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課件中心 > 八年級課件 > 八年級下冊美術的課件

八年級下冊美術的課件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W 次

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八年級下冊美術現代文學和美術的課件,希望對您有所幫助!如果你覺得不錯的話,歡迎分享!

八年級下冊美術的課件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掌握德萊塞的《美國的悲劇》、羅曼·羅蘭的《約翰·克里斯多夫》、貝克特的《等待戈多》;畢加索的代表作《格爾尼卡》。

過程與方法:通過對造成克萊德悲劇的原因和有關羅曼·羅蘭的材料的分析,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從對畢加索的學習中,理解藝術家的成功離不開其強烈的社會責任意識

教學重難點

重點:現代歐美文學和美術方面的主要成就。

難點:評價荒誕派藝術。

教學工具

PPT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展示:“人最寶貴的是生命,它給予我們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該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時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爲而羞恥。”

教師:同學們齊讀這段話。你知道這段名言出自哪部作品嗎?

學生:《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教師:同一時期還有哪些文學、藝術作品問世?帶給我們怎樣的感悟?下面讓我們一起來探討?

(二)教師引領,合作探究

一、拷問靈魂的文字

教師:本課主要介紹了20世紀歐美哪些文學名著?

(要求:閱讀教材第一目“文學名著”的內容,分組合作,快速找出答案。)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合作,快速整合本目的主要內容,深化基礎知識的識記。)

教師:德萊塞在《美國的悲劇》中描寫了一個怎樣的美國?

學生:講述《美國的悲劇》故事梗概。

教師:小說中主人公克萊德的悲劇出現的原因是什麼?

教師:美國拜金主義盛行。小說中所描述的不僅是克萊德的悲劇,也是美國的悲劇。

(設計意圖:通過這個問題使學生認識到,一部偉大作品的誕生,絕不會是作者的憑空想象,一定會有它產生的深刻的社會基礎。)

過渡:20世紀同爲帝國主義時代的法國產生了哪些偉大作品呢?

教師:《約翰·克里斯朵夫》以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歐洲生活爲背景,通過音樂家約翰·克里斯朵夫一生個人奮鬥的經歷,反映了19世紀、20世紀之交知識分子的精神探索(人道主義和個人英雄主義),表現出作家反對現存秩序的進步立場和堅持人類進步文化的藝術觀點。

過渡:20世紀,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給人類帶來了空前的物質繁榮,許多人爲外部的物質所控制,內心空虛,物質和精神嚴重失衡,代之而起的是一種極度的空虛感和焦慮感,這種不良情緒積澱到一定程度,便要找機會宣泄,於是就有人藉助藝術,以怪誕、扭曲、反理性等形式來滿足人類的這一要求,表達他們對現實的不滿。現代荒誕派藝術就這樣誕生了。

3、貝克特和《等待戈多》

教師:1953年,《等待戈多》轟動法國,連演300場。戈多到底是誰?

學生:有人認爲他是上帝。 還有人認爲他是“虛無”或“死亡”。 有人曾就此問貝克特本人,貝克特回答說:“我要是知道,早在戲裏說出來了。”貝克《等待戈多》是一出表現人類永恆的在無望中尋找希望的現代悲劇,實際上是表現人們精神上的苦悶和迷惘。

過渡: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後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並進入蘇聯社會主義建設時期。20世紀的蘇聯涌現出許多世界名著。

思考:以上是兩部作品的作者分別是誰?

學生:肖洛霍夫《靜靜的頓河》、尼·奧斯特洛夫斯基《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展示:

“人最寶貴的是生命,它給予我們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該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時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爲而羞恥。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主人公保爾·柯察金

(設計意圖:通過對名言的理解,從中感受到其高貴的品質,幫助學生樹立爲理想而奮鬥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過渡:一部部文學作品是當時社會的縮影,繪畫藝術亦是時代的鏡子。

二 直面現實的繪畫

展示:

1、畢加索和《格爾尼卡》

教師:結合課本說說該作品的創作背景是什麼?

學生:格爾尼卡是西班牙的一個小鎮,在1937年4月26日那天下午,應西班牙獨xx佛朗哥的要求,希特勒德國干涉西班牙內戰,出動飛機向格爾尼卡投下了10萬磅炸x。當日正逢小鎮集市,市民毫無防備,人們倉惶逃奔,希特勒的飛機卻又低飛,跟蹤並掃射逃跑的人們。居民傷亡慘重,據不完全統計,1500多人被當場炸死,3/4建築物被徹底毀滅。當時僑居巴黎的畢加索得知格爾尼卡被希特勒轟炸後義憤填膺,懷着滿腔愛國激情創作了寬7.76米,高3.49米的油畫《格爾尼卡》。這幅巨畫表現了畫家對德軍法西斯暴行強烈的憤慨,也激起了全人類一切有正義感的人們的憤慨。

“你以爲藝術家是什麼,一個低能兒?如果他是一個畫家,那就只有一雙眼睛;如果他是一個音樂家,只有一對耳朵;一個詩人,只有一具心琴;一個拳擊家,只有一身肌肉嗎?恰恰相反,藝術家同時也是一個政治人物。他會經常關心悲歡離合的災情,並從各方面作出反應。他怎麼能不關心別人,怎麼能以一種逃避現實的冷漠態度而使你自己同你的那麼豐富的生活隔離起來呢?不,繪畫並不是爲了裝飾住宅而創作的,它是抵抗和打擊敵人的一個武器。”

——畢加索發表在《法蘭西文學報》上的一段話

問題:你能從以上文字材料中捕捉到哪些信息?

學生:畢加索的作品中蘊含着豐富的意義,他熱愛自己的祖國等。

教師:二戰期間,在巴黎畢加索藝術館,一個德軍軍官手指《格爾尼卡》問西班牙畫家畢加索:“這是您的傑作嗎?”“不,這是你們的傑作。”表達了對法西斯的痛恨。

(設計意圖:通過直觀地欣賞《格爾尼卡》和分析材料,加深對畢加索的進一步瞭解,進而理解其作品的社會意義。)

過渡:在繪畫上還有一位很有影響力的畫家,被認爲是超現實主義繪畫大師,他把人類的夢境、幻覺和生死矛盾等作爲繪畫的主題。

2、達利和《記憶的永恆》

問題:你發現畫面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嗎?猜猜達利想表達什麼?

學生:各抒己見

教師:那幾只表從玻璃和金屬的硬質變成可以隨意彎曲和摺疊的軟質;這些鐘錶在漫長的時間中一走的疲憊不堪,終於鬆垮下來變軟了。作品勾畫了一個產生錯覺的世界,是20西方精神世界的一個縮影。

(三)課堂總結,拓展延伸

教師:文學、藝術是社會的一面鏡子,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照射在鏡子上,就會從不同角度折射出當時的社會現實,讓現代的人從中得倒啓迪。

課後小結

課堂總結,拓展延伸

教師:文學、藝術是社會的一面鏡子,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照射在鏡子上,就會從不同角度折射出當時的社會現實,讓現代的人從中得倒啓迪。

課後習題

1.《美國的悲劇》是哪一個民族貢獻給世界的藝術珍品( )

A.法蘭西 B.美利堅 C.俄羅斯 D.中華民族

2、如果請你對現代文學藝術進行總結,下列搭配不當的一項是( )

A.托爾斯泰——《美國的悲劇》 B.貝克特——《等待戈多》

C.羅曼·羅蘭——《約翰·克利斯朵夫》 D.畢加索——《格爾尼卡》

3、二戰期間,在巴黎畢加索藝術館,一個德軍軍官手指《格爾尼卡》問西班牙畫家畢加索:“這是您的傑作嗎?”“不,這是你們的傑作。”與這幅作品相關的歷史事件是( )

A.日本製造南京大屠殺 B..意大利侵入埃塞俄比亞

C.納粹地毯式轟炸西班牙城鎮 D.納粹德國大量屠殺猶太人

板書

第18課 現代文學和美術

一 拷問心靈的文字

1、德萊塞和《美國的悲劇》

2、羅曼·羅蘭和《約翰克利斯朵夫》

3、貝克特和《等待戈多》

4、蘇聯的《靜靜的頓河》、《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二 直面現實的繪畫

1、畢加索和《格爾尼卡》

2、達利和《記憶的永恆》

[八年級下冊美術的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