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文言文 > 錢可通神文言文翻譯

錢可通神文言文翻譯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1W 次

導語:句子翻譯是文言文考查的重點,翻譯時要落實到字詞和句式上。文言文翻譯有兩種形式:一是直譯,即用現代漢語對原文進行機械地對應翻譯,做到實詞虛詞儘可能文意相對;一是意譯,下面由小編爲您整理出的錢可通神文言文翻譯內容,一起來看看吧。

錢可通神文言文翻譯

【原文

相國張延賞將判度支。知有一大獄,頗有冤濫,每甚扼腕。及判使即召獄吏嚴懲之,且曰:“此獄已久,旬日須了。”明日視事,案上有一小帖子,曰:“錢三萬貫,乞不問此獄。”公大怒,更促之。明日復見一貼子來,曰:“錢五萬貫。”公益怒,命兩日須畢。明日復見帖子來,曰:“錢十萬貫。”公遂止不問,子弟乘間偵之,公曰:“錢至十萬,可通神矣,無不可回之事。吾懼及禍,不得不受也。”

【出處】

文言文《錢可通神》出自欄目《文言文大全》,其詩文如下:

【原文】

相國張延賞將判度支。知有一大獄,頗有冤屈,每甚扼腕。及判使,即召獄吏,嚴誡之,且曰:“此獄已久,旬日須了。”明日視事,案上有一小帖子,曰:“錢三萬貫,乞不問此獄”公大怒,更促之。明日復見一帖子來曰:“錢五萬貫。”公益怒,命兩日須畢。明日復見帖子,曰:“錢十萬貫。”公遂止不問。子弟乘間偵之,公曰:“錢至十萬貫,可通神矣,無不可回之事。吾懼及禍,不得不受也”

【註釋】

①相國:官名,指宰相。

②判:以高位兼低職。

③度支:原意是量入爲出。魏晉南北朝時設度支尚書,掌管國家財政收支。唐朝開元以後,多以尚書、侍郎兼領度支事務,稱度支使或判度支使。

④扼腕:用手握腕。表示情緒激動或惋惜。

⑤了:了結。

⑥小帖子:小紙條。

⑦乞:請求。

⑧子弟:弟子,門生,這裏指公人。

⑨偵:偵詢,指悄悄探聽。

⑩回:扭轉。

【翻譯】

張廷賞,將宰相要兼職度支。得知有一個大案子,很有些冤屈,每每想到都很是爲之嘆息。待到張延賞擔任度支使後,就召喚獄吏,嚴厲的訓誡他說:“這個案子已經拖很久了,你們必須在十天之內將它審理完。”第二天去批案子,桌子上有一張小紙條,上面寫道:“(送你)三萬貫錢,請你不要過問這個案子。”相國公很生氣,更加催促這個案子。過了一天又見到一張小紙條:“(送你)錢五萬貫。”相國公更生氣了,命令(手下)兩天必須了結這個案子。第二天有一張小紙條,寫着:“(送你)十萬貫。”相國公就停止調查不再過問。公人悄悄探聽這個案子,相國公說:“錢已經送到了十萬,(他)可以與神相通了,沒有不可轉回的事情。我怕禍及到我,不得不接受了!”

【延伸閱讀】文言文翻譯九法

保留法

專有名詞、國號、年號、人名、地名、官名、器具等,可保留不變。例如:

越王勾踐棲於會稽之上。(《勾踐滅吳》)

——“越王”是官名,“勾踐”是人名,“會稽”是山名,翻譯時保留不變。全句可譯爲“越王勾踐退守在會稽山上”

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岳陽樓記》)

——“慶曆四年春”是時間,“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地名。全句可譯爲“慶曆四年的春季,滕子京被貶到巴陵郡做太守”

補充法

古代漢語中有很多省略現象,翻譯時應補出省略的成份。例如:

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之)以事。(《鴻門宴》)

——動詞“告”的後邊省略了代詞“之” ,全句可譯爲“項伯於是連夜騎馬奔馳到劉邦的軍營,把事情全都告訴了他。”

荊州之民附曹者,逼(於)兵勢耳。(《赤壁之戰》)

——動詞“逼”後邊省略了介詞“於”,全句可譯爲“荊州的百姓依附曹操的原因,是被他的兵勢所逼罷了”

刪除法

刪去不譯的'詞。例如:

夫晉,何厭之有?(《燭之武退秦師》)

——“夫”是發語詞,譯時應刪去。全句可譯爲“晉國,有什麼滿足的呢”

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逍遙遊》)

——“之”位於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不譯,應刪去,句可譯爲“鵬鳥飛往南海時,激起的水花達三千里。”

替換法

翻譯時應把古詞換成現代詞。例如:

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促織》)

——“而”“翁”“汝”應分別換成“你”“爹”“你”。全句可譯爲“你 爹回來,自會和你再算賬的”

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季氏將伐顓臾》)

——“邦”應換成“國家”。全句可譯爲“國家四分五裂而不能好好把守“

調整法

文言文中變式句(謂語前置、定語後置、賓語前置、介賓結構後置等)較多,翻譯時,這些句子的詞序需要調整。例如:

古之人不餘欺也。(《石鐘山記》)

——“不餘欺”調整爲“不欺餘”。全句可譯爲“古人沒有欺騙我啊。”

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五人墓碑記》)

——“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調整爲“能不易其志之縉紳”,全句譯爲“大宦官魏忠賢作亂時,能不改變自己志節的官吏,中國這麼大,能有幾人呢 ?”

選擇法

文言文中一詞多義的現象較爲常見,因此,選擇恰當的詞義進行翻譯,成爲文言文翻譯的難點。例如:

斬木爲兵,揭竿爲旗。(《過秦論》)

——“兵”是一個多義詞,它的義項共五條:a.兵器; b.士兵; c.軍隊; d.軍事; e.戰爭。這個句子用a項最恰當。全句譯爲“砍下樹木作爲兵器,舉起竹竿作旗幟”。

去今之墓而葬焉,時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記》)

——“去”是一個多義詞,它的義項共四條:a.離開;b.廢除;c.距離;d. 前往。這個句子用C項最恰當。全句可譯爲“距現在修墓並將他們安葬在這裏,那時間只有十一個月罷了。”

靈活法

遇到活用詞時,應靈活地譯出該詞的活用意義。例如: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勸學》)

——“水”譯爲“游泳”。名詞活用爲動詞,全句可譯爲“藉助船隻遠行的人並不是會游泳卻能橫渡江河。”

六王畢,四海一。(《阿房宮賦》)

——“一”譯爲“統一”,數詞活用爲動詞 全句可譯爲“六國滅亡了,天下統一了。”

固定法

文言文中的固定格式有固定的譯法。例如:

無乃爾是過與?(《季氏將伐顓臾》)

——“無乃……與”是固定格式,譯爲恐怕……吧”全句可譯爲“恐怕應該責備你吧?”

其李將軍之謂也?(《李將軍列傳》

——“……之謂也”是固定格式,譯爲“說的就是……吧!”全句可譯爲“大概說得就是李將軍吧?”

意譯法

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等意義,直譯會不明確,應用意譯。例如:

振長策而御宇內。(《過秦論》)

——舉起馬鞭子駕御天下。(直譯)

——用武力來統紿各國.(意譯)

秋毫不敢有所近.(<鴻門宴>)

——連秋天裏野獸的毫毛也不敢接近.(直譯)

——財物絲毫不敢據爲已有.(意譯)

在實際運用中,上述九種翻譯的方法往往要結合使用,要注意各個不同方面的要求,才能辯清詞義,譯出忠實原文、表意明確語言而又通暢的好句子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