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史記項羽本紀讀後感(通用10篇)

史記項羽本紀讀後感(通用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1W 次

《項羽本紀》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創作的一篇文言文,收錄於《史記》中第七卷,是關於楚霸王項羽的本紀,它記錄了秦末項羽光輝壯烈的一生。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史記項羽本紀讀後感(通用10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史記項羽本紀讀後感(通用10篇)

  史記項羽本紀讀後感1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羽面對四面楚歌而發出的感慨。他似乎在千年之前便已沉睡,他的靈魂在時間中得到永恆,他化爲江東子弟心中亙古不變的傳說。

項羽自小就胸懷大志,“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在秦皇出巡時,項羽曰:“彼可取而代也!”,他英勇善戰,最後兵敗,在烏江自刎。項羽力能扛鼎,才氣過人。羽之神勇,千古無二,他是中華數千年曆史上最爲勇猛的將領啊!他不懂反思自己過錯,在烏江自刎時卻說:“天亡我,非我用兵之罪也。”,我承認他不是舉賢用能的大人物,比不上劉邦也敗給劉邦,但是我卻對項羽非常喜歡的,我想說他是一位英雄。

烏江自刎,項羽拋開了屬於他的一切——天下、美人、駿馬,戰神一般的人便如此躺在烏江岸邊,他的血流進烏江,讓這江水有了靈魂,江水的咆哮、掀起的白濤,衝去了夕陽下的最後殘戈……夕陽爲了尊嚴,也許是生無可戀,死亦當鬼雄。他是這麼的直率啊,他也是一個用心專一的好男人。他沒有劉邦的陰險奸詐。他善良,給予多次劉邦逃生的機會,他驍勇善戰,以3萬人打贏了幾十萬大軍(史稱“鉅鹿之戰”)。

我們雖無項羽“力拔山兮氣蓋勢”的氣勢,但我們面對艱難險阻,必須有着一份自信與堅強。項羽在垓下之戰以一敵百,他已經勝利了,因爲他的勇敢已經在心底是一份莫大的勝利。我們面對着紙上談兵,更應該給自己更充足的信心,懷着更大的目標前進。如同項羽,我們可以在孤身作戰時不畏懼不退縮;如同項羽,我們可以在面對自己最愛的親人朋友時認真對待不欺騙;如同項羽,我們可以在學習方面賽出另一種風采。

項羽,我喜歡你。你是李清照眼裏“生當作人傑,死亦爲鬼雄”的英雄好漢,你是每個人心中渴望擁有“霸王別姬”的愛情故事的男主角,你是歷史上最令人佩服的將士。雖以失敗告終,項羽他卻永遠在心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印痕。

  史記項羽本紀讀後感2

是誰剎破這黯黯的黑夜,吹響了江東的號角?是誰破釜沉舟的決心,砸碎了秦關的城門?又是誰在烏江末路的悲壯中,演繹了一場千年絕美的霸王別姬呢?是男人就要恩怨分明,你是堂堂的大丈夫。是男人更需要兒女情長,你彈劍做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姬虞姬奈若何?”一出《霸王別姬》,唱斷了多少人的柔腸?你就像一顆亮得刺眼的流星,劃過歷史的天空,在極度輝煌過後,是毀滅。異於尋常的流星,你的毀滅是驚天動地的,留給後人的,是一聲聲的嘆息。

項羽,一個貴族世家的後裔,一個英勇善戰的英雄,率軍攻秦,盡顯男兒本色。劉邦,一個平庸之輩,好酒色,無膽略,然而卻在楚漢戰爭中戰勝了你。結果是這麼得令人出乎意料,讓人不得不回首深思。其實劉邦和你各自有着自己的優點與不足,就好像一對瑕玉一樣。你有着英雄的氣魄,但你卻無法冷靜地面對挫折,亂殺無辜。劉邦有着過人的肚量,但他卻不能率兵打仗。一個兄弟情義,一個背信離義。

在歷史的舞臺上,不同的抉擇決定了不同的命運。誰能夠在確定的時間,做出正確的選擇,誰就能避免失敗,從而取得成功。一場千年的等待,是你打破了這暗世的哀鳴,是你揚起楚江東的旗幟,多少江東子弟爲你出生入死,爲了你謳歌傳頌,殺殷通太守,是你揮就的號角,定陶之戰是你悲痛的傷痕,但你又絕不言棄,力拔山兮氣蓋世的你又拿起你的龍盤虎戟,披上你烏金的鎧甲,衝向硝煙漫漫的戰場。在那個時代,你是神話般的英雄!你那異於常人的雙瞳,你那驚破敵膽的怒喝,你的烏騅,你的霸王槍當劉邦與你獲得了推翻王朝的勝利時,劉邦聽從大臣的建議,不殺子嬰、約法三章,不受搞賞、秋毫無犯,而且退出秦王宮、還軍霸上。但與之相反的你卻不聽善言,殺子嬰、燒宮室、屠咸陽,曹無傷被誅,讓人不禁爲你嘆息,試問天下誰敢助項羽的楚國?可你也是一個有着矛盾並非完美的一個人,你可以屠城,可以殺人不眨眼,卻在鴻門宴上下不了殺手,即使范增暗示了無數遍。如果說你的濫殺無辜使你失去了人心,那麼在鴻門宴放走了劉邦就是你不明是非,不分敵我而犯下的又一重大錯誤。還記得在你受圍攻時,你在面對正在追擊你的故人呂馬童時,竟最終自刎以給呂馬童一個人情。在我看來,你的這一刎,的確彰顯了你過人的豪氣,讓後人更是爲之而敬仰,但我們也從中看到了你的無奈和不自信。當然做人應當講義氣,但義氣不能代替原則!作爲一個君王,一個領袖,應當以大局爲重,以國家的利益爲重,不能失去應有的立場和堅定果斷的明辨能力。與之相比,劉邦雖然也好不到哪去,但我要說劉邦卻正好好在你的通達和靈動的智慧上他雖然沒有過人的武藝,卻能充分利用別人的能力,以最終做到在關鍵時刻做出正確的選擇。你的敗,在於你不懂權謀,太重承諾,太重義氣,太崇尚暴力!

你也是幸運的,你有着一批忠心追隨的部下,爲你死戰到底,與你共生死;你有着一個真正愛你,真正懂你的女人,在彭城之戰中,她陪着你度過不眠的夜晚,在四面楚歌裏,她爲你擔憂,然而最後卻在烏江江畔的暖帳紅燭之下與你一起演繹了霸王別姬的千古絕唱。烏江流水,留下了你的遺憾,也讓我有了複雜微妙的感受,不知道是感動多於惋惜,亦或是惋惜多於感動,總覺得他不該如此消亡。

歷史在交替中消逝長流,金戈鐵馬,一曲終了。掩卷而思,不覺悠然神往。

  史記項羽本紀讀後感3

漫步司馬遷《史記》的歷史長廊,我不禁駐足《項羽本紀》,留戀項羽那“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豪邁,欣賞他“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執着。司馬遷爲我們展現瞭如此具有濃郁悲劇色彩的英雄人物——項羽。這樣就使我們看到了一個豐滿多姿、具有王者風範、灑脫而有血有肉的硬漢形象。

項羽從一個“不學”小兒,到一個普通的軍人、成爲反秦盟軍中高級將領乃至領導者,他意氣風發,勇不可拒;他蠻橫崇武,任性自我,他一步一步滑向自己和別人編織的圈套,走向死亡。

悲劇的發生,似乎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造成項羽的悲劇的原因很多,單從自身來講,他的性格造就了他一生坎坷乃至走向死亡的重要原因:

勇武,“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遂拔劍斬守頭”,“籍所殺者數十百人”,一出場就先聲奪人,好一個下馬威!鉅鹿之戰中項羽勇猛無敵,使旁觀諸侯的“莫敢縱兵”、“無不從惴恐”。一生中最激昂最快哉的東城快戰,項羽衝鋒陷陣、所向無敵,叫人瞠目結舌。

與勇武緊密相連的是粗豪。這在他年輕時的學習中就反映出來:他學文習字、學劍學兵法,均有始無終、淺嘗輒止、每每半途而廢,這也成爲他後來事業失敗的主觀因素;在日常言語中也有充分表現:觀看始皇出巡,他說:“彼可取而代也。”心裏怎樣想,嘴裏怎樣說,全無顧忌。這與劉邦形成鮮明對比。而劉邦見始皇出巡時的威風,慨嘆:“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婉轉含蓄,含而不露。

有勇無謀的項羽在戰場上叱吒風雲,所向披靡,可在政治鬥爭中卻一籌莫展。鴻門宴裏,項羽恨不能第二天便“擊破沛公軍”,氣概不可一世,但當項伯說以“不義”,劉邦又親自來謙恭道歉,他便已把怒氣拋在一邊,不假思索地說出曹無傷,使之成爲他粗豪性格的犧牲品。范增數次舉起玉催他下決心,項羽均默然不應。而當樊噲既有奉承又有不平的一席話說完後,他又“未有以應”,甚至當劉邦脫身而去,他仍未意識到這場鬥爭的嚴重性,並接受了張良所獻玉璧。從大怒到受璧,判若兩人。由於他勇而無謀,粗放直率,居功自傲,喜歡奉承,未“不義”的虛名束縛了手腳,因此優柔寡斷,中了劉邦、張良緩兵之計,失去了消滅對手的良機。

項羽既是戰場上奔突馳騁、所向無敵的勇士,又是政治鬥爭中的失敗者,可愛而又可悲,英雄而又充滿悲劇性。

只有用“哀其不幸,悲其驍勇”來總結英雄相遇的一生,假如能少些粗獷與固執,多些像韓信一樣的智慧和劉邦之流的圓滑,也許會有一個更加完美的歷史英雄——項羽,但是,悲劇終將是把人生中有價值的東西毀滅了給人看,悲劇便只是悲劇。

  史記項羽本紀讀後感4

翻看《項羽本紀》,不知怎麼,心中有一種感動。仿若穿越時空界限,將項羽的影投在了心中。依稀看見那個時代的殘血夕陽……

項羽有太多的遺憾,或者說本該成爲英雄的人卻無法成爲真正的英雄。但他在亂世中綻放了未有的光華,他的傳奇讓人覺得劉邦、韓信只能做亂世的配角。

在鉅鹿,面對秦軍,是他率領江東的子弟以少勝多,震懾諸侯,我彷彿看到了血染征衣的項羽揮戈於千軍萬馬,楚軍的吶喊響徹雲霄,看書從未有過這樣真實的感覺,不知是司馬遷傳神的筆抑或是那喊聲本存在於虛空之中。鉅鹿是他的一個起點,那時起,他註定是楚人的驕傲,“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誓言在項羽的振臂間得到應驗。

面對危難,置之死地而後生,不退縮終將成功,是項羽爲人們所立的榜樣。

四年的楚漢相爭在垓下之圍時本預言着傳奇的隕滅,但項羽卻在這終點又舞出了眩目的光華,只是這個終點註定成爲楚人的遺憾。霸王別姬不免英雄氣短,兒女情長,四面楚歌,重重之圍,項羽在諸侯的眼皮下率衆突圍,也只有項羽纔有這份膽氣。二十八騎的東城決戰,盡顯英雄霸氣,這是隻有他纔有的自負,只是一句“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卻沒有了“力拔山兮氣蓋世”所有的霸氣,若非如此,那一天的夕陽也必將是血染的。

烏江自刎,項羽拋開屬於他的一切——天下、美人、駿馬。戰神一般的人便如此躺在烏江岸邊,他的血流進烏江,讓這江水有了靈魂,江水的咆哮,掀起的白濤,衝去了夕陽下的最後的殘戈……

捨生取義是項羽離開亂世的方式,自負毀了一切是項羽留下的警示。

烏江流水,歷史在那裏留下最耀目的一筆,也留下項羽的遺憾,項羽讓我有了許多的感受,不知是感動多於惋惜亦或是惋惜多於感動,總認爲他不該如此消亡,他不該龍袍加身,九州方圓自在民心。他的身旁有熱血的江東子弟,有虞姬,有烏騅,他本可騎馬追風。他的自負讓人羨慕,但風中的低語卻訴說着自負所帶來的危難,項羽的死是歷史的遺憾,他未能有完美的結局,畢竟這不是故事,無法有善變的結局。項羽的血流入家鄉的水,這水的一旁是他曾經守護的地方,而他也將在這縈繞千年,不禁爲他嘆息,不禁責問歷史爲何選擇了劉邦,但我只是站在歷史長河的邊緣,無論這裏多麼洶涌,多麼絢爛,我都是一個過客,無法涉足去改變命運的輪跡,亂世的光華似乎就在瞬間,烏江流水已滔滔而去,只是未曾驚醒了沉睡的霸王。

安息至永生,是經歷了時間所遺留的,項羽似乎在千年之前便已沉睡,但他的靈魂在時間中得到永恆,他化爲江東子弟心中亙古的傳說。

一切已過,英雄也有江水這歸處,也許這是一種榮耀。長江邊李清照是否爲項羽嘆息,“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是否亦是多少人的感言?只因那亂世不滅的光華。

  史記項羽本紀讀後感5

司馬遷把項羽寫得如此強悍,歷來有兩個說法,一說是將漢高祖死敵寫進本紀,是發泄對漢武帝的不滿,二說是司馬遷由於身遭大不幸,強悍如項羽這樣的猛男,自然而然激起了太史公的崇拜。

要知道一個人的實力,就要看他對手的實力。所以把項羽寫強一點,不會影響漢高祖的光輝形象,反而通過這一點,更顯得高祖實力非凡,成爲九五之尊也是衆望所歸。

楚漢相爭,應該是中國歷史舞臺上第一次純智力與純武力爭奪天下。最後的結局,也證明了大腦遠勝於拳腳。

項羽用過的計,似乎只有一個“破釜沉舟”,但照我看來,與其說這是一條計,還不如說是項羽的率性而爲。韓信的“背水一戰”,那纔是計謀。只知屠城坑降卒的項羽,其謀略智慧,也許遠遠不及外黃城那個十三歲的孩子,更不要說深諳帝王之術的劉邦了。

劉邦和項羽,這兩個人,從道德角度很難說哪一個更好一點。一個是爲了天下可以置老子於不顧的流氓,一個是殺殺殺殺殺殺殺的西楚霸王。一個詐,一個暴,這兩個人,你會喜歡哪一個?更多人包括易安居士李清照卻對楚霸王更加青睞。“生當做人傑,死亦爲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一位婉約女子能寫出如此擲地有聲的詩句,不能不說楚霸王感染力之強。

項羽感染後人的,是他的悲劇美。征戰八年,一生經歷七十餘戰的武將,僅僅遭受了第一次失敗,卻徹底失去了一切。但這一敗,項羽敗得很瀟灑。當身邊僅餘二十八騎時,剛過而立之年的項羽似乎已經知了天命,“天亡我,非戰之罪”,這最後一戰,更要戰得漂亮,戰得從容。

於是,戰到烏江……

天下苦秦久矣。”當項羽和劉邦們都不再以農民起義領袖的身份廝殺時,他們是不是還記得這句曾經流傳以久的牢騷話。這句牢騷,陳涉吳廣說過,我想,項羽劉邦們一定也說過。當項羽在故人呂馬童面前自刎時,當劉邦登上帝位創下四百年漢家江山時,他們也許會感慨,天下終究不是天下人的天下。

  史記項羽本紀讀後感6

在中國歷史中,項羽無疑是個傳奇人物。他沒有尺寸的封地作爲根基,硬是憑藉自己的勇猛善戰,不出三年,就滅亡了秦朝。雖然最後天下還是落入劉邦手中,項羽的這份偉業也是“近古以來未嘗有也”。根據太史公描述的項羽的事蹟,他的成功與失敗可以從中找到原因。

成功首先需要的是建立目標。項羽小的時候,便有雄心壯志。他不學寫字不學劍法,認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他看到秦始皇出遊,不假思索地就說出“彼可取而代也”。項羽的霸氣是與生俱來的,他從小就有一統天下的志向,這也是他東征西伐、所向披靡的動力。

要打勝仗光靠雄心壯志是遠遠不夠的,項羽的勇猛果敢、堅決果斷是他成功的另一大原因。當面對強大的秦軍時,項羽做出了驚人的破釜沉舟的舉動,不給自己和士兵們留後路,於是楚軍無不以一當十,最終大破秦軍。當楚漢久久相持時,項羽對劉邦發出挑戰,項羽派出的壯士都被劉邦的神射手射死,但當西楚霸王親身上陣時,神射手被嚇得目不敢視,手不敢發。當四面楚歌,項羽已註定失敗時,他痛痛快快的打了最後一仗,他的隊伍殺死了近百個漢兵只損傷了兩名自己人,他自己一個單槍匹馬地就殺了數百個漢軍。如此的英勇與霸氣,不是一般人所能擁有的。擁有這樣的先天條件,也註定要成就一番大事。

然而,雖然他曾轟轟烈烈,曾所向披靡,最終也敗在了劉邦手下。這樣的結果也是有跡可循的。

驕傲自大是項羽顯著的性格特點,也是他的致命弱點。鴻門宴中,項羽不聽范增的再三勸說,不肯殺死劉邦,輕視了劉邦對自己的威脅,最後吃下了自己種的苦果。佔領了咸陽後,他不聽勸說,沒有藉助咸陽地勢得天獨厚的條件來建都稱霸,非要回到楚國,放逐義帝自立爲王,分封領地時又沒有公平公正,這樣也難怪王侯們會背叛他。太史公也評論道:項羽誇耀自己的戰功,只知道一意孤行而不吸取古代的經驗教訓,只想着成爲一代霸王,只想着用武力征伐經營天下,結果五年的時間,國滅人亡。相比之下,劉邦就謙卑寬厚得多。酈食去勸說劉邦時,劉邦因爲自己一開始的傲慢而賠禮道歉,後來獲得了酈食的幫助。對待張良、樊噲等忠臣,劉邦虛心聽取他們的謀略,凡事徵求他們意見。劉邦也說,重用了賢臣是自己得天下的原因,而項羽只有一個范增還不能用,所以最後被自己打敗。

在《秦始皇本紀》中有這樣一句話:“夫併兼者高詐力,安定者貴順權,此言取與守不同術也。”打仗需要的是武力制勝,這是項羽所擅長的。然而治理國家就得講究順應民心了,秦朝滅亡的這一個教訓,項羽卻沒有吸取借鑑。秦國的降兵軍心動搖時,項羽當晚就把他們二十幾萬人統統活埋;他佔領咸陽後,大肆燒殺擄掠;項羽稱霸後討伐叛亂的齊、趙國兩國時,一路上剷平城牆,燒燬房屋,對於一切降兵統統活埋。對於所佔領的地區,項羽大開殺戒,用屠殺的方式來佔領城池,這樣的做法是不可能得民心的,反而會引起百姓的極大恐懼從而孤注一擲地反抗。再對比一下劉邦的做法,在項羽死後,楚國紛紛投降,只有曲阜拒不投降。劉邦曾想發兵把它夷平,但想到曲阜的軍民這樣做是出於守禮儀,爲主死節,便派人拿着項羽的頭給曲阜人看,最終使他們投降。對於項家的人,劉邦也不殺,甚至分封了幾位對自己有功的項家人。

楚漢爭霸一直是中華歷史中一頁引人注目的篇章,通過太史公的記錄,我們可以從中瞭解到很多關於這兩位英雄人物的事蹟,領略他們爭奪天下時的風範。依我看來,項羽的作戰能力強於劉邦,但是綜合其他方面,勝利的天平還是傾向於劉邦。在太史公的筆下,重現了一位英勇威猛、有血有肉的西楚霸王,重現了一位悲劇英雄,他有無與倫比的霸氣,也會錯失良機、誤信他人。歷史選擇了劉邦,但也沒有忘記項羽,這樣一位特點鮮明的人物將永存於中華民族的記憶中。

  史記項羽本紀讀後感7

“生當做人傑,死亦爲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在中國歷史上有多少文人墨客爲楚霸王項羽留下了一首又一首悲壯詩篇。

項羽,名籍,字羽。是與孫武,韓信等人齊名的頂級名將之一。古人評價到“羽之神勇,千古無二”,其性情銳志霸猛,勇武氣概千古無匹。他的豪爽性情在歷史的長河中散發着獨特的光輝。

但是也有人說項羽太過婦人之仁,興趣行事過於天真。但我認爲着正是項王性情的具體體現。他如此的有愛有恨,有仁有義,纔有了他與虞姬悽美而又深切的愛情故事,纔有烏江自刎的悲壯情節,經歷戰爭無數,最終頓悟“楚漢相未決,丁壯苦軍旅,老弱罷轉漕。”所以毅然放棄了征戰。

項羽的性格的深層蘊含着對人性倫理的深刻關懷。其中著名的典故鴻門宴就是項羽人性倫理的最好體現。從深處看鴻門宴,它其實就是一場榮譽,權利和人性倫理的激烈鬥爭。而最終項羽遵從了他內心人性的選擇,雖然這導致了他最後在權利鬥爭中的失敗,但在人性上看,項羽一直都是贏家。他的內心,一直都激勵着我們一代又一代的炎黃子孫。可悲的是他這一代性情中人出生在了那個不太講人性的戰爭時代。他的`出生便註定了悲劇的發生,當然,缺乏政治遠見,剛愎自用,迷信武力也是悲劇發生的原因。

性格的缺陷,時代的境況。最終使其隕落。有了烏江自刎的悲劇,自刎的前一刻他曾到“此天亡我也,非戰之罪也。”

項王的悲劇不禁引發其我們對人性的深思。我們應不斷的汲取他人性格的優點,避其缺點。才能在不斷了歷史進程中,漸成軀殼。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的在當下的時代裏存活下來。

  史記項羽本紀讀後感8

說起項羽,那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在他24歲時舉起千斤大鼎,由此有了“力拔山兮氣蓋世”。通過鉅鹿之戰中的神勇表現,又有了“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但我想說的是項羽只適合當一個小卒,或者是一個百夫長。項羽的神猛,是毋庸置疑的,在當時秦軍是非常強大的,但是在鉅鹿之戰中,項羽憑藉幾萬楚兵與十幾萬秦軍對抗,結果打敗秦軍。殺蘇角,俘王離,涉間不降,自燒殺。而且項羽還憑此一戰留下了“破釜沉舟”這樣的成語。在那時,項羽的人氣大漲,有許多人都投奔他,在他的帶領下秦國很快就滅亡了。

以上都是項羽一生中最輝煌的戰績了,但我想說的是項羽太過魯莽,在鉅鹿之戰時,他直接進軍敵人的內部,可他卻沒想過,如果兩翼的敵軍包圍起來了,那麼項羽就會陷入萬劫不復的困境中。那麼他也只能戰死沙場了。當在“鴻門宴”那一個場景。項羽在軍事上的不足已經被暴露得很明顯了。在自己的勢力中有謀略家,而且還是對於自己比較親的親人---范增。但是項羽卻不聽自己的義父范增的意見,而是去聽信劉邦的謊言,這是很不明智的。應爲在當時,咸陽已破,劉邦的軍隊雖在霸上,但當劉邦的任何舉動有反常時,項羽就應該小心提防着劉邦啦,應爲在這時一般是有野心的侵略家現身奪權的時候了。所以項羽應該立即殺掉他,永除後患,不給劉邦任何可以活着出去的機會。再者說,父親是不可能會傷害自己的兒子的。但是項羽還是相信了自己所爲的兄弟。這表明了項羽的重義氣,同時也體現了項羽的單純。

總而言之,項羽只適合當一個小兵。他用他的勇氣,可以鼓舞我方的士氣,但是他的軍事謀略很差,如果有一個不小心就可能斷送幾千條生命,所以他不適合當一個謀略家,在軍事中,不是所有人都會上陣殺敵,但有時只他一人之力可破敵方十萬大軍,由此可見軍事策略的重要性。而且項羽也不是一個愛才之人。張良,韓信等當代名人從他的手中溜向了劉邦的手中,變成了劉邦的心腹,這是令人感覺非常惋惜的。

  史記項羽本紀讀後感9

在歷史的塵埃中,對於前人,人們的看法是迥異的,就像西楚的霸王——項羽。

項羽,是一個可歌可泣的英雄,在秦國的殘暴統治下,他做出了許多驚天動地的大事,也成就了他的光輝,當然,項羽的朋友劉邦,也是一位豪傑,但相比之下,我更喜歡項羽。

在“家天下”的時代,他勇於去推翻他的“主人”,因爲他,許多人崛起抗秦,以至於他以後有了一支幾十萬人的軍隊,浩浩蕩蕩地去討伐暴政的秦王,結果,他贏了,他的名聲也被世人所知,並被人們尊稱爲“西楚霸王”,如果他真的沒有本事的話,那麼何以得到這種殊榮?但是,大家也知道,這場戰爭的最後的勝利者是劉邦。

當然,對於劉邦的說法在歷史上也是各有千秋,雖然劉邦很聰明,很會召集人們,並且會善用他們,計謀也被他用得活靈活現,顯然,他是一位智者,但是,與劉邦相比,我更喜歡項羽,雖然項羽不懂去使用什麼計謀,但是,在爾虞我詐的封建時代,能出現這樣一個重情義的英雄,也是難能可貴的,在許多文獻,他的性格非常鮮明,鉅鹿之戰中的果斷、勇猛,鴻門宴中的仁義,當然他的性格也不是完美的,就像他不善於吸取他人建議,剛愎自用等是他致命的弱點,但這也體現了項羽不是神,他也有缺點,每個人本來就不可能是完美的,所以項羽就更加突出了身份,或許他當領導人是個錯誤,如果他當將軍的話也許更有他的用武之地,因爲他善於軍事,而政治上他比不上劉邦,也就註定了他的人生。

他的一生是成功而又失敗的,他,也折射出了一代英雄的性格。

  史記項羽本紀讀後感10

翻閱《史記》,滿滿的都是對司馬遷的敬佩。他用真實的歷史材料很成功的塑造出衆多性格鮮明的人物。他寫活了他筆下的每一個人物,也讓我們清楚地瞭解了歷史,認識了每一個時代中的英雄,看到英雄背後的故事。是我印象最爲深刻的是項羽。

司馬遷爲項羽寫了《項羽本紀》,而《項羽本紀》讓我在恍仿若穿越時空界限,隱隱約約看到了那個在亂世中血染戰衣卻依然揮戈兵器於千軍萬馬中的我眼中的英雄,那個本該成爲英雄卻無法成爲真正英雄的項羽。項羽一位推翻秦王朝的關鍵人物,同時也是楚、漢戰爭中最主要的人物之一。在他短暫的一生中:前期,他順應歷史潮流,以無與倫比的勇氣和過人的才氣,一步步走向事業巔峯,滅秦稱霸;後期,則恃一己之勇,企圖以武力征服天下,最後走向滅亡。

在《項羽本紀》中司馬遷選取項羽的一些重大事件,如:鉅鹿之戰、鴻門宴等,運用多種藝術表現手法,生動的展現了項羽的悲壯人生和複雜性格。司馬遷將項羽列入本紀,肯定了他的滅秦之功,確認了他在秦、楚之際的實際統治地位。

在鉅鹿,面對秦軍他率領江東子弟以少勝多,震懾諸侯,不知是司馬遷傳神的文字功底亦或是那場面之震懾,讓我在看書時有前所未有的真實感。鉅鹿,是項羽的一個起點,自那時開始,他註定是楚人的驕傲,"楚雖三戶,滅秦必楚。"的誓言在項羽的振臂見得到應驗。

在《項羽本紀》中我最喜歡的一幕是"鴻門宴".說的是劉邦和張良到鴻門拜見項羽,項羽在這兒款待了他們。范增幾次向項羽使眼色,可項羽並沒有理睬。沒辦法,范增只好讓項莊進去舞劍,乘機吧劉邦給殺了。張良看後,知道情況有變,馬上叫馭手告訴項羽,()劉邦假裝上廁所趁機逃走。正是這一次的放行,項羽註定與這江山失之交臂。項羽的桀驁不馴讓其孤注一擲,讓其呈匹夫之勇,讓其兵敗垓下。我不知道那些因其在鴻門宴中釋放了劉邦而唾你爲婦人之仁的人們,可是知道在狼煙四起的秦王朝中,他一聲巨吼扛起了天下蒼生悽楚目光的膽量。在這長城內外,他揮臂奮殺,在刀光劍影中劃出一道血色風光。在我眼中他就是英雄,坦坦蕩蕩,敗爲賊寇勝爲王。

四年的楚漢相爭在垓下之圍預言着傳奇的隕滅,但項羽卻在這終點又舞出了別樣的光華,只是這終點註定成爲楚人的遺憾。烏江自刎,項羽拋開屬於他的一切——天下、美人、駿馬,戰神一般的人便永遠的躺在烏江岸邊,他的血流入烏江,流入這家鄉的水中,這水的一旁便是他曾經守護的地方,是他宏圖開始的地方。他的鮮血讓着江水擁有了靈魂,江水的咆哮,掀起的白濤,衝去了夕陽下的最後的殘戈,而他也將在這縈繞千年……而這也使後世的我們就如李清照所說:"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看了《項羽本紀》不禁爲他嘆息,不禁責問歷史爲何選擇了劉邦,但我只是站在歷史的邊緣,無論歷史曾是有多麼洶涌、多麼燦爛,我都只是這茫茫千年歷史旁的看客,無法涉足去改變命運的軌跡。這亂世的光華似乎就在瞬間消逝,而烏江的流水也滔滔而涌去,捨生取義是他離開那亂世的方法。自負毀了一切,這也是項羽給大家留下的警示。他的死是歷史的遺憾,他沒有完美的結局,而這畢竟不是故事,無法有美好的結局讓人如願。一切已過,歷史不將會再現。項羽也有這烏江水歸處,也許這也是一種屬於他的榮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