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蘇東坡傳讀後感1500字

蘇東坡傳讀後感1500字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8W 次

導語:一提到蘇東坡,人們的腦海中就會浮現出一個可親、可敬的小老頭,彷彿他就是自己身邊的長輩一樣,下面是語文迷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蘇東坡傳》的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蘇東坡傳讀後感1500字
  蘇東坡傳讀後感最新【1】

《蘇東坡傳》,非簡單之流水帳,更非採用“春秋筆法”,而是林語堂先生閱讀大量資料,包括蘇東坡的札記、詩詞、私人書簡等後所着的傳記。我心度之,是否林先生與蘇東坡有諸多相似之處,不然爲何其言己瞭解、喜愛蘇東坡,而又能將《蘇東坡傳》寫得如此色彩鮮明、感情豐富。

觀蘇東坡一生,無法不對其才智讚歎不已;而其言行、詩詞、幽默,無一不是其才智的體現。

蘇東坡是幽默的。某次與王安石談及王之所謂“字源學”時,引用《詩經》中“鳴鳩在桑,其子七兮”,並父母共九隻鳥,以王安石的方式來向其解釋爲何“鳩”爲“九”、“鳥”二字合成,實爲嘲諷;後某次更戲謔王安石曰“‘波’若是‘水’之‘皮’,則‘滑’就是‘水’之‘骨’了。”即使在被貶至缺醫少藥的海南之後,對朋友僧人蔘寥的關心,他仍在回信中說“但若無醫藥,京師國醫手裏,死漢尤多。”以此來告知朋友不必擔憂。

蘇東坡是熱愛生活的。其餘不必說,僅在美食方面,就有軼事、傳說數樁。他自己研究烹飪之法、自己釀酒,更是留下了“東坡肉”、“東坡壺”以傳後世。他在詩詞中,也多次提及美食--“無竹令人俗,無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筍燜豬肉”、“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等等,不一而足。

蘇東坡是感情豐富的。他的《江城子》一詞,“十年生死兩茫茫”,對其亡妻寄以情思,與其“大江東去”風格迥異,悽婉哀傷。在朝雲因瘟疫早逝後,他在《朝雲墓誌銘》和《悼朝雲》一詩中,均表達了深切情愛與傷痛,後來更在《西江月·梅花》一詞中,以梅花象徵朝雲,既似寫花,又似寫人。

蘇東坡是剛直的。儘管有過數次因詩而被捕、受審,但他仍然不改犀利詞風。好友劉恕罷官出京時,他寫詩諷刺“羣烏未可辨雌雄”,後又寫“猶誦麥青青”,對官場榮耀表示鄙夷之意。在某次剛剛被釋出獄後,即寫詩兩首,隨後自己也擲筆笑道“我真是不可救藥!”

蘇東坡也是幸福的。他一生交友無數,知己遍天下,兄弟情深,妻妾對其關愛有加。儘管不如意事衆多,如朝雲笑言其“一肚子不合時宜”,但他的生活又怎可不稱爲過得快樂呢?

如林語堂先生所言,蘇東坡“像一陣清風過了一生”,“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他的肉體雖然會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輩子,則可成爲天空的星、地上的河”。誰說不是呢?僅此感懷東坡居士這位曠古奇才吧!

  蘇東坡傳讀後感最新【2】

認識林語堂,源於大學時圖書館處理一部分書籍,《京華煙雲》就在其中。臺灣版本,豎排版,繁體字,人民幣10元。那時每月生活費是37元,還有剩餘,可見那10元錢的確不是個小數目。購得,啃完,對姚木蘭極有好感,林語堂說她是道家的女兒,心性恬淡、處亂不驚。而林語堂自己又何嘗不是道家的兒子?這樣的心境,才能寫出這樣恬淡的人物和恬淡的文字。所以,喜歡林語堂的文字,犀利中不乏幽默,幽默中不乏異乎尋常的感悟,感悟中的嚴峻思考——關於人性,關於人生。

那時,迷戀林語堂還是因爲他是用英文寫中國故事而聞名於世的唯一的一個人。於是,後來又看了他的《武則天正傳》《紅牡丹》《生活的藝術》等,一直被他極富感染力的文字所吸引。

認識蘇東坡,是因爲他的“大江東去”,是因爲他的“十年生死兩茫茫”,是因爲他的“淡妝濃抹總相宜”,是因爲他的“天涯何處無芳草”,當然還有他流傳於世長盛不衰的《水調歌頭》和兩篇《赤壁賦》。

喜歡他的大手筆,喜歡他毫不掩飾的天真,喜歡他恣意汪洋的文字,喜歡他的曠達胸襟與樂觀情懷。所以,不自覺地就能夠背誦他的太多篇章,瞭解他的太多掌故。所以,不自覺地被他吸引,直至看過太多有關他的傳記。可是,林語堂筆下的蘇東坡是這其中最爲理性也最爲溫暖幸福的一個。

如此,思想深邃卻恬淡安然的林語堂與樂觀天真胸襟開闊的蘇東坡的結合,那是“幸福”的極爲準確的詮釋。

林語堂之愛東坡,著於筆端,不加掩飾。我想,他寫蘇東坡,是至情至性地寫,甚至有時候,他可能似乎忘記了自己是林語堂還是蘇東坡,或者他是把林語堂和蘇東坡寫到了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或者蘇東坡就是他對人性的解讀,對世間人情冷暖的認知,對自我價值的剖析。所以換用林語堂文中的關於前世的說法,可以說林語堂的前世就是蘇東坡,這也未嘗不可。

這樣的寫作,是深入骨髓的寫作,是把自己寫進去了的寫作,焉能不打動人心?

讀林語堂的文字,詼諧幽默,時時犀利超常,但筆端那些大氣淋漓的詞彙縱橫捭闔,激情盪漾,那是深喑人心的寫作。讀蘇東坡,很難說是被監禁被流放,那是無論怎樣,無論身處何時何地,無論如何艱難,都是樂觀幸福的。因爲他的心,不爲環境所束縛,他的心是自由的,是大氣的,是屹立於宇宙最頂端最高層的美好的靈魂。這樣的人生,從不見對環境的抱怨,從不見尖刻的犀利指責,從不見對懷才不遇的悲憤,然而他真的是天縱大才,這樣的心境值得我們學習。

囚犯的身份,詩人的心;農夫的身份,詩人的心;詩人的身份,詩人的心。他有寄託,所以幸福。

他有知足之心。他就是五柳先生的今生,天縱大才,淪爲農夫,似乎太過屈才,可是人家東坡先生,開荒種田,種菜養豬,研究美食,實踐烹飪,那是幸福得不亦樂乎。甚至被貶到瓊崖海島之後,島上無醫無藥,他卻說很慶幸自己不會被醫師之手誤喪生命。就是這樣知足樂觀的蘇軾,怎麼能不幸福?

他有仁愛之心。對家人,對朋友,甚至對不相識的村夫野老,他都懷有一顆仁愛之心,他與他們縱談政治,他敢說真話,所以屢遭奸人暗算,屢屢被貶,但初心不改;他與他們探討農事,探討美食家居,虛心學習不分地位身份。他上書某地太守痛斥當地初生嬰兒的野蠻風俗,並且自己成立一個救兒會,募捐救助貧困的孕婦,他自己每年捐出10緡錢。要知道,這是屢屢被貶,屢屢在生死夾縫中生存的貧困的東坡所爲,更是讓人欽佩!如此忘我的仁愛的蘇東坡,怎麼能不幸福?

他有真實之心。王安石變法的表面繁榮,他能夠洞悉其中弊端,真實陳言,從未想過去阿諛、去妥協、去委曲求全。甚至屢屢被貶,他還敢直言上書,還敢和皇帝和皇帝支持的王安石宰相唱反調,這種真實,即使已經多次被當權者視爲洪水猛獸,被一貶再貶,他仍真實表達自己,從不保留。王安石陣營中的佞臣進讒言,說他阻止新法的深入人心,他因此被貶,卻都不屑置辯,收拾東西,到被貶的所在赴任。這樣真實活着真實做人的蘇東坡,怎麼能不幸福?

他有詩歌之心。這是他的初心,這是他達觀幸福的根本。即使是因寫詩而鋃鐺入獄,被釋放後,依舊積習難改,繼續寫詩。他的詩和他的人生一般,佛家、儒家、道家與詩於一體;哲學、玄學與詩於一體;繪畫、音樂、瑜伽與詩於一體。就是這樣一個具有詩心的蘇東坡,他的精神始終凌駕於肉體之上,怎能不幸福?

晨起讀蘇東坡,讀他的樂觀豁達真實做人;夜讀蘇東坡,讀他的勤奮爲學爲文爲人。他是幸福的,這幸福與時間與環境無關,這是人性的光輝折射出來的真正的幸福。

樂天達觀、隨遇而安、有時又有些激烈和固執。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恬淡安適、遵從自己的內心。這也許正是林語堂所推崇的,這也許是林語堂筆下的蘇東坡能深入人心的原因之一。

  蘇東坡傳讀後感最新【3】

偶得一酷暑週末,居家試作此文,文字粗淺,意在自娛自樂。打算以蘇東坡流傳最廣的其人其詞作爲開篇,再將其人其事、時局動盪、沉沉浮浮娓娓道來,用以紀念一個橫亙古今的偉大人格沿着其迂迴前進的成長脈絡、在歷史的褒貶下,終究浮現、光芒四射、萬古長青。

一、其人其詞

蘇東坡有三首詞,這三首寫完,同一題材再無新意,已成千古絕唱。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丙辰中秋⑴,歡飲達旦⑵,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⑶。(序)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⑷。不知天上宮闕⑸,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⑹,又恐瓊樓玉宇⑺,高處不勝寒⑻。起舞弄清影⑼,何似在人間⑽?轉朱閣,低綺[qǐ]戶,照無眠⑾。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⑿?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⒀。但願人長久⒁,千里共嬋娟⒂。[1]

念奴嬌·赤壁懷古⑴

大江東去⑵,浪淘盡⑶,千古風流人物⑷。故壘西邊⑸,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⑹。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⑺。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⑻,小喬初嫁了⑼,雄姿英發⑽。羽扇綸巾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⑿。故國神遊⒀,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⒁。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⒃。[1]

江城子⑴·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⑵

十年生死兩茫茫⑶,不思量⑷,自難忘。千里孤墳⑸,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⑹,塵滿面,鬢如霜⑺。

夜來幽夢忽還鄉⑻,小軒窗⑼,正梳妝。相顧無言⑽,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⑾,明月夜,短松岡⑿。[2]

林語堂喜歡蘇軾,我們也喜歡,爲什麼呢?通過他的詞,不難發現蘇軾是一位至情至性的詩人,他的創作離不開親人、朋友、酒、自然,充沛的情感通過遒勁的筆力給人巨大的衝擊,對自然的描摹清新、淳樸,對情感的表達自然、達觀、熱烈,就像是我們身邊的好友、兄長一起暢談暢飲,因爲他們心胸寬廣、行事光明磊落,言談舉止總會給人積極、快樂的感受。林語堂把傑作具備的這種特質稱爲發乎肺腑的“真純”,蘇東坡寫信給謝民師時說:“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價,非人所能以口舌定貴賤也。”總體來說,文章的行止如四個字“行雲流水”,把修辭作文的祕訣棄之而不顧。大體上,我認爲,如果文章要從情感立意和邏輯修辭兩方面考量,情感立意總是魂魄,邏輯修辭固然重要也只是骨骼,只有骨骼無魂魄,那樣文章也只剩下皮囊。​行文與爲人處事一樣,蘇東坡文章受人喜愛,因爲他本身就是一個坦誠相見的人,按現下的流行語來說,一點也不作,一點沒有圓滑事故,文章必直抒胸臆,諫言立場必不改,待人民必定古道熱腸。這就說到了蘇軾的其人其事。

二、其人其事

蘇東坡在中國歷史上的特殊地位一則是由於他對自己的主張原則始終堅定而不移,二則是由於他詩文書畫藝術上的卓絕之美。他的人品道德構成了他名氣的骨幹,他的風格文章之美則構成了他精神之美的骨肉。林語堂說,我不相信我們會從內心愛慕一個品格低劣無恥的作家,他的文字再富有才華,也終歸無用。

蘇東坡的詩詞廣爲人知,他的從政履歷和治世才能卻不那麼有名,讀完傳記,其人其事有三處印象深刻:

第一,身處漩渦仍然光明磊落。蘇東坡和王安石的政見不合,導致他在宦海沉浮。通過這本傳記,不僅瞭解到蘇東坡的生平故事,也知道了更多的王安石身世履歷,除了他廣爲人知的《梅花》一詩。王安石面貌醜陋、不修邊幅而且排斥打擊異己,廣爲病詬。以司馬光,對就是那個司馬光砸缸的司馬光,宋神宗時代的宰相,以他爲首,包括蘇軾等人爲“保守派”,而以王安石爲首的“新派”依仗年輕的皇帝發動變革,兩派圍繞對新政的不同意見,政治見解針鋒相對,兩派的爭鬥綿延好幾任政權。在林語堂的這本書裏,對王安石及其政治觀點進行批駁,對神宗表示同情,對蘇軾大加讚賞。蘇軾溫和而堅定,王則陰翳犀利,蘇幹練,王則銳意創新,是足可匹敵的對手,雖然行事古怪,爲人孤僻,但仍然專注改革、生活簡樸、寡心清欲。因此,我們能稱其爲“敵人”的對象,也是對其充滿敬意的。有一次,蘇軾身陷囹圄,皇帝派身邊的太監去監獄裏刺探他的狀態,蘇軾仍然安然入眠,皇帝知道後說,他果然問心無愧!人品性格可見一斑,皇帝對他的喜愛和信任也是真真切切的。據說,每當神宗吃飯放下筷子不動聲色時,一定是在看蘇軾的文章,文可入心,此生足矣。

​ 第二,官至宰相始終淡泊功名。“歸去來兮,吾歸何處?⋯⋯人生底事,來往如梭。待閒看,秋風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細柳,應念我,莫剪柔柯。仍傳語,江南父老,時與曬漁蓑。”​蘇東坡得到歷朝皇后的蔭庇,太后攝政時拔擢他得勢。“翰林學士知制誥”這個職位永遠是名氣最高的學者擔任,往往是擔任宰相的前一步。蘇東坡這是已經接近頂點。他在位時擬了八百道聖旨,現在都收在他的全集中。無不鏗鏘有聲,妥帖工巧,簡練明確。聖旨的文字往往引經據史,富有例證譬喻,這類文字蘇東坡寫來輕而易舉。蘇東坡去世後,另一個人,姓洪,接他的職位。他對自己的文才頗自期許,他問當年侍候蘇東坡的老僕,他比蘇東坡如何?老僕回答說:“蘇東坡寫得並不見得比大人美,不過他永遠不用查書。”蘇東坡既過了世俗意義的榮華富貴生活,也可以穿着短褲鄉下務農,事實上,在奢侈豪華的生活和簡單樸質的生活之間,論幸福,並沒有多大不同。高職顯位的榮耀,只有在沒有那種能力資格的人眼裏,才值得羨慕。一般的道理是,人在不需要一個職位時,人家才找他去擔任,人要求取某職位時,那個職位往往不需要他。一旦官癮過足之後,做高官的快樂不見得比做個成功的鐵匠的快樂大。蘇東坡在論“樂於苦”的一篇短文裏,即表示此種看法:“樂事可慕,苦事可畏,此是未至時心耳。及苦樂至,以身履之,求畏慕者初不可得。況既過之後,復有何物比之?尋聲捕影,系風趁夢,此四者猶有彷彿也。如此推究,不免是病,且以此病對治彼病,彼此相磨,安得樂處。當以至理語君,今則不可。”我很欣賞“知樂忘苦”這種融合了儒佛道三家的思想,認爲它也是磨練意志,通達樂觀的定見,知其樂,方能投入專注,愛之信之用之樂之,忘其苦,方能達觀消慮,忘之淡之篤定之汲取之。人生詭異,苦樂參半,知樂忘苦,纔不辜負。

第三,歷經宦海沉浮始終樂觀達觀。蘇東坡無論境遇如何都能夠樂觀達觀,用時下流行的話來講,敢於自黑,樂於自嘲。蘇東坡在他的政論文字裏,時常申論“慎思”與“公正”二義爲賢臣之所必備。但是慎思與公正實在爲黨人之所憎惡。一天,一頓豐盛的晚餐之後,蘇東坡在屋裏欣然捫腹而行。他問家中女人他那便便大腹中何所有。一個女人說是“一肚子墨水”,一個女人說:“你是一肚子漂亮詩文。”蘇東坡​都搖頭說“不是”。最後,聰明的侍妾朝雲說:“你是一肚子不合時宜。”東坡大呼曰:“對!”遂大笑。

最後,蘇東坡天才橫溢、神完氣足,在中國藝術上,尤其是表現中國筆墨歡愉的情趣上,他能獨創一派,最重要的消遣是他的“戲墨”之作,因爲他的創造性的藝術衝動非此不足以得到自由發揮而給中國藝術留下不朽的影響。他不僅創作墨竹,也創造了中國最富有特性和代表風格的中國畫,重點在於氣韻的生動與藝術家堅強的主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