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精選高中語文說課稿範文8篇

精選高中語文說課稿範文8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1W 次

作爲一位傑出的教職工,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說課稿,藉助說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中語文說課稿8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精選高中語文說課稿範文8篇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同行: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竇娥冤》。我的說課包含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一、 說教材

二、 說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三、說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

四、說學法

五、 說教學過程

六、說作業佈置

七、說板書設計

  一、 說教材

《竇娥冤》選自人教版高中語文第四冊第四單元,在這個單元中學生將首次接觸中國古典戲劇。通過學習本單元,將使學生了解戲劇常識,培養戲劇意識,解讀名家名劇,初步涉入古典戲劇瑰麗之門。《竇娥冤》是元雜劇的代表作,也是中國古典悲劇代表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以開放的思維和現代教育模式學習本文,將對單元教學產生良好的導向作用。課文節選的第三折是全劇的高潮部分,不僅最集中的表現了竇娥的反抗精神,還深刻地揭露了造成竇娥悲劇命運的社會原因。

  二、 說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新課標中明確指出:“鑑賞文學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豐富的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力,有自己的感情體驗和思考。”根據以上內容和所教學生的特點,我將教學目標確立爲:

知識目標:瞭解元雜劇的特點;作者關漢卿及作品《竇娥冤》相關介紹。

能力目標:1、把握劇情,鑑賞女主人公竇娥的藝術形象。

2、初步瞭解關漢卿戲曲語言的藝術特色。

德育目標:通過竇娥冤這一歷史冤案,認識元代社會的黑暗和統治者的殘暴,認識當時階級矛盾的尖銳。

根據教學目標和教材的特點、地位。我確定以下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把握主人公的形象。

教學難點:領會浪漫主義手法,深入體會作品的思想性。

  三、說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

(一) 教法

古希臘學者普羅塔戈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點燃的火把。”爲了達到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根據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精神,再結合本篇課文的實際特點,確定本節課教法的指導思想是:想方設法引起學生注意,引導他們積極思維,熱情參與,獨立自主地解決問題。具體做法如下:

1、 表演法——學生通過話劇表演,整體把握文章主要內容,品味個性化和富有動作性的戲劇語言,初步感知人物性格。

2 、自主探究法——學生積極參與,通過評價表演、分組討論等形式自我總結規律,達到鞏固提高的目的。

3 、 點撥法——就是在關鍵處,進行恰到好處的啓發引導,讓學生展開聯想,拓展思路,把問題引向深入,高質量地完成課堂教學任務。

(二) 教學手段

爲了使我根據教材特點而設計的教學目標以及重點、難點的突出與突破,達到最大化的展示境界,我決定採用“多媒體展示平臺”的教學手段進行全程教學。

  四、說學法

埃德加?富爾說:“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因此加強學法指導尤爲重要。

1、我運用討論法,讓學生在討論中進行思維的碰撞,從而順利地拿到打開鑑賞戲劇之門的金鑰匙。

2、注意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如課前確立預習步驟,提供預習方法,以形成常規;

3、交給學生評點式的讀書方法,讓學生養成圈點勾畫讀書習慣。

  五、 說教學過程

(一) 導入。激發情感,創設氛圍。

上課伊始,我先用多媒體播放戲曲《竇娥冤》中竇娥被斬片段。以強烈的視覺衝擊渲染情感,創設氛圍。爲了進一步增強學生對本課的學習興趣,我設計瞭如下的導語:

魯迅說:“悲劇是把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祝福》展示了一位勤勞、善良的女性祥林嫂被毀滅的過程,顯示出封建禮教的罪惡。“列之於世界大悲劇”的中國古典悲劇精品《竇娥冤》則展示了一位精神高尚而善良的女性竇娥被毀滅的過程。

有價值而被毀滅是令人痛苦的,那竇娥究竟犯了什麼“王法”要被毀滅呢?讓我們通過學習本文來認識當時的社會現實。

(二)通過多媒體展示的手段簡介被稱爲“中國的莎士比亞”的戲劇大師關漢卿。

關漢卿,號己齋叟,元代雜劇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國戲劇史上最早也最偉大的戲劇作家。他與鄭光祖、白樸、馬致遠齊名,被稱爲“元曲四大家”。

《竇娥冤》《救風塵》《望江亭》《單刀會》是他的代表作品。其中的《竇娥冤》是我國十大古典悲劇之一。1958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三)表演擂臺,學生表演後請導演、演員代表和觀衆代表簡單談一談自己的感受(根據教學重點我設計這一環節,學生通過表演,不僅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而且能置身那種情境之中,體會到當時人物的心情)

新課程理念很強調學生的自主探究性學習,而傳統的戲劇教學總是教師引導學生按劇本逐句分析,學生缺乏切身的情境,對話劇提不起學習的興趣。而這節課我採用新穎的教學模式,這個環節是本課的重點環節,佔據了本課很大的一部分時間,此環節的好壞直接關係到這節課的質量,所以教師要重視。教師提前佈置好表演任務,剩下的都由學生負責,導演和演員的選拔,道具的準備,平時的排練。所以教師的指導要及時到位。這樣,學生真正成爲課堂的主人,自然提起了學習的興趣。

(四)鑑賞語言

通過人物對白,試分析關漢卿的語言藝術和戲劇效果。

根據我所設計的教學目標我設計了這一環節,教師應在學生髮言後明確:首先關漢卿的語言具有生活化的特點,關漢卿根據生活本身所提供的語言來反映現實,充分爲劇情和人物性格服務。閱讀竇娥對婆婆的一段說白,看出竇娥那出自一個封建社會小媳婦的口裏的話是那樣貼切,表現得是那麼自然、生動。其次他的語言還具有強烈抒情性的特點,比如竇娥對天地鬼神的指責,情感噴薄,把自己的冤情展現出來,讓人深深的受到感染。

(五)自由討論,學生沒四人分爲一組,每組只負責一個問題,教師做好分配。

問題1、竇娥作爲一個女子,卻無來由犯王法,那麼她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從哪裏可以看出來?

根據教學目標二及重點,我設計了這個問題,並指導學生聯繫竇娥的唱詞進行分析。

明確:竇娥是一個善良、孝順的女子,她選擇走前街而不是后街,怕婆婆看到她傷心,這樣一個善良的女性卻被處以極刑,足見當時社會的黑暗。同時她還是個具有反抗精神的女性,主要體現在她滾繡球的唱詞和三樁誓願上。她敢於指斥天地,把自己的冤屈展示出來。

竇娥受神權思想影響,開始也相信“青天大老爺”能主持正義,賞善罰惡。在殘酷的現實面前,她覺醒過來了,她猛烈地指責天地鬼神不分清濁,混淆是非,致使惡人橫行,良善銜冤。竇娥對神權的大膽譴責,實質上是對封建統治的強烈控訴和根本否定。她那似岩漿迸射如山洪決堤般的憤激之詞,反映了女主人公的覺醒意識和反抗精神,也折射出當時廣大人民的反抗精神。

問題2、三樁誓願一一兌現,如何理解這一寫法。

理解浪漫主義手法,不但是領會作品藝術性的關鍵,又是把握全文思想價值的鑰匙,研究中,還可以引進《孔雀東南飛》《聊齋》等作品,舉例對比,分析探討,老師適當點撥引導 。

讓同學看到運用浪漫主義筆法,除了加強藝術感染力外,越超越現實,越表明現實的黑暗不公,越爲“冤”張本。也越讓人們看到竇娥的剛烈反抗性。

在自主探究式的學習中,學生學會舉一反三,管中窺豹, 提高文學鑑賞能力,有助於形成自己獨特的情感體驗和思考,激發對古典文學的探究熱情。完成教學目標2,突破難點。

最後,教師要指出《竇》是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結合的典範。

(六)拓展延伸

比較拓展:進一步瞭解竇娥性格。以突出教學重點。

漢樂府民歌《孔雀東南飛》中的劉蘭芝、話本小說《杜十娘怒沉白寶箱》的杜十娘及本文的竇娥面對不幸時的反應

1、劉蘭芝:明白婆婆要驅逐自己,丈夫也無計可施,她沒有坐以待斃,等着被遣,而是變被動爲主動,主動“遣歸”早早起來“嚴妝”把自己打扮的美豔動人。劉蘭芝變被動爲主動,表現了極強的自尊心、積極維護自己的人格、個性堅強的特點。

2、杜十娘:知道自己“中道見棄”她沒有流淚沒有痛不欲生,她的表現很是冷靜,她很早起身挑燈梳洗,當着負心人的面,沉下了珍貴的百寶箱。杜十孃的“修飾”是徹底絕望後,用美進行報復,進行懲罰,也是與這個罪惡世界決絕的最後宣告。

3、而竇娥在受到了冤枉後,也不是唯唯諾諾,而是憤慨地指責天地。

三人雖表現各有不同,但她們三人身上都有着強烈的反抗精神,都是中國婦女的典範。

(七)課堂小結:

經過關漢卿的改造和天才創作,《竇娥冤》雖取材於“東海孝婦”的故事,但已不僅僅是這個民間故事的翻版,而是成爲一部深刻地反映元代社會現實的激動人心的著名悲劇。它通過竇娥的悲慘遭遇,揭露了元代社會高利息貸款盤剝的殘酷、社會的混亂、官府的貪腐,並且使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成功地結合起來,深化了作品主題,使人物和劇情具有了強烈的感染力量,不愧爲一部優秀的戲曲作品。

 六、說佈置作業:

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發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是我們的教育目標,在佈置作業時,給學生布置一道開放性的作業:

學習本課後,你體會最深的有哪些?寫一篇劇評。

  七、說板書設計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2

各位領導專家老師:

我是,今天非常榮幸有這麼一個展示的機會,謝謝你們!希望得到你們的指導。我說課的題目是《花未眠》,我說課的內容分別是說教材,說教學法,教學程序設計等。

《花未眠》是人教版高中語文第一冊第二單元第四篇課文,是曰本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川端康成的一篇關於美和審美的哲理散文。現就教材,教法,學法及教學過程四個方面加以說明。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本單元設計的目的是通過閱讀現當代散文,學會在總體把握散文思想內容和藝術的基礎上,感受散文中的自我,品味散文的語言。學會整體把握文章思想內容,學會體會散文語言的美感。《花未眠》是第一冊第二單元的最後一篇課文,文章以發現海棠花未眠寫起,從三個方面闡述:自然美是無限的,人感受美是有限的;美是邂逅所得,親近所得;重視自然美,崇尚寫實精神。本文由於是哲理散文,加上學生對藝術欣賞的能力尚待形成,因此內容理解較難。如何把難理解的`文章深入淺出的講解好,使學生能較好的理解體會是教學設計的關鍵所在。

2、教學目標

根據本單元教學對學生知識和能力的要求,以及本課特點,特制定兩個教學目標:

(1)情感目標,理解本文主旨,讓學生建立起感受生活美的意識。

(2)知識與能力目標,學會整體把握文章內容,品味散文語言。能從現實生活中去發現美,感受美,學會創造美。

3、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教學目標的設定,本課教學的重點難點就確定爲:理解本文主旨與鑑賞本文語言,理解重點句子的含義。

二、說教法

本文教學重點是理解主旨和鑑賞語言,因此教學中讓學生整體把握文章是關鍵。運用前幾篇課文所學的提要鉤玄的方法,學會勾畫圈點重要的句子,抓住關鍵句子理解主旨。採用重點段落重點閱讀的方法進行,讓學生能儘快的抓住關鍵。同時也採用問題激趣討論法,使學生能自主地探討問題。

三、說學法

本課內容較難理解,特別是有些哲理性較強,隱含着作者深切感受的語句如:"它盛放,含有一種哀傷的美"等,理解較困難,因此,課堂上要激發學生的探討興趣,讓學生自由的發表意見,自主合作的探討問題。

四、說教學過程

1.導語設計:以一組鮮花圖片展示其自然的美,讓學生自由發表觀後感受,引起學生對自然美的注意和欣賞。此設計直接調動學生的審美情感。然後由蘇軾的"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的佳句引入川端康成的《花未眠》,出示題目。

2.介紹作者: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小說家,散文家,幼年時父母相繼去世,分別由外祖父和舅父託養。1924年從東京帝國大學畢業後,開始了作家生涯。小說《伊豆的舞女》(1925)奠定了其在日本文壇的地位,代表作有《雪國》(1937),《千隻鶴》(1951),《古都》(1957)等.它們"以豐富的感情,高超的技巧,表現了日本人的內心精華",川端康成因此獲得1968年諾貝爾文學獎,他是繼泰戈爾之後,第二個獲此殊榮的東方作家。川端康成繼承了大和民族文學的古典美,並使其昇華到美學境地,在文學領域中,他既是美的追求者,更是美的獲得者和傳播者。由於受佛教影響較深,故其作品常帶有消極悲觀情調,榮譽也不能解脫他思想的頹廢和空虛,1972年4月16日,他終於口含煤氣管自殺,終年73歲。

3.初步理解文章主旨

首先指定學生朗讀第三段內容,然後思考:看看作者由花未眠想到了什麼或者說有什麼感悟接着讓學生評價是否同意這個觀點能否說說他們所能感受的自然的美。

通過這個過程的閱讀,學生就能整體把握到文章的一個觀點:自然的美是無限的,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同時也通過討論讓學生進一步明確我們身邊很多事物是非常美的,只是我們平常沒有留心,讓學生明白平時要留心生活中的自然美。

4.思考作者又是在怎樣的環境中發現海棠花的美的呢

學生通過閱讀課文學會在文中找到答案:“凌晨四點起來,我一個人凝視着海棠花,更覺得它美極了。”、“我之發現花未眠,大概也是由於我獨自住在旅館裏,凌晨四時就醒來的緣故吧。”然後教師小結:作者能夠發現司空見慣的海棠花的美,原因有二:一爲"靜";二爲"孤獨"。學生通過這一環節的自學,就去把文章的第二觀點"美是邂逅所得,是親近所得"找到並有所理解了。

5.出示文中出現的有關藝術作品的圖片,讓學生直觀感受,思考對於這些藝術作品作者持什麼態度,它們有什麼共同點,藉此讓學生再去讀文章,關於這些內容的段落,明白這些藝術作品都是和自然美的完美結合,能夠給人更多的美感,而真正反映自然美的藝術作品更能引起欣賞者美的共鳴,能夠提高人對美的感受能力。

6.通過這幾個環節的學習,學生對內容有了全面的瞭解,教師此時再加以總結,學生就對內容有了更明確的理解。教師小結:作者由未眠之海棠寫起,闡述了自己對美和審美的三個觀點,即:自然的美是無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卻是有限的;美是邂逅所提,是親近所得;契合自然美的藝術品能提高人對美的感受能力。這三個觀點其實就是要告訴我們要發現存在的美,感受發現的美,創造有所發現的美。

7.學生對內容有了較深刻的理解,然後再進行遷移拓展就順理成章了。設計一個遷移訓練,讓學生從讀到寫,出示一個名家描寫自然美的語段,朱自清《荷塘月色》;出示一幅清幽的山水圖,也請學生把自己感受到的自然美用三五句話把它描述出來。

8.最後一個環節就是品味文中優美的句子的含義這個環節放手讓學生自由討論,你認爲優美的句子或是不太好理解的句子。

教師可舉例引導如:

(1)它盛放,含有一種哀傷的美.爲什麼說盛放的海棠花的美含有一種"哀傷"?

明確:海棠花在夜間是不眠的,然而其盛放的美卻無人發現,無人欣賞,所以說含有一種哀傷的美。

(2)如果說,一朵花很美;那麼我有時就會不由自主地自語道:要活下去!這句話背後有什麼隱蕆義?

明確:①一個微小的生命都要努力展現自己的美,作爲人更要勇敢活下去。②人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在有意或無意間錯過一些美好事物的過程,我們可能錯過了美的景色,美的音樂,錯過了山上那從沒有看過一眼的野花和小草,錯過了從我們身邊流淌過的清澈的小溪,但只要堅韌地活着,就能不斷髮現美。③我們要用畢生的不懈追求使有限的感受美的能力接近無限的自然美。

9.最後教師總結:通過學習,我們可以發現,雖然這是一篇談論美學問題的文章,可是它本身也是美的。其實美無處不在,美就在我們的身邊。我們應該感謝川端康成,他告訴我們只要細心地去尋找,用心地去觀察,我們就可以發現美,感受美並能創造美。那就讓我們以這種美好的心態去擁抱我們燦爛的明天吧!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勸學》是高中語文新教材第一冊第六單元的第三篇課文。這個單元主要是先秦諸子散文,其篇目的順序安排也是按照時間順序來定,前面兩篇分別是孔子的《論語》和《孟子》的《寡人之於國也》,而《勸學》則是《荀子》的開篇之作,主要講述了荀子對學習觀的理解。爲什麼要選擇這篇呢?首先,荀子是繼孔孟之後先秦儒家學派的最後一位代表人物,而且,《勸學》是荀子對學習觀的理解,所以放在這個位置,對於已經熟悉高中學習方式的學生來說,有一定的教育意義。

高中語文教材大綱要求我們:繼續熟悉常見的文言實詞的一般用法,瞭解常見的文言句式,藉助工具書閱讀淺易的文言文,而本文又是一篇文言文閱讀課文,從文體上講,又是一篇典型的總——分式議論文,所以,這篇文章的教學既要擔負起積累文言文基礎知識的任務,又要把在精讀課中學到的知識延伸,能力遷移,形成基本技能的雙重任務。基於此,我確立了本文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掌握重點文言知識,積累文言詞彙。實詞如:勸、中、就、假、絕等等,虛詞如:而、焉、以、其、之。

(2)掌握比喻論證的方法

2、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藉助註釋和工具書閱讀淺顯文言文,理解重點詞句含義,以及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

(2)掌握背誦的技巧。

3、德育目標:瞭解學習的意義、態度和方法,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根據這些教學目標我確立了本文的重難點:

1。文言實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2。理解比喻的含義及其內在聯繫。

二、說教法:

學生通過前一單元的文言知識的學習和積累,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文言基礎,而且,我所教授的班級中有大部分學生已經能夠在教師地點撥下較準確地分析文言文的各種特殊現象,比如詞類活用、句式活用、通假字、古今異義等,所以擬定採用以學生自讀和教師點撥相結合的方法突破重難點。主要的教學設想是:

1、抓住學生好新好奇的特點,利用幻燈片激發其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其集中注意力,並激發其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2、從教育學的角度來講,以思維訓練爲中心,通過提問、討論、學生質疑學生答疑、教師點撥的方式餓授課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解決文字障礙,並掌握文言知識,特別是重點實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3、以文章的脈絡爲基礎,在自讀過程中,引導學生在每段中找出比喻句,並引導學生得出比喻的含義和他們的內在關係,把教師的認知結構輕鬆轉化成學生的認知結構。

4、在授課的同時注意提醒學生背誦課文的技巧。

三、說學法:

由於初高中對文言文的掌握程度的要求有所不同,高中要求得更深,所以,這對於部分學生特別是基礎比較差的學生來說,聽不懂,看不懂的挫折感可能會更加嚴重,這時候,學生只有從教師身上得到肯定,才能建立起自信心,也才能調動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另外,學生的年齡層決定了他們注意力易分散、愛發表見解的特點,所以,在學生的學法上我設定:

1、創造更多的條件和機會,讓更多的學生髮表見解,並給予適當的肯定和鼓勵;

2、學生在學習本文時將遇到一些知識障礙,如“雖有槁暴,無復挺者,鞣使之然也”生詞比較多,又是判斷句式,學生比較難於理解,所以教師更做好點撥工作,首先讓學生運用已經學過的知識嘗試翻譯重點句子,從而教給他們處理這類問題的能力。

3、學會辨析詞義,並對重點字詞的意思進行歸納總結。

四:說教學程序:

佈置預習:預習《勸學》,找出比喻句,思考每一段的比喻句的含義和它們的內在聯繫。

一課時:

1、導入:以《花未眠》中“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入手,引出人不能因爲能力有限自然美無限就停止審美,停止審美意味着死亡的結論,使他們更深刻的明白,學習不能因爲沒有止境就停止學習。自然導出新課

2、解題。包括:

(1)、“勸”的意思爲鼓勵,並聯系以前學過的課文中的句子(國人皆勸),起到統領全文的作用。

(2)、荀子簡介,複習孔子和孟子的相關知識。

3、聽磁帶並對照註釋,正字正音。主要有:、槁暴、輿、跬步、騏驥、鍥

根據預習,學生對不理解的字詞進行質疑,其他同學答疑,教師進行點撥。

4、找出第二段中的五個比喻句,並分析其含義和內在聯繫。

“青,取之與藍,而青於藍”

“冰,水爲之,而寒於水”

木爲輪

“木受繩則直”

“金就礪則利”

說明事物經過一定的變化可以得到提高和發展,並且能夠改變原來的狀態。

5、約五分鐘時間給學生按照論證過程嘗試背誦。

6、仿照第二段的分析方法,嘗試以相同的方法分析第三、四段的比喻句的內在聯繫

7、歸納:本文的設喻有什麼特點:以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情或現象作爲喻體

設喻方式多樣(類比、對比、正面、反面)

設喻與說理結合緊密,形式十分靈活

8、總結:《勸學》以“勸”字統領全文,從學習的意義、學習的作用、學習的態度和方法三個角度說明了“學不可以已”的論點。

五、教學設計依據:

通過學生的討論、質疑和答疑,可以提高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這樣循序漸進,能發散重難點,使其迎刃而解;又有利於學生從大出入手,品味細微知識,並形成好的閱讀習慣,逐漸形成一個學習系統。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4

各位老師,各位評委:

大家好!

我是來自 中學的 。橋是經過放大的一條板凳——橋樑專家茅以生這樣風趣地解釋“橋”,今天,我說課的標題就是《中國石拱橋》。我的說課有七個內容:說教材分析、說教育教學思想、說教學目標、說教學方法、說教學步驟、說板書設計、說教學評價。

一、說教材

《中國石拱橋》選自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八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這篇文章介紹了中國石拱橋歷史悠久,形式優美,結構堅固的特點,說明了我國橋樑事業的飛躍發展,顯示了我國勞動人民的勤勞勇敢和卓越才智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把握石拱橋的特徵,掌握抓住特徵說明事物的方法;2、品味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和嚴密性

教學難點:以趙州橋、盧溝橋爲重點說明中國石拱橋,理解作者的說明順

序,探究作者說明的技巧。

二、說教育教學思想

根據新課程標準,語文教學的指導思想是,致力於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培養學生的語感,發展學生的思維和創新精神,養成學生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爲每一個學生的終身學習、生活和發展奠定語文基礎

所以,這節課我遵循的教學思想是:

1、有效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2、利於學生生動活潑地主動學習;

3、注重培養學生創新精神。

4、師生互動促進教學。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爲:

1、知識目標:①積累“雄偉、殘損、古樸、推崇、惟妙惟肖、巧妙絕倫”等詞語,掌握讀音和詞義。②瞭解中國橋樑建設的偉大成就,把握石拱橋的特徵。

2、能力目標:①瞭解說明對象,把握對象特徵,整體感知文章,培養初步閱讀說明文的能力。②把握說明順序,探究作者說明的技巧,理解作者對事物的思考方式,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③揣摩語言,把握說明文語言準確、周密的特點。

3、德育目標:瞭解我國橋樑建設所取得的光輝成就,激發學生對祖國文化的自豪感和對聰明辛勤的勞動人民的熱愛之情。

四、說教學方法

首先利用多媒體,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的整合。在教學中發揮多媒體優勢,調動最適宜的教學資源,能增大教學容量,創設教學情景,啓發學生思維能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樂學、愛學。

學生自讀和教師點撥相結合。讓學生自讀自思,輔以教師的點撥引導,化枯燥爲生動,變死寂爲靈動,提高說明文的課堂教學效率。引導學生自學,讓學生進入主動探求知識的過程,培養自學能力,在學會學習的過程中達到自能會學。本節課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前提下,強調動口動腦能力。在教師的引導下,培養創新能力和發展智能,提高整體素質

討論法:討論法是民主思想在課堂教學中的反映,有利於激發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有利於培養學生評論與爭辯能力。通過討論,使學生在學習中相互合作,敢於質疑,不斷提高思維能力,有利於發展學生的智力。

五、說教學步驟

導入。課前,讓學生討論見過哪些橋,視頻演示趙州橋片段。

作者介紹。首先向學生適當介紹作者是必要的,但是內容要精當,有所側重,有利於增加學生文學常識。

比較閱讀。接着,教師分發資料,《荷情萬種》、《荷花》,學生閱讀後,並感知它們的區別,學生談閱讀感受,只要能談到一兩點就行。兩文同樣寫荷花。但《荷情萬種》這是一篇記敘文,兼有抒情、議論。記敘自己賞荷的經過,對荷的描寫和體驗極有層次,先寫荷風,又寫荷花。《荷花》這篇文章介紹了荷花的觀賞價值、食用價值、藥用價值等。突出強調鮮藕、蓮子,略寫荷梗、荷花、蓮蕊、蓮鬚。全文語言平實,知識性強,是一篇說明文。教師簡介說明文的文體特徵。說明文是客觀地說明事物的一種文體,目的在於給人以知識:或說明事物的狀態、性質、功能,或闡明事理。說明事物特點和闡明事理是說明文的兩種類型。

朗讀。朗讀是學習語文必不可少的過程,它能幫學生初步把握文意。教師用多媒體顯示視頻配樂朗讀,再用多媒體顯示需要積累的詞語,然後讓學生填寫,既檢查預習情況,又便於學生了解文意。

瞭解說明對象。培養學生了解說明對象,把握對象特徵是本文的能力目標。用多媒體展示本節課的問題。學生接受問題後,會急切的投入思考。這個環節,讓各小組分組討論,思考出答案,並搶答。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啓發思考,讓學生從不同角度去進行思考,通過互相探討解決問題,組織學生自我學習、自主解決問題,這是中學生學習知識、形成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在學生回答結束以後,給出標準答案,並給予圖片提示,幫助學生理解。

理解文章的說明順序,探究作者說明技巧。這是本文的重點和難點。教師用多媒體展示說明文順序的定義,初步瞭解有關說明順序的知識。再要求學生給課文分段,因爲給課文分段是學生已經熟練掌握的閱讀能力,通過分段來理清本文的說明順序。教師最後要明確,課文基本上是按照地理位置、修建時間、結構特徵的順序來分別介紹這兩座橋的,所以是邏輯順序。

揣摩語言,體會說明文語言準確、周密的特點。這也是本文教學的重點,教師用多媒體展示問題,學生朗讀句子,思考、體會,同樣是小組之間交流,組長整理討論結果,並作出回答,教師進行引導,並給出答案,作總結:說明文的語言有準確、嚴密的特點。因此我們學習說明文語言,最重要的就是抓住“準確”二字。再讓學生找語言準確、嚴密的例子在班上交流。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針對學生的回答作出一定的評價,並指導和給予建議。及時鼓勵學生思考,讓學生體驗到主動學習中求知的滿足感、成功的歡樂感和學習的愉悅感,鼓勵學生在以後的學習中積極主動,達到教學目標。

簡單介紹說明方法。本文是新課程改革以後,初中階段的第一篇說明文,所以還不必向學生過多的講解說明方法,只要向學生簡單介紹,使他們有所認識就行。教師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本文使用的說明方法和例句,

合理安排課後練習,鞏固教學內容。讓學生在課後完成以下兩個活動設計一、寫作活動設計。1、你一定熱愛自己的家鄉,選擇當地最有代表性的建築,要求抓住主要特徵,按照一定的順序說明。教師提示:要求寫成說明文的文章,不要在有關建築物的故事、對建築物的感情抒發上多費筆墨,語言應準確、簡明。2、請以“我家鄉的橋”爲題,寫兩篇不同體裁的文章:一篇寫成記敘文,一篇寫成說明文。二、實踐活動設計1、設想未來的橋是什麼樣子的,畫出來,先分組交流,然後每組推選一位代表面向全班彙報。教師提示:對未來的設想是建立在對目前的橋存在不足與缺陷的認識基礎上的,所以先討論現在的各種類型、各種用途的橋還有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然後再暢想未來的橋是什麼樣子。2、課外收集古今中外著名的橋資料,然後從不同角度(如結構、功能、建築材料等)對它們進行分類,並選擇一些有特色的橋給它們建立小檔案。教師提供一些本地出名建築物的圖片和資料,或者在課件網頁裏給學生提供相關的資料,便於學生課後查閱。教學目標是否得到落實,教學過程能否體現目標,都需要教師有一個清晰的瞭解。及時的進行課外拓展訓練,可以很好的反饋學生接受知識的程度和效果。

六、說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的功能是簡要而全面的概括教學內容。

七、教學評價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的四個教學目標指引着教師教的活動,也指引着學生學的活動。學生正確掌握了詩歌的思想內容,瞭解聯想和想像在詩歌中的作用,並能適當運用聯想和想象的手段進行文學創作,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能力。整個教學過程是這樣設計的,但具體的課堂教學還要根據當時的情景調整。

總結一下,本課教學有一下特點:

1、全新引入,調動積極性。

2、師生互動,有效教與學。

3、愉快教學,能力提高

我的說課結束了,謝謝大家。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5

一、教學理念

注重情感自我體驗,喚起愛學。開放自主合作鑑賞,培養會學。把握意象,感悟情感,鼓勵善學。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及作用

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和良好的審美創造力是語文學科的任務,高中語文第一冊即爲詩歌單元,收錄了中國現當代的一些優秀詩篇。《雨巷》排在本單元的第二課,屬於必修課。學生可以藉此體會、比較、鑑別不同題裁、不同風格、不同流派的詩詞,這又契合了新課改特別關注學生多方位情感體驗,使其受到美的薰陶的要求。

2、教學目標

本詩是“雨巷詩人”戴望舒的成名作,詩人通過典型意象營造出優美的意境,同時巧妙的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因此我把本課的學習目標定爲:

(1)反覆誦讀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

(2)把握中心意象,深入體會詩人情感。

3、教學重難點

學生對詩歌並不陌生,但是本手詩在特定的背景之下主要意象被賦予了豐富的內涵,在誦讀和對意象的把握中體味出詩歌內涵的多義性併力求個性化理解就成爲重難點。

三、說教法

說教法本課採用以誦讀法爲主其它教學法爲輔的綜合教學法

詩歌是情感的藝術,多誦讀有助於學生很好地把握內容理解作者情思,從而獲得自我的情感體驗。同時,誦讀有助於品味詩歌的語言美。所以,教學中我指導學生通過反覆誦讀加深理解把握情感。另外,本詩教學以體驗性學習爲主,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主動性,以“四自”——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用自己的觀點去判斷,用自己的思維去創新,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貫穿整堂課。教師只作必要的引導提示,使學生在反覆誦讀中理解與感悟,併力求激發學生個性化的理解。

四、說學法

1、加強誦讀,這是閱讀詩詞的一般方法。2、通過意象把握情感,主要是讓學生設身處地的走進雨巷去感悟。3、聯想比較法,通過與詩人的其他作品的比較學習,體會創作風格及作者情感。

五、教學過程(結合課件)

1、激趣導入

爲了使學生更好的感受詩的意境,更容易理解“丁香”,我採用學生耳聞能熟的網絡歌曲《丁香花》導入並附以介紹有關知識及其“美麗”“孤高”“憂愁”的個性。學生有了追求美的感覺,興趣也就被激發出來。

2、作者介紹

《雨巷》是詩人的成名作,相關的情況介紹是必要的。

3、賞析全詩

①初讀全詩,整體感知

學生自由朗讀全詩,獲得初始體驗。在這個環節,學生只要讀出這是一首什麼詩,並對詩有初步的感受就可以。

②再讀全詩,體會意境

師生共同欣賞(課件展示)配樂朗誦音像作品,用視聽的手段來展示詩歌意境,將詩歌內容形象化、具體化,創設情境,增強學生對詩歌的主體感悟。而教師提示學生方法即抓住幾個主要意象展開聯想,學生頭腦裏自然會勾勒出“雨巷”畫面,就能體會出詩的意境。

③、三讀全詩,感悟情感

學生在上一環節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動的畫面美,充分發揮想象力,展示他們的表達能力、理解能力。在此,可鼓勵學生大膽揣測詩人創作情況及情感,引導其積極思維。

教師此時再做必要的創作背景的補充可謂補學生之所需,學生對詩中所抒發的情感與追求自然會容易得多也豐富的得多。通過合作交流,可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詩的理解,把握詩的中心形象(雨巷、丁香一樣的姑娘)的象徵意義。

④四讀全詩,體會創作美

再次指導學生把情感融入朗讀中體會詩歌的“美”,品味美的意境、美的語言、美的情感,加深感悟。

4、拓展閱讀

引入作者的其他作品,使學生更充分的瞭解其情感及創作風格,通過比較聯想培養學生的鑑賞和審美能力。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6

  一、 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本課是高中語文小說單元的一篇重點課文,是被譽爲世界短篇小說巨匠的莫泊桑的代表作之一,不論是從思想性還是從藝術性看,都具有極高的欣賞性,堪稱千古佳作。《項鍊》以其精巧的構思,出色的心理描寫、意味十足的結尾被廣泛傳誦。學習本文,可以讓我們進一步體味作爲短篇小說巨匠的莫泊桑作品的魅力;學習本文,可以爲學習《陳奐生上城》打下基礎;學習本文,還可以讓我們領略到外國小說的無窮魅力。學習本文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文學鑑賞能力,還可以從思想上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二、確定教學目標

1、確定依據

1)那麼鑑賞小說可以從小說的人物形象、小說的語言、小說的主題、小說的結構及小說的描寫技巧等方面着手。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對小說的主題、小說的結構及小說的描寫技巧進行鑑賞。

2)本文的特色:本文構思特別精巧,作者爲主人公設計了一個由逆境到順境,然後再墜入了逆境的曲折經歷,安排了一系列出人意料的情節。這些出人意料的情節,一次又一次的擺佈着瑪蒂爾德的命運,開着瑪蒂爾德的人生玩笑;演繹着瑪蒂爾德的命運悲劇。瑪蒂爾德的心理,瑪蒂爾德的性格,瑪蒂爾德的命運均在這曲折的情節中實現。

鑑於上述原因,我將本文的教學目標確定爲:

A、知識目標:

1、分析小說的情節, 體會小說精心的構思和巧妙的佈局。

2、分析深刻、細膩的心理描寫,評價人物的性格特徵,進而發掘人物的精神世界。

3、整體閱讀小說,客觀、全面地評價瑪蒂爾德的形象。

B、能力目標:

1、訓練學生抓住線索,快速梳理小說情節的能力。

2、培養學生多角度審視小說人物的能力。

3、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展開思維的翅膀,培養學生仿照原文風格寫作的能力。

C、德育目標:體味人在物質與精神世界中的執迷和追求,以及這種追求在現實的限制下的無奈、荒誕與虛幻。以及由此產生的人的本性的堅持和女扭曲。從瑪蒂爾德身上吸取和發揚人性中善的力量。培養學生的同情心、責任感,讓他們明白生活中發生的一切不幸,可能都將與自己有關,要學會關心、尊重他人,不斷提升自己的心靈,完善自己的人格。

  三、確定教學重點和難點

對瑪蒂爾德的解讀,傳統的理解,人們常常從單純的階級論出發,忽略了從人性的角度去詮釋這一人物,所以,如何引導學生鑑賞和評價瑪蒂爾德這樣既有虛榮心又有誠實、堅強、善良品質德複雜人物,是本課重點;探求隱藏於悲劇後面的根源是本文的難點。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教師介紹對莫泊桑作品的情節的相關評價。

<二>、品讀本文情節和心理描寫

導入新課後,要求學生抓住項鍊這一線索,在項鍊前分別添加6個不同的字來概括本文情節,再由學生找出情節中的高潮部分,最後由教師引導學生結合原文分析:本文是如何體現“處處出人意料,處處又合乎情理”的情節特點的。賞讀情節後,要求學生按照情節找出描寫瑪蒂爾德心理德句子,並加以概括,再據此指導學生初步探討瑪蒂爾德的性格。

<三>、重點難點的突破:

1、仿寫:

兩個話題中選擇一個,要求突現人物的心理及性格。

A、如果沒有那份請柬。

B、“啊!假的”

2、結合課後題對瑪蒂爾德定位,並要求從原文找出依據,同組討論後,選派代表發言。

3、形象對比分析:將瑪蒂爾德與簡愛對比分析。引導學生髮現瑪蒂爾德追求的不合理性。

4、引導學生對瑪蒂爾德德的肯定評價。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着手:

A、俗語說:“人無完人,金無赤足”;

B、多面人。

<四>、作業

續寫該文,注意儘量模仿原著的寫作風格。

  五、板書設計:

情節————心理————形象

羨項鍊——痛苦不堪 愛慕

借項鍊——忐忑不安 虛榮 瑪

失項鍊——驚慌失措 堅強 蒂

賠項鍊——悲苦不堪 誠實 爾

還項鍊——輕鬆欣慰 善良 德

識項鍊——當頭一棒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7

一、說大綱要求

新課程標準和新大綱對高中語文閱讀與鑑賞的介定與要求其中有以下幾點:

1、發展獨立閱讀的能力,善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對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斷。

2、注重個性化閱讀,學習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發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3、注重合作學習,養成相互切磋的習慣。樂於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鑑賞心得,展示自己的讀書成果。

二、本文特點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裝在套子裏的人》是高中語文教材(人教社版)第四冊第一單元第二篇課文,作者是俄國著名作家契訶夫,體裁是小說。現行的高中語文教材共編排了六個小說單元,其中第四冊有三個單元爲小說單元,本單元作爲高中小說教學的起始單元,無疑對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和鑑賞小說的習慣至關重要。

三、教學設想

1、教學目標與教學重難點

根據大綱的要求和本文特點及本文在教材體系中所處地位,我確立瞭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認識人物形象的思想意義;

2、能力目標: 結合社會環境分析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

3、情感目標: 認識因循守舊的危害性及勇於改革創新的重要性.

《裝在套子裏的人》一文語言淺易,情節簡單,人物關係單純,學生一拿到新教材就瀏覽一遍後,作爲新授課再學時,已覺得興味索然,但對於小說的內容及主題,卻並不能準確深入地瞭解和把握。故本文的教學重難點爲:

①理解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

②深入把握小說主題。

2、教法與學法

如何突破重難點,有效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呢?從學情出發,我考慮到高二年級的學生具有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他們喜歡語文課上得有深度、有內涵。作爲一節小說鑑賞課,既不能熱熱鬧鬧沒內容,又應力避追求深度而顯死板的偏頗。爲此,我採用了探究式教學法,以教師爲主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以促進學生合作學習、自主學習爲目的,嘗試打破常規,力求創新,激發學生深入研讀課文的興趣。爲了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還應用了多媒體輔助教學技術。

四、教學程序

1、佈置課前預習,印發預習材料。

要求學生了解作家作品、寫作背景,熟讀課文,理清層次。

2、導入新課

首先,在屏幕上打出“自殺?他殺?”先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緊接着用具有鼓動性的導語幫助學生進入情境:1898年夏季的一天,沙皇統治下的俄國,在一所中學的男性職工宿舍裏,發現一具中年男屍。據查,死者爲該校希臘文教師別里科夫,死因一直未明。一個世紀以後,2004年年初,某校高二某班學生特組成專案組,對這一事件進行立案深入調查。很多學生從小就想做警察,這無疑給了他們一次圓警察夢的機會,很容易就把學生引入到情境之中。

3、問題探究

把學生引入到情境之後,指出調查應涉及的幾個方面:

調查一:案發背景;

調查二:現場勘查;

調查三:本人檔案資料;

調查四:有關人士採訪。

通過這四個問題旨在探討典型環境、典型人物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

要求學生四人組成一組,討論決定該組選題。然後小組討論交流,一人執筆,共同寫出該項調查報告。考慮到調查三、調查四的可操作性。教師可以出示以下兩份材料加以引導:

材料一(表格) 本 人 檔 案 資 料

姓名 住所 性別 階級成份 死亡日期 生前職務 愛好 死前狀況 特徵 人際關係

材料二:“有關人士採訪”對象可涉及柯瓦連科、華連卡、“我”(布爾金)及虛擬對象(“本市市長”、“別里科夫的親戚”等)

4、成果展示

讓學生充分準備15分鐘後,確定組內一人宣讀,組織班內交流、研討課堂過程至此,教師再順勢推向一個高潮:思考,寫出本案“結案報告”。 至此,學生對別里科夫這一人物形象已把握得相當完整準確。趁熱打鐵,把課堂引向另一個高潮(同時也是本課的另一個教學重難點):本案引發的思考?讓學生領悟“創新求活,守舊必死”的主題。

5、能力延伸訓練

借鑑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和雨果《巴爾扎克葬詞》 爲“別里科夫”寫一篇悼辭。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8

一、說教材

《寡人之於國也》選自人教版必修三第三單元第八課,本文是戰國時期亞聖孟子與梁惠王談論治國安邦之策時的言論。語言嚴謹、條理層次清晰並且內涵深遠。這篇課文中,需要重點掌握的文章,同時也是難以理解的文章。我們需要重點掌握的議論性散文的論點和論據,體會古人聖賢的治國智慧。通過思辨性的文字和深刻的內涵以及雄辯技巧,使學生感受辯論的魅力和治國的思想。

二、說學情

合理把握學情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本次課所面對的學生羣體具有以下特點:我所面對的學生正處於高中學段,具有較強的概括和歸納的能力,抽象邏輯思維逐漸養成,他們已經具備了學習文言文的相應知識儲備,也具有學習文言新知的動力和興趣。學生能夠發揮其主觀能動性,誦讀文章併合作探究,習得文章的重點並解決情感的理解問題。

三、說教學目標

從課程標準中“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基本理念出發,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識記文章中的關鍵文言詞語和理解特殊句式的用法,掌握文章大意並捋順文章思路。

2.過程與方法:學生通過朗讀法和小組討論法,學習本文的中心論點和修辭手法,掌握論證技巧。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生體會孟子的仁政和民貴君輕的思想及其對於治國安邦的意義。

四、說教學重難點

結合本單元的教學要求,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我確定了本節課的重難點是:

重點:學生通過朗讀法和小組討論法,學習本文的中心論點和修辭手法,掌握論證技巧。

難點:學生體會孟子的仁政和民貴君輕的思想及其對於治國安邦的意義。

五、說教學方法

新課程教學中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基於此,我將引導學生採用以下的教學法。主要包括:閱讀法、談話法、小組合作探究法。下面我將介紹我的教學過程,這也是我本次說課最爲核心和最重要的環節。主要包括:新課導入、整體感知、深入研讀和延伸作業等幾個方面。

六、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好的導入總是未成曲調先有情,像磁石一樣牢牢地吸引住學生。好的導入不但使學生了解這節課所要學習的課題和內容,還可以形成閱讀期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節課我將採取“複習法”進行導入:通過向學生介紹初中學過的孟子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進行對比閱讀,以此形式進行新課導入。提問學生其中名句仍然在耳畔迴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以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也成爲後世廣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即使是在今天,它仍然有很強的生命力。這些孟子的仁政和民貴君輕的思想不僅對當時,而且對後世影響極大。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於國也》。(板書:寡人之於國也)

(二)整體感知

整體感知是賞析文章的前提,通過初讀,可以使學生初步瞭解將要學到的基本內容,瞭解文章大意及思想意圖,使學生對課文內容形成整體感知。首先,我會讓學生根據課前預習,出聲誦讀課文,同時注意朗讀的快慢、停頓以及感情,找出文章中難以理解的字詞;其次,學生再次朗讀課文,疏通文意,分析出文章講了什麼?我會對學生的回答進行指導和總結,得出文章的層次劃分:點明主題——“民不加多,爲何?”孟子針對疑問,巧用比喻進行答疑,解決“民不加多”的疑問。(板書:民不加多)再次,解決“民加多”主要包括:農糧生產、水產養殖和林木種植。最後,根本措施:施行仁政和王道。而君王應有的態度是“王無罪歲”。這樣的安排可以幫助學生初步瞭解文章大意,並掃清字詞障礙,有利於進一步解決文章重難點問題。

(三)深入研讀

深入研讀,意在通過文中的細節來反映整篇文章,並且能夠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內容。這個階段主要是解決文章中需要重點分析和較爲抽象、難以理解的問題。我會安排三個問題,通過一問一答的形式,開展本堂課的深入研讀環節:首先我會向學生提出疑問:開篇提到孟子在說明梁惠王與鄰國政策無本質區別時,爲什麼不直接說明,而是“以戰喻”?通過分析課文內容,總結答案。我們可以得出:梁惠王好戰,對於戰爭十分熟悉,這樣說,具有啓發性,便於學生接受;這是從表面上解決了“以戰喻”的內容理解,之後帶領學生深入理解這一內容所蘊含的論證方法。此內容運用比喻論證,且十分恰當和貼切,使話語和論證充滿邏輯,文字的生動和從容,體現孟子的機智和風趣。(板書:比喻論證:戰喻)隨後請同學們思考,以現代眼光審視孟子的“王道”思想具有哪些內涵?對現代生活有怎樣的意義和啓示呢?學生就此問題能夠實現從課內向課外的延伸。在物質角度要:解決溫飽問題,有糧吃,有房住,不飢不寒,養生喪死無憾;在精神文明教化方面:進行思想教化,興辦教育,敬老愛幼,文明之花盛放;嚴於律己,多多自我反思,不怪罪客觀條件。孟子這樣的眼光對於現代生活的意義:啓示我們要維持生態平衡,增強環保意識,解決經濟快速發展而來的日趨嚴重的環境惡化、生態失衡問題。(板書:王道)對於一篇課文的學習不僅要能夠理解內容,還要能夠賞析文章的寫作特點,因爲我再次提出疑問:本文論辯藝術的技巧有什麼?(板書:論證技巧)經過學生討論,教師總結,我們能夠得出,從修辭角度來說:恰當地運用比喻、排比、對偶等修辭手法。如“五十步笑百步”喻意深刻。排偶句式的運用,可突出思想,深化感情,增強氣勢。對偶的手法使句式在整齊中具有參差之美,增強了語言的音樂性。再從結構角度來看:層次分明,結構嚴謹。由“寡人之民不加多”“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到“斯天下之民至焉”,層層遞進,由淺入深,環環相扣。從語言語體角度:口語化,生動多趣。辯論說理講求方式方法,循循善誘,爭取主動,易於接受。(板書:修辭:排、偶)

通過以上環節我達成了我的三維目標,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四)延伸拓展

在這一環節我向同學補充說明有關於孟子的思想主張和治國策略:在治國安邦上:孟子提倡“民貴君輕”的安邦之策;從人的本性和天性方面:提出和荀子不同的“性善論”;而身爲儒家代表之一的孟子,他延續了孔子的“仁政”思想;最後,孟子提出的理論多爲現實服務,不同於莊子的“恣肆汪洋”的浪漫主義,孟子風格是闡論明理的現實主義。

(五)小結作業

課堂教學的小結作業環節是課堂回顧的環節。我的小結作業環節設計爲:通過回顧文章的條理和思路,並結合深入研究部分提出的三個問題,鞏固知識要點。作業的完成是對本節課的回顧與總結,也是很好的歸納與梳理。我會佈置作業:請同學想一想,你如果是梁惠王的謀臣,將會用什麼方法使帝王明白治國策略的欠妥之處呢?

七、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能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深刻性。它是教學內容的濃縮。通過板書,學生能直觀抓住要點摒棄繁瑣,我的板書就力求體現這一點:我的板書力求精簡,清晰直觀,有利於學生把握文章重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