原來的驚喜到喝不到水的無奈,“水不多”和“瓶口小”“怎麼辦呢?”,讓學生揣摩烏鴉正努力想辦法喝上水,想想應該怎麼讀?

最有指導學生按“烏鴉找水——發現水瓶——喝不着水——想辦法——喝着水了”的順序背誦課文。

在理解“瓶子裏的水漸漸升高”中,進行了“烏鴉喝水”的實驗,我準備了一個小口大肚的玻璃瓶,家長吳展老師幫忙拿了一大包石子,在玻璃瓶裏裝少許水,往裏面加小石子,讓學生觀察玻璃瓶裏的水漸漸升高的現象,再讓學生讀讀課文中的相關的句子:“瓶子裏的水漸漸升高了。”指導學生用“漸漸”說句子。

通過本堂課的學習,學生不但學習了語文知識,還明白了遇到困難一定要想烏鴉這樣開動腦筋,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的道理。

烏鴉喝水的教學反思 篇2

《烏鴉喝水》一課內容通俗易懂,很適合閱讀。教學中重點應引導學生通過朗讀感悟“烏鴉急着找水—喝不着水—想辦法喝水—喝着水了”這一系列變化過程。同時,教育學生明白遇到困難應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的道理。因此,在教學中,我將烏鴉如何喝到水設爲本課的教學重點。

在教學這篇課文之前,我怕孩子們會出現覺得烏鴉的這個辦法並不十分了不起的情緒。如果這樣,就阻礙了學生去認真體會文本。所以在教學中我並沒有急於讓孩子們發散自己的思維,提出像“說說你還會想出什麼好辦法?”“如果你是這個烏鴉你會怎麼做?”這一類的問題。而是與學生一起,在學習課文的同時,去感受這隻烏鴉的高明之舉。

在學完“烏鴉是怎麼喝着水的”後,學生明白了烏鴉能喝着水在於它的仔細觀察、愛思考,另外拓展問題“瓶子旁邊要是沒有小石子,烏鴉該怎麼辦呢?請大家幫烏鴉想想辦法,想到的請舉手。”兩分鐘後,學生們紛紛舉起了小手,有的說:“用吸管吸。”“讓瓶子斜倒下來,就能喝到水了。”“把瓶子打破上部,就能喝到了。”“把瓶子踢倒,烏鴉就能喝到水了。”

學生們的辦法各種各樣,孩子們的想法總是富有創新意識的,我想這堂課上我不僅與孩子們一起體會到了文中那個小烏鴉的聰明才智,更讓我感受到學生們的智慧。

當然,在這一節課的教學中,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指導朗讀不到位;由於時間安排欠合理,導致指導學生書寫生字匆忙進行。

烏鴉喝水的教學反思 篇3

《烏鴉喝水》是一篇經典、有趣的童話故事,通俗易懂,以“喝水”爲線索,採用簡潔生動的語言,描繪出烏鴉機靈、智慧的形象,說明任何事情只要開動腦筋想辦法,就能克服困難。課文語言簡潔,結構嚴謹,文中插圖形象鮮豔。

本文共三小節,分兩課時完成。我上了第一課時,根據《語文新課程標準》對低年級閱讀教學的要求,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是:

1、知識和能力:認識“烏、鴉”等九個生字。會寫“辦、法”兩個字。

2、過程和方法:通過正確、流利地朗讀,探究式地學習,理解課文。

3、情感、態度、價值觀:懂得遇事要開動腦筋,利用現有的條件解決問題。

我個人認爲在實際操作中,我做得比較好的地方有三點:

1、步驟清晰。(讀準字音——記字形——結合課文——理解字義——習字寫字)。

2、課堂上滲透識字方法(做動作,加一加、減一減,加減混合等許多方法來解決生字。)。

3、注意主動識字的願望和能力,用已有的方法識字。(自己說記字方法、組詞、說句子)。

在讀準生字讀音的過程中,我先讓學生們圈畫出生字,自己藉助拼音讀準字音,再把你覺得讀得好的生字讀給同桌聽,再開小火車認讀。這樣,通過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全班交流,充分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但是在教學中出現不少問題和不足:

第一、鞏固生字的形式、時間太少,以至生字掌握不紮實;而給生字找朋友的時間又太多,浪費了時間,導致最後的拓展沒能完成。

第二、學生的朗讀不多,形式太少。

第三、在指導學生描紅,習字的指導中,還不夠嚴格,因爲底年級的寫字教學一定要嚴格把關,注意漢字的間架結構,把字寫正確,工整。

第四,還是可以適當放手。如引導學生理解“到處”時,我想可以讓孩子自己先說說從“到處找水喝”這個詞組知道些什麼更好。從“一個一個地”到“漸漸”的理解,老師的主導作用過於強烈,應更多發揮孩子主動學習的能力。

烏鴉喝水的教學反思 篇4

一、選材上的反思

本次科學活動《烏鴉喝水》趣味性強。以欣賞課件《烏鴉喝水》引出讓幼兒反思的問題“是不是有水的瓶子裏投入了石子,烏鴉都能喝到水嗎?”從而進行了相應的操作活動石子與沙子放入水中產生不同現象的反思。本次活動的選材符號本班幼兒年齡特點及學習特點,操作性強,能激發幼兒的學習慾望。

二、目標設定及材料準備上的反思

目標制定合理。根據本班幼兒的學習能力以及認識水平,從能力、情感、知識三方面着手。且在整個活動開展過程中。將活動目標中重、難點有意識的在各個環節中突破、

在這次活動開展過程中,準備材料不夠充分。每組操作時教師爲幼兒準備的沙子不夠多,而且教師準備的沙子太乾,操作時由於沙子吸水,大部分水被沙子吸乾。從而產生了不一樣的實驗結果。其次第二次操作時教師只需爲每組準備一份水,集體觀察操作即可。

三、過程的反思

整個活動體現了分層遞進,分層落實的教學特點。從看課件導入——用石子實驗探索——沙子實驗探索——比較實驗結果有什麼不同——得出結論五個環節。在活動中,教師利用形象的圖示幫助幼兒理解爲什麼石子裝進水量少的瓶子裏烏鴉還是喝不到水,使複雜的科學原理簡單化,很容易被幼兒所理解。但幼兒教師材料上準備的失誤。科學效果不明顯,幼兒體驗到的科學成果感知不深入。

烏鴉喝水的教學反思 篇5

我在課堂中創設了學生主動參與的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給學生提供了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機會,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教學反思(2)。如文中二、三自然段寫烏鴉想辦法喝着水,不使用傳統教學中教師演示,讓學生理解喝着水的過程,學生處於被動接受狀態。爲了讓學生嘗試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我設計了讓學生在自讀課文的基礎上,4人小組合作動手做實驗,研究烏鴉喝着水的過程。學生實驗完成後,讓學生自主發現水位的變化,在變化中離家“漸漸”的意思。通過合作實驗,學生主動悟出了烏鴉是怎麼喝着水的'。年級學,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在讀一讀課文、做一做實驗、說一說實驗過程中自主學習。在烏鴉喝水的過程中讓學生自己發揮想象力“怎樣才能喝着水”。讓學生講《第二次烏鴉喝水》的故事,引導學生表述自己的想法。

在字詞學習環節,讓學生自主結合拼音認讀生字。通過小老師認讀、同桌互讀、開火車讀等活動鞏固字詞的認讀。將字詞放入課文段落中再次認讀。讓學生自主學習生字詞語,糾正字音。

烏鴉喝水的教學反思 篇6

在學習《烏鴉喝水》中,有一段“烏鴉把小石子一顆一顆放進瓶子裏,瓶子裏的水漸漸升高了。

”這句話看似簡單,但要學生悟出其中的道理卻很不容易。因此,我在教學中就讓學生做一回小科學家,讓學生將小石子一顆一顆往瓶子裏投,看着水漸漸升高,讓學生從理解課文體驗到認識真理的快樂。也許就是這樣一次實踐體驗,能讓學生從此愛上科學、迷上科學,走向科學研究之路。在教學中,我們幾位一年級語文教師是這樣做的:

一、培養學生親身實踐的能力。

在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中,讓學生再回到課文看烏鴉是怎樣想辦法喝着水的,爲了讓學生嘗試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小組合作動手做實驗,研究烏鴉喝着水的過程。學生實驗完成後,不禁發出:

“喲,水真的升高了!”興奮之情溢於言表。通過合作實驗,學生主動悟出了烏鴉是怎麼喝着水的。由於設計的實踐活動符合一年級學生的特點,很好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在讀一讀課文、做一做實驗、說一說實驗過程中興趣盎然地學習語文,真正成爲了學習的主人。

二、在思考中發展學生的思維。

本課有一個教學目標,讓學生在遇到困難時,能積極想辦法克服困難。課末,我就以“如果瓶子旁邊沒有小石子,烏鴉該怎麼辦呢?”這樣一個問題爲討論點,滲透這個教學目標。學生們的想象力幾乎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有用吸管的,有用棍子把瓶口打爛的,還有在瓶子上啄一小洞的……多棒的點子啊!不知不覺中,學生的思維在不斷髮展。

總之,教師不只是課堂教學的實施者、組織者、主導者,更是語文學習的主要參與者之一。課堂是學生展現自我的大舞臺,在這個舞臺上孩子們扮演了各種角色,讓他們在這舞臺上盡情地創造表現自我吧!

烏鴉喝水的教學反思 篇7

導入課文時說看聰明的烏鴉怎樣喝到瓶子裏的水,這時有同學舉手說他背過課文了。因爲上一篇課文要求背誦,並且挨個檢查了,這一篇也要求背誦,所以有些人就早開始行動了。

那就改變一下,先不認讀生字了,直接讀課文吧。課文讀得很順利,故事情節也很快就清楚了。好在我早有準備,從網上找的三個課件該出場了。第一個比較全,有動畫加課文朗讀、字詞、練習等,第二個是演示烏鴉喝到水的過程,第三個是假如瓶子的旁邊沒有石子怎麼辦。

看完前兩個動畫後讓同學們思考討論:瓶子旁邊要是沒有小石子,烏鴉該怎麼辦?討論的氣氛很熱烈,有的在討論的過程中就迫不及待地舉手了。

討論的結果主要有三種方法:

1、先在地上挖個洞,把水倒進洞裏後再喝。

2、從別的地方找小石子來放到瓶子裏。

3、把瓶子的口打碎(但不能讓水流出來)再喝。

有一部分同學沒有認同第一種辦法,我同意這種方法,但分析說一是會滲到土裏一部分水,再就是會把水弄髒。第二種辦法幾乎都同意。有一部分同學都想到了第三種方法,還想出了打碎瓶口的好幾種辦法。

接着演示第三個動畫,是烏鴉從別的地方銜來許多小石子,一顆一顆地放進瓶子裏,但還喝不到水,最後它叼來一根吸管放到瓶子裏痛快地喝起水來。

這些動畫確實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我並沒有多講什麼,但我想他們一定理解了烏鴉喝水的方法,甚至還想出了別的辦法。

願我們的學生能象烏鴉一樣,不管遇到怎樣的瓶子,都能想辦法喝到裏面的水。

烏鴉喝水的教學反思 篇8

新課程強調“學生是探究性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關注學生不同的探究要求,愛護學生探究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

在教學時,通過設問:你能幫助烏鴉想想辦法嗎?讓學生通過合理想象,激發創新意識,發表獨立見解,促進雙向互動。教師成爲探究活動中的促進者,始終給學生以層層推進、引人入勝之感,讓學生有不斷探索、追求真知之動力。從學生們富有個性的回答中,“我幫它把瓶子斜過來,讓它能喝着水;我請它到我們家喝茶水”。“我幫烏鴉拿一個杯子,讓它把水倒在杯子裏。”“我拿一個電鑽,鑽個洞,不就行了。”“垃圾桶裏肯定有許多用過的吸管,烏鴉從垃圾桶裏找一支吸管,就很容易喝到瓶裏的水了。”“或者找來一個紙碗,把瓶裏的水倒進碗裏,也可以喝到水。這樣既有效又輕鬆,多好啊”。由此可見和諧的探究氛圍正在形成,這些,必將促使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形成樂學的良好心境。從而有助於自我探究能力的鍛鍊、培養、提高。

在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中,讓學生再回到課文,看烏鴉是怎樣想辦法喝着水的。傳統的教學通常是教師演示,讓學生理解喝着水的過程,學生處於被動接受狀態。爲了讓學生嘗試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我設計了讓學生在自讀課文的基礎上,小組合作動手做實驗,研究烏鴉喝着水的過程。學生實驗完成後,不禁發出:呦,水真的升高了!

興奮之情溢於言表。通過合作實驗,學生主動悟出了烏鴉是怎麼喝着水的。

由於設計的實踐活動符合一年級學生的特點,很好的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在讀一讀、做一做、說一說的實驗過程中興趣盎然的學習語文,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

烏鴉喝水的教學反思 篇9

烏鴉喝水,故事很簡單,但轉而變成科學活動之後,卻讓我遇到了一系列的問題。從一開始內容的選擇,到後來的制定,再到環節的,可以說是、蛻變的過程。

教材的理解與挖掘:如何從數學角度挖掘有價值的東西成了活動的步,體積、空間、容積等知識點,但適合中班幼兒的最初的感知和形象的理解,操作活動貫穿,孩子或藉助操作的或合作地讓孩子觀察、感知、理解物體體積與所佔空間之間的關係。

是環節的設置與安排,試教時我讓幼兒直接用果凍盒測量不同物體的體積,然後製作記錄表,總結規律,一來誤差比,果凍盒是圓性的、板栗、冬棗之類的食物的形狀不規則的,加大了測量的難度,重新思路,將烏鴉喝水遊戲前置,由烏鴉喝水引發孩子們的興趣,在看一看、比一比、扔一扔的過程中,建構和整合已經驗,並藉助水載體,地減小了操作的誤差,最後再給烏鴉送禮物遊戲,將前面整合的經驗遷移到中,由觀察、到操作、到運用逐漸遞進的過程。

是科學活動語言的組織,科學活動的特點是嚴謹與縝密,教師的語言非常的精煉與簡潔,試教下來,孩子的操作情況與預設有的差別,我的指令發不精確,孩子的去操作,後來仔細的斟酌每個環節中的每一句話,中班孩子的年齡特點,儘量讓語言通俗、簡練、,就像之後的操作活動,強調與了最快之後,孩子理解起來就簡單多了。

可以說教案在的修正,思路也在地在開闊,活動還有遺憾的地方,取與舍之間東西都了提升,這是孩子能體驗的,更是執教者的我所收穫的!

烏鴉喝水的教學反思 篇10

《烏鴉喝水》這篇課文內容主要講述了烏鴉通過想辦法喝到瓶中水的故事,教育孩子們要養成愛動腦的好習慣。教學這篇課文,我翻看了不少網上的教學反思,發現,有幾處地方孩子們容易掌握不牢,於是,在課堂中,我有意識地進行重點指導:

一、“喝”與“渴”的區分

有些高年級的孩子也經常犯這樣的錯誤,就是容易將“喝水”寫成“渴水”,在教學過程中,先讓孩子們進行朗讀記憶,在讀熟的基礎上,給孩子們自由創新的機會,想一想,如何清晰地分辨這兩個字?孩子們經過了思考與討論,很大一部分孩子採用了偏旁記憶的方式,認爲“喝水”必須用嘴巴來喝,所以“喝水”的“喝”有個“口”,而“口渴”表示嘴巴幹,需要水,所以是三點水。這個方法得到了一致的認可,我也對這種方法給予了肯定,並且進行了鞏固練習,選字填空,讓6個小組進行比賽。孩子們利用這種方法分辨速度挺快,正確率很高。我鼓勵孩子們利用課餘時間摸索出更簡單實用的方法,比比誰的方法好,孩子們的興致很高。

二、把實驗帶進課堂

烏鴉看到有半瓶水,可是瓶口小,烏鴉喝不到水,後來想出了丟石子的方法,終於喝到了水。如何光靠看圖與想象,孩子們可能會說,但不會更清晰地理解,掌握的不夠紮實。於是,我在邊教學課文內容的同時邊做科學實驗,用一個瓶子與黃豆演示了整個實驗的過程,讓孩子們眼前一亮。科學實驗帶進了課堂,孩子們興趣很濃,聚精會神地看着。後來,我讓孩子們上來試着做下實驗,孩子們更加帶勁了。

烏鴉喝水的教學反思 篇11

上完這節課,用時超過了預期。或許這節課老師的問題比較細碎,或許教學的難度對於班上一些基礎較差的孩子來說還較大。想要抓得點有點多,有一點面面俱到,但是重點不突出的感覺。

記得數學老師上課喜歡問孩子們,你們從這些圖片裏,數字裏,可以提出什麼“數學問題”?孩子每課都有所得,每一得都是那麼指向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運用的。而我們的語文學習,如果僅僅侷限於瞭解課文寫了什麼?明白了什麼道理?那就不是語文課了。關於課文內容,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孩子們自己多讀幾遍課文就明白了。如果也僅僅侷限於認字教學,也沒有足夠的語文味了。課堂上時間有限,學生會的我們就不講,學生可以自己學會的我們就少講,學生不會的,需要掌握的纔是我們語文課的精華和精髓。

我認爲學習語文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是最需要訓練的。我一直力圖在探索在課文閱讀教學中,學生在感知課文內容時,可以更加多的學到和感知到的——“語文問題”。所以,我們的語文學習,我希望是在讀懂文意,識字識詞的基礎上,還可以學到和解決很多語文問題,而這些問題也正是孩子們需要老師提點和指導的。

在《烏鴉喝水》第二課時裏,我力圖在一邊引導孩子讀懂課文,理清記敘文的表達脈絡時,隨機的進行隨文識字,且把識字與理解、與表達、與積累相結合,在字詞句表達的相互交錯中,感知語文,學習語文,解決語文問題。

如:隨文識字“到處”,結合了讀字音、識字形、明詞意、說句子、感情朗讀爲一體。語文的一個點的學習因此而發展和擴散。

如:在引導孩子感知烏鴉喝水的方法和過程時,利用生動直觀的演示,讓孩子明白作者爲什麼會用“一個一個”以及“慢慢”整兩個詞語。同時也讓孩子學會說話更加具體。孩子的表達也在一個一個句式中提高了。

語文知識和技能或許就在這一次次的發展和擴散中慢慢積累起來了。

烏鴉喝水的教學反思 篇12

教學本課時,爲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採用多種教學手段等帶領學生愉快地進入情境,從而達到學習的目的。

一、滿意之處:

1、注重講讀訓練,達到從感悟到積累本節課的設計緊扣新課程的觀念,我注重創設寬鬆和諧的自主學習氛圍,在教學中,我予以學生充分讀書的時間和空間,採用師範讀、自由讀、小組讀、集體朗讀等多種形式,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水到渠成,熟讀成誦,達到對語言的感知,感悟和積累。

2、創設情境,培養說話能力在本課教學中,我注重了從生活現象入手,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文中二、三自然段寫烏鴉想辦法喝着水,傳統的教學通常是教師演示,讓學生理解喝着水的過程,學生實驗完成後,不禁發出:“喲,水真的升高了!“興奮之情溢於言表。這時,講解是多餘的,通過實驗,學生主動悟出了烏鴉是怎麼喝着水的。由於設計的實踐活動符合一年級學生的特點,很好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在讀一讀課文、做一做實驗、說一說實驗過程中興趣盎然地學習語文,真正成爲了學習的主人。

二、不滿意的地方:

1、由於低年級學生年齡小,在拓展練習這一環節時課堂紀律較亂,誤了一些時間,以後要在組織教學工作要努力。

2、教學時對過程的評價太少,特別是小組的合作學習,而且評價的方式也太單一,如果在學生談議的時候適當地增加一些學生的互評,小組之間的互評的話,效果會更好,我想這樣不僅評價方式多樣化,而且促使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創造性充分發揮。

三、改進措施:

1、在平時的教學中多加強朗讀訓練,注重語感訓練,課餘時間讓學生多聽課文錄音朗讀,提高朗讀水平。

2、鼓勵學生課外多識字,並運用多種方法來識記生字

烏鴉喝水的教學反思 篇13

烏鴉喝水,這個故事雖然很簡單,但轉而變成一個科學活動之後,卻讓我遇到了一系列的問題。從一開始內容的選擇,到後來目標的制定,再到環節的不斷調整,可以說是一個不斷突破、不斷蛻變的過程。

首先是教材的理解與挖掘:如何從數學這個角度挖掘有價值的東西成了活動的第一步,體積、空間、容積等知識點很多,但適合中班幼兒的可能就是最初的感知和形象的理解,所以各種操作活動貫穿始終,孩子或藉助個別操作的方式或通過小組合作形式不斷地讓孩子觀察、感知、理解物體體積與所佔空間之間的關係。

其次是環節的設置與安排,試教時我讓幼兒直接用果凍盒測量不同物體的體積,然後製作記錄表,總結規律,但是這樣一來誤差比較大,因爲果凍盒是圓性的、板栗、冬棗之類的食物的形狀也是不規則的,加大了測量的難度,所以重新調整思路,將烏鴉喝水這一遊戲前置,由烏鴉喝水這個現象引發孩子們探索的興趣,在看一看、比一比、扔一扔的過程中,建構和整合已有的經驗,並藉助水這個載體,有效地減小了操作的誤差,最後再通過給烏鴉送禮物這個遊戲,將前面整合的經驗遷移到過去中,實現由觀察、到操作、到運用這樣一個逐漸深入逐步遞進的過程。

再次是科學活動語言的組織,因爲科學活動的特點是嚴謹與縝密,所以教師的語言必須非常的精煉與簡潔,但是試教下來,孩子的操作情況與預設有很大的差別,我的指令發不精確,所以孩子不能正確的去操作,後來仔細的斟酌每個環節中的每一句話,結合中班孩子的年齡特點,儘量讓語言通俗、簡練、明確,就像之後的操作活動,強調與突出了最快之後,孩子理解起來就簡單多了。

可以說教案在不斷的修正,思路也在不斷地在開闊,活動雖然還有很多遺憾的地方,但是取與舍之間很多東西都獲得了提升,這是孩子能體驗的,更是作爲執教者的我所收穫的!

烏鴉喝水的教學反思 篇14

《烏鴉喝水》這篇課文實際上是一篇寓言性質的課文,寓言通常能教給人發人深省的道理,大班的學生在領悟方面的能力比較缺乏,所以教師如何引導學生領會課文的深層意思在我個人看來是這篇課文的重點和難點。

於是在第一課時前,我先出示烏鴉的圖片,讓學生自己說一說對烏鴉的認識,這個時候很多有一定課外知識的學生就顯得尤其興奮,滔滔不絕的講述起來,而其餘的學生會帶着一種欽佩的眼光去傾聽,不論是講述者還是傾聽者都是一種極大的滿足。

接着範讀課文,讓學生帶着問題去思考:這篇課文講述了一件什麼樣的事情,這樣一來,學生在聽的時候不會覺得無所事事,當然要大班的學生概括一篇文章的大意是有一定困難的,所以在彙報時我出示了一個關於概括整篇課文大意的填空題,學生可以把文章當中的重點詞句填入,再連起來就能大致說出文章大意了,這對於鍛鍊學生的說話能力是很有幫助的。

在學習生字方面,因爲學生已經掌握了認識生字的規律,所以不需要每個字都說過去,只需要選擇困難的講一講就可以過了,在教學生書寫生字方面,仍需要花些時間和精力去教,因爲學生的寫字能力還不穩定,所以還是需要教師不斷地提醒和指導。

第二課時是一篇文章的關鍵,在課開始前,我先抽三至五分鐘時間複習生字詞,再引出課文,我先指名請學生朗讀課文,這樣可以抽查出複習和朗讀的情況,再將問題擺下去,讓學生思考和回答,例如:烏鴉找到水了麼?它喝了水沒有?你從哪句話看出來?烏鴉爲什麼喝不到水?誰能想象一下,烏鴉會怎樣喝瓶子裏的水?烏鴉找到水時心情怎樣?喝不到水時心情又會怎樣等等一系列的問題,既能讓學生比較深入的瞭解課文,又能培養學生積極思考的能力,還能讓學生在體會烏鴉心情的同時培養有感情朗讀課文的能力。

烏鴉喝水的教學反思 篇15

《烏鴉喝水》這篇課文內容簡短,講的是烏鴉想辦法喝到了瓶子裏的水的故事。教學中我特別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角色體驗,讓學生體會烏鴉的聰明。

一、表演,體會烏鴉的着急與驚喜。

教學第一自然段時,“一隻烏鴉口渴了,到處找水喝。”簡單的一句話,而這裏的“到處”一詞卻包含了很多,我讓學生扮演烏鴉,到處找水喝,我用採訪的形式問“烏鴉”:你去哪裏找水了?找到了嗎?“烏鴉”回答我說:我飛到東邊,那裏是一片茂密的森林,找不到水;我飛到西邊,那裏是一望無邊的草原,找不到水;我飛到南邊,那裏是沙漠,一滴水也沒有。然後我又指導學生表演,要越飛越慢,而且邊飛邊說。學生暢所欲言,有的說:“好渴呀!渴死我了!”有的說:“到哪兒才能找到水呀?”有的說:“老天爺呀!快下點雨吧!讓我喝點雨水也好呀!”有的說:“我快渴死了,沒力氣了。”通過想像體驗,學生理解了“到處”一詞,也感受到了找水的不易,體會到了烏鴉着急的心情。接着,“它看見一個瓶子,裏面有半瓶水。”那種喜出望外之情不言而喻了。

二、想象,體會烏鴉的聰明。

教學第二自然段時,我引導孩子們抓住關鍵詞“終於”,體會烏鴉想到辦法的不易。我對孩子們說:“如果你是這隻小烏鴉,你會想出什麼好辦法,喝到瓶子裏的水呢?”我把思考的權利和時間大膽地交給了他們。孩子們的思維活躍,想到了很多辦法,課堂因孩子們的奇思妙想變得活躍起來,他們一個個不甘示弱,爲自己想到的辦法自豪。接下來,我讓孩子們讀讀小烏鴉的好辦法,並問他們想的方法哪個更合理。看來,引領孩子走進文本,通過想一想、悟一悟等形式,必將促使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形成樂學的良好心境,從而有助於自我探究能力的鍛鍊、培養、提高。

烏鴉喝水的教學反思 篇16

《烏鴉喝水》這篇課文語言簡練、內容生動有趣,教學這篇課文有三個目標需要達成,一是認讀8個生字,會書寫4個生字;二是能正確流利朗讀課文,瞭解故事的線索;三是在讀中感悟明白遇到困難要動腦筋想辦法。依據這三個目標,我設計了這節課,以求做到識字教學簡單有效,朗讀訓練到位有效,道理體會自然而生。

教學設計生成後,感覺設計有點像“逃命趕路樣子”,容量過大。可靜心思慮再三,我認爲:這篇課文的位置處在本冊的最後一個積累運用,故事又簡單,其中認讀的生字“烏”、“放”、”有”有的是在文中前面出現過的,有的是生活中常用到的。這樣識字教學任務就顯得簡單輕鬆了,還可以利用學生已生成的學習經驗,把步子適當放大嘗試一番,所以我就堅定了信念。

今天上午第一節課,我按照教學設計嘗試一番。果然識字教學輕鬆實現,只用了10分鐘就完成任務。但是怕時間不夠的思想,讓我忽略了識字教學中的形近字組詞細化和字形記憶方法的交流,只是匆匆帶過。隨後的閱讀教學,我通過自身的範讀,讓學生自由讀,讀重點句子,引導出了故事的線索。在讀的過程中培養了學生對重點詞句的圈批,也使學生感知出烏鴉的情感變化。及時地給予鼓勵使得學生小臉上流露出了輕鬆興奮的表情,課堂上也一改往日的沉悶。直觀的實物演示教學,又很好地幫助了學生理解“瓶子裏水不多,瓶口又小,烏鴉喝不着水”。再通過往瓶子裏放石子的實驗,不僅爲學生提供了一個研究問題的情景,更讓學生感悟出“水漸漸升高”的意思,很好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這一情景不僅有利於突破教學的重點、難點,還有利於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也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最後的拓展由於時間關係,沒能得到很好的體現。

總之,在教學設計和實踐中,着重體現出了落實語言文字的訓練,重視了朗讀的指導和情感的培養,在實踐中提高了思維能力的發展,滲透了人文思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