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高中語文《想北平》說課稿兩篇

高中語文《想北平》說課稿兩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5W 次

  《想北平》說課稿第一篇

各位老師,你們好。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想北平》。我的說課內容分爲八個部分,分別是:說教材、說學情、說教學目標、說教學重點、說教學難點、說教學計劃、說教法、說教學設計。下面就開始我們今天的說課。

高中語文《想北平》說課稿兩篇

  一、說教材

《想北平》是老舍在1936年待在山東濟南時,面對國內動亂的局勢而寫出的作品。這是他對北平的最真摯的眷戀,作者描寫的一景一物都想着讀者,爲的是將自己的情感傳達給正在讀這散文的人。老舍在文章中沒有鋪張誇飾北平的風物美景,而是娓娓地敘談,這就使那種眷戀故土的熱情變得悠遠綿長。

《想北平》被編爲高中語文第三冊第二單元的內容。本單元的學習主要以散文爲主,學生要在對文章的內容熟知的情況下,才能體會到散文能夠借景抒情的魅力所在,並在這一基礎上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二、說學情

學生們已經學過許多借景抒情的詩了,而借景抒情的散文在以往的學習中只是零零散散地出現,並沒有像本單元一樣進行系統地學習。對散文的形式、作用及美感都沒有得到深刻認識。而本課的重點就是在結合時代背景的情況下,體會作者通過筆觸傳達給我們的情感,並進一步探討散文的寫作形式。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本單元的教學要求,即通過學習,能夠對散文寫作形式進行了解並熟知散文抒發情感的表現的要求。現對本課學習擬定以下教學目標:

1、熟讀散文,聯繫寫作背景,瞭解課文所要表達的思想所在。

2、通過對本課的學習,探討散文與詩歌和小說的不同之處

3、課後嘗試寫一篇散文

  四、說教學重點

理解散文中作者拿“北平”和“倫敦”等城市作比較的目的,整篇課文作者都像是在與讀者作對話,表面上雖是告訴給讀者“北平”是個怎樣的地方,其實目的只是想將自己的那份情思傳達給讀者。我們要做的就是學習作者這種傳達情感的方法。更深層次地說,就是在這一過程中瞭解散文是如何抒發情感的?散文的特點是什麼?

 五、說教學難點

老舍的這篇文章從表面上看來就是一部思鄉作品,但他是在一個動盪的時代寫的,其情感便不僅僅就只是思念故鄉了。這還有想激起大家都思念北平,熱愛祖國的情懷的意圖。因此,如何讓學生設身處地地在這一時代背景下理解其作品真正內涵,便成爲學習此課的教學難點所在。另外,還要在對以往學習詩歌的經驗中,體認散文與詩歌的不同之處,就成了第二個教學難點。

六、說教學計劃

由於還要學習散文的寫作和散文與詩歌的比較區別問題,這就加重了教學的任務量,因此相應地,需要三個課時來完成本課學習。

第一節課:以學習課文爲主,並對散文中的借景抒情手法加以學習。

第二節課:加深對文章的情感把握,理解文章寫作的目的,把握散文寫作時的“形散而神不散”的意義所在,進而學習如何寫好一篇散文。

第三節課:對散文的形式進行探討,區別詩歌與散文。

 七、說教法

1、用默讀法,讓學生默讀課文,對課文進行分段並概括其段落內容。

2、用複述法,讓學生用自己的話將老舍筆下的北平描述一遍,再播放事先準備好的`關於那個年代的北平的景的幻燈片。

3、分組討論法,由老師提供當時作家寫下此篇散文的時代背景,再用分組討論法,讓學生分組討論此篇文章所要表達的真正情感所在。

4、通過老舍筆下的這些景物描寫,進一步爲學生闡述散文借景抒情的作用所在。

5、採用點撥法,在老師提醒引導的情況下,讓學生思考詩歌與散文的區別。

八、說教學設計

1、 導入

(1)導語激趣。導語的作用是既讓學生明確本課時的主要任務,又要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我設計的導語是:同學們對北京瞭解有多少?除了知道它是我們的首都外,還對它有沒有其他了解?北京最初不叫“北京”,而叫“北平”。而我們今天要學的這篇《想北平》用的是“北京”的前任名字,可想而知,這篇文章的寫作時間離現在是有很長一段時間了。而當時的北平又是怎樣的呢?今天我們就跟隨老舍一起進入他那個年代的他眼中的北平世界,進而體悟他所表達的情感。等我們將這篇文章讀透後,再從整體上要它與詩歌的形式進行對比學習。

(2)幻燈片輔助教學。用幻燈片播放課前收集的有關於那個時候的北平相片和今日的北京相片,讓學生在接下來的學習中再用其與老舍筆下的北平作對比,進而更深層次地理解全文。

2、尋找美景,尋找作者與讀者進行情感溝通的地方

先讓學生默讀課文,在分段的過程中挑選老舍筆下所寫的“北平美景”,然後讓基礎較差的學生進行回答。(學生可以在4——7節中概括寫景的重要內容,如通過與“四大歷史故都”(特別是巴黎)的對比,寫出北平整體環境的“複雜又有邊際”,院落佈置的“勻調”,“花多菜多果子多”及接近大自然的特徵。)

接着,再在一次略讀的過程中找出老舍試圖與讀者建立情感連接的地方,由基礎一般的同學進行回答。(學生很容易找到表達感情的句子,集中在2、3、8節,如“我真愛北平”“真願成爲詩人……像杜鵑似的啼出北平的俊偉。”“好,不再說了吧;要落淚了,真想念北平呀!”等等。這種情感是直抒胸臆,濃烈,一瀉而出,無須掩飾。這是遊子對故鄉的執着眷戀。)最後是老師進行點評,並說明這些景怎樣在作者筆下勾起情感的,而這種情感又是怎樣的一種情感。

3、老師爲學生道明作者寫作背景

作者既然那麼喜歡北平,那他爲什麼會選擇離開?這是與當時的社會背景是離不開的,老師對此爲學生講解作者寫這篇散文時的背景:《想北平》是老舍先生在1936年山東濟南時寫下的一篇散文。當年身處異地的老舍,在戰亂的歲月中,更加思念他摯愛的北平。那時日本帝國主義已經加緊了對中國的侵略,喪權辱國的《何梅協定》的簽訂,適應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務委員會”的成立,都說明了華北危急,北平危急。老舍作爲一個熱愛北平的愛國知識分子,憂心如焚,思念家鄉之情,較平日更爲強烈。這一聲呼喚,充滿了民族憂患意識,震人心絃。

4、找出文中描寫其他城市與北平的不同的地方

作者除了寫北平以外,還寫了其他城市。他用這些城市與北平相比較,力圖使其思鄉感情更爲深切。讓學生精度課文,老師在黑板上板書,讓學生回答北平與其他城市的不同。

板書:天津、上海 知識、性格、脾氣是北平賦予的

巴黎 太熱鬧、太曠、使人貧乏,位置差點

倫敦 與北平不相似,成天冒煙的工廠

羅馬

堪司坦丁堡

5、 分組探討散文與詩歌的區別

對於以上環節,老師進行點評後,開始下一個教學任務,即對於同樣有借景抒情作用的詩歌,散文到底和它有什麼樣的區別?該問題的完成採用分組討論的方法進行。將全班60名學生分爲十組,每六人一組,各組人員定好各組的組長和記錄員,大家可一起討論散文和詩歌的區別,記錄員將自己組員想法記下,五分鐘後由組長進行回答。

(詩歌與散文的區別可大致歸爲兩點:①詩歌的文字簡練、意蘊內涵深遠;散文文字優雅舒展,有可以盡情發揮的空間。②詩歌偏重直覺和靈感,根據不同內容可以分爲敘事詩,抒情詩,宗教詩等,可含蓄可直接;散文講究形式自由,所謂形散而神不散。)

6、 總結

理解作品所要傳達的思想感情,首先要從寫作的時代背景入手,而不是單純地只讀表面。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是與詩歌不同的,通過本課的學習,就已經明確知道它們之間的異同之處,以便以後再次學習時能夠更容易把握。

7、 課後作業

(1) 找幾篇散文進行閱讀,達到自主學習

(2) 自己學着寫一篇散文

我的說課完畢,如有什麼不當之處,希望老師給予指點。謝謝。

  《想北平》說課稿第二篇

  一、說教材

1、 教材所處的地位:

《想北平》是高中語文讀本第三冊上的一篇短文,是配套人教版普通高中新教材第四單元《故都的秋》這一教讀課文的。本單元的學習重點是在整體把握散文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的基礎上品味散文的語言,賞析散文的表現手法。按新教學大綱的要求,高中語文閱讀的主要目的是增強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文學品位,並進而培養和提高他們的寫作能力。讀本是拓展學生知識面的有效途徑,也是培養他們感悟能力的好地方,所以我們在平時定要注意導讀。

2、 教材分析:

《想北平》是作家老舍在青島時寫的一篇文章,他當時雖然身在異鄉,但情繫北平。本文題目爲“想”,但不是平平常常的回想、追憶,而是動情帶淚的思念、眷戀。他描繪的是一幅故都俗畫,抒發的是一個平民知識分子的閒雅而熱烈的情懷。本文最值得借鑑的地方是作者巧妙的寫作手法—“以小見大”,處處不說愛,不說想念,但處處都在說北平的好和北平的美,處處都在表達對北平的喜愛和眷戀之情,這和之前我們已經學過的《衚衕文化》、《故都的秋》稍有不同。

3 鑑於以上兩點,我設計我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如下:

(1)教學目的:

A、知識目標:

①美讀課文,體會作者對北平的思念、眷戀之情,並思考作者是如何展現這種情感的。

②比較學習《衚衕文化》、《故都的秋》,鑑賞三篇文章的異同處 。

B、 能力目標:

研讀課文,學習本文以小見大的寫法,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培養他們的寫作能力。

C、 情感目標:

體會作者感情,激發和培養他們的愛鄉之情。

(2)教學重點和難點:

A、教學難點:知識目標①②,在把握原文脈絡的基礎上回憶舊知識,重新賞析鑑別《衚衕文化》、《故都的秋》、《想北平》三文的異同是本文的難點。

B、教學重點:訓練創新思維能力,培養他們的寫作能力。

  二、說教法

由於我所教班級的學生賞析能力欠佳,所以根據教育心理學的量力行原則,我所採取的教法如下:

(1)涵詠法:即通過誦讀,把自身融入特定情境之中,做到“文若己出”,去細細品味作者的那種細緻而深沉的“愛”。

(2)導問法:即通過設置疑問、激發學生的情思。

(3)比較法:比較閱讀三篇文章。

 三、說學法

通過《故都的秋》和《衚衕文化》的學習,學生對北京已不是很陌生,所以我在學法上要求他們先美讀欣賞,後鑑讀區別,再研讀創新。

美讀欣賞:是用來把握和領會作者感情的。

鑑讀區別:是在比較的前提下閱讀課文,尋找不同之處。

研讀創新:學習本文的寫作手法,進行創新訓練。

 四、說教學過程

1、導語:人往往會對同一事物同一地方產生同樣的感情,但感情一樣,表達的方式卻往往不一樣,例如寫杭州,就有白居易和蘇軾等,今天我們來學習《想北平》,看看它和《衚衕文化》、《故都的秋》有什麼異同之處。

2、整體感知,美讀課文

美讀全文,初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研習課文——導問法

(1)閱讀思考,想想作者對“北平”的感情可以用怎樣的一個字來概括?

學生可能出現的問答:“想”和“愛”。

教師點評明確:“想”字更好。

理由:寫此文時,作者身在青島,所以作者寫時已不僅是“愛”,而是由“愛”而昇華的想念、眷戀之情,正如他自己所說的“不說了吧,要落淚了,真想念北平啊!”

(2)文中作者兩次提到“這個愛是要說而說不出的”,“我將永遠道不出我的愛”,這是否和文意相違背了?爲什麼?

明確:這不是沒有“愛”,而是這種愛太爲濃厚太爲強烈,以至於反而不知說從何說起,猶如舒婷所說的縱使我心中有一個汪洋,但流出來的卻只有兩滴眼淚。

(3)那麼作者最後是怎樣道出這種“愛”的?

A、朗讀課文重要自然段,然後自由討論。

B、可能出現的情況:回答零散

C、教師歸納整理:主要通過和其他城市比較,表達對北平的愛

比較結論:

①北平“熱鬧”,但北平“動中有靜”

② 北平佈置更爲勻調,人爲中有“自然風景”

③ 北平花多菜多果子多,更貼近自然

(4)作者沒有涉及到“愛”,但作爲讀者的我們卻可以處處體會到這無處不在的“愛”,這種從細微處着眼來體物抒情的寫法叫什麼?

教師明確: 以小見大。

(5)小結全文:寫文章表達感情時,不一定要選擇雄偉壯觀的景物和轟轟烈烈的事情,只要我們的情感是真實的,是濃厚的,那麼從小處着手,涓涓細流同樣也能打動人心,所以,我們平時在寫作時也可以學以致用,努力做到“情到自然最爲真”。

4、 拓展訓練——比較法

(1)學習新課文,但同時也要回憶舊課文,並把相關聯的知識點聯繫起來,時時進行比較學習,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提高自己的鑑賞能力和領悟能力。

(2)自由討論已學過的三篇課文,比較它們的異同點。

(3)可能出現的情況:

A、相同點(容易回答):對北京深沉的“愛”;以小見大的手法

B、不同點(較難回答):物象選擇

感情側重點

表現手法

表達方式

(討論時教師可根據具體情況適當提示)

(4)教師點評歸納並適當總結:感情一脈相承,文風各有千秋。

5、 創新思維訓練

(1)研讀課文,借鑑本文的寫作手法。

(2)以“想家”或“想家鄉”爲話題,當堂訓練,寫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要求借鑑本文的寫作手法。

導入:有首歌唱得好“美不美家鄉水,美不美家鄉人”,我們這些在外求學的人兒雖不能說是“十足的遊子”,但卻也是難得回家,因而,我相信我們在此的許多同學內心同樣也深埋着一顆“愛家”、“愛家鄉”的種子,這顆種子,或許在清晨當我們疾步於霧靄之中時被摧醒,也或許在傍晚當我們漫步於落葉之下時被驚動。那麼,今天,請大家就藉此大好機會盡情一吐心中的那份牽掛,那份惦念吧!

(3)如時間允許,當堂展示優秀短文片斷,做到“奇文共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