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蘇東坡傳》讀後感1000字

《蘇東坡傳》讀後感1000字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7W 次

《蘇東坡傳》是一部很好的歷史人物傳記,同時又是一部傑出的文學作品。下面是小編爲你整理了“《蘇東坡傳》讀後感1000字”,希望能幫助到您。

《蘇東坡傳》讀後感1000字

  《蘇東坡傳》讀後感1000字(1)

“他是道地的中國文人氣質。佛家否定人生,儒家正視人生,道家簡化人生,這位詩人從他的心靈見識中產生了他混合的人生觀。”而這位詩人就是林語堂先生筆下的人物——蘇軾。

《蘇東坡傳》的作者林語堂先生是中國福建人,中國現代著名學者和文學家。當他在1936年全家赴美的時候,他帶上了許多記載了蘇軾的文獻以及蘇東坡先生本人的親筆。他心中早已就想寫下此書,來紀念蘇軾。可見蘇軾在他心中的魅力。

林語堂筆下的蘇軾生性是急躁的,“如蠅在食,方吐爲快”;是大度的,“君子相決,惡言不出”。也正是因爲他的這番性格使他結交了許多好友。在烏臺詩案中,蘇軾大難臨頭。皇太后,太皇太后,都紛紛爲他求情。那時太皇太后身患重病,神宗想向天下祈福,而太皇太后卻拒絕了。她說:“我不需要你祈福,只要你放了蘇軾就可以了。”由此可見太皇太后對蘇軾的眷顧。可當時北宋正處於變法關鍵時期,而變法也是爲了大宋提振經濟,神宗不敢與發起者王安石挑起事端,只能放了蘇東坡但卻貶了他的官職去了黃州。可蘇東坡沒有因此畏懼,他一向樂天的精神使他愈挫愈勇。這便是蘇軾啊!

蘇軾的文章至情至性,有血有肉。他告訴了我,一篇文章的好壞並不在於它的辭藻是否華麗,句式是否優雅,而是在於作者想要表達的內容與情感。這點使我受益匪淺。

同時林語堂筆下的蘇軾也是一位非常真實的人。他用佛教感化女鬼,用文字乞求上蒼。他一生好“道”,從小就受其影響,還有記載說他幼年時與老子在夢中相遇。在他遊歷四方時,他還爲各道館撰文。他與百姓一起共赴天災,受百姓愛戴。

蘇軾並不迷戀官職,他只是希望爲國家出一份力罷了。杜甫,辛棄疾,陸游……多少愛國詩人用筆宣泄情感,寫下沉鬱憂愁的文字。可蘇軾不同,他不是憤世嫉俗的,他在處事中發現了人生繁複的種種。秉承堅韌的性格,使他有了“老夫聊發少年狂”的氣勢。

有人說,黃州是蘇軾的終點,卻也是蘇東坡的起點。蘇軾是屬於宋朝朝廷的,而蘇東坡是屬於他自己的。正是因爲他明白了那些令人心寒的道理,所以他纔會一鼓作氣,滿腔熱血。他寫詞,只是爲了將心裏的想法表達出來;他寫文章,是爲了展示自己的看法;他寫書法,“我書造意本無法”;他繪竹,竹即爲他,在逆境中拼搏,不屈。這就是蘇東坡啊!

我曾認爲蘇軾是一位賣弄風騷的墨客。只會爲國家大事哀怨,爲兒女情長不知所云。可我讀了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後,讓我從東坡的每一個字眼中看到了積極向上,這就是文字的力量。而這千千萬萬份力量,匯聚成了一位大寫的東坡居士!

  《蘇東坡傳》讀後感1000字(2)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

——蘇軾

只需靜靜地摩挲一下中國文化,眼前就會出現一個理想文人的形象。他左手詩詞、右手書畫,瀟灑從容地漫步在文化長廊裏,信手拈來,都是後人津津樂道的談資,他就是蘇東坡。

瀟灑,這是我拜讀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之後最強烈的感受,蘇東坡的一生將這兩個字演繹得淋漓盡致,無以復加。

蘇東坡的瀟灑首先表現在思想的率性上。無疑他是一位巨儒,又時常與和尚們談經論佛,也曾潛心於瑜伽與煉丹。可以說從沒有哪一種思想派別在他身上達到統治地位,他用儒家的生活哲學處世,又從佛學中體會到生命只是一種表相,進而追求靈魂的永恆,同時還用道家的信念將生命簡化。蘇東坡遊刃有餘於各家學派,是一種思想上的“逍遙遊”,令人歆慕。這種心態使他可以隨時達到“忘我”的境界:在獵場上他“左牽黃,右擎蒼”而望“千騎卷平岡”,在赤壁他憑弔千年前周郎的“雄姿英發”;他一方面與歌妓共覽夕陽“斜照江天一抹紅”,另一方面又癡情地懷念亡妻而“唯有淚千行”;他不似那一班搔首弄姿的小文人,花開花謝也總能惹得他們潸然淚下,但他又確實懷着悲天憫人的人道情懷,興修水利、賑濟災民,造福一方。這些例子不勝枚舉,而它們只不過是蘇東坡的軀殼,那行雲流水、天馬行空的自由思想,纔是蘇東坡傾注其中的情感與靈魂,纔是千百年來將人們深深感動、被人們真心崇拜的精神內核。

林語堂先生說蘇東坡是一個“不可救藥的樂天派”,我想,這也正是蘇東坡的人格魅力之所在。蘇東坡遭遇了失意文人無一倖免的貶謫,他在被貶之初就告誡自己:人要“一蓑煙雨任平生”,小人的誣陷、皇帝的誤解,在他眼裏都“也無風雨也無晴”,可以說是有“慷慨”而無“悲歌”,越是逆境反而越顯豁達。相比之下,李白太狂妄,杜甫太沉鬱,溫庭筠太輕佻,李後主太悽洌,而蘇軾的樂觀與憂鬱卻相得益彰,表現出一種歷盡悲歡、洗盡鉛華後的從容。體驗了人生大起大落之後的蘇軾,迎來了鳳凰涅槃般的脫胎換骨。我相信,他也經歷過精神上痛苦的掙扎,但是,作爲一位融儒道佛於一身的思想家,蘇東坡經過深刻的自省,終於殺出了一條血路,浴火重生帶來的是人生道路上更加灑脫自信的步伐。

一個可以着意揮灑真我性情的人,一個可以在世人面前談笑風生的人,在他身上一定可以找到這樣兩種素質:天真與單純。從蘇東坡先後與王安石及司馬光集團反目來看,他竟然簡單地把政治鬥爭套用到“有是非之辯,無名利之爭”的理想境界中去,可見其天真到了何種地步。他就像在進行一場一個人的戰爭,爲了理想、爲了清新的空氣、爲了在這個污濁的世界中保留些許單純而戰!同荊軻一樣揮舞着單刀,刺向整個王朝!

在林語堂先生的筆下,在蘇東坡的身上,瀟灑被詮釋成一種釋然的心態,一種趨近完美的生活方式,一種沒有圓滑的成熟,一種充滿智慧的率性,一種與自然締結的盟約,一種用天性寫就的浪漫。

  《蘇東坡傳》讀後感1000字(3)

回想我對蘇軾的記憶,從小學開始就開始接觸他,中學時期更多的詩詞,說起來人人會唱的《但願人長久》……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宋代的着名書法家、畫家。除此之外,大概就是初三那年一位講作文的語文老師的講述了吧。老師非常喜歡蘇軾,仔細的講述了蘇軾的生平,講到最後竟聲淚俱下,讓人動容,給我很深的印象。然而,以後想想也並沒有什麼實感。

這次看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頗有感觸。爲東坡瀟灑之詩詞所傾倒,爲東坡人生之坎坷而嘆息,爲東坡不羈之情懷而欽佩,爲東坡之真性情而感動。林語堂先生形容東坡爲:“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大文豪、大書法家,創新的畫家,造酒試驗家,一個工程師,一個憎恨清教徒主義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個皇帝的祕書,酒仙,厚道的法官,以爲在政治上專唱反調的人,一個月夜的徘徊者,一個詩人,一個小丑。”所有這些都可以和東坡一生的軌跡吻合。在這所有中,我覺得真性情的樂天派最能形容東坡。他是那種心中有感觸不得不吐之爲快的人,因此後代有了無數的好詩詞,也因此他自己一生都被小人嗨,但也不知“悔改”情動嘴開,自己也說“我真是不可救藥”;他是那種遊離在入世和出世之間的人,從年輕時的積極入世爲官,到幾經升遷貶職最後只想卸甲歸田,他執行着佛教的思想在他所任職的一方爲百姓造福也爲自己修煉;他是那個一生都不缺乏聲譽的人,既以此享過好處同時也牽累過不少人,然而卻能毫無架子躺在菜田裏同農人談天說地縱使農人並不知道他在說什麼;他是那個縱情于山水、美酒之人,縱情山水的同時也裝點山水,這便有了蘇堤,品酒之時也嘗試釀酒,雖然只是在釀酒過程中把自己灌醉而已;他是那個可以忍受人生巨大起伏的人,坎坷的道路上我沒有看到淚水,看到的是坦然、淡然和心平氣和的喜悅,每到一處地方,他都與自然融合與當地的百姓融合;他是那個翛然落拓的浪漫主義者,在深夜扁舟,在承天寺夜遊,在月下飲酒賦詩;他是那個深得幾代皇后喜愛的詩人,讓我對這幾位女性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是一個胸懷寬廣如海的人,“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予生”。

這些所有的零零碎碎的感觸,其實都能是一個真性情的表現吧——只有最純真、最率性、最真實的人才能如此的可愛、如此的瀟灑、如此的熱愛生活、如此的另人感動。從東坡的身上,我可以感受到一種愛、喜悅、快樂、平和的力量,從他的詩中,從他的經歷中散發出來。我彷佛可以看到他舉着酒杯漫步在月下、拿着鋤頭快樂的耕耘並自比陶潛。在人的一生中,總要有幾個精神偶像的,蘇東坡就應該是其中一個。在面對人生的坎坷的時候,我們自己的態度很重要,是笑對苦難呢?還是一蹶不振?有的時候是我們自己圈住了自己的心,慢慢得使自己不能放開,不能釋懷,不能真真實實的去感受生活。不要怕苦難,讓暴風雨來的更猛烈些吧!只有這樣,才能感受到生活賦予我們的是什麼,才能真正用心去珍惜!從今天起:“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予生”。

  《蘇東坡傳》讀後感1000字(4)

上次挑燈夜讀,還是上大學那會幹的事。那時宿舍晚上11點斷電,爲了應付第二天的考試,熄燈後只得跑到樓道藉着路燈臨陣磨槍,天冷時還得背牀厚厚的被子。時過經年,最近竟又爲了一本《蘇東坡傳》心甘情願地熬到深夜。

平素讀書機會甚少,更難得一本書讀兩次,唯獨這本《蘇東坡傳》在幾年前讀過之後讓我念念不忘,特意買來再次拜讀。這本書何以如此吸引我?不外乎兩個人的原因——主人公蘇東坡和作者林語堂。

蘇東坡之天縱才情已不必多說,書中妙手着文章的例子比比皆是。蘇詩不少見,但書中引用的詩文都結合了詩人的生活情景,每一句都是在某種特定的場景下借詩人之口自然吟詠而出,嬉笑怒罵皆成文章,讀來更覺鮮活可感。

東坡先生生性豁達,喜好交遊,常人也有機會和他舉杯共飲,尋幽探勝,當他在月夜孤舟上發出“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的慨嘆時,孰能不神往?這是和東坡先生同時代人的幸運,但他們也是不幸的,蘇東坡所在的時代正是宋朝由盛轉衰的幾十年,對黎民百姓來說這就意味着動盪和災難。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就蘇東坡個人而言,急劇變革的時代和積極入世的他相互成就,但其坎坷的命運從一開始也就已經註定。數十年宦海浮沉,陷於流俗與通變之爭,蘇東坡歷經顛沛流離,妻離子散,一度窮困到無炊米度日。作爲元佑黨人的精神,他爲民請命,忠言直諫,抗爭不息,卻未曾有絲毫妥協與退卻。

自始至終,蘇東坡都保持着一顆赤子之心,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以超凡的智慧在出世與入世的鋼絲上行走得遊刃有餘。他又是至情至性之人,對親人、愛人、友人的厚重感情浩浩湯湯,充盈在胸,隨意噴涌即是錦繡文章,一曲“十年生死兩茫茫”更成千古絕唱。

面對多面的、立體的蘇東坡,細數其功無疑是徒勞的,往往掛一而漏萬——從這點也可以看出,天才可以感知卻無法琢磨。讀蘇傳,其實是在追隨觀察一個具有偉大思想和心靈的偉人生活,即便詩人已作古,但他留給我們的心靈的喜悅和思想的快樂卻如江風明月,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回到題目,不得不提另外一個才子——林語堂。老實說,這本書和現下主流文學風格相去甚遠,缺乏足以引爆眼球的元素,但它的吸引力恰恰來自於它的純粹。誠如作者所言,他寫這本書只是“以此爲樂”,當然也是源於他對蘇東坡的喜愛。

在這樣一種創作動機下,寫出的作品自然格外雋永耐讀。作者不是隔岸觀火,讀者就容易置身其中,着了迷的人好像和這本書訂立了某種盟約,只要一翻開書就身不由己地緊隨內容的鋪陳或喜或悲,及至讀到蘇東坡去世一節,終於忍不住掩卷長嘆。

嘆息未已,忍不住又翻開繼續往下讀,再翻頁,書行此處戛然而止——讀者肯定會嫌不過癮——書也許可以續寫,但人生沒有續集,世上斷不會再有第二個蘇東坡式的人物了。不過,又何必拘泥於此呢?“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詩人在千年前就已經給我們留下了答案。

昨天一時興起和友人夜訪月湖,興盡歸來已是丑時。隨心而至,寄情山水,自謂有東坡遺風而竊喜。及至翌日,信筆而書,千字乃止,是以爲感。

  《蘇東坡傳》讀後感1000字(5)

“猿吟鶴唳本無意,不知下有行人行。”蘇軾用他豪放的筆墨揮灑着,用詩句詮釋着自己的人生。而林語堂筆下的蘇東坡,更是如一顆閃亮的明星,在中國文學歷史的長河中,閃爍着……

讀完《蘇東坡傳》,我依舊感嘆着這位大文豪坎坷曲折的人生歷程,可又爲他在苦難中豁達大度而感到敬佩。他是一個詩人,更是一個朝代的忠臣,老百姓的摯友。

蘇軾多次被貶官謫遷,他豁達、樂觀,無時無刻關心百姓,爲百姓着想。記憶最深的一次是蘇軾任杭州通判,西湖本身的詩情畫意,讓蘇軾的詩意大發,寫下無數膾炙人口的佳作,讓人回味無窮。他爲百姓做過很多事情,曾經立過一家公立醫院,在三年內治療了一千個病人,最重要的一件事便是解決杭州居民用水的大問題,因爲沿海的長牆常年未修,因此有許多淤泥,運河河牀的疏浚需要很大的人力和物力。蘇軾根據潮汐來控制水,通過自然環境將水過濾,並開通了一條新運河與西湖相通,他還解決供水問題,選擇用黏性大的膠泥燒成陶瓦管子來代替大竹管,使杭州家家都有西湖的淡水喝。我不禁感嘆蘇軾的聰明才智,也爲他有這份關心百姓的用心而感到驕傲,在滿是淤泥的官場中,他能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做一個爲百姓做事,不貪污錢財,人人道好的良官,讓我更爲敬佩。“處此亂世,他猶如政壇風暴中之海燕,是庸妄官僚的仇敵,是保民抗暴的戰士”,正是蘇軾的代言詞。

但在生活中,他保持天真淳樸,終身不渝,不忮不求,純然隨心。元豐四年,蘇東坡開始在“東坡”一片田地裏工作,自稱“東坡居士”。“身着紫袍,頭戴黑帽,手持藤杖,倚石而坐”最樸實的平民形象,爲他添了幾分淳樸和自然。那時候的他,或許是最卸下包袱的時候吧,他種的地上冒出針尖般的綠苗時,他會歡喜得像個孩子般跳起來。他看稻莖立得挺直,在微風中搖曳,或是望着沾滿露滴的莖在月光之下閃動,如串串的明珠,他感到得意而滿足。那份自得,是在這個亂世中少有的吧,也因爲他的灑脫,才讓後人銘記。

我欣賞蘇東坡,因爲他有“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的豪邁氣概,有“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的真摯情感,有“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的超曠爽朗,有“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壯志躊躇。他的筆墨,有對這個世間的感嘆,更多的表現了他善良的心理,和對人生的豁達。在《蘇東坡傳》中,雖沒有花很多筆墨寫他的詩詞,可通過平常的小事,描繪出的他如同一個孩童,對世事的樂觀,保持內心的天真,發自內心的快樂和誠懇。

林語堂先生在原序中有這樣一句評價“蘇東坡的快樂,無所畏懼,像一陣清風度過了一生,不無緣故”是的!他以他的本性照亮了我,在成長的道路上給我鼓勵,在給予我詩詞享受的同時,帶給我的更多的豁達開朗的態度!

  《蘇東坡傳》讀後感1000字(6)

恃一腔文采,染一季輝煌。——題記

日月經天,江河行地。歷史在浩蕩的長河中一點一點沉澱,當我們回首去聆聽和撫摸這塵封記憶時,卻總有那麼一個名字,在浩瀚的歷史天空中,響徹迴盪……

“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皆夢。”往事如煙,逝水流年,唐朝宋代,騷人墨客,浩繁如星辰,照耀神州,有李杜蘇辛,正如“光焰萬丈長。”唐詩宋詞對中華文化影響巨大。深邃如江海,高妙如山川。李太白的雲帆點綴了滄海之水;辛棄疾的醉眼迷離了刀光劍影;陸游的夢鄉迴盪着鐵騎錚錚;蘇東坡的華髮張揚着少年意氣。

林語堂,一代國學大師,是一位以英文書寫揚名海外的中國作家,也是集語言學家、哲學家、文學家於一身的知名學者。由他所著的《蘇東坡傳》,顧名思義,講述的是東坡傳奇的一生。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縱觀蘇軾一生,可謂造化弄人,屢遭波折。年少成名,曾經廟堂之高,也曾遊放嶺南,一身才華,卻起伏坎坷。儘管人生盡是不如意,可蘇軾沒有自怨自艾,他苦中作樂,興趣廣泛,親近自然。擅長詩詞、文賦、書法、作畫,甚至是烹飪,以至於後來的“東坡肉”聲名遠揚,流傳至今。

蘇東坡幾乎無一不精,無一不能,在中華文化史上,蘇東坡無疑是一座巍峨的高山。林語堂評價說:“蘇東坡在中國歷史上的特殊地位,一則是由於他對自己的主張原則,始終堅定而不移,二則由於他詩文書畫藝術上的卓絕之美。”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陌上花開,蝶霞飛遲,昔人已改,江山猶是。是時,摯愛的元配夫人已與他生死兩隔數年,悼念亡妻悽婉哀傷。流光退卻,華髮漸升,涼月墮江。子瞻至情至信,一生交友無數,知己更是遍佈天下,兄弟情深意厚,妻子關愛有加,他的一生,似一陣清風。

人生給每個文人的似乎都是一場盛大的疼痛,元豐二年,烏臺詩案,子瞻首歷人生黑暗,於生死間來去幾番,仕途終不得圓滿。子瞻仕情漸疏,於坡地開墾,補貼家用。東坡之號,自此而始。“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這是何等坦然!宦海沉浮,直面挫折;“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蕭且須行?”這是何等灑脫!昂然挺立,捋須而笑。官場失意,政治低迷,子瞻淡定吟詠間,深刻的憂傷日漸明媚,子瞻懂得放——放生離死別于山水之間,愁苦與大江俱東,被浪淘盡;放官場浮雲于田園之中,三百顆荔枝入口,失意消亡於嶺南。將滿未滿又如何?如此豁然心境,使蘇軾之月昭質未損,熠熠生輝。

林語堂稱東坡爲樂天派。似乎是沒有什麼可以使東坡真正止步不前,有所畏懼的。他敢於說:“我坐華堂上,不該麋鹿姿。”敢於向帝王直言陳述:“苛政猛於虎。”林語堂評價說:“他的一生是載歌載舞,深得其樂,憂患來臨一笑置之。”正是因爲東坡的性格樂觀豁達,豪放不羈,他的詩詞奔放靈動。“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詩詞的背後是詩人廣袤千里的闊達胸襟。在面對人生中一座難以翻越的高山,一個個大雨磅礴的日子時,該如何度過低潮期,我想東坡給了我最好的答案。

蘇軾的光芒,大概只有朔望之月最適合,將滿不滿,昭質未損,既曄然而明朗,又淡然而溫柔。繁華邊際,清輝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