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中學語文教學反思合集15篇

中學語文教學反思合集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W 次

身爲一名剛到崗的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中學語文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中學語文教學反思合集15篇

中學語文教學反思1

古詩詞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特有遺產,是偉大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爲一個民族優秀文化一部分,它永遠不會過時,並且值得我們去研究,學習,發揚。這不但是祖宗智慧與心血的繼承,更重要的是通過對它們的學習,研究與解讀,去構建今日有民族特色的優秀文化。然而中學的古詩詞教學卻不容樂觀,存在諸多誤區,因此我們需要進行反思。

一、當前中學古詩詞教學中存在的誤區

1、忽視學生主體地位,忽視詩歌的多種解讀。

重灌輸,輕體驗,重權威,輕引導,即使教師的觀點是對的,但這樣把自己的結論輕易地拋給學生,使得學生少了精神思索的旅程,又是多麼的可惜。有意義的學習應該是將知識同化於已有的心理圖式中,並建構新的認知圖式,學到越來越多的有關認識事物的程序。另外,有些教師看似“循循善誘”,實則將學生引|向標準答案,只訓練了聚合式思維,卻忽視了發散式思維。

2、過度強調知性分析,肢解詩歌的傾向明顯。

有些教師在教古詩詞時,將其劃分段落,總結段意,在此基礎上掌握詩詞的思想情感,分析藝術手法。這是將古詩詞當作無生命的東西進行分解,把詩詞鑑賞當作分析、綜合、推理的邏輯思維過程,而不重整體把握和感性體驗。有些教師的講解過於直露,貌似講透了詩歌,實際失去了詩歌的意境之美,甚至做出過度闡釋。古詩詞教學中需要知性思維,但要和感知、體驗、想象、聯想等感性思維統一在一起,否則就扼殺了詩詞的生命力,也有礙於學生審美感受力的發展。

3、濫用多媒體。

古代詩詞意境的體驗需要學生的形象思維,需要調動儲存在大腦中的表象,並在想象和聯想的基礎上形成新的表象。如《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的抒情主人公完美地存在於在我們的想象中,而有的教師在上課時將一喝酒老翁展現在學生面前,頓覺風采大減。此外,濫用多媒體淡化了課堂上師生情感的.交流,炫目的電腦畫面佔用了學生的大部分注意力,表面上熱熱鬧鬧,實際上投射到詩詞本身的情感與體悟卻不夠深入。

詩詞本是浪漫的產物,然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古詩詞教學的現狀卻非常尷尬:學生對古詩文學習索然寡味了無興趣,大有一種望而生畏甚至望而生厭的感嘆。

爲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主要原因有兩大方面:

1、學生認知上的偏差。

學生對古詩文不感興趣的原因,除了對古詩文難理解、難背記,把古詩文視爲第二門外語;更有不少學生認爲學古詩文十分枯燥,現代人都用現代漢語說話,古文無實用價值。正如南懷瑾先生所擔憂的:“很是可惜,現代人所認識文化教育的基本目的,只是爲了'謀生',有好的專業,有高的待遇,或能賺很多的錢。”《都市快報》曾刊登了這樣一則新聞:杭州某業餘學校開出“古詩文誦讀班”,卻因僅招到一名學生而只得暫時停辦,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同時開辦的英語等班早就爆滿。學生對古詩文對漠視,實質就是對傳統文化精髓的漠視,這種類似於數典忘祖的做法,不能不令人痛心。

2、教師教法上的偏差。

不少教師認爲,初中古詩文教學僅是讓學生多積累,多背誦,於是,“解詞釋句—串講全詩—背誦默寫”的教學方法成了不少教師一成不變的做法,把古詩文膾炙人口的美感和韻味講解得消失殆盡,課堂氣氛沉悶無趣單調無味。所以,教師教法上的單一,自然會使古詩文中的營養丟失,進而造成學生在古詩文傳統文化積澱方面的“貧血”。

二、面對這些現狀,我們應該做出反思:

1、注重引導學生通過吟誦來體味古詩詞的情感。

要體味古詩詞的情感,最原始也是最好的方法或許就是吟誦。詩詞格律所表現的音樂性和由此表達的感情,都必須在吟誦中體現。在教學中還應傳授一些有關吟誦的知識,比如平聲讀得長而輕,仄聲短而重;四言詩一句兩頓,五言詩兩頓,七言詩三頓,頓的位置略延長、提高、加重等。此外,教師的範讀非常重要,好的範讀能直接打動學生,使他們克服害羞心理。

2、運用藝術通感。

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藝術通感,化實物爲情思,化情思爲實物,化抽象爲直觀,調動並貫通多種感官,從多個角度加深對詩詞意境的理解感受。

用音樂來配合古詩詞,就是一種有效的手段。對古詩詞的感受,往往就是這樣朦朧含混而涌動着情感的,而流動不居、情感充沛的音樂,正適合於幫助學生增強這種感受。例如,講授《春江花月夜》一詩時,配以《春江花月夜》的古箏曲,無疑是相得益彰、境界頓生。又如,引導學生體會詩詞的意境,然後找出與之相合的音樂,甚至自己創作一段音樂,也是很好的方法。

蘇軾評王維的詩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與畫的相通爲我們提供了另外一個教學通道。例如,在上白居易的《憶江南》時,展示一些江南風光的圖片,爲欣賞《憶江南》一詞營造出了韻味十足的背景氛圍。當然,藝術通感的運用不能喧賓奪主。

3、系統比照,縱橫勾連。

傳統的古詩詞教學中,很多學生學完一首詩詞,瞭解的就僅止於這一首詩詞,對作者其人、作者的其它作品,對同題材、同風格的作品都鮮有了解,這樣的教學是使學生“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在講授一位詩人的某一首詩時,若能全面地介紹這位詩人所處的時代背景、個人經歷,介紹他創作的其它詩歌,既有利於學生較爲深入地理解教材.上的那首詩,也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古詩詞積澱與素養。例如,在講授李煜的《虞美人》時,若能兼及李煜的詳細生平,兼及《浪淘沙》(簾外雨潺潺)、《相見歡》 (無言獨上西樓)、《破陣子》(四十年來家國)等詞,其教學效果應該比單講一首《虞美人》要好得多。

4、開發校本教材,開設選修課。

20xx年3月,國家教育部頒佈了新的語文教學大綱,其中初中要求背誦50首,高中50首。“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接觸足量的古詩詞,對於培養學生欣賞古詩詞的興趣和感受力無疑具有重要意義。在“古詩詞背誦篇目”的基礎上,學校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開發校本教材,開設選修課,拓寬學生欣賞古詩詞的視野。比如,有的學校專門開設了“詩教’'選修課,有的學校還有自己的古詩詞教學的教材,這一做法值得借鑑。

5、教師自身水平提高。

教師首先應提高對古詩文教學價值的認識,明確指導學生掌握一定數量的古詩文並非可有可無之事,而應視之爲對教師的一種要求,一份無可推卸的責任。同時,要努力克服浮躁不定、急功近利的心態,鑽入“故紙堆”中潛心會學,豐厚自己的文化積澱。其次,還須進一步深入學習《課程標準》,領會精神,更新教育觀念,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反思,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另外還可以運用研究性學習的方式。如在文本閱讀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原型意象的研究性學習。首先讓學生思考高中古詩詞裏出現了哪些原型意象,並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一個作爲課題,課題相同者組成一個研究小組。然後讓學生分工合作,通過網絡、書籍等途徑收集、整理並分析信息,寫出小論文,並製作相關課件。最後進行交流總結,組織學生上臺做presentation,展示研究成果,在班級中傳閱各小組的論文,並進行自評、互評。

古詩詞作爲千年文化積澱的代表性文學作品,其文學價值歷來爲人所推崇。作爲中學語文教學重要內容之一的古詩詞教學,對學生有着勵志、修德、陶情、勸學等積極作用,在對學生進行德育、美育方面有着不可替代作用的同時,它更是學生繼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然而隨着時代的發展,時至今日古詩詞的欣賞價值遠高於其實用價值。且隨着白話文的發展與普及,古詩詞越發讓學生覺得抽象,晦澀。爲此,中學階段的語文教師對於古詩詞教學只得多數停留在梳理詩詞的字詞、大意等淺層教學階段。爲了不讓傳承千年的文化瑰寶在我們這一代沒落、消亡,我們對古詩詞教學的重視必須加強。

中學語文教學反思2

高三語文教學也需要在實踐中思考,思考中總結,總結後提升。連續幾個月的高三語文教學體味了艱辛,也收穫了快樂,但更多的是感悟。

1、迴歸教材

高三複習除了題海式強化訓練,還應充分開發利用課本。實踐證明,迴歸教材是提升高考分數的有效途徑,“以本爲本”是高考複習的有效策略。

平常考試,我們常說“萬變不離其宗”,還說“題在書外,答案在書內”。這話適用於高考,也適用於當今極具靈活性和時代性的高考語文。我們手中的複習材料儘管是精心挑選的,但其寬度與深度都不及教材。一是其涉及面不會比教材更全面,二是其深淺度的把握上不比教材更適中。所以對那些掌握教材不是非常透切的學生而言,教材應該是最好的複習資料。現今的'高考命題堅持以教材爲依據,所以學生要想考出好成績,在高三的複習中仍不可脫離教材。下面以寫作爲例談迴歸教材的重要性。

在寫作中,許多學生總是因素材太少太膚淺,從而導致“言之無物”。所以高三階段,教師和學生依然會在積累寫作素材上下大功夫,通過網絡,通過報刊,通過各個途徑積累方方面面的素材。殊不知,我們的教材就是一個巨大的材料寶藏,只是我們沒有發現,或者說沒有有意識地去開掘罷了。歷年的高考話題都沒有在教材中出現過,但是,均可以從教材中找到直接、間接的寫作材料,找到分析問題的方法,獲得有益的借鑑或啓示。20xx年高考話題“感情的親疏與事物的認知關係”這一話題在《鄒忌諷齊王納諫》裏就能找到素材獲得啓示。同時,歷年高考的優秀作文相當一部分是得益於“活”讀“活”用教材的,又如“相信自己與聽從別人””這一話題在《遊褒禪山記》裏也能找到素材獲得啓示。還有大家熟悉的《孔雀東南飛》一文,曾在多年的高考優秀作文中被採用被演繹。僅從這個角度看,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教材是一座富礦,等待着我們去開發。如果能靈活運用好課文中的素材,既能解決寫作時“巧婦難爲無米之炊”的難題,又能增加文章的文學內涵及文化底蘊,可以說是一舉兩得。

2、感悟生活

當今高考,語文是最貼近現實,最接近生活的一門學科。所以我們的高三複習要讓學生懂得感悟生活,學會感悟生活。

生活是豐富多采的。學會觀察生活感悟生活,可以使寫作有源頭活水,可以使鑑賞能力有所提高。無論古典詩詞還是現代散文小說,都是藝術創作。藝術首先是來源於生活的。只有讓我們的學生全面而深入地感悟生活,才能提高他們鑑賞藝術作品的能力。語文的外延是生活,高考語文試題也不是關起門來造車。貼近生活,關注生活,以人爲本是語文高考命題的大方向。所以我們不要讓學生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否則我們的學生將又低能又低分,即便高分也將低能,我們教師的努力就付之東流。

中學語文教學反思3

語文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近年來,語文教育的現狀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教學思想的革新,教學手段、考試方式的改革,學生語文水平、教師素質的提高等等都成了關注的熱點。改革和創新的呼聲越來越高,那麼,我們的語文教育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一、教學思想落後

語文教育的問題首先是教學思想落後。目前我們的語文教學還停留在“主題思想——寫作特點”這種模式上,教學思想已完全過時了。這種內容與形式的簡單劃分法最早是從前蘇聯搬過來的。40年代末50年代初前蘇聯文學理論和文學教學基本上就是採用這種方法來分析文學作品的。它將文學作品看成是一個主題,一個寫作手法或叫寫作特點。具體一點說,就是內容是主導的,形式從屬於內容,內容決定形式,形式反作用於內容。反映到語文教學中就成了主題思想和寫作特點兩大塊。這兩大塊完全是遊離的、沒有聯繫的。

這種教學方法過於強調語文的工具性,而對文學陶冶性情的作用重視不夠。許多同學本來很喜歡語文的,這種喜歡最開始都是喜歡它的文學性,而不是喜歡詞與詞的搭配、主謂賓定狀補、主題思想、段落大意。而現在的語文教學就是這樣把生動的課文肢解爲一堆知識拼盤,乾巴巴的毫無生氣,弄得學生好不厭煩,自然也就談不上什麼興趣了。

這種教學方法的另一個後果就是使學生思維僵化,缺少創造力。比如中學語文教材上把魯迅的小說《孔乙己》的中心思想說成是“孔乙己代表着迂腐的知識分子形象”,說“他教小夥計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種寫法,掌握這種蕪雜無用的知識,還以此沾沾自喜。”但如果有學生認爲小說是借孔乙己的悲慘遭遇來批判和譴責舊中國不尊重知識、不尊重人才的社會現實,就要被老師“糾正”,甚至考試時被判錯。其實,語文不同於數學、物理等自然學科,對一篇文章有不同的理解是很正常的,如果都以這種統一的“中心思想”來固化學生的思維,那隻能扼殺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而缺乏創造性思維,學生是很難成爲優秀人才的。

因此,要改革語文教育,首要的是改革這種落後的教學思想,給學生以更多的自由度和想象空間。

二、濫用教參

爲配合教材的使用,教育部門專門編寫了配套的教學參考書,供教師教學時“參考”,但現在,這種“參考”已經有點變味,有的教師自身缺少鑽研,直接把教參上的東西“販賣”給學生。有的教材本身就比較陳舊,再配上教參,就把陳舊教育思想給凝固化了。另外,本來一個教師要想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應該根據自己的情況鑽研提高,但有了教參後,只要直接照搬就行了,連一點屬於自己的東西都沒有。比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初中教材給老師提供了四種教參,大本小本,再加上教案,光是這套東西都“販賣”不過來,弄得部分教師越來越懶。

著名教育家葉聖陶說過:“教參是個鴉片煙。”他說老師開頭可能會覺得好,慢慢就會產生依賴思想,自己就不願意鑽研教材了。有關專家稱,今天70的教師離開教參就不能教書。因此,教參的泛濫和不恰當使用,帶來的一個後果就是合格教師的缺乏。

當然,教師在這個問題上也有難言的苦衷,如果教學完全脫離教參,按自己的理解和模式來教,結果考試考的還是教參上的內容,學生難以過關。這樣雖然創新了,學生卻不能從考試中受益,教師難免要背上“誤人子弟”的惡名。這樣就涉及到了語文考試製度改革的問題了。

方案,逐步地推行。

三、考試要不要標準化

語文的標準化考試是1985年從香港引進的。一開始,它以客觀、操作方便、效率高而受到廣泛歡迎,但時間一長,問題就出來了。

首先是標準化考試給原有的語文教學方式帶來了很大的改變。如果只是按照教學大綱和教材的要求來進行教學,遠遠不能適應語文高考標準化考試的要求,學校爲了提高升學率,就千方百計地跟高考要求接口,採取各種措施,加強應試教育訓練。據報道,許多學校的語文課只上到高二就基本結束了。從高三起,要用長達一年左右的時間來進行“總複習”。在此期間,要把教學大綱規定的170篇“基本課文”通通“過”一遍;要把中學語文中規定的“知識點”和“訓練點”通通“掃”一遍;要把近幾年的全國高考語文標準化考題通通“答”一遍;還要把根據多方預測來年可能考的內容和採用的新題型以模擬考試的形式通通“做”一遍……如此等等。在這種情況下,老師忙於猜題,學生忙於做題,負擔都大大加重了。還有各種氾濫的複習資料滿天飛,老師學生都疲於應付。

另外,標準化考試是機器閱卷。機器閱卷有兩個限制,一是不能出主觀題,必須是客觀題。而客觀題必須有標準答案,如果沒有,它就沒法閱。但是,有的內容是可以的,比如讀音、字形,但一遇到了“義”就沒有標準,到文藝鑑賞就更沒有標準,它本身就是見仁見智的。越高級的能力就越沒有標準答案,結果就出現兩種情況,第一,凡是沒有標準答案的就不好出;第二,如果實在不能避開這個內容的就人爲地製造標準答案,其結果就束縛了學生的創造力。學生爲了適應這一套,就只好放棄自己的獨立思考,既抹殺了個性,又抹殺了創造力,這一點恰恰與我們新世紀的教育目標相違背。這是標準化考試最大的'弊病。

四、作文如何教

作文是語文教學裏另一個倍受關注的焦點。近些年,每年高考閱卷結束後,我們都能從報紙上讀到一些類似的報道,說的是高考作文答卷中雷同和造假現象嚴重。有報

道說,一位哈爾濱的考生爲增加文章中的感情“分量”,竟然說自己的母親已經去世,自己是多麼懷念母親等等。而該考生的母親恰好參加該年度的閱卷,也正好看到這篇作文,看着兒子熟悉的筆跡,竟當場氣暈在地。這樣的例子讀起來讓人除了覺得荒唐就是悲哀,語文教育中的作文教學是該改一改了。

受多種原因的影響,現在中學生的作文寫作已形成一些固定的模式和套路。寫記敘文,總是先見物,後抒情,最後昇華出一個主題。見到蠟燭就會想到老師,見到蜜蜂就會想到辛勤的勞動,這樣的聯想往往是低級的、概念化的。還有就是追蹤所謂的“重大題材”,出個題目《一個難忘的人》,一半學生會寫“我的表姐”或“我的舅舅”因爲吸毒從好人變成壞人,情節大同小異,結尾處大多是“我”看着她(他)“忍不住流下眼淚”。議論文裏也常常把話題扯到當前的一些社會熱點上,如“禁毒”、“環保”、“見義勇爲”、“反腐敗”等等。毫無個性,虛假且晦澀。

中學語文教育中存在的弊端是顯而易見的。如何改變現狀,爲國家培養合格的人才應當是全社會思考和解決的問題。筆者以爲,首先一點就是要從教育思想上進行根本的反思。十幾年的考試已經把我們磨熟了,學生在操練,教師也在操練,操練中考和高考的本領。結果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只有深刻地反思,才能充分揭示其弊端。

其次,要對語文學科本身的性質進行很好的探討,重新認識。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應該統一起來認識。語言文字並不是單純的符號系統,而是一個民族認識世界、闡釋世界的意義體系和價值體系,它與深厚的民族文化聯繫在一起。我們的教育主管部門和教育工作者只有從這樣的高度來認識語文學科的性質,我們的教學與研究纔會有一個高的起點,我們的語文教改纔會找到一個正確的出發點。

再次,要進行深入的調查研究。對語文教材的編寫、教學的實施、考試的形式等方面進行調研和科學的評估,給予符合實際的評價。在此基礎上,制訂改革!

中學語文教學反思4

長久以來,語文課堂充斥着淺薄,低級,呆板,濫情。給人的感覺是語文課堂就是思想品德課,說到基礎知識,就是字詞句;語文老師猶如豆腐娘、猶如皰丁大劫八塊,作文教學就是樣板戲;語文課改,如同”腦筋急轉彎“;語文要審美性,那就朗讀一下,最好再來點眼淚,到處是濫情……

說實話,在語文教學崗位上也已經有十四五個年頭了。見識了太多的墨守成規,見識了太多的矯情造作,見識了太多的陳詞濫情,自己總是與現實不夠合拍,跟不上形勢。有同行問我,你是怎麼樣上語文課的?其實語文課就是要瞎扯

我常常不把課本當回事,一本語文課本說不定我一個學期只上其中幾篇自認爲美文的文章,而對自己喜歡的文章說不定一篇文章我要上個個把星期。

語文一節課能達到多少教學目標?一節課下來,他們就有了愛的衝動了?有愛的感覺了?絕對是瞎扯,其實語文的教學目標決不是一節課,幾節課所能達成的,就算字詞目標,也是不可能在一節課中達成的,學生通過不停的運用,才慢慢理解掌握的,有時雖然你在上課時講過一下,帶過一下,難道學生就可以初步達成思想目標了?不可能吧!有些目標一個學期,幾個學期,甚至幾年,也是達不成的,有些目標根本就是虛的。一種價值觀,一種情感,一種能力,不是靠某一課堂上的某一環節來完成,但我們必須在潛意識裏不斷的滲透,而後才能達到一種自然而然的效果.

一節課不過四十分鐘,根本就來不及講幾個笑話,根本就講不了一個精彩故事,,根本就來不急一次精彩的'辯論,根本就來不及一次朗讀比賽,也根本就來不及一次口語比賽.所以以每節課爲單位備課上課,是不太科學的。真搞不清楚大語文到底是什麼?

課本上自認美文的幾篇文章上完以後,其餘的時間都用來給學生講些課外的東西,比如向學生推薦一些美文,一起來學,學生興趣昂然,羣情激奮,人人陶醉。或和學生談談國內外的大事啊等等,開闊開闊眼界,課堂內外到處都是語文,講着講着,常常會發現正講在興頭上,學生聽的正高興,下課時間卻到了…… 我認爲這纔算語文課。

中學語文教學反思5

一、教師和學生的關係是平等的

在賞識教育中,老師和學生的關係是平等的,教師在學生面前不是一位不可冒犯的權威,學生也不是唯命是從的卑微者,中學語文教學反思。師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關係,學生纔有了安全感,才能充滿信心,思維纔有可能被激活,纔可能敢於提出問題,敢於質疑。這樣,就爲學生的積極主動參與,創設了一個輕鬆愉悅、民主和諧的環境氣氛,促使學生產生了強烈的求知願望,即親其師,學其道。成功的教學依賴於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這種氣氛的建立需藉助一些手段,如溫柔的目光,親切的撫摸,殷切地希望,加強師生間的情感交流,使學生更加依賴老師,從而激起學生更大的學習熱情,這是學生學好語文的關鍵所在。

二、相信每個學生都能成功

羅森塔爾效應實驗,說教師給學生自信,學生就會有高成就。教師對學生的相信是一種巨大鼓舞力量。陶行知先生也這樣忠告我們:“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裏有牛頓,你的飢笑中有愛迪生。”作爲老師,應該相信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個學生都具備成功的潛能,而教師的作用,就要喚醒學生的自信。

三、閱讀教學,讓學生多一點自我感覺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更新觀念,還學生以學習和發展的地位,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對於學生五花八門的答案,教師要充分肯定。即使學生回答的幼稚,膚淺,甚至片面、錯誤,教師也切忌“一棒子”打下去,而應當熱情鼓勵、引導、用心呵護熠熠生輝的思想火苗,這對學生的影響將是巨大的,教學反思《中學語文教學反思》。讓學生髮展自己的思維,獲得審美的體驗,從而提高語文閱讀的質量。

四、作文教學中,讓學生學會體現自己

在應試教育的制約下,學生在作文中的'個性和創造性已消失殆盡。作文中總是乾乾巴巴的幾段空話,套話、假話連篇,文章脫離了自己真實內心的感受,使作文失去了鮮活的生命和色彩。在這種情況下,教師鼓勵學生寫隨筆,觀察日記,讀後感,觀後感、週記。此類作文往往有學生真實情感的流露,鮮明個性的跳躍、獨特詞語的運用,許多優秀之作常常涌現,時間久了,學生就能發現自己的寫作個性。

教師可以允許學生有不同層次的發展,並抓住學生作文中的優點,加以鼓勵:如好的句子,使用準確的詞語,好的開頭或結尾等,喚起學生寫作的熱情和自信。作文評語以鼓勵爲主,當然作文中存在的主要毛病還需用委婉的、學生可以接受的方式指出,那麼以後作文,學生會更主動熱情,並能更好的展現或表現自己了。以賞識的方式改變學生作文中的一些缺點,效果明顯,並能很快提高寫作水平。

中學語文教學反思6

應試作文中心不能隱晦含蓄,而應該主旨明朗!中心是文章的靈魂,是文章的綱,它是一根紅線,貫穿全篇,

初中語文作文教學反思

。文章的選材、結構、語言等要以中心爲依據。“明確”即清晰明白而確定不移,因此中心要鮮明、集中、單一,這個中心要貫穿始終。

(一)問題與表現很多同學因爲並沒有形成明確的寫作意識,動筆的時候沒有清晰的寫作對象和寫作目的,往往是內心感受的自我表現,所以造成以下現象:1、遊移不定,多箇中心。話題作文的“話題”都比較寬泛,可以容納的東西較多,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面分解出許多具體的題目,因而或者是怕偏題,或者是思考不成熟不深入,難以取捨,面面俱到。所以造成多個意思,多箇中心。2、散亂無中心。基本觀點不明朗、有頭無尾、若隱若現。在一篇短小的文章中,只要是與話題有關的內容,東拉西扯,東一榔頭西一棒子,會使人不得要領,不知所云。

(二)對策及注意事項“明確”始發於作文題目,只有先明確作文題目所蘊涵的“中心”,而後在此基礎上爲所要寫的文章立意,才能做到“中心明確”。“明確”實施於寫作過程,只有緊扣“中心”選擇材料、組織材料、謀篇行文,並且適時點明中心,才能真正實現“中心明確”,

。即達到中心明確做好三點:1、明確中心。也就是做好審題立意的工作,由多個角度最終確定一箇中心。考場作文有些題目的中心比較明確;有些題目意在題外,隱喻性強,比較有深意,含蓄,表現出幾個不同的中心。這就要求考生要認真分析題目,把握題目的深層含義,即使文章有多種角度多種立意,一旦落實到一個具體的題目上,又必須形成自己的寫作中心。否則"意多亂文"。記住魚和熊掌不能兼得。2、緊扣中心。選取的材料,表達的.感情或觀點,一定與中心密切相關。無關的話不說。反面的話即使爲避免極端,也只能略說。如果發現材料不當,要尋找與中心的共同點,用議論性的話(小觀點)拉回來。3、點明中心。表達中心的語句要突出顯豁。在行文時,要用準確的語言清晰地表達出自己的思想觀點。把表達中心的語句放在突出、顯豁的位置,可以讓閱卷老師一目瞭然。具體方法可以開門見山,揭示題旨;可以卒章顯志,畫龍點睛;也可以段首顯示,反覆強調。還要注意點題,既要點標題,也要點話題。學生在作文中要做到緊扣中心,可以從下面三方面入手:擬題現中心:可以直接把材料中的關鍵詞設爲題目;根據作文利益的中心擬出新穎別緻的題目;開頭引中心:引用材料,巧妙入題;抒發感情,蘊涵中心;簡潔明瞭,點明中心;結尾點中心:回扣材料,點明中心;抒發議論,昇華主題;直接扣題,畫龍點睛。

中學語文教學反思7

蘇格拉底是古希臘的教育大師,他的“助產術”教育思想自建立至今已有兩千餘年,在教學實踐中得到了廣泛的運用,課堂提問成爲語文課上不可或缺的教學方法。它通過提問的方式,實現對事物的從具體到抽象,從特殊到普遍,一步步逐漸深入,最後得出認識,催生出真理。可以看出在教學上它主要以師生問答的形式進行,他在與人對話的過程中,總是引導人們離開個別去思考普遍,通過揭露對方的矛盾,尋求事物的底蘊,意在得出某種定義或概念,然後再以一般的概念應用於特殊的事物,而概念便被稱爲是認識事物的指導原則。

這一過程的具體步驟是“反譏——助產——歸納——定義”:

“反譏”指從所討論的論題出發提出問題,針對學生的回答不斷地提出反問,即使學生答錯也不立刻糾正,而是接着提出補充問題加以引導,使之發現自己認識上的矛盾,承認自己的無知,否定自己所肯定過的錯誤意見。

“助產”指以暗示性的語言和相關示例進一步啓發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主動發現新知識並走上正確認識的道路,進而得出結論並獲得知識。

“歸納”指通過對具體現象、具體事物進行比較分析,找出它們的本質,再由特殊上升到一般。

“定義”是助產術對話教育的目的,它將所討論的具體現象、具體事物抽象爲一般概念,得到關於它們的普遍性認識並表達出來。

這四個步驟又可歸納爲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破的階段”,即在對方認識真理之前,首先清除錯誤觀點,在這種情狀下,學生的思維被激活,思維的強度加大,思維的頻率加快。第二階段爲“立的階段”,通過問答,“精神助產”,定義的歸納,讓學生敘述自己的見解,並最終達到對真理的認識。

這是一種特殊的談話法,實質是師生間平等的辯論方法,從他的談話題目就可看出,如“勇敢與怯懦”、“節制與放縱”、“善與惡”……他以學生自以爲知出發,破其知而使其不知,然後立知。他既破又立,普遍概念、定義、真理是他談話的目的。例如:他向學生提出“友誼”是什麼這個問題,學生自由闡述對“友誼”這個概念的認識,蘇格拉底則通過反諷的方法,使學生陷入自相矛盾之中,認識自己的錯誤,接着鼓勵學生,從學生熟悉的知識點入手,引導其接近核心概念,達到他認爲正確的答案。

這種引導學生敢於懷疑自己和積極探索新知的學習精神,正是新課程改革中中學語文教師應該學習的地方。爲適應現代教學和中學生自身特點和發展的要求,教師的教學思想和技能方面也應有所進步,教師不再只是課程的執行者,而應該是課程的引導者和啓發者。在當今素質教育中,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啓發學生主動學習知識、創造性的運用知識至關重要,學生不應成爲被動接受知識、消極存儲知識的“記憶倉庫”。

具體說來,教學的目的不是傳授知識,而是傳授方法;教師和學生在學習中是平等的合作關係;語文課程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這些理念決定了課堂教學是探討、互動的過程,決定了課堂教學方法必須以互動式教學方法爲主。因此,“助產術”教學法的“四步驟”,“兩階段”對當今中學語文教學有着重要的啓示,師生間的對話運用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首先它是平等的對話教育,這有利於建立師生平等關係。平等、民主的師生關係不僅影響着教學活動的方方面面,而且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蘇格拉底的“助產術”是一種師生雙方處在平等地位上的辯論方法,教師不應以身份、職位的權力來威懾、控制學生,而應以自身的知識修養、人格魅力及其創造性勞動本身來感染學生。他們在知識與人格方面都是平等的。

擺脫了注入式教學方法,學生成爲課堂的.主體,既要學知識,又要提升情感,師生的對話便成爲精神上真正的平等與溝通。平等對話是師生交流和溝通的最高境界,我們應該通過平等對話的途徑使師生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得到昇華,通過平等對話使學生不但掌握知識,更形成智慧。 其次,它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其學習的積極性。“對話”需師生間的共同參與,學生在老師的啓發下更容易集中精力,緊跟着老師的思路,在思維的碰撞中,學生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這遠比“填鴨式”教學法得到的東西印象深刻,而且容易使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這樣教學效率會有很大提高,課堂氣氛也會很活躍。

最後,它能開發學生的潛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培養創新精神。它不以直接向學生傳授知識作爲教學的唯一追求,而是通過教師與學生的共同討論,鼓勵學生對各種的問題提出質疑,並在師生、生生辯論中不斷誘導,使學生不斷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從而自然而然地得到正確的結論。這樣的教學方法,不僅訓練了學生髮現、運用知識的思維和能力,同時也幫助學生髮揮自身的潛能,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敢於挑戰的勇氣,學生的獨立思維、邏輯推理及語言表達能力都得到了發展,創新能力也得到了啓發。

除此之外,我們也應該認識到“助產術”式教學法並不是萬能的,它的歷史侷限性和單一性使其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使得一些教師在具體運用時產生了一些問題。所以,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應該根據學生實際情況恰當地運用。

提問是一門技術,也是一門藝術,要學會有技巧地提問。“助產術”具有一定的機械呆板性:它不問對象、時間和地點,總是運用同一套問答法,一個程序地問下去,這樣就完全忽視了學生的個別差異性,這並不是一種靈活多變的好方法。有些老師提問次數太多,問題質量低,不具啓發性;或提問的時機與場合不對,常在學生不願回答的時候提問,該提問的地方不提問;或大多是老師問,學生答,很少有學生主動發問的情節,甚至有時教師直接帶出答案,再反問學生“是不是”、“對不對”……

因此針對課堂提問,教師應該針對學生關心的熱點和思想上的難點來有效提問,避免“滿堂問”。提問還應具有一定的啓發性,能引起學生的思考,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價值,從而激活學生思維,培養其“善問”精神,引導學生主動提問,主動求知。當學生在問題面前卡殼時,最好用旁敲側擊的辦法引導學生,而不能像蘇格拉底那樣自己就說出答案,然後問學生“是不是”,這樣的提問與灌輸並無不同。教師可以將問題變成淺顯的小問題讓學生理解,也可以讓學生以小組或班級名義進行討論甚至爭辯,自主探究答案。

它的單一性要求教師結合其它的教學方法,如討論法演示法等優化“助產術”。“助產術”是要面向全體學生的提問,且它的最大缺陷是隻適應於從已知到未知,這就需要學生和教師都要對其所討論的問題具備一定的知識,並積極參與,否則問答便無法進行。因此教師要有充分準備,做好周密計劃,做好隨時應對學生的準備,且中學生已有一定的思辨能力和知識儲備,更應注意學生探求真理、追求知識的願望和熱情。一旦發現學生缺少這樣的興趣,教師就應該注意運用各種手段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

在現代的閱讀教學過程中,講究課堂的對話藝術,如李百豔老師在講授《一千張糖紙》這篇文章時,師生對話在表面上看來完美無缺,實則有很多漏洞。她以文章的題目作爲切入點,提出問題:“請同學們根據自己的理解,給課文重新擬一個標題。”這是個很好的開始,她通過這一步希望學生整體感知文章內容,在學生回答過程中,她也很好地做到了適時點評和追問。但是,她在最後沒有總結前面的答案,而是隨着學生的思路“隨風飄去”,進一步提出問題:“隨風飄去的還有什麼?”這就將問題引向了文章的中心思想上去了,老師希望學生學到的和學生實際學到的產生了偏差。這位老師沒有很好地通過提問把握課堂,提問出現了一定問題。

蘇格拉底的“助產術”教學方法,經過歷代教育家和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正在不斷完善。雖然它還存在着一些不足,但有助於激發學生思考、活躍學生思維,對我們今天的中學語文教學實踐仍有很多啓示。所以,要充分把握“助產術”的實質,把它適當地、正確地運用到課堂教學實踐中去,使它成爲一門屬於自己的藝術。

中學語文教學反思8

新一輪的課改有如一縷春風,讓課堂富有了生機。我校全新的教學模式,充分體現了學生自主學習,教師全程指導的教學理念。我從不願參與到駐足觀望,最終投身其中,深刻體會到了新教學模式的誘人魅力,課堂活躍了,上課簡便了,教者的主角發生了改變,學生的學習效果有了明顯提高.在語文教學中,如何進行語文學習方法的指導呢?這是課改給我們提出的一個重要課題,我也充分認識到僅有教給學生語文學習的方法技巧,讓他門把握方法主動學習,提高本事,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從而實現“教是爲了到達不教”。我從以下幾方面作了嘗試:

一、興趣是最好的教師,是最好的學習方法。我認爲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濃厚興趣,是語文學法指導的關鍵。沒有興趣,就談不上學法的指導,興趣是學好功課的動力。所以,要對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進行激發和培養。在教學中,經常滲透些自學成才的名人事例,如李存葆僅初中畢業,但經過自我的刻苦自學,寫出了催人淚下的《高山下的花環》等一部部佳作;從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入手,多讓學生帶着題目進行野外“採風”、現場“素描”,及時捕捉生活中的閃光點,確實把學生帶入情境,體察情境,使其有所感,動其情,寫作興趣不斷增強。這樣學語文的興趣就自然而然地激發了起來。

二、以“讀”爲本,教給學生“讀”的方法。在語文教學中,閱讀是一重頭戲,教師應引導學生閱讀課文,讓學生經過“讀”去感受,去聯想,去認知,吸取文章的營養,久而久之,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加強,真正到達不教的目的。如單元教學,教師應教會學生根據要求確定精讀、略讀資料,對於典範文章、精彩段落,須運用精讀的方法,動筆圈點勾畫,摘抄名言警句,體會詞句含義,加深對課文資料的理解。

三、教給學生準確理解詞義,分析文章的方法,培養學生的理解概括本事。語文教學不超脫字、詞、句,因而準確地理解詞語在具體語言環境的意義,對於更好地理解文章資料顯得至關重要。

四、教會學生系統整理知識的方法。經過對語文教學的探索,不管教路,還是學路,必須在學生對文章有一個整體意識的基礎上再進行。至於文章的整體意識,語文改革家張偉曾講到,“文章就是一個圓球,圓球都有一個球心,各個部分對球心堅持向心力”。我們學習就要發掘這一“球心”,使文章字詞句段各部分都環拱於中心,堅持其整體性。所以指導學生閱讀時,就要讓學生循着作者思路把握課文資料,結合文章中心來理解每一個問題,不能孤立地進行字、詞、句、段的條塊分割式閱讀。

五、教給學生質疑解難的方法。“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古人的這些話告訴我們:要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在閱讀中發現問題,用自我的方式去領悟問題。如在教學《孔乙已》中引導學生互相探討,如讓學生大膽地提出“孔乙已爲什麼要留着長指甲?”“一羣孩子爲什麼要鬨笑?”等一類的問題,展開討論,這樣能夠讓學生無意中發現蘊藏其中的“真金”。推而廣之,運用到其它課文,也要讓學生把握住學習的重點,圍繞目標提問,而不是糾纏在無價值的問題上,這樣的方法對學生的語文學習是大有益處的。

六、教給學生對文章的賞析方法,提高學生的鑑賞本事。如何正確地引導學生對閱讀資料的賞析已成爲教學中的一個重要資料。在指導學生賞析文章時,要注意讓學生聯繫作者的時代背景,從作者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去研究,要多讀,多悟。如在教學詩詞賞析時,先讓學生結合作者背景反覆朗讀,在讀中去感悟和閉目想象,然後把自我心中的再造意象用語言或文字表達出來,構成“讀、悟、品”的讀詞學習方法,學生易於理解和掌握。

以上幾點是我在語文教學中的一點體會,在立人課改中,自我雖然努力按照立人模式去做了,但還有許多不足之處,離新課堂模式還有相當大的差距,如課堂上,有時因爲時間緊,課前預設不充分,還有自我的急躁等原因,往往是學生展示不夠充分,不夠全面。這一點還有待在今後的教學中逐步完善。

中學語文教學反思9

本學期的語文教學工作已經結束。我在反思整個教學過程及結果的過程中,有時會發覺語文教學效果或目的與預期的設計有較大差異,細細分析,在於進行教學設計時忽視了對教學設計的實踐反思,因而也就難以使教學設計在實際應用時難以發揮出所預想的作用。因此,教師應積極反思教學設計與教學實踐是否合適,及時看到實踐過程中出現的誤差,不斷探求教學目的、教學工具、教學方法等方面的問題,積極改進,從而優化教學,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學習。

一、教學現狀:

(一)學生方面

1、學生的口頭、文字表達能力太差,在課堂上,部分同學對學習不感興趣,不能積極思考問題;還有一些同學,能積極思考問題,對答案也心知肚明,就是不知怎麼用語言來表達,表達出來的意思往往詞不達意。在作文中也如此,學生很難找到好詞好句來美化自己的作文,結果寫出的作文有的語句不通,有的不夠生動形象。可見,學生的詞彙量太小,課外閱讀訓練明顯不夠。在今後的教學中,針對以上問題,多指導學生多閱讀美文,多摘錄好詞好句,以提高詞彙量,並多開展一些口頭和書面的表達訓練,最終提高表達能力。

2、學生的閱讀能力差,閱讀只停留在表面,不能深入思考,甚至有時連主旨也把握不好。古文閱讀就更差了,一些字的常用意思都不瞭解,無法對句子進行正確的翻譯,根本不瞭解古文寫的內容,答題自然是一塌糊塗了。

(二)教師方面

教材中有的課文難度大,學生難以理解,有些問題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解決不了,作爲教師要適當講解,問題設計要淺顯些,儘量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貼近,便宜學生理解。

二. 改進措施:

1、對教材的把握與切入點 ,教學方法缺乏多樣性,使學生產生對語文學習產生抑制情緒。現用的語文教材是在新的教育、教學思想和理念指導下編寫的,具有時代性和超前性,特別是強調了生活的語文和學習的實用性,符合當代學生的學習心理和要求。但我教學過程當中仍然難棄傳統的思維和方式,因此學生感到課堂空洞、乏味,影響了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和非智力因素的調動。

對策:緊扣語文學科的特點,充分挖掘語文學科的特色,優化語文課堂教學。尤其要重視教學目標的確立、教學內容的處理和教學方法的選擇上達到最優化。例如:在教學素材的選取上,要充分圍繞對生活有用的語文,對學生終生有用的語文;教學方法上要突出個性化的教學,滿足學生的參與欲、表現欲、競爭感和成就感,通過對語文課堂教學的優化,培養學生對語文的興趣,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造成的學習困難。

2、應該怎樣對學生進行教學,我會說要因材施教。教育教學要讓不同的學生在語文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可實際教學中,我又用一樣的標準去衡量每一位學生,要求每一位學生都應該掌握哪些知識,要求每一位學生完成同樣難度的作業等等。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成績的提高。

對策:每一位學生固有的素質,學習態度,學習能力都不一樣,對學習有餘力的學生要幫助他們向更高層次前進。平時佈置作業時,讓優生做完書上的習題後,再加上兩三道有難度的題目,讓學生多多思考,拓展學生的思維。對於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則要降低學習要求,努力達到基本要求。佈置作業時,讓學習困難的學生,儘量完成書上的習題,課後習題不在加做,讓學生能學有所得。

3、教學效果與教學目標背離,儘管我每次備課時在教學目標的設立,教材處理,教學方法,學法指導等諸方面都有自己的設計和安排,但是在真正的教學過程中更多的採用的是教師教,學生記的教學方法;生怕自己講的不夠多,有時一堂課下來,滿堂灌,原定的教學目標很難完全實現。 對策:教學目標的確立,要圍繞並使學生掌握與其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語文知識,通過學生的聯想.閱讀,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對教學目標的實施,要正確處理師與生,教與學,教材與老師,學生之間的關係,使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活動中,給足學生思考的空間,突顯在學生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切實達到教學活動的三維目標。

中學語文教學反思10

一、爲什麼要進行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是一種有益的教學設計和課後再學習的方式,充分發揮其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着實能增強語文課堂的效率。說到教學中的反思,必須要包括學生和教師兩個元素組成,然而爲什麼要進行語文教學反思呢?首先,少部分教師對教學反思的意識還停留在“一節課上完”,完成了上課的任務就意味着教學任務的完成,而不會進行深入思考課程背後出現的問題,如課堂上學生爲什麼會表現成這樣、自身的行爲是否需要改進等。其次,教育工作者們在教學反思的行動缺乏主動性。教學反思並不是機械式地回憶教學的實踐過程,而是需要教師將帶有批判性的思維方式應用到課堂中去。最後,教師對教學反思的具體內容理解不夠到位。教師應該切實關注教學理念怎樣能夠落實、教學目標是否能實現、怎樣正確的運用教學方法、教材內容把握的是否得當、怎樣對學生進行客觀的評價、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況、老師和學生的關係是否和諧等一系列問題,這樣才能在以後的教學中不斷的改進,從而提高語文教學的整體水平。

二、教學反思的過程

中學語文的教學反思應該包括以下3個方面,且這3個方面是一個整體的過程,相輔相成、缺一不可。首先,教學活動需要精心的課堂設計,紮實的備課內容。課前準備是課堂的關鍵環節,有一個好的課堂效果是在課前準備的.基礎之上。我們中學語文備課既要求實實在在的吃透教材,又要求要站在一定的高度上運用教材、審視教材,例如我第一次講解文言文中虛詞“之”,用法有很多種,由於我備課不充分,課堂上被一個學生問住了,最後整節課學生都在竊竊私語,注意力不集中,很失敗。所以,上好一堂成功的課,備課是關鍵。其次,教學過程中要時刻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表情、目光及態度,及時與學生進行交流溝通,準確把握學生的反饋信息。最後,如若在在教學過程中遇到問題,課堂中能解決的,應當及時調整,堅決不帶着問題繼續授課。課堂中不能解決的問題,下課後應不斷思考並進行記錄,到解決爲止。

三、反思的策略

(一)語文教學反思不宜面面俱到

針對一堂具體的語文課進行反思,開始我是從教學中的語句是否合適,教學態度是否足夠端正,教學環節是否安排合理等這些方面去進行反思。事實上,這樣在宏觀上的效果不夠明顯。在近幾年的教學過程中,我自己的教學反思從整節課過度到這節課的某一部分、某一環節來進行反思。用板書設計來說明問題,近幾年科學技術迅速發展,許多現代化的授課方式走進課堂,但是在實際上,沒有任何一種方式能替代板書。究其原因爲,板書具有直觀性、長時間性、靈活性及示範性。所以,把每一節課分成若干個小部分來反思,其效果異常明顯。

(二)教學反思選擇了某一個對象,待其有所改進後再做進一步調整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學反思就好似打水井,只有在某一個問題上用力挖掘,才能真正的尋求到解決的方法。反之,淡出挖掘、到處取水,終不得見水。同樣以板書設計來說明問題,在認識到自己在板書的設計環節中存在問題後,我每上一節課都刻意的注重自己的板書書寫、設計,一段時間後,板書的這個問題就解決了。

(三)評別人的課也是對自己課的反思

作爲一名站在中學語文教育一線的教師,日常的聽評課也成爲了一種教學任務。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聽評課是一種極其具體、直接、有效的方法,能很大程度上提高語文教學的課堂效率。有一句話說:“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彼此交換後還是一個蘋果;如果你有一個思想,我有一個思想,彼此交換以後,每個人就是兩個思想。”所以,雖然日常教學任務特別繁重,但我們仍必須認真的對待每一次的聽評課,這既是對其他老師的尊重,又是對自己教學能力的提升。在總結分析其他老師的課時,要與自己的課進行對比,取長補短。

四、小結

語文教學反思是值得語文教學者重視的一個教學環節。作爲教師的我們應該深刻的認識其的重要性。中學語文教師如果可以做好、做細教學反思這項工作,就會上好每一節課,同時使自己迅速的成長爲新時代的優秀教師。

作者:張雙元 單位:內蒙古烏蘭察布市察右中旗第二中學

中學語文教學反思11

新一輪課程改革是國家教育改革的核心資料,新的課程體系不但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同時也要求教師必須改變教學方式、教學生活,以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爲了能讓自己更快更好地學習理論並付諸實踐,我首先從教育科研入手,把課題的研究和課堂實踐緊緊地融合在一齊,以理論指導實踐,我也一步步地走上了新課改之路,並收到極佳的效果。下面僅就教師怎樣教和學生怎樣學談談自己感想。

一勇於嘗試,推動教法改革

自從實施新課改以來,我們學校及時找準方向,確立走以科研帶動學校教育教學的發展之路,並以我們語文組作爲龍頭。學校的信任給了我們莫大的動力,作爲一線教師的我們,立即抓住機遇,以省級立項課題爲突破口,努力推動教法和學法的改革。注重教學情境的創設,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精心設計更利於學生學習的情境,如藉助講故事、課本劇、一句話新聞,電教手段、多媒體技術、局域網傳遞等途徑創設生動趣味的教學情境。我更多的是利用電化教學手段、多媒體、局域網傳遞這三種手段,來激發學生的思維,點燃創造的火花,加強學法指導,促進同學之間相互的交流與合作,讓課堂成爲師生共同成長提高的舞臺;採用教師帶着學生走向教材的教學模式,大膽嘗試學生代替教師到板前授課,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充分調動全體學生語文學習的進取性,努力培養學生的想象思維本事、口頭表達本事、收集信息的本事,使學生終身受益。

二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加強教育教學的研修本事

新課改的實施需要以理論做指導,沒有理論指導的課程改是盲目的',也是無效的,僅有掌握了先進的課程改革理論,才能避免這種盲目性,少走或不走彎路,才能發揮教師的創造性,更利於教師擺脫傳統教育的束縛。教師是實施新課改的關鍵因素,直接決定新課改的成敗,所以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加強自身基礎理論的研究,這對更好地進行教育教學顯得尤爲重要。

爲此新課改剛啓動後,結合本組教研計劃,我們先後認真學習和研究了語文教學大綱及新課標解讀,更好地遵循新課改要求,併到兄弟學校和外地取經學習,汲取別人的新課改理念、新課改精神爲我所用,努力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學觀念。在此基礎上,我還努力利用自己的信息技術技能,融入課堂,大膽整合,進取撰寫經驗總結、教學感悟或課例論文,堅持寫教育隨筆,並取得了較爲突出的成績。我們研究的課題:吉林省基礎教育校本教研“十二五”規劃重點課題“中學生語文學習興趣和習慣的研究”也已經過驗收,結題,並在全市推廣。

三培養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習的熱情是學好語文的關鍵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怎樣激發學生語文學習興趣,關鍵在於教師能否調動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如果在一堂課中學生好奇心和求知慾得到滿足,他們就會用愉快的情緒等待下一節課的到來。因爲興趣愈濃,產生的熱情就高,所以語文學習的興趣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率。教育家陶行知認爲:“學生有了興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更充分地證實了興趣的重要性。

四良好的學習習慣、正確的學習方法是學好語文的重要因素

自從事語文教學以來,我一向要求學生做到以下六點,收效很好:

(1)學生要養成勤查字典、詞典等工具書的習慣。定期開展有關漢字知識的比賽。除了字典、辭典工具書外,還要求學生蒐集一些對作家、作品深入研究的文獻資料、個人傳記等信息,進一步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

(2)課本內所給的現代文及文言文,必須仔細解剖透徹;要以課本爲藍圖,依託教材,才能使學生在課外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課本要求背誦的必須要背誦下來,該熟讀的必須要做到爛熟於心。

(3)要學會獨立思考。思考是掌握知識的關鍵環節,要使學生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僅有思考了才能提出問題,才能更好地發揮潛能。

(4)養成寫日記的好習慣。日記顧名思義就是把自己一天的經歷有選擇、有重點地記錄下來。這對積累寫作素材,寫好作文是最佳的方法。日記的形式十分靈活,可長可短,能夠綜合運用多種語言表達的方式,並且資料也不受限制。自己能夠隨便地寫,不必進行過多的加工。最初可能寫得不怎樣樣,語言也不必須通順,但堅持寫下去就會逐漸提高,更好地到達練筆的目的。日記能更好地鍛鍊學生對客觀事物的描述本事和對自己思想感情的表達本事。所以,日記是最好的練筆方法。

(5)要廣泛涉獵課外書籍。語文學習僅僅靠課堂知識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必須從生活中汲取。在如何利用課外學習語文的問題上,我想,教師在設計課外活動時,必須要與課本的學習資料相結合,僅有這樣纔有利於培養學生學習語文興趣,才能做到學以致用。如:在教學每單元課文時,我都圍繞這一單元的教學目標,事先佈置學生在課外有目的地蒐集與該單元學習相關的資料。這樣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充分利用這些資料,組織課堂教學;學生可利用這些資料進行深層次的閱讀及思考。

(6)語文課堂除了認真聽教師講解外,重在動筆,要在書上進行圈、勾、點、化,在筆記本上記下重點、難點和疑點,要邊聽邊思考,聽課要跟着教師的教學思路、要點,要進取思考,進取回答問題和勇於提出問題。很多同學往往不注意課堂聽講這一環節,總認爲語文課聽不聽都無所謂,從而忽視語文課的學習,這是極其錯誤的做法,從而導致語文成績的落後。

五結束語

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是一項前所未有的教育改革工程,沒有現成經驗和固定模式,我們這一路走來,就是緊緊依託教科研和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步步走進新課改。我相信,在濃厚的教研氛圍下,在大力推進新課改的進程中,我們不斷探索、不斷追求、不斷創新,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的明天必須會更美!我們的語文教學也會有更好的明天。

中學語文教學反思12

語文是一門應用最廣泛,最接近生活,內容最豐富多彩,最有情趣的學科,語文也應該是學生最感興趣的課程。然而,深受應試教育影響的中學語文教學將充滿人性之美、最具有趣味性的語文變成枯燥乏味的技藝之學,知識之學,乃至畸變爲一種應試訓練。這種現狀與時代發展和社會變革對素質教育的要求相對立。語文教學必須充分展示課堂教學的魅力,使課堂成爲學生求知的樂園。

一,在教材中從適當的角度尋找學生學習的興趣點。

學是一種教師和學生的雙邊活動,教師讓學生對所學內容感興趣,首先要了解學生實際,瞭解他們學習語文的目的、態度、習慣、方法、興趣、愛好、情感、意志以及生理、心理特徵。現今的中學生自主意識增強,他們自尊、自信,需要尊重,情緒複雜、情感豐富、對未來充滿幻想、求知慾旺盛、記憶力好、渴望通過學習獲取知識。但意志脆弱、缺乏刻苦精神、學習習慣不穩定、會產生逆反心理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於根據學生特點,在教材中從適當的角度尋找學生學習的興趣點。

二,養成主動求知的良好習慣。

中學生正處於開始關注和思考生活的心理年齡階段,對一切充滿好奇和熱情。法國教育家盧梭認爲:“教育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所教的東西。”語文教學應該以課堂教學爲軸心,向學生生活的各個領域開拓、延展,縮短課本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距離,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開拓學生視野,滿足學生獲取知識的願望,使課堂教學更富有趣味性、知識性,使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培養由課內延伸到課外,養成主動求知的`良好習慣。

三,語文課堂是語文教學的主陣地。

明確和體現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作用,是教學成功的關鍵。因爲“教學過程是一個以學生的認識爲歸宿的特殊過程”(錢夢龍語)。因此,應該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成爲主動參與者,而教師必須改變過去一貫盛行的灌輸和強制式教學,挖掘課文中的情趣特點,採取民主、平等的教學態度,靈活運用各教學方法,讓學生的思維在課堂中活躍起來

四,課堂教學中師生的協調是以情感爲紐帶的。

教師以豐富的情感投入到課堂教學當中,學生會從中受到薰陶、感染、啓迪並有所感悟,潛能和創造性才得以充分發揮。教師的情感包括對學生的熱愛和尊重,對教學傾注的熱情,體驗教學內容的確切及教師心情的激動、愉快等。我們知道,學生的學習活動、不但有智力因素的參與,還有非智力因素的參與。而學習的質量,則是二者相互作用的結晶。其中,情感在非智力因素中佔重要地位。在教學中,如果沒有情感因素的參與,學生在課堂中木然置之,毫無反應,對學習內容採取漠然置之的態度,整個課堂尤如一潭死水。必然會影響學習的效果。語文課本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一篇完整獨立的文章,“文章不是無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腸。”每篇文章的內容都會形成一定的情境和氣氛,表達一定的思想感情。

因此,在語文課堂中,就需要渲染課堂氣氛,營造一種與文章內容相一致的情境,使學生置身於特定的情境中,彷彿身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觀其景,形成一定的情感基調,從而更好地理解和體會文章內容,甚至不自覺地進入到文章的角色之中。

中學語文教學反思13

關鍵詞:農村;中學語文;教學改革

一、加大教材改革的力度

中學語文教學在改革過程中,語文教材起着重要的作用,積極有效的語文教材改革,對於改革效果能夠直接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對於中學語文教材的編訂者採取積極的鼓勵態度,以使得中學語文教材向着多元化的方向發展,促進中學語文教材建設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與發展動態,實現“一綱多本”的情況轉換。目前,關於語文教材方面的研究,還應注重把握和研究語言與語言應用方面的問題,在注重對學生進行身心健康教育的同時,更加註重對學生的人文素養的培養,讓學生的國文知識、聽說讀寫能力都得到較爲良好的協調發展,從而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的提高。

二、改進教學方法

由於傳統的教學思維理念和教學模式根深蒂固,導致在今天,仍然未能對教學基本理論和基本方式方法作爲較爲有效的改革,對於時代發展的考慮較爲欠缺,同時由於農村中學教學環境的差異性、地域水平的發展特點、學生的實際的智力水平的限制等因素,都使得教學方法的推廣和實施效果存在着巨大的差異。教學方法方面的改革,涉及諸多方面,例如對於教學模式、教學理念、教材、教學目標、學生的基礎水平等方面的改革與轉變,因而,進行教學方法的改革,往往會產生較爲強大的聯動效應,繼而對於學生以後的學習能力、學習方法、學習習慣的培養等方面,都會產生較爲深遠的影響。尤其是對於教師的素質方面的影響,每一種新的教學理念的提出、新的教學方法的採用,都對於教師的綜合素質形成巨大的挑戰。因而,對於語文教學方法的改革,要給予相應的重視,才能夠從根本上取得較好的改革成效。經常嘗試採用不同的教學方式,能夠讓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形成不同的學習思維習慣,繼而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實現語文知識的學習與應用的有效結合。

三、改革學生的考覈方式

對於學生的考覈方式的改革,是中學語文教學改革的重點工作。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中學語文的成績測試將仍然作爲考覈學生素質和學業水平的重要標準,考試將仍然作爲中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參量標準。甚至有些教師爲了提高班級的升學率,仍然堅持題海戰術,讓學生埋入題海之中,因而,對於學生的學業水平和綜合素質的考覈進行相應的改革,是很有必要的,而這其中所採用的考覈評價手段,也將對中學語文教學產生某些積極的影響,對中學語文考試的方法、內容應該繼續深化。因此,在語文的考覈評價方面,要更加註重對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創造性的培養與保護,突出考試內容和評價方式的.靈活性與多變性,更加關注語文學科的基本特點,以“生活即學習”的態度,對於語文考試的內容和評價標準,應該是分階段、多層面的;對於考試的態度,考試並不是由某一次單獨的考試來實現或者完成的,而應該由平時的知識競賽、課外活動、課堂教學活動等多方面所組成的,只有這樣才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總之,新時期的中學語文教學改革工作,涉及語文教學方式的改革、教材的改革、對於學生的考覈手段的改革等多方面的改革。由於涉及面較廣,因而也能夠更加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綜合素質的發展,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培養出更加優秀的人才。

中學語文教學反思14

《鄧稼先》一課中主人公鄧稼先是老一輩科學工作者的傑出代表,他身上輻射出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這是一篇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典範文章。爲此,我進行了如下的教學設計:

採用了發現閱讀法和問題學習法來達到教學目的。

所謂發現閱讀,就是在閱讀過程中,根據老師的提問,發現課文中自己認爲很精確貼切的要點,然後用自己的話按照一定的表達句式把它表達出來的一種閱讀方法。

問題學習法的出發點恰恰是本文作者楊振寧教授談中美教育的.比較:中國學生有囿於書本,缺乏獨立思考和提問的缺點。實施問題學習法一般的步驟有:

⑴醞釀問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就某些內容產生疑問,經過一定時間的準備,可提出問題。

⑵發現問題。從發現問題的過程看,它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發現問題的過程不僅包含學生的知識素養,也依據於學生的思維品質和學習習慣。

⑶明確問題。學生明確“問題”既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嘗試,不斷探索的過程。

這樣教學形式,恰恰體現了在課堂中教師應做到“處處有我,處處無我。”

本課給我最深的體會是:

自主學習,不待老師教;主動學習,不待老師管。

無論素質教育,還是創新教育,研究性學習,這兩點便是問題核心之所在,也是教育的最終目的之所在。有了這兩點,學生將受用一輩子。

範例六我採用“問題學習法”,讓學生閱讀課文後,根據自己的理解,通用自己已有知識,研究課文,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並帶着問題不斷尋找所需信息,互相解決同學們提出的問題。對於個別學生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老師通過啓發、引導,幫助學生找到答案。

中學語文教學反思15

要想成爲一名優秀教師,除了具備一定的教學經驗外,還必須具備不斷反思的意識,唯有如此,才能使自己與時俱進;才能對自己提出更高更遠的目標,向教學藝術的殿堂邁進。對中學語文教學反思的重要性,筆者認爲應做到以下幾方面:

一、挖掘語文教師成長的源泉

美國教育家杜威教育思想認爲:“個體要獲得真知,就必須在活動中主動體驗,嘗試、改造,必須去做”,充分體現“實踐中體驗,體驗中發展”。教學時實踐的藝術,教師只有自主參與到開放式的教學應用實踐活動中,通過切身的身心體驗,才能挖掘自身專業成長的源泉,達到綜合素質的提高和多方面能力的協調發展。

1、走出去:專家引領,與時俱進。專家是一線教師的航標,教師除了需要大量吸取專家論著中的精神營養外,更需要得到專家的引領。讓教師“走出去”,是教師走近名家、名師、名校的機會,也是教師學習、反思、超越自己的機會,同時還可以進一步喚起和激發教師的情感。20xx年7月28日,在貴州教師教育學校呤聽了四川省肖成全教授關於“有效教學”的講座。聽肖成全老師講課是一種享受。肖老師幽默風趣,知識淵博,語言生動,言行整合。課上有講解,課中有互動。激情昂然,鏗鏘有力,舉例實在(如對“愛”(愛)的詮釋:“愛”(愛)的本意是:用手(爪)捧着,用絲綢蓋着(ㄇ),把最好的東西(心),送給朋友。),很具感染,潛移默化,真乃高效課堂,我受益匪淺。“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天”,參與名師名課的實踐活動,可以爲教師注入新的生機,有力地推動教師的專業成長。

2、站出來:重構教研組功能,實施校本實踐。教研組是學校的基層組織,在教師專業成長中起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教研組要具備教研、科研、培訓多項職能,藉助於跨學科的、不同層次教師間的互助與合作,作用於教師的校本實踐專業成長。即利用教研組活動或大學科教研活動,通過“問題懸掛”、“問題招標”的方式方法,以“教學問題—教學設計—教學行動—教學反思”爲過程展開自己的教學實踐。日常教學的“問題”並非都能構成研究的“課題”,只有當教師持續地關注某個有意義的教學問題,並“有心設計”了問題解決的思路之後,教師日常教學的`“問題”才能轉化爲研究“課題”,這也意味着教師的“問題意識”上升成爲“課題意識”。如果有解決不了的重大疑難,再邀請有關專家來報告講座、對話商榷。

3、坐下來:苦思冥想,研究案例。研究案例能有效地豐盈教師的實踐經驗,提升教師的實踐性智慧,在處理教學突發事件時,能超越經驗,做出及時準確的反應。案例研究要涉及學科層面:學生學習層次是否促進積極參與、主動思考、有效生成?涉及操作層面:討論課堂教學中一些教學技術和教學技巧問題,其目的是探討在教學中應該怎樣做才更好,解決“怎麼做”的問題;涉及理論層面:“爲什麼這樣做”“怎樣做更好”,對實踐中的操作策略進行理論分析,主動建構和豐富教學理論。

優秀案例有思想的深度,也有教學技術的嫺熟,甚至每個教學細節背後都隱藏着教育理想、教學藝術、新課程理念。這些意義需教師在觀察、研究中激活自己的經驗,喚醒沉睡的知識,與教師對話、與活生生的課堂教學實踐對話,感悟如何憑藉教材,將觀念轉化爲具體操作,從而實現思想的超越和教學行爲的改善。對失敗的案例,可以旁觀者的身份來“會診”教訓,共商問題。同時也促使“旁觀者”對自己教育教學中的問題有所察覺,以一種開放的心態對自己的教學實踐,規範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爲。

4、彎下腰:“換一個視角,別樣的景色更精彩;換一個說法,多少辛苦都溫暖;換一個表情,輕鬆了自己歡樂了大家!與他人一份情懷,與自己一份方便;給世界一份溫暖,給自己一份寬和”---于丹。做一個幸福的人,首先必須學做一個喜歡別人的人!不用着急,因爲我們都在路上!只要行動,就有收穫,只要行動,就會成功!凝聚你我,共同在一條路上走下去,一定會勝利!師生對話,教學相長。在新課程的理念下,教師首先是學生的學習夥伴,其次纔是學習的指導者。所以在語文課程活動中,學生不再是被動的、消極的,不再是被灌輸的器皿,不再是課堂的聽衆,而是具有個性的、生動活潑的、思想活躍的、充滿生命力的學生;教師不再是站在學生的對立面居高臨下,教學就是教師和學生的平等對話。在教學過程中,只有注重師生互動,教學相長,通過平等對話、溝通和合作活動,產生交互影響,才能增加師生之間及生生之間多維有效的互動,以動態生成的方式推進教師專業成長。

二、追求課堂教學之美

反思:在廣大的農村地區,一本教科書、一本教參、一支粉筆上課堂的現象並不屬“偶然”。目前,語文教師的備課要麼參考或照搬現成的教案,要麼再加以或多或少的個人苦思冥想,而千篇一律地延用“教參說法”則是天經地義無可厚非的。也正是這個緣故,本來十分精彩的對文學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分析,便變得索然無味了。“一千個讀者便有一千個哈姆萊特”的說法也就不復存在了,正所謂“你不分析我還興趣盎然,你一分析我便昏昏欲睡”的語文教學現狀也就不足爲怪了。

三、語文老師要能寫好作文

《教育報》曾刊登過一篇文章《老師,你能作文嗎》,對現代教師的寫作能力提出強烈質疑和拷問,語言犀利,批判無情。但捫心自問,這的確是語文教師普遍存在的實情,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震驚和深思!語文老師會寫,本是理所當然的,可現在似乎存在大問題了。看過一則報道,上海某校舉辦師生同題作文競賽,學生作文雖不盡如人意,但更出乎意料的是教師的作文也語言乾癟,結構鬆散,內容牽強,總體水平竟不及學生,着實令評委瞠目結舌,始料未及。一個語文老師要是自己不能寫,又何以去指導學生寫好作文呢?要是自己構思不出一篇好文章,又如何引導學生琢磨文章的寫法?新課程標準要求老師加強與學生的互動,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語文教學當中去,以便培養他們的語感和興趣。但由於語文老師對語文的冷漠和不擅長,往往充當了“說文”而不是“作文”“是評論家而不是作家”的角色。語文老師反而成了語文的門外漢,致使點評學生作文時往往流於空洞說教,或隔靴搔癢,甚至優劣顛倒,把學生作文中許多精彩之處忽略掉或處理掉,可嘆啊!

四、語文老師不但能“教”還要能“研”

有人說“語文老師人人能當”,這是對傳統語文學科的曲解和對“老套”教學的語文教師的不信任,但,要想改變這種看法,恐怕需要我們語文老師揹負着層層壓力去努力了,從我自身開始吧!傳統的語文教學是讓教師把自己的“一桶水”一勺勺地均分給學生,但是,我們知道,哪怕是滴水不漏,那也只是“一桶水”。若要達到“青出於藍”的教學效果,我們必須把汲水的方法和經驗傳授給學生。然而,什麼樣的方法適合本班的學生?不同層次的學生又該如何教學?這又啓示着我們千篇一律的統一教學手段是無法實現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教學目的的。

語文教師必須具備一定的語文教研能力。新課標下的語文教師不僅要研究教材和教法,還要注意研究我們的學校,研究我們的學生,研究我們的課堂,研究我們的課程。總之,我們的語文教學要立足於學校自身的真實教學問題,做到“以校爲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