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吶喊》讀後感【必備15篇】

《吶喊》讀後感【必備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8W 次

讀完一本書以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吶喊》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吶喊》讀後感【必備15篇】

《吶喊》讀後感1

臺灣作家林清玄當年做記者時,曾經報道了一個小偷作案手法非常細膩,犯案上千起,第一次被捉到。他在文章的最後,情不自禁地感嘆:“像心思如此細密、手法那麼靈巧、風格這樣一來獨特的小偷,又是那麼斯文有氣質,如果不做小偷,做任何一行都會有成就的吧!”

沒想到,他20年前無心寫下的這句話,卻影響了一個青年的.一生。如今,當年的小偷已經是臺灣幾家羊肉爐店的大老闆了!在一次懈逅中,這位老闆誠摯地對林清玄說:“林先生寫的那篇特稿,打破了我生活的盲點,使我想,爲什麼除了做小偷,我沒有想過做正當事呢?”從此,他脫胎換骨,重新做人。

回頭想想,如果沒有林清玄當年對小偷的“欣賞”和企盼,恐怕也就不會有他今天的事業和成就。不難看出,欣賞對人生是多麼重要啊!

欣賞,是一種理解和溝通,也包含了信任和肯定;欣賞,也是一種激勵和引導,可以使人揚長避短,更健康地成長和進步。其實,社會上的每一個人都渴望別人的欣賞,同樣,每一個人也應該學會去欣賞別人。學會欣賞,是一種愛。人與人之間,在相互欣賞之中,世界才能充滿愛!

……

《吶喊》讀後感2

在七月的月底,我讀完了《吶喊》,《吶喊》這部小說集讓我感觸頗深。《吶喊》這部小說集的作者是魯迅,整部小說集批判了當時的社會。魯迅先生以筆桿子爲武器,充分發揮了“炮筒子”的巨大威力。

其中有幾篇小說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一篇要數《狂人日記》了。《狂人日記》以一個瘋子口吻來批判吃人的社會,揭露了隱藏在封建社會表層下面的“吃人”本質,小說中人人都想吃人,這個瘋子的親戚、大街上的人都想吃他。《狂人日記》寫的`讓人讀着就生起對吃人的人的憎恨之心,使人翻身醒悟。

其次就要數《孔乙己》了。在魯鎮,有一個叫孔乙己的封建社會沒落知識分子,好吃懶做,穿着已經破舊的不行了的長衫,以前他有一個習慣就是每隔一段時間,就要到咸亨酒店要一壺酒、一盤小菜。現在他已經破落了,但他還保持着以前的習慣。後來,他的小菜只能是最便宜的茴香豆了。再後來,他連茴香豆都吃不起了,並且只能站在櫃檯邊喝酒了。我們不能像是孔乙己一樣,好吃懶做。

《吶喊》讀後感3

狂人日記——魯迅寫於1918年4月,是中國現代文學史第一篇真正的現代白話小說。他具體的反映了”封建制度“的殘酷,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弊害,魯迅以其長期對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中國的'深刻觀察發出了震聾發聵的吶喊:封建主義吃人。是一座里程碑,開創了中國新文學的革命現實主義傳統。

從整片的文章來看,我們首先看到的是狂人臆想的世界,他對別人充滿了猜疑和害怕,總認爲別人會害他。在他被治癒後看到了世界的真相併且醒悟到傳統殺人,人們無法容納他的清醒而對他再一次的加以迫害,致使他重新屈服在惡勢力權下,與他們同流合污。當時的社會對人的迫害是如此的深,魯迅作爲新文化運動的主將,他意識到了封建制度的可怕,不但使人發狂,也可以把人吃掉,已經沒有了真正的仁義道德。人與人之間只是猜疑,提防,殘殺,成爲一種難以扼制的惡性循環。因此魯迅在絕望中以狂人的口吻吶喊,呻吟,“救救孩子…”的絕望之音,讓人去關注社會。

《吶喊》讀後感4

最近,我向姐姐借了幾本書,其中有魯迅先生的一部書——《吶喊》。

這本書裏有一個個感人的故事。其中有這麼一個故事:講述了一個沒有考上秀才的讀書人的悲劇遭遇。主人公孔乙己是一個心地善良的人,但他在封建科舉制度的.毒害下,除了滿口“之乎者也”之外,一無所能,窮途潦倒,成了人們口中取笑的“話柄”。

還好,他有一手好字,可以爲一些大戶人家抄抄書,混一碗飯吃。可惜,他卻有個好吃懶做的壞脾氣,不到幾天,便拿着筆墨紙硯失蹤了。這樣一連幾次,叫他去抄書的人便沒有了。

孔乙己實在沒法子了,免不了偶而去做一些小偷小摸的事。日久天長,終於有一天,他被打斷了腿。在生活的折磨下,默默地死去了。

讀完這個故事,我不禁流下了眼淚。他的一生竟如此悲哀。他這麼窮 ,還這麼用心去讀書,考秀才,而現在有些孩子家裏卻很富裕,爲什麼只會貪玩,而不去認真對待學習呢?

同學們,我只想對你們說:“認真上好每一堂課很重要。好好學習,好好珍惜美好的時光吧!”

《吶喊》讀後感5

魯迅先生“哀其不幸,怒其不爭”貫穿《吶喊》中的所有作品,對封建制度及封建禮教進行極其深刻的揭露、批判是《吶喊》最爲鮮明的思想主題。首篇《狂人日記》,通過狂人的敘述,揭示中國社會幾千年的文明史實質上是一部吃人的歷史;而所謂的“仁義道德”其本質是吃人。

在揭示出吃人本質的同時,作者還揭示這一吃人本質對人民羣衆毒害之深,如《藥》中的華老栓、《故鄉》中的閏土、《孔乙己》中的孔乙己、《明天》中的單四嫂子等。

小說在描寫封建勢力、封建禮教對人民壓迫奴役所造成的一系列悲劇時,既暴露了封建制度、封建社會所造成的人民物質上的“病苦”,更重視揭露人們精神上的“病苦”,以警醒“不幸的人們”起來打破封建思想道德的禁錮。魯迅先生用幽默風趣的'語言,憤怒而又帶鼓勵的語氣,激勵當時的中國人,表現了魯迅先生急切的希望沉睡中的巨龍——中國,早日甦醒。

《吶喊》讀後感6

《吶喊紅寶石》的主人公是達拉斯和佛羅里達雙胞胎兄妹,以前每個領養他們的人不到三天就把他們“退貨”了,而且有些人把他們當成奴僕。諦樂和賽蕊的領養,使他們有了很大的變化,他們必須學會愛。

我最喜歡諦樂和賽蕊發明的特別食譜,有“不再做孤兒蛋糕”,“不再想孩子滷肉”,“心臟病復原點心”,“歡迎回家燻肉”......這對老夫妻自己的孩子走了,他們常常自我安慰,這一點令我很佩服。他們領養了達拉斯和佛羅里達這對可憐的孩子,想讓他們過上幸福的`生活。起初,佛羅里達和達拉斯認爲諦樂和賽蕊是瘋子,但經過一場生死之後,他們改變了。這個和我的一段經歷有點兒像:起初,我很討厭吃藕,媽媽建議我多吃一點兒,我也不知道是有意的還是無意的,夾了一片藕,覺得味道不錯,就又夾了幾片,後來我就喜歡上了 吃藕,把吃藕當成了一種樂趣。

每個人都要學會面對現實,還要學會愛。

《吶喊》讀後感7

汨羅江畔的長堤上,人羣還沒有散去,望着滾滾滔滔的江水,望着來來回回的漁船,望着那隨水時沉時浮的腰帶,望着那赫赫然血淋淋的八個大字,衆人憤怒地仰天狂嘯,一聲吶喊,驚天動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汨羅江畔的沉沙港口,一株古老的銀杏樹,黯然地投下一片綠蔭樹下有塊赭黃色的岩石,周圍長着綠茵茵的芳草,踩在腳下毛茸茸的.,甚是舒服!

屈原神志恍惚,如癡如醉地走過來,嘴裏一會兒漫罵,一會兒詛咒,一會兒控訴,一會兒抽泣聽不清他在說些什麼他頭髮蓬亂,面容瘦削,額骨高高隆起,眼圈深深地凹進去,只有一雙佈滿血絲的眼睛依舊睜得圓圓的,要把世間的人全都看透!

屈原咆哮着,怒吼着,情緒爆發得近乎發狂他胸中彷彿有團怒火在燃燒,不吐出來回把他少燒死他要想火山爆發那樣把那團怒火宣泄出來,把污穢齷齪的東西燒個罄盡,把老百姓心中的明燈點燃他張開雙臂,甩動長髮,滿腔憤怒如激流傾瀉,他像一頭髮怒的獅子,撕心裂肺地扯開嗓子,對蒼天狂嘯!

《吶喊》讀後感8

《吶喊》小說集是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政治家魯迅先生的作品。讀過那麼多的文學作品,《吶喊》文集卻讓人讀過後蕩迴腸,久久不能忘懷。《狂人日記》,“瘋言瘋語”可所說的卻未必不是真話。那本寫滿“吃人”的日記,是社會的真實寫照。恐怖的封建壓迫,不留情地扭曲了—條條靈魂;在仁義道德的面具下掩蓋的是吃人的本質。狂人說:“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救救孩子!”在那樣的吃人社會裏,人亦或是明哲保身,亦或是當一個吃人者,在哪裏還有純白的靈魂?那是發自內心的狂呼。

任一個被壓迫,被禮教呀得喘不過氣的人都會自然而然的發出這樣的吶喊。可是,最爲可悲的是,在封建禮教的壓迫與束縛下,人們卻沒有勇氣發出這樣的`吶喊!狂人是幸福的,因爲他的瘋,使他擺脫了封建禮教的對心靈的摧殘和壓迫,也只有瘋子纔有權利擁有純淨的靈魂,希望這社會都是瘋子!科舉制度,八股取士,幾千年來抹殺了多少有識之士,磨去多少個性的棱角,它所塑造的是無數條沒有思想的,之乎者也的封建傀儡。多少人爲了那四書五經竭盡了—生所能多少英雄豪傑爲了功名盡折腰。

《吶喊》讀後感9

今天,我讀了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吶喊》,裏面的故事深深的吸引住我。

書中寫了魯迅小時候與年輕時的見聞。我喜歡的其中兩篇就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和《故鄉》。兩篇都寫了魯迅先生對童年時的回憶,有喜有憂,令人回味無窮。

這本書很好,讓我們見到原來世界的腐敗:阿q的愚昧,童年的.回憶,祥林嫂的可憐。

魯迅先生原名周樹人,他原本是在日本做醫生的,他想爲人們治療疾病,但有一天他從電影上看到中國人被俄國兵抓去做探路人,被日本人抓去並刺殺,而一旁的中國人卻袖手旁觀時,他才明白過來學醫雖然能治病,但改變不了人們的思想。於是他放棄學醫,開始寫作。他敢罵,罵那黑暗的舊社會是多麼的腐敗讓我們看到魯迅先生的愛憎分明。

這讓我想起了中國以往的恥辱:被敵寇逼着在條約上簽字;讓他們燒殺掠搶,還留下了慘不忍睹的大屠殺!"康梁"的反抗被可恥的清政府攔住,一個個像綁在樹上的人一樣無法回擊。這就是我們的恥辱啊!

魯迅先生以筆做劍,刺穿了黑暗的舊社會讓人們感受到光明。如今我們的生活如此美好,全是這些革命人士用鮮血換來的啊!我們要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讓祖國更加繁榮,更加強大!

《吶喊》讀後感10

我深刻的感受到了魯迅的感情,從荷中,我看到了世人的愚昧無知,他們用鮮血澆灌饅頭,卻以它爲神聖的東西,爲了治病,不惜用他人的鮮血,多麼令人髮指;從狂人日記裏,我看到的是一副又一副的險惡的心腸,人們生活在吃人的世界,每個人都如同野獸一般,虎視眈眈,看到的盡是舊社會的'麻木不仁,殘忍無情。

從阿Q正傳中,我看到一個墮落的可憐的人兒,即自欺欺人地把自己當爺爺,別人是孫子,被人打到吐血,卻不知悔改,雖然後來穿的衣冠楚楚,大搖大擺,卻是當賊頭偷別人錢得到的,多麼令人嘆息,無奈;在孔乙己中,我看到一個墮落的書生,被封建科舉殘害得如此可悲、可嘆、可憐又可恨,他的迂腐,自命清高以及自高自大成爲他最終的失敗的原因。

但是在另一方面,我做產生對他的同情,但也有善良,誠實的一面,但已經被封建科舉制磨得面目全非了,在太多的故事都在我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不僅是對過去的瞭解,更是一種教育,一種教訓。

《吶喊》讀後感11

《吶喊》是魯迅先生自《狂人日記》後的第二本經典小說集,它是中國的名著,同樣也是世界的名著,這本書中有些文章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例如有《故鄉》,《藥》,《孔乙己》等等魯迅先生的名作。

《孔乙己》中那個因爲家境貧困好吃懶做,無所事事,社會層次低而又嚮往社會上流階級的生活的孔乙己,從孔乙己在澡堂是人們取笑的話題,在生活中他常常以偷爲職業,在最後因爲偷了有錢人的書後被打折了腿,最後還是默默地離開了人世。

《故鄉》中那個見什麼人說什麼話的“豆腐西施”,還有和劇中主人公從小玩在一起的那西瓜地上銀項圈的'小英雄閏土見到老爺時歡喜而又淒涼的神情,從而體現了當時人民的麻木,在受到封建勢力壓迫和打擊下的情形。

當然,在《吶喊》這本書中,像這樣的文章還有許許多多,魯迅先生寫這些文章是爲了讓當時的中國人民看了以後,能夠清醒過來,魯迅先生用幽默而又帶有諷刺意味的語言,憤怒而又帶有鼓勵的語氣,激勵着當時半夢半醒的中國人,用帶有指責和批評的語言,說明當時社會的黑暗,表現了魯迅先生急切的希望沉睡中的巨龍_中國,早日甦醒,重整我中華雄威!

《吶喊》讀後感12

《吶喊》是魯迅先生自《狂人日記》後的第二本經典小說集。它是中國的名著。同樣也是世界的名著,這本書中有些文章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例如有《故鄉》等等魯迅先生的名作。

在《孔乙己》中那個因爲家境貧困好吃懶做,無所事事,社會層次低而又嚮往社會上流階級的生活的孔乙己,從孔乙己在澡堂是人們取笑的話題,在生活中他常常以偷爲職業。在最後因爲偷了有錢人的書後被打折了腿,最後還是離開了人世。

《故鄉》中那個見什麼人說什麼話的“豆腐西施”。還有和劇中主人公從小玩在一起的那西瓜地上銀項圈的小英雄閏土見到老爺時歡喜而又淒涼的神情,從而體現了當時人民的麻木,在受到封建勢力壓迫和打擊下的情形。當然,有許許多多,魯迅先生寫這些文章是爲了讓當時的中國人民看了以後。能夠清醒過來。魯迅先生用幽默而又帶有諷刺意味的'語言,憤怒而又帶有鼓勵的語氣,激勵着當時半夢半醒的中國人,用帶有指責和批評的語言,說明當時社會的黑暗,表現了魯迅先生急切的希望沉睡中的巨龍——中國,早日甦醒,重整我中華雄威!

《吶喊》讀後感13

魯迅先生是如此獨特,如此博大,如此值得讓我們這些後輩敬佩、模仿。所以,魯迅先生名作也非常值得我們去閱讀。魯迅先生在《吶喊》中用“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八個字來概括了那時中國人民,以及對他們憐惜和悲傷。

《阿Q正傳》中阿Q,由於受剝削受壓迫而要求革命,但又因爲受愚弄受毒害而落後,不能真正覺悟,最後還是被迫害致死。阿Q是舊中國未莊一個貧苦農民。在未莊,阿Q連姓趙權利都沒有,所以被人叫着阿Q。他是勤勞,專做短工,但窮得只有一條“萬不可脫”褲子;他是弱者,受了欺負卻又欺負比他更弱小小D;他捱了打,常用“兒子打老子”話來安慰自己,在精神上求得勝利。野蠻壓迫剝削使他貧窮無奈,深重愚弄毒害更使他愚昧麻木。從他深惡革命到“神往”革命,都表現他對革命對象,革命目等認識都是極其模糊,是小農經濟閉塞短淺心態。他革命行動是去靜修庵裏胡鬧。當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時,他恨假洋鬼子,卻又恨起造反來了,這些都是阿Q想革命卻又愚昧不覺悟表現。

今天,我也要學學魯迅先喊:同學們!讓我們繼承祖先們深厚優良文化傳統,接過建設精神文明大旗,努力學習,爲發揚祖國文明而奮鬥!

《吶喊》讀後感14

“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這句話出自魯迅的《吶喊》。讀完這本書,我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忘懷。

《吶喊》是魯迅先生寫的一部小說集文章,篇篇都是經典之作。每一句話,每一個詞,每一個字都寫滿了對黑暗社會的控訴和對整個社會的吶喊。在魯迅先生的筆下,每個人物都有血有肉。

我最喜歡的就是《阿Q正傳》這篇文章了。這裏有九個章節,個個十分精彩,《阿Q正傳》向人們展現了辛亥革命前後一個畸形社會以及畸形人物的真面貌,阿Q的性格複雜,他是一個質樸而又愚蠢的人,代表了那個時代典型的中國農民,但是阿Q也有着中國農民自私自利的缺點,整天自輕自賤,卻又狂妄自大,自我麻痹來欺騙自己的行爲。

他是弱者,經常被人欺負,他是經常捱打的'人,常常用“兒子打老子”的話來滿足自己,在精神上得到勝利,在這裏面有一種辦法,叫精神勝利法,這是每個中國人經常犯的一個錯誤。魯迅先生說,阿Q是現代中國人的靈魂,《吶喊》這篇文章,引人深思,讓我久久不能忘懷,那有力的語氣抨擊當時社會的黑暗,體現了魯迅對國之責任感和對國家的熱愛之情。這就是所謂的《吶喊》。在彷徨中“吶喊”,在成長中讓自己知足,更加明辨是非。

《吶喊》讀後感15

《吶喊》一書中,魯迅先生經過對“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的描述,揭示了種種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對封建制度及腐朽的傳統觀念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徹底的否定,表現出對民族生存的濃重的憂患意識和對社會變革的強烈渴望。

《吶喊》是新文化運動的一面旗幟,而作品中的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不僅僅標誌了現代文學小說的構成,更是對封建吃人禮教投出的.第一把利劍。魯迅經過一個病人癲狂的語言,把一個血淋淋的人肉筵席展此刻人們面前。滿眼的“吃人”二字使“狂人”永遠處在擔心與焦慮之中,是那樣的孤獨與無助。而以“哥哥”“趙貴翁”爲代表的人物正是封建禮教吃人的根源所在,魯迅先生對狂人充滿了同情,從而發出了“救救孩子”的吶喊,僅有推翻和摧毀吃人的封建禮教,才能真正救出孩子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