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語文《草船借箭》教學反思範文

語文《草船借箭》教學反思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2W 次

草船借箭》這篇課文是根據我國著名古典小說《三國演義》中有關“草船借箭”的情節改寫的,情節曲折,引人入勝。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草船借箭》教學反思範文,歡迎閱讀參考!

語文《草船借箭》教學反思範文

  《草船借箭》教學反思範文1

草船借箭這篇課文是根據我國著名古典小說《三國演義》中有關“草船借箭”的情節改寫的,情節曲折,引人入勝。整個故事讚揚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本文的教學設計,我力爭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發展的語文綜合素養,重視探究性閱讀過程的指導,並抓住幾個主要問題,適時、適度地巧問妙點,引導學生感悟隱藏其中的深刻內涵,同時巧妙地運用農遠資源,使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更透徹,對人物形象的把握更準確,充分培養學生的研究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同時也進行較好的語言和思維的訓練。在實施研究的過程中,又充分體現“反覆誦讀、情感薰陶、自由感悟”的語文學科個性,從根本上有別於其他學科的研究方式,充滿了人文情懷。

因此這節課在課型設計上我進行了大膽的創新,讓學生在初讀到位的基礎上,直入研讀專題,牢牢抓住“神機妙算”這個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關鍵詞,並以此輻射全文,擺脫“多餘的情節分析、繁瑣的提問設計、僵化的章法講解”的傳統模式,整堂課以學生爲主體,以探究爲核心,以創新爲靈魂,充分體現以人爲本、以思爲本、以創爲本、重朗讀、重感悟、重積累的教學思想,寓學生的主動研究於閱讀活動之中。並緊扣單元訓練重點,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讓學生在“讀議、探究、感悟”中不知不覺理解課文,感悟活的人物形象,並拓展延伸到整部小說。

在教學時我主要抓住以下兩處語言點引導學生讀悟並進行創新,從而在品讀活的語言中品悟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深深植根於孩子頭腦中,使孩子的語言與精神協同發展。

第一,這場大霧,諸葛亮和魯肅都看到了,請大家說說看魯肅看到這場大霧會是一種怎樣的心情?有的同學說:“魯肅會感到很害怕。那麼大的霧,船要是誤進了曹軍的水寨怎麼辦?”有的同學說:“魯肅會大吃一驚:前兩天還是好好的,怎麼現在會有這樣大的霧?”我又說:“假如你是魯肅,怎麼讀這個句子?”(引導學生讀出害怕、吃驚的語氣。)於是,我又試着問“那麼,諸葛亮看到這場大霧又會是一種怎樣的心情呢?”“假如你是諸葛亮,怎麼讀這個句子?”(引導學生讀出暗喜、得意的語氣。)

第二,我在讀課文的過程中發現了一個奇怪的問題,課文寫諸葛亮的話的共有11處,只有一處有提示語,而且是個“笑”字,請你聯繫課文,想想諸葛亮此時在“笑”誰?爲什麼而“笑”?這是一種什麼樣的笑?然後引導學生充分想象、品讀、感悟,品出諸葛亮這一“笑”,不僅“笑”出了他的大度,更“笑”出了他的運籌帷幄、神機妙算,這一笑值千金,是課文的“點睛之筆”。從而讓人物的形象站起來、活起來,並進入孩子們的精神世界。

另外,在農遠資源的運用設計上,只是爲了讓它爲教學服務,注重考慮適時、適度以及活用,讓它真正爲教學爭光添彩。如:插入周瑜自嘆不如與諸葛亮笑自己的樣子,目的是讓學生更直觀的感受人物形象。插入示範朗讀更是激發學生讀書的熱情和更好地感悟人物內心世界,同時培養學生的研讀能力與朗讀能力。

但這節課也有很多的不足,我覺得很遺憾,特別是沒有很好地起到農遠資源應用的示範作用。課前思想認識不足,準備不夠充分。首先在選題時沒有跳開所任年級,去選資源多一點的`課文;其次備課時沒有很好的考慮到學生實際及怯場的狀況,以致本該出彩的地方沒達到高潮,甚至在指導讀諸葛亮笑的時候有點頭重腳輕的偏差等。總之還有很多地方不盡人意,懇請各位專家提出寶貴的意見。

  《草船借箭》教學反思範文2

今天,我講《草船借箭》一文,“,在預習課文的基礎上,我讓學生把不明白的問題提出來。大多數學生就圍繞“、“、“、“來提問題,這時我發現陳懿文的小手舉得特別高,一直不願放下來,我心裏嘀咕:還會問什麼呢?一定又是在亂說。可爲了不打消他的積極性,我請他發言:“‘是需要經過別人同意的,而在這個故事中是曹操中了諸葛亮的計,諸葛亮應是‘箭,爲什麼要用‘呢?”可書中明明用的是‘啊!這可是千百年來流傳下來的呀!”

兩軍對壘,運用策略,不能說是詐騙,不然諸葛亮怎麼能稱得上是軍事家呢?”從現在法律的角度看,十萬支箭並非是一個小數目,諸葛亮犯了詐騙罪。”不對,那也得分清什麼時間,爲誰服務呀!諸葛亮這麼做是爲了國家,爲的是蜀吳兩國的利益,所以我認爲這個‘最合適!”“‘,我看過《三國演義》,在以後的戰爭中諸葛亮不也把這些箭如數奉還了嗎……”當我看到這一幕時,不禁感到一絲欣慰。正是由於我今天的包容態度,我今天的大度,才使得我對我的學生有了新的而且深刻的認識,也使得學生真正地感受到了民主的課堂氛圍,因而他們的思維異常活躍。這使我不由得想起陶行知老先生的一句話:“於是,我沒有斷然判定他們說得正確與否,而是對他們敢於大膽質疑,發表自己意見進行了表揚,學生個個喜形於色。“這一過渡自然得體,使得學生樂意帶着問題,饒有興趣地去讀文章,進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