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中心 > 勵志文章 > 微信心靈雞湯文章

微信心靈雞湯文章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6W 次

導語:善待別人是一種胸懷,欣賞別人是一種境界,尊敬別人是一種智慧。分享幾篇微信心靈雞湯文章,歡迎閱讀。

微信心靈雞湯文章


  篇一:人生要學會留白,才能活得安然灑脫

生命有了縫隙,陽光纔會照進來。

每個人都期望自己的人生充實圓滿,不想留下一絲一毫的遺憾,渴望填滿生命裏的溝溝壑壑。因此,很多人習慣以“超人”自詡:“我是超人,我要辦許多事,我能辦很多事情”,大包大攬身邊之事,事必躬親、親力親爲。

可是,沒有人是三頭六臂無所不能的,即使再優秀的人,精力和體力也是有限的。什麼事情都想幹,什麼事情都想幹好,讓自己揹負太多,往往身心疲憊而沉重,以致什麼事都幹不好,遺憾更多。滿則溢,盈則虧,自然的法則,無人能夠超越。

關於諸葛亮,大家都不陌生。在輔佐劉備的二十多年裏,足智多謀、臨危不懼的諸葛亮獻智獻計,鞠躬盡瘁,成爲蜀國的一把手。特別是在劉備去世後更是如此,他將行政與軍事大權集於一身,事事插手,件件操心,日理萬機。

結果,諸葛亮雖有面面俱到之心,卻無分身之術,曾經六出祁山伐魏都以失敗告終,打了敗仗,累垮了自己不說,最終“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只能帶着遺憾離開人間,三國之中蜀漢最先滅亡。

“出師未捷身先死”,與諸葛亮苛求完美、事必躬親不無關係。

在這裏,不禁要問,你欣賞過南宋畫家馬遠的《寒江獨釣圖》嗎?畫面上,除一舟,一翁,幾筆淡墨之外,空空如也。然而,就是這片空白給人以無限遐想的空間,回味無窮的意境,那是一種無言的訴說,訴說江天遼闊、寒意襲人,訴說地老天荒、無奈悲涼……這就是國畫的“留白”藝術。

而人生何嘗不是一張更大的宣紙呢?別總把自己逼得太緊,給生命一些“留白”吧。因爲除了精神和心靈領域,其餘領域我們是無知的,即使說有知,我們也不可能把好事佔盡,總得留出一大片領域讓他人自由往來,各領風騷。再說明白一點就是,人要學會有所爲有所不爲。

有所爲有所不爲,從一定意義上說是一種遺憾,但並非不思進取,消極遁世,慵懶沮喪,駐足不前。從本質上講,這要求我們權衡輕重、利害、得失,做出正確選擇。“將軍趕路,不追小兔”,將軍奔赴戰場,是爲了參加一場重要戰爭,路上遇到一隻小兔,爲了得到小兔,結果丟掉一場戰爭,值不值得?

人生要學會留白,圓滿未必藝術。捨棄不重要或不宜做的事情,把自己最大的精力和智慧投入到最值得的地方上,如此成功便不再複雜,人生便不再糾結。有些人之所以活得幸福、活得安心,並不是因爲他們足夠完美,更多在於他們能夠把握“有所爲”和“有所不爲”的界限,適當給生命“留白”。

國際著名的設計師安德魯.伯利蒂奧就是因爲放棄了“超人”的想法,學會了給生命“留白”的智慧,最終不僅取得了斐然的業績,還過上了鬆弛有度、安然灑脫的日子。下面,讓我們來看看他是如何做的。

安德魯.伯利蒂奧曾經以爲自己是個無所不能的“超人”,他除了每天進行設計和研究工作外,還負責公司制度制定、考勤等很多方面的事務,幾乎公司的每一件工作他都要親自參與。整天忙得暈頭轉向,作品的質量卻常常不盡如人意,公司也沒有取得令人驕傲的成績,安德魯對此很不解,便去請教一位教授。教授給他的答案是:“你大可不必那樣忙!關鍵在於分好工作內容的主次。”

聽到這句話的一瞬間,安德魯醒悟了。原來,一直以來他將很大一部分時間都浪費在管理其他亂七八糟的事情上,而最重要的設計工作反而只能佔用一小部分時間,由於時間緊湊,作品的質量自然就受到了很大影響。從此,安德魯調整了時間分配,他灑脫地把那些無關緊要的細小工作交給助手去做,自己則把時間集中用在設計工作上。然後,把所有精力拿來思考如何實現與重要客戶的交易,以及公司如何能夠獲得最大利益等。

當然,公司並沒有因爲安德魯的“撒手不管”而亂成一團糟,或者頹廢不前,相反,它煥發出了鮮明的活力,在設計界的地位越來越重要。而安德魯過得逍遙自在,工作業績卻斐然,他還寫出了建築界的“聖經”——《建築學四書》。

學會有所爲有所不爲,通達和堅守一併而行,有取有舍,有進有退,這是一種成熟智慧的生活態度。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每天要做的事情的確很多。你不妨開一張清單,將要做的事情設定明確的優先順序,知道優先做什麼,重要在哪裏,而可做可不做的事情則可暫時放一邊,或者交由他人處理。

水墨“留白”,可得磅礴之氣;心靈“留白”,叫人聰穎豁達。那麼給生命留白,就是充實生命。給生命留白,有所爲有所不爲,生命就有了緩衝的餘地,有了可收可放的活動空間,就可以從容地調整進退,就會滋生出無窮無盡的留戀和回味,天開地闊,心高路遠。如此一來,也就贏得了安然淡定的人生!

 篇二:只有懂得放下,才能看清自己

人都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就是很難走出自我的圍城。人爲什麼要給自己建一個圍城?因爲人的心靈都很脆弱,需要適當地自我保護,保護過度就是一種自我的溺愛。所以我們需要打碎這個脆弱的心靈,讓它變得更加地堅強,有些東西需要徹底地清空,然後才能裝進去更多、更真的東西。

在自我修繕以前,總是反感別人說自己的不是,或者當別人說自己什麼不好時,自己的心就會第一時間擺好自衛的架勢,然後快速地組織好語言去進行反擊,去維護自己的一種自尊,去維護一種支持自己自信的力量。很多年後的今天,再去回想以前的做法,其實是很荒唐的行爲,也許在真正的智者面前,普通人都是一個不懂事的孩子。可是很多的人一輩子都在這樣做,一輩子都被自己套進了一個圍城。

每一個人的內心都有着一種所謂的尊嚴與自信,其實這就是一顆自我的種子。幾乎所有人都容不下別人說自己的不是,總是認爲自己就是對的。很多人很高傲或者很自信,這種高傲與自信大多都是建立在自己的無知之上,因爲真正的智者在他們的心裏沒有任何的高傲與所謂的自信,他們已經放空了自己,看透了自己,看透了世俗,他們的內心有一種比自信更有力量的東西,叫做無我。

人的自信其實就來自於自我內心的一種阻力,也就是一種內心的力量,這種力量就好像是自己內心的一種武力,在維護着自己的“對”不被別人侵略。如果是別人說自己哪裏錯了,或者和自己的觀點不一致,都會變成一種進攻,不僅去維護自己的“尊嚴”,甚至也會去侵略別人的尊嚴。我們不能進步,就是心裏的這種力量在作怪,如果能放下自己內心的這種所謂的“尊嚴”,總有一天我們會成爲一個智者。當我們開始放下自我時,就已經走在了成爲智者的路上。

以前,自己寫了一篇文章,感覺特別好,可是別人總是說不怎麼樣,也有人阿諛奉承地說寫得不錯。從心底,自己還是喜歡別人說寫得好,比較反感別人說寫得不好。如果我們總是有着這樣的心態,估計這輩子也就這樣了,或者說這輩子只配做一個庸人。隨着年齡漸長,很多人開始放下一些自我,學着去接受別人說自己的不好,或者爲了進步想去讓別人多說一些自己的錯誤。可是當別人真的說出自己的弱點處,自己還是半聽半抗,如果別人說到自己的強項真的不怎麼樣,這時在心裏就會完全地抗拒,有時候心裏還會說別人更不怎麼樣,就開始在心裏對別人進行反擊。

爲什麼我們總會對他人對自己的負面評價進行反抗或攻擊?因爲我們的內心深處都有着一種自信,說白了這種自信的根源就來自於自我,這種自我每個人天生都有,有的人嚴重,有的人輕些。如果別人想去打破自己的這種自信,自己的整個身心都會起到自我保護的功能,如果這種自信被完全打破了,自己就會失去生活的勇氣。所以一個太自我的人,當別人對他進行嚴重地打擊,他就會想到去輕生,因爲這時他心中的一種自我支撐的力量沒有了。所以很多人都知道自己哪裏不好,可是就是不敢去承認自己的錯誤,或者說是沒有勇氣去面對自己的錯誤。

比如一個人總是在心中認爲或嚮往自己是一個很優秀的人,突然有些人說自己很垃圾,這一下子就打破了自己心裏的一種平衡,自己的心一下子就失重了,自己的靈魂好像一下子就坍塌了。這就像一個大富豪富可敵國,突然一下子成了一個乞丐,這樣的落差會讓很多的人失去生活的勇氣,悲痛欲絕。其實對於一個智者來說,猶如什麼都沒有發生,一切都自有變數與定數,因爲他們的內心放下了一些東西。

比如,有一段時間,自己花了很長的時間很用心地去寫了幾首詩,自己認爲寫得特別好,讓別人去評價,大部分人的評說都是不好不壞,當時自己很失落,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其實這種心態就好像女人穿了一件新衣服,然後對別人說:“你看我這件新衣服好看吧?”其實她想讓你去誇她,肯定她,說她的衣服好看。人永遠都喜歡對自己的自信抱有很多的幻想,比如我寫的那幾首詩,原本對這些詩有特別多的幻想,心想發表在哪個大型的文學期刊,然後自己成爲一個真正的詩人。當別人不給自己肯定時,會突然感覺到一切的幻想都破滅了。這樣就是爲什麼很多人需要鼓勵,往往鼓勵教育更容易讓孩子成長,這也就是因爲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有個弱點,或者說人的心靈很脆弱。這個弱點就是不敢承認自己的缺點,或者說是沒有勇氣打破自己對自己的幻想,怕失去自己對自己的一種堅強,其實這種堅強就是自欺欺人,或者說大多數人面對真實的自己缺乏一種勇氣。也許人這一輩子,永遠都喜歡自己欺騙自己,不想打破內心的那一點兒平衡,其實當我們去打破這點平衡,然後用心去接受它,會發現我們的內心獲得了更大的平衡,這種平衡更多的是一種平靜。

真正能影響這個世界的人有兩種,一種人是能放下一切的自我,接受世界一切的對與錯。一種人是永遠都自我,永遠不接受世間對自己任何評說。後一種人有兩種結果,一種成爲一個了不起的人,一種成爲了一個小人。

如果我們想進步,必須放下自己所謂的自信與尊嚴,拿出一點兒勇氣承認自己的錯誤與不足。所有人在自己的內心深處,都有着對自己的幻想,很多人沒有勇氣接受自己的不足與錯誤,是因爲怕丟失這種幻想,就好像一個皇帝丟棄了江山一樣。其實這都是一種感覺,如果有一天,我們一切都放下了,會突然發現這時的自己才真正地進入了廣闊的世界,這時的心是輕的,因爲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放掉心上壓着的重量。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看清自己,看清很多以前看不懂的道理,然後自己才能快速地進步。

想讓自己更能看透這個世界,想讓自己更知道世界的真相,我們必須打碎現在的心,徹底地打碎,然後讓自己掙脫出內心的一種自我力量的束縛,走出一個狹隘的黑屋,走進一個廣闊的天空。突然會發現自己豁然了,發現自己的心輕了,發現一切都這麼的美。因爲我們只有在內心放下自己,才能真正地裝進這個世界。當我們打碎了自己的心去重新地看世界,看自己,我們已經開始變得更加有風骨,這種風骨有着一種無限的張力。

 篇三:懂得尊重別人,才值得別人尊重

善待別人是一種胸懷,欣賞別人是一種境界,尊敬別人是一種智慧。正所謂“敬人者,人恆敬之”,生活中我們一定要學會尊敬周圍的人。人之相敬,敬於德。所以,我們需要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在尊敬別人的同時贏得別人的敬意。

臉龐因爲笑容而美麗,生命因爲希望而精彩。臉上的笑容如果說是對他人的佈施,那麼希望則是對自己的仁慈。人生在世,衆生平等,然而每個人所處的環境並不相同。有的人生來富有,受百般人寵愛;有的人生來貧寒,身邊亦沒有親人關懷。但不管怎樣,人們都應該一如既往地對生活抱以熱情的微笑,每個人都應該走出自己的一條路,活出自己的精彩。因爲即使起點不同、出身不同、家境不同、遭遇不同,也可以抵達同樣的頂峯。

也許這個過程會有所差異,有的人走得可能十分輕鬆,有的人可能一路坎坷,但無論如何,只要抱定一份虛懷若谷的決心,守住一份執着高貴的希望,就算是風雨兼程,也能活出屬於自己的一片晴空。

一個年輕人自小頗有慧根,於是隻身前往法華寺剃髮修行。老住持見小和尚有些造詣,便指名讓他跟隨自己修行。寺裏的生活雖然清苦,但小和尚仍然對修行充滿了嚮往。不過,住持似乎並不急於向他傳經授學。

小和尚剛剛安頓下不久,住持就找到他,對他說:“我知道你愛好讀書寫字,所以需要獨立的空間,你便搬到隔壁的大房間去住吧!”

小和尚非常高興,很快收拾東西告別了師兄弟住進了大房間。可第二天,小和尚一覺醒來後,住持又對他說:“你業障太重,恐怕無福享受這麼大的房間,還是搬到小房間去吧!”

小和尚雖然心中頗有些不滿,但還是照住持的話做了。他本來以爲搬回小房間之後就能隨住持參禪了,誰知沒過兩日住持又提出讓他搬回大房間去住。

這次,小和尚儘量剋制自己的氣惱,心平氣和地對住持說:“師父,我可以住在小房間裏。”聽到這話,住持立刻嚴厲斥責他,並要求他遵照自己的指示去做。

在接下來的日子裏,依照師父的要求,小和尚不斷地從大房間搬到小房間,又從小房間搬到大房間。他也曾表示抗議,但出於對住持師父的尊敬,他最終還是選擇了服從。

不知過了多少日子,小和尚忽然頓悟了,他想這也許正是住持鍛鍊自己心性的一種方式。於是,他再也不抗議,心平氣和地接受住持的指示。結果,當他不再猶豫,不再不滿,也不再惱怒後,住持就讓他住定不動了。

當你埋怨得不到高人的指點或得不到他人的賞識時,其實不知道這正是一種修行。只有虛懷若谷地去迎接一切,你才能容納一切,從而讓自己變得精彩。正如以上故事,如果沒有一個虛懷若谷的胸懷,你可能只看到住持的嚴厲和不可理喻,或者只看到修行的艱難和不易,卻無法得知寬容地接受這一切正是修行的過程。我們可以把生活中大大小小的境遇都當成一場修行,然後通過每件小事去磨礪心智,陶冶品性。秉持着一顆虔誠的心,才能讓自己變得更平和、更謙遜,生活也便能多幾分愜意。

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生活中,我們必須學會質疑,並學會尊師。有什麼問題 ,那就多想幾個爲什麼,或者多請教別人幾次,把生活中的每個人、每件事都當成能使自己進步的老師,你便能真的進步了。

生活中,要想最大限度地發揮你的才能,更大程度上得到社會的認可,就必須讓自己謙虛一點,恭敬一點。一個人不怕得不到別人的尊重,最怕自己不尊重自己,只有正視自己的能力,你才能始終保持自己的尊嚴。

真正的智者,一定心寬似海,容得下百川。在謙虛敬人的同時,不自輕自賤,不輕易對自己產生懷疑;否則,即使你是一顆蒙塵珠玉,也將被視爲毫無價值的沙粒。

在曲折的生命旅途上,如果我們能夠泅渡苦悶的心裏冰河,謙虛一點,自愛一點,就相當於給了自己一縷溫暖的陽光,就能夠化解與消釋一切困難與不幸,從而讓我們的生命之旅變得更加順暢和開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