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中心 > 勵志教育 > 家庭教育文章:如何培養孩子的責任心

家庭教育文章:如何培養孩子的責任心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W 次

導語:只要讓孩子懂得,承擔責任不是件令人害怕、令人羞恥的事情,分享一篇家庭教育文章,歡迎閱讀。

如何培養孩子的責任心

  文 | 蔡尖尖

家庭教育文章:如何培養孩子的責任心

 1

女兒三歲的時候,非常喜歡的一件事情,就是搬着個小凳子,站在竈臺邊看我做飯,特別是做炒雞蛋,如果能讓她參與攪拌蛋液,然後倒進平底鍋,看着蛋液凝固到微微焦黃,她就更有興致。

也許是覺得實在太神奇了,小人兒腦海裏還沒有建立起“火的作用是加熱”“鍋是一個載體”等認知。出於好奇,忘記了平時我叮囑她“燙、燙、燙”的話,在一次參觀煎雞蛋時,她安靜地思考一番後,認真地舉起了右手食指。

我靜靜看着她,沒有出聲阻止。

她鄭重其事地、慢慢地把食指放到平底鍋的鍋沿上。半秒鐘後,說話本來不利索的小人兒爆炸地哭嚎起來:“好燙啊!好痛啊!”

因爲一直看着她,所以我馬上抄起她的手衝了一會兒冷水,再給她塗上厚厚的紫草膏,這個過程中,她的眼淚像崩潰的堤壩,嘴裏反覆地嚎着。

聞聲趕來的先生,聽完我簡單描述之後抱起她,等到她基本平靜之後說:“寶寶,以後要記得小心點啊,媽媽告訴過你燙的啊。”聽了這句話,她又開始哼哼唧唧地哭了起來,把鼻涕眼淚都揉進爸爸的衣領脖子裏頭去。

但是從此之後,她沒有因爲看做飯而被燙過,對我說燙的警告也非常在意。

  2

我曾在一篇文章裏面提過,小孩子從小就有探索的慾望,家裏就是他探索的最佳場合,有了小孩子之後,你就會發現家裏有很多“安全隱患”,從插座到會夾手指的門,每個傢俱的尖角、棱邊、飲水機、細小物品……都會對孩子造成傷害。

受傷是難免的,但是合理的受傷在很多父母看來都肉疼得不行,特別是隔代親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簡直恨不得有個真空囊包裹着孩子,現在沒有這種技術,就只有一種方法——阻止,不許這個不許那個,寶寶這個不行那個不可以……長期造成的後果就是,孩子經常對大人發出的警告置若罔聞。

如果確實不可避免受傷了,還有一種衍生的技能來安慰孩子:“這個東西怎麼這麼壞/這個地板不對,磕傷我們的寶寶了!打它打它”甚至是“媽媽壞/爸爸不好,打媽媽/打爸爸”,不管怎樣,把孩子哄得破涕爲笑就是了不起。長期結果就是初始逃避和推卸責任能力的形成。

仔細想想,家裏沒有那麼多危險,把該做好的安全措施做到位,然後讓孩子盡情探索。其實受傷也是一種技能習得,孩子會受傷會疼的記憶會成爲他規避危險的經驗。

所以最重要的是你發出的警告有效果,孩子知道後果是自己行動造成的,爲自己的行爲負責。

這是一個家裏人要達成共識的教育理念,所以在上面女兒被燙之後,先生並沒有責怪我看護不周,父母的態度一致,讓她更理解這件事確實是危險的。

最怕的是家長態度不一致,小孩子會失去判斷對錯的能力,只以更符合他利益的人作爲判斷標準。比如有的小孩子做錯事了,媽媽說不對,他卻第一時間瞄着爸爸的臉色來決定,是給媽媽認錯,還是耍賴找藉口推脫。

所以處理不好這個教育問題,就連貫導致三個後果:警告無效、推脫責任、是非混淆。

 3

當然有人會說,你這是危言聳聽,哪裏來那麼嚴重?!不妨先講一件真事。

前天玲玲扯着我吐了一堆苦水,抱怨對象就是公司給她搭配的95後助手小莜,因爲工作外派,小莜獨自在馬來西亞做銷售助手,人不壞,英語水平也不錯。

不到一個多月,小錯不斷,還直接捅了大簍子,一封郵件的措辭把公司的大客戶得罪了。

起因是幫銷售催對方的票據,對方將一份有問題的文件錯發了兩次,小莜一看,直接就寫給對方經理一封措辭冷酷的郵件,大致意思爲:某某總,關於這個事情,我想你們應該給我們一個合理的解釋。

玲玲看到郵件,氣憤不已。在此之前,因爲有其他同事投訴小莜不會說話不會爲人處事,她已經教育過幾次,然而小莜卻經常以“我就是個助理而已啊”耍賴了事。

但這次是佔據公司銷售額40%的大客戶,世界知名的品牌,玲玲一通危機公關後,精疲力竭地看了小莜一眼。

“這又不是我的錯,是對方老是搞錯!他們店大欺客!老是這樣,我工作負擔很重啊。”玲玲還沒有開口,小莜就先下手爲強。但玲玲這次沒有立刻發作,只是讓她過來看看對方經理的回覆。

經理特地言辭懇切地寫了一封致歉信,表示因爲自己的失誤造成的各種麻煩很是內疚,盡顯一個有素質職場人員的風度。小莜看着看着,低下了頭,終於鬆口:“我又不懂。”

玲玲和我說完的時候,我就笑了,這不就是活生生的沒長大的小孩子嗎?平時基本不聽上司的教導,這是警告無效;以各種理由爲自己開脫,這是推卸責任;把自己應該盡的職責和進步當成別人對她的苛求,這是是非不分。

這種是比較隱形的歷史遺留問題,一般來說平時我們也看不出來,但是家長們不適當的教育,會穿越歲月,阻礙孩子的進步。所以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並不是愛,是拖後腿,就更別說那些把這個模式發展到極端後果的犯罪行爲了。

  4

在生活中,總是會有這樣的情景發生——家長有時候不小心弄散了孩子搭好的積木或者拼好的拼圖,在孩子很不高興的抗議時,家長沒有道歉,反倒說了一句:你自己重新弄就好了,多大點事兒。

有時候夫妻雙方,或者看護的長輩主動給孩子的過錯找理由,比如孩子們之間爭執,或者弄壞物品,在有錯的孩子被批評時,話還沒有說完,爺爺奶奶就會趕緊過來說:“孩子還小不懂這些,大些就明白了。”

孩子的責任心是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以身作則培養出來的,不是光靠口頭說教就管用的,生活中大量易於忽略的細節,實際上會對孩子產生深遠的影響。

如何培養孩子的責任心?首先,如果孩子的不滿是合理的,家長要認真地向孩子道歉,孩子在慢慢模仿家長的過程中,才能養成正確的行爲習慣。

其次,家庭教育需要統一,不能這邊批評,那邊拆臺。誰都不喜歡被人數落,當有一種捷徑能讓自己不被批評、甚至捱打的時候,人就會本能選擇逃避。

假如面對的是一個已經喜歡推卸責任的孩子,家長應該先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能第一時間發火,你的不良情緒會阻礙孩子原本想認錯的誠實。當孩子犯了錯誤時,蹲下來問問他覺得這樣做是否正確,用一種柔和的語調,真誠地表達你對於他想要逃避責任的理解。

剛開始他可能不會那麼順利地承認錯誤,不要強迫他,可以換個jiangfa:孩子,我知道你這麼說其實只是害怕媽媽批評你,但是媽媽想說的是,不管你什麼樣,我們都會愛你。如果你能做個勇於承認錯誤的孩子,我們會更高興。

只要讓孩子懂得,承擔責任不是件令人害怕、令人羞恥的事情,大大方方道歉,做出相應的行動,壞事也能變成好事,同時還能更多體會到來自父母的愛與諒解,這種良性循環就大功告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