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一年級教案 > 人教版一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彙編15篇

人教版一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彙編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5W 次

作爲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人教版一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人教版一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彙編15篇

人教版一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

《蘭蘭過橋》是新課標人教版小學一年級上冊的.第32課,本文內容較長,要使學生能充分地朗讀,必須抓住重點段落、重點句子進行練讀,這樣學生才能很快地抓住橋的特點來學習課文。我設計小組合作學習,抓住重點句子,說說自己喜歡的理由,通過反覆朗讀,欣賞圖片感受,實物展示,學生對於橋的特點是比較明確的。

人教版一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2

《畫家鄉》是一篇十分能激起孩子學習慾望的課文,浩瀚的大海,美麗的山裏,寬廣的平原,遼闊的草原,繁華的城市,這一處處風景給了我們美的感受。

“畫家鄉”是本課的課題,雖然課題比較簡單明瞭,但存在着一個難點:什麼叫做“家鄉”?這個概念比較抽象模糊,一年級的孩子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我安排了一個對話:什麼是家鄉?從而讓學生明白,“家鄉”就是這個概念,並通過師生談話,讓學生明白自己的家鄉在哪兒,有些什麼東西,爲第2課時的拓展學習做一個鋪墊。

《畫家鄉》一課文中五個孩子以畫畫的形式介紹了自己的家鄉,向小朋友們展示了我們祖國清新美麗的山水。課文圖文並茂,情景交融,可以說是一幅極具人文色彩,適合欣賞、領悟的風景畫。學生在欣賞美的同時受到了美的薰陶,積累了美的語言,獲得了美的享受,培養了美的情操。一幅幅的優美的畫面不僅讓孩子們感受到了祖國的美麗與家鄉的可愛,更激發了對祖國和家鄉的熱愛,使孩子們不由自主地想拿起筆去畫自己的家鄉。因此,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爲有興趣地朗讀課文,積累自己喜歡的'語言,識字、寫字,畫一畫自己的家鄉。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低年級的孩子要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激發閱讀興趣在低年級教學中是重要目標之一。因此,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把閱讀作爲本課的教學重點。結合課文插圖,向孩子們展示祖國各地的秀麗風光,把學習課文變爲和小畫家交朋友到他們的家鄉去遊覽的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孩子們去祖國各地遊覽、觀賞。這時,讀課文不再是一件枯燥的事,而是一次有趣的旅遊。學生在愉快的讀書活動中走進了文本,感知了課文內容。這樣既符合兒童的心理特點,又激發了學生對學習課文的興趣。

在觀察濤濤撿貝殼時,我問“濤濤在海灘上撿了許多的貝殼,他撿的貝殼有什麼樣的呢?”學生回答:有五角形的、有扇形的、有三角形的、有像蝸牛的殼……接着問:請你用一個詞語來形容好嗎?學生回答:五顏六色、各種各樣、奇形怪狀……是啊,他撿了許多形狀各異的貝殼,多得都拿不下了,難怪他的臉上露出了那麼開心的笑容。那就讓我們一起和濤濤去海邊撿貝殼吧!學生感受到濤濤撿到貝殼時的高興心情。在教學中,我們要善於挖掘教材,從學生的認知點出發,讓學生從生活、活動、思索、合作交流中學習,儘可能多給一點思考的時間,多給一點活動的空間,多給學生一點表現自己的機會,讓學生多一點創造的信心,多一點成功的體驗。

人教版一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3

在《兩隻小獅子》這一課的教學中,看着學生童趣盎燃的表演,聽着學生朗朗的讀書聲,我感受到了學生髮自內心的快樂。在教學中,我爲學生創設了一個“童話”般的情境,爲學生搭建了一個激發想象、釋放才智的平臺,充分發揮自主式、參與式的教學優勢,把課堂還給學生,使每個學生在快樂中學習。

滿意之處有以下兩點: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我做到了深掘教材,敢於創新,爲學生創造了思維、想象、表達的寬鬆環境。如讓學生思考:看到懶獅子這樣,你想對它說些什麼?在學生思考的同時,教師予以點撥、誘導,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發揮想象。在教學活動中,我創設情境以夥伴的身份來到學生中在教學活動中,我創設情境以夥伴的身份來到學生中間活動、表演,完全捨棄了“師道尊嚴”。課堂上突出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實現了師生間平等對話。

上完這節“童話課”,我深切地領悟到,要使學生主動、富有個性地學習,必須從學生這一主體出發,在課堂上爲他們栽下一棵枝繁葉茂的.梧桐樹,爲他們創設一個揮灑自我的樂園,從而實現“我喜歡學”。同時,也讓我感到情境教學,對於低年級學生猶如“靈秀之泉”,滋潤着他們的心田,對培養情感、啓迪思維、發揮學生主體,培養學生的參與性、自主性、創造性,審美情趣,提高綜合素質都有積極作用

人教版一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4

《棉花姑娘》一文向我們講述了一個生動的童話故事:棉花姑娘身上長滿了蚜蟲,燕子、啄木鳥、青蛙都“心有餘而力不足”。最後七星瓢蟲治好了棉花姑娘的病。這篇課文講的是我們身邊的科學,語言貼閤兒童特點。透過學文,讓學生明白燕子、啄木鳥、青蛙、七星瓢蟲分別吃什麼地方的害蟲。激發熱愛科學、探索科學的興趣。

我教學的是第一課時,學習課文的第一至四自然段,理解課文資料,在各種方式的朗讀中主動體驗故事中主角的心靈世界,並從中瞭解不同動物消滅害蟲的本領。教學過程主要圍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

1、識字教學。本課要求認讀的生字不多,我採取了集中識字的方法來進行教學。在課題導入時,就出示“姑娘”兩個生字,先讓學生明白這兩個字分開與合在一齊不同讀法,再讓學生比較這兩個字,透過舉例明白姑娘是對女孩子的稱呼,所以都是女字旁。“棉花姑娘”是本文的主人公,輕聲“花、娘”是本課朗讀中的一個難點,一開始學生就能注意到拼音中有兩個是要念輕聲的,雖然有些學生可能念不好,但有了這麼一個第一印象後,就方便了對輕聲的指導朗讀。之後,在學生初讀課文之後,我組織學生進行學習了其他生字詞。其中,我抓住了“蚜”和“啄”兩個字,引導學生明白偏旁和字義的關係。另外,我還利用“班”來識記“斑”,組織學生有重點地掌握生字的音、形、意。

2、說話訓練。我設計了三處,第一次是是初讀課文後,讓學生用上“棉花姑娘(),()、()和()來了,但是(),最後()。”培養學生的概括潛力。第二次是在學生再讀課文之後,讓學生用一句話來說說棉花姑娘請了誰、誰和誰幫自己捉害蟲。第三次是在細讀二到四小節之後,讓學生用上“因爲所以”說說燕子、啄木鳥和青蛙爲什麼不能幫忙棉花姑娘,並從中瞭解不同動物消滅害蟲的本領。

3、《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對話首先是讀書實踐,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理解、體會,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薰陶。

在教學課文中重點語句:“棉花姑娘生病了,葉子上有許多可惡的蚜蟲。”“她多麼盼望有醫生來給她治病啊!”透過請學生看圖,體驗蚜蟲的可惡。透過談感受讀,在讀中悟、在悟中讀,培養學生的朗讀潛力。讓學生在讀中去體驗故事中主角的心靈世界。在讀讀、議議中瞭解一些科學常識。比如,在指導學生讀好棉花姑娘的請求語氣時,我讓學生就把自己當作棉花姑娘,讓他切身感受到棉花姑娘急切求助和痛苦的情緒,從而能夠更到位地讀出棉花姑娘請求的預期。然後透過提示語進行引讀,擴大學生想象的空間,讓學生帶着自己的理解,帶着自己的`感覺去讀,會有不同的效果。這樣就加深了學生對文本資料的理解、感悟。而在指導燕子、啄木鳥和青蛙的話時,分兩個層次,先讀懂話中的意思,再想想用什麼感情讀。另外,由於本課的人物主角鮮明,對話較多,加上一年級孩子又十分愛表現,所以在指導學生充分朗讀、感悟文本時,我爲他們創設了一個情景,在口語交際中有效地指導朗讀,使學生進一步深入文本,獲得了更深層次的感悟。

但由於課堂容量太大,時間不夠,最後的寫字環節沒能得以很好地落實,沒有留給學生充分的練習時間。同時每個環節分配的時間過少,整個教學過程顯得過於倉促,目標落實不夠到位。好的課堂就應要有所捨棄,有所側重。想面面俱到最後只會落得個“面面不到”。

另外,我認爲自己還有待改善的就是對學生的激勵語言比較貧乏而蒼白,如果更加生動,更加有針對性一點,相信課堂互動會更好。閱讀教學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值得我細細研究、探討。我要從上好平時的每一堂課開始,積累點點滴滴,不斷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水平。

人教版一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5

新課程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大家雖然都在實踐,也都處於與學生同樣的起跑線上,但我們畢竟是教育者,有的東西還要老師們的不斷引導,領着我們的孩子也走進新課程。

一、聯繫生活實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語文是母語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是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如何讓我們的課堂與學生們的生活實際相聯繫,就顯得特別重要,我在平時的課上也是經常鼓勵學生在生活中學習知識、認識生字,讓我們的課能與生活接軌,這也是對我們課堂的最好延伸。在我的這堂課上,也是在學生學習生字以前,讓他們先說說“這裏有你以前認識的字嗎?你是怎樣認識的?”目的是想激起學生生活的火花,說說在生活中有沒有看到過,讓學字與他們的生活實際相聯繫,而且也鼓勵了像這樣的學字方法及途徑。這對學生學習語文是十分有利的,特別是在新課程實施的今天,就顯得特別得重要。

在教材的處理上,我也注意與學生們的實際相聯繫,使我的'課能“立足於文本,又不拘泥於文本”。比如在學習濤濤的家鄉後,我讓學生以濤濤的身份向大家介紹自己的家鄉,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更主要的是能對文本進一步地延伸,學生可以自己加減內容,除了書上的,還可以是圖上看到的或自己想象到的。這樣也能拓寬學生的說話空間,同時使課堂顯得更加豐滿。

二、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努力成爲學生學習的親密夥伴

新課程理論提倡教師的角色的轉位,觀念的轉變。需要教師重視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生的感受和體驗,做學生的學習夥伴,在教學中與學生共同學習,共同進步。所以在我的課上,往往會聽到這樣的問題:“你讀懂了什麼?你從圖上看到了什麼?你有什麼發現?你知道了什麼?”。我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的答案,自主地探究。比如在學習濤濤的家鄉這一段時,我只是問:你讀了課文,讀懂了什麼?沒有做過多的提示。這樣,我就留給學生很大的思考空間,學生擁有主要的發言權,老師這時已不再是領導者,而成了學生們的學習夥伴。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就能真正的體現,學生的學習也纔是自主的、探究的。

三、改變評價方式,努力使每一個學生參與學習評價

傳統的教學中往往以教師的評價爲主,學生處於被動的地位,根本沒有發言的機會。這種評價,使學生在性格和情感受到壓抑,難以形成開朗活潑的性格,不易形成創造性人格,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視野的拓寬。而現在的課堂教學,越來越注重學生評價與自我評價,提倡讓學生自己來參與評價。在我的這堂課上,有位小男孩在讀課文後,我問他:“你認爲你讀得怎麼樣?”那位學生也很老實,搖搖頭說:“不好。”還讓他請一位自己認爲讀課文不錯的學生來朗讀。恰恰這位被請的學生有個地方讀錯了,好些同學都在笑他。那位同學臉都紅了。這時我隨機應變,馬上抓住一位笑得最大聲的女孩子,故做糊塗地問:“你爲什麼笑啊?”她說:“他哪個地方讀得不好。”我馬上有追問:“那你能讀好嗎?”使得剛剛的笑聲,變成了一陣學生對學生的朗讀評價聲,我覺得我能抓住這點細微的東西,讓它碰發出智慧的火花,還是值得探討的。

四、圖音結合,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

我根據低段孩子形象思維比較豐富的特點,在課上大量運用了形象的圖片,來幫助學生理解和說話,這樣就降低了說話的難度,使更多的學生主動地參與到說話中來。比如在學習第二段的時候,我讓學生學着“那麼……那麼……”的句式說話,對於一年級的學生來說還是很有難度的,我就利用幾張形象的圖片,給學生們創造良好的說話情境,使得孩子們也有話可說。另外,我在課前安排的家鄉圖片的欣賞,也是喚醒學生對美的感知,從而激發起學生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新課程是一門永遠也學不完的課,課程改革爲我們帶來的新的教學理念,爲學生髮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我認爲,凡是學生能夠探索出來的,教師決不替代,凡是學生能夠獨立發現的絕不暗示,讓學生從生活、活動、思索、合作交流中學習,儘可能多給一點思考的時間,多給一點活動的空間,多給學生一點表現自己的機會,讓學生多一點創造的信心,多一點成功的體驗。

人教版一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6

指導寫字,筆筆到位: 人教版教材字詞手冊每課都安排了筆順表,可見非常重視漢字的書寫過程。因此,我嚴格要求學生按照筆畫順序來書寫,同時還注意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創造性,鼓勵他們運用各種方法來識記生字。如在教學生字“量、最”時,我先讓學生仔細觀察,看看這兩個字有什麼共同點,(都是上下結構,都是日字頭)歸納出來後讓學生看字詞手冊上的筆順表,邊說筆畫名稱邊書空,然後對關鍵筆畫進行點撥,最後讓學生描紅、臨寫。寫前先唱寫字歌,擺好寫字姿勢。我在巡視過程中適當指點,並給學生寫得好的'字畫個小紅星,這對學生起到較大的激勵作用。

人教版一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7

今天上的是《畫家鄉》的第一課時,記得一年前我也上過這課,當時的情景依然清晰地在我的眼前閃現,雖然當時上得並不理想,但是一拿到這篇課文就感覺特別親切,我想這樣的親切感給了勇氣和力量再次嘗試。經過反反覆覆地研讀課文,查閱了許多相關的資料,我才動手重新備課,在我備課的時候我發現以前一些想不通的問題現在一下子就想通了,也能找到應對的策略,總得來說,當時覺得自己備得還是比較合理的。經過與孩子們一起學習課文,有一些想法現總結如下:

一、面向全體,發揚個性

我在設計教學的時候就把面向全體學生,發揚孩子個性放在第一位。在識字環節中,我讓孩子們在自由讀,小老師帶讀詞語過後就發揮自己的識字本領,把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大聲地說出來,孩子們做得很棒,有好多孩子都能發揮平時的水平,說得像模像樣,如講到了“市”是翹舌音,還說到了“寬”“奔”是前鼻音,說到了“密”與“蜜”要區分開來,“匹”和“四”、“樓”和“數”長得差不多,“撿”要用手來撿,所以是提手旁,而“臉”是身體的部分,所以是有月字旁的等。在幾處語言訓練中,孩子能積極動腦,說出自己的風格,說得與其它人不一樣,這一點值得表揚。在用“那麼……那麼……”說話時,孩子們就說到“山那麼遠,那麼高。”“花那麼美,那麼香。”“小草那麼綠,那麼密。”“學校那麼大,那麼漂亮。”等好句子。

二、精心設計,促進表達

近期我們一直都努力地在把作業揉進課堂,這篇課文作業本上沒有什麼特別的作業,最多的就是說話訓練,所以我結合課文後面的“讀讀說說”設計了多處語言訓練點。第一自然段有用“愛……也愛……”來說,第二自然段有用“那麼……那麼……”來說,最後還有一個仿照課文來說的練習“我的家鄉在……。這裏的…那麼……那麼……”。孩子們說下來以後,我思考着,其實我有時確實小看他們了,原本以爲他們說不出第三個練習,還準備了許多照片想給他們提示,但其實小朋友有自己的想法,如果我把提示給他們看了,他們也許倒說不出來,因爲我給的是一些有名的地方,但這些地方對於他們來說特別陌生。而他們說的都是身邊的.事物,如“我的家鄉在農村。這裏的學校那麼大,那麼漂亮。”“我的家鄉在海鹽。這裏的樓房那麼多,那麼新。”“我的家鄉在平原。這裏的花那麼香,那麼美。”從這裏我深深地懂得了語文是生活的提煉,生活是語文的外延,只有引導孩子們認真生活,仔細觀察生活中的細小事物,才能促進他們說出生動活潑的句子。

三、以讀促悟,以悟促讀

低年級孩子重朗讀,當孩子有了自己的理解就能讀出不同的韻味來。在這一點上,我也努力着使孩子們能更自然地更輕鬆地培養語感。

這節課中,我主要引導孩子讀懂讀好濤濤家鄉的這一段。經過自由讀,孩子們能夠知道濤濤家鄉的海很藍很寬,再讓孩子讀出很藍很寬的感覺,他們就一個比一個讀得好,當然必要的評價能更好地激發孩子們表現的慾望。我在評價時用到了“我的眼前好象就有這麼一個很藍很寬的大海。”“你讀得更藍更寬了。”“你的大海真美呀!”等。

在感受魚蝦和船多時他們都能找到關鍵詞,特別是一個男孩能說出“一艘艘”和“一艘”的區別,“一艘艘有兩個艘,表示船很多,而一艘只表示一隻船”經過引導,孩子們也能說較多這樣的詞,如“一片片落葉”“一朵朵花兒”“一棵棵大樹”等。孩子們理解了課文,讀起來自然就更有感覺了。

四、細數不足,努力完善

一堂課下來,還是有很多地方值得探討的,需要在以後的教學生涯中細細琢磨,努力完善。在朗讀感悟時,我發現孩子們個別讀時大部分能有一定的感情和個性,而齊讀時效果就沒那麼好,顯然班中一些孩子的語感還需要好好培養。在體會魚蝦多的時候,一個孩子能找到裝滿,但是當我想讓孩子們說說滿到什麼程度時,一些孩子就想偏了,說船上裝了許多貝殼,裝了許多海鮮,這主要還是引導時的語言準確度不夠。在孩子說到一艘艘表示船多後,我馬上再請其它小朋友來說一個表示數量多的詞,站起來的孩子沒說對,其實像這樣的問題是可以避免的,我應該讓剛纔理解這個詞的孩子先說一個,再請其它小朋友去說。遇到一些需要我思考一下再給出評價的回答時,我缺少了明確的反饋,這種模棱兩可的評價會給孩子造成困惑,而我的遲疑也可能會帶給學生不好的影響,讓他們養成一些不好的習慣,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努力改掉。我覺得各個環節之間連接得比較緊湊,但在某些環節中,我的節奏稍微慢了點,所以縮短了孩子們寫字的時間,留給孩子們寫字的時間太短,這是需要改進的。

人教版一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8

在教學《棉花姑娘》第五自然段時,爲幫助學生理解,我讓學生通過合作表演來理解了“很快”、“驚奇地問”等詞語,促進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爲了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讓學生先在小組中分角色表演,又讓學生對錶演進行評議。把讀、演、評融爲一體,調動了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使其對課文的理解更深,學習效果更好。學生在歡樂的課堂氛圍中喚起了學習的情感,既發展了語言,學會了傾聽、評價、欣賞,又嚐到了成功的喜悅。老師關注了學生的'發展,真正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這個教學片段中,有一些不足之處。比如:教學中,學生指出“圓圓的”一詞要讀得圓一些,這是件好事,但我沒有及時引導更爲重要的詞語“很快”和“驚奇”應該怎麼讀更好,使得此處的品讀理解只停留在淺層次上。在鼓勵學生方面,今後應該像趙志祥老師說的那樣,對學生不要太吝嗇要多看一看他們進步的地方,讓他們經常嚐到成功的喜悅

人教版一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9

a 新課標人教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第29課《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是一篇具有教育意義的童話故事,文中敘述了國王在選擇繼承人時用了一種非常獨特的方法:誰能用種子培育出最美的花,誰就是他的繼承人。最後,被選爲繼承人的卻是手捧空花盆的孩子--雄日。

語文課堂教學應該是生成性、動態的過程。小學生在閱讀課文的過程中自行發現,提出了一些自己在備課時沒有設想到的,非常獨特的想法。這時,我及時的抓住這個機會,教育學生遇到具體事情的時候要動腦筋思考,學會隨機應變。這種教學方法不但尊重了學生獨特的體驗,發揚了他們的個性。還延伸了課後的安全教育,我覺得這可說是一舉兩得呀!

新課程改革下,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不再是以往的“灌輸式”教學,而代之與開放式的、不斷生成的、充滿活力的教學方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創新點,善於抓住時機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上述摘錄的教學案例中,這個創新點是由學生自己挖掘的,沒有張演瑜小朋友獨特的想法,就沒有了“有時也可以不誠實的”的“創舉”。而我只是爲學生營造了一個輕鬆、和諧、的學習環境,讓他們大膽地想、盡情地說,不斷地進行創造性思維。

《手捧空花盆的孩子》這堂課給了我今後如何進行課堂教學一個啓示,即要針對學情變化發展靈活組織教學。這一案例中,我認爲主要體現在注意保護學生的發現,尊重學生,相信學生,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探究精神。因爲“在兒童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語文學習不應該僅僅是讀和背,更重要的是鼓勵孩子們不斷創新,這樣我們的課堂纔有生機,纔有活力。

人教版一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0

《咕咚》是一篇童趣盎然、情節曲折的童話故事,這個故事教育學生:聽到或遇到任何事情,一定要動腦想想或去實地看看,不要盲目地跟隨別人。在教學本課時,我做到了以下幾點:

1、低年級學生還是以玩爲主,抓住學生這一年齡特徵,在導入新課時,我先模仿動物的叫聲,讓學生猜猜是什麼聲音。接着再故做神祕地發出“咕咚”的聲音,再讓學生猜猜這是什麼聲音,從而引入課文學習。這課的導入方式是爲了設置懸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營造一種將閱讀期待。

2、文本的意義,只有在學生主動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才能產生,在教學時我着力讓學生參與有感情朗讀、看圖想像、即興表演、動作模仿等活動,讓他們能從各自的經驗和體驗出發,引領學生深入課文,使學生與文本之間建立起和諧的對話關係,使他們由讀文、看圖進入悟境、悟情、悟理的閱讀境界。

研究課《咕咚》反思

《咕咚》是第二冊一篇圖文並茂的童話故事。故事情節生動有趣,內容淺易易懂,很適合低年級學生學習。那麼,如何把語文課上成語言文學訓練課,讓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發展思維,提高語言能力,陶冶思想情操呢?我主要採用了以下的指導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設疑引入,激發興趣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動力。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徵及心理特點,形象有趣,富有懸念性的東西最能吸引其注意力。於是,我採用了實物作了一個實驗,用木瓜在高空仍進

水桶裏,發出咕咚的聲音,引導學生思考:這是什麼聲音,你想知道嗎?接着板書:咕咚,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麼?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積極性也調動起來了。

二、圖文結合,感知課文內容

根據低年級學生認知事物的特點,我充分利用課文插圖,圖文結合,幫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在聽錄音的基礎上,引導學生仔細觀察3 幅圖,把3 幅圖連起來問: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然後圖文對照

,學生自學討論:哪些自然段寫了1 、2 、3 幅圖。這樣圖文對照,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討論自學,很快地理解了課文的意思以及它們的聯繫,並能看着圖,用自己的話把課文的意思說出來。

三、抓住重點語句,理解課文內容

本文的重點是通過朗讀訓練讓學生加深對課文中心意思的理解。我讓學生在看懂圖意,感知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討論:當聽到咕咚聲音時,小兔、小猴、狐狸、大象、野牛等怎樣做?誰做的對?爲什麼?接着我根據學生的回答抓住重點,因勢利導,指導朗讀,如:小猴兒,大夥兒說的活要讀出驚慌緊張的語氣;野牛說的話應不慌不忙,表現它做事不盲目,不跟別人跑,弄清事實真相。這樣,通過多次反覆朗讀品味課文,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了學生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學的能力。

四、角色演評,滲透德育

童話故事的教學運用“角色演評”的方法,不但能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而且使學生對童話隱含的思想因素得到內化和昇華。教學《咕咚》這篇課文時,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發揮自己的創造能力,展開想象,進行角色表演。表演前,強調對角色的理解,注意角色的語言、動作、神態;表演後,可讓學生進行角色獨白,並對角色進行評點,使學生在有趣的表演和評點中,發展思維,提高語言能力,陶冶思想情操,教育學生要學習野牛做事弄清事實真相的精神。

以上指導方法的結合運用,我的教學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學生不僅獲得了知識,也發展了思維,提高了語言運用能力,同時情操也得到陶冶。

人教版一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1

這節課給了我啓發,我覺得朗讀在這一課的學習中取到了很好的效果:學生在讀中激發了學習興趣,在讀中自學了生字詞,在讀中理解了課文,在讀中獲得了自己的感悟。朗讀,使學生嘗試了自我學習;朗讀,也讓我取得了理想的教學效果。

1、把“讀”作爲教學主線,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語感

在這一教學環節中,我實踐了一個樸素的思想——重複—重複—再重複。在螺旋遞進的重複中,學生對於課文中出現的字、詞、句進行了感知,在不斷地詞句“拼裝”中,巧妙地實現了課文內容梳理、字詞鞏固、理清脈絡等三大目標。也許,這就是語文教學中整合思想的`一種體現吧。

2、以學生爲本,重視學生閱讀的獨特感受

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爲。要珍惜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提倡多角度、有創新的閱讀。我在教學中,讓學生充分張揚個性,如“讀了這句話你想問什麼?”“我們家的電視還會變頻道嗎?爲什麼?”這些開放性的問題。都使學生對課文作出了各自獨特的思考,因此,學生對問題作出了多元化的解答,也從中學會了自己品讀、揣摩、推敲課文。

3、多元朗讀,培養學生能力

本課教學設計中,我努力運用多種朗讀方法,把朗讀與語言感知、理解課文結合起來,讓學生在聽、讀、演、議中體會“關愛他人”這一中心。在默讀、合作讀、引讀中探究課文內容,在表情朗讀、讀中想象,讀讀背背中深化課文中心。

我在想:如果每一節課都象上這節課那麼成功,那我的語文教學將會上一個新的臺階,孩子們也會在這樣的教學中,如魚得水!

人教版一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2

一、發揮學生主動性,讓識字變得有趣

只有當學生髮揮了思維的積極性、主動性,以其特有的經驗作爲記憶的支柱形成聯想,或利用漢字的造字規律,特別是形聲規律對形音義進行有意識記,才能比較牢固地建立起字形與音、義的聯繫,記憶的效果也纔會好。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我鼓勵學生把自己的識字方法與老師同學分享,並不時地鼓勵學生觀察仔細、方法巧妙,並熱情地爲學生精彩的發言鼓掌,學生識字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識字興趣濃厚,因爲識字教學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學生呈現出的識字方法可謂百花齊放,課堂充滿了詩意。

二、讀出韻文的節奏和意韻

詞串識字課文,像優美的詩,節奏強,意韻美;似迷人的畫,有情有境,情境相融。要使課堂書聲朗朗,充滿詩意,教師要善於引導,教會學生邊讀邊想,讀出畫面,擴展情境,使課文所描繪的圖像在腦海中明晰起來,進入課文情境,實現“言——像——意”的統一。並藉助學生特有的生活經驗,啓發他們張開想象的翅膀,大大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和樂趣,獲得審美體驗。我在課堂上組織學生反覆誦讀、品味、欣賞,指導讀出詞語間的停頓、間歇,讀出韻腳和整個詞串的節奏感,於是讀詞串便有了吟詩般的.美感。

三、發揮學生想象力進入情境

學習詞串識字,學生看圖、讀詞的過程中一定要加上聯想和想象,使詞串和學生合而爲一,對文本的認知和對生活的認識合而爲一,進入情景交融、物我同一的美妙境界,在《識字1》的教學中,我讓學生變成小蜜蜂,問問他們喜歡在哪些花朵上採蜜,問問他們看到了哪些小動物,還讓他們再編一些詞串,此時一個個詞與一幅幅畫面不停地閃爍,帶給他們的是愉悅的心情,快樂的回憶,美感便油然而生,學生放飛想象,由文本又聯想到生活,入情入境,草長鶯飛、鮮花爛漫的情景浮現在學生的腦海,美好的意境,和諧的音韻,陶冶了學生的審美情操,學生由衷地喜愛春天、喜愛生活、喜愛語文課。識字課如詩一般美好,語文課充滿了詩意。

愛動是孩子的天性,遊戲是孩子最愛的。於是我想,能不能讓我們的課堂也充滿情趣,讓我們的教學也變成一種遊戲呢?誰說“上課”就一定是嚴肅的、石板的、一本正經的!如果效果同樣好甚至能更好地完成學習任務,爲什麼不能讓學生用更輕鬆、更開心的方法來學呢?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參與的熱情是那樣的高,思維是那樣的活躍,每一個孩子都是爭先恐後,躍躍欲試。《人教版一年級語文下冊《識字1》教學反思》這一教學反思,來自!http://<

人教版一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3

《鄧小平爺爺植樹》介紹了1985年的植樹節,81歲高齡的鄧小平爺爺在北京天壇公園親手栽種松柏的經過,帶着老人的希冀和心願茁壯成長,“小平樹”已成了天壇公園的一道風景。

我還沒開始教這課時,就聽其他老師說這課挺不好上的。也是啊,對於現在的學生來說,鄧小平爺爺的時代離他們實在太遠了,而且他們不能完全理解本課的主題。況且課文篇幅又是那麼長,三百字左右的課文對於一年級下半學期剛開學的學生來說,確實大部分學生要跳一跳才能讀上來。於是我精心設計教學環節,讓學生去觀察,去發現,去思考,從而培養創新思維和能力。

那麼怎樣才能讓學生儘快體會感悟,我只能先佈置學生回去預習,讓他們先自讀課文。課堂上我簡單介紹講述了鄧小平爺爺的一些故事,激發情感,然後針對這一課的.四字詞語比較多這一特點我在教學時設計“四字詞語競賽”,看誰積累的詞語多。同學們個人躍躍欲試,因爲是自己喜歡的活動,學生學習興趣高漲,他們除了把課文中的四字詞語找出來,還有許多同學把平時積累的成語也說了出來。這樣抓住時機將重點詞語“興致勃勃、佈滿汗珠、不肯休息”展示出來,讓學生說說從這些詞語中體會到什麼?這樣富有挑戰性的做法,既滿足了學生的自我表現慾望,又使學生創造性的積累了詞語。同時我發現,相當一部分學生已跟不上每天認識十幾個字,閱讀那麼長篇幅文章的學習了。雖然,他們提出許多問題?這是學生的發現,說明他們也在參與學習,也在主動地思考。但連“人羣”這個詞都不能理解,從側面反應了我們學生的實際認識水平確實有限。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識字教學。

人教版一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4

這節課我給學生講《第二次烏鴉喝水》的故事,接着我再引導學生展開討論:

1、爲什麼烏鴉的辦法不靈了?

2、從中明白了什麼道理?

通過這樣的.教學設計,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更深了,懂得的道理也更多了。

人教版一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5

這節課以讀爲本運用各種評價手段,引領學生用多種方法朗讀,讓學生在讀中探索、讀中感悟、讀中運用,使全體學生的綜合素質均得到發展。

學過的知識不去運用它,它就會逐漸被遺忘。如果立即使用它,它就會變成自己的東西。語言也是這樣,在閱讀中學過的語言放在頭腦中不使用,它就會慢慢丟掉,如果經常調遣它,它就會生成新的`語言。文中有三個段落極其相似,引導學生髮現規律,並模仿創造故事情節,學生就會掌握其規律,內化成自己的東西。

語文學習是一個綜合的語言實踐活動,讓學生把自己的小手介紹給他人,就是爲學生提供語言交際的場所,但活動時,有的孩子表現膽怯、拘謹、羞澀,不能大方得體地說話,還有待於今後逐漸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