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文言文 > 《古人談讀書》文言文原文註釋翻譯

《古人談讀書》文言文原文註釋翻譯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9W 次

在我們平凡無奇的學生時代,大家都經常接觸到文言文吧?文言文注重典故、駢儷對仗、音律工整,包括策、詩、詞、曲、八股、駢文等多種文體。文言文的類型有哪些,你見過的文言文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古人談讀書》文言文原文註釋翻譯,歡迎閱讀與收藏。

《古人談讀書》文言文原文註釋翻譯

作品簡介《古人談讀書》是三則關於古人讀書的言論總編,從《論語》、《訓學齋規》、《曾文正公全集》三部文獻中總結古人讀書的方法。

作品原文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論語》

餘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不看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

——[宋]朱熹

蓋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有志則斷不甘爲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窺天,皆無識者也;有恆則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清]曾國藩

作品註釋

敏:聰明。

好:喜好。

恥:以……爲恥。

知:通“智”,聰明,智慧。

厭:滿足。

誨:教導。

謂:說。

漫浪:隨隨便便。

急:要緊。

蓋:在句首,發語詞。

斷:副詞,表示絕對、一定。

作品譯文

天資聰明而又好學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學識比自己差的人請教爲恥。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樣纔是真正的智慧。

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學習不覺得滿足,教人不知道疲倦。

我曾經說讀書講究“三到”,即讀書時要專心,要認真看,要誦讀。心思不在書本上,那麼眼睛就不會仔細看;心和眼既然沒有專注統一,卻只是隨隨便便地讀,那麼一定不會記住,就算記住了,也記不長久。這三到中,心到最重要。若心神集中了,眼和口還會不集中嗎?

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見識,第三要有恆心。有志向則自己不甘心爲下流;有見識則知道學無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我滿足,像河伯觀海,井底之蛙觀天,這都是沒有見識的;有恆心則必然沒有幹不成的事情。有志、有識、有恆,三者缺一不可。

作者簡介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編成的語錄文集,成書於戰國前期。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爲主,敘事體爲輔,較爲集中地體現了孔子及儒家學派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朱熹(1130年10月18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諡文,世稱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出生於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省尤溪縣)。宋朝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儒學集大成者,世尊稱爲朱子。朱熹著述甚多,有《四書章句集註》《太極圖說解》《通書解說》《周易讀本》《楚辭集註》,後人輯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語象》等。其中《四書章句集註》成爲欽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標準。

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宗聖曾子七十世孫。中國晚清時期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書法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

《古人談讀書》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由三篇文章組成。這三篇文章都是以古文的形式呈現的`。第一篇選自《論語》,是對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的解讀;第二篇是朱熹的名篇,介紹的是讀書的方法;第三篇是曾國藩的文章,曾國藩通過這篇文章告訴我們,讀書要有志、有識、有恆,並從正反兩方面加以論證,證明三者對讀書人來說缺一不可,非常重要。在教學中,有以下收穫:

1、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教給孩子方法,我設計以讀爲主,整節課在讀書,誦讀,譯讀,悟讀,背讀。重點講解第一部分,通過誦讀,讀準字詞,讀通課文;譯讀,結合註釋,疏通文意;悟讀,解疑釋惑,體會道理;背讀複述故事,熟讀成誦四步法,教給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方法。第二部分放手讓孩子們按照方法學習,由扶到放。把主動權還給孩子。

2、我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通過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方式,把握課文內容,理解課文的含義,效果較好。

本課的文言文不是太難理解,只要結合註釋,學生大都能讀懂大意。因此,通過小組合作的探究學習,抓重點詞句的方式,理解課文的含義,教師簡單的引導,效果不錯。

3、在拓展環節,我引導學生把視線延伸到課外,收集了一些關於讀書的名言,讓學生進行積累。再蒐集其他古人讀書的故事,學習學習。

美中不足的是對個別同學的指導不夠詳細,課堂時間有些拖延,希望在今後的教學中有所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