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菜根譚讀後感集錦15篇

菜根譚讀後感集錦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2W 次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千萬不能認爲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菜根譚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菜根譚讀後感集錦15篇

菜根譚讀後感1

《菜根譚》是一部教人爲人處世的哲理短文,共分十章,分別從正反兩個方面對比陳述或論證利與害、得與失,充滿哲理思辨意味。短文多用對偶,兩句一組,對仗工整,含義深刻,細讀之,覺得特中肯綮。作者定是一個飽經滄桑、老於世途的高人,既有出世的逍遙達觀,又有入世的淡泊寧靜,言辭懇切,不冰不火,恰到分寸又能一語破的。

封建社會中人讀此書,可以遠避禍端,明哲保身,既享入世百味,又得出世閒逸。今天,時代的.發展很迅速,人們的人生觀、世界觀,是非觀、名利觀都有了一些改變,讀此書仍受一些啓迪,如怎樣與人相處,怎樣開導自己,怎樣看待人生百態和自然萬物。天人一體,天人相應這點古今是相同的,我們既要讀書,領會書中要旨,又不能拘泥於書,被書遮掩了耳目,要學用惟時,就像書中所說的:

做人無點真懇念頭,便成個花子,事事皆虛;

涉世無段圓滑機趣,乃是個木人,處處有礙。

人心虛,義理來居;人心實,物慾莫入。鴻蒙未闢便分了陰陽,人心事理莫不如此。做人經世有個一分爲二的態度,有個瞻前顧後的眼光,有個大肚能容的雅量,有個得失互轉的思想,心樂,便是個福地天堂。

菜根譚讀後感2

很久以前就知道一本好書《菜根譚》,卻一直沒能抽時間閱讀。今天通過拜讀領導推薦的這篇文章,讓我再次領悟生活中的一句真理:“遇事讓一步爲高,待人寬一分是福”。

社會生活中沒有什麼絕對的公平,每個人可能都會遇到總有吃虧有賺便宜的時候。我也曾經因爲在某些小事情上感覺不公平,在家抱怨兩句,我的母親就給我講:“吃虧就是賺便宜,吃虧是福。”母親用樸實的話告訴我同樣的道理。我也時常用這句話告誡自己。沒有誰是傻子,心甘情願讓你去佔便宜,讓你佔便宜那說明人家讓着你。佔了便宜,不能說你有多聰明,那隻能說明人家大度,不斤斤計較。

記得有一個詞叫:寬人律己。現在的人,總是對自己寬容,卻容不得他人的過錯。這樣人與人之間難免會產生矛盾,朋友只能越來越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性格特點,不要拿自己的三觀和標準去衡量別人。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誰都有犯錯的時候,要用大度的'胸懷,去容納別人。

啥叫做人?真誠+厚道+善良=做人。不管和誰相處,真誠才能走進人心,厚道才能得到別人的認可。寧願自己吃點虧,也不要算計別人;寧願自己吃點苦,也不要出賣相信你的人。做人,什麼都可以捨棄,但不可捨棄內心的真誠,什麼都可以輸掉,但不可以輸掉自己的良心。身端影正,厚道做人,踏實做事。爲人處事,別爲了金錢、爲了利益,泯滅了自己的良心。要做一個善良的人。善良做事,才能獲得成就;善良做人,纔會贏得未來。

菜根譚讀後感3

《菜根譚》是一部論述修身、處世、待人、接物的格言集,是作者對人世百態的領悟,是一種人生經驗的沉澱與積累,蘊涵深刻的'哲理,讀後耐人尋味。

最近我就讀了一段:肝受病則目不能視,腎受病則耳不能聽。病受於人所不見,必發於人所共見。故君子欲無得罪於昭昭,必先無得罪於冥冥。

它的大意是說:肝有病眼睛就會看不清,腎受病耳朵就會受影響。病發於人看不到的地方,卻表現在人所共見的地方。如果君子想成爲人上人,就要先在沒人看到的地方做好自己。

如果讓自己道德完善就要慎獨,慎獨就是在別人看不見聽不到的情況下做好一切。做什麼事都不能瞞天過海、矇混過關,因爲總有一天會真相大白、水落石出的。

我有一次獨自在小賣店裏,忍不住拿了幾樣小食品,我一會兒拿起來,一會兒又下。那時有兩個我——一個想拿東西的我,一個不想拿東西的我。突然,我想起一句話“要想人不知,除非已莫爲”,所以我到了最後也沒有把東西拿走。

孔子說:“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這句話就是說,一有壞念頭,人就變得鬼鬼祟祟。如果不做壞事的人,就會做什麼事都沒有緊張的情緒。

所以,人的一生做任何事,都要胸懷坦蕩,光明磊落。

菜根譚讀後感4

《菜根譚》是明代還初道人洪應明寫的一部論述修養,人生、處世、出世的語錄集,集合了萬古不變的教人之道,是曠古稀世的奇珍寶訓。對於我們正心修生,養性育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

書名《菜根譚》取自宋儒汪革語:“人就咬的菜根,則百事可成。”意思是說,一個人如能堅強的適應清貧的生活,不論做什麼事情,都會有所成就。

《菜根譚》這本書分爲前集和後集,其中我最喜歡的的一則是:我有功於人不可念,而過則不可不念,人有功於我不可忘,而怨則不可不忘。這則告訴了我,如果自己對別人有所恩惠,切不可念念在心,計較回報,長此以往只會加重自己的名利之心。相反,對別人的恩情當“滴水之恩,涌泉相報”,做一個知恩圖報的人,對於自己犯的錯,要時時刻刻以此爲鑑,改過自新。別人犯錯時,如果你不斷指責並不能讓他改正已犯的錯誤,相反只能使他對你產生怨恨,而當你爲他辯護,他則會反過來檢討自己,積極的修正錯誤。

閱讀《菜根譚》,能讓你從容的'面對紛繁變化的世界,時刻擁有一份內心的平靜與安寧,對人生有新的體味,對心智也有一個新的提升。

菜根譚讀後感5

有句話叫:“心安茅屋穩,性定菜根香”,《菜根譚》是我國古代學者洪應明所撰寫的一部關於人生體驗的奇書。

記得媽媽給我買得那一天晚上,由於缺乏親身體會,我還以爲《菜根譚》就像人們所說的天書一樣難以理解。但在我認真閱讀以後才知道,這真的.是一本教育意義深刻的書。上面把故事講得栩栩如生,彷彿這個故事就發生在你身邊,它把我引入了一個新天地。從我閱讀得第一天起,我就把它當成了最好的朋友。

而裏面的故事更是讓你如癡如醉,回味無窮。裏面有名揚千古、無慾則鋼的王安石;有兩袖清風的于謙;有鐵面無私的青天包拯........他們的清正廉明是我久久不能忘記的。裏面還有人人皆知的磨杵成針、鑿壁偷光、孟母三遷........它們都是鼓勵我前進的航標燈。

看了這本書會讓你感悟人生,擁有赤情俠心,還能讓你返樸歸真。作爲一名小學生,你難道不應該閱讀這本書嗎

從《菜根譚》的開始,經歷了幾百年世事滄桑,但《菜根譚》將永遠譜寫着它那永垂不朽的文化。正如學者洪應明所說“嚼得菜根者,百事可做”。

菜根譚讀後感6

關於這部書,有句非常有名的話叫做:“咬得菜根,百事可做。”你既可以理解爲,只要肯吃苦,這世上沒有做不到的事情。也可以理解爲,看過這部《菜根譚》,做任何事情都有所裨益。總之,這本書字字珠璣,講透了中國傳統修身養性、爲人處世的方法。

“覺人之詐,不形於言;受人之侮,不動於色。”,有儒家的.智慧;“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有道家的仙風;“世態有炎涼,而我無嗔喜;世味有濃淡,而我無欣厭。”,也有佛家的慈悲。而在讀到了這麼多的道理之後,我們也應該明白,錘鍊自我是一件很苦的事兒,然有可能也是讓人生柳暗花明的轉機。

讀了《菜根譚》,讓我從中得到了許多的啓迪。作爲一個教師,不但要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愛國精神,而且更加要立足自我的工作崗位“先學生之憂而憂,後學生之樂而樂”的工作熱忱;不但要有“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不怨天、不尤人”的心態,更加要有“以修身自強”、“修辭立其誠”、“石可破也,而不可奪堅;丹可磨也,而不可奪赤”的品格,作爲一個平平凡凡的人要想不落後於這個時代,不但要有居安思危、防微杜漸的想法,而且要“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辯之,篤行之”來不斷爲自我充電、加油。

菜根譚讀後感7

《菜根譚》是明代道人洪應明所著的一部論述修養,人生,處世的語錄。它勉勵人們在平淡乏味的菜根中體驗人生的滋味,進而充實自己,發憤圖強。

《菜根譚》提倡“抱朴”,即有一顆樸素的赤子之心。要經得起各種考驗“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從烈火中鍛來,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須向薄冰上履過。”

菜根譚特別提倡“家和萬事興”,沒有“三綱五常”的死板說教,卻可以處處感受到作者爲保持家庭和諧而涌動的愛心“融得性情上偏私,便是一大功德,消得家庭內嫌隙,便是一大學問”

菜根譚勸告人要腳踏實地。在追求成功的過程中,要有一股傻勁。“繩鋸木斷,水滴石穿,學道者需要努力,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得道者任天機。”

在處世方面,菜根譚主張處世應該高立一步,有一種大局觀。在對待別人的`態度上要求大家不要刻薄。

菜根譚中每條的字數都不多,但卻融入了人生的最爲真切的感悟,遨遊其中,不單單是一種覺悟,心有那份無法言喻的快感更是另一番情趣。字裏行間,藏着的是一雙透視人間的慧眼,在他那份沉甸甸又帶着暖意的鞭策下,必有新的體會。

一個人的思想不應該被慾望遮住眼睛,人生的滋味,真正的口味是平淡,在粗茶淡飯中體會平淡的美妙,在精神生活中的到極大地滿足,真切的享受人生。

菜根譚讀後感8

《菜根譚》是一部教人爲人處世的哲理短文,共分十章,分別從正反兩個方面比較陳述或論證利與害、得與失,充滿哲理思辨意味。短文多用對偶,兩句一組,對仗工整,含義深刻,細讀之,覺得特中肯綮。作者定是一個飽經滄桑、老於世途的高人,既有出世的逍遙達觀,又有入世的淡泊寧靜,言辭懇切,不冰不火,恰到分寸又能一語破的.。

封建社會中人讀此書,能夠遠避禍端,明哲保身,既享入世百味,又得出世閒逸。今日,時代的發展很迅速,人們的人生觀、世界觀,是非觀、名利觀都有了一些改變,讀此書仍受一些啓迪,如怎樣與人相處,怎樣開導自我,怎樣看待人生百態和自然萬物。天人一體,天人相應這點古今是相同的,我們既要讀書,領會書中要旨,又不能拘泥於書,被書遮掩了耳目,要學用惟時,就像書中所說的:

做人無點真懇念頭,便成個花子,事事皆虛;涉世無段圓滑機趣,乃是個木人,處處有礙。人心虛,義理來居;人心實,物慾莫入。鴻蒙未闢便分了陰陽,人心事理莫不如此。做人經世有個一分爲二的態度,有個瞻前顧後的眼光,有個大肚能容的雅量,有個得失互轉的思想,心樂,便是個福地天堂。

菜根譚讀後感9

選擇《菜根譚》這本書作爲本年度第5本書籍,爲什麼選擇這本書可能是與最近的心情及生活狀態有關。這段時間有期待、苦澀、淚水、更有珍惜當下,活在當下,選擇這本書也是爲了安撫自己的內心吧,就是想沉澱平復一下心情。

這本書基本上來說人生、遇人、做事、感恩等。全部都是處事方式及做人做事的道理,引用古人經典事情來闡述和論證該觀點。這樣的'人生大道理需要人去經歷,光看書是不能深刻體會,反而容易使人感覺疲勞,乏味。這樣的書籍可以看看,拓寬知識面,或者建立價值觀還是很有必要的,但是不能天天看這樣的書籍。就好比人天天吃山珍野味,也會吃膩的,只有偶爾品嚐一下才感覺那種香甜。讀後感所以,這本書我並沒有看完,有些書可以看完,有些看一半,這個根據自己閱讀的情況來看,經歷了纔會知道,雖然有感同身受這個詞,但是這也是一個安慰人的詞,任何人都不能去體會當事人的心情,也體會不到,同理心在這裏不起作用,任何人對待同一事情會做出各種獨自的見解,每個人的觀點都是對的,對於他來說。

說到現在,突然就不知道該說些什麼了,這也是我看過的書最短的讀後感把,不過還是有幫助的,我就是這麼個人,我還是我,不管從基因的角度還是從人類的角度來說。

菜根譚讀後感10

讀明人洪應明《菜根譚》,間有一語,道是“風來疏竹,風過而竹不留聲;雁度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來而心始現,事去而心隨空。”良多感慨。亦而想起與此類似之說的那出於泰戈爾手筆的早已膾炙人口的`名句“天空不曾留下鳥的痕跡,而我已飛過”。雖不一樣之說,然生異曲同工之妙。可悲可嘆的是,歷覽古往今昔,能知曉其間要理者,怕是少之又少;而能以此力行者,恐更是寥寥無幾,屈指可數。豈不悲哉雖曰有范蠡、張良之徒,尚明激流勇退之術,明哲保身,得一世逍遙,千世瞻仰。然終鳳毛麟角,不足爲佐耳。

俗語有云∶世世熙熙,皆爲利來,世世攘攘,皆爲利往。此字當頭,好不厲害!功名利祿,粟米錢財,紅顏妙玉,金錯瓊瑤,怎不氣魄!然終虛化迷幻耳,飄然之至,有甚圖哉可惜衆人何曉世裏事外忙煞了腿,空攜皮囊卜錯了卦,枉拋心力走錯了路!利令智閽,好生在理!可惜了,可惜了。一身枯骨轉身休,不圖實至,卻求名歸,錯堪了這生計。有憾無憾笑看榮枯,靜觀生期,俯首思之,當如範張是耳。只恐學也不來,求也不得,怕只似那“蜀道之難”!老子有言“福兮,禍所依,禍兮,福所生”。禍福相生,看似是福,卻也指不定禍生其間,貪求一世榮華,徒勞而已矣,真明智之舉恐多生禍端罷了。

故此,生還當如是∶來,就來得轟轟烈烈,走,就走得徹徹底底。不留下他一似的痕跡,無聲也還無影。-

菜根譚讀後感11

抱朴守拙,涉世之道:

涉世淺,點染亦淺;歷事深,機械亦深。故君子與其練達,不若樸魯;與其曲謹,不若疏狂。

含義解釋:

一個剛踏入社會的青年人閱歷雖然很短淺,但是所受各種社會不良習慣的感染也比較少;一個飽經事故而閱歷很廣的人,各種惡習也隨着增加。所以一個有修養的君子,與其講究做事的圓滑,倒不如保持樸實的個性;與其事事小心謹慎委曲求全,倒不如豁達一點纔不會喪失純真的本性。

菜根譚讀後感:

我讀這句話的`時候,會想到工作中接觸到的人,比我年齡小的剛踏入社會的、比我年齡大的飽經世故的。常聽人們說年輕人像一張白紙,可塑性強;而有一定閱歷的人,就很難調教,只能由着他去了。

曾有一段時間,我覺得自己好像成熟了,脫去稚氣了,其實現在想來不過是世故了、被社會染雜了。這有點像馬哲,否定之否定,從職場新人、社會小白,變成白骨精、被社會大染缸染的花布,然後再啓動自淨功能,迴歸本性,成爲一個既能在社會上立足,與衆多人相處、周旋,又能不被名利所迷、保持初心的人。有點像外圓內方的意思。

而如何才能啓動自淨功能呢?從我的體會來看,自淨功能來自對社會的諸多反省,簡單點說就是來自我們對社會生活的不適應、煩惱、挫折,與其與人爭利、得失都煩惱、成天累心,不如放下,做好本分事,簡單一點好。

菜根譚讀後感12

寒假裏,給孩子買了一本《菜根譚》讓她在寒假裏讀,八歲的女兒根本無法理解每一段語錄背後的含義,向我求救,讓我給她讀和講,於是藉此機會我第一次翻開了這本《菜根譚》。

在生活節奏高頻率的現代生活中,人們奔波忙碌的同時,根本無暇停下來省視內心。就像我,每日忙於工作,忙於生活,經常會遇到各種失敗、挫折,遇到各種困惑和心結,每每在我心中留下陰影和傷痕。在教女兒學習閱讀的同時,《菜根譚》中的每一段語錄都讓我感觸頗深,每日讀上幾段,每日都有一些新的思考,新的感悟。在閱讀中,我打開心門,讓這些警世、醒世的語錄包圍浸潤着我的內心,改變着我的'心態,改變着我的生活,改變着我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人生就是這樣,要能夠在普通的生活中找尋到快樂的因子,要能夠在榮譽面前保持警醒,在挫折面前學會堅持。《菜根譚》教會了我怎樣面對生活,面對工作,面對人生。

一本《菜根譚》,一部警世書,希望你也能偷得一點閒暇,找到它,翻開它,品讀它,讓心隨着文字飛翔,讓人生隨着閱讀走入另一番境界。

菜根譚讀後感13

“抱朴守拙,涉世之道”。

對剛剛跨進社會的人來說,存在一個怎樣適應社會的問題,因爲處世的經驗還很短淺,還沒被浮世的惡習所感染,即使已經感染也不會太深,這種人自然還能保留純潔天真的.本性。而經歷了人間種種浪濤,歷盡了人間艱難險阻的人,經驗積累比較多,相應的城府也就比較深。社會是一所大學校,人生是一個大舞臺,涉世深的人由成功和失敗中積累經驗,幫助人們應酬着社會出現的種種問題。經驗有好有壞,汲取教訓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負效應。有的人會從消極的、不好的方面去積累經驗,人的品格便逐漸發了質的變化,這種人往往心存險詐,任何壞事都敢做。從這個角度上來講,君子遇事不要只求練達,應特別注重抱朴守拙的忠厚作風。太講究練達和圓通,就會失去人的本性,變成一個讓人厭惡的人。如此反而不如保持一切都不加修飾的純樸面目。練達、曲謹與樸魯、疏狂都是相對的,在一味追求金錢權力併爲此爾虞我詐、你死我活的情況下,多些真情,多些真誠,多些樸實,多些灑脫是很可貴的。

菜根譚讀後感14

佛家有言“心靜自然涼”,與《菜根譚》有異曲同工之妙,“欲其中者,波沸寒潭,山林不見其寂;虛其中者,涼生酷暑,朝市不知其喧”,心中浮躁的人即使在幽靜的山林中也體會不到的寂靜,心中虛脫明淨的人即使在夏日裏也能得到清爽,在嘈雜的躁市也能心靜。無論在哪個時代這都是亙古不變的道理,很多人一昧的追求功名利祿整天心浮氣躁,惶惶不可終日,若得若是若即若離忐忑不安的,就算是找個人間仙境也無福消受;但是一個人把名利地位看得很簡單,他的人生會很輕鬆,這也是把物慾看透了的表現,他明白錢財乃身外之物,內心純潔纔是最重要的。

陶淵明就是超凡脫俗的隱士的'典範,不爲五斗米折腰的高尚情懷,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清高昭然可見。但是他那種清高又是那麼的平易近人,把清高放在內心而不是表現在外表的高傲,這也是洪應明所認可的高尚。

洪應明對叱吒政壇的風雲人物說要學會激流勇進明哲保身,對仕途迷茫前途坎坷之人說要苦中求進永不言棄,對整日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的人說要內心持淨以修其德,對高傲自大自以爲是的人說要虛懷若谷虛心謙卑,對雄才大略威震八方的霸主說要仁者無敵。

嚼着菜根香,體會世海滄桑,讀懂人生哲理,導航着未來的方向!

菜根譚讀後感15

讀這段話,讓我想起老師前幾天講的“慢藏誨盜”四個字,老師也曾經說起越傲的人走的越慢。

其實傲慢的人在我們身邊比比皆是,就連我自己在不經意間也常從語言或行爲上表現出來,只不過自己以前沒有察覺而不自知罷了!

之所以有傲慢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有一種仗恃,有的是仗着家裏條件優越,有的是仗着家裏有錢,有的仗着自己頗具才華,有的是仗着容顏俏麗。

小的時候對此感覺頗爲敏感,最討厭頤指氣使的人,總是躲得遠遠的,不去招惹他們。隨着年齡的增長,經驗的.積累,自己的專業水平也在不斷提升,尤其是近十年在一個崗位上工作,傲慢隨着時間的推移在不斷的加劇,逐漸就以自我爲中心畫了一個圈,掌控的慾望起來越大,只要是圈裏的事,都是我說了算,越來越聽不進別人的意見,總是帶着居高臨下的態勢,不知不覺中自己成了那個最討厭的人。

在一次接受專家評審時,我的一個學生因爲沒有經我審閱而擅自主張,使我大發雷霆,雖然他嘴上唯唯諾諾,但從他的眼神裏可以讀出他的畏懼,那一刻我也似乎被觸動了一下。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看問題的角度,又何必強迫別人聽自己的呢?

用傲慢的心去看人,人都不如已,用傲慢的心去做事,也不可能把事做得盡善盡美,傲慢只會讓自己備受煎熬。

放下傲慢的習氣,人才能迴歸自然,人事物也才能越看越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