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三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彙編15篇)

三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彙編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8W 次

身爲一名人民老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三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三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彙編15篇)

三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

《趕海》是一篇婉轉動人、帶有濃濃童趣、童真的課文。在文中,一直縈繞在耳邊的就是那首動人的歌曲“小時候,媽媽對我講,大海就是我故鄉”對呀,小作者對大海的這一份依戀、這一份濃情、這一份長大後仍揮之不去的大海情結,就構成了這飽含深情的趕海課文將趕海的經歷描寫得生動而具體,富有童趣。全文的內容也緊緊圍繞“趣”字來展開,重點描寫了“追趕浪花”、“摸海星”、“抓螃蟹”、“捉大蝦”“滿載而歸”等場景來展開的。語句讀來妙趣橫生,情景交融,留有回味的地方很多。

1、把學生帶入情境。課前,我首先播放了《大海啊,故鄉》這首歌曲,優美的旋律縈繞在課堂裏,立即讓學生們的思緒插上了翅膀,她們腦海中想到了美麗的大海,看到趕海的圖片,更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於是一起趕快進入到課文的學習中,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

2、抓住趕海“趣”字,再現趕海的快樂。文中描寫了追趕浪花、摸海星、抓螃蟹、捏大蝦幾件事,我便採用讓學生讀讀、想想、演演、再讀讀的方式去再現課文的情境。如有個孩子在做完“摸”的動作後,讀“摸海星”這段時,讀得特別慢,我笑着問他:爲什麼這樣讀?並通過對比讀,更能體會那一聲摸到海星後“嘿”的驚喜了!在理解“抓螃蟹”、“捉大蝦”重點部分時,除了讀之外,還加上了生動的表演,其實孩子們在表演中已理解了文本,通過不同的表演讓孩子們體會文中“威風的大蝦再也神氣不起來了!”的句子,學生們在興致勃勃中對動詞“捏”的準確使用更心領神會了。當然我所指名錶演的是班上比較有表演天分的學生,他的一聲“哎喲”以及不停地甩手等,爲課堂增添了好的氣氛,在“捏大蝦”我讓他伸手頭頂扮大蝦,並說說大蝦的想法,好多學生暢所欲言,精彩的語句給課堂帶來了歡樂的氣氛。

3、以讀感知。在整堂課的學習中,我反覆讓學生進行朗讀,每一遍都有不同的要求,真正做到了在讀中理解課文,在讀中感悟課文。這樣一次一次的閱讀理解,全體學生都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學生真正地成了學習的主人。《大綱》中明確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他們在實踐中獲取知識,形成能力。學生自主學習,既避免了教師的煩瑣講解,又培養了他們獨自發現並解決問題的能力,使教學活動真正建立在學生活動、自主探索的.基礎上。三年級的語文學習,其實讀還是最重要的,沒有反覆的閱讀,沒有進入情景的朗讀,文章不能走進學生內心,學生就很難理解課文。因此,我利用多種形式、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讀,讓學生在美美地讀中品味《趕海》的情趣。

同時,通過反覆的閱讀,學生逐步加深了對課文語言的感悟和內化,促進了語感的積澱,有利於以後寫作水平的提高。

不足也有很多

1、教學時重視了各種形式的讀,但品詞品句部分做得不夠。在以後的教學中應該注重教會學生“品詞品句”的方法。使學生學以致用。

2、引導學生說趣做得不夠。課文後面有一題是“說說在你童年的記憶裏,發生過哪些趣事?”本來打算在課中最後一個環節引導學生打開想象的閘門,讓學生們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發揮想象,口頭練說,課外與課內有機結合——說說自己童年的趣事?然後再把它放在課後進行小練筆,這樣效果就會更好些。但因爲前面花的時間較多,後面時間較緊,因此,我最後就把這個環節省略了。

3、課文中有許多動詞用得非常好,例如:“抓”“摸”“捏”等,應該引導學生品味,然後結合寫作,讓學生懂得以後在寫作中可以通過使用動詞這種形式把文章寫得更具體、更生動有趣。

三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2

每次上過類似今天這種情況的網絡課,總是引發很多的思考和爭議,許多人關心的總是他與語文課的關係,把脫離語文教學目標和聽說讀寫能力作爲強有力的駁斥論據,以前我也曾懵懂的認爲我是不是脫離了目標,在走俏啊?在確定了這堂課的教學目標之後,我堅定了自己的信念,要體現課程與技術的整合,體現新課程的理念,體現教學方式、學習方式的變革,體現多元智能學習,最終實現融合性學習,以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信息素養的形成爲最有力的說明!

反思課堂教學設計,我認爲教學策略的設計最爲重要,同樣,我們教師在日常教學設計中應加強對教學策略的研究和探討,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提高課堂效率,提高教學質量。

一、問題策略的設計

這個主題活動,我始終貫穿着這樣幾個問題的.設計,在學生的頭腦中形成一種思維的框架,那麼將來無論做什麼事情如果都能受到這種思維的啓發,相信這就是一種良好的思維習慣,繼而有利於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1、你知道什麼?關於月球的知識你瞭解多少,是對以前知識的一個積累和概括。

2、你想知道什麼?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習慣。

3、你怎樣知道的?對於學習的方法和途徑的認識。

4、你學到了什麼?總結學生經驗。

教師在設計問題的時候要注意層次性,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關鍵要設計好基本問題,基本問題的設計要體現高級思維的訓練,比如教師在設計“科學進步=探索++”就是要培養學生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識經驗和具體事例從不同角度和層次認識問題和分析問題。

二、活動策略的設計

有效的小組活動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集體的團隊精神和協作精神。通過兩次小組活動的開展,一次問題接龍,展現一個小組集體智慧的結晶,比賽哪個小組提出的問題多而且精彩有價值,使得每個學生的頭腦細胞活躍,富有創新意識,“月球上有傳染病毒嗎?”“月球和地球哪個的年壽高?”“月球的塵土具有殺菌的作用嗎?”另一個活動是小組討論填寫等式,然後到別的小組吸取經驗,回來補充自己的觀點,這個活動培養了學生的合作、表達、傾聽、再思維的能力,可以說選擇一種好的組織形式,對於提高課堂效率也是相當的重要。

三、評價策略的設計

這堂課中我認爲比較失敗的就是沒有很好的體現評價的過程,無論是對於學生精彩的展示還是小組活動,教師的引導,教師的語言顯得有些乾癟,吝嗇,加強自身素質的提高也是上好課重要標準,另外教師的情緒直接影響了教學的過程和效果。

三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3

《荷花》這篇課文以“我”的感受力爲線索,寫出了荷花的美。怎樣引導學生通過課文的閱讀來欣賞這種美呢?在教學中我是這樣做的:先指導學生理清了課文記敘的順序,接着,指導學生理解“看荷花”這節課文是怎樣寫出荷花的美的。通過範讀,引導學生把在“看荷花”這節課文中感受到的`荷花的姿勢美、顏色美、動態美,充實到“贊荷花”這節課文中去,再要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部分課文,這樣,學生在讀到“看看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的時候,那讚美之情就溢於言表,把這一池花讀“活”了。最後,我啓發學生想象,化爲課文中的“我”,化爲池中的一朵荷花,身歷其境,一陣風吹來怎麼樣,風停了又怎麼樣,蜻蜓飛過來告訴我清早飛行怎麼快樂,小魚告訴我昨夜做的是什麼好夢。

下課了,學生意猶未盡,還沉浸在課文中,我也真切地認識到豐富的想象必須以鮮明的表象爲前提,必須以深切的感受爲基礎,有感情地朗讀是把學生導入情境,引起感情共鳴,過渡到想象的重要手段。今後此類課文我還遵循這一模式。

三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4

《海底世界》是一篇常識性課文,尤其是在網絡教學環境下要講出“語文”的味道非常來之不易,爲了促進教學目標的全面實現,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考慮學生的實際特點,我採用談話、激趣、情境教學、自主學習、練習朗讀、背誦等方式交叉學習課文。我認爲以下幾點在課堂上得以較好地呈現:

1.藉助信息資源,放手自主閱讀。

“認真地讀、細細地品味,把你認爲描寫好的句子、詞語劃下來。也可以登陸《海底世界》網站,瀏覽相關內容。一會兒大家交流。”——此環節讓學生採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學課文,邊看書,邊上網查尋資料。這樣,學生利用網絡信息技術進行信息交流、協作、探究,最終分享信息的能力。接着通過分小組自主、協作學習,學生在和諧民主的氛圍中,討論交流,自由發揮,自由想象,多種不同觀點的碰撞與交流,更充分地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2.簡化課堂提問,學生自主探究。

學生通過初讀課文,可以瞭解到海底是個“景色奇異,物產豐富”的世界,於是,我就設計“從哪可以看出海底是個景色奇異”,從而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課文。

3.充分朗讀課文,在讀中感悟語言的美。

這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文章,“讀”永遠是語文課的主旋律。在這節課中,我沒有致力可於講深講透,通過各種形式的讀:自由讀、範讀、齊讀、師生合作讀,男女生賽讀去品味課文的語言美,並延伸拓展,充分展示學生感悟語言的過程。我還運用多媒體課件創設了與課文相一致的情境,幫助學生在讀中理解品味語言文字,體會語言的魅力,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感受能力。

4.進扣語言文字訓練,逐步形成語文素養。

語文素養的形成是在一個一個的“話題”中培養起來的,本節課,在賞讀課文語句時,孩子們天生愛說話的潛能就被激活了。用“有的……有的`……有的……還有的……”想象海底的其他聲音;學生對海底星光非常好奇,於是利用網站了解了相關資料——《海底的冷燈》,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由於是自己短時間內掌握了有用的信息,感到無比自豪,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與表現欲。“比作者描寫得還要美?”更是激起學生興趣,展開想象,爭先恐後的說出自己認爲最美的句子,你說得好,我要比你說的更好!無形中,啓發了學生說的慾望,培養了說的能力,將語言文字訓練延伸拓展,充分激發學生運用語言的興趣。

5.學生們自主地上網查閱、下載一些自己感興趣的海底資料,從而獲得更多課文外的知識,使課內的知識向課外擴展,提高了認知能力。將課內學習與課外學習有機結合起來,努力拓寬語文課程資源,切實提高學生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

不足之處

1、課堂上生生互評較少,使課堂評價較單調。

2、學習小助手中的第二項要求對指導學生學習交流的內容針對性不強。因此在自主學習環節中沒有更好的得以落實。

3、雖然課前家長、學生、老師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體現了三位一體和開放式課堂的教學理念(例如:蒐集信息——處理信息——上傳信息——資源共享——回帖互評等)但此環節卻無法在40分鐘的課上更多展示。

三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5

今天上午,在我的三(1)班上了《太陽》這篇說明性的文章,按導學案的設計只是上了第一課時,可是感覺不是太好,原因主要是學生預習沒有到位,課堂學習流於形式。

表現之一,學生的導學案中預習檢測、獨學部分的內容沒有在課前完成,影響了上課的進度。

表現之二,課前特別強調了互學環節中的“小展示”,要求小組長認真組織,每個成員都要參與,不論是提問、解答、或者讀課文,一定要聯繫課文、導學案,把“小展示”落到實處。等互學完了之後,各小組都把成果或問題展示在自己的`小黑板上了,可是教學目標中的“學習說明文說明事物的方法”、教學重點中的“瞭解課文用了哪些說明方法”這個內容,在全班的學習成果或者問題當中沒有任何體現。當我無奈何地問到這些時,同學們好象茫然不知所措,似乎根本不知道什麼是“說明方法”,我只好要求學生中午回家繼續查資料學習。

反思這節課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問題,一是由於學生還沒有完全適應“三究四學”的高效課堂模式,沒有形成主動學習、主動思考的習慣。二是最主要的原因,導學案的設計存在問題,具體到這節課,就是隻在“目標”和“重點”中提到了“說明方法”,在互學環節中卻沒有設計相應的問題引導學生學習,導致學生學習過程中忽略了這個問題。三是在學生學習過程中,巡視時應該及時發現這個問題,並提醒學生討論學習,達到“亡羊補牢”的作用。總之,高效課堂對老師、學生都是新事物,特別是老師,課前一定要認真準備導學案,課堂巧妙引導,課後分析反思。如此方可能儘快掌握“三究四學”高效課堂的精髓,提高教學質量。

三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6

《翠鳥》一文,備課中考慮到對於翠鳥這種只聞其名,不見其形的小鳥,學生們知之甚少。針對本課必須完成的教學目標,讓學生課前收集有關翠鳥的外形特點和生活習性的資料。

課堂中,感到引導學生獨立閱讀思考,然後分組交流的完成爲學生主動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提供了適宜的空間,彙報交流中指導學生注意語言準確與生動,培養了想象力與表達力,如出示兩組句子,每句較之前一句都多一個“形容詞”,這樣寫的作用讓學生觀察,讀中比較體會,進行語言文字訓練。

學生感受、體驗作者抓翠鳥外形美、捉魚本領高這兩部分時,我適時播放了色彩豔麗、富有動感的畫面,藉助了畫面由爪子→頭部→背部→腹部,顏色不斷疊加,呈現了五彩斑斕的羽毛變換,同時配以小鳥清脆的.鳴聲,樸棱着翅膀箭一樣捉魚疾飛的身影,魚兒機靈吐水泡的聲音,較好地解決了本課理解上的難點,使學生身臨其境,不僅感受到了翠鳥外形的豔麗之美,而且極好地體會了翠鳥“釣魚郎”的美稱了,對翠鳥的喜愛之情油然而生,在孩子們饒有興趣之時,我的一句:“你們喜歡翠鳥嗎?原意背下來翠鳥的美麗和它捉魚本領高的描寫嗎?”學生們齊聲“願意”繼而興趣盎然地背起來,全然沒有了畏難情緒和被動狀態,而此時我依然用課件演示外形分環節畫面,幫助那些有困難的學生。這種分層指導課後效果得到檢驗,絕大多數學生均能背誦下來。

之後的第三課時,引導學生將收集的鳥類知識隨堂介紹展示,感覺學生的語言得到積累,課內與課外結合起來了,拓展了其知識面,滲透了審美和思想教育。

三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7

這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介紹了南沙羣島美麗的風光和富饒的物產,字裏行間包含着對南沙羣島的讚美與熱愛之情。

在初步感知課文時共從三個方面介紹了南沙羣島的美麗:地理位置、物產豐富、景色迷人。再逐段理解,體會每個部分所介紹的特點。其中第二部分物產豐富所用時間較長,不僅要理解“蘊藏、貯存、用之不竭、曾母暗沙”等重點或難理解的詞語的意思,還要讓學生感知本段總——分式段落結構的`特點。以及爲什麼稱南沙羣島爲“巨大的藍色寶庫”這個總領問題。從課堂教學效果來看,大部分達成了這一段的教學目標,不過我感覺引導講解的多了一些,學生接受的比較多,但自主理解、體會還不夠,特別是“海洋動力”中的潮汐能,儘管花了時間描述和講解,但是學生還是沒有一個深層的認識,今後在這方面還要抓一抓學生的課外閱讀,我準備另外再找時間補充些視頻資料,將這一塊補上去。

第三自然段與第二段結構相似,因此在寫作方法的理解上比較順利,用時也不多,嘗試着放手讓學生自己找找“景色迷人”體現在哪幾個方面。相對而言理解的難度比第二段要簡單一些,配合圖片進行理解,以學生自己說爲主,重點指導理解“翡翠與藍玉合璧”、“碧波浩渺”、“蔚爲壯觀”的意思。再指導朗讀。從效果來看,理解的目標已達成,學生也比學第二段更加自主、參與性更高。

三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8

在校際教研活動中,陳素花老師執教的《她是我的朋友》一課以其樸拙的常態教學風貌,引發與會者深刻的思考,爲提升校際教研內涵提供了鮮活的範例。現綜合諸方觀點,闡述如下:

一、常態教學令人欣喜

與會者一致認爲,陳老師的課堂教學摒棄以往譁衆取寵、華而不實的“教蟲小技”,自然純樸,無刻意雕飾之痕,其渾然天成的教學方式於我們的日常教學有着積極的意義。1、文道統一,教學目標多維化:

該課的教學目標“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在引導學生學會從內容入手體會思想,懂得抓住文中的重點語句由表及裏探究人物的內心世界的同時,極其注重語文學習的人文性,讓學生體會阮恆待人真誠、無私助人的品格,感受朋友之間的真摯友誼,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友情觀。

2、讀悟結合,學習方法探究化:

讓學生讀中悟情,把儘量多的時間還給學生讓他們多讀多想。“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學生從不同方式的朗讀中感悟課文想象課文描寫的情境,有助於理解課文內容,這樣也充分展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多讀描寫獻血過程這一部分,勾畫出描寫阮恆動作、神情的語句,通過自由讀,指名讀,學生評議,激勵讀,創設情境讀,讓學生明白阮恆獻血時內心很複雜。其二,發揮想象,合作釋疑。教學時發動學生大膽質疑,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當學生找出阮恆神情動作句子後,引導學生抓住阮恆的異常表現及其矛盾之處提問,以小組的形式討論,想象阮恆當時的心裏在想些什麼。在學生讀議之後,各小組彙報本小組的想法,充分展現語文學科人文性的特點。學生在此時充分表達自己的閱讀感受,全班互助互學,共同探究阮恆的內心世界,體會阮恆雖然說以爲獻了血自己就會死去,但爲了朋友能活下去,仍然堅持獻血的可貴品質。

3、讀說互促,情感體驗生命化:

語文教學要“用心靈感動心靈,用生命點燃生命,用靈魂塑造靈魂”。陳老師在學生理解全文後,用滿含激情的語言進行薰陶感染:“小阮恆的鮮血流入了小女孩的身體內,她慢慢地睜開了眼睛,她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她的朋友。是朋友將她幼小的生命挽回,是朋友讓她感到了這世界的溫暖,是朋友使阮恆勇敢地舉起了手,是朋友使他有了戰勝面臨死亡的勇氣。他們的手緊緊地握在了一起。”然後發問:“同學們,你們現在的心裏有着怎樣的想法?最想說些什麼?”於是學生有的談自己讀了這個故事以後的感受,有的對阮恆說些什麼,也有的對小女孩說些什麼。這一設計着眼於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利於學生學習獨立性和自

主性的發揮。充分體現了“閱讀是個性化的行爲,不應該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這一理念,從而實現“培養學生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這一目標。

二、精彩失約引人深思

陳老師在反思中提出,她在“假如你是阮恆,你會怎麼做”這一教學環節中,預設了兩種教學方案,即學生“願意獻血”和“不願獻血”兩種可能性下的教學思路。結果,課堂上只出現“願意獻血”一種聲音,教學流程偏離了教者的“埋伏線”,教者只好將另一方案黯然擱下。對此,劉金山老師不無遺憾地說:“此時的課堂,如果有部分學生提出異議,發出‘另類聲音’,教者再順而導之,便是本堂課的一大亮點。”可惜,亮點與現實教學擦肩而過,精彩失約了。針對這一困惑,我們進一步深入分析課堂教學,認爲該從如下幾方面入手,真正做到“讓預設和生成激情共舞”(週一貫語)。

1、摒除傳統教材觀:

在傳統觀念中,教材是神聖的,其育人目標是無可置疑的。教者在教學中往往就教參教教材,抱着教參的“最高指示”不敢越雷池一步,本是絢麗多姿的語文課堂成了一言堂。學生的讀悟被無形的鐐銬鎖定,自然就聽不到“異音”。《她是我的朋友》一文中,作者抱緊“生命誠可貴,友情價更高”這一主旨,對阮恆的“偉大的抉擇”津津樂道。我們如果藉此教育學生體會友情、學會奉獻當然無可厚非。但如果從“珍愛生命”、“合法獻血”(阮恆不滿18週歲)的角度來看問題,學生則有一百個理由說“我不獻血”。因爲, “擁有生命,纔有奉獻”。我們備課時,要儘量多維度審視教材。教師個性化解讀教材,是引導學生個性化閱讀的`前提。教者對教材的理解如果是單層面的,在設計教學時,個性化導讀就會被忽略。

2、優化課堂民主性:

只有構建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動態資源纔有生成的空間。在陳老師的課堂上,“告訴我”、“跟我說”這一口頭禪不絕於耳。試想,面對六十幾名學生,教師與學生交流時,要學生“告訴我”、“跟我說”,學生會做何感想?這種“單線性”、“單向性”交流是極不利建立民主課堂氛圍的。儘管教師時常很有禮貌地說個“請”字,但在這彬彬有禮的話語背後,以教師爲中心的觀念仍然“陽魂不散”。在教學中,“蹲下來”與學生說話,“迎上去”聽學生說話,是融洽師生關的技巧,也是不可忽視的小細節。此其一。

其二,在師生、生生互動過程中,教師要做到“放得開”。本堂課在導入課題時,設計了一個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朋友觀的環節,這本身是極爲自由寬鬆的生成性教學環節。教學時,談話環節淺償輒止,一兩名學生髮言就匆匆“收攤”,一張民主氣氛的網剛剛撒開就打住。課堂伊始,自由表達的氛圍便“胎死腹中”了。

3、找準生成切入點:

精彩是可以預約的。找準生成點,順學而導,教學亮點將在課堂中時時閃爍。我們認爲,在《她是我的朋友》一課中,可引發生成的有:

⑴ 課堂伊始,讓學生暢談自己的朋友觀,師相機導之。(陳玉梅建議)

⑵ 理解、對比“啜泣”、“嗚咽”、“哭泣”三個詞時,讓學生設身處地以第一人稱的口吻說心裏的想法,如“我要死了,我好怕”等(林文鋒建議)。

⑶ 課堂臨近結束時,啓發學生說說“假如不是朋友”該怎樣對待這樣的事(陳志強建議)。這樣,擺脫文本的拘絆,引導學生立足文本的同時,跳出文本,超越文本,煥發個性,在真正的意義上實施生命化閱讀教學。

《七顆鑽石》教學反思

一節課下來,自我感覺效果還可以,學生的參與面廣,學生很感興趣,想象豐富,課堂氣氛活躍。

比如,“讓學生想象有一位仙人看到了小姑娘的遭遇,她會看到什麼,又會怎麼想,怎樣做的?”這裏學生最有興趣,學生還可以展開想象,小姑娘在找水的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

難,她又是怎麼克服的?

又如,在讓學生轉換角色時,學生就是小姑娘,我問:“你爲什麼這樣匆匆忙忙的啊?”這時學生的思維完全打開了,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那種情景之中,此時學生都知道,便不約而同地說:“急着爲母親去送水啊!”

再如,在解決第三個問題時,我問:“小狗會向小姑娘哭訴什麼?”“小狗又會向小姑娘歡喜地說些什麼?”我用親切的評價語去引導學生說,學生非常願意說,願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別人,於是,我再讓學生自主學習,相互交流,學生非常樂意。我覺得這是我這節課的一個亮點吧。

三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9

杜牧的《清明》是小學教材中一首膾炙人口的詩。對這首詩的教學,大多數教師都只是叫學生背誦並默寫就完事。教師們提起這詩,要讓學生說說這詩的意境或大意,能講好的寥寥無幾。可見其教學效果並不好。那麼該如何教好這首詩呢?我對上述教師教學行爲的反思有以下幾點:

一、背誦默寫與理解複述相結合

理解詩的大意可以提出這樣幾個問題:

1、詩中寫了哪些事物?

2、詩人是怎樣描寫這些事物的?

複述這首詩可以選幾個不同層次的學生來講述,以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在這基礎上理解背誦,最終纔去默寫。

二、對詩歌的意境作些探究

(1)這詩寫清明前後,天氣多雨,雨絲綿綿,又密又細。春雨、行人、問路,牧童指點杏花村等構成春天野外的雨景,這是什麼樣的意境呢?

(2)“斷魂”如何理解呢?有作“失意落魄”解。認爲清明雨多,細密令人失魂落魄,表達詩人渴望安寧的思想感情。有作“消魂暢快”解。認爲“斷魂”是遊興的一種反襯,說明行人即使欲斷魂也不願還家。

三、採用求異思維賞析詩歌的意境

第一行:清明時節 雨紛紛——春雨入趣(春)

第二行:路上行人 欲斷魂——遊人惆悵(雨)

第三行:借問酒家 何處有——探問酒家(探)

第四行:牧童遙指杏花村——勝景賞花(勝)

這首詩與我國的'傳統節日清明有關。課前我調查了學生,學生對清明節的習俗知道很少,甚至部分學生不知道。所以我在本節課開頭設計了清明節的由來和相關習俗。目的是讓學生了解我國的習俗文化。在教學詩意時,我結合製作的課件,讓學生看到春天花紅柳綠的畫面,幫助學生理解詩意。在教學詩意時,鼓勵學生質疑。根據學生的質疑,教學詩意。在學習古詩後,我讓學生跟着視頻資料讀,學生積極性較高,效果很好。

三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0

《菩薩兵》這篇課文說的是紅軍在長征途中經過藏族同胞居住地,由於藏胞對紅軍隊伍的誤解,朱德同志急藏胞之所急,帶領着紅軍戰士爲藏胞春耕,得到了藏胞的一致好評,被藏胞稱爲“菩薩兵”。

文中寫到了朱德的“兩急”:一急藏胞在山裏怎麼受得了?二急耽誤了春耕怎麼辦?我緊緊抓住朱德同志與翻譯的三次對話,讓學生通過反覆的朗讀,去感受朱德同志對藏胞的關心,對春耕被耽誤的急切心情,弄清急的真正原因。邊讀邊理解重點句子的含義,如“烏雲遮住了眼睛”等,通過理解,讓學生更好地對朱德總司令、紅軍戰士從內心產生敬意,從而理解藏胞稱朱德與紅軍戰士爲“菩薩一樣的司令,菩薩兵一樣的兵”的含義。在讀的過程中,我又採用了表演的方式,演一演朱德的急切心情,演一演藏胞們回家後看到春耕沒有被耽誤之後的心情和感動等等,讓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拓展思維的空間。

教學中的不足之處:當學生在理解“要讓紅軍播下的種子在這裏發芽、生根、開花、結果……”時遇到了難處,對於種子和省略號的理解很不到位,大多數學生很難理解這裏到底省略了什麼?

三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1

在課堂上,教師是知識的指導者、引導者。在教學中教師要善於把握教材,機智地發現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靈活地加以引導,課堂上教師能夠機智的處理問題,會讓整個課堂氣氛活躍起來。在教學《畫楊桃》一課時,我深深地體會到教師的機智是課堂的靈魂。在教學中由於自己的教學不夠機敏,致使課堂上的許多亮點沒有爆發出來。我認爲在課堂上需提高引導的機智和評價的?

如果我能及時讓其他學生對這位學生的說法進行評價,說說你是否同意他的觀點,學生就會各抒己見,說明自己的看法。課堂上就會出現不同的聲音,思維產生碰撞。同時也進一步地深化文章的主題:當別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不一樣時,不要忙着發笑,要看看人家是從什麼角度看的。

 提高引導的.機智

課堂上教師的引導尤爲重要,它可以讓學生雜亂的思維變的有序、深刻;同時也能使知識的掌握更具條理性。而我在教學《畫楊桃》一課時,恰恰忽視了對學生的引導作用。如當學生在概括文章主要內容時,不是用簡潔的語言進行敘述,而是在複述課文時。我這樣處理會更好:再找一個學生用概括的語言說說主要內容,然後引導,我們在說文章主要內容時,如果能用簡短、概括的語言敘述就會更好,而你好像是在複述課文內容。這樣一引導學生就知道如何說文章的主要內容,對其他同學也起到指導的作用。

再如,在教學理解老師的一段話時,如果這樣處理學生的理解就會更深刻些。讓學生把老師說的這段話都來讀一讀,再談自己的理解和體會,學生的思路就會更清楚,理解起來會更順暢。在指導學生朗讀時,當發現學生讀的並不理想時,教師加以示範朗讀,效果就會不一樣。

 通過上《畫楊桃》一課,我認爲自己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自我提高:

1、深入鑽研、挖掘教材,靈活地處理教材。

2、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機智。

3、深入地研究自己的薄弱之處,提高評價的能力。

總之,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我將在這門藝術的殿堂中不斷提高。

三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2

語文園地是以一種複習的形式出現,不像其他課文的內容富有趣味性和生動性,所以我更注重在學生心中培植學習語文的興趣和自信,創設多種多樣的情境以激發學生積極自主學習的樂趣,讓他們在快樂中學習。

一、根據學生年齡和心理特點創設情境

1、根據孩子愛表現、愛張揚的心理和求知慾強的特點,我採取小組合作的形式學習,讓學生在小組交流中把自己的見解和了解的知識與同學交流,互相學習和幫助。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聽說能力,同時也避免了只鍛鍊小部分,忽略大部分的局面。

二、引導學生髮現規律、延伸拓展

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文本資源,引導學生從中發現字、詞、句的規律,並進行遷移。如教學“我的發現”,我先引導學生通過讀句子,發現每個句子裏的.加點字的意思不同,接着引導學生仿照例子說一些類似的句子,加深字義的理解。再出示其它意思把學習點拓寬。然後問:“在我們的學習中,肯定遇到很多一字多義的現象,你知道的有哪些?”由於問題所表示的方向不是很明確,學生一下子回答不上來。所以,在問題設計上還是要多下點功夫。

“讀讀認認”的內容是一首兒歌,文字淺顯易懂,我讓學生在讀後說發現,你從中發現了什麼?它們有什麼特點?由於問題的切入點不明確,學生一開始有點糊塗,不知怎樣回答。只讀一次就讓學生回答,讀得不夠,雖然問題不難,學生找的答案也不夠正確。在學習生字之後,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後,讓他們試背,效果不明顯。所以,還是要多讀,並且要設計多種形式讀,加深理解後才容易背誦。

三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3

《燕子》一課是本學期語文課教學的開篇課文,同學們經歷了近一個月的假期休息、玩耍,剛回到學習狀態中,對學習方法、學習過程肯定存在着陌生感,還沒回過神來。爲了順利讓學生進入學習狀態,在本課教學設計中,我非常注重新課的導入:

1.讓學生從生活中瞭解燕子的特性引入。從平時觀察到的燕子的特點,瞭解燕子飛回北方的使命標誌春天到來;

2.讓學生描述春天的美景;

3.用一個非常美麗動人的故事導入;

4.從圖入手。

先把這些美的物、事賦予學生,讓他們在美的境界中去接觸課文、學習課文,這時,同學們的心境就會不同,就自然地把情融入文中。從他們朗讀時入情入境的聲音、表情中可以看出他們不是單純地在學習文中的語言文字,他們是在感受着大自然的美好,在感受着美好的春天,美好的生活,根本體現不出是在學習本學期的開篇課文,甚至效果比以往還好。

我認爲這樣的設計並不光想到讓學生快速進入課文學習,也是讓學生更快融入到文中,更好地與文中的.人、事、物進行的一種心靈上的碰撞,情感上產生共鳴,更好達到學習語文、提高他們的素養的目的。這也是我在把握生與師、生與文本對話的尺碼的體現。

三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4

【教學反思一】

這是一篇精讀課文,要講的是圖畫課上練習畫楊桃時發生的事情。“我”根據自己看到的,把楊桃畫成像個五角星的樣子,同學們覺得好笑。老師卻通過這件事,啓發同學們懂得了看問題或做事情的時候,不能憑空想象,要堅持科學的思想方法,一切從客觀存在的實際出發,實事求是,不要輕下結論。

上完《畫楊桃》一課,感覺今天的課堂上同學學得特別認真投入,課堂學習氣氛濃厚,這讓我感到一絲欣慰。我想,今天能收穫這難得的一點喜悅,可能緣於以下幾個方面吧。

一、聯繫生活,導入新課

導入環節,我說:“小朋友們,你們見過楊桃嗎?”有四五個同學舉手。我接着問:“那吃過楊桃的舉手?”有兩個人說吃過。於是,我就請他們介紹楊桃的樣子和味道。因爲絕大部分的小朋友都沒見過楊桃,所以大家聽得格外認真。接着,我說:“大家想看一看楊桃嗎?”大家齊聲說:“想”我請大家打開課文,仔細觀察插圖。繼而,請大家閱讀課後的“資料袋”,讀後請大家交流了解到的關於楊桃的信息。大家興趣高昂,發言踊躍。從談“楊桃”入手,從而自然導入新課。

通過這一環節的有效教學,小朋友興趣被調動起來,課堂注意力高度集中了,由此我感到從現實生活出發激發學生興趣要比教師平淡的敘述效果好得多。

二、給足時間,充分讀書。

在初讀課文時,我佈置的三個自讀課文的要求:1、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2、思考:“我是怎樣畫楊桃的?同學們怎樣評價我的畫?老師怎麼做、怎麼說?”3、提出不懂得問題做上記號。用五分鐘時間完成。在孩子們讀書的過程中,我隨機給予個別學生讀書方法的指導或提示,幫助他們真正做到[ ]帶着問題來讀書。五分鐘時間到了,可是還有大部分同學沒完成好,於是,我又給了他們三分鐘時間。後來,在檢查自讀情況時,我發現以上幾點要求大部分小朋友都完成得不錯。

所以我想在初讀課文這一教學環節給孩子們充分的讀書時間是十分必要的,當孩子對課文有了一個整體瞭解以後,之後的學習纔會輕鬆,他們纔會有學習興趣。同時,這一過程,還能培養學生[ ]自讀自悟、表達質疑的能力和習慣,也使教師瞭解了學生初讀之後對課文的理解程度和疑難所在,爲教師下一步的教學,提供了學情參考。

三、抓住兩次對話,讀中感悟心理

本課有兩處語言非常有特點,即老師和同學的兩次對話。兩次對話的內容是相同的,同學的回答更是一字不差。第一次回答:“不像!”“像五角星!”,第二次回答:“不……像。”“像……五……五角星。”於是,在教學中,我引導孩子們在文中劃出這兩處句子,然後,我將他們呈現在小黑板上讓他們比較、朗讀。小朋友通過比較,發現標點不同,語氣也不一樣。在朗讀中體會了人物的內心活動,前後心情的變化:之前,孩子們自以爲是,得意洋洋,語言中帶着嘲笑,而後來發現自己錯了,覺得不好意思,很慚愧,說起話來支支吾吾了。

這一環節的處理既訓練了學生的朗讀能力,又能讓學生透過文字想象人物的神態,體會人物情緒的'變化,在讀中感悟作者的心理,在讀中把握感情基調,在讀中深化自己的理解。

四、兩者比較,體會道理

課文中老師說的那段話是理解全文的重點,也是難點。這段話講了三點意思:一是看楊桃的角度不同,樣子就不一樣;二是講看到別人把楊桃畫成五角星,不要忙着嘲笑別人;三是講應該實事求是。爲了讓學生的認識更加深刻,在引導學生反覆朗讀理解了這段話之後,我就請小朋友把老師的這段話與課文開頭爸爸說的話“你看見一件東西,是什麼樣的,就畫成什麼樣,不要想當然,畫了樣。”進行比較:老師和父親的話哪些地方相似?學生通過比較,明白了“實事求是”的道理。接着再思考:老師的話那幾句更父親說的不一樣?通過讀書比較,理解了“從不同角度看問題”的意思及道理。

比較是閱讀教學中一種常用而且有效地教學方法。通過比較,孩子們輕鬆地理解了老師說的話,領悟了其中包含的道理。因此,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我們要深入解讀教材,挖掘文本中有着內在聯繫的內容靈活整合,往往可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五、交流感悟,深化認識

在孩子們領會故事揭示的道理之後,接着,我引導孩子們聯繫生活討論,談學習、生活中類似“畫楊桃”的事情或自己的感受。有個孩子舉了一個很好的例子:一次,在做課堂作業本時,看題目是“收藏屋”,並且下面有一條長長的橫線,於是根據以往經驗,想當然的就把文中的好句給摘錄下來了。可是後來檢查時仔細讀讀“收藏屋”下的子題目才發現要求收藏的是文中的好詞,嗨,白忙一場!在孩子們交流後,我將《題西林壁》一詩中的“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引入,孩子們對“從不同角度看問題,往往結果會不一樣”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

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如果我們能時時注意將學語文和生活緊緊聯繫起來,學生一定會喜歡語文,熱愛語文的。

【教學反思二】

本來早上並未打算講《荷花》的,想着週五了,把第4課的閱讀課講了吧。回辦公室途中,看到師傅再講第3課,遂決定走進去仔細聽一節。

本是自己設計了板書的,看了程姐的板書就改用程姐的,因爲師傅的板書條理清晰,內容涵蓋豐富。真真的好極了。第一節課聽完,第三節課乘着熱乎勁回班就講。

“想到春天就想到燕子,看到池塘就會想到什麼植物?”生:“荷花”“好,現在請同學們打開書。想象你就是文中的我,走,去荷花池那遊一遊。”

找生讀第一段後再找生讀第二段,“讀完這一段,你看到了什麼樣的荷花?”生:“葉子很多“,”哪看出來的?生:“挨挨擠擠的”“還有圓、大。他說是碧綠的大圓盤。“荷花還很美。黃色的、花骨朵、小蓮蓬。”“同學生說的都對。第二段分別從荷花的樣子、姿態描寫出荷花的多和美。(板書)“同學們看,泡泡裏說冒字用得好。哪好?體會出什麼了?”生:“冒說明荷花出現的突然,而且葉子很多,荷花從葉子中長出來。”第二段講了荷花的靜態美,第四段荷花隨風起舞了,那是“動態美。”

爲什麼一池荷花成了一大幅活的畫?孩子們的答案更是出奇,“因爲荷花很美,而且荷花還具有動態美。非常有生命力,所以說他像一大幅活的畫。”

第四段作者加入了自己的想象。生“他把自己當成了荷花。”如果你是荷花你會看到什麼,聽到什麼?聞到什麼?會和誰聊天?學生展開自己的想象大膽假設。

最後,作者有感而發,表達了自己的感想。爲什麼我忘記了自己在看荷花?生“因爲我陶醉在荷花裏了,荷花太美了。”

一節課學生思維很活躍,各種我以爲比較難的點,在他們看來都成了小菜一碟了。只是“冒”這個字孩子們體會出了生長的突然,並未感受到荷葉的多,這是花與葉對比而來的。看起來稍複雜一點。課後練筆處理的倉促,下次改進,調節時間。整篇文章先從荷花的樣子、姿態。描寫出荷花的靜態、動態美。然後加入想象與感想。情景交融,美不勝收。

三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5

《雪兒》這篇課文以第一人稱敘述了一個受傷的小女孩和一隻受傷的信鴿(雪兒)之間的愛心故事。通過“我”對雪兒療傷,並細心照料它,直到完全康復後,“我”滿懷深情地將它送上藍天,表現了“我”的真誠、善良。本文教學關鍵是使學生融入、體驗。文章的亮點是“我”的所做、所說、所想,這也是教學的重點。孩子心靈的純潔、無私、美好,全在“我”的行動中。“雪兒”雖是信鴿的名字,更是孩子純潔美好心靈的寫照。在教學時我以“讀”爲中心,以“我”的情感變化及對白鴿的感情爲線索,滲透聽、說、寫各種技能的訓練平臺,提高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教學中我借鑑薛法根特級教師的教學方法,用“一句話一顆心,一件事一片情”來指導學生朗讀理解課文。教學時,選擇了課文中重點詞如“雪白雪白”、“飄飄悠悠”、“喃喃”,重點句如“雪兒,這兒就是你的家,你安心養傷吧!”、“從此,我天天和雪兒一起到陽臺上去看藍天,去看藍天上那飄飄悠悠的白雲……”。將課文的閱讀理解與朗讀指導有機結合,通過朗讀,讓學生體會到“我”說的每一句話,爲雪兒做的每一件事都包含着“我”對雪兒的一片深情。讓學生這樣去讀課文,就能從平實的字裏行間讀出課文中豐富的情感,發現別人讀不到的東西。在反覆地誦讀中,體會到人應該關愛動物,關愛生命,與動物和睦相處,這個世界會變得更加美好。

本課教學中還存在一些需要改進的'方面,比如,如何將所提的問題進行整合;如何有效地指導學生朗讀;如何啓發學生積極思維,發揮想象、聯想能力探索與課文內容有關聯的知識點;如何引導學生有興趣地主動學習,讓學生敢說、樂說。這都是今後教學中需要着重努力的方向。在今後教學中,我會針對學生的不足,加強朗讀訓練,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理解能力和獨立學習能力。在品讀課文時我力求創設平等、民主的“對話”氛圍。使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考,從而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