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三年級語文下冊的教學反思15篇

三年級語文下冊的教學反思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4W 次

身爲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三年級語文下冊的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三年級語文下冊的教學反思15篇

三年級語文下冊的教學反思1

教學經過:《絕句》我採取了詳講的教學方法,但是也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他們觀察課文插圖,結合課下注釋,說說前兩句寫了哪些景物?請你發揮想象並結合詩意給這些景物加上形容詞,然後再將這些詞語串聯起來,通順地表達詩句的意思。第二首《村居》更是要求學生模仿前一首古詩的教學方式自學,可以先找出前兩句都寫了哪些景物等。這樣做大大凸顯了學生自主學習古詩詞的積極性和獨立性。

讀讀寫寫:選擇一首自己喜歡的古詩或詞,改寫成短文,發揮自己的想象,自由寫故事,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寫作興趣。

不足之處:

時間過於倉促,有些詞語學生們理解不是很透徹。時間緊張,對文章讀得不夠細,感情不夠充沛。教學時間安排不合理,有種前鬆後緊的感覺。

改進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這節課的話,我會這樣做:

1.讓學生懷着濃濃的興趣投人到學習中去。

2.在學習課文時,把兩首詩詞放在一起,進行比較教學,讓學生通過自學,體會其內容上的相似之處,感悟童年生活因環境的各異,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樂。

3.教學中,引導學生把每首詩詞讀正確,讀流利,在此基礎上,從整體上對詩詞的內容有個大概的瞭解;然後結合註釋,採用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理解每句詩詞的意思,進而理解整首詩詞的'意思,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讀詩詞,背誦詩詞。

4.採用多種方式訓練學生誦讀,應避免單純的朗讀技巧的指導和機械的朗讀腔調的模仿。結合學生對詩詞的理解和對作者感情的體會,引導學生把握住作者的感情基調,讀出自己的感受。

三年級語文下冊的教學反思2

《鳥兒的偵察報告》以童話故事的形式,用作者的鳥兒朋友給作者發回的四份偵察報告貫穿全文,控訴鳥類遭到人類迫害的種種情形,讀後令人警醒。本文語言優美,平實淺顯,層次非常清晰,結構相當嚴謹,是一篇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的好文章。

一、舊知導課,激發學生的已有情感。

上課伊始,我問學生是否記得三年級時學過的《一隻小鳥》這篇課文,在我的提示下孩子們想起了這篇課文的大致情節。一隻羽翼未豐的小鳥,在樹上過着快樂的生活,整天唱着清脆的歌兒,歌聲引來了孩子們的.注意,孩子們用彈弓射向雛鳥,殷紅的鮮血從樹縫留下,從此,再也沒有聽到這棵樹上鳥兒的歌聲了。其實,各地鳥兒被迫害的情況遠比這嚴重,於是,開始了我們新課的學習。我和學生一起回憶了我們曾一起了解過的鳥兒朋友,這樣,既生動形象,又激發了學生的已有情感,自然而然地把學生帶入了新知識的傳授中,同時,也爲整堂課的課堂教學作好了情感鋪墊,非常有利於接下來的教學展開。

二、以讀促情,讀中感悟。

在教學過程中,我始終抓住文章的兩條感情線索:一是偵察報告中的鳥兒們受到傷害時傷心、難過的心情。在教學中,我主要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語、句子,多形式、多層次地朗讀感悟,交流各自的閱讀感受,同情鳥兒們的悲慘遭遇。二是作者看到偵察報告後的感受。在教學中,主要是通過教師引讀過渡讓學生體會作者的心情,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從而以情激情,認識到保護鳥類的重要性。最後,讓學生的情感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喚起他們的環保意識。在交流時,爲啓發學生體會作者痛苦之極,我對孩子們說,想想你們寵愛的小貓或小狗死了或掉了時,你的心情怎麼樣。這時,讓我感到意外的是,我班卓熙凱同學,眼睛一下子紅了,眼淚流了出來,非常傷心地想要給我們講述什麼,我連忙請他起來,問他想到了什麼?他哭着講述了前幾天自家小狗因爲他們一家人的疏忽走丟了的事情,他難過極了。其他孩子見此情景被深深的觸動了,他們也圍繞課文內容說出了自己對作者心情的理解,我相機指導學生帶着自己的理解讀出自己的感受。孩子們已經走進了文本,已經通過交流自己的體會與作者進行着對話。

其間,我在學生彙報交流偵察報告時,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重點朗讀,自讀自悟,以個別讀、分角色讀、男女生賽讀、小組賽讀等多種形式的讀,體會文中表現鳥兒對話的語氣,體現以讀爲本的多樣性。同時,我作爲組織者與引導者,將每份偵察報告用作者層層遞進的情感作爲過渡自然連接,以情激情,讓學生認識到環境污染給鳥兒的生存所帶來的巨大威脅,體現以讀爲本的層次性。

最後,在深化主題方面,可以說是水到渠成,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發自內心的呼籲:人類應該以實際行動保護環境。我覺得這節課,在指導學生抓重點詞語理解文本,聯繫學生生活實際進行情感體驗方面做得比較成功,課後有學生自發地說,這節課好有意思啊!當我聽到這句話時,我知道孩子們是真的感受到了聯繫自己生活實際學習語文的快樂。我不禁感嘆:是啊,沒有最好的教法,只有最合適的教法。

三年級語文下冊的教學反思3

《找駱駝》一課情節比較簡單,通篇大多是對話,寫一位老人指點商人找走失的駱駝的事,說明遇到問題只有仔細觀察,認真思考作出正確判斷,纔可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以及要減少對學生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也就是說,閱讀是讀者個性化的一種行爲,閱讀的過程也是學生思維進行創造性表達的一個過程。閱讀教學是爲了引導和幫助學生閱讀,同樣閱讀一個句子、一段課文,學生和教師的感受很可能迥然不同,老師要注重學生個人的閱讀體驗,不能代替學生的閱讀與理解。因此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注重學生個性化的閱讀,注重引導學生的朗讀。讓學生用不同的方式朗讀,如自己讀、分角色讀、男女生分讀、全班讀、評價別的同學讀再自讀。在各種不同形式的朗讀中,學生會自然體會到課文中每個句子的不同語氣,同時也瞭解老人到是怎樣知道商人走失的那隻駱駝的樣子,體會老人的仔細觀察和認真思考。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也發現了幾點不足,如:在引導學生畫出“老人看到的現象和由此判斷從而知道的句子”時,因這個教學環節難度有點大,課前的預設不夠充分,問題提得過快,學生對這個問題還未作出充分理解,以致有小部分學生沒有正確畫出相應的句子。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以學生爲教學之本,充分尊重每個學生獨特的學習體驗,使學生與文本之間建立真正的對話。

三年級語文下冊的教學反思4

這篇寓言的教學我主要是圍繞着讀來進行的,請生站起來讀,同桌讀,分組讀,與教師合作讀,然後自己找同伴讀,一圈讀下來,這些小傢伙們讀的異常的起勁,課堂氣氛異常的活躍。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還真是道理十足的'。讀了很多遍後,我問孩子們:“你讀了這個故事,你想對那個去楚國的人說些什麼呢?”他們紛紛答道:“這個人真笨,楚國在南邊,往北走,這樣怎麼到得了楚國呀?”“這個人真愚蠢,不聽好心的勸告要吃虧的。”“唉,就算你的馬好,時間長了它也跑不動了,這樣你還到得了楚國嗎?”……孩子們的回答已經能夠說明他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了。我總結到:“是呀,行爲和目的背道而馳,目的怎麼能達得到呢?”

爲了讓他們結合生活理解的更深刻,我問大家:“我們生活中你覺得你有過南轅北轍的經歷嗎?”他們紛紛舉起手來:“比如說老師要我們認真寫字,有些同學就是不認真,這樣怎麼寫得好字呢?”“老師要我們好好學習,有些同學不好好學習,這樣是學不好的。”“有的同學說要專心聽講,可是一上課卻又開小差,這樣也是學不好的。”就在孩子們的一片回答聲中我結束了課堂。

三年級語文下冊的教學反思5

《爭吵》是人教版新課標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的第15課,這是一篇重點課文。《爭吵》敘述了克萊諦和“我”之間因爲作業本不小心被弄髒了而引起爭吵,最終,在克萊蒂的主動認錯下,圓滿解決了矛盾的故事。本文主要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知錯能改的良好品質。課後感覺還是有幾處亮點,所以寫了這篇《爭吵》的教學反思。

1、在教學《爭吵》這篇文章時,我側重引導學生認真體會“我”跟克萊蒂發生爭吵之後的心理變化。讓學生找出相關句子,反覆朗讀,用心體會,這種方法使學生感到事情真實具體,就像發生在自己身上,從而使學生產生情感共鳴。

2、我通過引導學生討論如何解決這個矛盾。使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認識到,如果自己在與朋友之間有矛盾時,只有多想想朋友的好處,反思自己的不足,才能建立起和諧真誠的友誼。

3、最後要求學生齊聲朗讀父親說的話,並說說父親說的話的主要意思是什麼?引導學生進一步明白道理。

課後反思:上完《爭吵》後,自我感覺這節課的.思路還是比較清晰,學生也比較積極參與。但在一些問題的引導上還做得不夠明確,三年級學生有點莫名其妙,不知從何答起。另外感覺自己的臨時應變能力還有待提高,對於一些不在意料當中的回答有些手足無措。

三年級語文下冊的教學反思6

在教學《瀑布》一課時,我做到了以下幾點:

1、激情引入,整體感知。

首先我激發興趣,創設情境,把學生帶進詩中所描繪的又被多媒體所再造的瀑布情境中。真實的瀑布,動人的音樂,激情的範讀,三位一體,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受,學生的心絃被扣動,思維被激活,激發了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

2、通過讀,感悟語境,體會氣勢。

文中第一節比喻瀑布的水聲“好像疊疊的浪涌上岸灘,又像陣陣的風吹過鬆林”。讓學生觀看“浪濤翻滾,松濤轟鳴”,的動畫,在此基礎上學生感情朗讀,揣摩作者是如何用準確、生動的比喻突出了瀑布先聲奪人的非凡氣勢。這樣避免了對比喻句作複雜的講解,讓學生從自身體驗語言的美麗,體會瀑布的雄偉氣勢。文字的音效化將學生的體驗與重點句的欣賞,理解結合起來。

3、質疑啓思,突破難點。

新課標特別強調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學習。要讓學生自己與文本對話,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從自我出發去感受,去理解。“你喜歡哪小節?”“讀了這小節,你發現了什麼?”這些問題促進學生作個性化的選擇性學習。學生分組討論,每個孩子能自由、大膽地參與交流,表達自己的見解。學生思維碰撞、相互啓發,在協作交流中逐漸學會與人交往、溝通,消除人際交往中的自卑、緊張心理。讓每一個學生都有表現自己的機會和獲得成功的`可能。這樣營造了民主、寬鬆、愉快的教學氛圍,構建了教師和學生共同探討的新型師生關係。“千丈青山襯着一道白銀”用“掛”與“襯”作對比,引導學生觀察動態圖,此時學生水到渠成地理解了“瀑布”與“白銀”的相似以及“襯”字的貼切。這樣有利於引導學生以語言文字爲依託,揣摩語言文字的內涵,進一步理解語言文字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4、審美陶情,融爲一體。

欣賞完瀑布的色彩美之後,我再用錄像展現了第三節描寫的近看瀑布的情景。當學生欣賞到瀑布飛流直下,騰起水汽,緩緩飄落,如煙、如霧、如塵的美景時,他們陶醉了,此時的情感與作者產生了共鳴。爲這種親自體會到大自然的美而愉悅。這種審美感知力也就是審美素質的核心。在多角度欣賞了瀑布的壯麗和柔美之後引導學生自讀感悟,互讀點評,用聲音之美展現文字之美,景物之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反覆誦讀,在讀中揣摩語言,欣賞景物;在讀中陶冶性情,擴展想象;在讀中獲得美的享受,進而達到純熟的境界。贊科夫說“藝術作品首先要激發兒童的思想情感,其餘工作都應當是這些感情的自然結果。”

不足之處:

在教學過程中,不能考慮到學生的個性差異。雖然能較好地引導學生朗讀,但學生模仿朗讀多過於自身慢慢從朗讀過程中體會。

三年級語文下冊的教學反思7

《花瓣飄香》是一篇洋溢着濃濃親情的課文,情節直白,情真意切。課文通過一個小女孩給生病的媽媽送花瓣的事,表明了她是一個敬重父母懂事的孩子。在教學中,我認爲在感悟懂事和深化主題的環節,我處理的還算是成功的。

在第一課時充分朗讀的基礎上,讓學生說說這是一個怎樣的小女孩,抓住“懂事”這個詞,讓學生再自讀課文,找出認爲小女孩懂事的地方。新課標倡導課堂應該還原給學生,不應該是傳統的教師的告知代替學生的`思想。此時,我鼓勵學生主動積極地思考,並配上音樂,爲孩子營造一種安靜祥和的氣氛,果然,有的孩子認爲小女孩摘花瓣送給生病的媽媽,是非常關心媽媽的;也有的學生認爲她沒有摘整朵花,而只是摘了一片花瓣,可以看出小女孩懂得珍惜花草,非常善良,還有的學生認爲小女孩的爸爸交待她要聽媽媽的話,不要惹媽媽生氣,感覺小女孩非常懂事;可見學生透過語言文字真切地感受到小女孩是個懂事的孩子。

爲了讓學生將小女孩美好的品質牢牢記在腦海中。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作者被小姑娘的懂事深深感動了,於是第二天早晨——引讀最後一段。我想在這兩盆花中會藏有一張賀卡,請你選擇其中的一張寫一寫。花瓣有時代表一份心、一片情,如果你手中有這樣一片花瓣,你打算送給誰?你會對他(她)說些什麼?通過這一情境,讓學生也學一學小姑娘對周圍關心過自己的人表一表心意,讓我們的愛心也像這花瓣一樣向周圍的人散發出淡淡的香味。

三年級語文下冊的教學反思8

《她是我的朋友》是一篇感情真摯的文章,在這裏戰爭的殘酷被朋友間的友誼所替代,課文十分生動細緻地描寫了小男孩獻血過程中的動作神態表情,通過這些我們能夠感受到他內心的痛苦掙扎,學生可能也能夠感受到,但是他們無法系統地進行了解,因此需要老師進行指導,把他們所知道的進行點撥。

在學生的心裏朋友之間可能只是幫忙借橡皮本子,或者是一起玩,一起做遊戲,但是課文中朋友的含義卻要深重的多,在平時可能只是互相的幫助,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幫忙,但是到了朋友危難的時候,那時是最能夠考驗朋友的時機,你是否爲朋友涉險,是否肯爲朋友犧牲。也可以給學生講述兩個朋友在山林裏遇見熊的故事,這同樣也是一個朋友之間的故事,讓學生明白友誼不僅僅只是分享好吃的好玩的,他要比他們想像的沉重的多。她是我的朋友這篇課文的學習主要是抓住阮恆這個小男孩的表情動作來展開的`,從他的動作表情去推斷他的心理活動,去分析他的思想。

1、理解迫在眉睫,理解小姑娘當時情況的危急。先讓學生學習3、4段,通過朗讀這兩個段落,來理解小姑娘當時情況的危急,瞭解到事情已經是迫在眉睫了,沒有其他更好的辦法了。通過對這個小姑娘情況的瞭解,我們才能夠體會到阮恆當時做的決定的重要性,他是在救一個人的命,他不是簡單的舉手,他的舉手決定了他要救朋友的命,這是很可貴的品質。一個那麼幼小的孩子,他根本還不知道輸血是怎樣的一個概念,也不知道輸血的結果是怎樣的,但是他知道他輸血就可以救這個朋友,他舉手了,雖然猶豫過,害怕過,但他絕不退縮。

2、抓住阮恆表情動作的重點句子,分析人物性格心理。讓學生在課文中找一找阮恆的表情動作的相關句子,劃出來,然後進行分析。讀一讀這些句子,想想從這些句子中間你能夠看出什麼?讀讀第一句他爲什麼要顫抖着舉手,顯示出了他什麼樣的內心?舉了手又放下,放下又舉起來,這說明了什麼?當時他的心裏都在思考些什麼問題呢?最終他選擇了什麼?你覺得他只是單純的舉手嗎,他這次舉手是把生的希望留給了……找找哭的詞語,啜泣,嗚咽,哭泣,你從這些詞語中感受到了什麼?阮恆既然這樣的害怕,爲什麼他要去救這個女孩子呢?爲什麼他會有這樣的舉動呢?

3、關注阮恆的哭泣,進行辯論,他到底勇敢嗎?阮恆爲什麼這樣喜歡哭呢?他這樣哭算不算是個勇敢的人呢?你覺得他勇敢在哪裏,又不勇敢在哪裏?學生肯定會有這樣的矛盾心理,他明明那麼愛哭,哭了那麼多次,爲什麼我們要說他是勇敢的呢?在他們的心理勇敢就是不怕疼,不怕苦,男子漢是不會哭的。所以這裏進行辯論這個環節,讓學生自己去思考這個問題然後闡述自己的理由,對課文人物的理解是起到很大的作用的。然後教師在進行引導,進行一定的情境演示:當你認爲獻了血自己就會死,你還是舉起手時。因爲你想到了……當你強忍着哭,終究還是忍不住哭出了聲時,你還是咬着小拳頭想竭力制止,堅持獻血。因爲你想到……所以我們說阮恆是勇敢的。最後在學習的過程中,也可以讓學生說說你和你的朋友之間是如何相處的,爲什麼你和她能夠成爲好朋友,你覺得你的朋友有哪些優點是你喜歡的,說說平時你都爲你的朋友做過些什麼,你的朋友做過哪些事情最讓你覺得感動了?當和朋友之間鬧矛盾了,你們是如何解決的呢?通過與自己生活的聯繫來進一步理解朋友之間的友誼情感。

三年級語文下冊的教學反思9

《她是我的朋友》是一個既充滿了童真又充滿了感動的故事,爲了讓孩子們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內容,感受其中飽含的友情,理解詞語是至關重要的,所以我將第一課時的重點定在多法理解詞語上。

在三年級的詞語教學中,我們採用的是自讀發現→多法理解→迴文促析的教學模式,旨在與孩子的交流中探索更多、更有效的理解詞語的方法。在本節課中,孩子們的多法理解是學習過程中的一個亮點。經過了半年的培養,孩子們已經掌握了很多理解詞語的方法,但在這節課中,孩子能運用恰當的方法去解決自己解詞上的困難,正是他們能力的提高。比如:在理解“迫在眉睫”這個詞語的時候,孩子們就想到了四種方法,有通過看字面“眉”和“睫”來理解的,有通過換詞來理解的,有利用查字典來理解的,還有結合上下文來理解的。無論怎樣理解都能幫助我們解決閱讀中的障礙,這也就達到了我們的目的。

另外,詞語的積累,句式的積累也是這節課的一個重要環節,孩子在換詞的'過程中積累了很多詞語,比如表現情況緊急的“千鈞一髮、火燒眉毛、刻不容緩”等,描寫哭的詞語“號啕大哭、淚流滿面、放聲大哭”等。在聯繫生活理解“迫在眉睫”時,又積累了句式如果……就……。所以理解詞語的同時積累詞語也是語文學習中一個很好的方法。

雖然在這節課中,學生用多種方法理解了詞語,但有一些環節老師還沒有落紮實,比如朗讀“迫在眉睫”的時候,學生沒有讀出事情的緊迫與緊急,這個時候老師就應該停下來給學生一些情境或一些方法,幫助孩子讀出感覺,可我在這個環節中只重視了讀的方法,卻沒有看到讀的效果。另外學生說到了幾個表示哭的詞語“嗚咽、啜泣、哭泣、抽泣”時應該回到文本中體會這幾個詞語的意思是不同的,程度是逐漸加深的。我只是讓學生理解了大致意思,卻沒有細緻地追究它們的不同,忽略了這個教學的難點。

我是一個年輕的教師,雖然對工作有着極大地熱情,但是在很多方面還存在着不足,還缺少教學中的歷練,我會在以後的每一節課中多思考,多實踐,爭取更大地進步!

三年級語文下冊的教學反思10

葉聖陶先生寫的《荷花》是一篇寫景抒情的散文。寫了我在公園的荷花池邊觀賞荷花,被如詩如畫的美景陶醉而浮想聯翩,讚美了荷花以及大自然的美。文章語言文字優美,意境也美。而如何讓學生展開想象體會荷花的美麗,如何通過有感情地朗讀感悟語言文字的優美,產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是本文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所在。

一、藉助多媒體,朗讀感悟,體會優美的語言。

爲了讓學生能身臨其境,賞心悅目,好好體味文章語言文字的美,我運用了多媒體課件的展示,那一池婀娜多姿、千姿百態的荷花,深深地吸引了學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我重點抓住了“冒”字,讓學生換詞。通過與“長”“伸”“鑽”“探”“抽”“擠”等詞的.比較,學生很自然地體會出“冒”字用得好,好在它不僅寫出了荷葉的多、大、圓,還寫出了荷花旺盛的生命力,擬人手法的運用還表達作者對荷花的喜愛之情。

接下來,多媒體裏出現的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勢,一朵有一朵的姿態,正在盛開的,將要盛開的,含苞欲放的,在碧綠的荷葉襯托下,隨風搖擺,生機勃勃,學生也像葉老一樣被陶醉了。通過採取多種多樣的讀書形式,個人讀,指名讀,男女生賽讀,齊讀等,學生們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讀得津津有味,聲情並茂,似乎自己也變成了一朵亭亭玉立的荷花。

二、抓住留白,發揮想象,指導說話寫話。

課文第四小節中有一處留白:“風過了,我停止舞蹈,靜靜地站在那兒。蜻蜓飛過來,告訴我清早飛行的快樂。小魚在腳下游過,告訴我昨夜做的好夢”我抓住了最後的省略號,問學生,還有誰會告訴我些什麼?提醒學生抓住清晨荷塘的時間和地點的特點,展開大膽豐富的想象。學生的回答:“蝴蝶飛過來,告訴我她要爲我授粉。”“小鳥飛過來,告訴我,今天早晨它看到的事情。”“一隻小青蛙跳到荷葉上,告訴我在池塘遊玩的樂趣。”等等。

作者站在荷花池邊,產生了無限美好的遐想,他動情的描述也打動了我們。如果此時,你也是池中的一朵荷花,你會看到、聽到、想到些什麼?孩子們有的看到了遊人盪舟荷葉間,聽到了他們的歡歌笑語;有的想到自己變成了一朵荷花,正在翩翩起舞。

這節課,我藉助多媒體,引導學生進入美的境界,與文章產生共鳴,在聽說讀寫的訓練中受到薰陶。但自己的教學語言還不夠精煉。課堂教學中,點撥語、評價語等語言設計,還不夠到位,必須好好斟酌,應該更有針對性。今後要努力發現課堂教學中的不足,並加以改進,這樣才能不斷進步。

三年級語文下冊的教學反思11

我很早聽到這個詞語,前不久,我與學生一起研讀課文《驚弓之鳥》時,有意鼓勵學生各抒己見,大膽說出自己的獨特感受。在多數學生根據課文後面的思考題,對射箭高手更羸的經驗之談表示認可和讚揚後,也有少數學生談了自己的不同感受:

一學生說,我覺得我們應該從這隻可憐的驚弓之鳥身上吸取一點教訓,那就是從小就要培養自己經受挫折的能力,不能像這隻雁一樣,只因爲被箭射傷過,後來一聽到弓弦響就驚慌失措地墜落到地上。

我們班上不是有的'同學曾經因爲某次考試不及格,受到家長的訓斥,現在一聽說考試就心慌嗎?--這個學生由落地的驚弓之鳥談到了當前教育界的一個熱門話題:要注重培養青少年經受挫折的能力。這是本課教參書書上並未涉及到的內容。我帶頭爲他的獨抒己見鼓掌。

另一學生說,我覺得更羸的所作所爲不值得稱讚,因爲他缺少人道主義。他明明知道那隻受傷的鳥不能再受驚嚇了,但爲了在國王面前顯示自己的高明,又故意拉動弓弦,使那隻可憐的鳥又一次遭受精神上的打擊,摔落在地上。鳥是人類的朋友,更羸的惡作劇有點殘酷無情了。

這位女學生獨闢蹊徑,居然能從保護鳥類的角度來談感受,體現了女性注重情感同情弱者的心理體驗特徵。同樣,這樣的感受內容也是教科書上沒有的。雖然有的學生認爲此說有點牽強附會,但她能大膽地說出自己的獨特感受,且言之有理,這一點就值得充分肯定。我又一次帶領全班學生熱烈鼓掌。

三年級語文下冊的教學反思12

杜牧的《清明》是小學教材中一首膾炙人口的詩。對這首詩的教學,大多數教師都只是叫學生背誦並默寫就完事。教師們提起這詩,要讓學生說說這詩的意境或大意,能講好的寥寥無幾。可見其教學效果並不好。那麼該如何教好這首詩呢?我對上述教師教學行爲的反思有以下幾點:

一、背誦默寫與理解複述相結合

理解詩的大意可以提出這樣幾個問題:

1、詩中寫了哪些事物?

2、詩人是怎樣描寫這些事物的'?

複述這首詩可以選幾個不同層次的學生來講述,以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在這基礎上理解背誦,最終纔去默寫。

二、對詩歌的意境作些探究

(1)這詩寫清明前後,天氣多雨,雨絲綿綿,又密又細。春雨、行人、問路,牧童指點杏花村等構成春天野外的雨景,這是什麼樣的意境呢?

(2)“斷魂”如何理解呢?有作“失意落魄”解。認爲清明雨多,細密令人失魂落魄,表達詩人渴望安寧的思想感情。有作“消魂暢快”解。認爲“斷魂”是遊興的一種反襯,說明行人即使欲斷魂也不願還家。

三、採用求異思維賞析詩歌的意境

第一行:清明時節 雨紛紛——春雨入趣(春)

第二行:路上行人 欲斷魂——遊人惆悵(雨)

第三行:借問酒家 何處有——探問酒家(探)

第四行:牧童遙指杏花村——勝景賞花(勝)

這首詩與我國的傳統節日清明有關。課前我調查了學生,學生對清明節的習俗知道很少,甚至部分學生不知道。所以我在本節課開頭設計了清明節的由來和相關習俗。目的是讓學生了解我國的習俗文化。在教學詩意時,我結合製作的課件,讓學生看到春天花紅柳綠的畫面,幫助學生理解詩意。在教學詩意時,鼓勵學生質疑。根據學生的質疑,教學詩意。在學習古詩後,我讓學生跟着視頻資料讀,學生積極性較高,效果很好。

三年級語文下冊的教學反思13

《一個小村莊的故事》這篇課文雖然篇幅短小,但蘊涵着深刻的道理。講的是由於人們亂砍濫伐,原本靠鋒利的斧頭建造的美麗家園,又終究毀在了鋒利的斧頭之下。本節課一開始,我板書課題後,就用語言描述了“美麗的小村莊”:鬱鬱蔥蔥的森林,清澈見底的河水,湛藍深遠的天空,如詩如畫,空氣清新甜潤。接着引導學生感情朗讀,把小村莊的美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使同學們不由得陶醉其中。正當同學們身臨其境地感受着小山村的美景時,我一邊出示小村莊變化後的圖,一邊說:“不知過了多少年,最後這麼美麗的小村莊什麼都沒有了。”通過這種強烈的對比,巨大的視覺衝擊,深深地觸動了學生的心。這個美麗的小村莊爲什麼會消失呢?學生們一下子產生了懸念,從而激發了他們強烈的探究慾望和濃厚的學習興趣。教學中我緊緊圍繞“小村莊爲什麼會消失?”這一問題展開討論。先讓學生自由讀讀課文2—4自然段,找出表示變化的時間的詞“一年年”“一代代”,讓學生體會到這個變化的時間很長很長,然後重點引導學生理解一代代的人們都做了些什麼,把有關的句子劃出來。如學習重點句“誰家想蓋房,誰家想造犁,就拎起斧頭到山上去,把樹木一棵一棵砍下來。”這一句時,我抓住“誰家”問學生:“你家想幹什麼?”學生們說出了 “蓋新房”“做傢俱”“要柴火”“搭木棚”“造工具”等種種人們只顧自己的生活所需而做的砍伐之事。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洪水的無情,內心的體驗也更加強烈。最後,通過寫話練習,增強環保意識。

學生通過感情朗讀課文以及聯繫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瞭解了課文內容,並理解了含義深刻的句子。在學生領會愛護樹木、保護環境、維護生態平衡的'道理的基礎上,最後我設計了一個環節:學到這,你想對小村莊的人們說些啥?把這些話寫下來,通過小練筆來增強了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學生們都能聯繫實際告誡村莊的人們以後不要破壞環境,要愛護大自然,否則會受到大自然最嚴厲的懲罰。從而激發學生保護環境,珍愛大自然的感情。

三年級語文下冊的教學反思14

這篇課文是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的一篇童話故事,講的是小駱駝聽了小紅馬說他難看的話覺得挺委屈,

後來跟媽媽到沙漠旅行,明白了駝峯、腳掌和眼毛的作用,告訴人們要判斷一種事物的美與醜,不能只看外表,必須運用辨證的眼光去看。課文層次清楚,語簡潔,富有情趣,將動物常識於生動形象的童話故事中,有利於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有利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有利於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在教學中,我主要設計瞭如下環節:

1、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要做到把語文教學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本課首先要解決的是瞭解駱駝的身體各部分的作用,我讓學生邊默讀邊思考各部分的作用,爲什麼有由這些作用。讓學生在積極自主的閱讀實踐中獲得答案,懂得駱駝的腳掌、眼毛和駝峯在沙漠裏各有很大用處的同時,明白判斷事物的美醜,不能只看外表,要看其有沒有用處的道理。

2、留下空白,發揮想象。

在教學最後,我啓發學生想象,續寫故事:沙漠旅行後,小紅馬和小駱駝再遇,他們會說些什麼,做些什麼,並上臺演一演。讓學生從“靜”的氛圍中解放出來,充分想象。讓學生在想象和說話中內化知識,深化主題,使學生能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有一個完善。

3、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加深感觸。

本文的教學重點:駱駝的駝峯、腳掌、眼毛在沙漠裏的特殊用處。但是如果馬上圍繞主題展開,學生一定不能深刻理解駱駝在沙漠中的獨特作用。因此我通過讓學生品讀課文的語言文字,再借助課件的幫助,讓學生感受沙漠的惡劣環境,對沙漠的惡劣能有一個完整的'認識,爲下文的學習作了鋪墊。接着我說就是在環境這麼惡劣的沙漠裏小駱駝和駱駝媽媽進行了一次愉快的旅行,轉入學習最後一個自然段,讓學生對最後一個自然段提出質疑,引導學生髮現問題,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探求問題答案的熱情,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在反覆朗讀“我應該感到自豪纔對”中加深體驗。

三年級語文下冊的教學反思15

《奇異的植物世界》這課課文富有情趣,有新奇性。課文主要介紹了哈哈樹、帶電花、蠟燭樹、醉草、捕蠅草、水笛荷這六種奇異的植物。這篇課文內容比較淺顯,線索清晰,學生易於弄懂。

授課之前,我先向學生介紹了“大王花、巨型魔芋、百歲草、白鷺花”以及大家比較熟悉的“含羞草”等奇異植物,巧妙地把學生們的注意力引到課堂上來,然後緊繞課後問題“本自然段向我們介紹了哪種植物?它有什麼特點?”展開教學。教學中,我採用“先扶後放”的教學策略,學習2自然段以扶爲主,先指名朗讀課文,再讓學生根據以上問題在課文中找答案,再指名反饋,老師作適當點撥,並同時完成相關的表格。3~7自然段讓學生自主學習,繼續完成相關的表格。學生自讀文本後逐段解決這個問題,再向全班同學反饋學習情況。這種在問題的引領下“扶放結合”的教學,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這樣的教學方式既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也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

當然,在本節課中我也出現了許多不足:(1)由於本節課安排的內容比較多,擔心在講解的過程中,各環節銜接的不夠緊湊,過渡語不夠豐富。(2)在指導有感情朗讀時,採用的方法不夠豐富,導致收到的效果與預設的產生一定的差距。在今後的教學中,一定不會再讓相同的問題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