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中心 > 勵志教育 > 家庭教育文章:“窮養”孩子的後遺症

家庭教育文章:“窮養”孩子的後遺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82W 次

早年,在讀者文摘上看了一篇文章,好像是說美國經濟蕭條時期,一個小姑娘看中了一個幾十美分的漂亮髮卡,鬧着讓媽媽去買。媽媽爲難了,因爲失業全家靠買市場的處理品爲生,一個髮卡可以買兩天的食物。但是爸爸說,你就給她買吧,長大後她只會記住這個髮卡的快樂。長大後,爲這個髮卡,非常感謝當時的父母。

家庭教育文章:“窮養”孩子的後遺症

人的認識和記憶都是有選擇性的,特別是小的時候。一次全家旅行,可能要節儉一個時期,但是對孩子更多會記得出遊時快樂的時光。

人的自愈能力也是很強的,特別是孩提時代,同樣的“吃苦”可能會有不同的影響。比如,你告訴孩子,我們家並不窮,但是我們有很多共同的計劃,比如暑假我們想全家一起去日本的迪士尼樂園、想換一架音色更好的鋼琴等等,所以買東西的時候,我們不重複購物,不買不需要的東西,那麼我們可以更快實現更多的計劃。那實現計劃過程中孩子的參與感和達到目標時候的快樂體驗、擴大的視野、增加的見識等等,都可以彌補暫時的“不夠富養”。

但是反過來呢,一直強調爸爸媽媽掙錢不易,強調家裏不富裕,在各個角度全方位的“窮養”,就好比讓孩子走一個沒有盡頭的隧道,看不到盡頭的光亮,也沒有進度條的倒計時。長此以往,對孩子的心理影響能有多大不是一個時期可以看得出來的。這樣的灰黑色的生活體驗,的的確確不是長大後的財資豐富可以幫助自愈的。

  要問“窮養”的後遺症能有多大?毫不誇張地說,就是影響自己,影響家庭,影響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