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合集15篇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合集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8W 次

作爲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一語文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合集15篇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1

一個學期的時間過去了,本學期由於我教高一高三兩個年級,對我來說工作較重,最主要的是壓力大,俗話說有壓力纔有動力,所以在這一學期除專業知識的不斷學習積累外,教學工作中我倍加努力,向師傅湯老師、錢老師討教,不斷加強理論學習,努力進行課堂教學實踐,在教學中得到了一些體會,同時也找到了教學中存在的不足,確定了今後的努力方向。

一、自己在教學中得到的體會

1、在教學中我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說:“對於一切來說,只有熱愛才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具備對學習的“熱愛”和“探索”精神,才能樂在其中,才能勤奮地學習。對於剛步入高中的高一新生來講,有些學生上課注意力不能持久,往往憑興趣去認識事物,對感興趣的事情願意去做,不感興趣的就表現出心不在焉。顯而易見,如果不注重趣味教學,就很難培養起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所以,我努力讓學生在課堂45分鐘的學習中一直保持旺盛的求知慾和比較持久的注意力,就結合歷史這門學科的特點進行教學,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慾,並將激發興趣貫穿於課堂教學的全過程。

2、注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

高一一年教下來,我認識到不能再同我上學時那樣教學了,現在應該教的不是書本上死的東西了,那些學生都能知道,“讀史可以明志,學史可以鑑身”現在教給他們的是就某個知識應怎樣分析理解,使從中得到啓發。所以我努力改變學生原有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學習方式,在高二的教學過程中,我主要教給學生思考問題的方法,答案由自己歸納得出。我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努力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能對學習活動進行自我支配、自我調節和控制,讓他們主動地去認識、學習和接受教育影響,從而達到所預期的'學習目標。

二、在教學中存在的不足

1、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上我沒有足夠的經驗,不能教給每個人最有效的方法。

2、對於在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沒有采取更多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今後努力方向

我在今後課堂教學中還將努力爲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性學習的發展創造各種條件和機會,促進他們去主動學習、主動發展,並給予適當的點撥和引導,讓學生學會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不斷提高每個學生的自主性。並且還要在教學過程中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係,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尤其對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努力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2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散文的經典之作,其清新的語言、靈巧的'構思、寫景狀物的高超技藝讓人歎服!

經常聽老師上《荷塘月色》的公開課,沒發現好的使人難忘的好課,自己上來也覺得無趣。一篇如此優美的抒情散文到了老師手裏怎麼就變樣、變味了呢?

抒情散文不好上,我想是許多老師一致的看法。原因不一:情感不好把握有之,分析不到位有之,不知從何講起有之,等等。而《荷塘月色》是衆多散文中比較難上的一篇,不好找突破口,我上課喜歡找突破口。你從文眼“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開始,但不好繼續講下去,想去開導學生,課堂死氣沉沉。你從作者行程開始,顯得單調膚淺。你從朗讀開始,課堂重點不突出。難,真的難,難於上青天了。大多老師上公開課喜歡分析描寫荷香月色的那幾段,因爲比較好駕馭。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3

源遠流長的傳統語文教學模式,雖然有很多優點,但用現在的眼光看,在某種程度上的確束縛了學生的個性,而且也讓我們每一位一線語文教師教得很累。本來以爲"課改"會讓我們輕鬆一點,可是半年下來,沒有感到絲毫的輕鬆。新理念、新模式、新教材、新的評價機制,需要我們花大量的時間、大量的精力去理解適應;同時新課改第一年,家長、社會、教育部門的密切關注,這些都也讓我們感到前所未有的壓力。雖然我們高一語文備課組教齡都在8年以上,教學經驗最少的也經歷了兩個大循環,但我們一致覺得,每一個人都象工作第一年剛剛上崗的新教師,緊張加忙亂。回顧這半年來我們的困惑、思考與實踐,我們不能說有什麼經驗,只有一點點甘苦,和大家分享。

首先我們面對的是課程結構的變化。

以前的高中語文教學,課程相對固定,很少變化,是一種穩定的結構。而新課改突出了發展個性和以人爲本的概念,相應的對新的課程結構就提出了重基礎、多樣化、有層次、綜合性的較高要求。具體體現爲壓縮必修課時,增開選修課,以提供較充分的個性化空間。以前高中3年的語文內容,在新課標中壓縮爲5個必修模塊,在高一、高二共兩個半學期內完成。另有3個半學期左右的時間,學生可用來選修。選修課現在設計爲5個系列,詩歌與散文、小說與戲劇、新聞與傳記、語言文字應用、文化論著研讀。每個系列又可設計若干模塊。必修課每個模塊計2學分,學生修滿10個學分,可以達到基本水平。選修課學生依個人興趣自選4個模塊,修滿8個學分後,與必修課共計18學分,這樣就可算作語文科目合格。

課改大大壓縮了必修課的課時,我們的周課時數減至四節,課時減少了,授課內容卻不減反而增加了。新教材每個必修模塊包括四個單元的閱讀鑑賞、一個單元的表達交流、一個單元的梳理探究和一個名著導讀,相當於舊教材的一冊書,而新課程要求一個學期修完兩個模塊內容,也就是說,舊教材一年上完的內容新教材要一個學期上完。於是,期中考試前我們高一師生就是在與時間賽跑,與有限的精力作鬥爭,一路奔跑,好不容易到達一個終點,還沒來得及喘息,又要向下一個終點奔去。課改,變成一滴滴的汗水,凝成一個大大的"累"字,我們被這個大大的"累"字壓得無暇去體味課改帶來的益處。我們的困惑是,新教材,如果要以師生的趕和累爲代價,那它的存在價值到底有多大?不要說爲了學生的"終身發展",就是讓學生的身心得以舒展一下也難啊。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那麼多的內容,這的確是新課程實施過程中我們遇到的最棘手的問題。但在接下來的必修2中,這個問題就緩解了不少。因爲教完必修1後,我們全組教師一起進行了認真的總結與反思,大膽地對教材進行了取捨、處理,縮減了一些內容。比如第二個模塊中的演講詞單元,本單元的重點在於拓展運用,所以我們只用了兩個課時以本單元的第一篇蔡元培先生《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和第二篇著名的美國黑人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個夢想》兩篇演講稿爲範例,讓學生掌握一般演講詞的特點,把口頭的演講訓練放在課前口語訓練甚至平時的課堂發言中。同時我們加大課堂密度,爭取有效的授課時間,基本上每一節夜課我們都用來講課,很少考試。果然,時間夠用了,期末實現了我們留出一個半星期總複習的預期。但與此同時,另一個問題又出現了。開設必修課的目的,是構建語文基礎,可是略有教學經驗的人都知道打基礎是不能開快車。語文各種能力的養成不是一瞬間就可完成,語文素養的形成靠積累、感悟,運用,哪一樣也少不了分析和訓練。

缺乏了分析和訓練即使能形成也終究是薄弱的,是難以提高的。新課程中儘管迴避了訓練的話題,而參照其"在閱讀教學中,爲了幫助理解課文,可以引導學生隨文學習必要的語法和修辭知識,但不必進行系統集中的語法修辭知識教學"的表述,我們也可以理解爲它暗示了在教學中運用知識與能力去分析文本和訓練能力的必要。但現實是課時這麼少,幾乎每節課都要講一篇新課文,這與鞏固基礎的初衷有些矛盾。比如,必修1第四單元是新聞單元,這個單元和高考語言運用考點的新聞壓縮直接對應,我們精心挑選了一些這方面的例題、練習,但是就是沒時間給學生做,本應期中考試前就完成的練習內容,直到期末複習才安排下去,而這距新聞單元的學習已經很長時間了。最突出的就是文言文教學,無論是舊教材還是新教材,文言文總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以往的文言文教學很注重文言基礎知識的學習,而新課程似乎弱化了語文的工具性,更注重語文的實踐能力的培養,那麼,課改形式下有限的課時裏的文言文該怎麼教?同時還有一個不得不承認的事實,就是很多很好的甚至是必須的語文學習習慣(以往學生語文成績好很大程度得益於這一點),因爲搶時間,學生每天只是疲於應付新內容,沒有時間複習、整理,所以並沒有形成。我想也許是新課標這樣安排有些理想化,也許是我們在思路和方法上還存在問題,我想這是我們下一個學期重點要突破的一個難題。

再來說說選修課,本學期學校在高一年級開設了校本選修課。學生學習的自由度大了,老師講課的靈活性大了,大大激發起了教學雙方的興趣。我們備課組以打通教材和高考爲出發點,結合學生實際,開設了一門《中國當代名家導讀》的選修課,結果深受學生歡迎,這一門課的選課人數達到了人。

課改給我們的感受是"累",但"累並快樂着"。

解讀教材之樂。

語文教師難當,沒有哪一個學科會讓教師在上課之間,首先思考的是"教什麼?",而語文課就是這樣,限制中包含着自由,有限中孕含着無限。語文學科本就是人文性、藝術性最強的感性學科,在各科教學中最講求個性,也最能體現出教師的個人氣質和才智學識。新課程標準提倡教師對文本進行個性化的解讀,也就是說在新課程標準和《大綱》背景下,語文教師對教材地處理和運用可以是豐富多采而各具特性的。可以說,教改給了我們很大的空間,當我們在課堂上以自己的文化底蘊、知識功底、價值取向搭建起文本解讀的平臺,以認知價值、審美價值、發展價值引導學生與文體進行"精神"對話的時候,那種快樂是難以言表的。比如,我們學《史記》中的《鴻門宴》、《項羽本紀》,我們如果用心體會,就會發現太史公對項羽作爲一個悲劇英雄所具有的人格魅力是抱着高度讚賞的態度來評價的;揚項羽即意味着某種程度的貶劉邦,而劉邦是漢朝的開國皇帝,如果我們繼續思考,就會發現太史公的作爲漢朝臣子蔑視至尊的權貴而又不得不隱晦表達的深層用意。也許這種解讀,未必符合史學專家的正統,但是誰都不能否認,這種語文學習可能就是太史公和我們後人在作跨越千年的對話,哪怕這種對話可能有着許多誤解的成分。我們在處理教材時設置一些相關的情景,介紹一些背景知識,學生自己就把思考推進到這一層面。

這學期,我們讀古代詩歌,從《詩經》《離騷》到漢魏晉詩歌,我們從這些飄逸着歷史流風遺俗的詩句中,遙想那個時代的興衰和個人悲歡;我們讀《赤壁賦》、《囚綠記》《荊軻刺秦王》我們深深感受到有那麼多如此壯

闊而又形態迥異的人生奮鬥軌跡和生命的選擇;學習《近代科學進入中國的回顧與前瞻》《飛向太空的航程》對人類孜孜不倦地探索科學真理的精神而感到由衷自豪;在名著導讀中,穿越時空隧道,與孔子、巴金、雨果、狄更斯進行思想的對話,借他們的智慧之光照亮我們的生命旅程。

當然新課改對備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學目標的設定由單一統一目標變爲多元多層次目標,讓學生在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都有提高;備課時的知識準備要更充分,更重要的是備學生的可能,儘可能多的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考慮在內,選好切入點和提問方式,把學生的課堂學習活動作爲我們備課的出發點和歸屬點。

課堂教學模式的改變與教學方式的提高。

新課改的教學方式,以學生自主建構爲特徵。《課程標準》建議指出:學生是學習語文的主人。語文學習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爲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在教學方式的轉變中,新課程特別將"自主、合作、探究"作爲重點進行倡導。

由於課程改革剛剛開始,一開始我們對課程的認識還不能很快到位,即使認識到位了,實踐也不能很快地跟進,也有過誤區。比如說,偏面地認爲"新課程的課就是要新",於是在課堂上花樣百出,有時課上強調所謂的"自主",而學生實際都是在教師的組織下進行活動,他們非常"忙碌"地,興致勃勃地交流着、彙報着、表演着……而學生並沒有時間進行思考。一講"合作"就是"小組",什麼課都是小組討論,什麼內容都要通過小組討論來"解決",而很少考慮討論的價值。再有有時,合作是合作了,但沒有提供足夠的時間,合作過程是簡短的,討論研究是匆忙的,因此,學生往往拿不出什麼結果或結論,感到非常茫然。

通過校內的跟蹤聽評課以及教育學院的展示課,我們及時反思,認爲從根本上說,這一誤解是與我們對新課程標準的精神領悟不到位有關,從而表現出一定程度的膚淺與浮躁,甚至於有些急功近利。我們得出的結論是"選擇自己的學習方式,多種方式體驗",應該是有條件的。它取決於正確的價值取向,一切脫離學習內容、違背語文特點、不符實際的、節外生枝的體驗,應當慎重。自主學習,應該在於學生有充分的時間讀書,有足夠的空間思考,有較多的機會實踐。在這個前提之下,在面對相同學習內容的情形時,學生自主選擇學習的方式、學習的夥伴,以飽滿的情感來展開學習活動,才能將自主學習落實到實處,避免虛假的自主在課堂上的出現。合作學習要以自主學習爲前提,在經過獨立思考後進行合作學習纔有效果。真正的合作學習,必須要用在刀刃上,用在突破學習的難點上。而不是爲合作而合作。合作學習是通過多人的頭腦在討論中碰出智慧的火花來解決有一定難度和深度的問題,而不是一般問題。因此,合作學習的組織,也必須要給予足夠的時間,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積極參與,積極發言,從而得以發展。同時不要一有問題,就組織學生探究,如果探無可探,以學生的實際究無可究,還是結合傳統的講授爲好,要把"實"與"活"結合在一起,把"預設"和"生成"結合在一起。

半年的課改實踐,我們遇到的問題不少(也許是我們對課改理念認識得還不夠深入、透徹吧),但我們相信,課改之路,雖有荊棘,但沿途的風光無限。儘管有着這樣那樣的想法,但爲人師的我們還是在課堂上充滿愛心、竭盡所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智,力求符合新課程的要求和目標,並且相信,無論如何,課改都將有益於孩子們的成長、發展,都將促進教師的不斷學習與提高!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4

回首這一學期,我收穫的相當多。但是,我的教學工作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如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有時仍擺脫不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動不夠等。今後我會更加努力工作,在以下這些方面多加改進。

1、在課堂上還要要更加註意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多想多說多練。

2、進一步將課堂教學與課後練習結合起來,督促學生鞏固所學知識。

3、指導學生開展課外閱讀,擴大學生知識面,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思維和理解能力。

4、和學生多進行交流,特別是給學生強調一種意識,語文能力的提高是循序漸進的,要多讀多記多寫,切莫想一口吃個胖子。

傳統教學課堂圍繞知識目標而展開教學過程,但忽視了學生創新的動機、興趣、情感、意志。新課標要求我們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爲主的教學模式,以激活學生好奇心探究欲,培養學生主動思考、質疑、求索以及善於捕捉新信息的能力,並把這種能力的培養定爲課堂教學的終極目的。例如,在處理每單元的重點篇目時,我們始終採用整體感知――合作探究――反思質疑――拓展延伸的教學模式,並根據不同內容精心設計問題,組織課堂教學。讓學生成爲課堂上真正的主人。師生的情感與個性融在其中,現實的生活進入課堂,學生在互動中求知,在活動中探索,既輕鬆地掌握了知識又潛移默化地培養了能力。學生的整體素質有了質的提高,語文課堂真正煥發出它應有的活力。

總之,學無止境,教無定法,我將在接下來的教學過程中繼續完善我的教學工作。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5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在文學史上佔有極重要的地位。其中尖銳的矛盾衝突,鮮明的人物性格,寥寥數字的人物語言,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語文必修一模塊中,只有《鴻門宴》節選自《史記·項羽本紀》,對於這樣一個千古名篇幅,我們可以管中窺豹,以一斑而知全貌。進而感受到《史記》給後人帶來的藝術魅力。

文言文是高中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難點,也是學生學習的一個難點,如果單純的翻譯課文,學生不會產生興趣,相反會很牴觸,很厭倦,因此我把這節課設置爲以討論爲主,從課文內容,情節入手,來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整節課的教學流程爲:一、李清照詩歌導入;二、對劉、項人物的喜惡,分析人物性格特點;三、作者的態度;四、把人物分成不同的陣營。比較分析配角性格特點。

在分析劉、項性格這一環節上,同學們非常積極踊躍,概括出了很多有個人見諦的東西,從而也引發了大量關於楚漢之爭的歷史資料,可見課下下了不少功夫進行查找,最主要的是把查閱的相關內容內化爲自己的理解,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學生的整合信息的能力,應該算是本節課的一大收穫,每位同學都想把自己的觀點和看法發表出來,與其他人共同分享,但是課堂的時間有限,爲了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我武斷地阻止了這個環節的進行,造成了各別同學沒有機會展示自己的成果,有些失落,打擊了學生的熱情,違背了新課改的精神。現在回過頭想一想,其實完全可以放開手讓學生充分地表現,哪怕是教學任務完不成,超碼學生得到了鍛鍊,這也是一種收穫。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我要吸取這樣的經驗,抓住學生的閃光點,放大他們的興趣,激發學習熱情,這樣纔會形成良好的教學循環。

此外,還有一點讓我感觸頗深,其實學生的表達能力是一個及待挖掘的寶藏,隨時隨地都會涌現出驚人的`奇思妙想,同時會激活教師的思維,生成很多事先無法設計的方案。而教師這個時候就應該及時地總結和記錄下來本節課的心得體會,爲今後的教學積累經驗。

由於工作繁忙,上完這節課後,沒有馬上把心中所想如實地寫下來,以致於現在回想起來,缺少了很多當時的激情,不過我會把這節課當作一次經驗,時刻提醒自己要不斷地完善。

45分鐘很快過去了,留下的是我不盡的反思。我要不離不棄,再接再厲,在教學一線上鑄就成功的豐碑,圓自己一個美好的夢。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6

高一即將結束,回顧過去的一個學期,覺得值得思考、總結和改進的地方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多,這當然和新課程的實施這一大背景有關,但正因爲如此,才更需要我們每一個新課程的參與者、經歷者把在教學一線的親身經歷、親身感受以及經驗教訓認真總結,好好反思,讓自己在今後新課程的教學工作中少走彎路,少犯錯誤,下面就來談談本人在高一第一個學期的教學實踐中曾經有過的一些錯誤認識或做法。

一、以爲新課改就是要完全摒棄傳統教法的錯誤認識

我們常說“除舊立新”,一個新的理念的實施確實是建立在“破”的基礎上,“有破纔有立”。這一次的新課改也是如此,它在課程結構設置、目標設計等很多方面都有較大的改革,給人耳目一新之感,這就使得我在教學中力求新的同時,容易忘記一些好的傳統教法,特別是在語文教育中行之有效的一些教法,比如讓學生多讀、多背、多記、多寫、多練以及教師適當的點撥、引導、挖掘、深入、延伸、拓展和精講。事實證明,以上的方法雖然傳統,但效果顯著,在語文教育中大力提倡創新的時候,吸收和融會傳統教法的`長處顯得尤爲重要。

二、新方法實施中產生過的錯誤做法

(1)導學案運用中的錯誤做法

我們這次高一語文的新課程教學一個重要的“新”的標誌、新生事物是“導學案”。“導學案”在山東兗州一中的成功經驗已經證明它對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激發學生思維,鍛鍊和提高學生的能力有無可比擬的優越性,但我們在實施過程中,出於經驗的不足和對學生學情調查瞭解的不夠,往往會採取這樣一種片面做法——只注重導學案的“學”和“講”,卻忽視了導學案的“導”,結果經常會把課堂變成做題目(做導學案)和講題目(講導學案),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部分學生的厭學。事實證明,如果導學案只“做”只“講”卻不“導”的話,對學生的“學”恐怕很難產生什麼積極的、正面的影響。所以,如何設計好導學案並進一步利用好導學案,使它能夠真正調動學生、激發學生、解放學生是一個急待解決的課題,需要我們每一個新課程的參與者、經歷者好好動一番腦筋。

(2)合作學習中的錯誤做法

新課程標準在實施建議中提出了“積極倡導資助、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但對於什麼是合作學習,我在實踐中曾有過這樣那樣的一些錯誤做法:

①、將小組合作等同於小組討論。當教學進行到某一環節時,我便會要求學生“分組討論這個問題”。於是學生便七嘴八舌地討論起來了。其實,這樣的小組討論由於不是在明確的團體目標指引下的羣體學習行爲,因此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合作學習。

②、教師缺場。在學生進行合作學習時,我有時會退至教室的一側耐心等待,有時又如蜻蜓點水般在各學習小組間遊走。小組合作學習結束後,我再開始依次聽取各組的彙報,彙報完畢,課堂教學活動便宣告結束。其實這樣的合作學習事實上只是一種形式,因爲缺乏教師的指導,學習效果也欠佳。

③、合作學習被用得過濫。有的時候我在課堂上不分問題是否合適都讓學生進行討論。合作學習呈現極大的隨意性。其實有的合作任務很簡單,更適合自主學習,完全沒必要合作學習。有的問題學生意見基本一致,也不需要共同探討。頻繁、無價值的合作不但不利於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還容易使學生養成遇到問題淺嘗輒止,一味依賴他人的不良習慣。事實上,合作學習必須建立在個人思考的基礎上,兩者並不排斥。

④、小組中分工合作意識不強。沒有分工就談不上合作,但有時候,在我的課堂上,往往並沒有一個很明確的分工,學生做的工作只是一個意見交流,最後找一個同學來彙報即可。而且,往往是小組中比較積極的學生會經常被推舉來做彙報。這樣,很多學生根本沒有得到真正意義上的提高。

以上兩點新方法中的錯誤做法是我在新課程實施中曾經有過的較爲突出的現象,可能還存在着其他的問題,篇幅有限,在這裏就不一一說明了。

總的來說,在新課改的實施過程中,一定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所以我們不但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更要有發現問題、預防問題的能力。在這裏提出幾點誤區也是爲了使我們的教學之路能走得更順暢。問題出來了,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對於可能出現的問題,我們更應該防患於未然。在新課改的路上,讓我們少些誤區,多些成就,在不斷髮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前進!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7

 一、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在本課教學中,我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思考,培養學生的各種思維能力。

 二、運用對話教學,降低學習難度

爲了能準確的表達思想,我在教學中採用自由對話的形式引導的形式進行課堂教學。

鑑賞文學作品是一種積極的審美活動,主體精神的投入、情感的活躍是最基本的要求,因此,詩歌教學不能只有理性的分析而沒有審美的體驗。

詩歌教學容易流於空泛和形式化,對於像《雨巷》這樣朦朧意境的現代詩更需要反覆斟酌。理想的詩歌教學應以引導學生審美體驗的達成爲宏旨,拿捏好虛實之間的尺度,在營造整體美感的氛圍中將教學指向明確化,讓學生在個體體驗中進入詩歌的內部世界,體味作者的情感。本篇教學設計在對《雨巷》所傳達的情感傾向的'引導上注重多方位映射和多指向性,讓學生在對詩人生平資料的大面積佔有之上和對主要意象的立體式解讀之中達到對《雨巷》的情感共鳴。

課後有三首丁香的詩歌,我沒有對這三首詩詞進行分析,而是一帶而過,使這三首古詩詞沒有真正的發揮好在這篇課文中的作用,也是一個小小的失誤。

創造一個師生互動的生動課堂,我會一直努力邁進。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8

由武漢十一中命制的高一語文聯考試卷,既緊扣高考語文科考試說明,又和高一課本知識點相呼應,整份試卷題型和命題難度均符合考綱精神。本次考試,我校文科最高130分,理科最高134分;文科平均分110分,理科平均分107分。下面,以高一(20)班68名學生爲樣本,對試卷展開具體分析。

一、學生考試答卷情況

第1題語音辨析題,3人選錯,得分率96%,此題難度不大,說明對課本字詞抓得比較實,有成效。

第2題錯別字,2人選錯,得分率爲97%,選錯原因或是對字形不熟悉,或是缺乏應變能力,平時教學還需增加隨堂檢測環節,並注意字形的輻射式教學。

第3題成語題,32人選錯,得分率僅53%,失分原因主要是對於成語本身太陌生,做題時只能瞎蒙。需儘快抓緊落實成語的記憶。

第4題語病辨析題,23人選錯,得分率爲66%,這一題包括了病句的各種類型,有區分度,是一道很好的考題。

第5題標點符號的用法,26人選錯,得分率爲62%,這個考點練過多次,這個得分率實在太低。同一知識點,反覆練習,多見題型,非常重要。

第6題篩選“始祖鳥”的相關信息,6人選錯,得分率91%,證明學生基本閱讀能力比較好。

第7題篩選“始祖鳥進化”的相關信息題,17人選錯,得分率75%,學生對於原文的“模棱兩可”和選項的“斬釘截鐵”之間的差別,還缺乏認識。

第8題內容分析和概括題,26人選錯,得分率62%,失分原因同第7題。

第9題推斷題,23人選錯,得分率66%,選項中的“最理想”“一定會”“最早的”混淆了判斷,而D項設題有疏漏之處,“還不能”的結論也只是建立在“人們推測”的基礎上,不夠嚴謹。

第10題文言實詞,10人選錯,得分率85%;第11題3人選錯,得分率96%這兩題難度不大,得分情況較好。

第12題對原文內容的分析和概括,33人選錯,得分率51%,“在洛陽有良田美宅”迷惑性較大,而“對自身際遇的感慨”又藏此文轉自得較深。文言閱讀教學,需兼顧字詞及整體理解,考試時尤其不能忽略細節。

第13題文言翻譯,第一小題平均得分28,得分率93%,第二小題平均得分33,得分率82%,第三小題平均得分27,得分率90%,顯示了學生文言翻譯已基本具備“踩點意識”。

第14題詩歌鑑賞題,第一小題描述賞析畫面,平均得分25,得分率63%;第二小題抒情特色辨析,平均得分24,得分率61%學生還缺乏詩歌鑑賞術語的積累和運用經驗,需經過高二的.系統學習才能真正上臺階。

第15題名篇名句默寫,平均得分53,得分率89%對於失分原因,需排查學生,落實措施,補好漏洞,該記的記牢,該一筆一劃寫規範的就寫規範。

第16題比較“綠色”的特點,平均分39,得分率97%

第17題關係分析,平均分35,得分率84%

第18題語句闡釋,平均分48,得分率80%

第19題結尾語據分析,平均分36,得分率90%

這四個題區分度並不大,但不得不承認文章選得很好。在散文閱讀教學過程中,需告誡學生,一定要聯繫上文有關內容,找出與題幹匹配的主要信息來思考。

第20題補寫省略號的內容,平均分085,得分率21%因這題緊貼課本,失分如此嚴重,證明在教學中對課本的關注還不夠。

第21題仿寫,平均分3,得分率75%今後練習關注準確的表達就可以了。

第22題擬標題並提忠告,平均分22,得分率55%部分同學忽視了題幹中的“給礦主”信息失分,而閱卷時對不同大案的寬容度也不夠。

第23題作文,平均分45,得分率75%。失分主要原因是審題意識不強,扣“心窗”不準確。表述過程中只會堆砌素材,導致空泛無生活內容。

二、考後教學策略

1、夯實基礎,提高得分率

前五題的語言基礎題不能忽視,還要強化,錯誤率高的學生可以反覆做題研究找出命題規律和解題方法,提高正確率。文言文翻譯中暴露的問題很多,有的實詞積累得少,有的虛詞沒有掌握,有的文言句式沒有過關,學生的語境意識差,對策是精講文言文,讓學生反覆讀記一些典型例句和特殊用法。文學作品閱讀鑑賞涉及的分析表達特色題要補充相關修辭和表現手法知識:表達方式(敘述、說明、議論、描寫和抒情)、表現方法(想象、聯想、象徵、渲染、襯托、對比、懸念、類比)、行文結構(承上啓下、起承轉合、銜接、鋪墊、照應)、修辭手法(比喻、比擬、排比、反覆、借代、對偶、誇張),一般來說,對錶現手法一是閱讀後加以確認,二是會分析如何運用(主要指語言表達),三是能分析說出它表達上的好處或效果。

2、“導練”結合,提高教學針對性

到目前爲止,學生已經瞭解了高中語文考試的知識點要求方向,要提高學生的高考語文成績,需在落實課文解讀的基礎上,又在應試技巧上下點工夫。平日要精選習題,對出錯的題進行解剖分析,讓學生去分析評分標準和標準答案是怎樣得出來的,使學生了解正確的解題思路,掌握思考分析問題的方法,熟悉規範答題的表達要求。指導可以把學生寫的答案和標準答案進行比較,讓學生分析有哪些差距,可以得多少分,在原有基礎上重新做一次,看提高了多少得分。指導可以和學生面對面的溝通,一起尋找失分的原因,分析提高的方法。

3、閱讀剖析,提高作文

本次作文反映出來的問題較多,審題意識不強,題目不好好讀,沒有完全讀懂題目就下筆。不少作文的內容空洞,缺少對現實生活的關注,沒有來自現實的生動新鮮、生活氣息濃的材料;運用材料過程中,很少對材料作分析,特別是不能把材料和所給題目合起來具體分析說理,導致扣題不緊,說理無力;文體意識和語言規範意識也較差。指導學生選準對象,研究幾篇適合自己寫的高考滿分作文,從中借鑑手法和得到啓示;讀一些簡短的美文,尤其要熟記帶哲理的精彩語句。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9

杜詩〈秋興八首(其一)〉這首詩已經教學完畢,我在上這節課時就把教學目的設在“培養學生初步鑑賞唐詩的能力”上,上課過程中也是遵循這個設想進行教學的。我主要作好如下三點:

1、能誦讀和背誦,並讀出詩的韻律美。

《秋興八首》(其一)描繪了巫山巫峽的秋色秋聲,烘托出一種陰沉蕭森的環境氣氛,抒寫留滯他鄉的愁緒,表達了強烈的憂國之情。誦讀要注意作者通過景物、環境描寫。這首律詩前四句重在寫巫山巫峽的秋色秋聲、長江的滾滾波濤,要讀出“凋傷,氣蕭森”之感情;後四句旨在抒發思念“故園”之情,要讀出思念之情。通過學生自讀、個人讀、齊讀等多種方式反覆有表情地誦讀,使學生能在課堂上完成背誦。

2、把握詩歌意象,仔細品味詩歌意境。

秋天和大江是杜詩中最常見的意象,《秋興》八首也以之爲主體意象。這裏所選的第一首即爲領起之作,《讀杜心解》雲:“首章,八詩之綱領也。明寫秋景,虛含興意;實拈夔府,暗提京華”。詩人用一派彌天蓋地的秋色將渭原秦川與巴山蜀水聯結起來,寄託自己的故國之思;又用滔滔不盡的大江把今昔異代聯繫起來,寄寓自己的撫今追昔之感。詩中那無所不在的秋色,籠罩了無限的宇宙空間;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無言地昭示着大自然的歲華搖落,宇宙間的時光如流,人世上的生命不永。那條“波浪兼天”的大江,是永恆的時間紐帶,它牽繫着人類的歷史和未來,淘洗着無數王朝的.更替,沖洗着無數生命的流程。讀杜詩,要首先讀懂他的秋天和大江。此外,詩中還有“玉露”、“波浪”、“叢菊”等幾個意象,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引導學生去細細解讀,領略其中隱含的情感因素。

3、學會學習,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我想應該注意啓發學生,可以從多角度去解讀一首詩。譬如可以從以下這些方面提出解讀一首詩的途徑:吟誦、意象、典故、煉字、知人論世、古人評論、比較閱讀(與杜甫自己詩歌的縱向比較,與其他詩人的橫向比較)。讓學生在課堂中體會到,原來一首詩可以從很多的角度去解讀,逐漸培養形成學生自己學習的能力與有所創新的思維能力。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10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根據了教學需要,設計了三層提問,從而完成了這節課的教學,學生學習效果較爲明顯。

在第一層次的問題設計中,我主要是在導課時,運用了提問的形式,目的是引起學生的對本文的學習慾望。問題一:“同學們,上三次的作文難點有什麼不同?爲什麼寫教官就不及寫父母、老師、朋友形象鮮明呢?是事件太少,人物不熟,還是其它的問題呢?今天就讓我們從梁實秋先生的《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一文中找答案吧。”本次提問不用同學回答,只要引起學生的`注意,重視本節課的學習。提問針對性強,學生很快就進入狀態。

完成了導課,就是學習重點了,一方面是分析人物形象,另一方面是總結學習寫作手法。我同樣進行了兩次提問,設計了幾個問題。

分析人物形象時,我的提問是:到清華大學演講的人不計其數,但他們卻沒有給作者留下什麼印象,爲什麼梁啓超卻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呢?也就是說他在演講時有什麼特點?請同學們討論他的特點,在文中找出相關語句並參照課後練習一給這些語句加旁批。這樣就很具體的要學生對人物形象做出分析,學生的學習目標也就很明確了。

提問三是關於寫作的。問題是作者如何抓住人物特點描寫凸現人物性格?又如何通過一件事寫人,表現出人物的性格特徵呢?

總結:以肖像、神態、語言、動作描寫,凸現人物特點;描寫要抓住人物特點,要繪形更要繪神。通過一件事寫人,將一種描寫方式分開,從各個部分描寫。本文就是將語言描寫分爲:寫聲音和寫內容;外貌描寫分爲:肖像、表情、神態。來刻畫人物形象的。

經過這樣的三次提問,三層問題設計,完美地完成了學習任務。提問的精巧設計對於教學大有益處。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11

在倡導“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遵循“以人爲本,以學生爲主體”的先進的教學理念,探索學生全面發展之路。高中的語文需要在如何提高學生素質方面給予更多的思考,擬定一套切實可行的方案,並有效地落實到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因而,我們所要追尋的應該是也只能是在保證學生對語文有足夠重視,並有一定語文基礎與寫作基礎的前提下,怎樣有的放矢地傳授對提高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大有卑益的教學內容和寫作訓練方法。以此爲基點,高中語文教學迫切需要在教師、教材和學生這最基本的教學三環節中進行認真檢驗的基礎上,確定有別於其他學科的不同的教學原則,從而有力地促進高中語文的素質教育。通過多年的教學經驗,我認爲在新課標下進行語文教學設計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教學設計必須更新教育觀念,深化課堂教學

當前的.中學語文教學,我們不難發現仍然存在着許多舊的觀念,無法擺脫舊的思想、習慣勢力、舊的傳統的影響,注重45分鐘課堂知識的講授傳播,而忽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智力的開發。語文科的本質屬性,就是語言的學習和應用,而語文課是多種因素的綜合,讀寫、聽、說、修辭、邏輯等等,每節課就不可能面面俱到的講授,只有集中教學目標,突出教學重點,符合學生的學習能力,這樣才能讓學生獲得實效。高中語文教育指向“人的發展”。因此就要求我們,高中語文教學必須聯繫生活實際,注重語文實踐,能力訓練,要以語文知識爲基礎,做到切實有效,課內課外有機結合。但我認爲,無論課內課外,都必須圍繞一個核心、兩個基本點,也就是圍繞“能力訓練”這個核心而展開,兩個基本點就是課內與課外。課內注重於練習,課外致力於閱讀,課內課外相互結合,不拘泥於教材內容,而延伸到課外閱讀教材,並穿插一些課外讀物,這樣課堂教學氣氛就比較活躍,對深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果起到很好的作用。

二、教學設計必須體現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變被動爲主動

長期以來,我們的語文教學注重了語語知識的傳授,始終讓學生在課堂上都是被動的接受,而忽視學生的主體作用。要提高高中學生的語文素質,就必須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挖掘學生的潛力,激發和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在課堂上有自主的學習與思考的時間與空間,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讓學生有主體參與的感覺,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課堂充滿着活躍的氣氛,個個踊躍討論,積極發言。但在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中,要注重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讓學生掌握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掌握閱讀分析的方法要領,改變舊的學習狀態,不是被動地接受老師傳授的知識,而是主動地掌握和運用知識。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的“我認爲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學生只要掌握了科學的有效的學習方法,才能融會貫通,終身受益。

傳統的語文課,教師把課文條分縷析,弄得支離破碎,把語文課上成了純粹的工具訓練課,語文課堂上沒有思想的碰撞、心靈的觸動、情感的陶冶、審美的薰陶,一節語文課講下來,鍛鍊了老師,耽誤了學生。這些弊端是必須要革除的,但矯枉不能過正,我們不僅要從形式上,更要從思想上走進新課程。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12

語文素質對學生的影響是終身的,也是巨大的。然而,長期以來,語文學科並沒有得到學生應有的重視,特別是在職高,其地位已被列在主課之外,這一點在許多學校都已是不爭的事實。分析下來,語文課缺乏吸引力是原因大都是學習語文沒有多大用處,語文考試成績難以拉開差距,並且往往成績與實際程度不符,導致學生不願花力氣是更主要的原因。改革考試方案是上級有關部門的工作,作爲一線語文教師,我們則一直致力於尋找一條能將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較好地結合的道路,在幫助學生提初其考試分數的同時,最大限度地激發其學習語文的興趣,奠定其文學素養的根基。

一、打好基礎。

(一) 早下手,抓反覆。

語文是一門積累的學問,靠短期強化往往毫無效果,學生的各科學業難度逐漸加深,學習壓力也越來越大,年級越高就越難在語文上投入很多精力,所以,要在學生高一剛入學時就抓緊其語文的學習。

高一剛開學,我們就分發了一套文學、文化常識和古詩詞名句名篇摘錄的材料,讓學生在空餘時間背誦。爲了克服遺忘,我們將這部分內容定爲每學期開學摸底測驗的必考內容,讓學生在反覆不斷的複習中加強記憶。

(二) 用足教材,以"本"爲本。

針對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們非常重視利用教材,按照教材的體例,有步驟有計劃地提高學生的能力。總體上採取先慢後快、重點篇目慢非重點篇目快的原則,有變化有側重地實施教學。

課內現代文中的必讀篇目我們也是篇篇必上,但教學重點不是讓學生記住對課文本身理解的結論,而是使其瞭解得出結論的思維過程,並將這種思維過程中所用的.方法遷移到課外文章的閱讀中去。泛讀課文則是選擇某一側面,以學生討論爲主,運用所學方法自主解讀文本。

二、 廣泛拓展

(一)印發課文相關資料,如同一作家的其他作品,同一題材或體裁的不同作品等,引導學生課外自讀。

(二)堅持以網絡輔助的形式擴大學生閱讀量,把握時代脈搏。

(三)堅持寫隨筆,抽時間做評講,優秀作文印發給全班。

三、確定目標

(一)、我們要求,每位學生都有自己的語文學習目標,目標可以有所不同,比如,有些學生可以確定爲練好普通語,有些學生可以確定爲寫好文章,而有些可以確定爲多讀名著等等。這是根據不同學生的需要而定的,也是職高的特點。

(二)、對於考試成績,我們對學生也有要求,根據其入學成績,鼓勵其每次考試都能有所提高。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13

今天是3月8日,很值得紀念的日子。我正在忙碌而有序地思考我的教學,並有充分的思想準備去迎接探索實踐前行帶給我的心路顛簸。

假如讓我重新帶高三,在文言文教學方面,我會這樣做:首先讓學生準備一個厚一點的,紙質稍好點的本子,告訴同學們這個本子將記錄我們備考文言文的全部基礎知識,以及我們透過文章背後挖掘出的內涵及其對我們思想的影響。其次我在備課方面要加強力度,平時的教學紮紮實實,從知識到能力,從過程到方法,從情感態度到價值觀,都要落實在每一篇文章的教學中,最重要的一點是,要熟悉高考的考點,做好高考和日常教學的銜接。最後,是等到離高考還有三個月,基礎知識也講完了,要帶領着學生做一個總結,一個很重要的總結,除了知識以外,還有一點就是學生學習知識過程中的`習慣、方法、品質的不斷規範和強化,然後在一個較高的層次上提出要求,師生共同去追求知識和能力的一個較高的融合境界。

反思這一年的文言文教學,總體來講是失敗的。基礎知識的積累沒有一以貫之,到最後就是隨便講講了之了。由於自己水平有限,閱讀面窄,對文章內容及藝術的把握也很勉強。還好的一點是,平時領着學生做的題比較多,學生雖然對古文畏懼一些,可拿着題還是能對付一二的。可真要面對高考了,師生心裏還是沒底的。

過去了的不說了,問題是現在,還剩下三個月的時間,如何讓學生在這塊知識方面有信心呢?老師應該給學生什麼鑰匙呢?這些又如何該用最少的時間實現呢?

有一個基本的思路是,必須通過做題把知識和能力貫穿進去。問題的關鍵就是選題,要選高質量的題(做歷年的高考題是個不錯的選擇);其次就是備課的力度,讓學生在訓練過程中,心裏踏實下來。識記的內容,必須要求學生掌握利用早讀的時間加強記憶。學生已沒有時間去總結,老師就先列一個框架出來,讓學生把日常的基礎知識補充進去。

下午有一節課,先把我的教學思想告知學生,取得學生的支持。接下來就是具體準備材料了。初步打算是以高考題爲綱,把知識系統化,把古文熟悉化。

下午第一節課,我如實地向同學們闡釋了我的文言文教學困惑以及構思。同學們沉默了,我知道他們也有同感,我立即給他們打氣,讓他們相信師生努力一定可以渡過難關。()我提出了一個問題,就是在上考場之前,提起文言文或者想起文言文,同學們心裏會有底有數,不能馬上要上戰場了,有同學苦惱地問老師,文言文怎麼做啊?那是多讓人心驚的事呀。那個數那個底來源於平時老師和學生一起積累的知識以及技巧。這樣的話,離考試越近越不會慌,只要反覆地鞏固積累的知識就行了。還有三個月,我們如何選題?如何鞏固知識?同學們動了起來,看來他們看到了希望。我提出建議,高考題質量高,可以主攻,可是19套太多了,時間不夠用,需要選作。同學們討論了起來,我鼓勵單獨站起來表達。一個同學站起來說,既然質量都很高,可以選作雙號或單號,可是我們可以做完,老師要想牽一髮而動全身的評講,恐怕時間來不及。我當時真的很感動,一是說明學生聽懂了我的講話,二是說明學生站到了我的角度上考慮問題,這讓我很自豪。我想這不是問題,挑戰自己的備考力度是老師的天職。師生達成了共識,夜裏有夜自習,就要進入正式演練了。我得在夜自習之前把課備好。

以下將會詳細記錄9套高考題中文言文部分的講解過程。

要學習蘇霍姆林斯基的教學思想,並能在教學中主動運用。基礎知識的積累要明確詳細概括,涉及到具體的課本內容。督促學生做筆記,還有就是及時的鞏固複習識記。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14

長期以來,學校教學中形成一個怪圈:學生天天學語文,可是最缺乏成就感的學科仍是語文。

這一學期,我是剛帶完高三來帶高一年級的。從高三到高一年段,語文教學內容有了明顯的變化,教學對象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因爲高三學生的學習狀態是比較投入比較積極的,學習目標很明確。而這屆高一學生,對於他們而言,學習似乎是個負擔,他們對學習似乎沒有什麼熱情。 這是我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從我接手開始,總在想方設法幫助學生建立起積極學習的狀態,提供了很多可以執行的學習方案,但從實際的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來看,並不是很理想。

我在反思:到底是我的.教學不夠生動有趣,還是教材缺乏吸引力,還是這些學生早已厭倦了語文學習?我至今還不敢輕易下結論。我從這一學期一開始就佈置的那些積累知識、背古詩、讀名著、練字、增加閱讀量這些工作,他們基本上始終能夠堅持下來。但學生分了好幾個層次:有一部分是知道怎麼讀語文,但並不願意花時間,認爲考試前突擊很有效,平時能夠偷懶的,儘可能偷懶;一部分是根本不怎麼學語文,因爲他們認爲語文不讀照樣可以學好,反正這麼多年的語文學習都熬過來,儘管成績不理想,不是照樣過日子?還有一部分是因爲毅力不強,總是堅持沒有幾天就放鬆了,老師提醒他,自己也知道不好意思,但是這種學習習慣,長期養成的惰性很難改變,儘管老師鼓勵能夠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並不能真正觸及靈魂深處的那根弦,這些學生事實上他們也很痛苦,而教師面對他們的反覆,不能不打起百倍的精神經常提醒幫助他們,儘管知道非常累,儘管知道這樣做並不一定有效,但我還是堅持做。

於是我在想:也許是我這個當老師的沒有很好地理解學生的學習心理狀態,也許是對語文教材的熟悉和理解程度還沒有達到一定水準,也可能是學生本身的因素,這些因素綜合起來使得這屆高一學生的語文學習的熱情普遍不高,極爲被動。

也許下一學期我得調整教學思路,改變教學策略,儘可能降低教學要求,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有點興趣和成就感,也許纔可能逐步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與水平。

期待新學期的到來!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15

語文素質對學生的影響是終身的,也是巨大的。然而,長期以來,語文學科並沒有得到學生應有的重視,其地位有時甚至已被列爲主課之外。分析下來,語文課缺乏吸引力是原因之一,語文考試成績難以拉開差距,並且成績往往與實際程度不符,導致學生不願花力氣是最主要的原因。改革考試方案是上級有關部門的工作,作爲一線語文教師,我則一直致力於尋找一條能將素質教育和應教育較好地結合的道路,在幫助學生提高其考試分數的同時,最大限度地激發其學習語文的興趣,奠定其文學素養的根基。

一、夯實基礎,奠定文學素養根基

(一)早下手,抓反覆語文是一門積累的學問,靠短期強化往往毫無效果,學生的各科學業難度逐漸加深,學習壓力也越來越大,年級越高就越難在語文學習上投入很多精力,所以,要在學生高一剛入學就抓緊語文的學習。在文言文語法知識上,我採取的是一步到位的教學策略。即開始在教學文言文時就讓學生徹底弄清文言文語法規則,第一篇文言文課文就讓學生自己歸納文中的各種語法現象,這樣做雖然在一開始佔用了較多課時,但幾篇課文下來,老師就可以和學生談論文言文語法方面的體會了,學生的文言文學習便有了較快的初始速度,爲後來的大量閱讀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二)用足教材,以“本”爲本針對學生實行,我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同時,也發揮讀本的作用,我按照教材的事例,有步驟有計劃地提高學生的能力,同時抓實讀本中的文言文,總體上採取先慢後快,重點篇目慢非常重點篇目快,甚至讓學生課外自讀的原則,有變化地有側重地實施教學。

這樣,我們一方面抓實了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另一方面要求學生了解掌握課文的思路思維過程,並將這種思維過程中所用到的方法遷移到課外文章的閱讀中去,擴大閱讀量,提高其語文素養。

(三)分步前進,學寫作文在作文教學上,我沒有一蹴而就,而是根據教材編寫體例,從話題作文開始,逐步訓練學生的各種論力,縱的方面要求學生學會區別寫作論點型議論文,論題型議論文,材料作文,詔題作文,橫的方面,讓學生先列並列式,層進式結構提綱,進而連綴成文。每一篇作文都認真評改,評改方式靈活變化。一是學生自評,二是學生互評,三是分組評改,四是教師評改。每一次評改之後,卻令有充分的交流過程,讓學生討論、揣摩、感悟、找出得失,提升水平。這樣,學生的'寫作能力也一步一步提升起來。

二、廣泛拓展,提升語文能力語文課本是語文學習的基礎,讀本是其有益的補充,而課外語文學習則是提升語文能力必不可少的範疇

(一)印發課文相關資料在學習一篇課文前,我收集印發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同一體裁或題材的不同作品,把這當作導學的重要內容,引導學生課外閱讀,擴大閱讀量。

(二)充分發揮閱讀課的作用語文的重要內容是閱讀和寫作,閱讀是基礎,爲提高閱讀水平,學校每週開設了一節閱讀課,在上閱讀課前,我給學生講清閱讀課的重要性,閱讀的要求,並且經常檢查學生的閱讀摘抄本,促使學生不斷閱讀。

(三)拓展閱讀課外文言語段文言文是高考的重要部分,要求長期積累,因而我非常重視這一方面,我通過不同方式補充課外文言文語段,爲了調動學生積極性,我儘量選擇一些富有趣味性和哲理性的文章,鼓勵學生去翻譯並作爲論據寫入作文,使學生閱讀,寫作同時提高。

(四)堅持寫隨筆語文學習不能僅靠課堂,要利用課外,要利用生活,讓學生去觀察景物,敘述事情,抒寫心理,流露心聲,讓學生記住“生活處處即語文”。同時,對學生隨筆寫作進行檢查,選出優秀作文讓全班同學交流,提高學生寫作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