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史記項羽本紀讀後感

史記項羽本紀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7W 次

導語:儒家對人才素質的要求。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也是《史記》所彰顯的主題之一。下面是語文迷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史記·項羽本紀》的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史記項羽本紀讀後感

  史記讀後感項羽本紀讀後感範文【1】

說起項羽,那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在他24歲時舉起千斤大鼎,由此有了“力拔山兮氣蓋世”。通過鉅鹿之戰中的神勇表現,又有了“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但我想說的是項羽只適合當一個小卒,或者是一個百夫長。項羽的神猛,是毋庸置疑的,在當時秦軍是非常強大的,但是在鉅鹿之戰中,項羽憑藉幾萬楚兵與十幾萬秦軍對抗,結果打敗秦軍。殺蘇角,俘王離,涉間不降,自燒殺。而且項羽還憑此一戰留下了“破釜沉舟”這樣的成語。在那時,項羽的人氣大漲,有許多人都投奔他,在他的帶領下秦國很快就滅亡了。

以上都是項羽一生中最輝煌的戰績了,但我想說的是項羽太過魯莽,在鉅鹿之戰時,他直接進軍敵人的內部,可他卻沒想過,如果兩翼的敵軍包圍起來了,那麼項羽就會陷入萬劫不復的困境中。那麼他也只能戰死沙場了。當在“鴻門宴”那一個場景。項羽在軍事上的不足已經被暴露得很明顯了。在自己的勢力中有謀略家,而且還是對於自己比較親的親人---范增。但是項羽卻不聽自己的義父范增的意見,而是去聽信劉邦的謊言,這是很不明智的。應爲在當時,咸陽已破,劉邦的軍隊雖在霸上,但當劉邦的任何舉動有反常時,項羽就應該小心提防着劉邦啦,應爲在這時一般是有野心的侵略家現身奪權的時候了。所以項羽應該立即殺掉他,永除後患,不給劉邦任何可以活着出去的機會。再者說,父親是不可能會傷害自己的兒子的。但是項羽還是相信了自己所爲的兄弟。這表明了項羽的重義氣,同時也體現了項羽的單純。

總而言之,項羽只適合當一個小兵。他用他的勇氣,可以鼓舞我方的士氣,但是他的軍事謀略很差,如果有一個不小心就可能斷送幾千條生命,所以他不適合當一個謀略家,在軍事中,不是所有人都會上陣殺敵,但有時只他一人之力可破敵方十萬大軍,由此可見軍事策略的重要性。而且項羽也不是一個愛才之人。張良,韓信等當代名人從他的手中溜向了劉邦的手中,變成了劉邦的心腹,這是令人感覺非常惋惜的。

  史記讀後感項羽本紀讀後感範文【2】

古話說得好,“成則爲王,敗則爲寇。”但這話用在項羽身上就好像不靈了。千年以來,雖衆說紛紜,但人們一直不得不承認他是真正的霸王,是世所罕有的一代英雄。他短暫的一生猶如一顆耀眼的流星劃過天際,在司馬遷這位歷史的畫匠筆下刻畫的栩栩如生,令人唏噓不已……

他如此強大,“羽之神勇,天下無雙”,“力能扛鼎,才氣過人”,於是他想挑戰一個極限,即以一己之力而征服天下~~~且看鉅鹿之戰,他破釜沉舟,帶領數萬楚軍,打敗四十萬秦軍。當是時,諸侯作壁上觀,未想項羽大軍“無不以一當十”,後項羽召見諸侯,“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再看彭城之戰,他在半日之內以3萬之師擊潰漢軍56萬之衆。估計這樣的戰役在歷史上也很難找到第二個,史書說他是“兵形勢”代表人物,他具有一種少有的氣魄和氣勢,當他騎着烏騅馬出現在戰場上總會帶來一種泰山壓頂般的氣勢,讓見着無不聞風喪膽,四散潰逃。他是一個強大到不屑使用陰謀詭計的人。我們知道,當弱小想要對抗強大,硬來肯定不行,就不得不耍詐,劉邦即是詭計頻出,反覆無常的,這也就是,爲什麼最後的勝利者劉邦卻很難讓人產生好感的原因吧!

從古至今,人們反覆演繹着他留下的悽美故事-----霸王別姬、破釜沉舟、四面楚歌、鴻門宴……他出生貴族,“世代楚將”;他是性情中人,俠骨柔情,“人有疾病,涕泣分飲食”;他“恭敬而愛人”,他愛自己的家鄉楚國,他的夢想就是“反秦復楚”,他“非有尺寸,乘勢起於隴畝之中”,用了三年時間帶領諸侯滅秦分裂天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李清照那句“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更是道出爲何世人如此懷念他。烏江邊項羽那句“籍獨不愧於心乎?”便也是其人性情的真實寫照,“死又何懼,但不能愧於心!”

然而,上天爲什麼最終選擇了出生卑微,遊手好閒的市井小民劉邦呢?一切皆有因果,且看劉邦稱帝后與臣下的對話~~~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其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爲我擒也。”此處三個“吾不如”,便道出劉邦其人性格的精髓。老子有云:“江海所以能爲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爲百谷王”。劉邦其人知人善任,注意納諫,所以雖沒有項羽之才之能,卻反能成就。再來看項羽那句詩,“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在人生的最後階段,他仍舊沉浸在對自己的孤芳自賞中,而不覺悟,反而幾次三番的說道“天要亡我!”把自己的失敗歸咎於上天。

但,難以想象,如項羽般才華兼勇武蓋世的人不驕傲會是什麼樣?那或許將是周文王轉世,聖人再生。又或許每個人生來都是有一種使命的,項羽的使命莫非就是爲了完成那句報復性的誓言:“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可憐的項王,死時不過三十歲,他還沒有時間來領悟人生,上天又加之給他如此才能,要想不迷失自己也難啊!然無論如何,他是古往今來少有的奇才,我們應記住,如此奇才囿於自我,尚難免於失敗,何況你我這樣的普通人。上天喜歡謙卑的人,喜歡忘我的人,那種永遠能認清自我的人將立於不敗之地,然而,“難矣哉!……”人天生就是容易驕傲的動物。

最後,我很想套用《論語》裏的一句話來說項羽~“如有項羽之才之美,不驕不吝,劉邦不足慮也!”

  史記讀後感項羽本紀讀後感範文【3】

最近突然不知道該讀什麼書好了,覺得還是應迴歸經典,因爲經典的是最經得起考驗的。於是又翻出了大部頭的《史記》。《史記》我讀的很慢,因爲這一部文言鉅著使得我一方面要查詢生難字,另一方面還要讀懂文義,再有看到熟悉的人物,我又不得嘆息反思一番,所以迄今爲止只看了這本書十分之一。但我想,司馬遷花了13年的時間,寫出了從黃帝到漢武這三千年的歷史,豈非我一朝一夕就能讀完的。鴻篇鉅製的閱讀應如名勝古蹟的探尋,走走停停全憑自己把握,遇到美景之處,多流連片刻也未嘗不可。廢話說了太多,下面想談談個人心得。

有這樣一個人,他出身名門,才氣過人,膽識超羣,武藝高強,氣場強大,軍功卓著,爲人剛烈不阿;但又頭腦簡單,剛愎自用,不聽人勸,死要面子,心狠手辣,關鍵時刻總錯失良機,落得個烏江自刎的結局。對,他就是楚霸王項羽。

每看到項羽本紀這一章,我總是有一種扼腕嘆息的情愫。項羽有將帥之才,卻無君王之命;有將兵之能,卻無運籌之智。勇猛有餘,謀略不足。其實,項羽這樣的人,現在也有。他們往往耿直勇毅,一片真誠,勇往直前,無懼無畏。這樣的人是可愛的,但往往最終卻會成爲炮灰。也許在世間立足,謀略是必不可少的。很多事僅憑一腔熱血,一身正氣是不行的。關鍵時刻懂得適當收縮自己,不要總是那麼張揚,那麼鋒芒畢露。正如在項羽找劉邦死磕之時,劉邦笑謝曰:吾寧鬥志,不能鬥力。劉邦是聰明的,因爲他懂得張弛之道,他懂得在恰當時候示弱,他懂得權衡利弊,拿捏輕重。人世間很多東西不是都需要去判斷和評估嗎?如何在特定的情況下做出正確的選擇,這既需要勇氣更需要智慧。劉邦做了一個很好的示範。

項羽企圖以力征服天下,殊不知“謀略”的重要性。關鍵是他到死都不承認自己的失誤,還繼續用作戰,取對方將領首級來證明“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執迷不悟到如此程度,也是少見啊。有時我們往往把成敗歸於命運的安排,我越來越認識到,每一個人都沒有隨隨便便的成功和無緣無故的失敗。每個人身上的特質是導致他現在處境的根本原因。司馬遷在最後對項羽點評到:自矜功伐,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項羽的故事提醒我們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