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有關菜根譚讀後感

有關菜根譚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1W 次

有關菜根譚讀後感1

《菜根譚》一書,朋友對此書極爲推崇,將其譽爲修身之書、智慧之書,我也曾想在閒暇之餘仔細閱讀一番,無奈世俗繁忙,一直抽不出時間閱讀品鑑。

有關菜根譚讀後感

近日,女兒的學校給孩子們發了這本書,並讓每個學生都要熟記裏面的內容。八歲的女兒根本無法理解每一段語錄背後的含義,向我求救,讓我給她讀和講,於是藉此機會我第一次翻開了這本《菜根譚》。

《菜根譚》是明代還初道人洪應明收集編著的一部論述修養、人生、處世、出世的語錄世集。之所以以“菜根爲名”,原因衆說紛紜,其中大部分人認爲這則源於宋代學者的一句古語——“人能咬得菜根,則百事可做”。作者藉此書表現了甘於清貧的淡然態度和平凡超脫的生活理想,值得後人景仰和學習。

在生活節奏高頻率的現代生活中,人們奔波忙碌的同時,根本無暇停下來省視內心。就像我,每日忙於工作,忙於生活,經常會遇到各種失敗、挫折,遇到各種困惑和心結,每每在我心中留下陰影和傷痕。在教女兒學習閱讀的同時,《菜根譚》中的每一段語錄都讓我感觸頗深,彷彿醍醐灌頂般豁然開朗,每日讀上幾段,每日都有一些新的思考,新的感悟。在閱讀中,我打開心門,讓這些警世、醒世的語錄包圍浸潤着我的內心,改變着我的心態,改變着我的生活,改變着我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貧得者雖富亦貧,知足者雖貧亦富。貧得者分金恨不得玉,封公怨不受侯,權豪自甘乞丐;知足者藜羹旨於膏粱,布袍暖於狐貉,編民不讓王公”這段語錄對當今社會追逐富貴,互相攀比的思想有着非常強的教育意義。過去,我也一直迷失在物質的慾望中,不斷渴望得到更好的物質條件,結果自己的心永不滿足,在與他人的攀比之中,總是奢望一些能力外的東西,日子過得浮躁而虛華。現在,我知道了,物質的追逐是沒有止境的,雖然我沒有奢華的物質條件,然而我有幸福美滿的家庭,我有穩定可靠的工作,我的生活雖然平凡,然而我的精神應該是快樂的,是富足的。知足常樂,這是人追求快樂的一種心態,也是一種處世的哲學。

“得意須早回頭,拂心莫便放手,恩裏由來生害,故快意時須早回首;敗後或反成功,故拂心處莫便放手”,人生總是不斷上演着失意和得意。這段語錄告訴我們,得意不要忘形,失意不要心冷。對於剛從銷售轉到綜合辦的我來說,此語可作爲職場格言。面對新的環境、新的工作挑戰,只有加倍努力,將工作做得更好;工作遇到挫折,我不再灰心喪氣,而是繼續努力,堅持到底,直至成功。

人生就是這樣,要能夠在普通的生活中找尋到快樂的因子,要能夠在榮譽面前保持警醒,在挫折面前學會堅持。《菜根譚》教會了我怎樣面對生活,面對工作,面對人生。

一本《菜根譚》,一部警世書,希望你也能偷得一點閒暇,找到它,翻開它,品讀它,讓心隨着文字飛翔,讓人生隨着閱讀走入另一番境界。

有關菜根譚讀後感2

初識《菜根譚》,是在手機上看到一部《一味一人生》的電子書。這本書就是對《菜根譚》的解讀,當時讀的時候就感觸頗深,其中有關修身、處世、待人等方方面面的闡述,給了我很大的啓迪。放寒假之前,一個偶然的機會,在學校的圖書室裏發現了這本《菜根譚大全集》,我如獲至寶。假期裏,每個晚上,夜深人靜的時候,在柔和的檯燈下,輕輕捧起這份沉澱的古老智慧,靜靜地讀着《菜根譚》,讓自己的心靈接受着洗滌,讓浮躁的心安靜下來。

《菜根譚》融合了儒家的中庸思想、道家的無爲思想和釋家的出世思想,深入淺出地講述了關於修身、人生、處世等多個方面的人生智慧,告知後世讀者享受平凡、活出真我,自會覓得人生真味。

《菜根譚》的第一章就是“立德修身——高出立,平處坐,低處行”,將“德”放到了一個至高無上的地位。開篇便提到“潔身自好,棲守道德——棲守道德者,寂寞一時;依阿權勢者,淒涼萬古。達人觀物外之物,思身後之身,寧受一時之寂寞,毋取萬古之淒涼。”一個能堅守道德準則的人,也許會寂寞一時;一個依附權貴的人,卻會永遠孤獨。心胸豁達寬廣的人,考慮到死後的千古名譽,寧可堅守道德準則而忍受一時的寂寞,也不會因依附權貴而遭受萬世的淒涼。這是何等的潔身自好啊!反觀我們的現實生活,有多少人因爲難以抵禦物慾的誘惑,從而是自己踏上人生的不歸路,留下終生遺憾。一隻只被揪出的“大老虎”還是“小蒼蠅”,不正是驗證了這句話嗎?“潔身自好,棲守道德”,你纔會活的坦坦蕩蕩!

而在“天機最神,智巧無益”一則中,則警示人們如何追逐自己的成功與夢想。“貞士無心徼福,天即就無心處牖其衷;險人着意避禍,天即就着意中奪其魄。可見天之機權最神,人之智巧何益?”一個堅守志節的人雖然並不用心去求取福分,可是上天卻在他無意之間引導他完成自己的心願;陰險的人雖然刻意去躲避災禍的懲罰,可是上天卻在他着意逃避之處奪走他的魂靈使其喪失元氣。由此可見,上天運用魔力的手段非常神奇莫測,凡人的智慧再高明又有什麼用呢?

當一個人把自己的修養、道德以及能力修煉到家的時候,即使我們不急切地追求福分,幸福和幸運也會主動來敲門;當一個人不想着成功,只是朝着那個方向努力時,就會收穫意外的驚喜,正如老子所言“後其身而身先”。做人不可太急功近利,不可爲了達到那個目標而不惜一切手段。恰恰相反,當你對於名譽、利益、地位多幾分“無心”,對品德、涵養、能力多幾分“着意”,踏踏實實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時,我們就會收穫意料之中的驚喜。

有關菜根譚讀後感3

夜深人寂,孤燈凝聽雨打芭蕉滴梧桐,古典優雅古箏流水行雲入耳聲聲,吾獨無眠,孑然於點點思緒,一杯清茶解憂愁,書香陣陣沁心扉。靜靜讀着《菜根譚》,以一顆心靈來品味"性定菜根香"

《菜根譚》是融儒、道、釋意蘊於一體之智慧結晶,人生奧祕和終極情懷躍然於書中,條語言字數不多,但卻融入了人生最深的感悟。讀着細細回味,竟如潤水溪流於口,那種滋味實是清涼之極。

全書由原文、譯文、評點三項組成的條目一共360個,上至治國、平天下,下至修身、治家,人世中的大道無所不包。政治家可以從其中找到經邦治國的謀略的比如“居軒冕之中,不可無山林氣味;處林泉之下,須要懷廊廟經綸。”“議事者身在事外,宜悉利害之情;任事者自居事中,當忘利害之慮。”商人可以找到機智,一種進退的機智,一種以仁取勝的機智;僧侶則會發現博大和寬柔,而我喜歡《菜根譚》,更多的是喜歡作者的思辨和處世哲學。

比如,“子生而母危,鏹積而盜窺,何喜非憂也?貧可以節用,病可以保身,何憂非喜也?”有了這樣的辨證,就有了柔度,在生活中才會適可而止,纔不至於被逆境擊得粉碎。“自老視少,可以消奔馳角逐之心,自瘁視榮,可以絕紛華靡麗之念。”用這樣透視的眼光去看人生歷史,人才不至於輕得像一顆纖塵,隨世風飛揚,而是始終保持一顆冷靜的心。至於處治世宜方、處亂世宜圓,這種富有變通的處世哲學在書中無處不在。

那麼,對待世態炎涼呢?作者這樣告訴我們,“我貴而人奉之,奉此峨冠大帶也;我賤而人侮之,侮此布衣草履也。然則原非奉我,我胡爲喜?原非侮我,我胡爲怒?”讓立體“我”與世俗給予我們的外物絕然分開去對待榮辱,這不失爲一種絕大的智慧。如果爲官的都能這般認爲,就不會被那些別有用心的吹捧者所迷惑,從而做出親小人而遠君子的蠢事來。而作者不憚以最壞的惡意度小人,以最小的信任寄於世情,以保持寵辱不驚的心態,這也是一種智慧。

對於天上掉的餡餅,《菜根譚》則說,“非分之福,無故之獲,非造物之釣餌,即人世之機阱。此處著眼不高,鮮不墮彼術中矣。”假如爲官者都能深悟此道,就不會一時糊塗,結果作繭自縛,相反,倒可以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從而安然度日。

面對權貴呢?他是這樣說的,“趨炎附勢之禍,甚慘亦甚速;棲恬守逸之味,最淡亦最長。”何謂真君子?他告訴我們,

“君子處患難而不憂,當宴遊而惕慮,遇權豪而不懼,對煢獨而驚心。”還有書中無處不在的博大、淡泊、寬容、善良,無處不有的謀略和智慧,所有這一切,讓讀者覺得自己豈止是在讀書,而是與一位智者交談,與一位畏友交流,心中的疑慮消失了,留下的都是那份沉甸甸的還帶着暖意的警策。

這就是《菜根譚》,好書《菜根譚》,她淡雅的眉目下藏着的卻是一雙透視人世的慧眼。

有關菜根譚讀後感4

《菜根譚》是一部教人爲人處世的哲理短文,共分十章,分別從正反兩個方面對比陳述或論證利與害、得與失,充滿哲理思辨意味。短文多用對偶,兩句一組,對仗工整,含義深刻,細讀之,覺得特中肯綮。作者定是一個飽經滄桑、老於世途的高人,既有出世的逍遙達觀,又有入世的淡泊寧靜,言辭懇切,不冰不火,恰到分寸又能一語破的。

封建社會中人讀此書,可以遠避禍端,明哲保身,既享入世百味,又得出世閒逸。今天,時代的發展很迅速,人們的人生觀、世界觀,是非觀、名利觀都有了一些改變,讀此書仍受一些啓迪,如怎樣與人相處,怎樣開導自己,怎樣看待人生百態和自然萬物。天人一體,天人相應這點古今是相同的,我們既要讀書,領會書中要旨,又不能拘泥於書,被書遮掩了耳目,要學用惟時,就像書中所說的:

做人無點真懇念頭,便成個花子,事事皆虛;

涉世無段圓滑機趣,乃是個木人,處處有礙。

人心虛,義理來居;人心實,物慾莫入。鴻蒙未闢便分了陰陽,人心事理莫不如此。做人經世有個一分爲二的態度,有個瞻前顧後的眼光,有個大肚能容的雅量,有個得失互轉的思想,心樂,便是個福地天堂。

有關菜根譚讀後感5

教育以育人爲本,育人以育德爲先。作爲一名教師首先應該有崇高的師德,爲人師表、身正爲範。這樣才能更好地教書育人。讀書是我們爲人的根本,也是發展自己、改變自己的力量源泉。雖然我書讀得不多,但一直在追求一種讀書的“境界”。一般說來,讀書的最高境界是一種無我的狀態。有一本書我經常喜歡讀,在書中我能找到自己的影像,同時也能找到一種人生的寧靜。見其文字就如同與他本人對話,一句話,一輩子。有時候書中的一句話就能夠改變你命運中的很多東西。這就是《菜根譚》,好書《菜根譚》。她淡雅的眉目下藏着的卻是一雙透視人世的慧眼,這是一部讓歷史永遠不能忘卻的奇書。據我所知,明代洪應明所著的這本書,被後人翻印過無數次,可見喜歡此書的人之多。新中國的創始人也喜歡此書,他對此書的評價是,“嚼得菜根者,百事可做。”可見這本書給人的教益,非同一般。

《菜根譚》全書,上至治國、平天下,下至修身、治家,人世中的大道無所不包。政治家可以從其中找到經邦治國的謀略。比如“議事者,身在事外,宜悉利害之情;任事者,身居事中,當忘利害之慮。”商人可以找到機智,一種進退的機智,一種以仁取勝的機智;僧侶則會發現博大和寬柔,而我喜歡《菜根譚》,更多的是喜歡作者的思辨和處世哲學。比如,“子生而母危,鏹積而盜窺,何喜非憂也?貧可以節用,病可以保身,何憂非喜也?”有了這樣的辨證,就有了柔度,在生活中才會適可而止,纔不至於被逆境擊得粉碎。用這樣透視的眼光去看人生歷史,人才不至於輕得像一顆纖塵,隨世風飛揚,而是始終保持一顆冷靜的心。

面對權貴呢?他是這樣說的,“趨炎附勢之禍,甚慘亦甚速;棲恬守逸之味,最淡亦最長。”

何謂真君子?他告訴我們,“君子處患難而不憂,當宴遊而惕慮,遇權豪而不懼,對煢獨而驚心。”

還有書中無處不在的博大、淡泊、寬容、善良和智慧,所有這一切,讓我覺得自己豈止是在讀書,而是與一位智者交談,與一位畏友交流,心中的疑慮消失了,留下的都是那份沉甸甸的還帶着暖意的警策。《菜根譚》靜靜的讀,細細的品,菜根纔會越來越香,心智纔會越來越高。可使人從浮躁到沉靜,從膚淺到深刻,從這種意義上可以說,知識改變命運。

有關菜根譚讀後感6

讀《菜根譚》頗有感觸:“文章做到極處,無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極處,無有他異,只是本然。”

這句話告訴我們:文章寫到了純熟完美的最高境界時,其中的遣詞造句並沒有什麼深奧玄妙之處,只不過是將自己的真情實感恰如其分地用文字表達出來罷了。當一個人的品德修養達到了真善美高度統一的崇高境界時,他的言談舉止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只不過是將自己純真樸實的自然精神本質平白表露而已。

曹丕在《典論?論文》中將做文章提高到了至高境界,“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無窮。”爲天下讀書人廢寢忘食地讀書和殫精竭慮地求功名找到了理論依據,由此也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學子在“頭懸樑、錐刺股”讀書成名的同時,注重將文品與人品緊密地結合起來,視作文與做人爲生命,孜孜不倦讀書的同時,自覺地完善自我,以期成爲表裏如一的高尚的人。

現實生活中,每一個人的靈魂所思與肉體所爲往往並不統一,甚至會發生對抗,直接導致“作文”與“做人”的激烈衝突,真的是很殘酷。然而,這也正是生活的本真。因爲在中國人的眼裏,“文如其人”,人生一世在社會中運行的過程被稱爲“做人”,只有成功地做好了“人”,纔可能擁有一雙“作文”的妙手,所謂“修德須忘功名,讀書定要深心”。做學問的'人務必要聚精會神,專心致志。就像你在修煉道德時卻又忘不掉求取功利名譽,那麼你必然不會有什麼真正的造詣。如果你在閱讀古書時卻只把興趣放在吟詩作賦、附庸風雅上,那麼你也肯定不能有什麼深入的心得體會

人生如同一座大舞臺,每一個人都是演員,都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自然也就有正面人物和反面角色之分,同時也會存在真真假假、虛虛實實之別。一個人可以扮演多種角色,但卻無法具備多個靈魂,否則“靈”與“肉”的搏鬥時刻在進行,人活得豈不是太累了,如此肉體與靈魂的和諧就無法統一,心靈的安寧更成爲無稽之談。

時下朋友見面最大的感慨就是:活得真累。這種累並非單純的工作強度之大,而是作爲社會人必須照顧到方方面面的關係,是個體心理的疲憊,是不堪心靈的重負,對此身在職場的人們都心知肚明又心照不宣,只能默默地承受,暗暗地調節。倘若我們能夠做到“文章極處無奇巧,人品極處只本然”,卸下過多的心理重負,擁有寬愛和淡定的心境,不怨天尤人,不苛求完美,去本色做人,以真心作文,那麼我們將會在有限的生命旅途中,拋棄功名之累,飽覽春花秋月,細品夏景冬雪,天人合一,自然和諧地終其一生。

如同《菜根譚》的得名:咬得菜根斷,則百事可破。但願我們能“超越口耳之嗜慾,得見人生之真趣”,無論是做人還是作文,都會萬事皆緣,隨遇而安。

有關菜根譚讀後感7

“靜中靜非真靜,動處靜得來,纔是性天之真靜;樂處樂非真樂,苦中樂得來,纔是心體之真機。”

你聽過嗎?這是在《菜根譚》中的一則,說了在一個靜的地方,很安靜,這不是真正的靜,要在一個喧鬧的地方靜下來,纔是真正的靜。

有一次,我和媽媽來到一個農村,那裏很窮苦,他們在那裏幹活,種田,滿頭大汗。我在城市裏整天很開心,可是我在農村裏看到那些小孩子,和種田的大人們也很開心。爲什麼呢?我知道了一個道理,在快樂的環境中很快樂,這不是真的快樂,在很窮苦的生活環境中仍然保持快樂纔是真正的快樂。

我終於知道了,我在學校裏努力學習,刻苦讀書中取得的快樂纔是真的快樂。

我一定會做到這些的。

《菜根譚》這本書是對我有好處,我會把這本書保存得很好,認真學習。

有關菜根譚讀後感8

翻閱《菜根譚》,我立即被作者豁達的胸懷,深邃的思想內涵所震撼,特別對其中“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這段話尤爲喜愛。寥寥數語,卻深刻地道出了作者對人生,對功名利祿,對世間萬事萬物所持的心態。在這個充滿了浮躁與誘惑的時代,《菜根譚》無疑是一劑安定的良藥,讓人們的煩惱紛亂的心情,漸漸平靜下來,並有了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一個受了教育有知識有頭腦的人,不可以沒有寬廣的基礎和強韌的毅力。因爲無論是自己有建樹,還是以天下爲己任,都是一副沉重的擔子,挑上這副擔子,一直到死才放下,沒有寬廣的基礎和強韌的毅力,是不行的。孔子的弟子曾參曾說:“士不可以不宏毅,任重而道遠。”此爲高遠篇的精髓。

睿智篇講到:“我雖然幫助或救助過別人,不要常常掛在嘴上或記在心裏,但是假如有對不起別人的地方卻不可不經常反省;別人曾經對我有恩應常記於心不可以輕易忘懷,別人做了對不起我的事不可不忘掉。”

達觀篇給我們的啓迪是:“一個心地善良而樂觀的人,常把萬事萬物都看得很美好,天地間的事也就毫無缺陷;一個天性忠厚、寬大爲懷的人,心裏總處在平衡狀態,也就不去理會人事傾軋和人間的邪惡了。”

端正篇又教會我們:別人的錯誤和過失應該多加寬恕,可是自己有過失和錯誤卻不可以寬恕;自己受到屈辱時應該儘量忍受,可是別人受到屈辱就要設法幫他消解。

還有成就篇、奉獻篇、自我篇、歡暢篇等,每一篇章都是那麼引人入勝。

讓我深有感悟的一句話是“議事論事明曉利害”,議事者身在事外,宜悉利害之情,任事者身居事中當忘利害之慮。評論事情的時候應處在旁觀者的身份,才能追究事情的真僞始末和是非曲直,擔負事情的時候應以當事人的身份置身其中,忘掉個人的利害得失才能把事情做好。在工作或者生活中我們難免遇到一些讓自己不解的事情或者覺得不公平或者覺得不妥當的事情,這就需要我們學會換位思考,站在他人的角度和立場去考慮和判斷,而不能總從自己的角度和出發點去考慮。只有換位思考才能讓自己體會到別人的難處,以至於自己不會多想或者錯想。

現在的書籍、雜誌種類繁多各種各樣的勵志文章也是到處都是可我還是喜歡《菜根譚》它樸實且厚重,句句富有哲理名言,是古人在實踐中的寶貴積累和總結,段段富於通變的處世哲學,對於從古到今的生活、工作都有借鑑和參考意義。

《菜根譚》對於我來說已經不僅僅是一本書,她是我身邊不可缺少的良師益友。好的東西要讓大家分享亦推薦給大家。大家有空不妨跟我一起讀讀《菜根譚》,那感覺不亞於跟聖人交流。

有關菜根譚讀後感9

洪應明,字自誠,號還初道人,籍貫不詳。他的名作是《菜根譚》,和王永彬的《圍爐夜話》、陳繼儒的《小窗幽記》被人評爲處事三大奇書。不過,就文學的藝術而論,其餘兩部書趕不上《菜根譚》:《圍爐夜話》過於拘謹,語言缺乏靈動性,好像一灘濃泥流不開;《小窗幽記》部分語句大膽的因襲了《菜根譚》,那沒有添磚加瓦加以掩飾的行爲好像是爲了表示自己的勇敢。所以這兩部書如同同胎兄弟,部分觀點是一以貫通的。

據洪應明另一部作品《仙佛奇蹤》可知道,他早年熱衷於仕途,不過和大多數不得志的文人雅士一樣,到了晚年都隱歸了山林。他和袁黃、馮夢楨等人是好朋友,難免有些相互的影響。可是多數人不知道《仙佛奇蹤》是洪應明的書,只知道一本《菜根譚》,這應該是一般作家的通病,因爲自己某一部作品的過分出名而其他作品黯然失色,甚至有的乾脆滯銷,惹得出版商不快,又讓我們以爲這位作家的才情有限,只能做到一支獨秀,無法促使百花齊放。

《菜根譚》原書共有三人作序,都是當時名士,足見此書炙熱一時。其實這只是一本教人出世入世的小冊子,說到底是一本《使用說明》,與袁了凡《了凡四訓》情致相當,都是說教口氣。全書綜合了儒、釋、道三者思想,所以領悟起來顯得緩慢,有時不知所云。好在書中語言峭拔,意境闊大,頗能引起讀者興趣。書中節目分爲“修身”、“應酬”、“評議”和“閒適”四大部分,閱畢後生出些感想,如同秋後算賬一樣一一記下,給讀過的人一些心得上的交流,給未讀或在讀的人一點鋪墊。

第一是“無爲”。這本是老莊的產物,洪應明取其神進行說明,將其變成體系化,讓自己的觀點不僅有據可依,又顯得正統。他說“軀殼的我要看得破,則萬物皆空而其心常虛,虛則義理來據”,又說“**火熾,而一念及病時,便興似寒灰;名利飴甘,而一想到死地,便味如咀蠟”,清心寡慾得讓人險些喪失味覺。他不像老子直接說“爲無爲,則無不治”,也不像莊子憤憤勸道“不夭斤斧,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更不想列子挑明瞭說“天地無全功,聖人無全能,萬物無全用”,總歸在“無能”二字上。所以洪應明話說得很漂亮,讓自己成爲《菜根譚》處事規則的生動標榜。

第二是“無慾”。洪應明抄襲了釋氏的玄妙,卻發展了他們的空靈,傳播了佛家的禪宗。例如“彩筆描空,筆不落色,而空亦不受染;利刀割水,刀不損鍔,而水亦不留痕”、“心與竹俱空,問是非何處安腳?”、“胸中滌去數鬥塵,語言方覺有味”等,都是這種特點的體現。

第三是“清閒”。這是最絕妙的一部分,集中在“閒適”章節裏,表現出了古代隱士的雅緻。比如“階下幾點飛翠落紅,收拾來無非詩料;窗前一片浮清映白,悟入處盡是禪機”,“芳菲園林看蜂忙,覷破幾船塵情世態;寂寞衡茅觀燕寢,引起一種冷趣幽思”,比較有名的是“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支捲雲舒”。

這本書裏的另一個可觀之處在語言上,洪應明用了細碎精緻的筆法去表現一種雄健放浪的情懷,可是落在條條細則上面,卻如同滂沱大浪裏面的小水滴,溫柔可愛,比如“鳶飛魚躍”、“波恬浪靜”、“漚生大海”、“影滅長空”、“碗茗爐煙”等等。

這是一本值得看的書,在其他類似書籍裏它要算較出色的一家,對我們人生以及人生以外的認識會給出一些合適的指引,不至於過早的迷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