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項羽本紀》讀後感範文

《項羽本紀》讀後感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9W 次

《項羽本紀》讀後感範文1

翻看《項羽本紀》,不知怎麼,心中有一種感動。仿若穿越時空界限,將項羽的影投在了心中。依稀看見那個時代的殘血夕陽……

《項羽本紀》讀後感範文

項羽有太多的遺憾,或者說本該成爲英雄的人卻無法成爲真正的英雄。但他在亂世中綻放了未有的光華,他的傳奇讓人覺得劉邦、韓信只能做亂世的配角。

在鉅鹿,面對秦軍,是他率領江東的子弟以少勝多,震懾諸侯,我彷彿看到了血染征衣的項羽揮戈於千軍萬馬,楚軍的吶喊響徹雲霄,看書從未有過這樣真實的感覺,不知是司馬遷傳神的筆抑或是那喊聲本存在於虛空之中。鉅鹿是他的一個起點,那時起,他註定是楚人的驕傲,“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誓言在項羽的振臂間得到應驗。

面對危難,置之死地而後生,不退縮終將成功,是項羽爲人們所立的榜樣。

四年的楚漢相爭在垓下之圍時本預言着傳奇的隕滅,但項羽卻在這終點又舞出了眩目的光華,只是這個終點註定成爲楚人的遺憾。霸王別姬不免英雄氣短,兒女情長,四面楚歌,重重之圍,項羽在諸侯的眼皮下率衆突圍,也只有項羽纔有這份膽氣。二十八騎的東城決戰,盡顯英雄霸氣,這是隻有他纔有的自負,只是一句“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卻沒有了“力拔山兮氣蓋世”所有的霸氣,若非如此,那一天的夕陽也必將是血染的。

烏江自刎,項羽拋開屬於他的一切——天下、美人、駿馬。戰神一般的人便如此躺在烏江岸邊,他的血流進烏江,讓這江水有了靈魂,江水的咆哮,掀起的白濤,衝去了夕陽下的最後的殘戈……

捨生取義是項羽離開亂世的方式,自負毀了一切是項羽留下的警示。

烏江流水,歷史在那裏留下最耀目的一筆,也留下項羽的遺憾,項羽讓我有了許多的感受,不知是感動多於惋惜亦或是惋惜多於感動,總認爲他不該如此消亡,他不該龍袍加身,九州方圓自在民心。他的身旁有熱血的江東子弟,有虞姬,有烏騅,他本可騎馬追風。他的自負讓人羨慕,但風中的低語卻訴說着自負所帶來的危難,項羽的死是歷史的遺憾,他未能有完美的結局,畢竟這不是故事,無法有善變的結局。項羽的血流入家鄉的水,這水的一旁是他曾經守護的地方,而他也將在這縈繞千年,不禁爲他嘆息,不禁責問歷史爲何選擇了劉邦,但我只是站在歷史長河的邊緣,無論這裏多麼洶涌,多麼絢爛,我都是一個過客,無法涉足去改變命運的輪跡,亂世的光華似乎就在瞬間,烏江流水已滔滔而去,只是未曾驚醒了沉睡的霸王。

安息至永生,是經歷了時間所遺留的,項羽似乎在千年之前便已沉睡,但他的靈魂在時間中得到永恆,他化爲江東子弟心中亙古的傳說。

一切已過,英雄也有江水這歸處,也許這是一種榮耀。長江邊李清照是否爲項羽嘆息,“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是否亦是多少人的感言?只因那亂世不滅的光華。

《項羽本紀》讀後感範文2

讀史,本是爲了修身養性,但若是爲了雜念則萬萬達不到這樣的效果,放假了,我終於有機會與書爲伴,在史書中尋找另一片天地。——題記

夢得一江春水向東流,不求醉生夢死。

我一身素衣立於帳前,見你佇立在烏江亭邊,你在想什麼呢?長袍掩不住你的魁梧,話語訴不盡你的憂傷,如此方顯你男兒本色。但,你在擔心什麼呢?秦始皇帝遊覽會稽時,你不是豪言壯語道:“彼可取而代之!”嗎?

是啊,現在不比從前,如今你已被困在漢軍的十面埋伏中,又豈是當年的情形呢?烏江的水滾滾向東流去,宛如白綾轉身,回過頭,四目相觸的那一霎,我明白,外表平靜的你,此刻必定心如刀割。

於是,亭邊孤獨的影子又多了一個,沉默良久,轉身回帳,再出來時,手上竟多了一卷書。你轉身,微怔片刻,又點點頭,烏江亭畔,響起了你響徹蒼穹的聲音,居然是《項羽本紀》,這,可能是生平第一次,也可能是最後一次,不過,這就夠了。

朗朗書聲中,我聽出了你對生與死的無奈,感受到了你的困惑與無助,體會到了你的悲哀與絕望!你不懂,是暴虐坑殺十萬秦兵導致你人心盡失,還是鴻門宴上的優柔寡斷使你將天下拱手相讓。你困惑,爲什麼縱有蓋世武功,卻連最心愛的人也保護不了?你憤怒,拼搏一生,卻爲小人所害。這聲音雖然洪亮,但卻透着一種淒涼與無助,隱隱中,有着一絲絕望。你漠然起身,在你轉過頭的那一刻,我的淚,決堤而下。

閃着銀光的劍,在夜裏更冰涼,你興起於民間,帶着吳中八千子弟,轉戰天下,只用了三年時間就率領諸侯滅掉了秦朝,自號霸王,如此豐功偉績,近古以來誰曾辦到?但人無完人,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愛過一次,心如止水,從此便可笑看紅塵散場,縱使一切結束,項王,你也一定要在心裏疼惜那個人兒,不要讓這個因風而瘦的名字,打溼千年風月無力拯救的悽美,如此,便好。去戰吧,只希望在多年後一個無法言說的意境中與彼此那盞燈隔空隔水地望着……

垓下,漢軍已經會師,今天怕是闖不出去了吧!既然如此,那便痛痛快快的殺一場吧!讓天下人之都知道,是天要亡我,非戰之罪。

劍起,人亡,寂寞的烏江亭邊,盛開一朵潔白的梨花,恍惚中,聽到項王那響徹天穹的怒喊,同時聽到的,彷彿還有書聲,那寄託無限情與語的聲音,那應該是項王讀給虞姬的吧!,我打了個激靈,沒錯,就是《項羽本紀》。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力拔山兮……聲音越來越弱,最終,消散在了天地間。

《項羽本紀》讀後感範文3

中華民族的歷史源遠流長,翻開司馬遷著述的《史記》,它顫動着我的心靈。

其中《項羽本紀》更令我對項羽有了很深的感觸。

武功蓋世,風雲際會,一舉成名,威服天下,主宰蒼生,英雄莫敢俯視。但大起過後即大落,大喜過後即大悲。從笑傲天下,碑睨諸侯,短短四年,被迫自刎烏江,項羽不愧爲悲情英雄。

項羽,字子羽,出生在一個世代將門的貴族家庭,他不願讀書,不學習擊劍,更不願學識字,只學能指揮千軍萬馬的兵法,這爲他能成爲統帥,完成他滅秦的夙願成了堅固的基礎。年僅二十四歲,擁有如此的雄心壯志,如此遠大的抱負,難道不值得我們學習嗎?沒有理想沒有抱負的人往往不能成功。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共鳴。

他的叱吒風雲又重情重義,既神勇無比又親善士兵。

秦二世二年,一個眼色,立刻拔劍殺死了殷通。混戰中,以一殺百。他的果斷,他的勇猛不得不使我震驚。“樑乃召故所知豪吏,諭以爲所爲起大事”他出色的表現在司馬遷眼中也得到了充分的肯定。這位光明磊落的千古義士令我顫動。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霸王別姬的故事,無不體現到項羽柔情的一面。自古英雄愛江山,自古英雄愛美人。項羽愛江山還是愛美人?我認爲他既愛江山也愛美人。

愛江山,他才南征北伐,陶醉於西楚霸王的寶座;愛美人,他才隨身不離虞姬。許多人覺得項羽不應該因爲美色而在四面楚歌時,不開個例會,但試問,面臨生死一別的邊緣,誰不珍惜與愛人共度的時光?何況項羽身後這個如此乖巧的女子,難怪得到他歡心。這出於項羽的柔情,他的重情義。這位柔情似水的猛將令我佩服。

兩軍對戰,拼死一搏,“所當者破,所擊着服,未嘗敗北”這十二個字是在項羽本紀裏,項羽對自己的評價。項羽的一往直前,視死如歸的精神,如果能在如今社會中發揚,那麼會多好?地震當中如果官員也秉着這種精神,那麼我想也不至於有那麼多的傷亡人員。這爲破釜沉舟勇往直前的滅秦功臣讓我感動。

項羽對士兵的友善,對部下的關心,同甘共苦的`精神,歷代是多少帝王所能做到的?又是多少現代人能顧及的?無良商販爲了私慾,剝削員工的實例比比皆是,爲什麼就不能學習一下他的精神呢?

項羽的果斷,細膩,勇猛,感悟了我。讓我明白到時機是多麼重要,情誼是多麼的可貴,精神是多麼可嘉。

但不可否認的是他的鼠目寸光,殘暴不仁,妄自菲薄。

雖然項羽神勇無比,但卻在處理私情方面十分不謹,對於項伯私訪張良,泄漏軍機,項羽卻沒有誅殺,導致往後與劉邦在求封漢中成了憂患之處。啊!爲了所謂的信任而重用無能的親信,特別是在事業成敗個人生死的重大問題上重用無能的親信,是如此愚蠢的行爲啊!

項羽在每次戰爭之後,必定屠城。活生生地把人埋了,人家都已經投降了,還要這樣塗炭生靈,難道這值得肯定嗎?這種濫殺無辜的行爲難道知道讚揚嗎?

劉邦,一個市井之徒,能把一代將相項羽打敗,這似乎是出乎預料。但我覺得是在情理之中!項羽自伺高貴,能力超羣,看不起劉邦,就是因爲他的嫉恨上頭,才被劉邦看準了弱點,擊得他落花流水,才使賢才都歸心於漢。這使我悟出一個道理,要成爲英雄一定要忍耐。做人也一樣,因爲一時得暴躁而做出令自己後悔的事,是如此的可恨!是如此的後悔!三思而後行啊!

項羽的濫用私情,殘暴,衝動,無一不警戒我,應該冷靜、客觀地面對每一件事,從多角度地去看每個問題,才能理性地作出選擇。

在一個盛行“勝者王侯敗者”的觀念,竟然還有一個失敗了的項羽受到如此的禮讚。他讓我嘆息,讓我感概,讓我傷感,讓我敬佩。他的血性和柔情,讓我揮之不去,詠之不足。他雖然像流星,在歷史長河中一閃而過,但他卻成了一個文化符號,被人們無數次地評價着。

《項羽本紀》讀後感範文4

“西漢文章兩司馬,南陽經濟一臥龍”和“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是後世對於司馬遷和《史記》的評價。而項羽又是史記十二本紀中唯一一個沒有統一中國而被列入帝王行列的人物。

項羽本紀從項羽二十四歲跟隨叔父起兵到最後自刎烏江,歷史跨度八年。期間不乏被廣爲流傳的“破釜沉舟”、“鴻門宴”、“霸王別姬”的歷史典故。

劉邦和項羽爭天下,最後楚漢相爭並於漢。歷史在這裏沒有用最通常的評價標準:“成王敗寇”去評價項羽,而把他和劉邦都評爲英雄。劉邦更偏向梟雄,而項羽則更是本色的英雄。從看見秦始皇巡遊時的那一句“彼可取而代之”,項羽便展開了他敢愛敢恨的一生。

因爲不忍看到士卒忍飢受凍而主帥卻置酒高會,他奮起殺帥奪印,帶領楚軍破釜沉舟九戰破秦軍於鉅鹿城下;因爲看不慣天下黎民飽受征戰之苦,他竟然在兩軍陣前要求劉邦出來與自己單挑來決一雌雄;因爲一個紅顏知己他甚至猶豫不決,打算放棄突圍的機會;因爲自己沒能把當年跟自己一起起兵的八千士卒帶回去而只把跟隨自己的烏騅馬交給了亭長,自己卻寧可自刎於滔滔烏江前。項羽的一生活的更像一個生活中的人,而不是歷史書卷上的人。

以古觀今,雖然已歷千年,但是人們談起項羽卻還是唏噓感嘆。爲什麼,因爲雖然時間的變遷能改變我們生活的世界,但是卻改變不了人性與人心。這也是爲什麼我們能在早已被淹沒的歷史中探尋真相的原因。

“以人爲鏡,可以明得失”項羽雖然失了天下,但卻得到了後世人的肯定。而我們今人活在當下,有的人爲了金錢忙忙碌碌,有的人爲了名利爾虞我詐,有的人爲了美色朝秦暮楚,有的人爲了一時安逸玩物喪志。試問有多少人能夠像項王一樣活出自己最最真實的一面,即使歷經滄海桑田,如今回首仍然讓人感覺到如此的鮮活如此的呼之欲出。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放下書本,拾起心情,卻又感覺是如此的感慨良多。每天都要把自己藏在面具與外衣之下,在很多人的價值觀的壓迫下生活。雖然能得到上級的肯定,得到朋友的羨慕,卻在這日復一日的庸庸碌碌中失去了自我。到頭來也許我們的墓誌銘上會有華麗的語句來形容我們短暫的一生,但是這是否就是我們想要的呢?人人生而不同,但是很多人都走上了同樣的路,重複了同樣的事,人的個性在社會的砂輪不斷的砥礪下變的暗淡。

項羽的一生可能比我們很多人都短暫,但是他活的是如此的本色。雖然他會因爲久攻不下而把別人的父親妻子架在油鍋上要挾;雖然他會因爲一個官職,把已經刻好了的官印拿在手上反覆把玩卻不捨得給;雖然他會因爲一句“沐猴而冠”而暴跳如雷;雖然他會爲了一個歌姬而愁腸百轉。但是誰又能說他不是把自己最真實的一面毫無顧忌的展現了出來呢,比起那些在乎“衆口鑠金”而畏首畏尾,首鼠兩端,總把自己藏在迷彩下的人項羽的這些缺點反而更讓他顯得親切與真實。

往事越千年,在品讀《項羽本紀》的時候或許才真正能體會李清照發出的“生當爲人傑,死亦爲鬼雄”的感慨。在大浪淘沙,泥沙俱下後,細心去撿拾,會發現原來項羽帶給我們的率真與不羈是如此的珍貴,如同一顆夜明珠在冥迷的夜中照亮了前進的路。

《項羽本紀》讀後感範文5

項羽,西楚霸王也!

再三讀過了司馬遷的《史記》,忽然覺得重新認識了項羽,每一次的感覺都是那樣的不同,這恐怕就是這部千古名著的非凡魅力吧。

司馬遷作爲一代史學大家,自然對歷史、對歷史人物有過人的認識與感受。而我,一無名小輩,也斗膽於此細評一下這位英雄。

項羽,本非帝王,司馬遷卻給了他“本紀”的待遇,由此可見項羽在他心目中的地位。是的,司馬遷崇拜項羽,這個橫掃千軍的大將,真就是“力拔山兮氣蓋世”,數挫秦軍,面對千軍萬馬,毫無懼色。危難之時,立斬宋義,破釜沉舟,鉅鹿激戰,終得以全勝秦軍,這是何等的英雄氣概!項羽確實可以用“英雄”來形容,在他,絕對擔得起這個頭銜。

但是項羽最後卻落的烏江自刎的下場,實在悲矣!應了那句古話: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是的,項羽當然也有他的缺點,這個缺點最終成爲了他失敗的源頭,那就是:剛愎自用。他力能扛鼎,勇可將兵,但是,一次又一次毫無挫敗感的勝利,使這位本就有點自大的將軍越發自命不凡。任何人,任何事在他的眼裏已經不再重要,他就是規則,就是天命。就這樣,項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這樣的做法,招致諸侯的判心,在衆人的“作壁上觀”和劉邦等人的“圍困垓下”,項羽走上了烏江自刎的不歸路。

項羽是個英雄,而劉邦只能算是梟雄。

英雄與梟雄最大的區別在於他們對自己想要什麼的認識不同。項羽要的是名聲,他要衆人對一個英雄的膜拜,所以他不屑劉邦的反覆無常,所以他沒有看出了劉邦“鴻溝之議”的緩兵之計;劉邦要的是天下,所以,一切可以幫他的得天下的,即使並非光明正大,即使反覆,他也會做。

鴻門一宴,項羽錯過了一生絕無僅有的一次轉折點,從此以後的項羽,雖然也曾打過無數勝仗,但是其勢卻呈下降的趨勢。人人都說項羽是“婦人之仁”,我以爲不然。項羽不殺劉邦是因爲坐擁四十萬大軍,一個小小的劉邦,十萬兵馬,在他看來根本不足爲懼。項羽再一次的妄自尊大,放掉了劉邦,放掉了最終勝利的機會,這種機會,轉瞬即逝,最終使得項羽無力迴天。

劉邦回到霸上,“立斬殺曹無傷”。說到曹無傷,忽然深切同情這位政治與戰爭的犧牲者,身在沛公軍,卻爲項羽通風報信,最後爲這個自大的傢伙所出賣,實在是悲慘。原因在於,他真的很笨,看錯了人,項羽的自大,怎麼值得託付,雖然崇拜英雄是古人的通感,但是,識時務者方爲俊傑。曹無傷雖然厭惡劉邦的小人性,但是,項羽就值得託麼?他不曾把自己之外的任何人放在眼裏,還暴虐無道,這樣的人,怎麼擔得起天下?

天下,不是英雄能擁有的,英雄只能擁有天下人的敬仰,而不能承擔天下人的衣食住行。坐擁天下者,必須要有容人之量,要有虛懷若谷之心,項羽恰恰就缺少這一點,太以自我爲中心,不能接受他人的勸諫,並深切地將這種思想融匯於他的一言一行,氣走亞父范增,使得霸王失去了一生中最重要的左膀右臂;分封諸郡之時又不懂得收買人心,反而給自己分封了最肥美廣博的土地;火燒阿房,大火三月不息,暴戾之氣畢現。這些不安定的因素一點一點,聚沙成塔,終於在垓下之戰爆發。他最後只能擁有致死追隨的烏騅馬和美人虞姬。四面楚歌之後,烏江自刎。

項羽當然是敢做敢當的。他致死不願渡烏江復見江東父老,雖然這裏面也有極大自尊心作祟,但是,項羽選擇自刎,說明他光明磊落,李清照,生長於宋朝動盪之際,面對外敵侵犯宋王的匆忙逃亡,使這位一向外柔內剛的女詞人憤然寫下了千古名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爲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面對強敵,就應該拿出項羽的精神,至死不能逃避,要勇敢面對即使失敗也雖死猶榮。

同時項羽亦是悲壯的,司馬遷在對他“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功績讚揚之時,也沒有忘記要以一個史學家的客觀角度評判項羽的自大:“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悟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其不謬哉!”司馬遷是成熟理智的,他沒有被盲目的英雄膜拜所矇蔽,客觀地說出了項羽的不足。他的自大,即使上天給他再一次的機會,如若自大的個性不改,還會是一樣的結果。

歷史的長河依舊,英雄終會輩出。但是,項羽只有一個,獨特的悲劇命運,匯聚了一個獨特的項羽。假如時間從頭再來,他,能否再一次輝煌,甚至改變歷史?

沒有答案,希望不會是“蝴蝶效應”。哈哈!

……

《項羽本紀》讀後感範文6

說到項羽,大家一定不陌生,此人當年推翻秦王朝,火燒阿房宮的英雄。然而英雄不是聖人,他也是有缺點的,畢竟“金無足赤,人無完人。”

在《史記·項羽本紀》中有這樣一段:“項羽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這段文字敘述的是項羽志大材疏,淺嘗輒止。在推進歷史進程時他是英雄;但由於項羽性格上的某些缺點,註定了他的最終下場是悲劇。

有人覺得項羽是個白癡。鴻門宴上,優柔寡斷,放走劉邦。目光短淺,放棄關中這塊肥肉。殺義帝,授人口之舌。有眼無珠,趕走范增。終落得個自刎烏江的下場。

但是我喜歡項羽,因爲他是個英雄。項羽小時侯見到自己的偶像秦始皇,竟然大逆不道的說了句:“彼可取而代也。”,從此開始了他波瀾壯闊的一生。鉅鹿之戰中,他率領楚軍破釜沉舟,以一擋十,可以說是遇神殺神,遇鬼殺鬼。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後來楚漢長久相持,勝負未決,項羽跟劉邦單挑,劉邦閉門不出,叫手下在城樓上放冷箭,射死了項羽好多兄弟,項羽怒髮衝冠,仰天長嘯,大叫一聲:“拿命來!”嚇的弓箭手屁滾尿流,此等雄風,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啊。

後來在垓下被圍,多喝了幾杯,美人彈琴,ok一曲:“力拔山兮氣概世,時不利兮駒不逝。駒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唱着唱着,眼淚不自覺就下來了。真是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傷心處。

做人應該善於聽取良言善告,不能存有虛榮心。記得項羽率楚軍推翻秦王朝,正欲回楚地在鄉人面前炫耀自己的功績時,手下的一名文官進諫曰:“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擾,可都以霸。”可項羽卻認爲此乃衣繡夜行,無人知曉,拒絕納諫。當被文官辱罵後,項羽竟將此人扔入沸水之中,將其煮死。其虛榮、殘酷可見一斑。

做人除了要善於聽取良言忠告,還應該具有知人善任之明。劉邦的部下韓信原爲項羽的手下,但由於項羽的剛腹自用,武斷專行,韓信一直沒有得到重用,致使韓信背離項羽投靠劉邦,來了個“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率漢軍橫掃中原,將楚軍打的落花流水,最終敗項羽於垓下,爲劉邦一統天下建立奇功。“千軍易得,一將難求”英明的統帥纔是打勝仗的最關鍵的因素。

讀完《項羽本紀》,我從中悟出了些許做人的真諦。項羽只能說是一位熱血青年,一個頂天立地的大丈夫,但是要獲得真正的成功就不能像他那樣。做人除了要善於聽取良言忠告,還要有知人善任之明以及運籌帷幄的能力,並且要克服自身性格上的缺點,這樣才能使自己時刻保持頭腦的清醒,使自己不再重蹈項羽的覆轍,成就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業。

《項羽本紀》讀後感範文7

司馬遷把項羽寫得如此強悍,歷來有兩個說法,一說是將漢高祖死敵寫進本紀,是發泄對漢武帝的不滿,二說是司馬遷由於身遭大不幸,強悍如項羽這樣的猛男,自然而然激起了太史公的崇拜。

要知道一個人的實力,就要看他對手的實力。所以把項羽寫強一點,不會影響漢高祖的光輝形象,反而通過這一點,更顯得高祖實力非凡,成爲九五之尊也是衆望所歸。

楚漢相爭,應該是中國歷史舞臺上第一次純智力與純武力爭奪天下。最後的結局,也證明了大腦遠勝於拳腳。

項羽用過的計,似乎只有一個“破釜沉舟”,但照我看來,與其說這是一條計,還不如說是項羽的率性而爲。韓信的“背水一戰”,那纔是計謀。只知屠城坑降卒的項羽,其謀略智慧,也許遠遠不及外黃城那個十三歲的孩子,更不要說深諳帝王之術的劉邦了。

劉邦和項羽,這兩個人,從道德角度很難說哪一個更好一點。一個是爲了天下可以置老子於不顧的流氓,一個是殺殺殺殺殺殺殺的西楚霸王。一個詐,一個暴,這兩個人,你會喜歡哪一個?更多人包括易安居士李清照卻對楚霸王更加青睞。“生當做人傑,死亦爲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一位婉約女子能寫出如此擲地有聲的詩句,不能不說楚霸王感染力之強。

項羽感染後人的,是他的悲劇美。征戰八年,一生經歷七十餘戰的武將,僅僅遭受了第一次失敗,卻徹底失去了一切。但這一敗,項羽敗得很瀟灑。當身邊僅餘二十八騎時,剛過而立之年的項羽似乎已經知了天命,“天亡我,非戰之罪”,這最後一戰,更要戰得漂亮,戰得從容。

於是,戰到烏江……

“天下苦秦久矣。”當項羽和劉邦們都不再以農民起義領袖的身份廝殺時,他們是不是還記得這句曾經流傳以久的牢騷話。這句牢騷,陳涉吳廣說過,我想,項羽劉邦們一定也說過。當項羽在故人呂馬童面前自刎時,當劉邦登上帝位創下四百年漢家江山時,他們也許會感慨,天下終究不是天下人的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