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高中語文說課稿3篇

高中語文說課稿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4W 次

高中語文說課稿3篇

高中語文說課稿3篇

作爲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說課稿來輔助教學,寫說課稿能有效幫助我們總結和提升講課技巧。說課稿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高中語文說課稿3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短文三篇》選自《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4》,三篇短文,富含哲理,令人深思,使人清醒,有思想衝擊的力量。它們告訴學生要熱愛生命、熱愛生活,要學會思想,學會平等、合作和承擔責任,它有助於學生提高生命質量。同時,三篇短文質樸而富含哲理的語言和以小見大、比喻、對比等技巧的運用,值得學生借鑑。

蒙田的《熱愛生命》文章語句平實,思想卻深刻,作者把深邃的思想通過鮮明的對比呈現了出來從對比中可以看出,生命是否可愛,取決於對生命的理解和態度世界只是一個角度,而生活也只是一種心境:從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是完全不同的世界,以不同的心境營造的是迥異的生活從對生活苦和樂的對比中,作者調製出了“心的轉化劑”,同樣在對生和死的對比中,作者提煉出了“樂觀的美酒”作者爲了突出“生”的樂趣,鮮明地提出了“生之本質在於死”的觀點樂觀地面對每天升起的太陽,充實地度過上帝賜予你的每一天生命,死亡就不是一件可怕的事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總是顯得那樣耐人尋味在一句簡短的比喻中作者形象生動而又高度準確地概括出人的兩個本質的屬性:肉體的脆弱和思想的偉大文章的開頭,作者把人比作葦草,似乎透露出蒼涼的意境,傳達出人的自然生命的脆弱性的無奈但是,這絕非單純的感傷情緒的流露,因爲作者並沒有將人簡單地比爲草木一根能思想的葦草,“思想”與“葦草”兩個意象的疊加產生了詩性的張力,將人表述爲一種矛盾的、辯證的存在,其中蘊涵着精神與物質、理性與感性、倫理的尊貴與自然的卑微等相反相成的關係在這種關係中雖然“一口氣、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但作爲世間唯一能思想的動物,他卻比整個宇宙更高貴正是人對自己有如草芥一般脆弱和微末的處境的自覺體認成就了人的崇高與莊嚴作者強調人生命的脆弱正是爲了突出人思想的偉大

《信條》就是這樣一篇指導我們如何把美好的願望付諸實踐的文章。一切美好的藍圖只有在實踐中才能變成現實,擁有愛的情愫,擁有思想的靈光,更需要有行動的橋來連接心靈和現實。作者用樸實無華的語言傳達出精深的人生準則,在輕鬆愉悅的氛圍裏,靈魂獲得了高標準的昇華作者談到的十七條準則表面似乎是“幼兒園語”,實際上句句精警有力,引人深思,值得我們踐行一生,是促進人生幸福、社會和諧、世界太平的法寶作者像一位飽含愛心的阿姨,拈取生活中的平凡小事精心打磨成一顆顆璀璨的珍珠,串在一起,就成爲一掛折射生命內涵的項鍊;又像一位閱盡滄桑的智者,用關愛、尊重、盡責等音符合奏出生命的幸福之曲,演繹出世界的和諧之音最可貴的是,作者認爲這美妙的旋律不應只彈奏在心間,更應迴響在現實世界的每個角落。

二、說學習目標和重難點預設

《語文新課程標準》注重“以學定教”。學生自學後,根據對文本的把握,教師根據對課程標準的把握,我們共同討論,師生一起預設學習目標如下:

知識與技能目標:能概括三篇短文的主旨,能說出關鍵句的內涵。

過程與方法目標:摘抄散發思想華彩的語句,品味文章樸實富含哲理的語言。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領悟文章豐富的精神內涵,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生命觀,提高個人素養。

三、說教法

根據新課程理論,爲了維繫良好的教育生態,全面提高學生素養,在課堂上真正實現“以學生爲主體,老師爲主導”的理念,我採用“三段自主學習模式”引導學生學習,構建“高效課堂”。“三段自主學習模式”,即課前自學、課中展示、課後反思三段。這種學習模式最終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動起來,課堂活起來,效果好起來。

[教學設想]

本課的隨筆充滿了哲理色彩和生命意識,並且作者都是具有獨特思想體系的哲學家,因此在教學中應力求通過設置能激發學生探究興趣的問題,引導學生認真研讀文本,突出學生的個性解讀,以提升境界爲指向,讓學生走進人類思想的寶庫中,感受思想者的高貴,與作者相約,與生活接軌。

因此根據本課的特點,將三篇短文依據“人啊!認識你自己”蘇格拉底這一名言展開,按照“人是什麼”“人的生命”“人的生活”三個主題分別對《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熱愛生命》《信條》進行研讀第一篇《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以教師講授爲主,第二篇《熱愛生命》以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分析爲主,第三篇《信條》以學生合作探究爲主,每篇文章都像是一位靈魂的導師,引領我們走向精神的家園

[教學過程]

導入:(將三篇短文作爲一個整體,導入的同時板書):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短文三篇》,每個人都有過少年維特的煩惱,也有青春不能承受之輕,在煩惱的時候常常不自覺要思索人生問題,是啊,人——一個多麼複雜的字眼啊——身體髮膚,受之父母,那麼我們該如何面對生命呢?人是有思想的動物,那麼思想對於人又意味着什麼呢?時代瞬息萬變,有沒有不變的信條呢?讓我帶着這些問題,走進《短文三篇》,聽聽哲人們給予我們的人生箴諫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

1、導入:由“人是什麼”引出導入《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

2、分析文章的標題

3、闡述思想的高貴

4、教師總結:人是宇宙中一個偉大的存在!提升思想也是熱愛生命,因爲思想可以在我們有限的生命裏書寫永恆!

《熱愛生命》

1、導入:以“葦草”生命的脆弱引出“人的生命”,展開對生命討論

2、閱讀課文, 討論、分析:作者是如何熱愛生命的?

3、結合事例拓展、討論

4、教師總結:生是死之開始,而死是生的極限;生命的價值是在具體的生活中實現的,生活中我們做的有意義的事情,我們做的有意義的事情越多,那麼,我們生活的價值就越大,我們生命的價值就越大,那麼,死的價值也就最大,因爲死是生的極限,這個時候,生命是最充實的時候。

《信 條》

1、導入:以思想的靈光,愛的情愫,更需要有行動的橋來連接心靈和現實引出“人的生活”

2、學生默讀課文,畫出感觸較深的句子,並在旁邊適當作一些批註

3、學生對課文質疑,學生討論、解答,教師作必要的點撥

4、教師總結:真理往往是最樸實的話語,我們在慢慢長大,但無論什麼時候,千萬別忘記兒時,父母師長的語重心長正如孟子所說: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結束語:

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了《短文三篇》,我們簡單回顧一下,生命是人的自然基礎,思想體現人的人格追求,而信條是人的生活原則, 這些閃爍着理性光芒的短文給了我們深刻的啓迪:當我們懂得了生與死的關係時,我們會更加熱愛生命;當我們知曉了人如葦草一般脆弱,但有了思想我們變得尊貴而強大時,我們看到了思想對於生命的意義;當我們明白度過一生靠的居然是在幼兒園裏學到的那些信條時,我們不禁感慨看似簡單的信條中包含了多少永恆!三者構成了穩固的三角結構,共同支撐起一個大寫的.“人”。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2

尊敬各位老師:

大家下午好!

我說課的篇目——《再別康橋》。(課件展示題目)接下來我將從教材分析、教法與學法、教學過程、說教學板書四個方面向各位老師展示我的教學設計

一、說教材

1、本課在教材中的地位和特點

熟悉教材是成功授課的前提。高中語文第一冊第一單元爲詩歌單元,收錄了中國現當代的一些優秀詩篇,是高中階段文學鑑賞的開始,對整個文學鑑賞教學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再別康橋》排在本單元的第二課,是鑑賞學習現代詩歌的典範例文,也是鑑賞其他現代新詩的基礎。學生可以藉此體會、比較、鑑別不同題裁、不同風格、不同流派的詩詞,這契合了新課標特別關注學生多方位情感體驗,使其受到美的薰陶的要求。對培養學生的鑑賞能力,有着重要的意義。

《再別康橋》一文是“新月詩歌派”詩人徐志摩的傳世之作,可以說是詩壇的一棵常青樹,因爲它始終迴盪着美的旋律。徐志摩崇尚聞一多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的詩學主張,因而他的詩歌具有語言清新、音韻和諧、想象豐富、意境優美的特點。《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爲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這種風格特點。

2、、說教學目標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對詩歌閱讀的要求是:加強誦讀,在誦讀中感受作品的形象和意境,獲得情感的體驗、心靈的共鳴和精神的陶冶。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學習從意象和意境、語言技巧等方面對作品進行賞析,感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獲得豐富的審美感受。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以上要求,結合本文的特點,我確定了本文以下幾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品味詩歌語言,把握詩歌獨特意象和意境。

(2)、能力目標:

掌握誦讀技巧。初步學習鑑賞現代詩歌的方法。

(3)、情感目標:

體味作者對康橋依依惜別之情,感知《再別康橋》的詩意美,音樂美,建築美,繪畫美。

3、根據以上教學目標,我把本文的教學重難點確立爲:

教學重點:

訓練學生誦讀詩歌的能力,領悟詩情,賞析詩歌畫面、詩意美。

教學難點:

把握意象,品味意境,把握作者情感。

二、說教法與學法

由於高一年級學生對詩歌鑑賞尚處起步階段,因而在課堂上,老師應將鑑賞搞得生動活潑,激發起學生的興趣和熱情,培養他們願聽愛讀,積極主動地鑑賞作品的習慣。加上語文新課程標準倡導合作、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本課採用以誦讀法爲主其它教學法爲輔的綜合教學法。

1、誦讀法。詩歌是情感的藝術,誦讀有助於學生很好地把握內容,理解作者情思,從而獲得自我的情感體驗,詩歌的語言是獨特的、精練的、優美的,反覆誦讀有助於品味詩歌的語言美。

2、問答欣賞法。讓學生在誦讀的基礎上,對《再別康橋》中康橋美景進行賞析並對重要意象進行解讀,引導學生欣賞詩歌的畫面美,從而進行審美體驗。

3、探究式學習法。引導學生對《再別康橋》體現的作者情感進行探究。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引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

4、多媒體演示法。通過它音形色兼具的特點,創設情景氛圍,激發學生興趣,以利於學生形象直觀地把握課堂內容。

學法:反覆誦讀品語言,聯想想象賞畫面,知人論世悟情感。

三、說教學過程

根據“教指導學,爲了學,服務於學”的指導思想,我準備採用以下教學步驟來完成教學過程,實現教學目標,突破教學重難點:

第一步:導入新課

首先,用多媒體展示電視劇《人間四月天》相關劇照 ,這樣能引起同學對劇情的回憶,從而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對本課的學習興趣。

第二步:作者簡介。

力求創新,突破傳統的介紹方式,用講故事的形式介紹作者的生活、情感經歷,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設計這一步驟即所謂“知人論世”,以利於學生更好地把握作者情感。

第三步:詩意朗讀,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在這一環節中,先讓學生自由朗讀,整體感知;再欣賞配樂朗誦《再別康橋》,能讓學生從中找出差距;然後教師範讀,並進行誦讀指導。(注意音節、重音、基調)再讓學生伴隨優美的樂曲進行誦讀,從而感受詩歌的音樂魅力。反覆誦讀,是學生學習詩歌的基礎,同時,也契合了大綱中重視感悟、薰陶和語感培養,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要求。

第四步:激發想象,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動的畫面美。

新課標要求語文教學應該充分重視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爲了讓學生充分發揮想像力,進入詩歌夢幻般的氛圍,首先精心挑選了一系列與每一節詩歌相配的優美圖片,並用多媒體展示,讓學生根據詩意選畫面。再請個別學生朗讀自已最喜歡的一節詩歌,結合圖片畫面,用優美的語言描繪詩歌內容,並說出喜歡的理由,讓學生深入體會每一節的畫面美。老師抓住詩中的重要意象,關鍵詞(動作性很強的詞、融入強烈情感的詞)進行適當的點撥,藉此指導學生鑑賞現代詩歌的方法,逐步提高學生鑑賞能力。

第五步:比較閱讀,體會建築美。

爲了讓學生理解和感受新格律詩的建築美,我選取了王維的送別詩《送元二使安西》進行結構上的比較。通過比較,學生不難發現本詩的結構特點:一、三句詩排在前面,二、四句詩低格排列,空一格錯落有致,建築有變化;再者一三句短一點,二四句長一點,顯出建築美。

第六步:揣摩作者情感,感知詩歌離而不傷、別而不愁的基調。

自古以來,離別總免不了沉重的愁緒,《再別康橋》是作者與康橋的一場深情的離別,卻透露出較爲輕快的情調。爲了便於學生準確把握作者對康橋的依依惜別之情和詩中有幾分無奈,又有幾分灑脫的基調,我從中國詩詞中篩選了以下幾個將離愁寫得黯然銷魂的詩句,與《再別康橋》進行比較,以便學生把握本詩離而不傷,別而不愁的基調,以突破教學難點:

課件展示: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李商隱《無題》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柳永《雨霖鈴》)

第七步:結合畫面,以圖引文,引導學生配樂試背全詩,再次整體感知詩歌的詩意美。

第八步:遷移應用。

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新月詩派是新詩史上極爲重視形式美的一個流派。通過學習《再別康橋》,可以從中體會到新詩的“三美”,即繪畫美、音樂美和建築美,也使學生對詩詞格律的認識有了更多的瞭解。爲了拓展學生的藝術靈感,提高學生的詩歌鑑賞能力,再用多媒體展示徐志摩的另外首詩《沙揚娜拉》,感受新詩的特點和“三美”,並留課後作業:從內容、形式、意境等方面比較兩首詩歌的異同。

四、說板書設計

一篇優美的板書設計有“微型教案”之稱,一篇好的板書設計能體現本節課的教學思路,教學重點、難點,也易於學生學習。根據求實、求精、求新、求美的原則,我設計瞭如下板書:

以上就是我說課的全部過程,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三首《如夢令》體裁相同,題材相異:蘇軾意在東歸耕作,秦觀旨在遣懷自傷,納蘭性德情關相思佳人,看似相互不容,但其語短言長的表達方式,寓情於景的表現手法,深切婉細的情感表達,都爲我們學習古典詩歌提供了很好的範本。而《普通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明確要求:“閱讀古今中外優秀的詩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探索作品的豐富意蘊,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因此,學好這三首詞,關鍵不在於“魚”而在於“漁”:掌握一種讀詞(特別是小令,尤其是《如夢令》這個詞牌)的方法。學以致用,以小博大,切實提高學生閱讀鑑賞詩歌的能力。

二、說學情

其實學生對《如夢令》並不陌生,他們初中就已經學過李清照的《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仍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閱讀量小,知識面窄

2)瞭解不多,認識不足

3)熱情不高,興趣不濃

4)方法單一,一知半解

這所有的一切情況,既是我們在詩歌教學中的障礙,也是我們詩歌教學的難點。

三、說教學目標

〔一〕設置依據

1.《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

2.三首《如夢令》本身的特點

3.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

〔二〕教學目標

1.學習藉助抓“詞眼”來解析作品結構、體悟思想情感的鑑賞方法。

2.通過不同層次的比較,挖掘三首《如夢令》詞的深層意蘊。

3.通過適當的訓練(詩改詞,寫鑑賞作品),提升學生的鑑賞水平。

四、說教學重難點

〔一〕設置依據

1.《新課程標準》的相關要求。

2.學生實際的學習情況。

〔二〕教學重難點

1.以“詞眼”把握《如夢令》的章法。

2.以“詞眼”體悟三首詞的意蘊。

五、教具準備

1.多媒體播放系統

2.交互式電子白板

六、說教法

新課程的核心理念就是通過語文教學中的文本研習、問題探究、活動體驗等多種方式,幫助學生提高綜合的語文素養,並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我主要採取以下教學方法:

1.創設情境,愉快教學。

2.質疑問難,激盪思維

3. 比較探究,討論交流。

七、說學法

在當今信息時代,現代教育所面臨的最嚴峻的挑戰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學到知識,而是如何使他們學會學習,正如埃德加·富爾所說:“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葉聖陶先生也說“凡爲教者必期於達到不教”。因此,加強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尤爲重要。這也符合新課程標準提出的,必須轉化學生的學習方式。本課在學生學習方法上力求體現:

1.交流分享,理解詞意。

2.合作探究,析疑解難。

3. 師生共研,細品情感。

八、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以學生初中學過的李清照的《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引入新課。

【設計意圖】以舊知引入新知,由已知導入未知,激發學生興趣。

〔二〕師生交流,投石問路

1.齊讀新詞,整體感知

2.師生交流,直陳感受

交流的問題:①讀了三首《如夢令》,你有哪些感受?

② 在學習了李清照《如夢令》的基礎上,你認爲該如何鑑賞品析這三首《如夢令》呢?

【設計意圖】生生交流,分享閱讀感受,加強學生對詞作內容的理解;師生交流,共享鑑賞方法,加強教師對學生情況的把握。爲下一個教學環節做好準備工作。

〔三〕巧用“詞眼”,平中見奇

1.教師點撥,找準“詞眼”

【點撥】同學們對“詩眼”“文言”很熟悉,知道它們是瞭解詩歌或是散文的關鍵,那麼我們能否從“詞眼”的角度來鑑賞《如夢令》呢?

(1)什麼是詞眼?

【明確】詞中的描寫形象最爲真切傳神或表達感情最爲集中精粹之處,它通常體現在一首詞的某一關鍵性詞語。

(2)這三首《如夢令》的“詞眼”是什麼?

【明確】“歸去”、“無寐”、“誰省”

【設計意圖】點撥學生於詞中忽略之處,點明詞眼,既抓住三首《如夢令》詞體曲調的共同特點,又爲鑑賞品析這三首《如夢令》的各自特徵提供一個角度。

2.師生共論,以“詞眼”把握《如夢令》的章法。

討論的問題:三位詞人爲什麼會發出“歸去”、“無寐”、“誰省”的慨嘆呢?

(在討論中,教師可根據情況適時用PPT展示三首《如夢令》的創作背景。)

【明確】

蘇軾《如夢令》“歸去”(回去吧)——酬寄之作表明心志

秦觀《如夢令》“無寐”(無法入睡)——羈旅之苦失意抒懷

納蘭性德《如夢令》“誰省”(何人明白)——幽思之語悵然失落

【教師小結】通觀三首《如夢令》,在感情傳達的結構上是一致的,前四句是爲“詞眼”所作的鋪陳,最後一句是對“詞眼”進一步的昇華。

【設計意圖】通過對“詞眼”的追問,理清三首《如夢令》所寫內容,引導學生注意其在章法上的共同之處。

3.師生共研,以“詞眼”體悟三首詞的意蘊。

研究的問題:三首《如夢令》在感情傳達的結構相同,感情傳達的效果也相同嗎?

(研究方式:將蘇軾的《如夢令》與秦觀的《如夢令》相比較,蘇軾的《如夢令》與納蘭性德的《如夢令》相比較)

【明確】蘇軾輕快怡然

相似的處境處世胸襟

秦觀孤獨冷寂

蘇軾痛苦過往

相似的追憶人生況味

納蘭性德剎那美好

【設計意圖】研讀爲“詞眼”鋪陳的部分,細細品味三首《如夢令》在情感表達效果上的不同之處。通過不同層次的比較,挖掘三首《如夢令》詞的深層意蘊。

4.教師總結,明《如夢令》鑑賞方法

(1)抓“詞眼”,明章法

(2)觀“詞眼”,品感情

(3)析“詞眼”,悟人生

【設計意圖】總結歸納讀《如夢令》的方法,以期學生學以致用。

〔四〕學以致用,變換詩句

試將杜甫《登高》改寫爲《如夢令》

【示例】風急天高猿哀,落木蕭蕭鳥回。滾滾長江去,多病獨登高臺。霜鬢,霜鬢,新停濁酒杯。

【設計意圖】用改寫的方式,以學過的詩歌作爲基礎,從舊知到新知,加深學生對《如夢令》的認識和理解。

〔五〕佈置作業,鞏固練習

從“詞眼”的角度重讀李清照的《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寫一篇300字左右的鑑賞短文。

【設計意圖】舊詩重讀,強化新知,舉一反三,平中見奇。

平中見奇

九、板書設計章法

詞眼感情

人生

十、說思考

古典詩歌是前人留給我們的珍貴的文化遺產,詩歌教學對於陶冶性情、加強美育、繼承傳統,具有其他學科無法替代的作用。然而,高考模式下的詩歌教學存在諸多問題,其中最顯著的問題是,在詩歌教學中,知識、技巧訓練大於思想的領悟、價值的追求、審美的薰陶。高中詩歌教學求新求變迫在眉睫。在新課程背景下,變的是思想、方法,不變的是道德感悟、審美追求。

因此,本節課不僅意在給學生鑑賞《如夢令》的方法,給學生鑑賞的能力,更重要希望通過“詞眼”(小角度)以及三首詞之間不同層次的比較,在挖掘《如夢令》深層意蘊的同時,給學生一種境界。這種境界既是鑑賞詩詞高屋建瓴的眼光,也是體悟多味人生的胸懷。給方法,給能力,給境界,是本課希望達成的目標,亦是詩歌教學的一種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