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三年級下語文教學反思彙編15篇

三年級下語文教學反思彙編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9W 次

身爲一位優秀的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三年級下語文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三年級下語文教學反思彙編15篇

三年級下語文教學反思1

《雪頓節上看賽牛》是一篇精讀課文,先概括後具體地記敘了藏族牧民一場賽犛牛會,反映了西藏人民歡度傳統節日“雪頓節”的歡樂情景。本文顯著的特點是作者以事情的發展順序,按比賽前——比賽時——比賽後三部分構篇。

教學時,運用多媒體課件,使學生感受到各民族特別是藏族濃郁的民俗風情,尤其是犛牛比賽時的圖片更能讓學生直觀感受場面的壯觀,同時,把課文裏一些重點語段提煉出來,更能集中學生注意力。

進而,緊扣文本內容、單元訓練重點、課後題,打破傳統的串講串問教學模式,先從整體入手,大體瞭解課文的.記敘順序和內容,然後直奔教學重難點,重點學比賽時,再學比賽前和比賽後,層次清楚,條理分明。抓住重點詞語“別開生面”,貫穿教學始終,通過比賽前主人的節日盛裝,比賽時場面的壯觀、有趣、揪心,比賽後人們的心情是隻圖高興加以理解。

再抓住重點段落朗讀深化,還適當加入了語文擴展練習:變換句式和仿寫句子,在語言實踐中加深理解,培養語感。

一節課下來,學生學習興趣濃,效果甚好。

三年級下語文教學反思2

《花瓣飄香》這篇課文選取的是生活中極其平常的小事,給我們展示的卻是小女孩充滿愛心的金子般的心靈,她不僅僅愛惜花草,也深愛着自己媽媽的事情。

在教學的過程中,我緊緊抓住 “懂事”,讓學生通過自讀課文,找出認爲小女孩懂事的地方,在四人小組內交流,我鼓勵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下,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有所思考,受到情感薰陶。果然,有的學生覺得小女孩摘花瓣送給生病的媽媽,是非常體貼媽媽的;有的學生認爲小女孩的爸爸交待她要聽媽媽的話,不要惹媽媽生氣,她做到了,也非常懂事;也有的學生認爲她沒有摘整朵花,而只是摘了一片花瓣,懂得珍惜花草……可見學生透過課文所呈現的語言文字,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對小女孩的感嘆——真是個懂事的`好孩子。通過小組的合作交流讓學生真正體會到了小組討論的好處,也得到了鍛鍊自己的機會,使自己能夠大膽的展示自己,讓自己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成長。

三年級下語文教學反思3

在《五月的田野》一課的教學中,如果設置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再配上音樂,那麼作者的筆下,五月的田野是孩子們的樂園。這種“樂”是通過對孩子們的一系列動作描寫表現出來的:光腳走路、吹竹笛、甩柳鞭、攆鴨、趕羊、撒着歡兒地跑。作者除了用輕快的筆調描繪了孩子們的快樂,更巧妙地是把對農村孩子們的懂事、勤勞的讚美融匯其中——把鴨趕到草蟲最多的地方,把羊趕到青草最嫩的地方,還要把嫩嫩的青草帶回家給小兔,這些是鄉下孩子獨有的生活,他們能夠幫助家裏幹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兒,並在勞動中找到樂趣。孩子們在作者簡單地敘述了“野炊”,描述了孩子們吃着簡單的飯菜也覺得“噴香”、“可口”,從中讓我們感受到了孩子們的淳樸和對生活的熱愛作者的.筆下,如果再利用音頻資源《美麗的田野》,把學生領人課文情境,更充分的爲有感情的朗讀做鋪墊,今後的教學中還要繼續提高自己的業務素質水平。

三年級下語文教學反思4

一、課標相關要求

《語文課程標準》對第二學段在“閱讀”上提出了這樣的要求:“能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達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義。”“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段,以及在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語言材料。”介於這些要求,加之《雪頓節上看賽牛》又是小學階段描寫場面的開篇之作,因此對課文主要內容的把握以及作者表達特點的體悟,讓學生在閱讀中積累語言、領悟寫法應該是本文學習的價值所在。

二、教材分析

(一)教學內容分析

《雪頓節上看賽牛》是語文S版三年級下冊教材第八單元的第二篇課文,這是一篇精讀課文,先概括後具體地記敘了藏族牧民一場賽犛牛會,反映了西藏人民歡度傳統節日“雪頓節”的歡樂情景。

本文顯著的特點是作者以事情的發展順序,按比賽前――比賽時――比賽後三部分構篇。通過比賽前的節日盛裝;比賽時的壯觀、有趣、揪心,比賽後的高興,讓我們感受到了這真是一場別開生面的犛牛比賽;從比賽後沒有獲得名次的選手也並不介意,圖的就是高興,讓我們看到了藏族人民的豁達,樂觀。

本單元主要圍繞我國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進行介紹。“認真閱讀課文,瞭解課文的主要內容”是本單元的訓練重點。而《雪頓節上看賽牛》課文脈絡清晰,情節簡單,富有情趣,只是記敘了一次賽犛牛會,但有着濃郁的民族風情和民族文化,反映出藏族人民過着歡樂、美好的幸福生活。這樣有利於幫助學生理清課文順序的基礎上把握主要內容。教學中應有效利用課文的有利資源,充分體現單元的學習重點。

(二)教學目標

1.認識10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理解並積累詞語。

2.初步讀文,抓住重點詞語理清課文的寫作順序,能說出課文的主要內容。

3.細讀課文,通過抓重點段落、句子、詞語,結合上下文、看圖片、想象等方法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藏族人民過雪頓節賽犛牛時的歡樂心情,認識傳統民族文化的博大豐厚。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通過閱讀,理清課文的寫作順序,能說出課文的主要內容。

難點:抓重點段、句、詞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藏族人民過雪頓節賽犛牛時的歡樂心情。

(四)教材課型、課時

閱讀教學 兩課時

三、教學方法設計

(一)教學準備

學生學習準備:預習課文,蒐集有關雪頓節的資料,字典

教師教學準備:生字詞卡片,CAI課件

(二)教法與學法設計

對於三年級學生來說,藉助拼音認讀生字詞和課文的能力已經具備,但對於文中的一些多音字和篇幅較長的文章,需要進行方法上的點撥和學習實踐。在內容理解方面,部分學生能夠了解文章寫了什麼,有一定閱讀能力的學生能理清文章是按什麼順序寫的,但對於作者情感的體悟、寫作手法的運用、觀察場面的方法等等則需要老師進行適當的點撥和提升。因此,設計的教法是:

1.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讀書、思考。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充分閱讀,做到一邊讀一邊想,瞭解課文的主要內容,抓住段首語句弄清作者寫這場賽犛牛會的順序。通過討論交流大體瞭解課文的記敘順序和內容,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找出雪頓節賽犛牛會的哪些情景最有趣,哪些情景最讓人揪心,進一步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

2.抓重點的詞句品讀,體會情感。在指導朗讀課文時,要引導學生抓住賽前、賽中和賽後出現的壯觀場面、犛牛發怒奔跑的驚險和它與主人的親近及賽後歡樂的情景所蘊含的情感因素,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通過自己的朗讀表達出藏族人民過雪頓節參賽犛牛的歡樂之情。

3.引導學生讀課後學習鏈接的內容,瞭解雪頓節的有關民俗,還可以交流課前蒐集到的其他資料,或者在閱讀理解課文的基礎上,主要根據課文內容和學習的需要去查找、蒐集有關資料,擴大閱讀範圍。三年級的學生社會經驗缺乏,對於藏族節日雪頓節瞭解得不多,因此,教學時,可採用課件教學蒐集關於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和藏族的民俗風情圖片,讓學生通過直觀感受學習課文。

4.課標要求:“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段,以及在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語言材料。”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要引導學生主動積累優美的詞句。從課文中找出描寫犛牛發怒奔跑及它與主人親近的語句,讀讀背背,再抄寫下來,進行語言積累。

四、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導入新課

1.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篇和比賽有關的文章,拿出你的手和老師一起寫課題,重點提示“雪”的第三筆和第九筆、“頓”的第二筆和第四筆。齊讀課題。根據課題質疑:看到課題你會產生哪些疑問?

生質疑,師相機引導並梳理板書。(“雪頓節”是什麼節?賽牛是怎樣的場面?)

【抓住一切有利時機指導學生寫好字。並且引導學生抓住課題質疑,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及觀察力,以及主動探索和發現問題。】

2.請同學們打開書131頁看“學習連接”,自由讀一讀,說說你從中瞭解到了什麼?有關“雪頓節”你還了解哪些內容,介紹給大家聽聽。

【引導學生充分運用教材中現有的教學資源,瞭解雪頓節的有關風俗,並且課前佈置學生蒐集相關的資料,在此時進行交流,培養學生蒐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

今天,咱們就一起到拉薩看看那裏的賽犛牛會。

(二)自主讀文、探究識字

1.自由讀課文,畫出生字,採用自己喜歡的識字方法自學生字。

【學生已掌握了一些識字方法,具備了一定的識字能力,此環節要尊重學生學習需求和學習方法的選擇,鼓勵學生自主、合作學習。】

2.字音都讀準了的同學把書立好就大聲讀課文。

3.檢查生字、生詞、句子掌握情況:屏幕出示,開火車認讀詞語,出現問題及時訂正。

4.重點生字的學習:足字旁的生字和足字加偏旁的生字,引導學生觀察“踢”和“踩”,注意足字旁的寫法以及這兩個字在田字格中的佔位。教師邊指導邊範寫,學生練習寫,師巡視指導,然後進行展示。

【引導學生髮現書寫規律,根據這些規律把字不但要寫正確,更要寫工整、美觀。】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1.放聲自由讀文,用書上的一個詞語概括這是一場怎樣的賽牛會?(板書:別開生面)“別開生面”怎麼理解?知道的同學說一說,若不知道,也沒關係,學了課文大家一定會明白。把這個詞語加到題目裏概括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

2.學習一篇課文,我們不但要弄清楚寫了什麼,還要知道作者是怎樣寫的?出示閱讀提示,明確閱讀要求。作者按什麼順序寫一場賽犛牛的?具體寫了哪幾方面的內容?從文中找一找,劃一劃。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一篇文章是一個整體,這個整體可以是主要內容,可以指思想感情,可以指表達方式。內容,情感,都要通過語言文字來表達。葉聖陶先生曾把一篇文章比作一個圓球,組成文章的所有詞句段都環繞於這個球心,缺了其中的某部分,就成不了圓球。所以教學一篇文章,要着眼於整體。“一般都是先全篇閱讀(整體)――分段閱讀(部分)――全篇整理深化(整體)。本環節教師可引導學生用抓關鍵詞語和擴充題目相結合的方法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落實單元訓練重點。】

第二課時

(一)複習導入

1.出示字卡,複習檢查。

(1)認讀生字並組詞。

(2)聽寫生字。

2.說說作者按什麼順序寫一場賽犛牛的?具體寫了哪幾方面的內容?板書:比賽前――比賽中――比賽後

(二)自主研讀,理解體味

1.默讀課文,思考:(1)雪頓節賽犛牛會的`哪些情景最有趣?哪些情景最讓人揪心?畫出有關語句,做好批註。(2)讀一讀這些句子。

2.組織交流,教師進行點撥,幫助學生體會

(1)讀第三自然段的兩句話,看圖片或者結合生活實際,理解“精神抖擻”“節日盛裝”“出征的勇士”的意思,說明什麼?

(2)“幾十頭犛牛一起奔跑,場面頗爲壯觀。騎手的甩鞭聲、牛蹄的砸地聲和觀衆激動的喊叫聲交織在一起,氣氖熱烈極了。”主人的動作、犛牛往前衝的情景及“甩鞭聲、砸地聲、叫喊聲”客人們的擔心,寫出了比賽場面的壯觀、驚險、熱烈。

仿寫:過“六一”了,( )一起( ),場面頗爲壯觀。( )聲、( )聲、和觀衆的( )交織在一起,氣氛熱烈極了。

(3)騎在牛背上的主人死死抓住繮繩,緊緊趴在牛背上,隨着牛的身體上下起伏。沒過多久,騎手啪的一聲被甩下牛背,重重地摔到了地上。

對比理解:去掉劃橫線的這些詞語好不好,爲什麼?讀一讀體會。體現了牛的脾氣很大,比賽的緊張和驚險。引導學生讀出比賽的緊張、驚險。採用抽讀,師範讀、全班齊讀的方式。

(4)“沒有取得名次的騎手,也不介意。”“介意”能不能換個詞,說明什麼?說明參賽者都有一個好心態,目的是圖個好心情,跟着高興。引導學生讀出藏族人民過雪頓節賽犛牛時的歡樂心情。

【本環節教師要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靜下心來認真讀書、思考、圈畫,可按照“讀文――找句子――讀句子――說感受――練習有感情地朗讀”這樣的思路引導學生學習。尤其在“說感受”時教師在尊重學生自由表達的前提下,要給學生適當的點撥、一定的評價,讓學生真正走進文本,獲得切身的情感體驗,再進行有感情地朗讀。對於學生理解不了的詞句,先要指點他們怎樣理解――聯繫上下文和生活實際,聯繫自己的體驗,或變換句式,或仿寫句子,或找近義詞及反義詞等】

(三)迴歸整體,深化情感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再看板書,進一步領會“別開生面”的意思,切實體會雪頓節上場面的壯觀,賽牛比賽的驚險刺激,以及給人們帶來的愉悅心情。

3.按照寫作順序,把這個故事講給大家聽。

(四)佈置作業,進行拓展

1.積累詞句:把喜歡的詞語記下來;從課文中找出描寫犛牛發怒奔跑及它與主人親近的語句,讀一讀,並抄寫下來。

2.查找、收集有關少數民族風俗習慣、傳統節日的資料,以小組爲單位制作剪報。

3.課外拓展閱讀《語文同步讀本》(三年級下冊)中的《犛牛》和《川北草原觀馬記》兩篇文章。

【語文課程的開放性決定了語文教學決不能侷限於課堂教學,而應在此基礎上深化、延伸,使學生學以致用,真正形成語文能力,提高語文素養。】

板書設計:

雪頓節上看賽牛

比賽前 ―― 比賽中 ―― 比賽後

別開生面 就圖心情好

節日盛裝 驚險壯觀 滿意而歸

【板書力求簡潔,突出重點。把課文的順序、結構和重點詞語直觀地反應其上。】

五、教學效果預測及反思

1.本設計緊扣文本內容、單元訓練重點、課後題,打破傳統的串講串問教學模式,先從整體入手,大體瞭解課文的記敘順序和內容,然後直奔教學重難點,重點學比賽時,再學比賽前和比賽後,層次清楚,條理分明。抓住重點詞語“別開生面”,貫穿教學始終,通過比賽前主人的節日盛裝,比賽時場面的壯觀、有趣、揪心,比賽後人們的心情是隻圖高興加以理解。

2.運用多媒體課件的教學方法,使學生感受到各民族特別是藏族濃郁的民俗風情,尤其是犛牛比賽時的圖片更能讓學生直觀感受場面的壯觀,同時,把課文裏一些重點語段提煉出來,更能集中學生注意力。對一些重點詞語用不同顏色的字標記出來,加深理解,也有利於朗讀指導。

3.重視了朗讀訓練,尤其幾個重點段落。通過朗讀讓學生進一步感悟。除此之外,適當加入了語文擴展練習:變換句式和仿寫句子,在語言實踐中加深理解,培養語感。

本課設計容量較大,學生沒有良好的語文基礎和良好的學習習慣,第二課時就難以完成,尤其是讀的能力,因此在預習和第一課時教學時一定要掃請閱讀障礙,才能爲後續學習基礎。

三年級下語文教學反思5

第一次公開課上古詩,挺糾結怎麼上?有老師說,古詩最簡單,讀通,學生能翻譯,再情感朗讀就行了。真的簡單嗎?如果如此,何談它是中華文化的結晶呢?

品詩如品茶,無意境、無心情不行。初讀《從軍行》感覺沒什麼可教,隨着一遍遍深入地讀,我覺得給我兩課時我也講不完《從軍行》包裹於文字的`意境與情懷。

根據小學生特點,我將本課時取捨、斟酌定位於兩點:

一、授課要之於法。

渲染氣氛,視頻播放,讓學生明白學語文重在生活積累:開課抓“行”,讓學生知道多音字識記方法 “根據詞性,記住少的”,“同音在不同詞語中意思不同”;在初讀中介紹古人最基本的讀法,“四聲讀法,一聲二聲可以拉長聲音讀;三聲四聲讀得短促一點”和七言絕句劃分“二二一二”;品詩過程學生掌握“看註釋、看圖畫、查資料、想畫面”的方法。這些方法也許一節課學生無法掌握,但我相信他們知道後,只要多實踐,一定終身受益。

二、讀詩要讀情入境。

這首詩表面意思簡單,就兩層意思:邊塞孤寂與艱苦,戰士們壯志豪情。前三句都是爲第四句服務。光理解表面意思,學生難以入情入境。我就抓“暗”“孤”“百戰”“終不還”等詞語,在圖畫再現情景、漢字解讀(孤),音樂渲染,品讀人物內心,激情朗讀中將學生帶入詩歌意境,達到心中明意又明情。同時在咬文嚼字中激起學習中國古詩的興趣。

也許是太想告訴學生這些,也許是教慣了高年級,所以忽視了低年級學生年齡特點,定位過高,學生無法達到預定的效果。要是五、六年級學生上可能效果截然不同。

三年級下語文教學反思6

一、教學設計

《趕海》是蘇教版第六冊第11課,敘述了作者童年時代跟着舅舅趕海的一些趣事,抒發了熱愛大海,難忘童年生活的真摯情懷。全文的內容緊緊圍繞“趣”和“樂”來展開,重點描寫了“追浪花”、“摸海星”、“抓螃蟹”、“捉大蝦”等有趣的場景。課文行文流暢,內涵淺顯明朗,字裏行間充滿活潑和真摯,很貼近小學生的生活和情感實際。分析通篇課文,寓意簡明,可深挖的“點”不多,教學回旋餘地相對較小,故採用抓朗讀訓練學生語感,引導學生領會課文生動活潑的寫作特點,以讀寫結合的方法訓練學生寫作結束的教學方式。

二、做得還比較滿意的方面

1、在執教這篇課文時,我首先立足於本課的“趣”,開動腦筋,設計多個環節,千方百計引導學生們讀趣、找趣、說趣、品趣、因此,本節課課堂聽講、課堂討論的氣氛活躍,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高漲,整節課充滿活力,令講者和聽着有回味之感。

2、先把學生導入意境。開始上課,首先播放《大海啊,故鄉》這首旋律優美,意境深長的歌曲,動人的旋律迴盪在教室,接着我用優美的語言對大海的美景進行描述,喚起學生對大海的美好印象和無限嚮往。在課文結束時,《大海啊,故鄉》的`旋律又一次響起,讓學生隨着美妙音樂進入意境,再次回味趕海的樂趣。

3、創設閱讀場境,體味趕海快樂。文中描寫了追趕浪花、摸海星、抓螃蟹、捏大蝦幾件趣事,我採用“有扶有放”的教學方法,巧妙設計教學情景,在教學中引導學生主動學習,開動腦筋,讓身心沉浸在作者文字所呈現的意境之中。

4、讀寫結合,培育寫作能力。創新是課文教學中一個重要目標,小學生模仿能力強,課文中的某個詞語,某個句子,或者寫作技巧都是學生模仿、提高寫作技能的對象和樣板。

三、需要改進的方面:

1、語文課上要有琅琅讀書聲。這裏說的“充分地讀”,並非是無目的、無要求的泛讀,我們提倡的朗讀是一個要求逐漸提高,螺旋上升的訓練過程,是指有理解、有體驗、有感受、能傳情達意,包含着讀者以良好的基本功,對文本的思索與體驗的朗讀。在以後的教學中,應該注重引導學生根據對文本的理解大膽朗讀。

2.我再一次體會到了教學機智,感受到了教師備課、精心設計各種有新意的教學思路的重要,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爲學生的“學”“悟”服務,讓學生更有興趣、更輕鬆地學習,豐富語文知識,提高語文讀寫能力,從而提高語文素養。

三年級下語文教學反思7

《她是我的朋友》這篇課文細緻的描寫展現了人物深刻的內心世界,是學生學習的範文。這篇課文講的是戰爭時期的一個故事。孤兒院的孤兒阮恆,爲了救護受傷的同伴,毅然獻出了自己的鮮血,挽救了同伴的生命,當問他爲什麼要獻血時,他只是說“她是我的朋友”。課文通過對阮恆獻血神情、動作的真實描述,生動地展現了他爲救朋友而無私奉獻的優良品質。

1、情境的創設 在一開課,通過配樂描述回顧課文,創設一個情景,讓學生更好投入到課堂,更快進入文本,本課是一篇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的好教材,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受到情緒的感染,引起感情上的共鳴。

2、從讀中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 本課着力於結合具體詞句體會阮恆獻血時的感情變化,但是並不是把這些重點詞句都拿出來給學生分析,而是讓學生在積極主動讀句子,畫詞語,從個性化的讀中感悟文中人物的內心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薰陶,獲得思想的啓迪,享受審美的樂趣。我抓住一個例句,讓學生默讀,自主感悟句子,接下來通過朗讀把個人的體會讀出來,通過引導他:“爲什麼這樣讀?讓學生理清自己的從哪裏感受到的,從而歸結出,剛纔是從讀當中重讀了某些詞語,就是抓住了重點詞句體會人物,這個學習方法是在學生的`學中總結的,從引導當中水到渠成的,並適時評價“你已經學會了這種方法。”讓學生增強學習的信心。

3、學生在每個句子中不斷運用這種方法體會人物的心理 當教師創設好情境,使學生迅速進入課文規定的情境,入境而入情,在情感上與作者產生共鳴,與作者同喜同悲,同愛同憎,甚至能收到震撼心靈、影響一生的教育效果。通過加強默讀、自讀自悟和加強朗讀,培養語感,把理解語言和體會思想感情結合起來,使學生憑藉準確、鮮明、生動的語言,體會到豐富的思想感情,並在感悟語言的基礎上,學生積累和運用語言,從整體上提高語文素養。文章讀通了讀透了,這時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也會水到渠成。

三年級下語文教學反思8

《中國國際救援隊,真棒!》是一篇表現中非兩國友好的文章。因爲中國在阿爾及利亞發生地震時給了他們幫助。

在學習本課時,我主要圍繞兩個問題來展開,第一是: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第二:從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中國國際救援真棒?在回答第一個問題的時候,我給了學生何時、何地、何人、何事的提示,學生們很快就概括出了文章的內容。在解決第二個問題時候,主要讓學生充分的朗讀的基礎上來談談自己的觀點。有些人說從他們速度很快中體會出來,有的人說在那樣危險,那樣困難的情況下,他們還堅持救援,不顧自己的生命安全可以知道。我讓他們想象當時可能會發生怎麼樣的事,當時的環境可能有惡劣。同學們說的頭頭是道。但在理解技術高超的時候出現了一點問題,由於也快下課,我並沒有讓學生多說。所以感覺這點上做的不夠到位。

教給了讀書方法

針對通訊報道的文體,結合略讀課文的課型,教學中,教師沒有過多地向學生講授通訊的文體知識,而是引導學生習得通訊的閱讀方法,如默讀使學生明白課文寫的`是何時、何地、何人的何事;建議學生默讀,提示學生抓住文中提供的主要信息;鼓勵學生跳讀,快速蒐集、處理信息。整個課堂,師生雙邊活動始終遵循“習得方法”來展開,讓學生在實踐中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不足之處是作爲略讀課文,自己對學生還是扶的多,放的少。教學活動中,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夠突出,這是今後應該改進的。

三年級下語文教學反思9

《香港之夜》是教科版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當中的第10課。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教學難點:一邊讀一邊展開想象,感悟香港之夜的美麗的景色,體會作者的語言美。圍繞着這個目標,我本着找到美,讀出美,想象美,感受美,這一線索進行了本節課的教學設計。第一部分讓學生們直插重點段落,找到美,學生們用小組合作交流的方式找到燈的特點,在理解的基礎上,帶着濃厚的感情再次讀文的時候,學生們再次感受到了美。在第二環節想象美當中,我設計了想、說、感受、讀、寫這樣的步驟,充分的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在模仿燈的動作的這個環節,學生們都興致勃勃的進入了情境。最後的環節我引領着學生們走進情境,學生們身臨其境,達到了和作者一起悲喜的境界,水到渠成的面對畫面背誦出自己喜歡的詞語、句子或者段落。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達到了我預測中的三個目標;

1、引領者學生們達到了朗讀的高峯

2、引領者學生入情入境地學習課文,激發了學生們的學習興趣

3、使學生們學習到了融情入景的寫作方法。

4、在教學句子的修辭方面放手過大,沒有把比喻的重點句子找到,具體讓學生來說出把什麼比作了什麼,這樣導致在最後總結:有幾個星的山的時候學生回答存在困難。

5、沒有做到完全預測到學生的學習狀況。在最後一個環節中,當我讓學生對着畫面背出自己的喜歡的段落、句子或者詞語的時候,由於擔心學生背不下來,所以只是提問了幾個學生而匆忙地結束,當我課後瞭解到有很多同學已經能夠背下整段話後,真是追悔莫及。這讓我想起了白校長的一句話:“你只背了你自己,你背學生了嗎?”

6、在體會作者心情的.這個環節中,沒有給學生留下足夠的空間讓學生思考,而是出現了和學生搶答的局面,其實通過課前的充分地預習,以及課中的層層鋪墊,學生有能力用自己積累的詞語總結出來,即使和我預設的不完全一樣,也能鍛鍊他們的運用語言的能力,而我迫不及待地拋出“如夢如幻”限制住了學生思維,是不可取的。

我覺得語文教學就像巴金所寫的散文一樣,形散而神不散,讓學生們喜歡語文這是神,而學習方法是在此基礎上的,只有引領着學生們走進來,他們纔會學習,這可能是語文教學的最高境界,而我卻相差的太遠了,而我相信我們每一位教師會用我們的信心和努力,讓我們離這個目標越來越近些,最後用我們語文共同體的口號來結束我的反思:“那就是讓過程更加完美,讓結局不留遺憾。”我會努力在以後的語文教學中多一些完美,少留一些遺憾。

三年級下語文教學反思10

三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的課文主要圍繞我國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進行介紹。《雪頓節上看賽牛》就是介紹了藏族人民在歡度自己的傳統節日——雪頓節時的一場別開生面的賽犛牛會,寫出了濃郁的`藏族風情。課文按“比賽前——比賽中——比賽後”的順序描寫了自己在雪頓節上,的所見所聞,表達了藏族人民歡樂的心情。

我在這節課的教學中,讓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句子品讀,讀出情,讀出味,通過讀來理解感悟課文。能抓住重點段落來學習,品味。做到以點帶面。在課文最後,利用板書進行總結:比賽前場地一片熱鬧,比賽時,又是那麼有趣、揪心,比賽後,獲勝的沒取得名次的又是那樣歡樂,所以課文中用了一個什麼詞來形容這場比賽?爲了把這場別開生面的比賽介紹清楚,本文作者按比賽前、比賽時和比賽後的順序進行描寫,其中重點寫了比賽時看到的有趣和揪心情景,使我們體會到了藏族人民過雪頓節賽犛牛的歡樂心情。希望同學們在今後的寫作中也學習這樣的寫作方法,將平時認真觀察到的場面生動地描寫下來。

三年級下語文教學反思11

課文中的故事發生在戰國時代,講的是魏王派西門豹管理鄴這個地方,西門豹巧施妙計,和羣衆一起破除迷信,興修水利,帶動當地經濟發展的歷史故事,刻畫了一個爲老百姓做好事、辦實事的古代地方官的形象,讚揚了他反對迷信、尊重科學的品質。

一、理清課文思路,瞭解主要內容。

課文比較長,爲了讓學生理清課文的思路,給學生出示了提示:調查——除害——開渠。讓學生找出對應的段落。然後分層朗讀理解課文主要內容。

二、抓住人物對話,理解主要內容。

課文大量運用人物對話,展開情節,表現人物。因此抓住對話,分析對話是理解課文、把握主要內容的重要途徑。

在教學調查部分時,讓學生找到西門豹的四個問題,和老大爺的四句答句。通過分角色朗讀,明白鄴這個地方越來越窮的原因。

在除害部分,依然抓住對話,如:河伯還真靈啊?你覺得靈嗎?爲什麼說靈呢?我也去送送新娘。真的去新娘嗎?通過一系列的設問,學生自然而然懂得了西門豹是說反話,想演一齣戲給大家看看,拆穿巫婆和官紳的真面目。

再如:不行,不漂亮,不會滿意的。巫婆怎麼還不回來?請你們去催催吧!讀了這些語句,以——爲藉口,懲治了——。這樣填空的形式,學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課文的內容,知道了這個計謀叫做將計就計。隨後讓他們進行想象。當把巫婆投進漳河的時候,官紳們會怎麼想呢?當把官紳頭子投進漳河的時候,官紳們的心情會怎麼樣呢?於是學生會找到提心吊膽、面如土色、跪下來磕頭求饒,把頭都磕破了,直淌血,這些能表現官紳們緊張、害怕的'心理的詞語。再想象一下他們當時會怎麼想呢?怎麼求饒的呢?特別是當西門豹過了一會兒才讓他們回去時,這看似一會兒,可這一會兒對於官紳們來說是怎麼樣的擔心和害怕啊。學生充分體會了西門豹的聰明才智,也知道了西門豹正確地對待巫婆、官紳頭子和官紳們,進而教育了周圍的老百姓,拆穿了他們的詭計。

學生心情十分激動,感情一下子跟着西門豹釋放了出來。明白了不能相信迷信,要相信科學。

三年級下語文教學反思12

《山村的早晨》一課是一首詩歌,描繪了山村早晨的美麗和寧靜。學習課文,要求學生感受大自然的美麗和充滿生機,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要掌握的學習方法是,文章是怎樣從幾個方面把一層意思寫具體的。

在教學《山村的早晨》時,開課引入古詩《山村》,讓學生初步感知山村的質樸和寧靜。本文通過寫自然景色和人們的活動來表現山村的寧靜和祥和,教學時則圍繞自然景色包括哪些,人們的活動包括哪些這兩個問題展開。通過這樣肢解式的分析課文,雖然有利於學生整體把握全文,有利於背誦記憶,但是,卻沒有體現出語文的人文性特點,學生無法更多感悟“美”,自然也無法勾起他們對鄉村生活的'嚮往,無法培養學生對“美”的感知能力。

另外在教學中,由於我操之過急,擔心時間不夠,沒有耐心去引導學生品讀課文,一堂課下來,學習的效率就大打折扣。這一點上,教師要根據學生學習的具體情況,準確把握教材,找準每一課時的重點,集中力量解決一個問題,不能貪心,對教材要有所取捨。

三年級下語文教學反思13

古詩,我國文學史上的一朵奇葩。古詩,語言精練,意蘊含蓄,意境深遠,再加上小學生閱歷和生活積累的侷限,因此小學生學習古詩有一定的難度。古詩教學也是語文教學的一大難題。條分縷析式的教學只會泯滅學生的學習興趣,破壞學習古詩的初衷。欣賞品讀張老師的《乞巧》教案(公開課),我覺得張老師在古詩教學上有所突破,值得我去學習。

一、關注學生的自主學習。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小學語文教學要實現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在這節課中自始至終充滿着學生自主學習的氛圍:學生能學會的就不教,確實不能學會的也先學後教。例如,在學習之始,教師讓學生自己根據註解理解“乞巧”:讓學生嘗試朗讀,嘗試講詩意,在整體感知之後,讓學生提出自主學習時出現的問題,帶學生自己的問題進行學習。只有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才能使課堂教學充滿活力。

二、滲透情感目標的引領。

錢正權老師特別強調了“古詩詞教學要讓學生走進古詩詞的意境”。引導學生誦讀,並讀出感情來。是古詩詞的一大難點。只有學生進入了詩詞提供給讀者的'無限廣闊的想象空間,才能進入古詩的意境,感動詩人所感動的,感受詩人所感受的。本課張教師巧妙的借畫面互動。《乞巧》這首詩有兩幅大的畫面:一是天上,碧霄只是背景,而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纔是主畫面,這在教材的底圖很清晰;二是人間乞巧的場面。雖然沒有出示圖片,但張老師在教學中,安排了讓學生根據詩句想象畫面,配樂再現畫面,讓詩句和詩意化爲可以視覺感受的栩栩如生的圖片。初步瞭解乞巧節的民俗民風,感受古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三、拓展課外學習領域。

本課大膽引進與課文內容有關的課外學習資源,使得課堂更加充實豐滿。例如。在課堂中有機結合《牛郎織女》、《乞巧歌》、《秋夕》,進行資源的整合,提供更加寬泛的學習背景,有利於主題的理解和深化。

這是唐代詩人林傑的一首古詩,對於古詩的教學我一直比較的迷茫。這一節課我重視了學生知識與能力的遷移,努力實現課內向課外的延伸,拓寬語文的學習空間。課後我覺得,對於古詩的教學,這是一種很好的教學取向,“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在這次古詩教學中,我比較關注學生的切身感受和自我體驗,把詩讀正確流利以後,我讓學生想象詩中所描寫的情景,說出你是從哪句詩中想到的,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實踐中學習和運用語文,充分體現了傳統“詩教”的薰陶、感染功能,也體現了語文課程“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基本理念,一,借吟誦互動。“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吟誦是古詩教學很多老師常用的並且行之有效的教法。我教學時由學生背詩入課,教師吟詩入題。課中吟中誦,誦中說,說中解詩意、品詩味、入詩境。

二,借畫面互動。《乞巧》這首詩有兩幅大的畫面:一是天上,碧霄只是背景,而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纔是主畫面,這在教材的底圖很清晰;二是人間乞巧的場面。除了在課前加幾個晚班搜索到了讓我中意的圖片製作多媒體課件外,在教學環節中,我還安排了讓學生根據詩句想象畫面,讓詩句和詩意化爲可以視覺感受的栩栩如生的圖片。

三,借想象互動。豐富的想象是這首詩明顯的寫法特點。教學中,我讓學生想象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畫面,想象人間乞巧的場面,最後請 學生大膽地向織女祈願,啓發學生吟詩明志,用說來體會詩人的趣,體驗乞巧的民俗,學生自己借詩詠志,借想象抒情懷。不過我感到學生的誦讀還不夠到位;學生體會的詩中的意境不夠;自己對古詩詞的喜歡程度不夠,我想,怎樣挖掘詩的情感,才能讓學生真正讀出詩的神韻,關鍵要引導學生融情於詩中,纔能有感而讀。

作爲古詩教學,尤其要注意以讀帶講、多讀多悟,這樣才能讓詩情在學生心中產生共鳴,從而受到感染,激發濃厚的情趣,體味詩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這樣學生纔會不滿足於當一個聽衆,更會自主的去讀,也會讀得更動聽,讀得更動情,讀得更感人。這是我此堂課的薄弱環節,也是以後要更加努力之處。

三年級下語文教學反思14

《一個小村莊的故事》這是一篇環保教育很好的題材,在課中李老師問學生:“這麼美的小村莊怎麼會消失呢?”這一問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帶着疑問,學生讀文的興趣就濃了,讀書的效率也就相應提高了。在實際的教學中首先讓孩子讀了之後,通過兩幅畫,引導孩子感受小村莊先前的美麗,然後與課文後部分形成對比。

接着讓孩子讀第一自然段,在讀與畫中體會小村莊先前的美麗,引:這是一個怎樣的小村莊?再引導孩子看圖進行語言訓練,“這是一個美麗的小村莊。有的說“瞧,這裏空氣清新,樹木鬱鬱蔥蔥。”有的說“瞧,這裏的天空湛藍深遠,空氣清新甜潤。小河清澈見底。”這時再讓孩子想象“如果這時你就站在清澈的小河邊,你聞到了什麼?”“聞到了新鮮的空氣和泥土的氣息。”藉助插圖和表達,孩子已經理解了“鬱鬱蔥蔥”“清澈見底”“湛藍深遠”“清新甜潤”等詞語,感覺比畫圖理解的更準確。又引導孩子理解小村莊的變化。先讓孩子找出表示變化的時間的詞:一年年、一代代,體會到這個變化的時間很長很長。然後重點引導孩子理解一代代的人們都作了些什麼,把有關的句子勾畫出來。學習重點句——誰家想蓋房,誰家想造犁,就拎起斧頭到山上去,把樹木一棵一棵砍下來。時孩子們理解得很好。我抓住“誰家”問孩子,“你家想幹什麼?”孩子們說出了 “蓋新房”“做傢俱”“要柴火”“搭木棚”“造工具”等種種人們只顧自己的生活所需而做的砍伐之事。兩個“誰家”,孩子體會到村裏的人對樹木的任意砍伐。這時一位女同學站起來還說:從‘拎’字也讓人體會到那些村民他們想砍就砍。最後理解“靠斧頭得到的一切”時,繼續追問剛纔回答“你家想幹什麼”時的孩子們,“你家的新房子呢?”“你家的傢俱呢?”“你家的工具呢?”“你家的柴火呢?”“你家的.木棚呢?”這樣的追問,孩子們很形象地理解了“一切”。

最後一個泡泡裏的問題“我想對小村莊的人們說……”雖然在引導孩子理解前面的內容時,孩子已經認識到了要保護樹木,不能亂砍亂伐,不然就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但是讓學生對小村莊的人們說幾句話,進而去感受環保的重要性,去體驗村民的心情,並讓學生提環保建議,學生沒有親身體驗,就沒有感受的。李老師緊緊抓住一些重點詞句進行品析,指導學生感情朗讀。如:“誰家……誰家……”、 “柃起”、“一棵一棵”、“不斷擴大”、“各式各樣、應有盡有”這些重點詞句,很好地表現小村莊的人們沒有約束和節制,上山砍樹非常隨便,強烈體現了人們對森林的破壞。學生從具體的語言文字中觸摸到課文靈魂深處的東西,深刻體會到了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帶着這種感悟、情感去讀書,能讀不好嗎?因此我意識到,語文教學要想讓學生真情流淌,就必須牢牢抓住文中的重點詞、關鍵詞,讀讀、議以、品品,讓學生在品中感悟,與作者產生共鳴。

這節課最大的一個優點是教師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做到個個開口,人人動腦,使每一位學生真正動起來活起來。同時,創設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受感染、受教育。隨着活動的慢慢推進,感情的培養水到渠成,朗讀自然到位。沒有過多的生硬的朗讀技巧的指導,真正是“潤物無聲”。

新課程提倡“語文教學應在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聽了這節課,我也真正感受到語文教學是一個平等溝通、真誠互動的過程。只有師生之間具有真正意義上的平等,纔會走進學生的心靈,引發他們探究的慾望。

三年級下語文教學反思15

《中國國際救援隊,真棒!》是一篇通訊報道,也是一篇略讀課文,主要介紹了中國國際救援隊在阿爾及利亞認真、忘我的救援經過。這節課的教學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成功之處:

一、創設了讀書氛圍

我們的漢語言文字特別具有靈性,語言凝練而意蘊豐厚。《標準》中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3-4年級學段則要求學生“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其訓練的主要方式應是以讀書爲主,讓學生通過多讀來感悟文章內容,教學中,學生先自由讀文,整體感知;又默讀思考,細緻領悟;接着略讀,圈劃出文中最能打動自己的句子,品讀升情。並且創設記者這一身份去朗讀,去感悟,學生的興趣濃厚,學習效果好。

二、教給了讀書方法

針對通訊報道的文體,結合略讀課文的課型,教學中,我沒有過多地向學生講授通訊的文體知識,而是引導學生習得通訊的閱讀方法,如默讀使學生明白課文寫的是何時、何地、何人的何事;建議學生默讀,提示學生抓住文中提供的主要信息;鼓勵學生跳讀,快速蒐集、處理信息。整個課堂,師生雙邊活動始終遵循“習得方法”來展開,讓學生在實踐中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不足之處是作爲略讀課文,自己對學生還是扶的少,放的多。教學活動中,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夠突出,這是今後應該改進的。

反思:一節課下來,我有許多感想,雖然能根據教材的要求,能按自己預設的思路完成教學任務,但還有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

課堂教學結束了,留下的思考很多。

1、對於學生的評價還不夠準確豐富,評價應該有層次性,這樣才能激勵學生在思考上逐層深入;知識上只注重了語言文字的訓練。

2、對學生的能力缺乏自信,總怕孩子答得不夠精彩,有時想幫助他說完整,就有些搶學生的話。

3、爲課堂容量大,生怕講不完,有些問題沒有深挖,點到就走,擴展沒有展開,學生的主體性發揮得不夠到位;

4、走下來和孩子們互動的機會比較少。

今後教材,我要對教材、對文本深挖掘多擴展,多向外校的老師學習,學習他們的先進理念精神,學習他們的鑽研精神,同時還得不斷自我學習,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蘊,努力使自己在語文上有所突破,走出自己的語文教學特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