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合集15篇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合集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5W 次

身爲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初中語文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合集15篇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1

大致採用了以下幾種學法:

1.情境設置法。課前充分利用課件展示創設情境,從感性上讓學生自然融入到課文的意境中。

2.誦讀法。教法千變,朗讀爲本,對文言文的教學來說,誦讀尤爲重要。整堂課我以誦讀貫穿始終,從初讀、譯讀到理讀、背讀,從朗讀入手,讓學生把握文言文的節奏,體會文意,賞析美點,尤其是其中的去掉句讀競讀和小組分層朗讀,在朗讀過程中考查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可謂一舉兩得。

3.質疑法。教學過程中,我一直鼓勵學生相互釋疑,教師只作適當補充,培養了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討論法。小組合作討論是這節課的主導學法,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悅。

5.畫圖法。《山市》中的'景色瞬息萬變、虛無縹緲,比較適合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課堂設計中我本想從兩個層面來培養學生的想象力:以創造性複述來培養學生描述景物的再造想象力;以畫圖的形式來培養學生將語言轉化爲圖景的空間想象力。可是因爲時間關係,該環節未得實施。同時最後的片段描寫練習也因時間關係,學生水平未得到真實發揮,可以說是課堂上的遺憾。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2

作爲一名新老師,我懷着忐忑又十分期待的心情開展我的第一次公開課。我所講授的內容是七年級上冊語文第二單元第八課《棗核》。

《棗核》是當代著名作家蕭乾表現海外華人思鄉之情的美文。文章緊緊扣住思鄉這一主題,以'棗核'爲線索,一一記述了友人的思鄉之情、之戀、之舉。在教學中以朗讀爲基礎,輔以圈畫、品味詞句等方式,同時捕捉一些關鍵詞句共同品味體會文中人物強烈的思鄉之情和民族感情。我把教學的難點落實在作者如何用友人平常生活的細節之處表現文章的主題。這是一篇看似很普通的隨筆,但是隨筆並不隨便,作者用'棗核'爲線索巧設懸疑,對'舊時同窗'家後花園的鋪陳描寫都是爲了曲折地表達出海外遊子們對故土的依戀,這種以小見大的寫作方式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通過這一節公開課,我認識到自己在教學上需要改進之處有以下幾點:

其一本節課我以歌詞(《我的中國心》)導入引起學生思鄉的共鳴,然後讓學生解讀文本,期望學生很快進入角色,爲學生敞開心靈進行師生對話創設有利的.情境,進而師生共同遊歷海外遊子那一段思鄉懷人的情感歷程。但效果並不太突出,我應該給學生播放所選歌曲片段,從而能讓學生能感觸更深,更快的融入情境。

其二,應該加強師生互動,把主動權交給學生,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多讀的基礎上理解文章思想情感。

其三,課堂教學不應該貪多、圖全,講授要做到詳略結合,巧妙過渡。 其四,要注意板書藝術,能抓住文章大意,整體美觀大方。

其五,還應該蒐集了關於思鄉愛國的名句、名篇(比如余光中先生的《鄉愁》)等,加深學生對愛國主義這一主題的體會理解,完成了從文本解讀到學生人格精神的飛躍,以求在合理控制講授進度的基礎上達到課堂效果更好。

這些不足之處有待改進,我以後會多加學習改正!感謝同仁們的指導提點!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3

通過對文本的衆多分析後,我採用了以誦讀帶動感悟的教學方式,立足於誦,在誦讀的過程中進行評點教學,突出“讀、誦、悟、品”四個字,將整個教學過程分爲“誦讀課文,感知內容”和“品讀文章,感悟情感”兩大板塊。在前一個板塊中,先由教師範讀,學生在聽的過程中明確讀音、節奏和停頓等常識。然後學生自由地朗讀,讀準字音,讀出抑揚頓挫的節奏。最後藉助工具書,自主地疏通字詞,疑難點提出,師生互動,合作完成譯文的工作。通過這個環節,學生不僅熟悉了文章,而且還積累了一些文言知識,提高了文言文的閱讀能力。在後一個板快中,首先讓學生自由誦讀課文,整理出自己對此文的一些感受,我給予提示,引導學生學會欣賞一篇文章可從哪些方面入手,後進行生生、師生的交流對話。這個環節的安排,既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讓學生自主地從自己所選擇的角度去分析課文,發散了學生的思維,又建立了一種民主、平等、各抒己見、衆說紛紜的課堂氛圍。而後師生合作扣住教學內容設計出一系列的思考組織學生方向明晰地去感悟文本。在這一環節中,由於前面大多學生已經將文本分析的'很好,於是對於這些思考題,他們都很快地能夠比較準確的把握。

由於本文中所採用的正面與側面相結合的表現手法是一大亮點,也是學習的一個重要內容,所以在最後我還設計了個學以致用的環節,讓學生模仿文中的這一寫法描寫一堂語文課。

長期以來,語文課堂教學同其它學科一樣,是以老師講、學生聽爲主要方式,特別是初中文言文教學,教師更是擔心學生讀不懂,就採取“教讀——解詞 ——串講——翻譯”的方法教學,把饃嚼細再餵給學生,學生就像嬰兒似的,只是張嘴吞嚥。這種把鮮美的食物嚼得無味的“滿堂灌”、“注入式教學”,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因而初中學生普遍對文言文產生畏懼感,學起來沒興趣。針對這種情況,我根據“初語”新大綱“讓學生多讀,通讀誦讀,培養學生對文言詞語文言句式的敏銳的感受”的要求,改過去教讀文言文課文爲引導學生預習、閱讀課文先初步明白文意的方法。其具體做法是:

1、給予提示,明確要求。

2、閱讀思考,學會提問。

用欣賞的眼光看待每位學生,用讚賞的話語評價學生的發言。不是隨波逐流,這更能激活課堂氣氛。給予學生肯定性、鼓勵性評價,不要吝惜自己的讚美語,對學生創造性思維,教師應及時報以掌聲,或做出激勵性評價,或發給他一個“創新卡”,或授予他創新能手的稱號等,都能促使學生更加強烈的創新動機,進一步發展創新潛能。

總之,教無定法,只要能夠調動學生積極性,能夠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創新能力,就可以在課堂教學中大膽嘗試,力爭創造出高效實用的教學方式來。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4

教語文這些年,雖然沒有外出參加過什麼比賽,但每年都會在校內出公開課。每次出公開課之前,我都是上網搜索,查找優秀教學設計和教案,看一些名師授課實錄,把可以借鑑的環節拿過來爲我所用,也就是用別人的教學設計拼湊成自己的。課件也是直接下載,甚至按照課件設計教學。由於不是自己備課,沒有備教材,沒有備學生,所以雖然自以爲設計巧妙,教學結果卻往往不理想。

那時曾百思不得其解,同樣的方法和思路,爲什麼名師運用起來得心應手,成爲優質課,而我用起來卻是漏洞百出?“拿來主義”爲什麼不適用於模仿名師教學?爲什麼“抄課”之路走不通?

學名師是古往今來成名師的捷徑之一。向名師看齊,學名師上課,可以使青年教師迅速成長,快速提高教育教學技巧,少走彎路,少摔跟頭。只是我們究竟向名師學什麼?是單純的“複製”、“粘貼”,還是在模仿的基礎上創新,以至打造屬於自己的教學風格?這是我原來不曾想過的問題。

邯鄲學步的故事家喻戶曉,它告訴我們:一味的模仿別人,最終只會迷失自己。有人崇拜李鎮西老師,處處模仿,卻總是不得要領,最後竟然瘋了。這雖是個案,卻也警醒我們,簡單“抄課”,自己的教育教學之路只會越走越窄,最終走進死衚衕。這也就是名師一堂精彩的優質課到我們這變得一團糟的原因,因爲我們面對的學生不同,我們的文化底蘊與名師差距太大,我們只會預設,我們只會按部就班的牽着學生走,我們是把名師的思想“複製”下來,在課堂上“背誦表演”,只有皮毛,沒有精髓。我們只關注自己的演技,卻忽略了觀衆也就是學生的需求,只要我們演完了,就萬事OK,至於學生學到什麼,與我們無關。

有人說學名師上課,如學寫文章一樣。好文章人人喜愛,可是如果因爲自己喜歡,就原封不動地抄襲,就會成爲“文賊”。我們可以模仿文章的寫作手法、結構佈局、語言風格、整體構思及文章體裁,就如同學生學課文一樣,研讀分析之後,找到可供借鑑學習之處,最後運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如果學生把別人的作文全盤照搬過來,或者用我們“抄課”的方式,每篇作文中提一段,湊成一篇作文,我們一定不會同意。

吳非的《不跪着教書》中提到語文教師要有自己的風格,只是一味地“抄課”,何來風格?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向名師學習,需認真研讀,習得名師精髓,融會貫通,爲我所用,還需提高自身素質,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蘊。走出“抄課”歲月,做一名合格的語文教師。

參加語教學工作四年多了,依然清晰地記得曾經的老師向我提出的忠告:“做教師的只有上好,才能受到學生的歡迎。”於是我認真閱讀衆多的語專業報刊雜誌,吮吸知識的營養;努力回憶從小學到大學期間給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師長們的教學方法,尋求可資借鑑的教法;不厭其煩地翻閱大學中學過的《教材教法》本,獲得指導實踐的理論基礎。經過努力,漸漸地形成了自己教學方法:教學目標要明確,講授內容要準確,教學組織要嚴密,教學方法應靈活。在日常的語教學工作中,我努力以此衡量、規範自己的教學行爲。

也隨着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吸收了語教學領域中不少新的理論、觀念。

主要有:

1、教學過程不只是教師教的過程,也是學生學習的過程,教學活動是師生的“雙邊活動”。

2、教學中不但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還要重視學生主體地位,不能把學生視爲灌輸知識的容器。

3、教學不僅要求學生理解掌握知識,還要培養學生語能力,發展智力,並要開發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全面提高學生素質。

4、教學不但要研究教法,還要重視學法的指導,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等等。

隨着教學理論認識水平的提高和素質教育思想的確立,我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學行爲,就愈愈感到自己所謂的好標準還有好多不足,明顯地感到自己的觀念總是難跟上時代社會發展的步伐。我不得不努力地去反思自己的語教學,歸納起,我的語教學存在着以下弊端:

一、不敢超越堂。

如果學生在堂上受到啓發後對某一內容形成了興趣,後能夠繼續進行主動地有目的地學習,那麼,學生才能真正成爲學習的主體,才能從“學會”上升到“會學”、“善學”。我心裏明白,超越堂對學生是多麼重要,但我沒有這樣做,也不敢這樣做。我只知道利用好堂40分鐘,讓學生學好本上的知識。希望學生對中國古代、現代學名著充滿了好奇和渴望,但如果能趁熱打鐵,鼓勵學生的'學修養,那該多好。可是我不敢這樣做,在很多人的眼中,這些名著是“難書”,他們會不答應,學生哪有功夫看這種“難書”!所以,學了之後,我幾乎就停滯不前了。我現在的'語,除了帶領學生在本中“游泳”之外,外最多佈置一點讀讀、背背、抄抄的作業,不能也不敢讓學生去廣闊的外海洋中遨遊、馳騁。所以,學生們剛升入初一的時候,看看他們寫的記敘,眼睛一亮,小學生的作水平相當不錯嘛!可是,一年過去了,他們記人敘事的水平和剛入初一時的水平相比,似乎高不出多少。

二、不敢超越本。

教師在教好訴基礎上,超越本,收集本以外的材料,補充、拓展學生的知識結構,提高學生的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對語教師說也是多麼重要。但是,我也不敢只是活脫脫的運用“嫁接術”移花接木的手法,可還得挖空心思說好話,違心地說它中心突出,構思獨特,因爲我不敢超越本。

三、不敢超越“教參”。

《教學參考書》本是隻供教師參考用的,可是現在衆多試卷的命題者提供的答案都是一字不差地照搬“教參”,閱卷人也是依教參畫葫蘆,離開了教參的說法就不給或扣分,爲了提高學生的成績,我也只是照“教參”宣科。我剛畢業經驗不足所以許多東西我自認爲我是無論如何也理解不透,不會有更好的回答的。我想我的答案最多也只能算個“擦邊球”,可我也不敢把自己的理解告訴學生,也不敢引導學生去細加品味,只能把“參考書”上的答案抄在黑板上供學生“參考”了。不少,在分析段落層次時,時時感到自身的理解和“教參”的說法存在着差異,但自己最終不敢否定“教參”、超越“教參”,要麼原原本本地把“教參”的答案抄在黑板上,要麼只能簽名稀裏糊塗,矇混過關,讓學生去自由理解。

總之,我在語教學中,不敢超越堂,不敢超越本,不敢超越“教參”。

我希望我的同行們不要存在類似我這樣的困惑,一個真正合格的教師一定要學會超越。只有學會超越,才能發展自我;只有學會超越,才能使學生髮展;只有學會超越,教育事業才能大踏步前進。

我的語教學往往只重視內容的分析,對學生訓練的各類語練習題也偏重內容的把握。這種呆板的教學與讓學生主動學習相違背的。

語,承載着人類明的精華,中美妙的故事、精湛的語言、豐富的內涵、廣闊的視野,構成了該學科獨特的人氣息與強烈的吸引力。但正在接受教育的孩子是否也這麼想,語在他們的眼睛裏究竟是什麼樣的?被世人稱爲“誤盡天下蒼生”的語教學也隨着歷史的車輪,一次又一次地不斷進行改革。但是以前改革的目的更多的是對學科體系自我的完善,而不是爲了滿足學習者本身的需求。正如一些語教學專家所言的一樣,以往的語教學對人的關注是比較疏忽的,缺乏對作爲學習主體的學生的學習感受、學習過程、接受知識的年齡心理特徵、學習情感的關注。是學體本位的程,教學目標的確定大多是按照語學科本身的知識體系,而不是根據接受者的心理髮展需求。我們的教學研究與教學改革也大多是從成人的角度、從教學的角度考慮問題、制定方案,而忘記了我們所從事的對象——學生的需求。換一種思路:在語教學改革的過程中,我們是否可以聽聽主角——孩子的聲音,我們是否可以從孩子的視角反觀我們的語教學。

對於我說,永遠是不斷向同行學習,學習,再學習!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5

本學期我擔任了初一年級3班和19班的語文教學工作。與初二、初三年級的教學相比,初一年級的教學有許多不同之處,值得好好反思。初一年級是一個過渡年級,有時會存在一些“尷尬”的地方。比如,從初一年級開始識字不是教學重點,但生字學習對一部分學生來說確實又有困難,沒辦法輕視;閱讀應該逐步成爲學習的重點,但由於學生認知水平的侷限,對問題的理解不夠深入、不夠全面,閱讀學習的“度”很難把握;初一年級開始練習習作,不拘形式的寫出自己見聞、感受和想象。但新教材中跨越太大,學生一下子對作文感到非常頭疼,老師的指導有時顯得蒼白無力……面對這些問題,面對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進、在實踐中反思。

一、鑽研教材、瞭解學生,一切從實際出發。

教材是學生學習、教師教學的依據,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讓學生喜歡教材、喜歡學習,是首先值得考慮的問題。在對教材、教參深入研究後我發現新教材更注重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培養,對一些語文知識點要求不夠清晰、明確。如,本冊教材注意培養學生預習習慣、邊閱讀邊思考的習慣、通過各種方法理解詞語的能力,注重學生對課文獨特的感受。但對一些知識點在練習中雖有所反映,要求卻不夠明確,如標點符號的使用、比喻句、疑問句、反問句、設問句的瞭解、句式的訓練等。有了對教材較爲正確、清晰的瞭解後,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就能揚長避短、課內外互相補充,使教材更加完善。教材中的閱讀課文,針對不同的教學目標、學習要求如何與學生的學習實際相一致,不至於挖得深、學得難,讓學生覺得無話可說、無感可發。這又是另一個擺在面前的難題。我覺得這時教師就要對你的學生真正地有所瞭解,知道什麼對他們來說是有難度的、什麼是他們感興趣的、怎樣設計通過他們的思考、合作會有真正的提高。只有這樣,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教師纔會有一個正確的教學預測,使教案更貼近學生、更合理。我想,這也是從學生的'“學情”出發進行備課的一個方面吧。當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還要從實際出發,根據學習情況不斷調整。

二、不斷實踐,不斷完善,優化課堂教學。

課堂是教學改革的主陣地,在課堂上教師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形成,真正學會學習,成爲學習的主人。初一年級剛剛從小學過渡上來,教師的指導作用顯得尤爲重要,在課堂上的自主學習還是要通過老師的組織、引導進行。因此教師要對自己的教學行爲不斷小結、不斷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在實踐中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爲,使自己的課堂教學得到最優化。針對教學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我在課後及時反思、小結,在後面的幾篇課文學習時,我特別注意這些問題,不再爲了課堂的“完美”而勉強學生,有效地避免這些問題的再次發生。

三、挑戰自我、充實自我,在否定中成長。

課上到現在,真的覺得是和學生在一起成長,有得有失。但最近卻不斷地發現經常在教學中遇到“瓶頸”,已有的知識、經驗已無法滿足不斷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課文如果只用那麼幾種教學模式去上,學生馬上會感到枯燥、無味,甚至有時對你的教學思路一清二楚,這樣的課還有什麼味?作文的教學有時會感到“束手無策”,只是通過講講要求、讀讀例作、嘗試寫寫、作後評價,學生怎會對作文感興趣呢?如何穿越“瓶頸”領略更寬廣的教學天地,這又是我最近在不斷反思的問題。如果僅僅禁錮在自己小小的教學天地裏,對曾經的成績沾沾自喜,那隻會有一個結果——不進則退!我想是到了及時充電、補充的時候了。多讀一些教育理論方面的書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蘊、向有經驗的老師多學習、多請教,對自己的教學多反思,提高自己對教材的把握、對課堂的駕馭能力。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6

美國教育家杜威先生曾說過一句話:“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教育,就意味着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生活!”是啊,孩子的童年生活大部分都是在學校中度過的!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語文課堂,就是給了孩子什麼樣的生活。一念及此,我不由感到了肩上擔子的沉重。"爲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理念的核心,也結結實實成了我課堂教學的惟一標準。

創造“開放的課堂”

1、讓孩子盡情地去“展示自己”。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課堂上,千萬別讓我們的“告訴”扼殺了屬於孩子的一切!讓他們去體驗,去探索,去感悟,去盡情地展示自己吧!

在課堂上,有許許多多與課文內容有關的`資料都是學生自己通過課外書、網絡、家長等多種途徑蒐集來的。他們往往期待着能將自己的成果展現給大家,這樣,無論是在課內還是課外,他們都表現得十分積極,而且極大的豐富了知識的儲備量。

2、在生活中學語文

環顧周圍,在我們的教學中還存在許多這樣的現象:一些學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東西,我們還在不厭其煩地從頭講起;一些具有較高綜合性和較高思維價值的問題,教師卻將知識點分化,忽視了學生自主探究和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的培養;一些本該讓學生自己去動手操作、試驗、討論、歸納、總結的內容卻被老師取而代之;一些學生經過自己的深思熟慮形成的獨特見解和疑問,往往因爲老師的“就照我教的來”而扼殺。在新課程下,教師應當成爲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創造性,爲學生提供從事活動的機會,構建開展研究的平臺,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

“讓語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孩子們深切地感受到:語文離他們很近很近。這樣,孩子們便會更加自信、更加主動地去學習。

靈活使用挖掘教材,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現有水平,在認真領會教材編寫意圖的同時,學會靈活、能動地運用教材,根據學生實際進行必要的增刪、調整,這樣才能從"有限"的教材中無限延伸。抓住生活的點點滴滴,眼裏有資源,心裏有教育,課程資源就無處不在。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7

開始講讀古文了。之前先通過現代遊記讓學生初步形成了有關遊記的相關印象,有了相對具體的感知,然後在理解古人的遊記作品便有了相對的基礎,因而會變得容易了。

整個單元共四篇,唐、宋、明、清各一篇,作者皆爲大家。第一篇爲柳宗元的《小石潭記》,永州八記之一,極其經典的一篇遊記,也是中考篇目之一,所以講解宜細。爲了達到讓學生更好理解的目的,佈置預習時我留了幾個作業:網上搜集柳宗元資料和有關本文的介紹,提取出你認爲有價值的部分或給你留下深刻印象的細節;預讀課文,重點註釋迴歸原文,劃出疑問;思考本文是否和你已知的遊記文章相類似。三個預習作業各有側重,或想指導學生如何蒐集使用資料,或是讓學生具體熟悉課文內容,或是學會比較分析,在已知中學習未知。

第一課時,我先回顧了常考的或者說基礎的有關柳宗元知識,名、時、地、評、作等,板書於前。然後根據情況請了三位同學上臺介紹自己蒐集整理的資料。同學們介紹的五花八門,他們每說一點,我儘量根據他所說概括一下角度,最後針對他們所講明確了與語文學科有關的幾項,指導他們明白如何整理有關資料(家世、身世、仕途經歷、功績等),讓他們明白了古人不應僅是紙人——機械的活在幾個知識點上;而是活生生的。尤其柳宗元被貶永州前因後果,王叔文改革的具體內容和失敗原因及後果,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理解柳宗元被貶永州時的境遇,也有助於理解文章情感。

爲了養成學生綜合思考的整體意識,我又加了學生已知的.有關劉禹錫的回顧,同時也加了柳宗元再次被貶的原因和被貶後所做的一系列改善民生的舉措和四年後英年早逝的史實,讓學生比較全面的感知這個人的人格魅力所在,也爲後來學習范仲淹、歐陽修等埋下伏筆,也使這個人立體的活了起來,效果不錯。我一向贊同“文如其人”,相信筆爲心靈之舌,所以經典文章必詳解作者。

第二課時,疏解文義,理解內容;品析美點,感悟情感

主要問題:字詞理解不準確,囫圇吞棗。

主要有以下字需注意點撥提示:

1、一詞多義類以(卷石底以出、全石以爲底以其境過清)而(潭西南而望、乃記之而去)爲(全石以爲底、爲坻)

2、詞類活用西行、下見小譚、空遊、影布石上(布理解最不準,多人理解爲倒映;追問了一句可改爲影映石上嗎才使學生注意到了體會意境和語境)斗折蛇行、犬牙差互、環合、悽神寒骨

通過自讀提問——教師檢查,明確學習古文的基本要求:字字落實,積累重點字詞

講解主要圍繞兩個問題:

1、柳宗元少年有成,並非沒見識,爲什麼一個小潭會令他如此心動?引導學生具體感知小石潭獨特特點。

2、如此奇美景色你最欣賞哪一點,爲什麼?打開思路,或手法,或意境,品析亮點。

3、既然景色如此動人,柳宗元又爲何不流連忘返,而是僅僅記之而去呢?體會一切景語皆情語,潭境與心境,潭與人的和諧統一,更好把握作者心聲,理解文章主旨。

(如此美麗的小石潭,恰如如此多才多情的我柳宗元,可惜潭美少知音,我情重卻遭貶,這情景又怎一個“愁”字了得!)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8

《小石潭記》是唐代著名文人柳宗元被貶柳州時所作的一篇美文。文章通過寫美麗的小石潭來寄託自己被貶的悲涼情懷。文字優美,景物如畫,情感真摯。將原本名不見經傳的小石潭寫的令人嚮往。然而從語文教學的角度來看,我卻總是將課上的平淡無味,總不能很好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無法讓他們跟我一起欣賞美景,從而走入柳宗元的內心世界。這是我的一大遺憾,這次上課前我頗費了點思量,希望能有所突破。很快我有了第2課時的好點子,但第1課時着實想不了什麼有新意的設計。最後沒辦法只得作罷,我想這第一課時學生又會沒什麼勁吧。

因爲文言文教學的第一課時大抵安排都差不多。先介紹作家作品,接着朗讀正音。能熟讀後進行字詞的梳理。鞏固字詞方面的知識。學生也大概瞭解安排。這樣的課有什麼吸引人的呢?果不其然,課上的很流暢,學生也在配合,但總是少了點什麼。你一看就知道學生是在學,可他們並不快樂。他們是在被灌着知識。這樣的課堂我上着也不舒服。我喜歡課堂上時不時涌現出七嘴八舌的討論,我要看到的是學習 給他們帶來的快樂。“哎,我還是沒辦法上好這課啊。”眼看着內容都快梳理完了,我在心裏暗自悲嘆。

然而在課文快結尾的時候一個意想不到的問題打破了課堂的沉悶。

在翻譯最後一段時我問,誰來翻譯這段呢?閭世傑舉起了手,我請了他來作答,他流利的翻譯了最後一段:“一起遊玩的有吳五陵、龔古,和我的弟弟宗璇。一起跟隨的還有崔家的兩個後生,一個叫恕己,一個叫奉一。”我讚許的點了點頭,然後說翻譯的不錯。這時周航舉起了手。我很詫異地問他,有什麼問題嗎?

“我發現了課文裏的一處矛盾。”

我一下有點發愣。從我的教學設計來看並沒有討論問題的環節,如果從教學進度講我可以讓他課下再來探討。可是,我看出學生們的眼睛正閃亮地盯着他呢,他們一定特別想知道矛盾何在吧。那就讓他說下去,既尊重了他,又滿足了大家的好奇心,同時課堂氣氛也會活躍起來的,如此好事何樂而不爲呢?於是在瞬間的思考後我示意他繼續

“課文前面寫 寂寥無人,可最後又寫同遊者,這不矛盾嗎?”

我聽了後眼前一亮馬上讚許地說,“周航同學提的問題很有道理,有沒有同學幫他解答一下呢?

學生們的情緒明顯被調動起來了。馬上就有幾個學生躍躍欲試地舉起了手。

生1:我認爲矛盾。因爲那幾個人和他是一起的,大家在一起遊玩又怎麼會有寂寥無人的感覺呢?

生2:我覺得這不矛盾。作者也許又是象《湖心亭看雪》裏的`張岱一樣清高孤傲,不屑與世人爲伍,所以前面說“寂寥無人”。

學生的話讓我震驚不已,他們能結合舊知識來看待新問題,真不錯呀。於是我微笑着點頭,剛想點評點什麼馬上又有一個學生站了起來。

生3:我不這樣認爲。我想這不矛盾。他說“寂寥無人”是說除了他們幾人之外再沒有其他人了,再說老師您介紹背景時也說他們的遭遇相似。那同是天涯淪落人,應該能互相理解的吧。

生4:我比較贊同第2個同學的意見。雖然他們幾人的遭遇相似,但柳宗元的才華最高,希望能有所作爲,他的情緒是無法向外人言說的,即使是他的同伴也無法理解,所以我還是覺得文章不矛盾,作者就是感到寂寥無人,哪怕有幾個朋友一起,還是覺得小石潭“悽神寒骨,悄愴幽邃” 討論熱火朝天地進行着,一個個精彩的答案不可思議地由孩子們的口中說出。甚至連成績差點的也參與了進來。直到下課鈴響,學生們好像還意猶未盡。看着這一切我的心裏興奮不已,順勢就佈置了作業。要求學生回家後通過各種途徑查閱一下柳宗元在永州的經歷及當時的心理狀況,以便更好地瞭解寫這篇文章時的柳宗元。

下了課我還久久不能平靜。語文課堂不是就應該這樣嗎?各執己見,暢所欲言。更重要的是學生真正地參與了進來。而且敢於創新,敢於質疑。這不正是新課改理念所倡導的嗎?平心而論學生提的這個問題本身與課文大意的講解關係不大。在一切向着考試的理念下,這個問題甚至從來沒被我提到過。然而他們發現了。如果我當時爲了課堂進度,斷然阻止了這個問題的討論和思考,那將會極大地打擊學生主動探究的積極性,嚴重影響以後的語文教學。而且通過這個問題的討論,能使學生更靠近作者的思想,這無疑是給本課第二課時中理解作者情感這一環節打下了極好的基礎。我不由想到了一位同行曾提到的一句話,語文課堂就是要善於利用興奮點,抓住關鍵點,製造爭論點。

我今天正是製造好了這個討論點,才點燃了學生的興奮點,他們的學習興趣也就來了。如果經常這樣做,又何來語文課堂的死氣沉沉,又何來教師講得口沫懸飛,學生卻昏昏欲睡的尷尬呢?

這一方式對於文言文課堂來說尤爲重要。傳統的文言文教學太多的“滿堂灌”之風,最容易走入“以教師的教代替學生的學”的誤區。其結果是教師教的辛苦,學生學得吃力。而且因爲課堂缺少探索和研究,學生處於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知識必然掌握得不牢固。如果我以後的課堂都像今天這樣,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探究,他們帶着愉快的情緒去學習,那學文言文對我的學生來說就不是難事了。

不過要讓學生的思維動起來,將語文課上“活”除了課堂上適時製造爭論點外,還要求教師備課要精,急智要強。雖然我要達到這些還有一定距離,但這堂課給了我信心,我相信我可以令我的課堂生動起來,讓我的學生愛上語文。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9

鐵凝的《哦,香雪!》構思精巧,語言精美,描寫細膩。特別是香雪用四十個雞蛋換取一個鉛筆盒,併爲此夜行了三十里才返回小站的情節,是對學生進行心靈教育的絕好材料。 在進行小說鑑賞時,筆者將此文讓學生賞析。從環境描寫到人物分析,從情節設置到主題構想,一切都圍繞課堂目標、教學效率而行,但在延伸環節中卻遭遇了尷尬。當我問及學生對香雪用雞蛋換文具盒走夜路返回這一行爲的看法時,學生提出了許多讓我始料未及的問題:“老師,香雪那樣的女孩還有麼?”“四十個雞蛋可以賣多少錢?”“那個帶着吸鐵石的文具盒才值多少?”“香雪父親做的木製文具盒不能用麼?”“香雪心裏想要帶吸鐵石的文具盒是怕被同學笑話,這到底是學習的自尊心呢,還是一種樸素的虛榮心?”我問自己:這堂語文課還有效麼?

語文課堂講求“效率”,但爲應試而得的效率常使我們感到悲哀!在高興地感慨學生的思維跳躍而充滿活力的同時,更多是痛苦地反思語文有效教學的遺憾和缺失!

“考試教學”的遺憾

在考試指揮棒下,語文課堂還是秉承師授生聽的基本模式。由於人們對於“知識經濟”的重視,學生學習功利化程度加深,教師教學也隨之程序化、目的化,使得原本應該生動有趣的語文課堂變得枯燥無味、簡單劃一。賞析文學作品停留在知識技能的學習階段,對所謂“洋思”、“杜郎口”有效教學的機械模仿讓語文教學統一模式化更強了,這是“考試教學”模式的最大遺憾!

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基礎課程。語文教學應該是“高效的個性化教學”。這不僅要求教師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素養、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更要求教師根據教育對象採取更爲奏效的教學方法,將課堂真正地還給學生。“在文學教育中最重要的是引導學生獨立感悟,進行個性化審美。”語文教師應該鼓勵學生自己在閱讀中發現問題並回答問題,對作品作出自己的判斷與評價。比如:我與人物的經歷有無相似之處?人物的思想感情我經歷過嗎?以“我”的經驗,能否認同作者的`感情世界?這種引導學生以自己的背景知識積極參與建構作品意義的方法,可以使學生獲得閱讀的愉悅,有利於學生對人物感情的體驗,並與之產生共鳴;使學生真正進入最佳的閱讀境界,確保初讀的質量。

每個學生對欣賞對象都會有自己獨特的看法,特別是這些“新新人類”。在外界環境影響下,學生會將作品人物、事件、思想與周圍生活聯繫起來,提出一些我們感到非常棘手的問題,這就需要語文課堂不拘一格,常規中尋求突破。課堂主體是學生,我們應該將課堂還給學生。有效的引導,高效的啓發,讓學生在思考中提高自己,感悟到知識的高貴。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10

第五單元是文言文單元,有三篇是講讀課文,兩篇自讀篇目。我主要採取講讀課文重點學習,以教師指導爲主,注重學生自學能力培養;自讀篇目以學生自學爲主,教師引導爲輔的,檢驗學生自學文言文的能力。現分別加以具體介紹:

講讀課文在教學過程中主要採取以下教學策略:

一、注重閱讀古文的指導與訓練

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學生在反覆誦讀中可以大略知道文章內容,同時亦可逐漸建立對文言文的語感。讀的過程是有層次漸進的,首先要求讀準,即不準出現錯讀、漏讀、添讀的現象。接着就要求讀出節奏、停頓和語氣。在揣摩中體會思想與情感,考慮讀法。這一層有更高的難度和要求,如果不對課文有較深的理解是無法掌握好閱讀的節奏和語氣的。因此在閱讀中要針對文中的一些不同類型和語氣的句子要專門挑出來與學生共同分析揣摩與體會,探討合適的讀法。這一點在古文教學中要始終加以強化。如我教《魚我所欲也》時專門把這幾句挑出來讓學生討論讀法:

1、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表判斷、確定)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表反問)

3、萬鍾/於我/何加焉!(表感嘆,否定)

4、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表陳述)

二、注意對學生適時地進行情感的感染,態度與價值觀的引導

如教《魚我所欲也》可教導學生明白,在人生的道路上,當出現了種種誘惑,當出現了生與死的考驗時該如何選擇的道理。教學《出師表》讓學生明白諸葛亮的知恩圖報,至誠,不圖名利。教《墨池記》使學生明白了技能與學習的精深靠的是象王羲之那樣的專心致志和勤學苦練,勉勵學生學習這樣的精神就一定可以取得各種成功。

三、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

由於古文距離今天年代久遠,在理解文義上存在很大的文字障礙,考慮到學生有一定的古文基礎和積累,所以初三學生有一定的自學基礎。我主要採取以下辦法指導學生自學

1、利用書中註釋大致弄懂文章內容,通過提問反饋學生把握文章的情況。

2、學生自己提出疑問,師生共同探討解決。

3、針對文章中的`重點、難點有針對性的學習。

4、學習積累、整理文言文基本的實詞、虛詞,幫助學生髮現文言文特殊的語言特點,以找出規律性的東西便於更好的學習。

四、注重通過練習以達到鞏固記憶

設計有針對性的習題以檢驗學生對本課知識點的掌握情況。給予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背誦指定的文段,作好檢查。

五、對於學生作業裏反饋的學習情況有區別地對待

如果是出現了普遍性的理解偏差,就在課堂上進行必要的糾正和補救;如果是個別學生出現的失誤,就把他們單另叫到一塊個別進行指正並幫助他們找到造成失誤的原因。

總之,在講讀課文的學習中,既要注重知識的傳授,又要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與習慣的養成。這樣才能爲學生的自主學習創造有利的條件。在自讀課文的學習中,如何讓學生自主學習有學有所得,我主要採取以下辦法:

1、課前安排學生結合註釋自學,課堂上再讓學生相互交流與合作,解決一些自學中遇到的不懂的地方,指定一些學生把古文翻譯成流暢的現代漢語,針對出現的問題隨即解決,指導。

2、重點與難點要設計一些問題或練習以檢測其自學狀況並加以及時的補救與指導,保障學習的深度。

3、運用教給的方法整理歸納文言詞彙,主要是重要實詞的記憶和文言虛詞的一詞多義的歸納,及詞性活用現象。這是學習方法在自學中的不斷運用直至其能轉化爲自身的學習能力。

4、注意將學過的知識在新課的學習中得到運用與鞏固,注意階段性複習中對學過的知識要通過反覆的方式加強記憶,並在考測中得到體現與運用反饋。

在教學中其實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一開始的時候有點急於求成,教學時間的安排不合理,教《魚我所欲也》只用了兩課時,可學生的實際學習古文的能力並不象我想象中的那麼好,因此,學完後效果並不好,我也沒有及時發現問題來採取補救辦法。還有就是在自學《隆中對》時也估高了學生的自學能力,教學進程較快,而學習效果不大好,學生的自學能力沒得到充分鍛鍊,這些問題在以後的古文教學中得到了糾正。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11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閱讀教學;教學實踐

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實踐性很強的基礎工具學科,更是一門情感學科;從某種意義上講,又是一門德育教育學科。要提高語文學科的教學質量,讓學生在學習、掌握語文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受到情操的陶冶和品德的教育,除了教師淵博的知識、豐富的材料、善辯的口才和行之有效的課堂教學方法以外,閱讀教學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

一、閱讀教學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

閱讀的要求是既要把握原文的本意,又要得出獨特的見解。有效的閱讀可以培養、提高以下三方面的能力:

1.提高理解能力。理解能力是閱讀能力的起始和基礎。理解是對事物本質的揭示和認識。在閱讀的過程中,如何把握好字、詞、句、段的含義,必須經過理解的過程。而要保證理解的質量,就必須注意語言知識的積累,善於從語言環境中捕捉內容的深刻含義,注意抓住作者的思路,應用已有的知識加以推敲。

2.提高概括能力。概括能力是一種重要的閱讀能力。概括是在深入理解的基礎上,用凝練、準確的文字把至關重要的意思表達出來。概括能力是一個人的語文思維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考現代文閱讀中,考查概括能力就是要求學生用材料中原有的詞句或自己的話,針對題目規定的角度,以簡單明確的文字表達某一部分的意思。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加強閱讀教學,對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3.提高思維能力。思維能力是閱讀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核心環節。學習是思考的基礎,思考是學習的靈魂。在閱讀過程中,引導學生如何去分析文章、理解文章,需要抓住文章的思路,而思路的理清又需要考思考才能達到解決。這說明,思維能力的訓練必須放在課文閱讀教學的重要位置來看待。

二、在閱讀教學中應注重的幾個問題

1.在閱讀教學中要注意教師與學生的角色。課堂的閱讀教學應當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雙向活動,是兩者共同參與、協調完成溝通交流的信息傳遞過程。教師只有充分發揚教學民主,才能增強學生的課堂“主人翁”意識,鍛鍊他們積極思維的能力和勇於質疑的膽量,讓他們嚐到“跳一跳就能夠得到”的甜頭,讓學生不僅主動參與學,也參與教。在閱讀教學中,必須摒棄傳統的教學觀念和方法,努力創設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嘗試着讓學生參與教學,體現真正的學習民主。

2.防止追求表面化的形式,忽視了閱讀教學的核心內容爲了“適應”新課改,有些老師過分重視課堂的形式,以“標新立異”的形式來“包裝”並不生動的課的內容。比如說“小組討論”本來是很傳統的學習方式,卻被貼上了“合作學習”的新標籤大家標榜。討論題,一定要新穎、有一定的難度、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真正使學生的認識水平得以提高。

所以真正的閱讀不是對文章表面義的分割,而應對培養學生的閱讀審美情趣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3.教學中不能重“文”而輕“言”,重“析”而輕“讀”現在的教學只求瞭解大意,偏重於思想感情、章法結構的賞析,淡化了詞彙的歸納積累,忽視了詞法、句法的梳理習得;偏重分析講解,輕視誦讀、精讀,但是誦讀、積累是形成語感,積澱文化素養的重要途徑。不“理”、不“積”、不“讀”、不“誦”,緊依靠分析鑑賞,很難真正提高閱讀質量。

三、課堂教學實踐

語文有文體之分,每篇文章又各有特點,所以不必對每篇文章作全面的分析,要大膽的取捨,在教學中各有側重。

我針對學生現狀和教材特點,做了以下幾點嘗試:

1.激發聯想,創造性閱讀。不朽的文章自然要有偉大的作者,更要有見解獨到的讀者。人們常說“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所以不僅要解讀文本,更要加入自己的理解,創造性的閱讀。如《桃花源記》,先讓學生粗讀課文,結合自己的想象,編寫一個桃花源的故事,學生們想象豐富,有的將桃花源想象成一個自由、幸福、和諧的原始部落;有的把桃花源拿來跟現在社會比較,道出了生產力落後與不足還有的以第一人稱來寫,將課文擴展爲一個精彩的故事。

2.感同身受,有我閱讀。語文要提高學生的感悟能力,首先就要讓學生真正的走進文章裏,將自己融入到詩歌的情境中,深入的體會,這在詩歌教學中尤爲重要。詩歌的主要元素是意象和意境。所謂意象、意境,就是附着着作者主觀感情的客觀事物和客觀環境。所以情景交融是詩歌的基本特點。理解詩歌的最終目的`是感受詩人的情感。古今人類的情感是想通的,要想理解詩人的情懷,就要做到“身臨其境、感同身受”,這正是所謂的有我閱讀。

3.尋章摘句、無我閱讀。學生學習語文的一大難題是文言文,一看到文言文就頭疼。而實際上,中國古典文學有着悠久、燦爛的文化傳統。在凝練着智慧、積澱着傳統文化的文言文的字裏行間,無處不閃耀着先賢

們思想光芒,所以文言文不僅有必要學,更要學的深入、透徹。語言的傳承也有着約定俗成的語言習慣。爲了解決文言文閱讀的難題,我首先從現代漢語主、謂、賓、定、狀、補的句子成分入手。在講授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判斷方式和詞類活用的規律。在學生的頭腦裏先構建起文言的建構方式,解決讀懂的問題。

四、小結

閱讀教學既是語文教學的主要內容之一,也是培養閱讀能力、實施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徑。因爲閱讀教學不僅具有獲取信息、積累知識、培養能力、開發智力的價值,也具有陶冶情操和塑造品格的價值。語文教學的意義絕不僅僅在於交給學生某種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要通過一篇篇凝聚着作家靈感、激情和思想,代表人類創造的精神財富的文字,潛移默化的影響一個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響一個人對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達方式一一價值觀和人生觀。這種浸潤着人文精神的語文教育才是語文學科性質的完整體現,才能實現語文教育的最終目的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12

語文學科既就應是培養語言潛力的學科,又就應是培養情感的學科。在教學中,教師就應相信學生的潛能,要努力挖掘學生的情感因素爲他們創設搞笑的學習情境,創造廣闊的學習體驗空間,從中用心挖掘、發現學生思維的閃光點,引導學生獨立自主地發展思維,啓發想象,發表個性化看法。

一、點撥教學,激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新課程語文教學標準要求老師在教學中起主導作用,而學生則處於教學的主體地位。於是,教師在課堂中恰到好處的運用點撥教學,優化教學效果顯得尤爲重要。

點撥是一把火,促使學生的思維放出火花。課堂上緊扣教學目標篩選有價值的,又容易被忽視的詞句、重點語段進行點撥。因爲這些詞句“不僅僅有顯隱題旨之功,更有聚光、凝神之能,而且能起到制約全文各部分的作用”。學生搞懂了這些詞句,對理解文章有重要作用。如教小說《孔乙己》,我就從課文中找出能夠把學生引到深處的東西,選取“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這個句子進行點撥,立片言以居要,使學生深刻認識到孔乙己是一個可憐可笑可悲,迂腐寒酸而又正直善良的舊時代的小知識分子。另外,我會在每一課選取一個重點段進行點撥教學,引導學生反覆閱讀、多方訓練綜合分析。這樣做好處很多,抓住了重點段落,就抓住了主題,就突出了重點,就突破了難點,也就能帶來牽一髮動全身,以少勝多的效果。

課堂點撥關鍵是教師能明察學生思維的火花,及時加一把火。適時點撥一方面是在學生遇到疑難時,採用藝術化的點撥,及時解決學生的疑難問題。另一方面是學生在遇到疑難、把握不準時,教師及時指點思考分析的途徑,撥通知識理解上的關卡,撥繁爲簡,化難爲易,使學生的研討活動得以繼續進行。適時點撥還包括在學生思維誤入歧途時,教師迅速捕捉,作爲新的教學資料,憑機智的點撥把學生的思維引導到正確的軌道上來。

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藝術化點撥,能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去發現、去創造,將學生置於一種動態開放生動而多元的學習環境中,充分調動學生裝的主體情感受,讓他們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創造性的表達潛力和思維潛力都在各種活動中表現出來,併到達發展。從而到達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二、創設情境,培養學生的主體情感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當人的心理處於興奮狀態時,工作效率個性高。而興趣是學習的先導,只有有興趣,課堂上學生纔會興奮起來,纔會樂學,學習纔會有成效。創設情境地便是創設氛圍,調動興奮點。在教學中,我常有聯想、比較法來創設問題情境。當學生在剛一接觸課文時,他們應對的信息是陌生的,我們只有將那些陌生的信息與一些學生熟悉的形象可感的東西加以聯想、比較,他們的心理纔會相容而欣然理解。

如我在講授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時,我爲了讓學生領會詩中豪邁壯闊的意境和蘇軾對英雄人物的仰慕之情。我先引入了學生們熟悉的電視劇《三國演義》中的片頭畫面:滾滾長江向東流去,激起千萬朵浪花。這一雄渾形象可感的畫面,一下子就抓住了他們的魂魄。然後再引入《三國演義》中片頭的歌詞“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將它與課文中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相比較,它們有什麼不一樣和相同之處?因了《三國演義》片頭畫面的感染,學生們感受到了長江的壯闊博大,心中自然也騰起了一股豪邁之情,而思緒也翩飛起來。憑着自我對人生、社會知識積澱和理解,他們也能體味到這些語句都塑造了長江東流的開闊境界,從中也能體味到自然的永恆、人生的.短暫,無論是怎樣叱吒風雲、建功立業的英雄代碼物都有同常人一樣無法抗拒生命的自然法則,必然被歷史的浪濤捲走。但仔細品味,他們也發現了那些語句所蘊含的感情色彩略有不一樣。在這教學過程中,我抓住了豪邁的場景,豪邁的感情這些要素,然後透過聯想比較,讓他們用心參與,並讓他們有自由表達的機會而這跳一跳才能抓到的蘋果則激起了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第斯多惠曾說過:教學藝術不在於傳授而在於激勵和鼓舞。而創設情境則便是爲了激勵,爲了到達“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教育爲學生帶給了獲取知識的方式和渠道,但僅僅讓學生掌握知識遠不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理想在於將一個孩子的知識轉化爲智慧,推動他們去體驗人生去關注瞭解社會,充分培養學生的主體情感。老師只有關注學生的生活實際,把握他們的主體情緒和心進脈搏,透過點撥和引導,創設情境,才能讓他們的心動起來,讓他們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創造性的表達潛力和思維潛力都在各種活動中表現出來,併到達發展。在對真善美的領悟中化解思維疙瘩,解除心理障礙,從而到達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13

今天,我很榮幸能夠參加本次恩施州課內比教學活動。

《喂——出來》選自於八年級下冊的第三單元,本單元的學習主題是“人與自然”,學習本單元就是要在理解課文內容、熟悉科學文藝作品特點的同時,樹立環保意識。

回顧今天的整節課程,我將簡單地從以下幾點進行反思。

反思一,突出重點,讓目標更明確

本次教學設計我主要採用了板塊教學法,也就是將整個教學過程分爲“(初讀)理精巧情節——(再讀)品精妙標題——(精讀)賞精彩片段——(悟讀)明精深內涵”四大板塊,每個板塊之間都相互聯繫、連爲一體。這樣既符合了學生由淺入深的學習過程,也遵從了教學中循序漸進的原則。

根據單元教學目標,我所確立的教學目標包括理解文章深刻的內涵;學會運用不同的方法獲取文章信息;樹立學生的環保意識。特別是在文章主題的選擇上,本文除了本次教學中已經解決的“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主題外,還有人性的複雜、多元化等主題值得我們探究。但是,要求學生在短時間對“人性”等主題進行挖掘,不太符合學生的認知情感以及認識規律。因此,我重點選擇了“人與自然”與學生共同探討,並通過這次課,切實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了作者的寫作意圖,並使學生從情感和認知的角度樹立環保意識。

反思二,突破難點,讓領悟更深刻

根據新課標關於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要求來看,學生應該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快速的`閱讀方法(課標中要求學生的閱讀速度是500字每分鐘),同時能夠有效地從閱讀中提取重要的訊息。因此本次課中,我重點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從讀的方式上有默讀、速讀、跳讀、自讀等,從讀的過程上看有初讀、再讀、精讀、悟讀,實際教學中,學生對這些閱讀方法的掌握情況是比較好。

本次課我還將一般的小說教學中容易忽視掉的標題,拿出來跟學生進行探討。總體而言,學生還是準確地把握了文章標題和文章內容之間的關係,那就是文章標題要切合文章內容,幫助讀者理清閱讀思路。

再者,對於篇幅較長的小說,我沒有單純的從小說的角度去分析文章的人物,而是將學生放置於具體的文本環境中去感受。例如在“(精讀)賞精彩片段”中,我讓學生扮演村民,從文本的角度去思考文章當中所隱藏的訊息,並由此鍛鍊學生在實踐教學中的口語訓練。對語法教學我也沒有忽視,我讓學生自己找出文中的兩個比喻句,並讓他們分析喻體和本體的關係,以及句子所要表達的作者情感。特別是在“透明的玻璃”分析上,學生通過玻璃易碎的特點,發現這一切美妙的景象都只是暫時的,是美麗的幻覺,學生的領悟能力得到了大大地提升。

反思三,巧用方法,讓課堂更有效

本次課,我主要採用了示範法和點撥法,並將其貫穿整個課堂教學中。特別是在理精巧情節這個環節上,我一開始就給學生進行示範,圍繞線索,用簡潔的詞語梳理情節,學生通過我的示範,很快地將整個故事情節梳理一氣呵成。在學生賞析精彩片段的環節中,我運用點撥法,讓學生尋找關鍵字詞來幫助他們完成既定學習目標。

根據課標要求,學生除了養成良好的自學習慣外,還要學會與人交流,因此在本次中,我設計了幾個小環節讓學生嘗試在討論和辯論中獲取知識。從學生討論和辯論的結果來看,學生的每一次討論交流基本上都能夠解決相關問題

縱觀課堂氣氛,整體效果較理想。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得到了極大調動。從一開始的默讀,學生就很快進入角色;特別是在“村民內心獨白”環節,學生能夠深入角色進行挖掘。還有在最後的結尾想象中,學生踊躍地根據文本內容的提示展開想象和聯想。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很好的呈現。

我的板書設計主要呈現了文章標題與內容的切合,故事情節的梳理,文章內涵的揭示,寫作手法的歸納,這樣便於學生加深印象,也使得本課教學的重點難點得到了集中展示。

反思四,注重細節,讓教學更藝術

語文教學的最大魅力應該突出語文味,而在本課中,我覺得我的提問還缺乏語言的藝術性,沒有給學生的口語訓練最好示範。另外,在理解了文章標題與內容的完美切合後,沒有迅速提醒學生在作文時應該注意學擬合適的標題;同時,,對學生的評價還應該更加完善。

整體而言,沒有哪一堂課是完美的,通過反思,我有了許多的收穫,如何優化教學設計,如何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如何駕馭課堂教學等,但是也從中發現了自己的不足之處。不管是優點還是缺點,都要正視它的價值,這樣才能促進自己在今後的教學,做到揚優避短。

最後我要感謝所有專家和老師的耐心聆聽,同時也真誠地懇請大家能對我的本次教學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14

學習方法因人而異,但正確的學習方法應該遵循以下幾個原則:循序漸進、熟讀精思、自求自得、博約結合、知行統一。

1。"循序漸進"——就是人們按照學科的知識體系和自身的智能條件,系統而有步驟地進行學習。它要求人們應注重基礎,切忌好高騖遠,急於求成。循序漸進的原則體現爲:一要打好基礎。二要由易到難。三要量力而行。

2。"熟讀精思"——就是要根據記憶和理解的辯證關係,把記憶與理解緊密結合起來,兩者不可偏廢。我們知道記憶與理解是密切聯繫、相輔相成的。一方面,只有在記憶的基礎上進行理解,理解才能透徹;另一方面,只有在理解的`參與下進行記憶,記憶纔會牢固,"熟讀",要做到"三到":心到、眼到、口到。"精思",要善於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用"自我詰難法"和"衆說詰難法"去質疑問難。

3。"自求自得"——就是要充分發揮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儘可能挖掘自我內在的學習潛力,培養和提高自學能力。自求自得的原則要求不要爲讀書而讀書,應當把所學的知識加以消化吸收,變成自己的東西。

4。"博約結合"——就是要根據廣搏和精研的辯證關係,把廣博和精研結合起來,衆所周知,博與約的關係是在博的基礎上去約,在約的指導下去博,博約結合,相互促進。堅持博約結合,一是要廣泛閱讀。二是精讀。

5。"知行統一"——就是要根據認識與實踐的辯證關係,把學習和實踐結合起來,切忌學而不用。"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以知爲指導的行才能行之有效,脫離知的行則是盲動。同樣,以行驗證的知纔是真知灼見,脫離行的知則是空知。因此,知行統一要注重實踐:一是要善於在實踐中學習,邊實踐、邊學習、邊積累。二是躬行實踐,即把學習得來的知識,用在實際工作中,解決實際問題。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15

長久以來,語文課堂充斥着淺薄,低級,呆板,濫情。給人的感覺是語文課堂就是思想品德課,說到基礎知識,就是字詞句;語文老師猶如豆腐娘、猶如皰丁大劫八塊,作文教學就是樣板戲;語文課改,如同”腦筋急轉彎“;語文要審美性,那就朗讀一下,最好再來點眼淚,到處是濫情……

說實話,在語文教學崗位上也已經有十四五個年頭了。見識了太多的墨守成規,見識了太多的矯情造作,見識了太多的陳詞濫情,自我總是與現實不夠合拍,跟不上形勢。有同行問我,你是怎樣樣上語文課的?其實語文課就是要瞎扯

十幾年來,我的語文課總能給學生以不一樣的感覺,我的課對傳統的課來說其實不能說是課,因爲課堂上我喜歡瞎扯,說這說那,東拉四扯,海闊天空,信馬無疆,扯到哪兒算哪兒,評課者是很感冒的,諄諄教導我,不能腳踩西瓜皮,溜到哪裏算哪裏,放開教學,就是要放得開,爲什麼要收回來呢?其實收不回來是也沒有關係的,學生其實在我瞎扯時是最認真的時候,也就是教學效果最佳的時候,他們聽着聽着,就流哈拉子,一不留神,就下課了。讓自我那充滿智慧的語言、靈動的語言、個性的語言、幽默的語言、甚至是勇敢的語言,更甚至那些語驚人倒的語言,全都猶如釘子般一個一個地釘進學生的心裏,一翻學生作文,寫下的全是我慷慨激昂的氣勢,看到這樣的作文,如果我改的卷子,我還有什麼理由不給高分呢?所以學生總是對我的課充滿着期盼,期望我帶他們到處神遊,好不快活。自我的肚皮“吃”得飽飽的,並富有全面的營養,然後,“大腹便便”地走上課堂。一番神聊海侃,學生就得要領,就得新知,就解學生心中之惑,使難點疑點就通通變成亮點,真是事半功倍,掙得滿堂悅色。

我常常不把課本當回事,一本語文課本說不定我一個學期只上其中幾篇自認爲美文的文章,而對自我喜歡的文章說不定一篇文章我要上個個把星期。我上過桂林山水一星期,我上過離別詩二首就用了十天,月光曲一上就上了一星期,對那些自我不感興趣的文章堅決不上,對那些說教意味甚濃的文章堅決不上,對自我認爲不是美文的文章更是堅決不上的。現行課改課本,每單元都是同一題材的文章,教學目標基本相同,我就上一節課就差不多了,關鍵是要讓學生舉一反三自學。語文課每課不必須要有教學目標,我們的教學目標爲什麼不能夠是一單元的`教學目標呢?如第八冊第六整個單元都是講愛的教育這個主題,主題雷同不說,文章題材都雷同,上了第一課後,還真想不出來上後面三個課文的理由。有人說讓他們閱讀,看書,其實在小學語文課中,知識和情感儲備都還不豐富的學生對單純的誦讀以及超多閱讀並不是很感興趣。所以接下來,不神聊,不瞎扯還能玩什麼呢?

語文一節課能到達多少教學目標?個性是高段,一節課下來,他們就有了愛的衝動了?有愛的感覺了?絕對是瞎扯,其實語文的教學目標決不是一節課,幾節課所能達成的,就算字詞目標,也是不可能在一節課中達成的,學生透過不停的運用,才慢慢理解掌握的,有時雖然你在上課時講過一下,帶過一下,難道學生就能夠初步達成思想目標了?不可能吧!有些目標一個學期,幾個學期,甚至幾年,也是達不成的,有些目標根本就是虛的。一種價值觀,一種情感,一種潛力,不是靠某一課堂上的某一環節來完成,但我們務必在潛意識裏不斷的滲透,而後才能到達一種自然而然的效果。

一節課但是四十分鐘,根本就來不及講幾個笑話,根本就講不了一個精彩故事,,根本就來不急一次精彩的辯論,根本就來不及一次朗讀比賽,也根本就來不及一次口語比賽。所以以每節課爲單位備課上課,是不太科學的。真搞不清楚大語文到底是什麼?

課本上自認美文的幾篇文章上完以後,其餘的時光都用來給學生講些課外的東西,比如向學生推薦一些美文,一齊來學,學生興趣昂然,羣情激奮,人人陶醉。或和學生談談國內外的大事啊等等,開闊開闊眼界,課堂內外到處都是語文,講着講着,常常會發現正講在興頭上,學生聽的正高興,下課時光卻到了……我認爲這纔算語文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