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圍城》讀後感(通用7篇)大綱

《圍城》讀後感(通用7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W 次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圍城》讀後感(通用7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圍城》讀後感(通用7篇)

  《圍城》讀後感1

彷彿是上演了一場妙趣橫生而又很實際的喜劇,這便是我初讀《圍城》的感覺。

錢鍾書先生是位著名的作家,儘管我之前對他並沒有深刻的瞭解,但通過《圍城》,我便朦朧感覺到他是個帶有些幽默,諷刺並很細膩的人。

書中記敘了圍繞主人公方鴻漸的留洋回來的一系列事情,通過描述主人公包括他身邊的朋友的一些有趣甚至有些愚蠢的事,我也領略到了語言藝術的魅力,書中上百的別具一格的比喻令我更具體生動地體會到人物的心理及作者的感受。

如數家珍般地,我拾一顆閃光的珍珠仔細端詳。方鴻漸與孫柔嘉結婚後遇見蘇小姐,蘇用來遮陽的是一頂闊邊草帽,“襯得柔嘉手裏的小陽傘落伍了一個時代”。臨走時,蘇小姐站起來,“提了大草帽的纓,彷彿希臘的女神提了盾牌”……

在如今的人才濟濟的時代,“沉默已不再是金”,我們都必須學會用巧妙的語言藝術去表現自我不尋常的交際能力,以此得到公司,社會,朋友的認可。掌握着語言的藝術,就如同在脖子上神氣地戴起一串光耀的珍珠鏈,頓時使自己在人海中放起光彩。

走進院子裏,同樣充滿着用語言的魅力,院子裏水管漏水,修理工被呼叫後很久才趕到,於是終於見到他時,一個婦女道:“在等你來的過程中,我家孩子已學會了游泳!”一陣歡笑後,修理工便紅着臉慚愧地低下了頭。

再走進文學的華麗殿堂,我們還看見這樣一幕,錢鍾書先生在電話裏對一位求見的英國女士說:“假如你吃了個雞蛋覺得不錯,何必認識那下蛋的母雞呢?”

不錯的,在中華五千年的淵博的文化中,無論古代還是現代,都有一大批有卓越口才的人,如當今當紅的于丹教授,聽她講話如沐春風般清爽。

也正是這語言藝術,使中華的魅力更遞進了一層。

  《圍城》讀後感2

讀完《圍城》,感觸頗深,錢鍾書十分誠實地刻畫了那個年代的一些事。

這本書講了抗戰時期關於一個留學生回國後的一些事。方鴻漸真是個悽慘的人物。但也許這就是當時社會的普遍現象吧。圍城這個書名很妙,非常含蓄的概括了全書的主旨內容。

仔細品味會發現書中有三道圍城,愛情的糾葛是一道圍城,學校裏的明爭暗鬥是圍城,家庭的婆媳之爭是一道圍城。其實生活本身就是一道圍城,夾雜着城內的'喜怒哀樂,一個城圍住了我們整個人。

書中的幾個主要人物無不爲圍城所困擾,方鴻漸身處愛情的圍城,事業的圍城,家庭的圍城,怯懦的他最終重重圍城之間一事無成。趙辛楣最終也沒逃脫婚姻的圍城,和一個並不愛的女孩子結婚生子,蘇文紈自始至終也沒走出愛情的圍城,最終墮落,身上原有的才氣全無。看到這裏,我們不禁心寒,圍城這麼可怕嗎?幾個留學生竟爲此葬送一生。

其實圍城並不可怕,只是如何看待這個圍城,身處圍城中,爲何總想衝出這個圍城,最終不是撞得頭破血流,退回去就是衝到另一個圍城之中,又飽受糾葛,其實我們的生活就是一個大圍城,包含很多小圍城。

圍城中總有不如意,我們並不是總要去逃避,而應該適應這個圍城,在圍城中逐漸建立自己高大房屋,不要總好高騖遠,不斷地換城,總以爲世外桃源就在城外。其實不然。審視這個世界,圍城處處存在。

眼看21世紀,圍城依然存在,我們看待圍城依然要有正確的眼光,除非圍城中烏煙瘴氣,實在無法生存,否則就不要不停的出城進城直到最後精疲力盡,而流浪街頭。

  《圍城》讀後感3

這本書看了很久終於結束,連續劇版也緊接着看完了。

男主方鴻漸不算是個完美的人,但總得來說是個好命的人,有好朋友一路扶持,有愛的人一直鞭撻,我認爲他的人生用“被動”兩字可以概括。

對於親情,因爲常年在外國,思想不能融進自己的大家庭,所以也處理不好婆媳,弟媳之間的矛盾,一味躲避。對於感情:畏首畏尾,一直都很被動,因此錯過了自己的“白月光”唐曉芙,得罪了喜歡自己的蘇文紈,最終和相處起來平平淡淡的孫柔嘉“被動”結婚。

對於友情,用好朋友趙辛楣的話來說就是“不煩人,但沒什麼作用”。對於自我實現,方鴻漸雖是留學生,卻由於自身好高騖遠又被動的性格,以及眼高手低的執行力沒有成爲有用的人才,也沒有擔負起作爲長子的養家責任。

相比較起來,趙辛楣更像個男主角,有擔當,講義氣,樂觀,有上進心。但正因爲如此,方鴻漸身上折射出千千萬萬個普羅大衆,畢竟優秀的人是少數。通篇劇情其實有點狗血,無非就是年少時輕狂,年齡稍長時迴歸家庭,然後被家庭瑣事環繞,成長軌跡像億萬個普通人的心路歷程——即年老時看着年輕時一個個充滿活力又鮮活的“自己”死去時再也沒有波瀾。

看完《圍城》,希望今後我能主動掌握自己的人生而不是被年齡推着走,但對結婚變的更不向往了也是意外收穫,很多事情真的都是圍城,當然也都能用圍城解釋。城裏的人想出來,城外的人想進去,所以方鴻漸的結局也稱不上遺憾。

最後想說,寫故事書的人真厲害,身處真實世界,卻又造一個世界出來,作爲讀者呢,又篤定的相信有這樣的一個世界,真奇妙。

  《圍城》讀後感4

最近剛剛讀完了錢鍾書的《圍城》。

“婚姻是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裏的人想要出來。”之前我對這本書抱有太多的期待。可書裏面好像並沒有轟轟烈烈的愛情,既不是誰的白玫瑰,也沒有遇到誰的蚊子血,開始看使人覺得有些索然無味。可看完後,卻又覺得這纔是令人回味無窮的人生。

我們的一生中會遇到很多人。那些最後沒有走到一起的,難道都是經歷了轟轟烈烈愛情後的敢愛敢恨?而在一起結了婚的人,難道又都是相敬如賓走這一生嗎?其實生活中有很多像男主人公方鴻漸這樣的人,小有才華卻又不夠出色。

在很多事情面前猶猶豫豫不夠勇敢,反而又想得太多。最後過着不壞不好,自己又不太滿意的生活。遇到過高冷又有些心儀的她,卻又在心中反覆掂量,對方回頭時自己反而退縮。遇到過白月光,卻在忙忙碌碌的追逐中,發現那是一杯醉人的綠茶,自己也不過是對方衆多選擇中的一個。你追我逐,小小曖昧,小小心機。

你後來會遇到這樣一個人,相貌平凡也帶着些可愛,看起來懂事善良。自己心中彷彿沒有波動,卻在他人的輿論下,莫名走到一起。在一起時的甜蜜很快褪去,剩下的便是來自雙方家人、工作以及生活中,不可調和的磕絆。

無盡的爭吵與冰冷的眼淚,還有咽不下的那份委屈以及發不出的憤怒。很多事情都是始料未及,當方鴻漸與孫嘉柔兩個人最後吵得不可開交,一個怨懟哭泣,另外一個自己潦倒地走在寒冷的風中時,誰還會想到僅在一刻鐘之前,他們還只是兩個盼望着趕快下班回家見面,互相關心體貼的一對平凡夫妻。

人生中不可預料的事情太多,而小小插曲總是接連不斷。很多事情想來想去終難理清頭緒,只有真正的去經歷了纔會懂得,哪怕錯了,也會是一份寶貴的回憶。

  《圍城》讀後感5

看完《圍城》,心中不免有些許思緒在腦海中盤旋。

仔細一想,我們生活中的種種,不就是圍城裏所描述的嗎,雖然圍城主要情節是講他們幾人去三閭大學任職,路上的經過,已經到學校後任職情況,到達目的地後各奔東西,情節條理清晰。

但是卻是把人性的假惡醜,真善美,表露無遺,在行程中,他們之間,感情是衝突的,心理更是矛盾的,但是爲了共同的目的地,不得不得一起前行,最後也詮釋了一句話,“道不同,不相爲謀”!

最後作者描寫他們家遺留下來的鐘,正是對方鴻漸的隱喻,年代古老,節拍慢但也精確,方鴻漸雖然留學國外,但是卻學無成,沒有拿到真正的文憑,回國後在岳父那兒上班,也未長久,經朋友介紹去三閭大學任職,也是被人解聘,如此種種,可以看出,雖然方鴻漸留學,但是終究是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至深。

而西方文化對他的衝擊卻又不夠徹底,就像文中所描述的,對於文,說懂不全懂,不懂也多少懂點,但是認真後又不夠精通,方鴻漸或許就是當時中西文化碰撞的產物,而古老的鐘,左右搖擺,可以理解爲他的性格思想,人生命運搖擺不定。

也可以說他的感情搖擺不定,模棱兩個,含糊不清,對於唐小姐也好,對孫柔佳也罷,結局就像這古老的擺鐘,終究會在時間的所謂的精確上,慢慢發現他的可悲之處…

《圍城》這本書,讀來很有他獨特的味道,最有意思的就是語言描寫,其中人物的心理活動描寫可謂鞭辟入裏,語言有時詼諧幽默,有時生動形象,把人物性格,精神狀態,一一展現出來,讀來如身陷其中,物我兩忘,這不就是現實中的人嗎。

都說魯迅的筆是匕首,見血封喉,而錢鍾書的筆,大概就是手術刀,一刀一刀地剖析,直到他流乾血,直到死,還不讓人失去知覺,詼諧幽默間且趣味無窮。

  《圍城》讀後感6

再翻開《圍城》之前,我對這本書沒有什麼瞭解,甚至還以爲這是一本講打仗的書。我完全是經同學推薦纔買下來這本書。

初中語文老師講過,題目是一篇文章,一本書的靈魂。所以我便在閱讀的過程中尋找這本書的靈魂。

和其他所有書一樣,剛開始讀會有一種雲裏霧裏的感覺,而語言細膩,情節瑣碎的《圍城》更是將這種感覺推向了極致。我一度想扔掉這本書不看,但不知是什麼促使我看完了一整本書。

我對這“圍城”第一次有感覺是讀到方鴻漸和趙辛楣進入三閭大學遭遇各種人情世故,各種派系糾紛,各種明爭暗鬥後先後離開的情節時。在圍城外面的人想進入圍城裏面,而在圍城裏面的人想要出來。這個圍城,小一點說是三閭大學,大一點說是當時病態的官場,病態的社會。作者將方趙二人當初急切地想去就職與後來煩惱,失望地離開做了對比,辛辣地諷刺了當時這個社會的冷漠與無情。

這本書第二次給我圍城的感覺是鴻漸與柔嘉的婚姻。鴻漸愛柔嘉,柔嘉也愛鴻漸,他們都想邁入婚姻的殿堂,誰知事與願違,結婚後的甜蜜,兩人對愛情的嚮往,憧憬與期待都被時間的洪流沖走,在柴米油鹽與日常瑣事中淹沒,消失的無影無蹤。

最終鴻漸與柔嘉分開了,小說戛然而止。我覺得這本書中的第二個比較明顯圍城是婚姻,外面的人想進去,進去的人想出來。《圍城》對於一個十幾歲的中學生來說,想讀懂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裏面有很多內容也是晦澀難懂,並且夾雜着很多時代背景。

這本書可以從很多方面去分析,語言,人物形象都可以作爲切入點。在這裏我只是就題目淺談了一下自己的感受,如果過幾年有幸能重讀這本書,也許我會品味出更深的東西。

  《圍城》讀後感7

《圍城》這本書,讀過很多遍,書中的時代背景與作者都處於上世紀初,跨越近百年的作品,在今天看來也是十分精彩。在這段特殊時期靜下心來細細品味,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錢鍾書先生似乎早就預言到了今天這番景象,特地將“圍城”作爲書題。其實,哪有什麼預言,只不過是天道有常,生於新學和舊學相碰撞的時代,錢鍾書先生沒有完全拋棄舊學而是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兩種不同思想的交匯,將這個時代的變化與所見所聞記錄在書中,小說的矛盾衝突、角色的刻畫,有諷刺,也有思考,一切應當從根源去追溯。

中國之所以成爲一個文明古國,幾千年來經久不衰,不被滅亡,倫常纔是根本。中國古代有五種人倫關係和言行準則分別是: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與忠、孝、悌、忍、善。

所以無論哪朝哪代,人們如何生活,恪守五倫關係謹言慎行,時時反省,尊崇自然之道,持一顆恭敬心,謙卑爲懷,都不會影響人們的正常生活和文化的傳承。《圍城》中新思想代替了舊思想,隨新思想而來的,也有畸形的各種觀念。婚姻、工作、友情、親情與傳統背道而馳,是傳統不適應新的社會了嗎?不是,是人心變了。

生活處處是圍城,城在心中,看不到摸不着,城中不乏誘惑、機遇等等。做好抉擇很重要,心中有愛,選擇善良;心存惡念,選擇邪惡。不被物慾迷惑、不被恐懼嚇到、不被謠言支配,心存善念一片祥和,哪有什麼圍城。

也許世間永遠不會變的如此的美好,但心中的理想卻從未破滅。最後,請再次拿起這本書,在書中找到自我,讓思想飄向那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