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合集15篇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合集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8W 次

作爲一名人民老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中語文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合集15篇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1

從文史角度來進行語文教學,大膽創新。對語文課程性質的規定,新課程強調“高中語文課程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探索能力”。依據這樣的一條理念,我儘管是在複習課文,但我依然不忘融入語文的審美教育,無論是講《論語》等古典文化,還是講中外名著;無論是上作文課,還是在做語言文字的`訓練,我都會力求從語言的角度去引導學生感受漢語的豐富性與生動性;運用的角度引導學生去領會語言的靈活性和多變性;從比較的角度引導學生去體會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例如,我們在本學期開設的公開課《氓》,這是一篇詩經作品。《詩經》的出現不僅是我國文學發達很早的標誌,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都佔有相當高的地位,尤其是《詩經》的現實主義精神對後世文學影響最大。在篇目數量上,選入課文的《詩經》作品僅《氓》與《采薇》兩篇。如何讓學生通過學習這兩篇的詩歌,從思想性與藝術性兩個方面對《詩經》有一個比較全面、清晰的認識,對《詩經》是中國古典詩歌的重要源頭也有一個線索性的認識,達到“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養”,弘揚祖國優秀文化,提高自學鑑賞《詩經》能力的目的。爲此,我教學《詩經》兩首總的教學目標是:以《氓》和《采薇》爲教材例子來解讀《詩經》的思想性與藝術性及其巨大的影響,讓學生對《詩經》的認識不是僅停留在局部篇章上,而是有整體的感知,爲他們今後學習打下基礎。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2

當前我國高中語文教學改革步伐逐漸加快,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都提出較大挑戰,同時也對高中語文教師的綜合能力提出一定要求,這是教師實施反思性教學的根源所在。當前,一些全新的教學觀念及教學方法運用到課堂中,教師與學生受益匪淺,作爲高中語文教師,必須深刻進行教學反思,以此發現問題、思考問題,最終提出解決方案,改變以往教學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將教學創新與教學改革和實踐相結合,增強教學實效性。有關反思性教學的實施,可具體採取如下方法:

一、教學目標的反思

任何教學活動的開展,都要圍繞教學目標進行,教學目標是整個教學過程的引導,如果確定的教學目標不合理,將對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都產生影響,造成教學理論與實踐相脫節,影響教學效率。因此,合理的確定教學目標,是反思性教學優先要解決的問題。有關教學目標的反思,主要從以下三大方面着手:首先,知識目標。也就是經過課堂教學後,要求學生掌握哪些知識點,落實知識學習目標,如語法知識、古詩詞的掌握等;其次,能力目標。新課改目標的落實,要求學生除了掌握基本的學習知識以外,還應注重綜合能力的提升,能夠運用新方法、新技巧掌握語文知識,增強綜合素質,如文言文鑑賞能力、與人溝通和協作能力、閱讀理解能力等;再有,情感目標。通過課堂學習,學生的情感應該有所共鳴,得以領悟。例如,學生在反覆閱讀課文的過程中,將課文所講內容聯繫個人生活實際、學習實際等,品味文章的中心思想與情感,有利於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二、教學結構的反思

教師針對每一節課,都設計了一定的結構。優秀的課堂結構,每一環的聯繫較爲緊密,學生不會感到枯燥,而是緊跟教師的步伐,學習效率較高。語文課堂與英語課、數學課相比,其多元化特徵更加明顯,語文知識可拓展到課外,教師無需完全按照教材內容開展教學;但是從高中語文課堂結構來看,教師也要進行一定的反思,例如,很多學生對語文知識學習的積極性不高,認爲課堂的學習方法單一,不能激發興趣。針對這一情況,教師應優化課堂結構,選擇更多受到學生歡迎的教學方法與教學內容,在滿足基本教學需求的前提下,迎合學生的興趣點,讓學生輕鬆學、認真學、主動學。因此,科學、合理的課堂結構設計,將對落實教學目標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教學內容的反思

教學內容的選擇,是提高教學質量與效率的關鍵所在。有關教學內容的反思,也是反思性教學的重要一環,可從兩方面分析:一方面,課內知識的反思,包括課堂要傳授的知識點,本節課的重點與難點,是否有遺漏等;另一方面,課外知識的反思,包括向學生推薦更多課外讀物,引導學生課下如何自學等。另外,考試成績能夠較爲直觀地反映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那麼教師就要認真分析學生的試卷,以此對自己的教學內容進行反思,如考試中出現的知識點,容易混淆的內容等,是否在課堂教學中講解清楚;教學思路是否正確;是否及時糾正學生錯誤的答題方法等。實際上,反思活動的`進行,就是從一個全新角度去分析、審視課堂傳授的內容,在反思過程中不僅教師獲得成長,學生也有所進步,真正做到查漏補缺,爲後續教學提供參考。

四、教學方法的反思

教學方法的選擇,直接影響了教學效果。積極創新教學方法,運用現代化教學工具,可極大增強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對提高語文學習成績大有益處。反思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不難發現一些教師往往採用千篇一律的教學方法,如課前準備一些問題,課堂以教師問、學生答的方法進行,整節課的氛圍壓抑,學生自主思考與學習的空間受到限制。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必須改變教學方法,綜合思考素質教育與新課改的要求,注重調動課堂學習氛圍,鼓勵學生參與到課堂學習中,通過合作學習法、導向學習法、情境學習法等多種方法,鼓勵學生課前準備資料、課中積極思考、課後主動複習,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另外,教師還應把更多的課堂時間留給學生,讓學生能夠反思學習的內容,是否存在疑問等,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問題並通過自學、討論等形式獲得答案。總之,反思性教學在高中語文課堂的運用,更利於提高教師教學水平、增強課堂教學效果。反思性教學在高中語文教學改革中的應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是當前落實新課改目標,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與質量的重要方法,語文教師也要加強對反思性教學的重視,在教學實踐中積極運用這一方法,更好地實現課堂教學目標,提升教師教學水平與學生學習成績。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3

課堂教學改革是新課程實施的關鍵。新一輪課程改革以來,語文課堂教學面貌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語文課堂充滿了生機,煥發出活力,涌現出一大批新課例和一些好做法,令人欣喜,叫人振奮。但是在教學實踐中,我們也發現不少老師的課堂“創新”與《語文課程標準》所倡導的理念形似神異,貌合神離,徒有形式,沒有實效。筆者認爲表現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值得引起我們的關注與思考。

一、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是對語文課程性質的最新認識。過去語文課上,教師把課文條分縷析,弄得支離破碎,把語文課上成純粹的工具訓練課。語文課上沒有思想的碰撞、心靈的觸動、情感的陶冶、審美的薰陶。語文教學的人文教育功能遠遠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所以,語文課不受學生的歡迎。新的課程標準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學目標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語文教育應有的豐富內涵,充分展示語文自身的無窮魅力,還語文以本來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學中我們在突出體現語文人文性的同時,不能忽視其工具性,應當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水乳交融。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輔相成的,是高度統一的。葉聖陶先生說過:語文教學的根在在聽說讀寫,是聽說讀寫之內的挖掘與創新,而不是遊離於聽說讀寫之外的花樣翻新。

有不少老師認爲,新一輪語文課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礎,淡化知識。課堂上特別重視對語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對字詞句等基礎知識教學,幾乎沒有提及,有的教師甚至認爲搞這些教學就顯得落後、過時,平時教學不重視了,上公開課更是忽略字詞基礎。課堂教學熱熱鬧鬧,教學形式變化多樣,缺乏對語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賞不到對優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獨到分析見解,缺少了必要的積累,短短的課文學生讀起來結結巴巴。試想,如果一個學生連一些極常用的字詞也不會讀,不會寫,一寫作文就是錯別字、病句連篇,那麼即使他文學感悟力很強,也是難以表達出來的。如果我們

的語文課堂長期如此,少了聽說讀寫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訓練,那麼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動也都將成會空中樓閣。 因此,我們強調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決不能以削弱學生的基本語文訓練爲代價。應在兼顧語文教學人文性的同時,紮紮實實抓好語文基礎知識的傳授和語文基本能力的培養。只有在教學中真正做到了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把提升人文素養滲透於紮實的語言文字的訓練之中,語文教學的理想境界纔有可能實現。

二、強調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

新課程下的教學設計注重生成與建構,淡化預設與講授。課程改革要求課堂教學要體現以學定教,因需施教,增加靈活度。教師的主要任務是組織課堂教學,把主要的時間讓給學生進行自主學習。

“把語文課堂交給學生”,許多教師經過短暫的困惑後馬上接受下來並付諸實踐:既然要把課堂上的時間交給學生,豈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嗎?於是出現了一種我們不願意看到的現象:老師講授少了,課堂上亂烘烘的討論看似熱烈卻沒有主題,學生海闊天空胡言亂語還受表揚說有創新。課堂上教師淡化出場,一切讓學生自己說了算。如在文本的誦讀與理解中,在沒有充分引導虛設情境的情況下讓學生“想讀哪一段就讀哪一段”,“想和誰交流就和誰交流”,“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交流讀書感受”,而教師又不能及時發揮主導作用,一堂課給學生大量的時間自讀,終結是:甲也正確,乙也不錯,丙很好,丁真棒。整堂課學生跑野馬,想說啥就說啥。一節課上完了還弄不明白老師想在這節課上完成什麼任務,達到什麼目標。

教師引導孩子積極發表自己的想法是好的,然而語文教學長期的“多樣性”“模糊性”“獨特性”會給學生什麼樣的影響?”長期“不假思索地說”,“無根據地說”,“任意地說”,“編造着說”,“不負責任地說”,致使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新的誤解,不少學生無所適從、無從下手,表面上獲得了自由,實際上卻是“放羊式”的'放任自流。因此,要使課堂高效,學生的“自主”一定要與教師的“主導”有機結合。教師要具備在課堂上進行“二度備課”的能力。

三、鼓勵合作學習,但不能忽視獨立思考

提倡學生的合作學習不能忽視學生的獨立思考。合作學習作爲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被老師們廣泛採用。那種人人蔘與、組組互動、競爭合作、時有思維碰撞火花閃現的課堂確實能給人以享受與啓迪。

實施合作學習是有一定條件的,要以學生個體的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爲前提。

而時下不少教師片面地理解合作學習,追求所謂小組學習的形式,做無用功的甚多。在學生沒有充分閱讀、思考的情況下進行合作學習,由於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還不深入,認識也不很深刻,小組合作加工整理的結果與所得也是膚淺的、片面的,這樣的合作只是爲個別優生提供展示的機會。有的把合作討論當作學生活動的唯一形式,一堂課下來,表面上熱熱鬧鬧,實際上收效甚微。有的教師不管在公開課還是平時教學動輒就安排四人小組討論,不管內容有無討論的必要,有些甚至一節課討論到底。也有的教師讓學生合作學習,但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時間,看到一兩個小組有結果就匆匆收場,完成一次合作。在合作學習中,還經常看到如下場面:

1、小組中有一個成員在權威地發言,其他成員洗耳恭聽,彙報時當然也是小權威的“高見”。

2、小組成員默不作聲,自己想自己的。

3、小組成員熱熱鬧鬧地在發言,但沒圍繞主題,討論時氣氛熱烈,卻沒解決實際問題。以上種種的合作學習,未能充分發揮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表面上看熱熱鬧鬧,實質上是流於形式,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教師沒能真正理解合作學習的含義,未處理好合作學習與獨立思考的關係。

語文課堂少不了品讀,感悟,玩味,思考,積累。語文課“心動”比“形動”更爲重要,有時“沉靜”比“活躍”更有效。見問題就討論,動不動就合作的語文課堂只能是華而不實的泡沫語文課。

我們要倡導在自學、自悟基礎上的各種形式的合作學習,通過互相啓發,共同探究,培養合作精神和協作能力。只有在學生充分的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才能使他們互相取長補短,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合作。因此,教師要精心組織學生的學習活動:一要組織好學生自學,使每個學生都能獨立思考;二要組織好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技能,教給合作的方法,重視對合作學習的評價,做到互動學習與個別輔導相結合;三要組織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強引導,全面實現教學目標。

四、倡導探究性學習,但要適度開放

探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主的嘗試、體驗、實踐,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昇華認識,學會學習。

課堂上探究性學習主要體現在探究性閱讀上——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文本的深層含義進行開放性的、多元化的探究閱讀活動。語文的探究學習不同於科學探究,但在操作上也要講究科學性,隨意探究只會浪費時間。但實際教學中教師往往只重視發散思維,不注重整合和優化,開放無度,天馬行空。 應該注重“探究”的“深度”和“廣度”適度“開放”,該教師講的,必須講透徹。但實際上在探究過程中遠離文本,喧賓奪主,本末倒臵,將語文課上成了“資料課”、“環保課”、“綜合課”。

閱讀是富有個性化的行爲,閱讀過程充滿了創造。閱讀教學應該依據教材內容設計開放性的話題,培養學生多角度、有創意的個性閱讀能力。教師在進行開放性教學時要把握一個度:開放要有利於師生在閱讀實踐中與文本發生深層的有價值的對話,有利於引發學生的積極思考,有利於進行科學方法、健康情趣、積極向上的人生觀的滲透,有利於學生體驗母語的優美和運用母語的實踐。

五、倡導對話,但不能遠離“根本”

對話既是一種教學方式,更是一種師生關係。(李鎮西) 《語文課程標準》引進了“對話理論”,認爲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相互對話的過程。

教師在教學設計中要能較好地體現對話式閱讀的內涵與特徵。

1、創設對話的良好氛圍。(1)可運用多媒體課件展示文本內容

的自然風景,引領學生親歷課文意境;(2)還可以利用課文配樂朗讀,引導學生初步感知課文意韻之美。

2、創設對話的主導問題。

3、設臵刺激參與對話的話題。包括:(1)教師與學生的對話。

(2)學生與教師的對話。 (3)學生與學生的對話。 (4)師生與作品的對話。

4、培養學生在對話中的創造性。在充分尊重學生的閱讀體驗的基礎上,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挖掘學生的創造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可見,真正的“對話式閱讀”應該是對話主體間視界的融合、精神的相遇、理性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是對話主體各自向對方的“精神敞開”和“彼此接納”。

而實踐中,有的教師對“對話”的內涵理解不透,認識膚淺,甚至歪曲。課堂上貌似平等的對話,但實際與《語文課程標準》倡導的對話還有不少距離:一是話語霸權嚴重,對話機會不等。課堂教學中一部分學生成爲對話的貴族,一部分學生淪爲對話的奴隸,師生的對話成了“課堂上的孤獨行爲”。二是注重發表和說話,忽視傾聽和交流。學生間不能夠有效地通過對話互相補充、共同提高,教師也難以及時抓住對話中閃現的教學契機。三是不重讀書,只重對話。往往學生只讀了一兩遍書教師就展開議論、組織交流,導致對話的質量不高。四是對話到底,方式單一。整堂課一個討論接一個討論,一個交流接一個交流,學生個體閱讀、思考的時間和機會太少,特別是學生的默讀、靜思、寫作時間多被擠掉,最終影響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

“真理向前邁一小步,就會變成謬誤。” 傳統語文教學的弊端必須革除,但我們不能矯枉過正,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在新課程的語文教學改革實踐中我們只有不斷地深入學習,冷靜地思考,不斷的反思,才能讓我們的語文課堂真正的走進新課程。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4

從教十一年了,對自己所從事的語文教學,還確實沒有比較系統得地做過反思。藉着這個機會,我將這些年的語文教學的點滴,做一個梳理。我相信,這將對我在接下來的教學工作起到促進和引導作用。

縱觀近幾年的高考試題,試題的人文特徵越來越突出,對學生的感悟潛力要求越來越高,這就需要教師的教學方法相應地做出改變。我發此刻我的課堂教學行爲中,存在以下兩個問題:

忽略了學生自己的感悟動手潛力

“語文”姓“語”,“語”就是語言,學好語言,最重要的途徑就是品味和感悟。對課文中的精妙的語言,如果教師分析過多,勢必限制了學生的思考空間,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學生在閱讀中去品味、去感悟。

忽略了學生的語文素養的構成和提高。

語文是基礎性的科目,是工具性學科,學好語文會促進其他學科的學習,但語文學科的重要性遠非如此。學習語文,就是在學習表達潛力,其中包括口頭表達潛力和書面表達潛力。長時間地在字、詞、句中轉悠,我們學生的表達潛力會有怎樣的提高呢

經過反思,我認爲只有語文的基礎夯實了,纔有潛力進行更高層次的.追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如果孩子連走路都不會,就要讓他學習跑步,這是不貼合孩子成長規律的。語文教學亦然。所以,針對班級中後等學生較多基礎較薄弱以及班級語文課上人文性過剩而工具性稍嫌不足的特點,我將在課堂教學設計中有意識地加強語文的工具性部分的設計,經常進行語言文字訓練。

對學生而言,最大的快慰莫過於解答試題時能展現出一種從容、敏捷、高效的潛力,而語文學科和其他學科相比,應試傾向最不明顯,並不是講什麼考什麼,試題資料和教學資料的直接聯繫表現得最不明顯,很大程度上體現着對本學科整體素質的考查。題海戰術不適合語文學科,靠超多做題難以培養出學生的綜合語文潛力。中學語文不在深,而在廣。學生的知識面和閱讀範圍決定了語文綜合素質的高低,而此刻高中生學習緊張,課下學習的時間主要用於數理化、英語上,根本沒有時間去讀一些文學作品,甚至能夠說學生根本沒有屬於自己的時間,更不會靜下心來去品味欣賞文學作品,而此刻社會讀書風氣也不樂觀,學生接觸的東西都很低俗,所以良好的語文學習環境的缺少也是導致學生語文綜合潛力差的原因之一。鑑於此種狀況,對於語文的學習,我認爲關鍵要靠課堂教學,而語文課堂教學關鍵在於教師,在於教師的觀念和教學設計上。

當然,語文教學的精華全在課堂上。一節課僅有45分鐘,如何調控和把握這個時間,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能夠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學以致用,這就需要老師作爲引導者就應懂得調控藝術,做到收放自如,開闔有度,尋找具有科學性又具有藝術性的教學行爲,不斷學習新課程理論,將理論與實踐相統一,使教學行爲上升到理論高度。教師要把課堂45分鐘用足用好,爭取最佳的教學效果,這是老師的本分,老師要對學生負責。

總之,教學問題多多,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提高自身的教學藝術水平,針對不同的學生因材施教,都需要在教學中不斷探索,不斷認識,及時總結反思,再到實踐中去完善提高。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5

教學反思是下課後對自己教學行爲的自我評析和反省。用筆記的形式記錄下來,以便總結教學經驗和不足。從而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孔子說過:“吾日三省吾身”。這裏的“省”是指回顧、反省、檢查自己一日之內的所作所爲,有無不足之處,以便改正自己的行爲。

語文在高考中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爲重要。我接觸到我校的語文教學快一個月了,對學生也有了一定的瞭解與把握。尤其是在學校領導聽課後,給以提出的寶貴意見:呂校長的鼓勵、王助理的高考思維滲透、陳主任的新課標下的嚴格要求、還有師傅的耐心指點、我都做了深刻的反思,現在我結合語文教學實踐,對學生學習語文和我的教學方法都作一些分析,並試圖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爭取早日成爲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 。

一、備學生:

在我國古代兵書上這麼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一論點在教學上同樣也適用,只有對學生充分了解了,才能找到最適合學生的學習方法,找到適合學生的教法。一段時間的接觸,感覺 存在的問題 是:

1、 應付老師,平衡自己

部分 學生迫於家長和老師的壓力,對學習的態度似乎是應付,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學習計劃,只是滿足於上課聽講,課後完成老師佈置的書面作業,他們不對學習中出現的問題作積極的思考,不能對學過的知識進行系統的歸納和總結,學習始終處於被動狀態。

2 、擔憂焦慮卻不知所措

這類學生對學習語文的重要性有較充分的認識,但由於基本功差和學習方法不當等原因,儘管在語文學習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試成績不見提高甚至出現倒退,於是他們便對學習失去信心,怕上課,對能否學好存在憂慮。思維刻板,情緒慌亂,時刻擔心失敗,並想象失敗後的情境,無法發揮正常水平。

3 、投機取巧

有些學生不是不能學好語文,也不是不知道語文重要,而是自認爲自己聰明。抱着投機取巧的心理,企圖能夠學好語文,對老師提出的緊扣課本、多讀文章、培養語感的要求充耳不聞。這是一批典型的投機取巧者。

二、備自己

有的學生不能正確認識語文學科的特點,是認識的偏差,語文學科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而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們一個一個詞語的積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閱讀、一次一次說話的練習、一個一個片斷的寫作,而我們的學生又恰恰自我調適能力不強,學生的課外時間都忙於完成需要上交的書面作業,不知不覺就把“語文學習要多讀書”這些無需上交的“軟作業”拋到九霄雲外了。我是急在眉頭,又上心頭。

1、 變語文教學目標爲學生的主體需要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需要能生成目的,目的能推動行動,行動能優化心態。學生學習之所以出現種種消極心理,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同學應付學習,是被動的。如果能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誘人的情境。即愛因斯坦所說: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教學實踐中,我更加投入對教學過程的設計,激活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講授《琵琶行》時,我套用了現在學生喜歡的流行歌曲《青花瓷》,用“小序”和“獨白”對比,這種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學中顯得輕鬆風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因此,善於把教學目標轉化爲學生的需求,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效果當然會很理想。

2、 分解大目標,讓學生感受成功的喜悅

俗話說,“信心是成功之舟”。自信心是人們完成任何一項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自信心對於咱們學生更爲重要。我聽到學生不止一次的跟我說:“考的不好,要是學習好也不能到這來” 這時,我想最重要的是幫助他們樹立信心、建立成功目標。因爲教師的“表揚和獎勵”代表着一種“權威”的'認可,它能夠使學生的自尊心得到極大的滿足,使學生的自信心得到極大的增強。例如:注音、改錯別字、找反義成語、名句默寫等,對高分獲得者及時表揚和獎勵。對回答很努力的同學也及時給與肯定。而且有針對性的提問,把“適合的問題”問給“適合的學生”,但無論怎樣,我通過做這樣的分解工作,使大部分學生排除了畏懼心理,這一點,仍然是有效的。心理學研究也表明,“獎勵可以提高學習效果,至少不會降低其效果”,“獎勵是人的一種本能性的追求”。這樣學生在階段學習中有了收穫感、成就感,嚐到了學習的快樂,他們學習語文的胃口就會增加。

3、 強化基礎,反覆訓練

這一點是我感觸最深刻的,即使是上課,聽課很認真的學生,他們也做不到提前預習,課後複習。尤其是“軟作業”基本就等於沒有作業,針對這樣的問題,我及時做了調整,把作業落實到筆頭上,同時強化課堂上的動筆,及時提醒,及時督促,及時檢查,這樣的情況目前得到一定的改善,在以後的教學中,這樣得問題還要繼續探究,更爲適合的教學方法。

我的總體體會是,教師只有認真鑽研教材,吃透教材,才能整體把握教材;學生只有充分地預習,深入地思考,才能更好地質疑,積極地探討。在以後的教學中,我要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對教材,新課標深刻把握,同時針對不同的班級接受能力,採取多方面的授課方式,積極向師傅請教,向同行學習,認真反思。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6

《醉花陰》中的“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這句詞別具一格,語言新穎凝鍊,可謂千古佳句。《醉花陰》詞牌名爲李清照首作《漱玉詞》而來。爲方便教師更好的教學,今天,語文網小編給大家推薦醉花陰教學反思。通過教學反思,教師可以儘早發現一些教學不足,比如說教學設計上出現哪些問題、課堂交流和啓迪是否得當、課後訓練是否到位等等,從而爲自身教學水平的提高累計經驗。醉花陰教學反思,一起來看下吧!

昨天和學生一起學習了李清照的《醉花陰》,教完之後得在導入和誦讀這兩個環節作了一點思考。

一、 導入與新授環節要緊密結合

《醉花陰》是李清照南渡以前的作品,主要寫對丈夫的思念,詞的主旨不難理解。我設計用鄧麗君演唱的李清照詞《一剪梅》導入,試圖帶動學生的情感從而進入詞作的賞析。隨着音樂的響起,我把《一剪梅》詞的內容通過幻燈片展示,學生對詞的.內容很感興趣,甚至有個別學生跟着一起小聲哼唱。學生們沉浸在音樂所營造的氛圍中,這個情境的設置應該說還是比較成功的。接下來我讓學生說說她們瞭解的李清照,學生回答出李清照的詞分前後期,兩個時期的詞風是不一樣的,應該說學生在她們知識的範圍內能答道這些也是很不錯的,我於是對李清照的前後期詞風進行了總結,圍繞她的人生經歷講了很多,等到進入本課學習時原本營造的相思氛圍已經一掃而空了。回過頭來看,我想在導入之後就直接引入李清照愛情詞及她早期的人生經歷,進入本課的學習是不是效果會更好?因爲本課屬於前期詞作,內容上並不複雜,後期悽慘的人生經歷、背景不介紹對本課也沒有影響,這些課後還可以再補充。導入的作用一般是爲了引入新課,好的導入能讓學生對文本產生興趣,激發他們學習的熱情。一堂好課必然會有一個精彩的導入,有了好的導入還必須和後面的環節緊密聯繫,不然就會失掉作用。

二、誦讀的作用及策略

古詩詞的學習離不開誦讀,誦讀對學生在理解詩詞感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每堂課我都會留一定的實際讓學生誦讀,往往只是請一兩位同學起來示範或聽名家朗誦,這樣效果不是很理想。在今天課上我想能否嘗試用誦讀帶動內容的講解呢?於是我讓學生先自由朗讀,學生不是很投入。於是我請一位同學範讀,讀完之後我請其他同學點評,再讓點評的同學自己示範,努力讀出其中的哀怨和悲傷。其中有學生點評的較好,如“半夜涼初透”句,“涼”字稍重一些,後面“初透”輕緩似輕輕帶過卻給人一種涼意。“佳節又重陽”中的“又”字停頓時間要相對長一些,讀出一種不忍面對的孤獨,但又不得不面對的無奈之情。經過幾個回合的點評和範讀,學生對詞的感情有了比較好的把握,齊讀時有了情感,再也沒有人笑了。我看到在互評互讀的過程中學生參與度比以往單個人讀教師點評要高出許多。在古詩詞的教學中一定要想辦法讓學生多讀,對作品讀的多了,讀出了自己的情感理解能力自然會提高。古人說“好書不厭百回讀”,此言得之。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7

我於9月13日舉行了校內教學大比武《荷塘月色》第二課時課堂教學。《荷塘月色》是第三單元“走進自然”單元主題的一篇課文,它意蘊深厚,是幾代人傳誦傳教的名篇,可算是現代文學的經典了。在第一課時整體感知文章脈絡合作者情感變化的基礎上,第二課時我的教學設計落在鑑賞語言和體會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上。

回顧課堂效果,我反思如下:

一、語文閱讀教學的目的是引導學生進行審美體驗

閱讀文化經典的目的是獲得審美體驗,即欣賞美進而創造美,那麼教師的課堂教學就應以此爲出發點和落腳點。我本着這樣的思想設計本堂課,出發點是可取,但課堂效果並沒有達到我理想的要求,這點引起了我進一步的思考:怎樣引導學生進行審美體驗效果更好?我想可以從以下方面改進:

1、情感誦讀,激發審美情感

誦讀教學是早已被幾千年的教育史驗證了的優秀的傳統教學方法,它在閱讀教學中對學生的情感、心靈薰陶感染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通過情感誦讀,激發學生的審美情感、推動情感體驗、促使情感昇華,課堂閱讀教學就不會再氣氛沉悶,而是進入到聲情並茂、起伏跌宕的趣味性境界。

情感誦讀,首先必須建立在對文章理解的基礎上。其次,誦讀不僅要用聲去讀,更要用心去讀。將優美的語言轉化爲形象、轉化爲意境,這樣就會達到在誦讀中生情、在誦讀中傳情的閱讀境界,這樣的誦讀才稱得上“美讀”。再次,誦讀不僅需要老師範讀,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讀,而且誦讀方式應當多樣化。老師的範讀可以加深學生對文章感情的把握;學生的自讀、小組讀、齊讀等形式不一的誦讀可以使他們在與作者、教師、同學的互動交流中生髮獨特的情感體驗與生命感悟。

在本堂課上,我設計了教師範讀、學生自讀、學生賞讀、品味回讀等形式的誦讀,首先感覺還是讀的不夠,尤其是賞析第二部分時讀的甚少;其次缺少齊讀形式的設計,沖淡了學生的激情,也在一定程度上減弱課堂的活躍氛圍。

2、莫讓方法限制學生的審美思維空間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散文的經典之作,其清新的語言、靈巧的構思、寫景狀物的高超技藝讓人歎服。於是我想在賞析“月下荷塘”與“塘上月色”的美景中讓學生領略到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的魅力和動詞的精心妙用。帶着這樣的功利心態,我先引導學生賞析一處優美的寫景句子,讓學生領悟到賞析句子的.方法,然後要求學生用這樣的方法賞析自己所喜歡的寫景句子。受我講的方法的限制,學生的思維侷限在對句子的理解上,而非對美景的欣賞上,所以他們也沒發現美,更不用說讀出美來了。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該以老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因此閱讀教學要“注重個性化的閱讀,充分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不把學生框住,他才能生長出思想的花朵。

二、學生的學情決定教師的教學設計

在最初設計這堂課時,我設計的面較廣、知識點相對較多,經組內討論,面對我校普通班層次的學生,面面俱到就等於走馬觀花,並不會有實際效果。因此,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定在修辭與動詞的妙用以及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這兩個方面上。經過課堂檢驗,少而精的設計更符合學生的接受能力。

三、合作學習應注重實效而非流於形式

在新課改下,合作學習是學生有效學習的重要方式之一。學生在自主學習難以解決問題的前提下才有必要進行合作學習,因此對於合作學習所討論的問題的設計既要有一定的深度又要有討論的價值。由於本次在多媒體教室上課,座位的安排和教室有所不同,打亂了合作小組,有一組成員由於缺少領導組織者而未能參與討論,使得本堂課的合作學習效果受到影響。這都是教師的疏忽,像這樣的情況可以按照小組來安排座次。

四、教師的素養決定課堂的效果

教學設計是否科學,教學評價是否合理性以及課堂生成的駕馭力、師生活動的融洽度無不是教師素養的體現,而語文教師良好的語文素養往往在教學上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語文教師對語文內容的感受、領悟、解讀,深深打上了其精神世界獨一無二的烙印,所以,一位出色的語文教師應當是學生心靈的引領者、呵護者,是學生乾渴心田的澆灌者。他應該藉助文章去完成一次又一次心靈與心靈的對話、碰撞、激盪。我深感自身還有很多不足之處,在課堂語言的凝練度、課堂點評的精當度、課堂時間的掌控力等方面都有待提高,我會虛心向組內教師學習,取長補短,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學無止境,每次公開課都是助我成長的階梯,我會以此自我鞭策,力爭使自己的教學水平更上一層樓!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8

初爲人師,感悟良多。嘆今天學生之不易,整天泡在書山題海里,面對的是家長,老師,社會殷切的期望,同窗學友之間激烈的競爭,難怪今天很多人都抱怨學生負擔越來越重,減負,減負,越減越多。學習科目越來越多,作業也多,三天一小考,十天一大考,學生能不累嗎?學生的心理承受力也明顯下降了。這些能怪誰呢?基本的科學知識是不可不授的,關鍵是要向有限的45分鐘的課堂要效益,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使之成爲學習的主人,而不是被動的被老師牽着鼻子走。在實習期間大家明顯的感覺到我們老師帶着很高的期待視野希望每一位學生都能專心聽講,吃透所講內容,然而結果並非如人所願,學生厭學,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對所講的內容缺乏興趣,老師的辛勤勞動沒有好的收效。是什麼原因呢?是老師知識上不過硬嗎?非也。教師的教學都是圍繞教學大綱展開,教學的內容都相差不遠。那爲什麼有的班級的學生感到學習很輕鬆愉快,而有的班級的學生感到學習是一中負擔,索然無味呢?關鍵是情趣的問題。教師必須通過情趣的吸引,感化學生,觸發學生思維的火花。這樣教師教得輕鬆,學生學起來也輕鬆。何樂而不爲。

所謂情趣教學,即激發情趣,興趣盎然的教與學。目的.是讓老師有感情的教,學生有感情的學。

我們知道教學包括教與學兩方面,單獨的強調某一方面而孤立另一方面都是片面的。應該明白教學的過程是教師與學生互動的過程。教師不能脫離學生而唱獨角戲,搞滿堂灌。還得注意學生的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爲學生的學而教,一切爲學生服務。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也是知識的開拓者。首先需要的是教師的引導。沒有老師的引導,就比較盲目,沒有方向。怎樣引導呢,讓學生跟着老師的思維轉呢?我認爲這即是一個方法技巧上的問題,也是一個知識上的問題。

因此,在情趣教學中教師應該發揮主導作用,這裏重在導上。而非主體上的作用。通過教師的引導,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使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學得輕鬆,愉快。帶着興趣來學。

拿語文老師來說,怎樣發揮老師在情趣教學中的導向作用呢?我認爲教師要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上下功夫。

在教學內容上,首先要把握一篇課文的情感基調。我們知道“言爲心聲”,“詩歌緣情而發”,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一篇文章就像一個窗口,通過它可以洞察世態萬象。因此把握一篇文章的思想感情是上好一堂課的關鍵。把這種感情溶進到你的言語中,感染學生。造成一種情感的傳遞,在課堂製造一種情感的氛圍,以此來感化學生。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教師對教材進行深入的鑽研,善於發現其中掩藏的情感因素,細緻的分析。當然,還要求教師有細膩的情感,用心去讀文章,去讀作者,進而讀人生,讀社會。對教材能心領神會與作者的情感息息相通,進入到情景中去。如同莊周化蝶,孰蝶孰我,難以分解。自然也要求教師對自己的教學內容瞭然於胸,如庖丁解牛,遊刃有餘,能出能進。這就要求教師精心的備課。除了在思想感情上尋找情感因素外,就教學內容來講,還有很多,例如一個典故,文學常識,小到一個字,一個詞語的講解。教師要善於思考,善於挖掘其中的情感因素,趣味因素。不可三言兩語,輕描淡寫的走過場。對於一個典故,你可以就此講一個故事,學生都喜歡故事。這樣就可以很好的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就比空洞的字詞有意思的多。對於文學常識,教師最好用自己的語言來講授,不要用記憶性的思維來回憶,溶進自己的理解,感受。如同講故事一樣講解,這樣就有意思得多,對於一些文學常識可以展開縱向或者橫向的思維,不要因講授知識而執意於此。就拿單個的字詞來說吧,漢字是表意文字,是音,形,意的結合體。每一個漢字就是一個世界。當然也不是對所有的知識都面面俱到,但是對一些生僻字,學生易錯的字詞是非常用的。

這樣雖然沒有情,但有趣在。就教學內容將還有很多,這就要有一個發現的眼光。就要多動腦,有廣博的專業知識。

在教學方法上,也可以應用情趣教學。特別是研討型的課題,師生共同討論,最後得出結論。當然要有一種民主,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教師不可高高在上,要認真地聽取學生的發言,給予積極的肯定,鼓勵學生髮言。不可因爲不同的見解而固執己見,語氣生硬,譏笑學生,挫傷學生的自尊心,進而對教師產生反感抵制的情緒。而應該拉進與學生的距離。讓學生覺得有親切感,親和力。敢於發言。教師授課的語氣不能是平鋪直敘的,而要有輕、重、緩、急,抑揚頓挫,聲情並茂,以情感人,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當然講授的語氣是隨教學的內容而變化的。因此教師一定要對教學內容和學生要問的問題有所準備,精心的備課。在教學過程中要善於引導,例如在研討性的學習中,可以精心地設計問題,做到一題多解,這樣很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因爲答案不是唯一的,只要言之有理就行。例如在《孔雀東南飛》中可以提出了這樣幾個研討型的題目。1、劉蘭芝究竟爲何離開焦家?2、劉蘭芝起初爲何沒有答應嫁給太守兒子?3、劉蘭芝殉情的真正原因?結果學生答案很多,課堂氣氛很活躍,只要言之有理就要給予充分的肯定,學生的積極性很高,參與意識很強。同時,對於提問也要講究技巧。有時唯一的答案有多種提問的方式,這樣就可以很好的打開學生思維的靈活度。對於較難一點的問題,教師也不要爲提問而提問,方式單一。可以給出學生答題的技巧,做出指導,循循善誘,降低問題的難度,不至於令學生摸不着邊際,乾脆放棄思考,把問題留給老師,這樣老師就容易處於一種被動的境地,課堂的氣氛當然活躍不起來了。除此之外,對學生的思維如何打開呢?要善於把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創造情景,調動學生的想象,聯想。在這一過程中,老師重在開啓學生的思維之門,不可事事包辦,有些是代替不來的。有些課文可以完全讓學生自己去感受,去體驗。記得上高中時語文老師讓學生組織演《雷雨》,身臨其境的去感受,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教學手段上,可以採用多種教學工具,給學生形象化的感官效果。如教學錄音磁帶,多媒體,投影儀來激發學生的趣味。

總之,只要老師能夠積極的引導,精心的組織,學生的興趣自然就提高了。情趣教學應該大力的提倡,既爲老師解決了學生不配合老師導致教學氛圍低沉的困惑,學生學起來也輕鬆,愉快,而不需在課外花很大的精力來學習。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9

回顧本階段的工作,我感覺我的教學工作有很多要改進的地方。就目前工作來說,我現在要做的是:分析現在自己教學上的薄弱點,尋找與其他老師的差距,制定下一步可行性的目標,所以,我更應該多反思自己的教學,反思學生的學習狀況,整理心情,積極備戰,以最佳的狀態迎接明天的工作。

鑑於此,針對本學期各種考試情況,我應多談問題,多研究對策,以便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能對症

一、存在問題:

1、我在平時在語言積累方面未能引起足夠的重視,雖然教學中有所滲透,但平時讀和背的訓練不夠到位。往往以少數好學生的回答代替全體學生的說和練,忽視了基礎較差的學生羣體,導致後進生不能牢記在心,考試時不能應答。

2、從卷面上反映出來的部分學生基礎題錯誤率高,也反映了教師對這方面的重視程度和訓練不夠到位,或者說對後進生基礎面的掌握程度有所忽視。

3、新教材內容多涉及面廣,教師在教學中有時爲了趕進度,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的時間會有所壓縮,往往在學生一時不能回答關鍵問題時,教師就會代替他們來解答,缺乏有效的方法指導。由於缺乏方法指導,導致學生在答題時思考角度錯位,有的甚至於無從下筆。

而從學生方面來說,學生對考試的.重視度不夠,考試時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潛心答題和檢查的學生不多,甚至可以說少之甚少。以致粗心的現象普遍存在。同樣,學生的審題能力也存在不小的問題,尤其是作文部分最爲突出。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審題能力較爲薄弱,需要老師加強訓練和方法的指導。

二、改進措施:

1、教師必須具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課前必須深入研讀教材,精心設計教學思路,把握教學重點,設計一箇中心問題,預設幾個疑點。目標制定要準確,目標落實要到位,文本的訓練點要找準。每一教時的字詞句篇的訓練要層層把關,並要做到及時反饋。

2、加強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立足於課堂,在教學中給予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重視閱讀方法的培養和良好的閱讀習慣的養成。培養學生從文中尋找答案的意識,並深入理解文本蘊含的意思。

3、教師要關注學生之間的差異,尤其是寫作教學中,不能以統一的要求要求所有的學生,要有分層意識,對於寫作基礎一般的學生,要強調把一段話寫通順,在此基礎上遞進。

4、在寫作教學中,注重培養觀察、思考、表現、評價和語言運用能力。爲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加強細節描寫、心理描寫、對話描寫等寫作方法的訓練。

5、對基礎差的學生學習要有針對性的補缺補差,幫助他們掌握最基本的知識。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10

高中語文教學已經進入基礎教育的尾聲,許多學習習慣已經養成,教學工作的開展不是很容易見成效.雖然對於高考來說,學好語文對於學生選擇自己滿意的學校有一定的幫助.但總的說來,語文課作爲陶冶情操激發思維,促進交流能力的工具性學科力量的發揮卻還遠不能盡如人意。據調查表明,有大量的學生對語文課有厭煩情緒,語文課作爲人文精神的載體所應發揮的作用可能是所差更遠。也就是語文越來越成爲一門"得分機器,而不是人文精神的載體."作爲一名語文教師,我發現因受傳統觀念和現行考試製度和評價方法的影響,不利於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阻礙着語文課的工具性、思想性和人文性作用的發揮。

誤區一:語文課堂--"問題全解決了"

如果學生沒有問題意識,就不會去獨立思維,更談不上創新。語文課上,教師爲了"緊扣教材",爲了"調動"學生,便把"滿堂灌"演繹成"滿堂問",而所問的那些問題基本上屬於類似:"通過……你讀懂了什麼""還讀懂了什麼""作者用意何在"等形式化問題,學生回答這些問題都無須思考。還有些教師把教學參考書上的程式在課堂上"說教"一遍,把學生的思維完全限制在課本和教學參考書的框框之內。課堂上的閱讀也成爲一種被動的閱讀,學生並沒有真正對課文用心去感悟,他們所"讀懂"的'也只不過是根據以前的思維定勢而得到的"微言大義",至於課文與現實生活的聯繫都無從知道。因而,課上學生自能"讀懂"等課結束了學生沒有問題可以問了。其實這種沒有問題實則是最大的問題,是語文課堂教學的一大誤區,是學生缺乏獨立思維的一種表現。

語文教學怎樣走出沒有問題的誤區呢?我認爲首先要轉變觀念,放手去讓學生思考問題,給學生以自由思考的機會。學生一旦提出問題,就應該鼓勵,語文教學反思,並順着這一問題去引導學生,給他從小種下探索思考的種子。就象我們經常所說的那樣"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其次,我們應該認識到語文課與活生生的生活實際的聯繫,而不應囿於書本和教參的框框。我們不應該帶有"什麼什麼不是語文課要解決的問題"這種錯誤觀念。我們只有打破學科分界,學生的問題意識才有廣闊的空間。而且所提問題不一定當堂都能澄清,更重要的是要留給學生一個善於思考的頭腦。最後,教師要儘可能擴大自己的知識面,要開闊學生的思維,先開闊自己的視野。以前我們經常談論是:"如果課堂上學生提出老師沒有想到的問題該怎麼辦?"而如今我們應該思考"學生提不出問題該怎麼辦"了。

誤區二:作文--套用模式,寫非所想

高中教由於面臨着高考的壓力,所以學生的寫作也趨向模式化,都想着有好的模式能夠給自己帶來高分,老師教學過程中也潛意識的傳達這一點.這就束縛了學生的思維,而語文學科本來就是擴散式思維學科,作文更學要學生有良好的想象力.有調查表明,某班對某一作文題目,大多數同學寫的都是同一題材,格式都一樣,都是在遇到某情況後,先作一番思想鬥爭,最後如何如何,然後再喊幾句口號。在現行的作文教學中,由於受考試指揮棒的影響,套題,程式化,抹殺學生真實感受的現象仍很嚴重。有些學生經常購買<高考優秀作文><高考滿分作文>之類的作品,進行簡單的模仿,這樣的作品代替學生的真實感受,形成語文教學長期未能逾越的一大誤區。

要走出這一誤區,尋找良好的改革途徑,我認爲,一定是讓學生充分認識現實生活,讓他們體驗生活,從中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和領悟能力,讓他們從中學會獨立表達,寫出發自內心的話語;二是加強語文課的閱讀教學和作文教學的聯繫,講課文時教師要善於引導孩子去欣賞,充分發揮想象,按自己的感悟去描述課文中的情景或事件。例如在講赤壁之戰時,在讓學生閱讀有關資料之後,按照他們自己的想象,去描述或續寫,也不失爲一種有益的探索。即使是教師分析課文,也一定要確認學生是在主動地欣賞課文的語言和情景,而不是在被動地接受你的灌輸。

誤區三:語文作業--"背誦古文"

目前,很多高中生學習語文經常認爲語文沒什麼好學的,語文作業就是遇到古文背一背,現代文中沒有任何東西值得學習。這是很大的一個誤區,很多時候也是由於老師的教學方向引導錯誤.

高中語文學生的語文作業相對於初中和小學來說,簡直就是一個天一個地的差別.而學生在這樣的突然減負的情況下,往往不知所措.老師也會在學習古文後說把課文背誦下來.而背誦課文只是最基礎的工作.如果不把課文理解了背誦,那背誦起來相當困難,同時考試的時候頂多能拿下默寫題的分數.而考試的時候還有實詞虛詞的理解,這就有賴於學生平時背誦古文一定要理解,並學會把知識點轉移纔可以.

高中語文考試還有很多基礎知識的考察,而這些很多都是在現代文中學習的,因此對於學生而言,真正的語文作業還應該包括積累字詞這一工作.

同時考試更多的是進行閱讀理解和寫作的考覈.學生如果不走出"現代文沒什麼可學的"這一誤區,上課的時候不用心聽講,不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那麼他的理解能力,總結概括能力就不會得到鍛鍊,考試的時候也會出現失分過多的情況.

寫作更是佔據了70分這樣的分植,其重要性可見一斑.學生課後的語文作業,應更多的體現在寫作練習上.多讀書,多做讀書筆記,多背誦優美片段.學習記錄自己的真實生活,寫下自己的真情實感等.這是長期的過程,學生只有持之以恆才能取得一定的成績.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11

1、自己沒理解的問題,不要提問學生

導課的時候用了李冬梅老師的導課方式,提問學生:信息從哪裏來?信息長什麼樣?信息看得見?摸得着嗎?信息究竟是什麼?

結果把自己給繞進去了,尤其是在信息看得見?摸得着嗎?的時候,發現自己根本無法解釋這個問題,無法判斷學生說的是否正確。仔細想一想,這個問題的答案還真不明確。我的第一反映的可以看得見摸得着,因爲我們就是通過看、聽、摸等方式獲得信息的。但是,又想到,我們看見的、聽見的、摸到的都是信息的載體,而不是信息本身,那麼信息是不是有不能看得見摸得着呢?混亂。這個問題需要進一步思考、求證。

2、及時反思

第一個班級教學時這樣問的,結果發現自己也搞不清楚,所以第二節就沒問這個問題,先回避了。第二節引課的時候,直接讓學生思考什麼是信息,舉例說明。效果明顯好於第一節課。學生在我的引導下,基本說出了信息的含義。而且當時感覺學生回答的非常好,爲我後面的教學做了很大的鋪墊。可惜這個反思寫的晚了些,現在想不起來學生是怎麼回答的了,否在下次上課時可以利用這個內容來上課了。看來及時記下發現的問題或靈感是非常有必要的,下回一定有了感受馬上記下來。

3、如何提問

此外,感覺自己在調動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上還存在問題,提問了幾次,效果都不是很好。除了這樣的提問,適合找多少學生回答合適呢?通過這些問題想達到什麼樣的目的呢?

我覺得提問的目的應該是:1、引發學生的思考。2、通過學生的回答、教師的引導,引出信息的定義、並初步引出信息的`特徵:價值性、依附性等。3、活躍課堂氣氛。

下次備課的時候應該把問題設計的目的明確了,否則這個提問對後面教學的作用就不大了。

4、喜歡的故事

學生還是喜歡“海軍陸戰隊野外生存選三個工具”的故事,而且這個故事既能體現信息的價值性、也能幫助學生對“信息是區別於物質與能力的第三類資源”的理解。

感覺剝奪實驗對理解信息對人的重要性,和“信息是區別於物質與能力的第三類資源”也有很大作用。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12

導入:在標題下面寫下兩行字;一個斷人心腸的故事,一曲唱絕千古的悲歌。(學生頓時騷動)其實文章就是一曲悲歌,一段悲劇“悲劇的不幸,在於它往往不僅僅是悲劇,而是永遠的生活”,大家熟悉的感天動地的梁祝化蝶就是這種悲劇的延續,而千年過去了,這樣的悲劇並沒有隨着古人沉痛的悲告而終結,勞燕分飛的《釵頭鳳》仍在上演着……

 投影:陸游《釵頭鳳》,師生齊讀,教師簡介陸游與唐婉的愛情悲劇。

“一個叫沈園的地方,一個叫陸游的詩人,娶了一個叫唐婉的女子,伉儷相得,琴瑟相和,好一對神仙眷屬。然而,這一切,並不隨陸母之意,逼迫夫妻離異。幾年後的一個春日,陸游滿懷鬱悶踽踽獨遊,邂遇唐婉,唐遣人送酒致意,陸游滿懷傷感,詞成《釵頭鳳》一首,唐婉和之。不久,唐婉抑鬱而亡。”(學生進入了悲劇的氛圍)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卻有着不同的不幸,我們的文章演繹的是怎樣的一段愛情呢?讓我們隨着錄音走進課文》 聽課文錄音(男女配音)(前面情感鋪墊的好,所以效果很好,許多女生邊聽都流淚了)。

對文學常識稍加點撥,課本註釋基本都有,強調“玉臺新詠”“樂府雙璧”補充樂府知識

一、“漢樂府是掌管音樂的.官府 二、後來成爲音樂性的詩體名稱

問學生是否爲剛纔的故事所感動,學生異口同聲回答:非常感動。既然都感動了我就想請一男一女同學來複述故事,比一比誰複述得更令同學感動(當時沒人主動來,於是我就講了《讀者》上的一個短故事說明有時你不經意的一個故事可以影響身邊的人一生,於是有人站起來了,當然學生的興致很高)

就着學生的故事爲課文情節分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理出結構(以便學生整體上把握全篇)

 教師小結:悲劇的魅力,在於它毀滅的美。當韓憑夫婦,焦劉化鳥,梁祝化碟成爲一幕幕愛情悲劇時,悲劇就演繹成了經典。儘管我們可能會爲弗郎西斯與金斯基、露絲與傑克的愛情感動不已,但我們更希望有情人終成眷屬。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13

教學是一門藝術,每一年雖然是同樣的內容,但是每一次講解,都會有新 的收穫,新的體會。

過去每次只是力求將學生需要掌握的知識教授給他們似乎就達到目的了,然而現在發現灌輸式的學習確實不再適應課堂,定然也不適應高考。模式化的教學,絕對不是優秀的語文課堂。高考我們固然要讓學生掌握必須具備的基礎知識,讓學生了解這一類型題目的做題方法,但是對材料的解讀也是必不可少的,需要學生去體會語文,感悟語文。

課堂之上語言應當簡練,要相信學生,教師確實只是課堂的引導者,學生才應當是課堂的主體。教師設置的'問題應當由淺入深,設置一定的臺階讓學生去體會。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最大限度的激發起學生學習的熱情,那麼語文是絕對學得好的。

學習是一個循環往復的過程,高三語言基礎知識的量比較多,需要教師制定切實可行的計劃,將一些基礎的知識不斷的循環往復,從而得到很好的掌握,這時候老師的督促是必不可少的,如何找到一種方式能夠讓學生能夠自覺的對自己進行檢測,積極的學習,這是我一直思考的問題。班主任的對班風的把握必不可少,語文的課堂也可以發揮一些育人的功能。

關注社會,關注生活,語文的外延是生活,在看了高三很多的現代文閱讀後,我正在嘗試一種能夠連接現代文與作文的寫作方式,還有許多的困惑,但是我覺得最成功的是,我們班的學生已經願意去寫,願意表達,雖然他們的語言還是比較的稚嫩的,但是我很高興。願意再接再厲,讓語文課真正成爲學生的喜歡的母語課堂。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14

一年的高三畢業班的教學工作終於結束了,回顧這一年來的點點滴滴,酸甜苦辣五味俱全,下面我就這一年中所做的一些工作做點簡單的小結。

首先,由今年高考語文試題的特點來反思平時的課堂教學,尤其是高三複習的教學過程,我覺得,有以下幾點值得注意:

一、基礎,還是基礎。高考題目出的大都是基礎知識,同學只要平時稍加註意,就不會失分。

二、平時講課要注重積累,注重語言積澱,不必過多地關注專業知識。高考題目不是光靠這些專業知識就能完全解決的,比如說,病句題,同學知道病句類型有搭配不當、成分殘缺等等,但是一個句子擺在你面前,你卻看不出來它是不是病句,找不出錯之所在,那麼你所知道的這些專業知識等於是擺設,沒有任何實際作用。而如果你語言積澱比較豐厚,對語言的感悟和把握比較敏銳,一讀,就知道,這個句子有毛病,那就可以了,這可以就此判定這個句子就是個病句,沒有必要非知道它屬於哪一種錯誤類型不可,這叫多此一舉。

三、在注重基礎知識的基礎上,讓學生擴大閱讀面,開拓學生的視野,增加學生的閱歷,爲作文準備素材。作文實際是生活經歷、情感、觀點的展示,一個人,要想寫好作文,除了基本的寫作功底、寫作技巧外,更重要的是素材的積累。俗話說“巧婦難爲無米之炊”,一個人腹內空空,想讓他道出來點東西,可真是難爲他呀。相反,如果同學頭腦中積累有許多素材,在寫作的過程中,就可以信手拈來,左右逢源,寫出的文章就事實充分、材料翔實,就會得高分。不會像擠牙膏一樣,半天也寫不出幾句話來。

四、學過的知識要不斷地回頭複習。只有不斷地複習,才能“溫故而知新”。高考試題中許多題目在課文都能找到原形,甚至有些題目就是書上的原句,但是有些同學早已忘得無影無蹤,把不應該失的分給丟了,這就未免可惜了。爲了避免這些分數的丟失,只有不斷地引導學生及時回頭複習。

五、適當的有針對性地訓練。高考畢竟是一次考試,和平時的考試其實沒什麼兩樣,只不過重要性不同罷了。爲了讓同學們及早地適應這種考試,就必須平時有針對性加以訓練,但這種量不宜過多,過猶不及。在訓練的過程中,要重點訓練以下幾項內容:

1、書寫的規範性;

2、審題的準確性;

3、答題的程序性;

4、時間利用的計劃性。

六、加負永遠是失敗之舉。高三,無論對教師還是對學生而言,都是非常時期。在高三,人們覺得進行大劑量、高難度的訓練名正言順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學,一舉多得:可以檢查水平,可以看出問題,可以推進複習,可以……真是一箭多雕,何樂不爲?教師的意圖很好,出發點不錯,似乎就無可非議,無庸置疑了,但這種步入誤區的做法,這種給師生加負的舉措,既無科學性,又無操作價值,因此不可能獲得預期的效果,所以也是永遠得不償失的失敗之舉。

我以爲教師的教學應該而且必須遵循學生心理需要的原則纔是成功的。成功的高三語文教學就是要讓學生獲得成績,主動學習;要達到這一目的,方法有兩個:一是降低考試難度,降低考試頻率;二是加強管理,積極引導,激勵學生主動學習,幫助學生學會學習,由此提高學生學習質量。

七、讓高三學生擁有成就感。高三學生學習語文缺乏成就感,與教學模式、教學重點、教師對學生的導向、學生的主動學習的慾望、條件之間存在着因果關係。現在,已經到了思考以下問題並作出抉擇的時候了:

①爲什麼語文知識和考點都比較少,但學生還學不出色,教師還教得不滿意?

②師生最需要的結果到底是什麼?爲什麼我們在追求結果的路上常常迷失在手段的迷霧中?

③高考語文題總體難度不高,而我們的學生爲什麼總是做得不盡如人意?

我們需要的結果是學生獲取優良的成績,但偏多偏難偏怪的訓練正是學生獲取優良成績道路上的攔路虎。學生語文成績較差,從表面的邏輯推理得出的結論將簡單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學生“雙基”確實太差;其實,追根究底,語文學習不能令人滿意,是語文教學模式的落伍和誤導的必然惡果:偏多的訓練,取締的是學生必要的學習複習、消化吸收、補充整固;偏難的訓練,消耗的是師生的熱情和信念,給人以教師勞而無功,學生學無所成的.錯覺。長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動力,增長的是失敗的情緒,弱化的是學生自學的能力,降低的是教學的質量,浪費的是寶貴的時間。

正確之舉是儘快降低語文訓練的難度,讓學生在學習中充分感受學習的成效,而難度恰當的訓練同樣能讓人發現問題。在這樣的語文測試與訓練中。我們纔有條件大膽地承認,學生的學習,成績是主流,問題是枝葉;這不僅能激發學生的激情、興趣,穩固他們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於存在的問題的發現、思索、解決,有助於富有針對性地展開新的複習。

正確之舉在於儘快降低考查或訓練的頻率,使師生均有反思過去、修正現實、規劃未來的時間地帶,使教師擁有指導學生的機會,使學生擁有知識儲備的條件。把時間交給學生去使用,而不是握在教師手上進行無價值的、不厭其煩的考查。養兵千日,用兵一時;不“養”,談何“用”?沒有儲備,怎能應戰?這不是一個簡單而又深刻的道理嗎?

八、管理至上,指導爲重。樹立管理至上,指導爲重的基本策略;放棄盲目蠻幹式的加時間、加題量、加不必要的壓力;嘗試從管理追求效益,從指導收穫成就,從學生自主學習、有效消化去追求學生語文水平提高和語文能力發展的效果。

語文教學的三大禁忌卻正是高三教師採用最多並樂此不疲的基本模式:

①大量講述;

②大量訓練;

③對學生大量的不斷地否定;這種模式的特點相當突出,其內容組件之間的因果關係顯而易見。這種做法的弊端不僅體現爲主賓倒置,取消學生主體參與,教師過於居高臨下,而且這種做法也正符合孫子所謂之“攻城”的戰術特徵:

①“投入”多,“產出”少,得不償失;

②曠日持久,“久則鈍兵挫銳”,成效在高密度和高強度的講述訓練中被抵消;須知,講述和訓練是兩柄“雙刃劍”;

③在無效訓練及其帶來的失敗的心理壓力下,學生就會逐漸喪失提高語文學業水平的信念,士氣日益低落,陷入簡單應付的狀態。因此,孫子特別指出“攻城之法,爲不得已”。我以爲,高三語文教師要做的工作有兩件:

①給學生創造自主學習的基本條件;

②對學生自主學習進行指導、管理。

要真正改善和提升教學質量,教師就應精於講述,即對知識不是進行面面俱到的簡單“回鍋”,而是富有針對性的、具有啓發性的、含有前瞻意義的“指導”;是給學生解決問題,給學生留出時間,啓發學生自主學習;要改善和提升教學質量,教師就要忍痛割愛,考得少,考得精,考得有質量有成效;不迷信也不迷戀考試,而是從有效考試中審視教與學的成敗,得失,改觀與不足——讓講述轉化爲指導,讓考試有利於質量的提高。語文教師要明確且要踐行爲學生自主學習創造條件的理念,要創設使學生成爲學習主體的情境,就必須還學生以時間和空間,這是達到這一目的的先決條件。只有給學生以時間,讓他們有條件解決存在的問題,進行知識的鋪墊,爲有效訓練作出有針對性的準備。給學生學習的空間,他們纔有可能自主選擇,學習可能具有較強的針對性;纔有思考的空間,有提出和解決問題的機會。如果是這樣,學生將不再是被動的接收器,不再是知識的奴隸;教師也不再是知識的“霸主”,學生的“暴君”。在這樣的條件下進行的難度適中而又合乎“大綱”“考綱”要求的考查訓練,因還學生以時空而降低了頻率,避免了“地毯式轟炸”的漫無目的,也因學生有了學習主動權而能提升教與學的實績,學生才能從有效學習中收穫無限的快樂,而對考查與訓練中暴露出的問題纔會萌動解決的慾望——於是高三語文教學步入良性循環的軌道。

要提高高三語文教學質量,就要降低考查訓練的難度,精心設計考查訓練題,還學生以自主學習的時間空間,這是一個基本的前提,這樣,才能讓學生獲得成績,實現提高。要實現這一目的,教師則應在管理和指導上大做文章,大顯身手,教師的作用並不主要體現在知識講述和組織考查上。高三語文教師的主要任務在於:

①學生情緒的控制與誘導;

②學習方法和解題方法的點撥;

③幫助學生構築能力體系;

④幫助學生制定語文學習的短、中、長期目標;

⑤對學生當前語文學習狀況進行評估並提出指導性意見和建議。教師職責的根本是指導學生進行自主的、有效的學習和複習,把學生由“學習”變爲“求知”,以此實現語文成績的顯現。在這樣的任務定位的條件下,學生成爲學習的主動出擊者,教師則是學生的導遊員和服務員。

高考是一次檢閱,高考是一位老師;它檢閱着我們老師教學的思路和教學的成果,它引導着我們走向更正確的教學之路。它讓我看到許多教學的不足和缺憾,同時以肯定了我的一些做法,“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對於未來的教學,我心中似乎越發清楚。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15

《老王》是楊絳先生的一篇敘事性散文。作者敘述了與一位人力車伕的交往.寫了底層勞動者在不幸的生活境遇中仍不改善良淳樸的天性。筆者在處理課文時,將“感受老王不幸的命運.把握老王忠厚善良的性格特點;理解作者作爲知識分子對底層勞動者的同情和關愛之情”作爲教學的重點,將“作者對老王內心的復雜感情”作爲教學的難點。爲此,筆者設計了四個環節:一、說說老王的命運及老王的爲人表現:二、有感情地朗讀你最受感動的情節、印象最深刻的片段.並說說感受;三、理解作者內心的不安和愧怍之情:四、和自己對話,關注自己身邊的老王。原來準備用一節課來完成這些教學目標,後調整爲兩課時。本課的教學,有三點值得筆者思考:

一、教師對文本的解讀引領是實現有效教學的前提和關鍵

教師應以一個學習者的身份.和文本以及文本後面的作者認真對話。細細地加以研讀.做好解讀文本的第一人.高屋建瓴.方可引導學生正確解讀文本,讓閱讀教學回歸語文教學的本真狀態——讓學生在教師正確的引導下.用兒童的眼光走進成人的精神世界,主觀能動地“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語言文字,抵達文本解讀的要義。 要強調教師的引領作用,因爲這需要教師去選擇意義、優化路徑。教師深度解讀文本的目的.不是代替學生的解讀與理解,而是爲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提供豐富的可能性。對教材文本的理解與價值判斷就成爲師生共同的心智體驗過程.教學則是師生一起探索文本的意義與價值並在此過程中實現文本價值的最大化。需要強調的是教材文本的意義與價值雖然是開放的.卻是有底線的。教師一方面是底線的守護者.另一方面是學生“前行”的促進者——所謂“平等者中的首席”。當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品味需要教師點撥深化或糾偏時,需要教師有獨到而深刻的文本理解.圍繞着教學目標而展開相應的教學內容.推進課堂的互動,生成更多的課堂現場資源。反之.教學的預設目標有可能出現偏差.教學實施過程中就有可能因沒有領悟文本精髓而錯失課堂生成的教學資源。

二、學情評估是課堂進行有效教學的基點

學情評估,是課堂進行有效教學的重要依據之一。當時準備用一課時研習《老王》.一課時下來,教師想了解課堂中圍繞着教學目標所進行的研習效果,於是,向一位基礎較好的同學瞭解對課文的理解程度。這位同學說,老王給她的印象不是很深,只是覺得老王挺可憐的.人也好,但我還是對楊絳一家的善良有着更深的印象。這一說法,讓筆者大吃一驚,學生的理解重點不在感受老王品質的善良淳樸,而在楊絳一家的善良。這一專題的兩篇文章《品質》、《老王》是反映社會底層勞動者品質的光芒的,儘管學生可以對文本作多角度的解讀,但教師在教學的預設中必須明確自己的教學目標.從而引導學生理解和感悟。另外,儘管學生對課文中作者流露出的善良有了一些體會,但還是沒有真正理解作者多年來在善良行爲的背後對自己靈魂深深的自責和內心的愧疚。

是的,楊絳一家是善良的。毋庸置疑.但在誠實的老王面前,這種善良是多麼的渺小蒼白.與老王至真至純的人間真情相比.楊絳感到自己爲老王所做的這一切是多麼的微小.甚至感到自己多少有些冷漠。儘管在當時來說.作者對待老王算是比較關心的一個,這也正是作爲一個知識分子對待苦難人們的悲憫情懷,她的勇於反思,敢於自責.對自己內心的不寬容,對靈魂的拷問,是她人性光輝的所在.也是這篇文章最富有內涵的一個亮點。探討作者在文中表現出來的情感,是教學難點.需要對文本進行深入細緻的解讀。可是.學生並沒有真正深入文本,重點解讀出老王的高尚人格.並沒有理解好作者對老王的深厚感情只是一種襯托。表達出作者內心的極大愧疚。於是.筆者調整了教學計劃,再用一節課的時間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內心深處的不安和愧怍——儘管過去了幾年,但我們可以想象,作者每當想起老王.這種感覺並沒有隨着時間的流逝而淡忘,面對着這樣一個重情重義的孤單老人——他能

在生命垂危之際帶着無法用金錢衡量的世界上最貴重的禮物來感激自己,而我卻爲他做了什麼呢?作者內心的自責,更烘托出了老王的高大。

於是.筆者把重點放在如何把握作者這份獨特的情感上.要求學生從課文中細細體會,注重自己的生活體驗,理解“但不知爲什麼,每想起老王.總覺得心上不安”,“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然後讓學生來談談理解。

學生一:從這句話中看出楊絳內心對老王的愧疚、自責。楊絳當時沒能理解老王這一行爲的真實意義。老王樸實行爲所散發出來的情是至真的.至純的.是毫無污穢的,是極其淳樸的善良。然而.楊絳在老王死後幾年才漸漸明白,所以楊絳感到對不住老王。

學生二:老王在病危之時,還拿着如此“貴重”的禮物去送給作者,他只是單純地懷着一顆感恩的心想去謝謝這麼久以來對他關心的作者一家.而“我”不僅用錢去褻瀆了他的好意,而且並沒盡“我”的全力去幫助老王,因此感到愧怍。

學生三:現實中,楊絳夫婦並沒有給予老王太多的關懷.只是在坐車的時候“說着閒話”,在老王生病期間.並沒有去看他,但老王對他們心存感激.在臨死的前一天竟然拿着自己平常節省下來的雞蛋和香油送給楊絳,而楊絳夫婦並沒有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善待他,所以歷經幾年,楊絳感至4自己很愧怍。

學生四:作者對老王之死只是表面上的關心,文中“我也不懂.沒多問”.就體現了老王在作者心中的地位不是很高.正是因爲這一點,作者感到十分內疚.老王是真的用心待她,可以將自己寶貴的東西拿出來無私地給作者,而作者自己又爲他做了什麼呢?僅僅只是覺得有這麼一個可憐的人.同情他.卻沒有付出真心的行動!故作者在內心深處有着恆久的愧疚。

學生五:幸運與不幸總是相對的,也許在我們看來.當時的楊絳夫婦也並不幸運,但相比老王而言.作者又感到自己是如此幸運,所以她感到在老王有生之年.自己並沒有給予他足夠的幫助.與這位淳樸、真誠、善良的老三輪車伕相比,自己是如此慚愧.不免在內心涌現出不安和愧怍.所以作者呼籲那些幸運的人們,在生活中,將自己更多的愛奉獻給更多不幸的人。

學生的理解在相互碰撞中漸漸深入了,能結合課文的具體語句來談感悟,從時間的跨度、表現的平淡到精神的呼籲等方面來探究作者內心的不安和愧怍.從學生的談話中能明顯感覺到學生的理解更加細膩了,課堂也在學生的.互動中顯現出生成的精彩。根據反饋的學情,評估教學的效果.是教師處理教材水平的體現。筆者覺得教師每教一篇課文.不能硬性規定在一定時間內完成任務.因爲課堂是動態的,充滿着變數,而且,教師的理想期望和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有可能存在差距.教師在時間的支配上應有更大的靈活的處理空間.充分發揮教材的文本價值取向,讓學生在學習一篇課文後,觸動內心深處的情感,在感受人物品質的同時淨化和提升自己的內在品質。通過學情評估,能更準確地瞭解教師在處理教材時的定位及達成的效果,幫助教師提高處理教材和落實教學目標的有效性。

三、有效教學必須引發學生的探討和內化

要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必須有學生思維的積極參與。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他們是用自己的思維、經驗來參與文本的解讀,需要用自己的心靈來和文本對話.並通過學生間的交流與研討,讓學生在自我理解與傾聽他人中構建自己的知識。

(一)激發學生的疑問並引發討論

教師的主導作用就是引導學生和文本、作者對話,而不是讓教師與作者對話的結論去影響學生與文本、作者的對話。因此,教師在課堂中,要營造出問題探討的背景和氣氛.激發起學生的問題慾望,讓學生在研習中閃現思維的火花。主動發問,在探討中碰撞出更多的智慧。

在研習“老王病重時提着雞蛋和香油來感激作者”這一情節時,學生就提出了一個問題:老王病得這麼嚴重了,爲什麼還要把雞蛋和香油送給楊絳一家而不留着自己吃呢

學生一:這是因爲老王的善良。他認定楊絳一家是好人,作者一家對他好.他銘記在心.要知恩圖報。在臨死前.他提着自己身子也很需要的雞蛋和香油來看他們.是來表達自己對他們一家的感激之情。

學生二:老王雖然身世可憐.由於殘疾導致生活的艱辛,但老王是一個善良、知恩圖報的人.他對楊繹一家的恩惠至死前都無法忘記.可能那滿滿一籃的大雞蛋和好香油是老王好不容易積攢下來的,他自己在病危之際都不忘報恩.可見老王心靈之純美。

在研習了“作者內心的不安和愧疚…情節後.學生又生成了新的問題:我覺得剛纔討論的重點是楊絳對自己靈魂的拷問.儘管過去幾年了.但內心的自責一直伴隨着.從而顯現了一個知識分子心靈的高貴,而這一內容和底層勞動者品質的光芒有何關係?

學生經過討論,明白了文章的重點所在:正是楊絳內心深處的自責和內疚.記憶越深.就越說明老王的品質對她深刻的影響.反襯出底層的、不幸的老王心靈的高貴給作者帶來的深深震撼。

(二)引發學生的心靈感受

在充分感受“老王”人物形象的基礎上.教師讓學生由感受老王的人生拓展到對自己內心的感悟,觸發學生不同的生活體驗.表達自己個性化的情感。

學生一:老王.一個身患殘疾的貧苦的老百姓,對楊絳一家掏心掏肺的報恩.不覺讓人心酸。在老王面前.自己是一個多麼渺小的人啊.

學生二:《老王》一文,深深地觸動了我的心絃。也許在那樣的社會裏.楊絳和錢鍾書夫婦是善良的.他們對待別人的關懷是難能可貴的。但相對於老王.那是無法相比的.老王身心都受摧殘.卻仍抱着一顆善良、感恩圖報的心去待他人,總是爲他人着想。

學生三:不僅僅是老王那高尚的品質感動了我.作者的情感也使我深受感動。對一個不起眼的底層勞動者.作者不僅沒有鄙視他.而且還關懷他,文末還感到對不起他.這種情感是一般人無法達到的。

學生四:老王這一窘迫、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不起眼的三輪車伕.以他那種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善良誠實的生活作風.知恩圖報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打動了我.更讓我明白。情與錢永遠不可能畫上等號.因爲再多的金錢也買不來一份真情。或許物質生活對人來說是重要的.也是不可或缺的。但有時候精神的幫助會給人以更大的激勵,千萬不要忽視了一句話的作用.即使話語簡短,也缺乏修飾.但它卻能表達對別人的關愛.

學生五:校門口經常坐着一個老奶奶.滿頭白髮.手中拿着一個她自己的飯碗.不時地向同學乞討,可是我們畢競是高中生.並沒有多少錢.於是只能視而不見.快步離開.我也只能從心底默默承認自己的關愛並不夠,表示愧怍。

學生六:我是一個幸運者.比老王幸運幾百倍,所以在以後,我更應該盡我所能去幫助那些不幸的人,不僅僅是物質上的幫助.精神上的幫助更重要。

文學作品的價值取向是對人情感的潛移默化、心靈的無聲薰陶。而要實現新課標中關於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維度目標,教師必須要有課程意識,課堂要在動態的過程中承擔情感啓迪和價值觀指引的任務.充分引發學生的心靈對話.讓學生髮自內心的多角度感悟成爲學生精神生活的寶貴財富,並讓學生在分享中完善自己的心智。唯有這樣超越文本的心靈交流.纔是課堂有效教學的最好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