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有關物理說課稿範文集錦五篇

有關物理說課稿範文集錦五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W 次

作爲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準備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說課稿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物理說課稿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有關物理說課稿範文集錦五篇

物理說課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下午好!

我叫尹國聖,來自吉安縣二中,我說課的題目是《勻速圓周運動》。《勻速圓周運動》選自高中物理第一冊第五章。它是學生在充分掌握了曲線運動的規律後,接觸到的一個較爲複雜的曲線運動,本節內容作爲該部分的起始章節,主要要向學生介紹圓周運動的幾個基本概念,爲後繼的學習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根據本節課學要求和特點,我設計本課的教學目標有以下幾點: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知道什麼是勻速圓周運動

2、理解什麼是線速度、角速度和週期

3、理解線速度、角速度和週期之間的關係

  二、能力目標:

能夠勻速圓周運動的有關公式分析和解決有關問題。再學習過程中能用信息技術手段爲物理學習服務。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理性的知識感性化;複雜的概念,簡單化。

  三、德育目標:

通過描述勻速圓周運動快慢的教學,使學生了解對於同一個問題可以從不同的側面進行研究,認識事物的複雜性,多面性。

  教學重點:

1、理解線速度、角速度和週期

2、什麼是勻速圓周運動

3、線速度、角速度及週期之間的關係

  教學難點:

對勻速圓周運動是變速運動的理解

  教學方法:

講授、推理歸納法、討論,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讓學生主動的去探究知識,激發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

  教學步驟:

爲了達成上述教學目標,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對一些主要教學環節,有以下構想:

一、導入新課

(1)物體的運動軌跡是圓周,這樣的運動是很常見的,同學們能舉幾個例子嗎?(例:轉動的電風扇上各點的運動,地球和各個行星繞太陽的運動等)

(2)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最簡單的圓周運動勻速圓周運動

二、新課教學

1、勻速圓周運動

(1)用通過放錄像讓學生感知衛星做圓周運動,在相等的時間裏通過相等的弧長。

(2)並出示定義:質點沿圓周運動,如果在相等的時間裏通過的圓弧長度相同棗這種運動就叫勻速圓周運動。

2、描述勻速圓周運動快慢的物理量

(1)線速度

a:分析:物體在做勻速圓周運動時,運動的時間t增大幾倍,通過的弧長也增大幾倍,所以對於某一勻速圓周運動而言,s與t的比值越大,物體運動得越快。

b:線速度

1)線速度是物體做勻速圓周運動的瞬時速度。

2)線速度是矢量,它既有大小,也有方向。

3)線速度的大小

4)線速度的方向 在圓周各點的切線方向上

5)討論:勻速圓周運動的線速度是不變的嗎?

6)得到:勻速圓周運動是一種非勻速運動,因爲線速度的方向在時刻改變。

物理說課稿 篇2

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是本章的核心,它是學生在學習第1節“透鏡”,對生活中常用的透鏡及對其成像情況獲得豐富、具體的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帶着問題,用探究的方法研究本節的內容。本節的主要內容,就是讓學生通過科學探究的活動,找出凸透鏡成像的規律,使學生在全過程中自主探究,體驗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而激發學生探究成像規律的興趣,使學生能夠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與方法。新教材以探究凸透鏡成像情況與物距關係有關爲主線,安排了學生“提出問題、猜想、設計實驗、進行實驗、分析與結論”等教學過程,讓學生經歷產生興趣、發現問題、激發矛盾、進一步解決問題的過程。很好地體現了新教材讓學生在體驗知識的形成、發展過程中,主動獲取知識的精神。活中的透鏡的成像原理。教材這樣處理,體現了課標“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思想。這樣加深學生對凸透鏡規律,又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生活中的透鏡的成像原理。教材這樣處理,體現了課標“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思想。

【教法分析】

本節課是初中學生在物理學習過程中第一次進行全過程探究,本節課需要兩個課時,第1課時重點在於培養學生猜想能力與設計實驗的能力,學生猜想時一般不懂怎樣去猜想,有時猜想與提出的問題毫無關聯,所以我們關鍵應該引導學生怎樣去猜想,在教學中創設合理猜想情景,並且引導學生知道猜想要有猜想的理由,不能胡亂猜想。設計實驗是探究的一個重要環節,所以我們要引導學生進行設計實驗,讓學生明白實驗研究什麼和怎樣去研究,實驗時應該觀察什麼、測量什麼、記錄什麼?第二課時的重點放在培養學生對實驗數據的分析和論證的能力方面,教師引導學生分析表格數據進行簡單的比較,分析它們的相同點與不同點,讓學生進行簡單的因果推理,讓學生以書面或口頭表述自己的觀點,最後教師歸納總結,這樣讓學生經歷從物理現象和實驗歸納科學規律的過程,培養了學生的處理信息的能力、分析概括的能力,從而提高了學生的科學素養。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理解凸透鏡成像規律。

知道凸透鏡成放大、縮小實像和虛的條件。

2、過程與方法

能在探究活動中,初步獲得提出問題的能力。

通過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過程,體驗科學探究的主要過程與方法。

學習從物理現象中歸納科學規律的方法。學習從物理現象中總結歸納科學規律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樂於參與觀察、實驗、製作等科學實踐。

通過探究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慾,樂於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勇於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規律。

【重點難點】

重點:

①對凸透鏡成像規律的理解和認識。

②組織指導學生完成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

難點:

①指導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建立起實驗與物理模型之間的必然聯繫。

②組織、指導學生完成探究凸透鏡規律的實驗。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根據上節課生活中的透鏡提出利用什麼光學元件成像和成像有什麼差異的問題,再由凸透鏡成像的差異引入新課。讓學生回憶生活中的透鏡成像情況並回答問題,併產生凸透鏡有什麼規律的想法,從而激發探究的興趣。

二、新課導學

提出問題:

學生觀察投影儀、照相機和放大鏡的成像情景,從而提出問題。照相機、投影儀和放大鏡都有凸透鏡,但有大小、倒正和虛實的差異,通過引導學生由凸透鏡成像的差異提出凸透鏡成像的大小、倒正與物距有什麼關係。

猜想:

繼續觀察:

投影儀、照相機和放大鏡成像的同相點及不同點,引導學生針對像的大小、倒正和虛實分析並做出其與物距或者像距大小關係有關的猜想與假設,同時板書。

設計實驗:

指導學生要檢驗猜想是否正確需要實驗,提出實驗是探究物理知識最基本的一種方法。

給出器材,讓學生根據猜想設計實驗方法,並說出器材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明確實驗觀察什麼、測量什麼和記錄的數據以及實驗的主要步驟及過程。

演示:根據學生的實驗方法補充說明實驗操作步驟、注意事項,如:蠟燭、凸透鏡、光屏擺放位置。根據猜想,實驗時先改變物距,由大到小進行幾次實驗。並提醒學生怎樣觀察像;怎樣記錄物距、像距;注意分工合作。

進行實驗:

學生閱讀、討論、作答,舉手發言。其他同學評估、改進實驗方法。明確實驗目的。

回顧凸透鏡焦距測量的方法,並讓兩位學生測出本節課凸透鏡的焦距。

教師巡視,對學生的探究過程進行指導,及時對學生探究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指導,並鼓勵最先完成實驗的學生填寫黑板的數據。(見附表)

分析與論證:

教師事先畫好表格,指導學生根據實驗現象及數據思考得到什麼結論,是否證實了猜想和假設,並進一步思考、歸納出凸透鏡成像的規律並讓學生以書面或口頭形式表達自己的觀點。

討論思考得出凸透鏡所成像的大小、倒正與物距或與物距和像距的大小關係有關,進一步綜合、分析歸納出:

當u>2f時,成倒立、縮小的實驗像;

當f

當u

成實像時,物距變小時,像距變大,像也變大。

三、歸納小結

教師同時用flash動畫連續完整地展示凸透鏡成像規律,請學生小結本節課的收穫。從知識、方法、有什麼體會方面小結,並觀看動畫進一步理解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教學活動給學生一個全新的體驗,學生活動進行熱熱鬧鬧,但我們一定要注意,要達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結合凸透鏡成像規律的特點的探究,通過培養學生對實驗數據的分析和論證的能力,使學生得到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讓學生親身體驗在不斷髮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過程中逐步完善和昇華,深化對凸透鏡成像規律的認識,從而用實驗探究的方法來得出凸透鏡成像規律的特點,使學生進一步理解照相機、投影儀和放大鏡的原理。

物理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本節從我國古代磁學研究的成就引入,指出指南針的發明對世界文明有重大影響。然後依次展現了三個三級主題:“無處不在的磁”、“地磁場”、“磁性材料”。這樣地結構貼切地體現了本節的主題---“我們周圍的磁現象”。

根據如上分析,可確定出本節教學的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列舉磁現象在生活、生產中的應用。

2、瞭解地磁場的知識,知道磁性材料的概念及主要用途。

3、瞭解我國古代在磁現象方面的研究成果及其對人類文明的影響,關注與磁相關的現代技術發展。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實物、收集資料,初步瞭解我們周圍的磁現象,培養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2、通過收集磁性材料應用實例的活動,培養學生的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通過回顧我國磁學研究的光輝篇章,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與愛國情懷,樹立振興中華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2、 通過了解磁現象在生活與生產中的廣泛應用,使學生更加明確科學與技術、科學與社會的密切聯繫。

3、 通過對地磁場成因的探討及對“信鴿認家”現象的實驗研究,培養學生尊重事實的科學態度與勇於探索的創新精神。

重點、難點分析:

知道磁現象,瞭解地磁場和磁性材料是重點

二、說教法、學法

本節作爲全章的起始節,避免涉及枯燥抽象的概念,力求從生活生產中的磁現象入手,引起學生研究的興趣與激情。因此,教學中應儘可能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他們解決參與舉例、討論、探究等學習活動,逐步建立關於磁現象的感性認識,爲進一步研究磁現象做好準備。

三、說程序

1、新課引入(複習初中知識)

磁性:能夠吸引鐵質物體的性質

磁體:具有磁性的物體叫磁體。

磁極:磁體上磁性最強的部分叫磁極。

小磁針靜止時指南的磁極叫做南極,又叫S極;指北的磁極叫做北極,又叫N極。磁極間的相互作用:同名磁極相斥,異名磁極相吸。變無磁性物體爲有磁性物體叫磁化,變有磁性物體爲無磁性物體叫退磁.

2、新課教學

(1)讓學生閱讀課文,列舉身邊的磁現象

(2)地磁場

地球是一個巨大的磁體.

地磁的北(N)極在地理的南極附近,地磁的南(S)極在地理的北極附近. 地磁場:地球由於本身具有磁性而在其周圍形成的磁場叫地磁場.

注意:地磁極與地理極並不完全重合,它們之間的夾角稱爲磁偏角。

⑶製做指南針原理:

把一塊小磁鐵放在它可以自由旋轉的環境中,例如放到水滑水平面上或用轉軸支起來,這就做成了一個指南針.

指南針靜止時取向:

無論小磁鐵怎樣轉動,等它靜止下來,它的兩端總是一端指南,一端指北,並且指南的一端總指南,指北的一端總指北.通常把指南的一端作標誌,並做成針狀,因爲這端總是指南,所以稱爲指南針.

說明:①指南針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由原來的”司南”發展而來.

②指南針的發明對促進人類航海事業的發展和改變整個世界面貌有巨大影響.

⑷磁性材料

:通常指磁化後磁性很強的物質(鐵磁性物質)

分類:按磁化後去磁的難易分爲兩類:

①軟磁性材料:磁化後容易去磁的物質.如軟鐵、硅鋼、鎳鐵合金和錳鋅鐵氧體、鎳鋅鐵氧體等.

②硬磁性材料:磁化後不易去磁的物質.如碳鋼、鎢鋼、鋁鎳鈷合金和鋇鐵氧體、鍶鐵氧體等.

按化學成分來分,常見的有兩大類:

①金屬磁性材料;

②鐵氧體:是以氧化鐵爲主要成分的磁性氧化物.

應用:

⑴軟磁性材料:剩磁弱,易去磁.適用於需要反覆磁化的場合,可用來製造半導體收音機的天線磁棒、錄音機和錄像機的磁頭、電子計算機中的記憶元件,以及變壓器、電動機、交流發電機、電磁鐵和各種高頻元件的鐵芯等.

⑵硬磁性材料:剩磁強,不易去磁.適合製成永久磁鐵(應用在磁電式儀表、揚聲器、話筒、永磁電機等)、磁記錄材料(可用於錄音磁帶、銀行卡、計算機磁盤等).

四、課堂小結

物理說課稿 篇4

尊敬的各位評委:

大家好!

我是_____號,我說課的題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_____年級物理____冊第____章第____節的`內容,下面我從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程序、說板書設計、說教學

方面來說這節課 《高中物理說課稿模板》正文開始

一、教材分析(說教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是學生在學習了 和 等知識的基礎上引入的一節 課(概念課或規律課或實驗探究課),本節內容同時又是學生學習 和 等後續知識的基礎,因此本節內容在整章教材中起着承前啓後的重要作用

通過本節課學習,主要使學生掌握 知識,瞭解研究物理問題的 方法(如:控制變量法、轉化法、等效替代法、物理模型法、理想實驗法、類比法等),初步學會運用 知識解決 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的 能力

高一學生正處於從初中物理的定性分析到高中物理的定量討論;從初中的形象思維到高中的抽象思維;從初中簡單的邏輯思維到高中複雜的分析推理的轉變過程中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他們的一般能力已經具備,具有一定的觀察力、記憶力、抽象概括力、想象力但其創造能力還比較欠缺,對於利用已有知識創造出新的概念、理論的能力很弱;(創造能力:利用已有知識創造出新的概念、理論的能力在學習過程中對知識點的把握還不是很準確,數學的推理能力較弱;但學生對感性材料的認知能力較強,接受新知識的能力也很強;而且學生的社交能力也正處於發展階段,需要得到不斷的鍛鍊

2、教學目標的確定:

依據《課程標準》要求、本節教材特點以及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爲:

知識與技能目標

(這部分目標一般爲本節課的知識點)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這部分目標一般是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或合作探究,培養學生哪些能力(動手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讀圖分析能力,收集處理信息能力,團結協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這部分目標一般是通過對科學家生平的介紹,學習科學家獻身科學,勇於探索真理的精神,激發學習的積極性;或者是通過學習什麼知識,培養學生的什麼意識和品質等)

3、教學重點,難點的確定:

依據《課程標準》要求和本節教材實際,並結合學生的實際,本節課主要是讓學生理解 ,所以本節課的重點是 ;而對 知識,限於學生的認知水平,可能無法自己理解,得需要教師的合理引導,所以 定爲本節課的難點

二、教學策略(說教法、學法)

1、教法選擇:

教法一:現代素質教學理論強調:學生的學習行爲是由動機引起的,學習動機對於學生的學習可以發揮明顯的推動作用要有效地進行長期的有意義學習,動機是必不可少的本課採用演示實驗,巧設物理情景引發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由學生的分組實驗,激發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最後再通過例題深化動機,培養學生的創造性

或教法二:爲貫徹生本教育,落實以生爲本、以學定教的教育理念,結合教材實際,本節課準備採取啓發誘導、點撥釋疑、合作學習兵教兵的教學方法

2、學法指導:

作爲教師來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培養其能力是物理教學的落腳點因此這節課採用自主學習發現問題,合作探究尋求方法的兵幫兵學習方法,從而最大限度地凸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合作能力、動手實驗能力、收集數據提取信息的能力

三、 教學程序及設想:

1、創設情境,引入新知:(2分鐘)

爲了順利得出本節 概念(或規律),同時讓學生掌握研究物理問題的基本方法,採用類比法設計複習題: ?(如密度、壓強、功率的引入要類比速度)

爲更好的落實“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新課程理念,把教學內容轉化爲具有潛在意義的問題,導入本節新課時,採取故事導入或生活現象導入或演示實驗導入的方式,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問題意識,使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成爲“猜想”繼而緊張的沉思(故事是或生活現象是或演示實驗是)

2、任務驅動、自主預習及展示:(5分鐘)

學生閱讀課本Px頁---Py頁,獨立完成下發的學案上的自主預習題爲最大限度的培養學生最基本的自學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結合教材實際和已確定的目標,本節課設計的預習題如下:

(如:)

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後,教師採取投影學生學案、學生補充完善學案的方式順利完成此環節

3、合作探究、展示交流(20分鐘)

同學們針對學案中設計的探究問題,分小組先討論解決後再上黑板分別進行板演,爲展示交流做準備然後本小組講解,其餘小組聆聽並發現其不足之處,加以完善此過程中教師適時點撥,注意歸納思路、滲透學科理念

本環節設計的合作探究題和處理的方法爲:

(以《》一節爲例:

4、課堂小結,構建體系(5分鐘)

對應本節課的目標,讓學生敘述這節課的收穫,包括知識上、方法上以及能力上的收穫,然後師生共同構建本節課的知識體系,使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知識有整體的把握,也有機體現了學科知識建構的思想構建體系時以屏幕投影的方式完成

5、當堂檢測、鞏固昇華:(10分鐘)

學生獨立完成學案上的檢測題後,教師投影答案,對出錯和疑問較多的地方,通過兵教兵和師教兵的方式解決

6、學後反思:(3分鐘)

學生針對所學內容和本節的目標,在學案上自己構建本節的知識樹

四、板書設計:

最後說一下本節課的板書設計(要注意黑板大部分是給學生展示用的,所以教師的板書內容不宜過多,基本包括標題和簡單的知識樹即可,並告訴評委這樣設計的道理:以生爲本,凸顯學生學的地位等等)

物理說課稿 篇5

課題: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一冊第九章第四節《摩擦力》

本節課我從下面三個方面談一談教學的構思。

  一、教材分析

1、本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教材中摩擦力的測量涉及到二力平衡知識的具體應用,"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在日常生活和工、農業生產中知識的具體應用,通過學習本節教材的知識,提高了學生利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這一節課無論在知識學習上還是培養學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學目標的確定

(1)、知識與技能

知道滑動摩擦力和接觸面粗糙程度、接觸面之間壓力大小的關係;知道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並能在日常生活中應用這些知識;進一步熟悉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方法。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利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經歷探究滑動摩擦力與壓力、接觸面粗糙程度關係的過程,體會怎樣進行科學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問題中怎樣運用“變量控制”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實事求地是進行實驗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

注重對學生探究能力、創新精神的培養,更注重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

體驗自然科學的價值,體驗知識來源於實踐而又作用於實踐的辯證關係。

3、教材的重難點

本節教材的重難點是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對於教材中的知識點,學生大都能理解和掌握,但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探究能力培養和探究過程體驗方面,通過對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各種因素的實驗探究,突出“猜想與假設”這個環節,同時認識在探究過程中“變量控制”的意義和方法。

  二、教法和學法

施教之功,貴在引導,重在轉化,妙在開竅。引導轉化作用就是教師的主導作用,不能簡單的把"啓發式教學"看作是一種教學方法,而是要運用啓發式教學的思想去指導教學。本着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的原則,本節課我打算採用以教師引導,學生探究和實驗爲主的啓發式教學方法。

  三、教學程序的設計

依據本節教材編排的順序,依據學生的認識規律,我設計了下面的教學程序和相應的具體操作:

(一)創設情境,實驗引入:

今天上課之前,我帶了幾個小玻璃球準備和同學們一起進行科學研究。但在來學校的路上,小玻璃球變髒了。老師給他們洗乾淨了。現在,請兩個同學把玻璃球請出來。(請兩個同學上臺20秒夾球)提出問題:玻璃球爲什麼不好夾?--學生討論回答

你認爲摩擦力是一種什麼樣的力? 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敘述摩擦力。

(二)新課學習

1、認識什麼叫摩擦力

先請同學們把手平放在桌面上,手心朝下,一起來做幾個動手實驗。

(1).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在桌面上運動,感受有沒有一個阻礙手運動的力;

(2). 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但保持手不動,感受有沒有一個阻礙手運動的力;

(3). 手平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動,也不用力推或拉,感受有沒有一個阻礙手運動的力;進而引入摩擦力的定義及種類。並進一步指出,在靜摩擦、滑動摩擦、滾動摩擦中,滑動摩擦是初中學習的重點,自動導入到本節第二個環節"影響滑動摩擦大小的因素"的學習。

2.探究滑動摩擦力與哪些因素有關

(1)探究活動的第一步是學生進行猜想與假設

在學生認識到摩擦力的存在後,我很自然地向學生們提出了問題:同學們猜一猜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呢?

有的學生思維受教材的影響,提出的是教材上的猜想,對於這部分同學注意對他們進行鼓勵,讓他們提出其它猜想。有的同學在課堂上思維很活躍,不侷限於書本,而會提出其它猜想,作爲老師,這時即使學生提出的某些猜想顯得很幼稚、很荒誕,也要發掘其合理因素並予以鼓勵。但同時要注意引導學生進行科學的猜想,在學生說出他的猜想後,可以問問他“你爲什麼要這樣想呢?”在各種猜想均列出後,我向同學們指出,摩擦力產生的機理和制約因素都很複雜,對摩擦的研究已形成一門系統的學科“摩擦學”,其中一些問題至今仍在探索中。今天,我們只對四個猜想進行實驗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是否與壓力有關?是否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是否與物體運動的方向有關?是否於表面積的大小有關?並將全班分爲四個大組,每組用實驗探究一個猜想。

(2)探究活動的第二步是學生制定探究計劃與設計實驗

怎樣證明學生自己的猜想?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再讓他們交流討論,然後有針對性地請了一位同學來說說他們組討論的探究計劃。在這個過程中,注意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引導點撥,啓發學生,問他們“大家贊同他的方案嗎?其他同學還有沒有更好的實驗方案?”同時提醒學生注意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不止一個,我們這組的同學是要研究壓力的變化對滑動摩擦力的影響,那我們應如何設計實驗才能知道滑動摩擦力的變化是由這個因素引起的,而不是由其它因素引起的呢?通過學生的思考、交流和討論、老師的點撥,學生都會制定出正確的探究計劃。

(3)探究活動的第三步是學生進行實驗與收集數據,分析論證得出實驗結論

實驗前,提醒同學們注意實驗器材的選擇,提醒學生如果想讓彈簧測力計上的示數等於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該讓木塊在長木板上做怎樣的運動?(勻速直線運動);這裏運用了什麼知識?(二力平衡知識)。在學生實驗的過程中,巡視各實驗小組,幫助學生解決實驗中遇到的問題。

實驗結束後,四個實驗小組的代表公佈自己的實驗數據,全班同學共同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得出實驗結論。無論學生的猜想是否與實驗的結論相符,都要對學生進行鼓勵,肯定他們的這種實事求是的探索精神。同時鼓勵有興趣的同學還可以在課後繼續探索滑動摩擦力是否與其他因素有關。

在得到實驗結論後,繼續引導學生們總結實驗中採用的方法:如果一個物理量與多個因素有關,我們在研究某一個因素對該物理量的影響時,應控制其它與該物理量有關的因素不變,這種研究問題的方法叫做“變量控制法”。接着再講述:“變量控制法”是科學研究的一個基本方法,它適用於多因素問題的研究。它不僅僅適用於研究物理問題,也適用於其他科學領域問題的研究,在今後的學習和探究中,我們還要經常使用這個方法。

3、如何增大和減小摩擦

有很多增大和減小摩擦的事例都是學生們所熟悉的,而且學生們已經通過實驗獲得了滑動摩擦的有關知識,所以對於這個問題組織學生自己進行討論,還鼓勵他們提供更多有趣的利用摩擦、減小摩擦的事例,讓他們自己用所學的知識來解釋這些有關摩擦的現象,並總結出增大和減小摩擦的常用方法。在這個過程中,只適當地進行引導和點撥。

4、討論假如生活中沒有摩擦力

從上面的討論中,學生已經知道摩擦力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摩擦力也並不總是有害的,接下來我讓同學們繼續討論假如我們的生活中沒有了摩擦力會是什麼樣呢?並讓學生在課後完成“迷你小實驗”,並將討論的內容以“假如生活中沒有摩擦力”爲題寫一篇小論文。

接着順帶提問:我們觀察到一般的交通工具如自行車、汽車、火車都裝有輪子,這是採用什麼方法來減小摩擦?而現在有一種新型交通工具--磁懸浮列車,它是沒有輪子的,但它的時速可達到500公里以上,是當今世界最快的地面客運交通工具,它又是利用什麼途徑來減小摩擦的呢?

5.以分組搶答形式完成一些課堂反饋題:

6.請一位同學朗讀下面小文章,加深對摩擦力的認識。

7.課後作業:

(1)以"假如沒有摩擦"爲題,寫一篇科幻小文章。

(2)觀察自行車上哪些地方存在摩擦,其中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 ,你能想出哪些辦法來增大或減小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