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高中語文說課稿

高中語文說課稿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8W 次

作爲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常常需要準備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那要怎麼寫好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中語文說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中語文說課稿

高中語文說課稿1

一、說教材

《勸學》位於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得到修養的途徑”這一專題,和韓愈的《師說》組成了“修業之道”這一模塊.

《勸學》是一篇敘述學習的緊張意義,勸導人們以準確的目標、態度和要領的去學習的散文。也是門生進入高中階段學習的第一篇文言文,要是他們能很好的掌握課文的深層寄義,對他們樹立精良的學習態度和進步學習文言文的信心有很大資助。

二、說教學目標

1、掌握、積累“勸、學、青、中、疾、致、假、絕、興、功、強、用”12個文言常用實詞;學習“於、者、而”3個文言常用虛詞;學習、複習課文中其他文言虛實詞,學習掌握常見的文言句式。

2、理解文中20多個比喻句的內在含義。

3、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高中語文新課標要求:閱讀淺議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瞭解並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和意義或用法,注重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

三、說重點難點

重點:誦讀課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礎上理解詞句,把理解詞句與理解理解文章統一起來。

新課標要求學生精讀一定數量的優秀古代散文和詩詞曲作品,教師應激發學生誦讀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誦讀習慣。《勸學》是新課標規定的誦讀篇目之一。

難點:文章裏的比喻的含義和內在的聯繫

一篇說理性很強的文章,如果駕馭不好,是很容易正襟危坐,流於枯燥和單調的。但這篇文章卻形象清新,膾炙人口,千百年來爲人們傳誦不衰。原因何在?最重要的是在於,它把深奧的道理寓於大量淺顯貼切的比喻句中,全文多達20個比喻句,運用比喻時手法極其靈活自然,生動鮮明而絕無枯燥的學究氣。

四、說教法

1、啓發式研究性教學法

進入高中階段要重視學生思維方法的訓練尤其要重視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因此採用啓發式教學,貫穿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新思維。

2、朗讀式相結合的方法

本文語言錘鍊精深,許多語句千年不衰。從培養學生語感的角度,本文采用朗讀式的教學。

五、說學法

1、圈點、勾畫、批註的方法。

2、參照註解,動口動腦,自問自答,培養學生自己獲取知識的能力。

3、指導學生進行正確的誦讀。讀的要求:句讀準確,字正腔圓,流暢,熟讀成誦。

古詩文的閱讀應指導學生學會使用有關工具書,自行解決閱讀中的障礙,文言常識的教學要少而精,而注重提高學生閱讀古詩文的能力。

六、說教學流程

(一)、佈置課前作業,課外收集古今中外名人談讀書的名言警句,每人不少於三條。交流古今中外名人談讀書的名言名句,並以此導入課題激發興趣,也可以積累素材。

(二)、簡介作者

荀子(約公元前313一前238)名況字卿,戰國末期趙國人。先秦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書上註釋1)

荀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後的代表,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集大成者。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他繼承了孔子學說,又能揚棄其消極成分,並批判吸收各學派的思想學說,成爲先秦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說理透徹,氣勢雄渾,語言質樸,句法簡練縝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書共32篇,其中26篇爲荀子所著,末6篇或爲其門人弟子所記。(教師和學生補充)

新課標:應引導學生在閱讀文學作品時努力做到知人論世,通過查閱有關資料,瞭解與作品有關的作家經歷、時代背景、創作動機以及作品的社會影響等,加深對作家作品的理解。

(三)、學生讀(五步閱讀法)

1、一讀掌握句讀,結合課前預習;

2、二讀疏通文意,初步感知教材;

3、三讀提出疑難問題,重點實詞、虛詞點撥講析;給本課12個重點文言常用實詞圈畫加註,理解它們的意義和用法。複習初中知識,學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虛詞“於”、“者”、“而”的用法。學生試譯難句,教師點撥指正。

(四)讀研究性學習;

第一步:找觀點

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

分論點比喻句

學習的意義:

提高自己,改變自己。

學習的作用:彌補不足。

學習的方法和態度:

積累、堅持、專心。

這道題主要是讓學生理解課文的三個分論點,以及與之相關的比喻句,以此爲線索能更快地背誦全文。

第二步:弄清設喻的內涵

組織學生討論以下問題(小組討論,小組推薦發言人,以組爲單位提問、交流)

(1)在論述學習的意義時,用“青”“冰”的比喻論證了什麼問題?用“輪”“木”“金”的比喻論證了什麼問題?

(2)在論述學習的作用時,“吾嘗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這個比喻是論述什麼觀點的?(引導學生用課文原句回答)

(3)“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揖”這四個比喻爲什麼要強調“臂非加長”“聲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五)讀遷移鞏固

誦讀課文,背誦課文。

寫一篇勸學的小議論文,注意運用比喻論證。(爲下節課做準備)

(六)、板書設計

學習的意義進步轉變

學習的作用補充不敷

學習的要領態度積聚對峙埋頭

細緻

老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研究性學習爲主線.誇大三個對話,學生與文本,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使講堂真正成爲學堂,成爲造就創新意識和創新精力的搖籃.

歸納總結:這節課以閱讀爲底子,以研究性學習爲主線,以五步閱讀法爲實踐模式,是一節實行新課程理念的古文課。

高中語文說課稿2

一、說大綱要求

新課程標準和新大綱對高中語文閱讀與鑑賞的介定與要求其中有以下幾點:

1、發展獨立閱讀的能力,善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對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斷。

2、注重個性化閱讀,學習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發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3、注重合作學習,養成相互切磋的習慣。樂於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鑑賞心得,展示自己的讀書成果。

二、本文特點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裝在套子裏的人》是高中語文教材(人教社版)第四冊第一單元第二篇課文,作者是俄國著名作家契訶夫,體裁是小說。現行的高中語文教材共編排了六個小說單元,其中第四冊有三個單元爲小說單元,本單元作爲高中小說教學的起始單元,無疑對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和鑑賞小說的習慣至關重要。

三、教學設想

1、教學目標與教學重難點

根據大綱的要求和本文特點及本文在教材體系中所處地位,我確立瞭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認識人物形象的思想意義;

2、能力目標: 結合社會環境分析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3、情感目標: 認識因循守舊的危害性及勇於改革創新的重要性.

《裝在套子裏的人》一文語言淺易,情節簡單,人物關係單純,學生一拿到新教材就瀏覽一遍後,作爲新授課再學時,已覺得興味索然,但對於小說的內容及主題,卻並不能準確深入地瞭解和把握。故本文的教學重難點爲:①理解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②深入把握小說主題。

2、教法與學法

如何突破重難點,有效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呢?從學情出發,我考慮到高二年級的學生具有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他們喜歡語文課上得有深度、有內涵。作爲一節小說鑑賞課,既不能熱熱鬧鬧沒內容,又應力避追求深度而顯死板的偏頗。爲此,我採用了探究式教學法,以教師爲主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以促進學生合作學習、自主學習爲目的,嘗試打破常規,力求創新,激發學生深入研讀課文的興趣。爲了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還應用了多媒體輔助教學技術。

四、教學程序

1、佈置課前預習,印發預習材料。要求學生了解作家作品、寫作背景,熟讀課文,理清層次。

2、導入新課

首先,在屏幕上打出“自殺?他殺?”先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緊接着用具有鼓動性的導語幫助學生進入情境:1898年夏季的一天,沙皇統治下的俄國,在一所中學的男性職工宿舍裏,發現一具中年男屍。據查,死者爲該校希臘文教師別里科夫,死因一直未明。一個世紀以後,20xx年年初,某校高二某班學生特組成專案組,對這一事件進行立案深入調查。很多學生從小就想做警察,這無疑給了他們一次圓警察夢的機會,很容易就把學生引入到情境之中。

3、問題探究

把學生引入到情境之後,指出調查應涉及的幾個方面:調查一:案發背景; 調查二:現場勘查; 調查三:本人檔案資料; 調查四:有關人士採訪。通過這四個問題旨在探討典型環境、典型人物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

要求學生四人組成一組,討論決定該組選題。然後小組討論交流,一人執筆,共同寫出該項調查報告。考慮到調查三、調查四的可操作性。教師可以出示以下兩份材料加以引導:

材料一(表格) 本人 檔 案資 料

姓名 住所 性別 階級成份 死亡日期 生前職務 愛好 死前狀況 特徵 人際關係

材料二:“有關人士採訪”對象可涉及柯瓦連科、華連卡、“我”(布爾金)及虛擬對象(“本市市長”、“別里科夫的親戚”等) 4、成果展示

讓學生充分準備15分鐘後,確定組內一人宣讀,組織班內交流、研討課堂過程至此,教師再順勢推向一個高潮:思考,寫出本案“結案報告”。 至此,學生對別里科夫這一人物形象已把握得相當完整準確。趁熱打鐵,把課堂引向另一個高潮(同時也是本課的另一個教學重難點):本案引發的思考?讓學生領悟“創新求活,守舊必死”的主題。

5、能力延伸訓練 借鑑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和雨果《巴爾扎克葬詞》 爲“別里科夫”寫一篇悼辭。

高中語文說課稿3

一、說教材

1.教材地位作用分析:《蜀道難》是蘇教版高中必修教材必修四“筆落驚風雨”專題“詩從肺腑出”板塊的一篇文章。本板塊的其他篇目是《登高》(杜甫)、《琵琶行(並序)》(白居易)、《錦瑟》(李商隱)。本詩是專題第一篇,在專題教學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同時,本詩在李白詩歌中既有代表性,又有特殊性。代表性主要體現爲:內容上傷時憂世、關注國事的憂樂意識和熱愛大好河山的誠摯感情,藝術上新奇大膽誇張想象的浪漫手法,風格上熱情奔放宏偉豪邁的基調等。特殊性體現爲:作者採用古樂府形式,卻又對樂府古題有所創新和發展。本詩運用了大量散文化詩句,字數從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參差錯落,長短不齊,形成了極爲奔放的語言風格,韻腳也三次變換。

2.說學情分析

對於高中學生而言,一方面,他們已接觸過不少李白的詩歌,對其詩歌也有了一定了解,但實際上仍停留在較爲膚淺的層次;另一方面,他們又擔負着艱鉅的應考任務。因此,本文教學既要立足課文解讀,也要着眼全局,使學生通過學習本文,舉一反三,加深對李白詩歌、盛唐詩歌的理解,學得一些詩歌鑑賞的方法。班級學生素質一般,對本文文字有較多障礙,難度較大,所以仍然要安排足夠的教學時間———兩課時,並且佈置預習作業。

3.說課程標準:閱讀優秀作品,品味語言,感受其思想、藝術魅力,發展想像力和審美力。能用普通話流暢地朗讀,恰當地表達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閱讀感受。

基於以上幾點,本詩意象雄渾,筆意恣肆,詩風豪放。努力滲透新課程理念,擬以“難”爲切入點,以“嘆”激趣、導疑,層層深入,引導學生品讀意象→體味詩風→感悟情感,最終達成對詩歌的綜合體驗。

我把教學目標設定爲

(1)研習意象,體驗討論,品析蜀道之“難”,感悟詩人情感。

(2)學習詩歌描寫蜀道難的手法,體會李白雄放詩風。

而把(1)作爲教學重點,(2)作爲教學的難點

二、說教法

1.朗讀———感受音韻之美。朗讀是詩歌教學的重要環節。通過朗讀,透過抑揚頓挫的語調節奏,可以感受詩歌的音韻之美。詩歌的朗讀要把握好兩個重要環節。一是音步,即詩歌的停頓及由此形成的節奏。二是輕重音調,即語調。音步和音調都應該根據詩歌內容劃分。因此,朗讀的第一步是深刻體會詩歌內容,準確把握詩歌的思想感情。同時,朗讀也是感受詩歌情感的重要途徑。通過反覆朗讀,可以加深對詩歌情感的體悟。

2.研讀法、點撥法:師生共同探究,尋求文字背後的知識,品味李白語言的獨特魅力;

三、說學法

1.朗讀法

2.自主合作探究

四、說教學流程

1.導入

李白印象:人,豪放率性;詩,浪漫雄奇。

2.激趣

(1)粗讀全詩,明確李白對蜀道的印象:難!

(2)面對蜀道之難,李白如何感嘆?

引導學生找出詩中表達強烈感嘆的詞語:“噫吁戲”“長嘆”“嗟”“長諮嗟”。

3.激疑

(1)嘆什麼?

引導學生重讀全詩,從詩中找出蜀道“景物”:“鳥道”“天梯”“石棧”“高標”“回川”“黃鶴”“猿猱”“青泥(嶺)”“悲鳥”“子規”“連峯”“枯鬆”“瀑流”“劍閣”。

(2)爲何嘆?

引導學生在自由精讀全詩的基礎上,選擇一個意象品味揣摩;交流品讀體驗。

一嘆蜀道之高危:用秦蜀人煙不通的歷史、五丁開山的傳說,用絕頂鳥道、回日高標、黃鶴難越、猿猱愁度極寫蜀道山嶺之高危。

二嘆蜀道之雄奇:以回日高標、衝波回川、近天連峯、倒掛枯鬆、飛湍瀑流極寫蜀道山川的雄壯奇麗。

三嘆蜀道之兇險:以攀援時斂氣屏息、撫膺長嘆,悲鳥子規的飛繞夜啼,極寫蜀道山道之峻險;以劍閣“蛇”盤“虎”踞、殺人如麻極寫蜀道人事兇險。

(3)如何嘆?

A.鋪墊:李清照《聲聲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用疊詞將詞人內心堆積縈繞的愁緒描寫得真切入微。

B.研讀:李白用何種方式來表達對蜀道的感嘆?

鋪墊:賀知章看了李白此詩後,屢屢稱歎,號其爲“謫仙”,當即解金龜換酒,與傾盡醉。詩中“仙氣”何在?

反覆詠歎:詩中用頂真、排比手法三次感嘆“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一嘆其高危不通,二嘆其峻險難越,三嘆其雄奇兇險。

大膽想象、聯想:用蠶叢魚鳧開國、五丁開山、六龍駕日的傳說極力渲染蜀道之隔、之通,以此表現蜀道山嶺之高危。想象、聯想歷史久遠,空間廣闊,氣勢酣暢。

極度誇張:極寫秦蜀之隔,太白之高,青泥(嶺)之峻,連峯之高,飛瀑之喧,劍閣之險。

反覆烘托:以黃鶴猿猱愁度來襯托蜀道山嶺之高,以飛鳥悲號、子規夜啼來襯托蜀道空寂悲悽;以行人的斂氣屏息、驚魂不定、失色長嗟來襯托山之陡峭峻險。

C.小結:面對蜀道,唯有李白敢將它與天比高,與蠶叢魚鳧開國比久;唯有李白敢借五丁開山寫通,借六龍回日寫隔;唯有李白敢借捫參歷井寫驚,借悲鳥夜啼寫悽;唯有李白敢借倒掛枯鬆寫險,借萬壑雷聲寫雄,借“蛇”盤“虎”踞寫兇,這便是李白身上常人無法企及的“仙氣”——雄奇壯麗、高危峻險的意境,雄放灑脫的詩風。

4.悟情

思考:

(1)你從李白的嘆息中聽出了什麼?

引導學生在品味意象的基礎上分析詩人情感:讚歎其雄奇偉麗;驚懼其峻峭險惡;遺憾其高不可越;憂慮其兇險多事。

(2)有人說,此詩表面寫蜀道艱險,實則寫詩人自己仕途坎坷,表現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憤懣,你贊成嗎?爲什麼?

理由:這是一個開放性的題目,可以各抒己見,不求統一,但要言之成理,尤其要能緊貼文本,找出根據。以本題爲例,詩人本身可能未必有這層意思,但學生結合詩人生平,讀出這樣的感受也應予以尊重。通過討論讓學生明白兩點:第一,主旨概括最重要的依據是文本;第二,文學作品的解讀可以多元,同一部作品,不同的讀者可能會讀出不同的感受和體會。但是多元解讀不能漫無邊際,要防止不顧文本過度解讀。

5.體驗

(1)學生在涵泳的基礎上自由吟誦全詩。

(2)教師範讀(或播放錄音範讀)。

五、說板書

蜀道難

李白

開闢之難

難度越之難手法:形象聯想、鋪墊、烘托、誇張

安居之難安史之亂

理由:詩歌的內容通過結構直觀的顯示出來,對高中生來說,板書不必過多、過細,但必須點到恰處,點到亮處。)

高中語文說課稿4

一、說教材:

《勸學》是高中語文新教材第一冊第六單元的第三篇課文。這個單元主要是先秦諸子散文,其篇目的順序安排也是按照時間順序來定,前面兩篇分別是孔子的《論語》和《孟子》的《寡人之於國也》,而《勸學》則是《荀子》的開篇之作,主要講述了荀子對學習觀的理解。爲什麼要選擇這篇呢?首先,荀子是繼孔孟之後先秦儒家學派的最後一位代表人物,而且,《勸學》是荀子對學習觀的理解,所以放在這個位置,對於已經熟悉高中學習方式的學生來說,有一定的教育意義。

高中語文教材大綱要求我們:繼續熟悉常見的文言實詞的一般用法,瞭解常見的文言句式,藉助工具書閱讀淺易的文言文,而本文又是一篇文言文閱讀課文,從文體上講,又是一篇典型的總——分式議論文,所以,這篇文章的教學既要擔負起積累文言文基礎知識的任務,又要把在精讀課中學到的知識延伸,能力遷移,形成基本技能的雙重任務。基於此,我確立了本文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掌握重點文言知識,積累文言詞彙。實詞如:勸、中、就、假、絕等等,虛詞如:而、焉、以、其、之。

(2)掌握比喻論證的方法

2、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藉助註釋和工具書閱讀淺顯文言文,理解重點詞句含義,以及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

(2)掌握背誦的技巧。

3、德育目標:瞭解學習的意義、態度和方法,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根據這些教學目標我確立了本文的重難點:

1。文言實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2。理解比喻的含義及其內在聯繫。

二、說教法:

學生通過前一單元的文言知識的學習和積累,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文言基礎,而且,我所教授的班級中有大部分學生已經能夠在教師地點撥下較準確地分析文言文的各種特殊現象,比如詞類活用、句式活用、通假字、古今異義等,所以擬定採用以學生自讀和教師點撥相結合的方法突破重難點。主要的教學設想是:

1、抓住學生好新好奇的特點,利用幻燈片激發其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其集中注意力,並激發其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2、從教育學的角度來講,以思維訓練爲中心,通過提問、討論、學生質疑學生答疑、教師點撥的方式餓授課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解決文字障礙,並掌握文言知識,特別是重點實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3、以文章的脈絡爲基礎,在自讀過程中,引導學生在每段中找出比喻句,並引導學生得出比喻的含義和他們的內在關係,把教師的認知結構輕鬆轉化成學生的認知結構。

4、在授課的同時注意提醒學生背誦課文的技巧。

三、說學法:

由於初高中對文言文的掌握程度的要求有所不同,高中要求得更深,所以,這對於部分學生特別是基礎比較差的學生來說,聽不懂,看不懂的挫折感可能會更加嚴重,這時候,學生只有從教師身上得到肯定,才能建立起自信心,也才能調動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另外,學生的年齡層決定了他們注意力易分散、愛發表見解的特點,所以,在學生的學法上我設定:

1、創造更多的條件和機會,讓更多的學生髮表見解,並給予適當的肯定和鼓勵;

2、學生在學習本文時將遇到一些知識障礙,如“雖有槁暴,無復挺者,鞣使之然也”生詞比較多,又是判斷句式,學生比較難於理解,所以教師更做好點撥工作,首先讓學生運用已經學過的知識嘗試翻譯重點句子,從而教給他們處理這類問題的能力。

3、學會辨析詞義,並對重點字詞的意思進行歸納總結。

四:說教學程序:

佈置預習:預習《勸學》,找出比喻句,思考每一段的比喻句的含義和它們的內在聯繫。

一課時:

1、導入:以《花未眠》中“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入手,引出人不能因爲能力有限自然美無限就停止審美,停止審美意味着死亡的結論,使他們更深刻的明白,學習不能因爲沒有止境就停止學習。自然導出新課

2、解題。包括:

(1)、“勸”的意思爲鼓勵,並聯系以前學過的課文中的句子(國人皆勸),起到統領全文的作用。

(2)、荀子簡介,複習孔子和孟子的相關知識。

3、聽磁帶並對照註釋,正字正音。主要有:、槁暴、輿、跬步、騏驥、鍥

根據預習,學生對不理解的字詞進行質疑,其他同學答疑,教師進行點撥。

4、找出第二段中的五個比喻句,並分析其含義和內在聯繫。

“青,取之與藍,而青於藍”

“冰,水爲之,而寒於水”

木爲輪

“木受繩則直”

“金就礪則利”

說明事物經過一定的變化可以得到提高和發展,並且能夠改變原來的狀態。

5、約五分鐘時間給學生按照論證過程嘗試背誦。

6、仿照第二段的分析方法,嘗試以相同的方法分析第三、四段的比喻句的內在聯繫

7、歸納:本文的設喻有什麼特點:以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情或現象作爲喻體

設喻方式多樣(類比、對比、正面、反面)

設喻與說理結合緊密,形式十分靈活

8、總結:《勸學》以“勸”字統領全文,從學習的意義、學習的作用、學習的態度和方法三個角度說明了“學不可以已”的論點。

五、教學設計依據:

通過學生的討論、質疑和答疑,可以提高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這樣循序漸進,能發散重難點,使其迎刃而解;又有利於學生從大出入手,品味細微知識,並形成好的閱讀習慣,逐漸形成一個學習系統。

高中語文說課稿5

一、說教材

本文必是修一第二專題“獲得教養的途徑”的第二版塊“經典的力量”下的唯一的的文本,本專題的學習方法是問題探討,而這一版塊的重點是“爲什麼要閱讀經典作品”。通過本課的學習,讓學生理解經典作品對自我成長的意義,理解讀書的真正意義和價值,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讓學生從基本的讀書求知意識逐步上升爲自我完善、服務人類的精神追求,並總結“問題探討”這種學習方式給自己的學習帶來的變化。

二、說學情

三、說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

1.知識和能力目標:通過探討了解人獲取教養的途徑,樹立正確的學習觀。

2.過程和方法目標:學習緊扣中心話題,多角度論證,對比說理的寫作方法。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閱讀經典,繼承前人的思想成果,是獲得教養的重要途徑。要重視閱讀,樹立正確的讀書觀,提高自身修養。

教學重點:閱讀經典對一個人獲取教養的意義。

教學難點:理解文本所表現出來的價值判斷和審美取向。

四、說教法學法立足文本,主要採取討論交流的問題探討教學方式。

五、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人要想從矇昧而走向智慧,從自然的人成爲社會的人,成爲有教養的人,只有讀書學習,充分利用前人的知識積累。人應當具有終身學習的追求。人類社會的文明進步有賴於人開掘潛能,運用智慧,產生先進的思想,這就需要公民尊重知識,尊重科學,有學習的需求和讀書學習的慾望。

怎樣才能成爲一個有教養的人?獲得教養的途徑是什麼?今天我們大家一起學習瑞士作家赫爾曼?黑塞的《獲得教養的途徑》,聆聽大師的教誨。

二、對“教養”的理解

1.黑塞認爲教養是什麼?能從文中找出相關的詞句嗎?

明確:“精神和心靈的完善”。

教養“不追求任何具體的目的”,即“這種或那種能力和本領”,這些只是生存的手段,教養是“爲了自我完善”“找到生活的意義”,不帶有功利色彩,這是生存的境界。

2.你認爲哪些行爲是有教養的表現?學生暢所欲言後歸納。

明確:忠誠、勇敢、信任、勤勉、互助、捨己救人、臨危不懼、吃苦耐勞、堅貞不屈……充滿敬重敬畏敬仰之心。

教養的內涵非常廣泛,當然不侷限於上面的內容,此外還有: 一個有教養的人,當熱愛大自然。 一個有教養的人,對歷史有恰如其分的瞭解,知道身而爲人,我們走過了怎樣曲折的道路。 一個有教養的人,除了眼前的事物和得失以外,他還會不由自主地想到他遠大的目標。 一個有教養的人知道害怕。明瞭自己的限制,知道世上有一些不可逾越的界限……

三、我們爲什麼要閱讀經典

1.作者認爲獲得教養最重要的途徑是什麼?

明確:研讀世界文學,也就是閱讀經典。

2.你讀過經典嗎?你爲什麼認爲它是經典?你覺得什麼樣的作品才稱得上爲“經典”?

學生分組討論,推舉代表回答。歸納:

真正的經典,不怕被世人忘卻,不在乎如冰的冷嘲和如火的熱評,也不會使讀者淺嘗一口即束之高閣。經典作品是產生某種特殊影響的書,經典作品是具有持久魅力的作品,經典作品是每次重讀都像初讀那樣帶來發現的書。

3.爲什麼要閱讀經典,經典對我們的人生有何意義。

請一位學生閱讀課文第二段,其他同學邊聽邊思考,邊用筆畫出重點語句。

明確:研讀世界文學,能讓我們“逐漸地熟悉掌握各國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們在作品中留給我們的思想、經驗、象徵、幻象和理想的巨大財富”,“會使你感到滿足和幸福”,“有了鮮活的意識和理解”,“在自己與整個人類之間,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動聯繫,使自己的心臟隨人類心臟的跳動而跳動”,“幫助我們將自己的人生變得越來越充實、高尚,越來越有意義”。

培根: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

四、怎麼讀,才能讀出經典的意味?

作者認爲,我們該以什麼樣的態度和具體的方法去讀經典呢?學生討論後回答。

明確:態度:閱讀傑作,特別是讀那些有久遠影響、有世界聲譽的傑作,要有愛的追求,要有理想,要有對知識的敬重!這就是作者第五段中寫的“我們先得向傑作表明自己的價值”如果沒有一種敬重之心,是難以體會到傑作的偉大的。

具體方法:作者主張“從自己能夠理解和喜愛的作品開始閱讀”,“需要我們認真對待,需要我們在讀的時候花力氣、下工夫”。

作者在第七段中以自身的閱讀經驗說,思想家和作家的著作,“過一些年都會對讀者呈現出新的、變化了的面貌,都將得到新的理解,在他心中喚起新的共鳴”,學會讀書,懂得運用自己的經驗深入閱讀,融會貫通,就能發現經典作品的獨特魅力。而人的經驗不斷增長,閱讀不斷深入,就能不斷地從名著中有所發現,這就是所謂的“常讀常新”。

精細、深入和舉一反三的閱讀。

教師:黑塞倡導的讀書觀是“愛的閱讀”。善於讀書的人,並不追求數量,而只追求他心靈的獲得,這是有價值的閱讀。

作爲普通人,我們如何讀經典?我的經驗是,不妨把經典當作閒書來讀。也就是說,閱讀的心態和方式都應該是輕鬆的。千萬不要端起學問的架子,刻意求解。讀不懂不要硬讀,先讀那些讀得懂的、能夠引起自己興趣的著作和章節。這裏有一個浸染和薰陶的過程。

古今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爲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衆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清·王國維)

五、教師進行小結,並引導學生自我反思

小結: 教養是一些習慣的總和,教養是衡量一個民族整體素質的一張x片子。教養和遺傳幾乎是不相關的,是後天和社會的產物。閱讀經典,能夠讓教養在我們的骨髓裏繁衍,假以足夠的時日,就將自然而然地散發出香氣。

同學們,臉面上可以依靠化妝繁花似錦,但只有內心的強健,才經得起沖刷和考驗,纔是力量的象徵。 引導反思:我是一個有教養的人嗎?

六、拓展:你的心中是否存在這樣一本經典著作,你一直渴望讀卻總是沒有讀到?如果事實如我所說,同學們,當我們學完了《獲得教養的途徑》這篇文章後,你是否爲了教養,爲了精神和心靈的完善,爲了更加明確生活的意義,有了一種更強烈的想讀書的慾望?

高中語文說課稿6

各位領導,老師,同學們,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說課的文章是《漁父》,我將從教材、學習目標、學習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課時、教學流程設計這幾個方面來論述。

一、說教材

《漁父》是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五第三專題“直麪人生”中的一篇課文,本板塊還選了《報任安書》這篇文章。這兩篇文本在內容上既對立又統一,它們是“生存與毀滅”的選擇問題,有較強的互補性。

本專題教學目標主要是:通過閱讀作品,能讓學生對重大人生問題有思考和追求;學生能對問題展開探討,學會辨證地思考,周密地說理,有所發現和創新;學生能通過經典文本學習,思考“直麪人生”的豐富內容和表達上多樣的方法;積累經典文本中的名句,歸納整理文言文的基礎知識。

二說學習目標

根據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培養學生“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與文本展開對話”和“養成獨立思考、質疑探究的習慣”,結合本專題教學目標和文本自身特點,我把本課教學目標定爲:

①能夠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現象,較準確地將本文翻譯爲現代漢語;

②通過對屈原和漁父的對話的分析,認識屈原“寧爲玉碎,不爲瓦全”的偉大人格;③體會屈原和漁父在表達各自的人生哲學時所運用的方法及其好處;

④通過對比閱讀,學生能對屈原和司馬遷的不同人生選擇作出自己的評價,能對人生問題有新的思考和追求。

三說重難點

重點;能夠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現象,較準確地將本文翻譯爲現代漢語;通過對屈原和漁父的對話的分析,認識屈原“寧爲玉碎,不爲瓦全”的偉大人格。

難點:體會屈原和漁父在表達各自的人生哲學時所運用的方法及其好處,並通過對比閱讀,學生能對屈原和司馬遷的不同人生選擇作出自己的評價,能對人生問題有新的思考和追求。

四說教學方法

這篇文言文在文字上較淺顯,翻譯理解的難度不是很大,因此重點在問題探討上。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整個教學過程中,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注重讓學生積極參與和互相學習。主要採用誦讀,引導,點撥,研討等方法。

五課時設計

因爲這篇文章相對比較簡單,我設計的是一課時完成教學任務。

六、教學流程設計

(一)導入新課

“生存,還是死亡?”這是莎士比亞在其名作《哈姆雷特》中的發問。前幾天我們學習了《報任安書》,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爲了完成傳世之作《史記》忍辱負重,選擇了生存。而兩千年前的湘江水畔,一位詩人在踽踽獨行,憔悴的臉上寫滿孤獨的悲憤。當他的心被憂慮撕裂的那一刻,他選擇的是縱身躍下汨羅江。其熱血化作滔滔波浪,隨着江水悠悠流淌千年,滋潤了整個民族的靈魂!他,就是我國曆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

(二)整體感知

1、作者及寫作背景

找一位學生介紹,之後出示PPT

屈原:(公元前339——前278)名平,字原,戰國末期楚國人,傑出的詩人和政治家,“楚辭”的創立者。是我國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開創者,我國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代表作爲第一首政治抒情詩《離騷》。輔佐了楚懷王、楚頃襄王,在鄭袖、張儀的離間在兩次被流放到江南、漢北。

背景:屈原在最後一次被流放時,秦將白起攻破楚國的都城——郢都,屈原悲憤難捱,在湘潭一帶遊蕩,遇到一個漁父,在和漁父交談以後便懷石投江。

2、找學生範讀課文,注意字音和斷句。

漁父(fǔ)淈(gǔ)餔(bū)歠(chu?)

醨(lí)汶(mén)枻(yì)濯(zhu?)

3、結合註釋,學生自由讀,找出文中的古今異義詞和活用字,並指出下列句式的特點。

(1)古今異義詞:PPT,板書

顏色(臉色)、形容(形體容貌)、至於(到)、可以(可以用來)

(2)詞類活用:

鼓枻而去(鼓,名詞用作動詞,敲打)

(3)特殊句式: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定語後置)

屈原既放(被動句)

遊於江潭(狀語後置)

是以見放(被動句)

行吟澤畔(省略句、狀語後置)

聖人不凝滯於物(被動句)

自令放爲(被動句)

4、疏通文意

學生翻譯,其他同學補充指正,學生齊讀,進一步理解和感悟文本。

(三)局部分析

1、文出現了幾個人物?全文是以怎樣的形式展開的?

生明確:漁父和屈原兩個人物。

屈原,戰國末期楚國人,傑出的詩人和政治家,“楚辭”的創立者。是我國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開創者,我國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

漁父:不知姓名和來歷,駕一葉之扁舟,垂釣於江上。

全文是以人物間的對話形式展開的。

2、本文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樣一個形象?表現了屈原怎樣的人格?試結合文中的相關語句來回答。(以四人爲一小組,明確發言人,小組內成員討論5分鐘,其他小組成員在別人回答的基礎上可以補充。)

屈原不願“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也不願“以皓皓之白,蒙世俗之塵埃”,他是一個不隨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協的特立獨行者,“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還刻畫了一個矢志不渝地堅持理想、保持人格操守的形象;表現了屈原“寧爲玉碎,不爲瓦全”的偉大人格。

3、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時,還塑造了漁父這一形象,那麼漁父是怎樣一位形象?塑造這一形象有何意義?試結合文中的相關語句回答。(小組內成員討論5分鐘)

漁父規勸屈原“不凝滯於物”,要“與世推移”。當“世人皆濁”時,他開導屈原“淈其泥而揚其波”,當“衆人皆醉”時,他規勸屈原“餔其糟而歠其醨”,不要“深思高舉”,漁父具有明哲保身、隨遇而安、與世推移的處世態度,他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隱者形象;此外,當屈原表示不贊成他的處世態度時,漁夫只是“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不復與言”,也刻畫

出他不慍不火、不強人所難、心平氣和的超然姿態。塑造這一形象,對屈原來講,具有襯托的作用,突出了屈原堅持理想、堅持人格操守的高尚品格。

4、屈原和漁父在表達各自的人生哲學時運用了怎樣的方法?有什麼好處?

比喻(使哲理性的道理變得形象化、具體化和生動化)、反問(強調人物的堅定決心)

5、擴展

①屈原和漁父分別體現哪個派別的處世主張?

儒家道家

入世出世

②把二者對立起來的目的是什麼?

作爲對比和襯托,表現屈原的潔身自好、決不同流合污的高潔的品質。

總結:這是一次靈魂的對話。

6、比較閱讀

屈原與司馬遷都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傑出人物,一個毅然赴死,一個忍辱而生。他們爲什麼會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選擇?結合文中的相關語句談談你的認識。

“舉世皆濁我獨清,衆人皆醉我獨醒”的屈原具有高潔的人生品格和遠大的政治理想,他不願隨波逐流,“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也不願“蒙世俗之塵埃”,毅然赴死,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主動選擇死亡,以死來體現生命的意志和尊嚴。

司馬遷隱忍苟活,是“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於後”,他爲自己規定的人生使命是要完成千古史記,成就人生的大事業,實現人生的價值。

司馬遷和屈原樹立了兩種人格榜樣:一個擇生,一個擇死,一個以生踐志,一個以死明志,對後世知識分子產生了巨大影響。

7、自由討論你怎樣看待屈原和漁父的處世態度?更欣賞哪一位?

各抒己見,言之有理即可。

總結三位人物

屈原選擇了壯烈的死,以死明志,表現了不屈的氣節。

司馬遷選擇了勇敢的生,以生踐志,表現了堅韌的意志。

漁父選擇了超然的活,以隱守志,表現了自由的靈魂。

這三種不同的人生選擇都對後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所以有了文天祥、聞一多,用他們的生命向我們闡釋了什麼叫做堅貞不屈;所以有了韓信、勾踐,用他們的行動向我們驗證了什麼叫做堅韌執着;所以有了陶淵明、柳宗元,用他們的詩篇向我們展示了什麼叫做瀟灑豁達。

(四)結課

那麼處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時,我們又該做出什麼樣的選擇呢?讓我們珍愛生命,用堅強的意志和高尚的氣節來提升生命的價值。在生命的得失中,不忘擁有一份超然與豁達,享受生命的魅力。

(五)作業設計

1、背誦文中的名句;

2、整理本文的文言知識(古今詞、活用字、特殊句式)。

我的說課講完了,這是我的板書設計,謝謝各位。

高中語文說課稿7

各位評委老師上午好,我是來自沁縣實驗中學的,初中語文教師史利波,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下面我將從教材、學情學法、教法、教學過程四方面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是人教版九年級上冊語文第四單元的第一課,是一篇講讀課文,作者是美國著名的實業家羅迦·費·因格。本單元是全冊書唯一集中編排的議論文單元,包括立論文章三篇,駁論文章兩篇。本單元以求知和讀書爲主題,本課教學我也是圍繞這一主題展開的。本課主要談如何培養創造性人才的問題,先用四個圖形引出“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的觀點,然後提出“不滿足於一個答案,不放棄探求”的重要性,以及創造性思維必備的要素,最後得出結論:任何人都有可能成爲富有創造力的人。

二、說學情及學法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學生已有的相關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是教師授課的依據和出發點。我所授課的班級,學生基礎較差,但課堂氣氛活躍。因此,我採取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他們的合作精神和競爭意識,培養他們的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

三、說教法

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教師不再是傳道、授業、解惑的課堂主角,而是以問題引領的六環節教學的課堂導演,是組織者。課改課堂應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課堂質量。課標規定,閱讀簡單的議論文,能夠區分論點和論據,確立自己的判斷即可。本課我依照創設情境、明確任務、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展示反饋、評價提升六環節進行。

四、說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兩分鐘):大家還記得著名小品演員趙本山和他的老搭檔範偉的小品《賣車》嗎?其中有這麼一段:趙本山出題:“1+1在什麼情況下不等於2”?範偉答:“1+1在任何情況下都等於2”。高秀敏糾正:“1+1在答錯的情況下不等於2。” 趙本山問:“你們家養了一隻小狗,爲什麼不生跳蚤?” 範偉答:“因爲我們家小狗講衛生。” 趙本山:“錯。媳婦答。” 高秀敏答:“因爲狗只能生狗。” 趙本山問:“一位80歲的老奶奶上了公共汽車,車上沒一個人給他讓座,爲什麼?” 範偉答:“因爲車上的人不講文明禮貌。” 高秀敏糾正:“因爲車上有的是空座。”大家想想:範偉答錯了嗎?(生:沒答錯。)爲什麼範偉的答案跟趙本山的老是不一樣呢?(學生甲答:因爲他們兩個人思考問題的角度不同。學生乙答:因爲範偉的思路太狹窄,想法也太老套了。看來,我們只要調整一下思維方式,換一個思考角度,跳出習慣的思維模式,就會“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大家請看屏幕上的選擇題(三分鐘)。學生甲回答我選A,因爲A是惟一沒有角的圖形, 學生乙選B,因爲圖形B是惟一一個僅由直線構成的圖形。

學生丙選擇圖形C。因爲非對稱性圖形只有C一個,所以與其它圖形不同。那麼,D又怎麼樣呢?這是惟一一個由直線與曲線構成的圖形,因此D也是正確答案。由於看圖形的角度不同,四種答案全部正確,也就是說,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這篇文章。(板書課題)

2、明確任務(一分鐘)

(1)、瞭解掌握議論文的結構。

(2)、 作者在本文開頭通過圖形設置了一個有趣的問題,請大家思考一下,這是爲了告訴我們一個什麼樣的觀點?

(3)、爲什麼說“不滿足於一個答案,不放棄探求,這一點非常重要”?

(4)、朗讀5、6、7段,歸納“創造性的思維”有哪些“必須的要素”?

(5)、 課文舉了約翰發明印刷機和排版術、羅蘭發明交互式電子遊戲的事例,有什麼作用?

(6)、有人認爲創造力只是屬於貝多芬、愛因斯坦、莎士比亞等少數人的,你同意這種觀點嗎?爲什麼?

(7)、學了本文後,你覺得如何才能做一個富有創造性的人?

3、自主學習(自主學習四分鐘,展示六分鐘)。

讀課文,自主完成任務1、2、3。大家讀的時候應注意每段的首句、尾句、問句。然後由小組組長分配朗讀的形式,可自由讀、小組齊讀,也可小組人員分配任務來讀、或者是一人讀其他成員聽。

奮勇組三號成員展示:

議論文的三要素即論點:作者對所議論的問題所持的見解和主張。論據:用來證明論點的事實或道理。論證:用論據來證明論點的過程。

議論文常見的論證方法:

舉例論證:列舉確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證明論點。

道理論證:使用人們公認的定理公式以及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等來證明觀點。

對比論證:拿正反兩方面的論點和論據來對比,在對比中證明觀點。

比喻論證:用人們熟知的事物作比喻來證明觀點。

拼搏組二號成員展示任務3:只有認識到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不滿足於一個答案。不放棄探求,我們纔能有所發現、有所創造、有所進步。如果你認爲正確的答案只有一個的話,當你找到某個答案以後,就會止步不前。

4、合作探究(探究五分鐘,展示十三分鐘)。

學生激烈討論,積極探究得出任務4、5、6、7的結論。

非凡組二號同學展示任務四 : 經常保持好奇心,不斷積累知識;不滿足於一個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運用所得的知識:一旦產生小的靈感,相信它的價值,並鍥而不捨地把它發展下去。

六人行小組展示任務6 : 我組認爲創造性思維不只屬於貝多芬、莎士比亞等偉人。因爲魯班是被山上小草弄破手指才發明了鋸子;瓦特是水開了,壺蓋被頂起受啓發才發明了蒸汽機;牛頓是從蘋果落地發現了萬有引力;愛迪生則是經過無數次的實驗才發明了燈泡。田忌和齊威王賽馬,也是發揮創造性思維,才取得了勝利。所以,人人都具備創造力。只要孜孜不倦的汲取知識,並且運用所得的知識,然後把小的靈感持之以恆的發展下去,你也會成爲像莎士比亞一樣的偉人。

5、展示反饋(展示文章結構兩分鐘,課堂小練三分鐘)。

論證中心:怎樣才能成爲一個有創造性的人

論證過程: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 確立創造性思維方式 擁有創造性思維必需的要素 堅信人人都有創造力 創造性人才必備的條件

課堂小練:老師出示圖形,圓和三角形,大家由此想到了什麼,同學們各抒己見:我由此想到了冰激凌,燈泡,東方明珠電視塔,數學上三角形與圓的外交與內切關係。還有一同學說,我與爸媽原不在同一縣城生活,現在我們羣居沁縣,我們家由三角變爲圓了。大家掌聲不斷。

6、評價提升(一分鐘)

本節課學生積極參與,興趣高漲,課堂效率高。就學生表現來看,A同學回答問題流利大方,應發揚此精神。B同學答問積極,只是課前準備不夠,應在以後的學習中,逐步完善。C同學將字寫得更工整些即可。總之,大家表現相當不錯,老師希望我們大家都能夠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本節課非凡小組共得五星10顆,你們是這節課跑得最快的,老師將這面小旗送給你們小組,希望你們發揮先鋒作用,與其他各組將咱班建設得更加優秀。

教學反思

本課教師利用故事、圖形等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能力,緊扣“事物的正確答案爲什麼不止一個”以及“怎樣才能成爲一個富有創造精神的人”的重點,讓學生理清作者的思路及“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的思維方式和創造性思想、創造力之間的關係,讓學生更清楚地認識到作者在文中所闡述的觀點。

本課以創造性思維爲核心來設計課堂,按課改模式組織課堂,既發揮了學生主人翁意識,也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使學生朝創造性、創新型人才的方向健康成長。

以上是我對《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說課的全過程,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高中語文說課稿8

一、說教材

《虞美人》這首詩選自蘇教版高中語文課本第四冊“詞別是一家”板塊。根據教學大綱的目標要求,中學語文教學要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熱愛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感情,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提高文化品位,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發展健全個性,形成健全人格。

根據教學大綱中高中語文教學應“讓學生了解課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識、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這一要求,確立了本課的知識目標:1、瞭解詩人李煜及其重要作品2、挖掘和把握詩歌的主要意象。根據新課標中要重視培養髮現、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一要求,確立了本課的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聯想、想象能力以及邏輯思維能力。根據大綱教學目的中要培養學生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新課標中要求的審美體驗和價值觀統一這一維度,確立了本課的德育目標:豐富學生的審美體驗。

詩歌鑑賞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如何在反覆吟誦中通過聯想和想象把枯燥的、抽象的語言文字還原成立體的、生動的畫面從而把握隱藏在文本背後的詩人的內在情思。據此確立了本課的教學重點:景、境、情的關係。

根據新課標和大綱中“要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的新的學習方式”這一要求,確立了本課的教學難點:準確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二、說教法

這課的教學,就教而言,主要採取如下方法:

1、吟誦法。其根據詩詩歌講究韻律和節奏,通過教師和多媒體音像資料反覆的聲情並茂的吟誦,能使學生感受古典詩歌的格律美、音韻美。同時通過反覆吟誦,也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語感,激發他們的聯想和想象能力,進入詩歌的情境。

2、講析法和點撥法。具體到詩歌《虞美人》的鑑賞中,由於作者李煜反差巨大的人生經歷,因而前後期情感特點不同,這一點要點撥到位。

3、討論法。語文課堂教學過程是師生之間針對文本這個平臺平等對話和心靈溝通的過程。語文課應該成爲他們發表個人見解的舞臺。只有師生之間、同學之間參與討論,平等對話,纔能有助於培養和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和靈感,纔有利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使每個學生得到更充分的發展。

三、說學法

本課,學生可以採取以下方法進行學習:

1、朗讀和默讀相結合的方法。詩歌貴在吟誦,通過反覆的朗讀,學生可以集中注意力,而針對高二的學生已具有一定的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可進行默讀,通過潛心把玩,發揮自己的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體會和把握詩歌的深層意蘊。

2、粗讀和精讀相結合的方法。陶淵明在《五柳先生傳》中說:“好讀書,不求甚解。”其實就是採取粗讀的方法,整體感知。但《虞美人》這首詩意蘊極深,但語言極淺,還應通過仔細揣摩、深入探究即精讀才能更好地走入文本、跳出文本。

四、說教學過程

教學目標

1、抓關鍵詞語,理清思路,熟讀成誦。

2、理解本文將“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藝術特色和跌宕起伏的筆法。

教學設想

這首詞語言比較直白,感情比較激越,讓學生根據課下的註釋理解課文的內容的基礎上,抓住隔句相承和三度對比的手法,在理清本文思路的基礎上背誦本文。

本文的藝術表現手法主要是將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和起伏跌宕的手法,我們要重點賞析。本文通篇採用問答,以問起,以答結,以高亢快速的調子,刻繪了詞人悲憤相續的心理活動。我們要調動我們的情感積累去仔細領會。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課文。

學生聽徐小鳳的《虞美人》歌曲,以此引入。

二、關於李煜

李煜{937—978},字重光,史稱南唐後主。他工書,善畫,洞曉音律,具有多方面的文藝才能。宋太祖開寶八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肉袒出降,被送到汴京,被囚禁在一座小樓裏,被封爲違命侯。過了二年多囚犯般的屈辱生活,相傳後主於七月七日他的生日那天在寓所命歌伎唱《虞美人》詞,聲聞於外,宋太祖聞之大怒,命秦王趙廷美賜牽機藥將他毒死。可以說此詞是他的絕命詞。前人吊李後主詩云:“作個才子真絕代,可憐薄命作君王。”的確,作爲一個“好聲色,不恤國事”的亡國之君沒什麼好說的,可是作爲一代詞人,他給後代留下了許多驚天地,泣鬼神的血淚文字,千古傳誦。這首《虞美人》就是其中最爲人們所熟知的一篇。

三、理清思路,指導學生背誦。

隔句相承,三度對比的特點,進行誦讀。

“何時了”“又東風”“應猶在”是一脈相承,專說宇宙永恆不變;“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顏改”也是一脈相承,專說人生之短暫無常。

頭二句以春花秋月之無休無盡和人世間多少“往事”之短暫無常對比;“小樓昨夜又東風”的永恆和“故國不堪回首”的變化無常相對比;“雕欄玉砌應猶在”和“朱顏改”相對比。

問答對

何時了又東風應猶在(永恆有常)

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顏改(短暫難測)

幾多愁江水不言之言(永恆和短暫達到統一)

四、具體研習重要的文句

1、提問:“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詞人爲什麼希望它結束呢?

明確:它的確是美好的事物,然而隨着詞人身份地位的改變,這些美好的事物也將在詞人的心裏改變顏色。原來錦衣玉食,在如花宮女朝歌夜弦伴着的“春花秋月”般的生活只能徒增一個“階下囚”的無限悲傷,這樣美好的的事物不如結束纔好。

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指什麼呢?

明確:“往事”的內容很豐富,可以泛指他做帝王時的一切活動。如後宮佳麗的簇擁,高坐廟堂、萬首稱臣的尊嚴以及爲所欲爲的自由感等等。

3、“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運用了什麼樣的藝術表現手法?請同學們舉幾個這方面的事例。

明確:運用比喻將抽象的感情具體化。顯示出愁思就象那春水一樣汪洋恣肆,奔放傾瀉;又如春水之不捨晝夜,長流不斷,無窮無盡。無怪王國維評價說:“後主之詞真所謂以血書者也。”法國作家繆塞說:“最美的詩歌是最絕望的詩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純粹的眼淚。”

李白的“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李煜的“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

李煜的“自是人生長恨水常東。”

李白的“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等等。

五、發揮想象,試譯這首詩,儘量把悲憤悽楚的感情表現出來。

春花開落秋月圓缺年年歲歲,

往往復復到何時纔算完呢?

人生短暫,轉眼多少往事成空。

小樓昨夜又東風,

不忍回首啊,月下故國在我手中毀滅,

宮中亭臺樓閣也許還在吧,

只是流連於那的人容貌已改,

人生就意味着無盡的悲愁,

若問你的愁苦有多少,

我知道,恰如一江春水不分晝夜,滾滾東流。

六、 總結全詩。

這首《虞美人》充滿了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強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顧一切,沖決而出之勢。一個處在刀俎之上的的亡國之君,竟敢如此大膽地抒發亡國之恨,是史所罕見的。李煜這種純真感情的全心傾注,大概就是王國維說的出於“赤子之心”的“天真之詞”吧,以致他爲此付出了生命。法國作家繆塞說:“最美的詩歌是最絕望的詩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純粹的眼淚。”這首詞就是這樣的不朽之作。

高中語文說課稿9

文章是詩人的成名作、代表作。集中反映了作者在現實與理想衝撞下的苦悶與憂鬱。這是高中階段的第一單元,學習現當代新詩和外國詩歌。通過本單元的學習,旨在培養學生鑑賞新詩的興趣,豐富感情世界,養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感,提高文學素養。這是語文課程的任務。本文安排在單元第二篇,在學習了《沁園春。長沙》的豪邁氣概之後,如何指導學生學好中國新詩史上的代表作;樹立學生學好新詩;嘗試生動學習詩歌,創作小詩的關鍵。學生可以藉此學習詩歌情感與意象的表達與應用,學習鑑賞詩歌。

說教法

根據新課程倡導從“知識與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和態度”三方面出發設計課程目標的要求和高一學生對於散文的學習能力不強的情況下,應注重學習技巧的點撥和積累,以及情感的挖掘,我擬確定以下教學目標:情感與價值觀:引導學生通過朗讀來把握文章情感,理解意象。 知識和能力:瞭解有關戴望舒的知識,欣賞詩歌的形式美,分析詩歌的表達技巧。過程和方法:探討意象的多角度理解,感受詩歌的音樂美,理解作者的情感與思想。

新課程指出,“學習鑑賞中外文學作品,具有積極的鑑賞態度,注重審美體驗,陶冶性情,涵養心靈。”因此本文的教學重點是感受形象,理解詩中的意象,進一步把握作者的複雜思想感情。由於高一學生的詩歌素養和發散性思維還比較低,本文的難點是如何把握詩歌的表達技巧。根據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我採用朗讀法和討論法進行教學。詩歌是一門抒情的藝術。情感抒發是詩歌最主要的美學特徵。要讓學生反覆誦讀作品,體會詩人表達的感情,以豐富思想、陶冶情操,通過多種方式的“讀”使學生走進詩歌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在學生對詩歌有所感知的基礎上,討論法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發揮聯想和想象,對意象進行多角度理解,發揮學生自主性。

說學法

關於學法,依據對話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本課教學中貫穿自主探究。本詩歌意象比較朦朧,對意象的理解和把握是鑑賞本課的關鍵,多元解讀和問題探究能有效促進對話教學,實現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目標。教學過程

本課計劃安排一課時,教學過程主要有:課前安排預習,朗讀詩歌,蒐集整理有關戴望舒的信息,這樣能讓學生慢慢養成預習的習慣,同時有助於學生蒐集材料的能力的提高。

導入:從唐詩的兩位集大成者——李白、杜甫入手。兩位的風格或飄逸灑脫或沉鬱頓挫,風格不同卻同是文學史上的高峯,由此引出與前一篇詩歌《沁園春長沙》的慷慨昂揚不同風格的《雨巷》,並引出“雨巷詩人”。首先:整體感知、把握文章。新課表對詩歌閱讀的要求是:加強誦讀,在誦讀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獲得情感體驗,陶冶心靈。通過學生閱讀來指出情感與節奏把握上的不足之處,再放朗誦帶使學生走進詩歌情境,把握情感基調。老師指導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一兩節詩劃分節奏,標出韻腳。再次朗誦,體會其音樂性。這時提問:本文的感情基調是什麼?其次:意象理解、情感把握在整體感知基礎上,學習從意象和意境,語言技巧等方面對作品進行賞析、感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獲得豐富的審美感受。我設問本詩的意象是什麼?引導學生從衆多意象中找出主要意象.討論這些意象對本文感情基調的確定的作用.這樣將意象和情感有機的結合起來.然後再讓學生自主分析意象有什麼特點?意象是理解詩歌的突破口,意向是融入詩人主觀情思的客觀物象,這兩個問題的解決能直接切入詩歌的核心。詩中雨巷是悠長、寂寥、潮溼而悽清的;丁香是憂愁、哀怨、彷徨的,給人孤獨而憂鬱的感受。在把握意象的特點之後讓學生展開聯想和想象,進一步思考如何理解這兩個意象的意義。這是在深入把握意象,是鑑賞本詩的關鍵。可以放段江南雨巷的影視資料幫助學生更好的走進情境。在理解過程中,老師可以適當點撥和引導,如丁香意象代表孤高、美麗、憂愁的特點在古典詩詞中常見,瞭解這點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解讀意象。接下來分析詩中的“我”,詩中的“我”與作者在情感上是相同的,通過討論“我”的形象、“我”爲什麼喜歡逢着一個憂愁的姑娘而不是歡快的姑娘等問題來把握作者情感。詩言志,詩往往抒發詩人內心的情感和自我追求,詩人生經歷、豐富的生活經驗,對生活的感悟在詩中會有所體現。這個問題的解決不僅有賴於學生的聯想和想象,並且需要一定歷史知識由老師與學生在對話中交流作者資料、作者寫作背景,和寫作意圖,體現了讀詩要知人論事的要求。討論是老師、學生、文本之間的心靈對話,是思想切磋和心靈交流的過程。

再次:品味語言,提煉表達技巧 “讀詩應知詩家語”,要注意品味本詩語言的含蓄性,音樂性。可讓學生再次朗讀把握節奏,並找出壓韻的字詞。本詩的含蓄性體現在詩的寫作手法上。可先由老師介紹幾種常見的寫作手法,再由學生根據本詩去分析作者用了怎樣的寫作手法來表達這兩個意象。

總結:這是一首借雨巷,丁香般結着愁怨的姑娘等意象來表達作者憂鬱惆悵的優美詩歌。

佈置作業:背誦本詩,預習《再別康橋》,並選擇喜歡的章節自學分析其意象與作者的情感。

高中語文說課稿10

一、教學理念

注重情感自我體驗,喚起愛學。開放自主合作鑑賞,培養會學。把握意象,感悟情感,鼓勵善學。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及作用

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和良好的審美創造力是語文學科的任務,高中語文第一冊即爲詩歌單元,收錄了中國現當代的一些優秀詩篇。《雨巷》排在本單元的第二課,屬於必修課。學生可以藉此體會、比較、鑑別不同題裁、不同風格、不同流派的詩詞,這又契合了新課改特別關注學生多方位情感體驗,使其受到美的薰陶的要求。

2、教學目標

本詩是“雨巷詩人”戴望舒的成名作,詩人通過典型意象營造出優美的意境,同時巧妙的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因此我把本課的學習目標定爲:

(1)反覆誦讀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

(2)把握中心意象,深入體會詩人情感。

3、教學重難點

學生對詩歌並不陌生,但是本手詩在特定的背景之下主要意象被賦予了豐富的內涵,在誦讀和對意象的把握中體味出詩歌內涵的多義性併力求個性化理解就成爲重難點。

三、說教法

說教法本課採用以誦讀法爲主其它教學法爲輔的綜合教學法

詩歌是情感的藝術,多誦讀有助於學生很好地把握內容理解作者情思,從而獲得自我的情感體驗。同時,誦讀有助於品味詩歌的語言美。所以,教學中我指導學生通過反覆誦讀加深理解把握情感。另外,本詩教學以體驗性學習爲主,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主動性,以“四自”——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用自己的觀點去判斷,用自己的思維去創新,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貫穿整堂課。教師只作必要的引導提示,使學生在反覆誦讀中理解與感悟,併力求激發學生個性化的理解。

四、說學法

1、加強誦讀,這是閱讀詩詞的一般方法。2、通過意象把握情感,主要是讓學生設身處地的走進雨巷去感悟。3、聯想比較法,通過與詩人的其他作品的比較學習,體會創作風格及作者情感。

五、教學過程(結合課件)

1、激趣導入

爲了使學生更好的感受詩的意境,更容易理解“丁香”,我採用學生耳聞能熟的網絡歌曲《丁香花》導入並附以介紹有關知識及其“美麗”“孤高”“憂愁”的個性。學生有了追求美的感覺,興趣也就被激發出來。

2、作者介紹

《雨巷》是詩人的成名作,相關的情況介紹是必要的。

3、賞析全詩

①初讀全詩,整體感知

學生自由朗讀全詩,獲得初始體驗。在這個環節,學生只要讀出這是一首什麼詩,並對詩有初步的感受就可以。

②再讀全詩,體會意境

師生共同欣賞(課件展示)配樂朗誦音像作品,用視聽的手段來展示詩歌意境,將詩歌內容形象化、具體化,創設情境,增強學生對詩歌的主體感悟。而教師提示學生方法即抓住幾個主要意象展開聯想,學生頭腦裏自然會勾勒出“雨巷”畫面,就能體會出詩的意境。

③、三讀全詩,感悟情感

學生在上一環節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動的畫面美,充分發揮想象力,展示他們的表達能力、理解能力。在此,可鼓勵學生大膽揣測詩人創作情況及情感,引導其積極思維。

教師此時再做必要的創作背景的補充可謂補學生之所需,學生對詩中所抒發的情感與追求自然會容易得多也豐富的得多。通過合作交流,可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詩的理解,把握詩的中心形象(雨巷、丁香一樣的姑娘)的象徵意義。

④四讀全詩,體會創作美

再次指導學生把情感融入朗讀中體會詩歌的“美”,品味美的意境、美的語言、美的情感,加深感悟。

4、拓展閱讀

引入作者的其他作品,使學生更充分的瞭解其情感及創作風格,通過比較聯想培養學生的鑑賞和審美能力。

高中語文說課稿11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勸學》。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學情、說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說教法和學法、說教學過程等方面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勸學》是人教版必修3第三單元的第二篇課文。本單元主要是通過閱讀鑑賞,啓迪學生智慧、鞏固文言基礎。

《勸學》是荀子的一篇論說文。作者闡述了在學習方面的觀點。把《勸學》安排在本單元,對幫助學生樹立學好文言文的信心和正確的學習態度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 說學情

本課的教學對象是高一學生。在初中階段,學生對文言文知識已經有了基本的瞭解。但是,相對而言,他們的學習自主性和獨立思考能力還有所欠缺。

三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

根據課文內容和學生身心發展特點,我制定了以下三維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積累重要的文言實詞和虛詞,掌握通假字、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詞類活用以及特殊的文言句式;

2、能力目標: 學習本文比喻論證的方法,提高學生圍繞中心合理論證的能力。

3、情感目標:認識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學習必須要“積累”“堅持”和“專一”的道理。

4、教學重點:積累文言文知識,學習本文比喻論證的方法

5、教學難點:把握全文的論證結構和思想內容

四說教法和學法

爲了落實教學目標,突破教學重難點,我採用以下教法和學法。

1、教法:主要有誦讀法、討論法和點撥法

(1)誦讀法——主要是通過教師範讀、學生自由朗讀、小組齊讀等方式培養學生的語感,感受文章的語言之美。

(2)討論法——主要是提出問題,通過小組討論,師生交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點撥法——對學生提出的難點進行點撥。

2、學法:我根據新課改的要求,引導學生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

(1)自主學習體現在利用工具書和註釋疏通文意的過程中。

(2)合作學習體現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

(3)探究學習體現在質疑問難,與文本深層次對話的過程中。

五說教學過程

下面,我重點說一下本節課的教學過程

本節課共有6個學習環節

環節一、溫故導入激發興趣

我的導語是這樣設計的:同學們,歷代文人墨客給我們留下了許多關於學習的詩句,你知道哪些呢?然後帶領學生一起走近《勸學》,看一看荀子給我們留下了關於學習的什麼思考。

環節二、初讀文本整體感知

1感知作者和寫作背景方面,由學生介紹課前收集到的資料。我會加以補充。

2字詞方面,學生課下已結合註釋和工具書進行了梳理。課上我會以提問的方式進行,就學生容易讀錯寫錯的字詞進行引導,幫助學生增加文言文的知識積累。

3然後,請學生聽配樂朗誦。

環節三、再讀文本理清思路

我會設置問題,要求小組合作,明確本文的論點、論據以及論證方法。

問題1、本文作者的觀點是什麼?

引導學生齊讀第1自然段。

大部分學生可以找出中心論點是“學不可以已”,即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

問題2、文章是從哪幾個方面論證中心論點的?

引導學生 小組朗讀第2、3、4自然段

明確: 是從學習的意義、作用和方法三個方面來論證的。

問題3、本文使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引導學生明確: 本文使用了比喻論證 和對比論證的`方法

通過這3個問題的思考,學生可以把握全文的論證結構,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

完成教學目標三,突破教學難點。

環節四、三讀文本鑑賞語言

要求學生找出本文的比喻句,理解比喻的含義和內在聯繫。

引導學生明確:比喻句的使用使文章生動形象,深入淺出。

這一環節可以讓學生學習比喻論證的方法。完成教學目標二,突破教學重點。

環節五、拓展遷移

設置討論問題,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

討論1:《勸學》告訴我們哪些道理?

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暢所欲言。

此問題的設置,可以培養學生及時總結的習慣,能把作者的觀點內化爲自己的知識。

討論2:就觀點“學可以已”和“學不可以已”進行辯論。

此次辯論的目的是讓學生學會 用論據來證明自己的觀點,並嘗試使用多種論證方法。

然後教師總結,通過辯論,我們可以得出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這與我們現在所提倡的“終身學習”的觀點是一致的。

環節六、總結

我會和學生一起梳理文章脈絡,要求學生嘗試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全文。

這一環節意在鞏固所學知識,提高學生的背誦能力。

佈置兩個作業

必做作業:1、背誦課文,積累文言知識。

選作作業:以“學習”爲話題寫一篇作文,不少於500字。

我的板書設計是這樣的

勸 學

荀子

學習的意義 比喻論證

學不可以已 學習的作用

(論點) 學習的方法 對比論證

(論據) (論證)

我這樣設計板書,可以讓學生一目瞭然地 把握文章脈絡,便於學生理解和記憶

高中語文說課稿12

一、開場白

各位評委老師好!我叫XXX,是成都市XX中學的一名語文老師,我抽到的說課題目是《過秦論》。下面是我的說課內容。

二、說教材

《過秦論》是高中語文教材第二冊第五單元的第一篇課文,節選自賈誼的《新書》,原著分爲上、中、下三篇,這裏選的是上篇。通過對秦王朝興起、強盛、衰亡過程的敘述,議論了秦王朝成敗的因由。

通過單元提示,我們知道,《史記》和《漢書》等紀傳體史書的出現,標誌着我國曆史散文取得了空前偉大的成就。要通過本單元的學習進一步引導學生欣賞古典文學作品,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

其中《過秦論》是本單元的重點課文,學習時,要把握課文的思想內容,着重瞭解賈誼對秦王朝迅速滅亡的原因的分析,在朗讀和背誦過程中,注意掌握有關的文言文詞語和文言句式。

高中語文教學大綱對文言文學習的要求是:誦讀古典詩詞和淺易文言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掌握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能理解詞句含義,讀懂課文,學習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的內容和思想傾向。

根據課文特點,結合大綱要求,我確立瞭如下教學目標。

三、教學目標

1、 歸納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異義詞、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

2、 理解文章結構層次,探究文中“敘”與“論”的關係,體會本課敘事時極力鋪張渲染,議論時使用對比論證的寫作特點,學習事實論證、對比論證的論證方法。

3、 賞析的語言特點:多重排比、誇張、對偶、對比、同義疊句的運用,使文章顯得氣勢非凡,而又深刻。

4、 瞭解賈誼對秦王朝迅速滅亡原因的分析,瞭解借古諷今、實施 仁政的意義。

四、重點、難點

高一階段,學生文言知識體系尚待完善,對魏晉歷史散文接觸不多。因此,教學中要進一步增加文言知識積累,並通過朗讀指導,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欣賞魏晉歷史散文的能力,養成思辨的習慣。據此,本課的教學重點爲:

1.識辨課文中通假字,活用詞,古今異義詞,掌握重要實詞、虛詞及多義詞,積累文言詞句知識。

2、理解文章結構層次及寫作意圖,賞析的語言特點。

本課的教學難點爲:

注意對“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中心論點的正確理解。

五、教學程序

《過秦論》篇幅較長,文言知識較豐富,文章內涵豐厚,因此我設計用三課時教學。

第一課時的要點是:瞭解作家作品,識辨課文中通假字,活用詞,古今異義詞,掌握重要實詞、虛詞及多義詞,積累文言詞句知識,精讀課文,要求讀透,討論繪製結構圖示。

第二課時的要點是:詳細深入理解文章結構層次及寫作意圖。

第三課時的要點是:賞析的語言特點。

六、結束: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各位老師!

高中語文說課稿13

一、說教材:

《氓》是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二冊第二單元的第一篇文章。新的高中語文教學大綱在閱讀上的要求是“感受文學形象,品味文學作品的語言和藝術技巧的表現力,初步鑑賞文學作品”。《氓》是《詩經》中的重要作品。這是一首敘事詩。它以一個女子的自述的口吻,講述了她自己的戀愛悲劇。學習本文,重在引導學生反覆誦讀,在誦讀中體會作品的音樂美、語言美、形象美和情感美,爲今後的詩歌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高中語文課程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爲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的發展奠定基礎。根據此特點,安排本課教學的三維目標如下:

知識與技能:概述詩經的基本知識,熟練背誦本詩;

過程與方法:通過認知性誦讀、理解性誦讀、評價性誦讀,討論女主人公愛情悲劇原因;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人物形象,樹立正確人生觀。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分析詩中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二、說學生:

這是學生升入高中以來首次接觸《詩經》,但是,在初中時學生有《關雎》的學習經歷,對於《詩經》有一定的認識;另外,本文人物形象鮮明生動,故事情節曲折因此,解決完詩歌的詞語之後學習起來應該比較順利。但相對於實驗班而言普通班的基礎和接受能力還是弱了些,所以,我擬定了兩個課時。第一課時,學生掌握《詩經》基本知識,且在認知性誦讀的基礎上,疏通文意,把握賦、比、興手法;第二課時通過認知性誦讀、理解性誦讀、評價性誦讀,感受人物形象,討論女主人公愛情悲劇原因,樹立正確人生觀。本節課是第二課時。

三、說教法

根據這篇課文的特點,本課的教學過程中,主要採用誦讀法、講解法、啓發法、討論法等。通過反覆誦讀,培養學生的語感,熟悉課文內容並加以強化;講解是爲了開啓學生思維,進入語境,讓學生對詩中所涉及的文言知識點有清晰的認識。問題和討論能使師生互動,激發發散思維,並且能夠提高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這些教學方法的妥當運用,可以提高學生的整體語文素養,達到本課的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