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中心 > 勵志教育 > 家庭教育文章: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

家庭教育文章: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9W 次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也是終生老師。父母對孩子成長的關注質量,直接影響着孩子的身心發展。我想借今天的學習時間,跟大家一起探討一下: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心理成長問題。主要圍繞:青少年心理健康現狀;今天的孩子爲什麼難教?難在哪兒?如何教育?怎樣做合格的父母?三個大問題跟大家一起探討。

家庭教育文章: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現狀。

調查顯示,82%的小學生喜歡與人交往,不喜歡交往的佔10%。22.5%的家長認爲,自己的孩子在人際溝通方面需要改進。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孤僻性格形成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家裏做長輩的對其他孩子的拒絕。調查結果,34%的家長不鼓勵孩子帶小朋友到家裏來,也不讓孩子到同學家去。

有53%的孩子存在偶爾不聽家長話的傾向,還有13%孩子經常自說自話。62%的小學生承認作業遇到困難就問人,34%的學生堅持自己思考解決,僅有4%的直接去找參考資料。富有意味的是,通過調查發現,遇到不開心的事,15%的小學生不願告訴父母,45%的有時說、有時瞞。至於不願跟家長說的原因則是:怕捱罵的佔15%,怕聽嘮叨的佔16%,22%認爲大人不理解、講了白講。

  二,今天的孩子爲什麼難教?難在哪兒?如何教育?

我覺得,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的原因。

原因之一:家長與孩子的成長不同步,即:孩子不斷成長,家長原地踏步。儘管古人有“師不必賢於弟子”之說,但是,不瞭解孩子的世界,就如同黑夜中行進之人,難免會迷路。不瞭解孩子,就無法成爲孩子的朋友,不瞭解孩子,就無法實施有效的教育目標,不瞭解孩子,就無法真正靠近孩子。沒有溝通的教育是失敗的教育,徒勞的教育。要想走進孩子心裏,必須瞭解孩子的世界,學會俯下身子向孩子學習,放平心態跟孩子交流。

  原因之二:給孩子的愛過分飽和

正如花的生長需要陽光、水分、養料一樣,孩子的成長,同樣需要父母的真誠關愛。如今的孩子,並非缺少關愛,而是時間被愛包圍着,他們被愛“燒”壞了,被“愛”麻木了,被“愛”淹沒了。他們掉進蜜缸裏太久了,味覺已經遲鈍,嘗不出愛的甜蜜了。有的甚至公開拒絕來自父母的“愛”。

  原因之三:教育缺少理性,隨意性過大

許多家長對孩子的教育缺少長遠規劃,“走一點看一步”的心理比較明顯,他們對孩子未來可能會出現的教育問題缺乏足夠的、科學的認識,教育孩子時隨意性較大,也可以說,家長高興時,孩子做什麼事情都可以,如果家長不開心,孩子做什麼都不行。

  原因之四,太多的無奈,太多的虛僞

家長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家長是孩子學習的榜樣。家長的言傳身教對孩子的成長影響較大。然而,在現實生活中,許多家長不注重自己的言行,這也給家長的家庭教育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三,怎樣做合格的父母?

  1,要做稱職父母,必須學會學習。

有人曾經對90名超常兒童,成長的主要因素進行過較全面的調查。受父母教育影響的居大多數,這說明家長的教育,對孩子成才的影響是很大的。

老舍先生曾深情地回憶母親說:“從私塾到小學到中學,我經歷過起碼有百位教師吧!其中有給我很大影響的,也有毫無影響的,但是我的真正的老師,把性格傳給我的,是我的母親,母親不識字,她給我的是生命的教育。”這裏生命的教育,就是指思想品德、道德情操、行爲習慣等方面的教育。

有人曾說過,什麼是真正的教育?就是把課堂裏所學的知識全部忘光了,還剩下的東西。這句話很經典,很值得我們玩味。做人是最大的教育!

有一位老農民,沒有進過學校,斗大的字不識半個,然而,他把三個兒子都培養成了大學生,其中一個還取得了博士學位。有人向他請教經驗,他說,“我沒有什麼經驗,連老師佈置的、在孩子的作業本上檢查、簽字的任務也不能完成。但是,我會每天問孩子一個問題:今天上課你舉手提問、發言了嗎?”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伊西多.拉比的母親,也碰到了同樣的問題:您是怎麼培養您的兒子的?這位母親說,我每天都會過問孩子的學習——但不問學習內容,而總是問:“你今天有沒有提一個好問題?”

一個優秀的孩子身後,一定有健康的家庭教育存在,一定有智慧的父母,和諧的家庭。家長的教育心態,教育素養,教育方法,影響着孩子的身心發展。

  2,要學會運用教育智慧。

家庭教育是一門藝術,需要通過學習才能提升的藝術。要提高家庭教育水平,應該給家長提供學習的機會,滿足家長“提高自我”的強烈願望。這個工作需要國家的重視,需要社會力量的支持。當然了,家長通過自學方式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也是非常必要的。

陶行知先生當校長的時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磚頭砸同學,便將其制止並叫他到校長辦公室去。當陶校長回到辦公室時,男孩已經等在那裏了。

陶行知掏出一顆糖給這位同學:“這是獎勵你的,因爲你比我先到辦公室。”接着他又掏出一顆糖,說:“這也是給你的,我不讓你打同學,你立即住手了,說明你尊重我。”男孩將信將疑地接過第二顆糖,陶先生又說道:“據我瞭解,你打同學是因爲他欺負女生,說明你很有正義感,我再獎勵你一顆糖。”這時,男孩感動得哭了,說:“校長,我錯了,同學再不對,我也不能採取這種方式。”陶先生於是又掏出一顆糖:“你已認錯了,我再獎勵你一塊。我的糖發完了,我們的談話也結束了。”這就是有名的四顆糖的故事,顯示出博大的教育胸懷和教育智慧。

還有一個成功的例子:一個5年級的孩子,寫作業老是坐不住,焦急的媽媽請了一位心理學碩士來指導。碩士讓媽媽先觀察。孩子寫作業時,媽媽就悄悄地坐在暗處看着,發現一個小時裏,孩子站起來7次,一會兒翻翻牀上,一會兒拉拉冰箱……接下來媽媽開始引導。她跟孩子說:你是個聰明的孩子,只要認真學習,一定很有前途。但我剛纔看了你寫作業,一小時就站起來7次。這樣吧,媽媽覺得你如果做一小時作業只站起來3次那就不錯了。如果你不超過3次,以後晚上6點的動畫片隨你看。但如果你超過3次了,就不能看了。“母子協議講定後,接下來的一個星期,孩子有3天做到了,大搖大擺地去看動畫片;沒做到的那兩天,媽媽說什麼也不給他看電視。就這樣,一個月後,孩子做作業基本上不站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