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菜根譚》有感13篇

讀《菜根譚》有感1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4W 次

讀《菜根譚》有感13篇

讀《菜根譚》有感13篇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爲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讀《菜根譚》有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菜根譚》有感1

很久沒有看《菜根譚》了,最近從書架上把它找出來,再次細細品味了一番。《菜根譚》是明朝末年隱士洪應明所著。“菜根譚”三個字表達“咬得菜根,百事可做”的道理。同時,此書也剖析了作者對人生的領悟,是一部有超脫、有感慨、有體會,集儒家思想和佛家義理的經典之作。

書中包含許多哲理,讓你讀後豁然開朗,它能開闊思想、修養身心、讓你成爲一個懂事理、懂大義的人。

“君子之心事,青天白日,不可使人不知。君子之才華,玉隱珠藏,不可使人易知。”這兩句話告誡我們,做人要光明磊落,像晴天白日般明亮。擁有才能的人,要懂得如何分時間、分場合地展示才華且勿張揚。

“做人無甚高遠事業,擺脫俗情便入名流,爲學無甚增益工夫,減除得物累,便臻聖境”。解義是:做人不是非要成就一番偉大事業,只要擺脫世俗的功名利祿,就能躋身於名流;做學問也沒有什麼訣竅,只要擯除外物的誘惑,便可以達到至高無上的境界。這句話告訴我們不要被名利所左右,只要專心致力於一項事業,就能擺脫俗情物慾,做到淡泊明志,志存高遠;也不要一味地追求榮華富貴,貪圖享樂,這樣就失去了活着的真正意義。

“ 晴天白日的節義,自暗室漏屋中來,旋乾轉坤的經綸,自臨身履薄處出。”解義是:晴天白日般光明磊落的節操,是從貧困艱難的環境中培養出來的,而扭轉大局的雄才偉略是從謹慎的行事態度中磨練出來的。從這句話中,我讀懂了品格需要磨練,工作需要謹慎的道理。

讀《菜根譚》有感2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不斷的沖刷、洗禮,留下一顆顆瑰麗的明珠,《菜根譚》就是其中之一。有人評價這本書:嚼得菜根香,百事可做。古人云:譚者,談也,性定根香。花香可以用鼻來品味,果香可以用舌頭來品味,而根香卻需要用一顆智慧的心靈來品味。

乍一看這本書,感覺都是一些常見的經常聽的建議,但經過仔細閱讀,讓我越來越着迷,這些道理往往被我們平時忽視的,就像菜根,一旦品嚐就有它的獨特。

這是古往今來前人成功與失敗的總結。例如,秦始皇的統一無疑是由於他善於出謀劃策,這最終使他成爲第一個建立中央集權國家的人,從而獲得了千古一帝的稱號。

楚懷王死在異鄉也因爲不聽屈原的勸告,置屈原的勸告於不顧,最後陷入了秦國的悲慘境地。秦始皇與楚懷王成功與失敗的對比,這無疑是對這句名言最好的詮釋。

大智若愚,大巧似拙,這是勸我們要謙虛,不要自以爲是,一個真正有才華的人是不會輕易展示自己的智慧的,一旦露出鋒芒,只會引起別人的嫉妒。

楊修就是最好的例子,他以爲自己很聰明,三、四次猜中了曹操的心思,還把話說了出來,最後是聰明反被聰明誤了,你說楊修聰明?他很聰明,但是他爲什麼會死呢?這是他的愚蠢,因爲他能猜出曹操的心思,卻猜不出他的性格。

曹操心裏怎麼想,大臣們幾乎都知道,只是覺得自作聰明的楊修不知道,因爲他不知道才招妒。因此,智慧似乎是愚蠢的,偉大的技能似乎是笨拙的,值得我們從生活的規則中吸取教訓。

我喜歡《菜根譚》,因爲它是一本流傳千古的書。充滿哲理的味道,充滿變化的人生哲理,充滿詩意,讓我在不知不覺中收穫人生準則

讀《菜根譚》有感3

《菜根譚》是明代還初道人洪應明收集編著的一部論述修養、人生、處世、出世的語錄世集,被稱之爲“具有三教真理的結晶,和萬古不易的傳世之道,爲曠古稀世的奇珍寶訓”。起初,我被這樣的高評價而吸引並且持懷疑態度,讀罷才覺如此評價毫不誇張。此篇僅表達對其中部分語錄的感悟體會。

《菜根譚》文字簡練明雋,兼採雅俗。其似語錄、似訓誡又似隨筆,而亦有其獨特的趣味與力量。作者以“菜根”爲本書命名,意謂“人的才智和修養只有經過艱苦磨練才能獲得”。作爲一本通俗讀物,其對仗工整而耐人尋味,便於記憶與理解。

每一個尚未涉世的年輕人,都對未來抱有無限期待。在社會中,我們經歷磨練與挫折,並由此獲得經驗。然而,我們在不斷做加法的同時也在不經意中做了減法,失去了本性中珍貴的品性。“抱朴守拙,涉世之道。涉世淺,點染亦淺;歷事深,機械亦深。故君子與其練達,不若樸魯;與其曲謹,不若疏狂。”這是《菜根譚》中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話。儘管我們尚未完全進入社會,但是在與他人的交往中或許已經失去了最初的純真與烈性。飽經世故的人或許從容而能幹,卻也沾染了圓滑。社會中各行各業的“潛規則”被習以爲常卻未必正確,這些“惡習”也在不經意中伴隨着成長而增加。與其講究做事的圓滑,倒不如保持樸實的個性;與其事事小心謹慎委曲求全,倒不如豁達一點纔不會喪失純真的本性。做一個有豐富內心世界的人,就要學會保留本性中的特質與閃光點。如此,纔不至後悔迷失。

現代的快節奏生活,讓許多人在忙碌中失去了生活的快樂與情趣。不論古今,好好生活纔是幸福人生的主旋律。“閒裏吃緊,忙裏偷閒。天地寂然不動,而氣機無息稍停;日月盡夜奔馳,而貞明萬古不易;故君子閒時要有吃緊的心思,忙處要有悠閒的趣味。”古人總是擅長從自然規律中摸索人生的道理。我們每天看到的天地好像一動也不動,其實天地的活動一時一刻也沒有停止。早晨旭日東昇,傍晚明月當空,可見日月晝夜都在奔馳,可在宇宙中,日月的光明卻是永恆不變的。所以一個聰明睿智的人,平日閒暇時胸中要有一番打算,以便應付意想不到的變化,忙碌時也要做到忙裏偷閒,享受一點生活中的樂趣。於是又忽然想到陶淵明的豁達自由,嚮往“採菊東籬下,悠然現南山”的恬淡。雖然我們不能避世隱居,但是我們可以追求高質量的生活。高質量的生活不是追求享樂安逸,也不是追求朝乾夕惕,而是追求充實和快樂。

“和”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大智慧。一個人經常保持開朗的心情,樂觀的態度,豁達的心胸是事業成功、人生幸福的基礎。“和氣致祥,喜神多瑞。疾風怒雨,禽鳥慼慼;霽日光風,草木欣欣。可見天地不可一日無和氣,人心不可一日無喜神。”此處在描寫自然事物的情感時讓人不禁聯想到杜甫筆下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在狂風暴雨的天氣中,連飛禽都感到哀傷憂慮;在晴空萬里的日子裏,連草木也呈現出欣欣向榮。由此可見,天地之間不可以一天沒有和祥之氣,而人間也不可以一天沒有歡欣之氣。人們喜歡風和日麗的春景。同樣,人們也喜歡平和快樂的人生。一個人保持一種健康豁達的心態,那麼他周圍的世界就是一個歡快美麗的世界,一個和氣幸福的世界。

“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坐觀天外雲捲雲舒”“真味是淡,至人如常”……每每讀到讓自己豁然開朗或眼前一亮頗有醍醐灌頂之意的至理名言,我都會摘抄記憶。雖然有些可能已經遺失至腦海中無法追尋的角落,但有些卻是永遠印刻在了心上。慢慢咀嚼,細細品味,靜靜思索,《菜根譚》是一本讀不盡閱不完的“心靈禮物”。

讀《菜根譚》有感4

人類社會的進步需要思想的提升和科技的發展共同助推。其中,思想的提升可以說是整個社會進步的基石,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本源。作爲五千年中華文化傳承人的華夏子孫,我們每個人無時無刻不沉浸在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耳濡目染裏。今所閱讀的《菜根譚》正是一本儒家通俗讀物,是一部論述修養、人生、處世、出世的語錄集。它是儒家真理的結晶,其中,不乏萬古不易的教人傳世之道,對人的正心修身、養性育德,有不可思議的潛移默化的影響。

接觸到《菜根譚》是一次很偶然的機會。在舊書攤淘書,偶然看到古色古香的封皮和有些泛黃的書頁,心想這書的名字也挺有趣,不知道書中內容爲何,但是翻看幾頁後發現,書中很多字句簡練又很有深度,所以就買回家細細品讀。讀這本書並沒有花費太多的時間,因爲是整理收集的,所以整書沒有大塊銜接的文段,基本都是以短句彰顯含義,利用少量的時間也能體會到書中的真諦。這本書分爲修身、應酬、評議、閒適、概論五個部分,每一部分相對應有幾十折的篇幅,從思想、生活、工作等方面談了做人做事的道理。

“修身”這一部分,主要講從個人心智素質的方面整體提高。“爲善而欲自高勝人,施恩而欲要名結好,修業而欲驚世駭俗,植節而欲標異見奇,此皆是善念中戈矛,理路上荊棘,最易夾帶,最難拔除者也。須是滌盡渣滓,斬絕萌芽,才見本來真體”。很多人做人做事都有很強的目的性,做善事是爲了向別人彰顯自己的品德,施恩惠是爲了結交朋好,事業出衆是爲了驚世駭俗,甚至連養株植物都是要標新立異……這所有的目的,並不應是我們做這些事的本意,善念中存戈矛,理想路上存荊棘,拔除它們很難,但是這正是事物最應該被扶正的本源。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很多人說理想,但卻並不是真的理想,有人爲了追求金錢,有人爲了追求名利,不同的目的,讓我們喪失本應該單純的追求。本應是爲實現自我認可而追求的理想,變成爲了迎合世俗眼光和物質享樂的貪婪,這理想路上出現的荊棘,我們每個人都不敢否認自己有過。一生很長,成長的路上我們會面臨不同的誘惑、不同的陷阱,他們讓我們迷惑,讓我們迷茫,甚至讓我們迷失,而最能幫助我們的就是我們自己,那些心靈深處的小荊棘需要我們親手用刀斧修整或斬斷,腦海中出現的邪念需要我們自己去板正、去克服。

修身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人性本善,但每個人成長的.環境是不同的,所面臨的境遇和其中出現的挫折也是不同的。唯一相同的就是,沒有任何一個人的成長過程是無往不利的。有些人會保持初心,有的人卻會被現實腐蝕,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最不能忽視的就是作爲一個社會人我們應有的修養自身的性情的能力。聖人之所以爲聖人,並不是從一出生就比平常人更有思想,而是在經歷過痛苦後努力地反思和糾正,才讓自己的精神得以提升。

修身難,難就難在我們沒有去思考,沒有通過事情去質疑,沒有想從事件上得到提高。時刻保持着警醒,通過事情看到本質,只有刨除路上的荊棘,才能讓精神得到昇華。

第二部分所講的“應酬”,是待人接物和處世方面的道理。“待人而留有餘,不盡之恩禮,則可以維繫無厭之人心;御事而留有餘,不盡之才智,則可以提防不測之事變。”在自身素質提高的前提下,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是我們面對這個世界所做出的反應。所謂君子之交淡如水,說的是人與人交往過程中,不要用十分的力,平和清淡順其自然才更能長久,而不是將力量全部用盡,這樣在日後的交往中反倒會有不利。《菜根譚》裏的這些文字,也是說萬事不能做盡,待人要留有餘地,在恩惠和禮數上不要做盡才能維繫雙方不厭煩,做事也要留有餘地,不要每次都將智慧用盡,才能提防不測的發生,爲自己留條後路。這是儒家思想的一個很明確的體現。中國人講究禮數,在待人接物的過程中,萬事都講求周全,但在長久的生活中,我們也同樣悟出很多道理。我們懂得乍見之歡不如久處不厭,剛剛認識就將萬事做盡,以後的相處便處處都是意料之中,久而久之就變成厭倦,爲了避免這種厭倦我們懂得適可而止。做事情也是同樣的道理,事情是不斷髮展變化的,此時此刻將萬事做盡,接下來事情的發展也許就不會按照自己的預期進行,那麼之前沒爲後來留退路的做法就可能將自己置於不復之地。

第三部分主講“評議”,對於世事及內心進行一定的分析和諫言,以達到身心的提升。“貪心勝者,逐獸而不見泰山在前,彈雀而不知深井在後;疑心勝者,見弓影而驚杯中之蛇,聽人言而信市上之虎。人心一偏,遂視有爲無,造無作有。如此,心可妄動乎哉!”做人做官,最不能有的就是貪念,一念成佛一念成魔,掌握好自己的內心才能長久;客觀公正,不疑心偏頗,才能平衡好事物看清本質。

《菜根譚》的第四部分講的是“閒適”。除了做人當官,我們作爲活生生的人,同樣需要享受生活中的種種樂趣和培養一些閒適的性情。“晝閒人寂,聽數聲鳥語悠揚,不覺耳根盡徹;夜靜天高,看一片雲光舒捲,頓令眼界俱空。”作爲社會的一分子,白天我們需要扮演很多角色,或是員工或是家人,晚上我們擁有的卻是自己的清幽和放鬆。生活忙碌、工作緊張,讓很多都市人忘記擡頭看看太陽和星星,但人生即使再繁忙,我們都應該時不時擡頭仰望星空,不要忘了大自然給予我們的饋贈。或聆聽涓涓細流,或閒看花開花落,也同樣是一番滋味。

“閒適”這部分的臻句讓我感悟到什麼是真正的生活,我們對生活應該有怎樣的態度。讀書、飲酒、賞花、種樹……這些彷彿只有在書中能實現的生活其實離我們並不遙遠,我們也無須做出過大的改變,其實細微的變化就能調整我們整個生活的節奏和質量。其中讀書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精神的成長和技能的成熟都離不開它。多讀書可以改變我們的氣質,讓我們變得更加有禮有節,讀書可以讓我們變得更聰明,用智慧戰勝生活中面臨的困難,讀書也可以讓我們更快樂,調節我們身體的狀態,用讀書來放鬆身體絕對是明智之舉,讀書更能陶冶我們的情操,讓我們變得更加高尚純潔。

這本書的最後一部分是整書的概論,其中所包含的哲理正是我們生活中、工作中、精神上、物質上所能接觸到的方方面面的道理。剛剛來到工作單位,我對於工作剛剛有一定概念卻還沒有太多自身的理解,讀了《菜根譚》裏面的這些警句,我對工作有了一些新鮮的定義。在今後的工作中,我會盡全力做好本職工作,做領導的好助手、同事的好搭檔,一切以工作爲重,處理好工作和生活的關係。這本書帶給我的思考和教育細數不盡,對我精神的提升更是潛移默化的,我會將這本書中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現實的工作和生活中以及待人接物上,努力融入工作環境中,成爲一名合格的測繪人!

讀《菜根譚》有感5

近日讀《菜根譚》,很欣賞這樣的句子,“地之穢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無魚,故君子當存含垢納污之量,不可持好潔獨行之操。”原句不太好懂,找個譯文看看,確實收益挺大的。

這句話可翻譯爲:“一塊堆滿了腐草和糞便的土地,纔是能生長許多植物的好土壤;一條清澈見底的河流,常常不會有任何魚蝦來繁殖。所以一個有修養的君子,應該有容忍庸俗的氣度和寬宏他人的雅量,絕對不可孤芳自賞自命清高不跟任何人來往,而陷入孤立無援的狀態。”

在生活中,我們要習慣看到崇高的事物,但也要習慣看到非正義的現象。因爲正因爲對立面的存在,才構成了這個豐富多彩的世界。比如說人們多愛看美女,美女者,看之養眼,古人有語“秀色可餐”,再說了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這一行爲是無可厚非的。正因爲存在醜女,才襯托了美女的美,有比較纔有鑑別。如果天底下的女子都一樣漂亮,那麼,人們都會習慣了,也無所謂美與醜了。

做老師的,當然喜歡那些品學兼優的學生,因爲這樣的學生管理起來不費勁,而且也能取得不錯的好成績,也適應應試教育的結果。心中常這樣想,所有的學生都如某某就好了,上課也輕鬆了,成績也能上來了。其實想一想,社會正是因爲個性而顯得多姿多彩,這也只是一個願望而矣。課堂也不是現代生產中的流水線,我們也無法生產出同樣的合格產品。

有時候上課,因爲個別搗亂的學生而確實把人氣得夠嗆的。現在學生、家長、教師的法律意識都挺強的,違犯未成年人保護法的事情教師也堅決不做。因爲如果把知識沒有教好,只是說明你這個老師能力有限,是小事;但是如果因爲維護課堂秩序而做出非法的事來,那可是一輩子的事兒,是大事。因此,現在的學生很難管理,再加上有些家長維護自己孩子,有些事情確實很難處理。大多老師有同樣的一個感覺,現在看到有些學生,確實是有些害怕。

有時候感覺教育的力量不是萬能的,那些調皮搗蛋的學生上起課來讓人頭痛,卻也無能爲力,在課堂上還挺囂張的,用着挑釁的眼光邊說話邊看着你的眼神,老師卻無能爲力。不能體罰,說教也顯得很蒼白,黔驢技窮也只是一個叫家長,來與不來還得看人家的心情。

還是古人說得好“地穢生物,水清無魚”,不管是自我安慰消極逃避無可奈何也好,還是至理名言處世準則也罷,覺得說得的確挺在理。人們制定了規則,但是卻是由人們把規則打破。規定了法律,但是還會有人違法。有了規章制度但是還有人不遵守。

人要有容忍庸俗的氣度和寬宏他人的雅量,師與生者之間,也同理。

讀《菜根譚》有感6

《菜根譚》是明代還初道人洪應明收集編著的一部論述修養、人生、處世、出世的語錄集,具有儒釋道三教真理的結晶和萬古不變的教人之道,爲曠古稀世的奇珍寶訓,對於人的正心修身、養性育德有着潛移默化的力量。

開篇第一文《天道忌盈,卦終未濟》就告訴我們,不論做什麼事都應留有餘地,不要做得太絕,這樣上帝纔不會嫉妒我們,甚至惡鬼也不會傷害我們。假如一切事物都要求盡善盡美,一切功勞都要達到登峯造極的境界,即使不爲此發生內亂,也必爲此招致外患。

又如《弄權一時,淒涼萬古》一文,告訴我們一個堅守道德規範的人,雖然有時會遇到短暫的冷落;可那些依附權勢的人,卻會遭受永久的淒涼。大凡一個胸襟開闊的聰明人,能重視物質以外的精神價值,並且又能顧及到死後的名譽問題;所以,他們寧願承受一時的冷落,也不願遭受永久的淒涼。

《菜根譚》一書糅合了儒家的中庸思想、道家的無爲思想和釋家的出世思想的人生處世哲學。整部書似語錄,卻有語錄所沒有的趣味;似隨筆,卻有隨筆所不易及的整飭;似訓誡,卻有訓誡所缺乏的親切醒豁;且有雨餘山色,夜靜鐘聲,點染其間,其所言清霏有味,風月無邊。

《攻人毋太嚴,教人毋過高》一文告誡我們,當責備別人的過錯時,不可太嚴厲,要顧及到對方是否能接受,不要傷害對方的自尊心;當教誨別人行善時,不可以希望過高,要顧及到對方是否能做到。

又如《伏魔先伏自心,馭橫先平此氣》一文,說的是要想制服邪惡,必先制服自己內心的邪惡,自己內心之惡制服後,一切其他邪惡自然不起作用。要想控制不合理的橫逆事件,必須先控制自己容易躁動的情緒,心平氣和了,外來的橫逆事物自然不會侵入。

《菜根譚》是一部有益於人們陶冶情操、磨練意志、奮發向上的通俗讀物。本書文辭優美,對仗工整,涵義深邃,耐人尋味。作者以“菜根”爲本書命名,意謂“人的才智和修養只有經過艱苦磨鍊才能獲得”正所謂“咬得菜根,百事可做”。

《人能放得心下,即可入聖超凡》一文中說“放得功名富貴之心下,便可超凡;放得道德仁義之心下,纔可入聖。”便是文辭優美,耐人尋味的絕句。在優美的韻律中,我們可以感悟到一個人只有丟開功名富貴的思想左右,纔可以超越庸俗的塵世雜念;一個人只有不受仁義道德等教條的束縛,纔可以進入超凡絕俗的聖賢境界。

《欲路上勿染指,理路上勿退步》一文也一樣,“欲路上事,毋樂其便而姑爲染指,一染指便深入萬仞;理路上事,毋憚其難而稍爲退步,一退步便遠隔千山。”在工整對仗的語言中,我們明白關於慾念上的事,決不要貪圖方便,就可以順手佔有一次,一旦佔有一次就會跌入萬丈深淵;關於義理方面的事,絕不要因爲暫時的困難而放棄,放棄一次就等於與真理遠隔千山萬水了。

再如《處世要方圓自在,待人要寬嚴得宜》《忘功不忘過,忘怨不忘恩》《捨己毋處疑,施恩勿望報》《清濁幷包,善惡兼容》《律己宜嚴,待人亦寬》《寧爲小人所毀,勿爲君子所容》等文,無不教育我們不計前嫌、不計得失、虛懷若谷、寬以待人、樂以忘憂。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沒有永遠的順境,也沒有永遠的不順。生活中即使遇到些許玩逆與小人,也不用太在意,莫若去慢嚼幾篇《菜根譚》,如《善根暗長,惡損潛消》《德怨兩忘,恩仇俱泯》《順境不足喜,逆境不足憂》《春風解凍,和氣消冰》《厚德以積福,逸心以補勞,修道以解厄》《執着是苦海,解脫是仙鄉》《躁極則昏,靜極則明》《處事流水落花,身心皆得自在》等,嚼着嚼着,便也欣然釋懷了。

讀《菜根譚》有感7

扯下一片樹葉。

演繹的,是歲月的滄桑。

掬來一捧清水。

澎湃的,是長江的巨浪。

回首,走過的路。

還有幾個腳印,仍然熠熠閃光?

向前,仰起頭。

無論未來的路,還有多久多長!

早看旭日,晚送夕陽。

不要驕傲,不要悲傷。

雖然有荊棘,雖然有坎坷。

奮發者,永遠是歡樂地歌唱。

貧窮須有節。

富貴莫猖狂。

吃菜根淡中有味。

需要慢慢地品賞。

守王法夢裏不驚。

需要細細地思量。

不爲權貴摧眉折腰。

莫爲金錢喪盡天良。

爲官的,天下爲公,鞠躬盡瘁。

爲民的,辛苦勞作,不卑不亢。

可嘆,多少權貴,兩手空空人去了。

空留下,一世罵名,一枕黃粱。

讀《菜根譚》有感8

早起喉嚨有些神奇,以爲說不出話的時候,還會有聲音發出。原來靈魂也會幫我們發聲,我們永遠可以按照內心的心意,分享和表達。

昨晚看了菜根譚,有美妙的感受在心裏流淌。浩然正氣,原來是禪宗說的氣就是能量。

中華文化浩瀚五千年,在教化者解讀的時候往往會根據所處的當世警醒後人。但如果不是去恐懼抗拒,而是去接納去發現愛,看到光,那東方智慧就會變得有無限的能量。

這也是很多國學大師在做解讀的時候就像我們讀阿卡西的方式一樣,第1層是故事與經歷,人性層面的不完美與源頭的完美完全融合在一起。核心是在渴望愛呼喚愛尋找愛,對愛的表達的過程。每一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經歷和體驗。當我們看到了他們正在發生什麼,就能感受到這句話給那個時代帶來的力量。

第2層去到原因與狀況,這句話或者故事發生的背後是因爲什麼?當下的選擇和決定如何成爲那個時候的最佳利益和選擇。而不是以當今這個時代的評判和不理解陷入了一種二元對立,去覺得不適合現在這個時代的發展,那麼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就可以跨越漫長的歲月的洪流,去到每一個時代。

第3層是看到靈魂背後的實相,最終迴歸到光與愛。在宇宙中沒有任何的受害者和施害者。也可以看到所有的作者對後人的警醒也是因爲愛。所以國學不是來限制我們的思維把我們禁錮在某一個年代,而是讓我們通過那個當下,去放眼未來。當我們無限次的鏈接到祖先的智慧,他們的能量會直接傳遞給到我們。

在這個的過程中我們得以重新看待每一句話,和背後傳遞的愛的能量。過去一直在想早教如何去做國學的結合,而不是讓西方的早教完全取締掉東方式的教育。不是去到了硬着陸讓孩子捲入了限制性的思維當中,而是更有愛的傳遞祖先的那份智慧和力量。今天終於找到了這樣的方法,也需要現在的父母共同的成長!

真正國學的集大成者正是有這樣的廣闊的胸襟,穿越每一個時代,去看到它的本質。每一個後世對前人智慧的解讀,都是一份傳遞的智慧,既是傳承,也是發展。

當我們透過時代的洪流給這句話造成的影響,迴歸到最初源頭在這個人身上活出的模樣,以靠近源頭的愛與光的方式去解讀,那麼每一句話都充滿了智慧與力量,感恩這份驚喜的到來!

此刻感受到了一種解鎖的感覺。同時看到了一幅畫面迷宮之門正在打開,當我們提高意識維度後得以看見迷宮的全貌。生活正是這樣,永遠有無數的寶藏藏在哪個角落等待我們。在鏈接高維智慧之後,在我們心之力驅使下找到踏實執行的方法,我們也可像龍一樣奔騰而起。因爲,這是我們的家,也是一生歸屬的地方。

時刻可以鏈接到祖先的智慧也讓我得以重新去看待家。我們在源頭的家可以讓我們時刻的取得智慧與愛,源頭在三維世界的投射第1個家是我們的小家。家裏的每一個人都有着靈魂的約定,守護家庭的每一個成員,支持彼此的生命成長和覺醒,讓我們不斷的在這個世界裏有更多的愛與能量,並且活出我們本來的樣子。第2個家是這個家延伸出去的國家我們有着共同的文脈,有着共同的信念,有着共同的文化歸屬,也讓我們擁有國魂更大的力量。第2個家往下延伸就是世界,這個地球的家。我們有着共同的基因密碼,在DNA上我們會發現原來全世界的人血脈都是互相融合的,因爲我們的靈魂生生世世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角色去體驗,我們與地球所有的生靈本是共生的,源頭在三維世界的投影自然也是浩瀚無比的。

科學的方式可以映照我們血液的密碼。當我們清晰的照見這一點,我們更感受到大愛無疆,宇宙的愛深情而浩瀚。願我們不負使命和才華,也不因他人的偏離而矇蔽自己,永遠記得來時的初心:一份誕生的喜悅和渴望來人間體驗的模樣!活出源頭應該有的樣子!

讀《菜根譚》有感9

這本書很有意思,書名中的譚是淡的意思,菜根就是用菜的根基來比喻人生的根本。全書有368則中國古代格言,涵蓋了如何修身、處世、待人、接物等方方面面,糅合了儒家的中庸、道家的無爲、釋家的出世和自身的體驗,將一套爲人處世的方法留給了後人。整本書也沒有嚴密的邏輯性,讀起來比較輕鬆,讀後給我留下較深印象的有幾下幾方面:

第一部分“修省”中講到的一個人做點好事並不難,難的是做了好事還要有一顆平常心。行善時唯恐別人不知道,作惡時生怕人知道。讀到這我聯想到中國“首善”陳光標高調做慈善,他每次做慈善都請很多媒體爲他曝光,生怕別人不知道,而周潤發卻低調裸捐全部56億家產,生活非常簡樸,和家周圍的小攤販非常熟絡,每次去買菜商販們都給他抹去零錢,他還經常吃大排檔,和檔口老闆也是老朋友。爲善是發自內心的幫助別人、不求回報,陳光標的爲善還是有所圖的,想要名聲,想要全世界都知道,而這不是真心爲善。

第二部分“應酬”中講到世間的事既要能承擔負擔,又要善於解脫牽絆,既要勇於擔當道德事業,又要善於擺脫塵俗羈絆,看起來矛盾,實際道出了生活的真諦---張弛相成,剛柔並濟,這是保持銳氣和活力的良方。一味強調擔當,就缺少從容和情趣,因而也就失去了吸引力,而過分看重擺脫,則又缺少了熱情和進取,因而也就沒有創造力。我們一生在世會遇到很多事情,都要以包容、有度的心態去對待,凡事不能過於極端,要留有餘地,儒家的中庸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第四部分“閒適”中講到心胸寬廣,虛懷若谷,情趣高雅,自然就不會在意瑣碎的是非曲直。人的心寬廣了,世界就寬廣了,心明亮了,世界就明亮了。古人說修身就是修心,內心世界清淨了,世界就清淨了,內心淡泊,不被得失而煩惱,不受物質誘惑,做本色的自我是理想的人生境界。

最後一部分“概論”中有一段“治家”也給我留下深刻印象。“居家有二語曰:惟恕則情平,惟儉則足用。”意思是關於治家有兩句格言:“只有寬容才能心情平和,只有節儉家用才能富足。”一家人要有寬恕的心胸,要有樂觀的人生態度,對家人和藹可親,這樣才能使全家人心平氣和,和睦相處,能夠勤儉持家,精打細算,才能使全家人過上富足生活。家和萬事興、儉以養德說的也是這個道理。其實不論對家人還是對外人都要心平氣和、求同存異。另外,儉樸了就不會鋪張浪費,生活自然就會富足。

讀完之後,我認爲本書總的思想也是中國幾千年傳承下來的爲人處世的精髓,即清白做人、與人爲善、有道德自律、寵辱不驚、做一個內心安寧之人。

讀《菜根譚》有感10

“欲路上事,毋樂其便而姑爲染指,一染指便深入萬仞;理路上事,毋憚其難而稍爲退步,一退步便遠隔千山。”

看到這兒,我想到了一個故事——

有兩位很要好的人一起到遙遠的聖山朝聖,發誓不達聖山,絕不返家。走到一個路口時,他們遇見了一位白髮年長之人,他告訴他們:“你們已走了半個多月,如今也只剩下十天的腳程,但非常遺憾,在這我就要和你們分開了,我可以完成你們的願望,只要你們當中一個人先許願他的願望可以馬上實現,而第二個人,就可以得到那願望的兩倍。”此時,兩人心中都在想:這太棒國,我可得好好想清楚到底要什麼。但我先不要講,那麼我就有雙倍禮物了。兩人“客套”了一番後,兩人開始打架了。突然空中迴盪着響亮的一聲:“我希望——我的一隻眼睛——瞎掉!”而另一個人的兩隻眼睛立刻瞎掉了!

這個故事中的兩個人下場多麼可悲,而導致他們悲慘結局的就是他們心中的那種揮之不去的慾望。

其實,人人都有慾望,都想過美滿幸福的生活,這是人之常情。慾望與生俱來,人人皆有。但是若把這種慾望變成無止境的貪婪時,那我們便成了慾望的奴隸,世人爲何不安心,更多的是人放縱慾望。

貪婪是幸福的大敵,要想真正獲得幸福,就要學會淡定,學會知足。正是因爲貪婪,許多本該有的美好事物煙消雲散。人須時刻警惕自己慾望的煩擾,免得被它侵蝕,淪爲不能準確認識自身的傻瓜。

面對誘惑,需要保持堅定的心志。如果貪得無厭,就會帶來無盡的壓力、痛苦不安,甚至毀滅自己。《猛虎行》有云:“渴不飲盜泉水,熱不息惡木蔭。”講的就是在慾望面前的一種淡定和沉靜。

慾望對於衆人而言是不懈追求的動力,成就了“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的箴言;也詮釋了“有了千田想萬田,當了皇帝想成仙”“人心不足蛇吞象”人性弱點。故而我們應當常懷“有木石心,具雲水趣”之心。

讀《菜根譚》有感11

“量寬福厚 器小祿薄”這一則,書中是這樣解釋的:心地仁慈的人,胸懷寬闊舒暢,所以能享長久的福分,因此事事都顯得寬宏暢達;心胸狹窄的人,由於眼光短淺,所以得到的是短暫的利祿,因此事事都顯得緊迫倉促。讀到這裏,我不由想起那些流芳百世的人物,哪一個不是胸懷大量的?

想那司馬遷,他可以忍辱負重,在受過殘酷的宮刑後,還在監獄裏堅持寫史記,完成了我國最偉大的、完整的歷史記錄篇,如果他那時,如果他那時受完宮刑後,一時想不開,氣量小,上吊自殺的話,那就少了一個偉大的人。

回想現在,我們不能因爲一點小小的蠅頭小利,就鬧到自相殘殺,那真是太不值了,我們的胸襟再開闊一點,就少了好多不愉快的事了,也很少會有矛盾,大家都會高興。

以後,我再也不會爲了一塊糖,一塊雪糕,和弟弟妹妹吵得不可開交。我要學會大度,學會謙讓。

退一步,海闊天空!

讀《菜根譚》有感12

“菜根”一詞出自北宋學者汪信民的一句“咬得菜根,百事可做”,意思是一個人只要能適應清貧艱苦的生活,以後無論做什麼事,都會有所成就。明代洪應明先生以“菜根”爲本書命名,大概意謂“人的才智和修養只有經過艱苦磨練才能獲得”,以“心安茅屋穩,性定菜根香”爲中心思想, 在簡單質樸中體現樸素的智慧,在親切含蓄中體現人生哲理。

“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這句話取自《菜根譚》體道篇,也是我們在曾經作文中經常引用的一句話。在應該盛開的時刻,花兒自然而然地綻放;在應該衰敗的時刻,花兒自然而然地凋落。在應該伸展的時候,花朵自然而然地肆意舒展着輕盈的身軀;在應該蜷縮的時候,雲朵自然而然地收斂起身形。花兒和雲朵不爲外界所負累,有着隨意自然和愜意自由。但是,世人恐怕很難達到這種自由暢快的境界,因爲世人擁有花兒和雲朵所沒有的心念,不僅被外界事物所纏縛,會在意他人的想法和意見,會在乎名利得失,還會被自身的各種想法和情緒所困擾。若想像花兒和雲朵一般自由地生活,我們就不能在意所謂的寵辱得失,而是要寵辱不驚、去留無意,培養自己豁達自在的胸襟和淡然平和的心態。世事雖然紛繁複雜,但是,只要我們保持一顆明朗豁達的心,認清人生其實是一場必經的旅途,花開花落、雲捲雲舒,笑看人生。

“無事常如有事時提防,纔可以彌意外之變;有事常如無事時鎮定,方可以消局中之危。”這是我在讀《菜根譚》時最有感觸的一句話。“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古代先賢們都追求“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的修養境界,而有了這種境界,便可以遇事泰然處之。沉着、理智是一種優良的心理素質和修養境界,它意味着一個人在認知活動及實踐活動中,不受喜怒哀樂情緒的影響,而我們現在需要的正是這種品質,在任何時候都能保持鎮定自若、頭腦冷靜,遇事不慌、處變不驚。

培根曾說:“歷史使人明智,詩歌使人智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邏輯修辭使人善辯。”而我想說,《菜根譚》使我遍歷山河,覺得人間值得!

讀《菜根譚》有感13

《菜根譚》第201篇說:“儉,美德也,過則爲鏗吝,爲鄙嗇,反傷雅道。讓,諮性行也,過則爲足恭,爲曲謹,多出機心。

上文的意思是說:勤儉本是一種美德,但是如果過於節儉就會成爲行爲鄙下吝嗇的守財奴。謙讓也是一種美德,但是如果過於謙讓,就會給人一種好用心機的感覺。

生活中有很多人就是這樣的。吝嗇者比如葛朗臺,吝嗇之態,無人能及。影射出的不是他高尚的品德,而是他鄙下的靈魂,爲了錢財失去了妻子女兒乃至他做人的資格。假謙的就更多了,有時自己甚至就不知不覺

也成了個假謙者。過於謙讓者看似謙虛,實則給人一種虛僞的覺,比如有人稱讚我“你真能幹”

“哪裏哪裏”

“不用謙虛”

“真的沒什麼啦”

“……”其實我的謙讓是想讓別人多稱讚幾句哦!^_^

我覺得在這方面西方人比較直率,當然,這也不是說中國人比外國人虛僞,只是因爲在幾千年的傳統中中國人在這個方面已經習慣含蓄,不外漏,所謂的韜晦吧!

隨着社會的發展,中國與世界的融合,我們的思想觀念也開始發生了變化,人們開始有了一種坦誠事實,公平競爭的意識。

孔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所以爲人不要過於吝嗇和諂媚,只要生活上處事妥當,不大手大腳,爲人保持不亢不卑,就是最佳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