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五年級教案 > 精選《我和祖父的園子》評課稿(通用11篇)

精選《我和祖父的園子》評課稿(通用11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5W 次

作爲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評課稿,所謂評課,是指對課堂教學成敗得失及其原因做中肯的分析和評估,並且能夠從教育理論的高度對課堂上的教育行爲作出正確的解釋。那麼寫評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精選《我和祖父的園子》評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選《我和祖父的園子》評課稿(通用11篇)

《我和祖父的園子》評課稿 篇1

《我和祖父的園子》是蕭紅的作品,寫得至真至純。短文以“愛”爲核心,讓“趣和樂”貫穿在祖父的園子裏,祖父的園子是“我”童年幸福、快樂的家園,是“我”成長的根基,是“我”精神的故鄉。

《我和祖父的園子》有兩點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首先是問題情境的巧妙設置,善於以問促“情”。教者深知本文以一個“情”字貫穿始終——蕭紅對“園子”的懷念之“情”,對祖父的敬愛、想念之“情”,祖父對“我”的關愛之情。魏老師緊緊抓住這條情感線索,通過一個個連貫的問題,通過學生們的回答,這些情感漸漸清晰爲同學們所理解,所感動。魏老師善於提問,而且邏輯性極強,看似“離題”,卻是巧妙有章的。往往待到下一個問題出現,你才恍然大悟,之前的那些問題只是鋪墊,沒有上一個問題的巧妙的鋪墊,課堂教學就會停滯受阻,情感無法進一步昇華,由此我深刻地感受到一個準確巧妙的.問題情境設置能大大推進教學的進程,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教者提問的時候,善於按照學生的個體差異性,適當幫助引導學生去說去總結。有針對性地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去提不同難度的問題,保證了每個學生都參與到課堂學習活動中來。

其次,老師善於抓住具體的語言文字適時對學生進行語文能力訓練。學生通過讀書,抓住了“願意……願意”、“要……就……要……就……”、“一切都活了。”等詞語或句式進行反覆的品位、以達到不斷積累和最終的運用。在魏老師的巧妙引導下,學生通過讀書又從10個“就”字上理解,對課文的認識由知性上升到感性,對課文的思想感情有所感悟,有所收穫。語文教學首要任務是進行語言文字訓練,而語言文字能力的掌握首先要通過讀的訓練,魏老師這節課至始至終地重視和落實了這一點。同時,魏老師對文本的解讀很到位,也很獨特,對語言文字訓練的點抓得很準。只有教師讀懂了文本,讀懂了作者的心,做好了文本作者的知音,力求做作者的代言人,在課堂上才能遊刃有餘地引導學生讀懂文本。正像著名的特級教師竇桂梅老師所說的那樣“我們自己的文本需要我們自己解讀。”,我們教師在解讀文本時一定作好充分的準備,該注意的語言文字訓練點要預設明確的練習點,訓練方式、方法,在課堂上才能做到有備無患,訓練到位紮實。

《我和祖父的園子》評課稿 篇2

三位老師的課堂教學自始至終體現着一個“真”字。如湯蓓老師在引導學生解決讀書困難時,這樣說道:“這篇課文中作者所描繪的生活與我們的生活是有一定的差距的,所以比較難讀,讀不好不要緊,多讀讀,誰敢於挑戰?”多麼樸實自然,多麼親切溫和啊!學生的擔憂與膽怯在湯老師春風化雨般的語言中消除了。柳家琴老師的課也是如此。在指導學生朗讀第14 自然段——“我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個陰涼的地方睡着了。不用枕頭,不用席子,把草帽遮在臉上就睡着了。”時,一個學生朗讀的聲音很大,柳老師是這樣評價引導的:“我覺得你的聲音太大了,會將她吵醒的。再讀輕一點兒,好嗎?”在她的潤物無聲的話語中,這位學生很快領悟了老師的用意,讀得飽含深情。課堂教學的真實就在老師的一言一語中得到了映現。

情即真情。在此文中表現出來的就是祖父對孫女兒的愛及孫女兒對祖父的愛。課文以“愛”爲核心——“祖父一天都在園子裏邊,我也跟着祖父在園子裏邊。”“我”成了爺爺的影子,與爺爺形影不離,多麼親密。在祖父慈祥的微笑下、慈愛的語言中,處處流露着對“我”的.關懷和愛。如,大段大段的文字描寫我在祖父的園子裏自由活動,想怎樣就怎樣,相干什麼就幹什麼,甚至給爺爺製造麻煩,給爺爺添亂,簡直就是在瞎鬧,可爺爺不但沒有生氣,還在笑,在大笑,是爺爺給了“我”自由,給了“我”快樂,給了“我”愛。

爲了幫助學生理解、感悟文本中的“情”,三位老師在教學時把握得很到位。通過找出文章中體現祖父對我關愛的語句,以朗讀爲突破口,從人物的語言入手,並且引導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去想象、感悟我和祖父的園子到底是怎麼樣的。學生在讀中體會、讀中感悟,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充分地感受作者對童年美好生活的眷戀和對親人的懷念。

思即思維。在課堂教學中,表現出來的就是激發並培養學生的形象想象力。如在交流“我們的生活是否也有這樣的園子?”這一話題時,學生普遍反應很沮喪,覺得在他們的生活中沒有自由,沒有樂趣。而柳老師在處理這個問題時,獨具匠心——用大屏幕出示了一組貼近兒童生活的照片(生日照、放飛風箏照、堆雪人照、游泳照、玩沙照),勾起了學生對童年美好生活的回憶。在此基礎上柳老師讓同桌快樂地交流並將自己的喜悅與全班同學分享。這樣,學生的思維被激活了,想象的空間也得到了拓展,真是“此時無聲勝有聲”。

《我和祖父的園子》評課稿 篇3

《我和祖父的園子》一課是蕭紅的作品,全文充滿濃郁的鄉村氣息,散發出誘人的泥土芬芳,字裏行間流淌着的是童年的自由與快樂。文章辭藻樸實到“鹹菜就着窩窩頭”般的簡單,但,恰恰是口頭的大白話,把幼兒心中的暢快淋漓地再現出來,使人讀了,彷彿童年就在眼前,歡笑就在耳邊。

兩位老師的教學風格如同蕭紅的筆風一樣,簡潔而凝練,樸實而風趣,智慧碰撞智慧,激情擦出火花。下面將聽課感受梳理如下,如有異見,懇請指正,以便共同提高。

一、教者求同——享受自由

雖然,本次教研的形式講究“異構”,但是兩位教者卻抓住了文章的靈魂“自由”一詞構築執教理念。高靜老師緊緊圍繞“尋找想揍揍頑皮的蕭紅的原由”這個話題,讓學生讀中體會園子中的趣聞趣事,讓學生感受祖父的包容與疼愛,從而找到令蕭紅自由的真正的原因;李雲老師破題的着眼點放在了“這是一個怎樣的園子”,先從園子中的動植物說起,通過朗讀了解到園子帶給諸如“黃瓜”“蜂子”“蝴蝶”“倭瓜”“玉米”等生物的自由,轉折到,人在這個自由的環境中也同樣無拘無束,隨心所欲。景與情交叉在一起,物與人融合在一起,因此,在這個專屬於祖父和我的世界中,神馬都是開心的、美麗的、充滿童話情節的。

兩位老師努力給學生創設自由的學習環境,不拘泥於按部就班地逐層推進,而是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孩子們,你們將體現“自由玩鬧”的段落讀到哪,我們的課堂就推進到哪,不是老師牽着學生的鼻子在走,而是學生駕御着老師的課堂在行進。可以先讀最後一段,也可以先讀中間一段,還可以前後輪流轉換着讀,一切的一切,看似混亂,卻亂中有序,章法遒勁。這就是民主裏集中,集中里民主。

二、教者存異——讀悟品文

最大的區別在於,高靜老師拎住“最感興趣的段落是什麼”這根主線,順藤摸瓜,將自由與愛聯結在一起,讓學生在快樂的語言文字中品味蕭紅對住在呼蘭河城中的祖父的懷念,而李雲老師緊抓園子不放,通過反覆朗讀有關園子的語句,品味園子的生機勃勃。二着從不同角度展示了這個園子,一個敘事,一個寫景,參照物迥然不同,而效果卻驚人的一致,這就是殊途同歸。

在品讀“園子裏的一切都活了”那一段,高靜老師下足了工夫,充分地體現了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這篇課文的主題是“自由”“快樂”,如何讓學生體會呢?高老師把她的整節課堂設計成了一個“自由快樂”的課堂,在教學中充分體現出這一點。如何引導學生與文本進行深層次的對話呢?高老師引入了“景物”,在老師的循循善誘中,在一次次的.個性化朗讀體驗中,學生逐步體會到了“所有的東西都是自由的。”巧奪天工,渾然天成。更難能可貴的是高靜老師總結出了“借物抒情”的寫作方法,既教讀法,又教寫法,最大限度地進行了知識的傳授,這樣的課堂就是真正意義上的高效課堂。

同樣是品讀“園子裏的一切都活了”那一段,李雲老師並沒有像高靜那樣,分析得那麼透徹,那麼有深度,但是來回的朗讀,卻無形得達到了同等水平的自悟的效果,雖然李老師沒有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寫作方法,但是一個小練筆卻不偏不倚地替學生習作引路。表達與閱讀理解應該是融爲一體的,閱讀課有表達。光說不練的課堂是不行的,哪怕寫一個詞,寫一個字,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就養成了用筆去思維,這樣學生的思維就更嚴密,更全面。

三、教者探索——敢於創新

一般狀態下的語文課堂程序是質疑——釋疑——總結,但在高靜、李雲老師的課堂中我們卻看到了不一樣的地方。比如高靜老師在學完全文後,話鋒一轉,將焦點落到了第一自然段,並提出了一個問題“呼蘭河城那麼大,爲什麼寫住着的人就只是祖父呢?”。說老實話,一般情況下,我們學完全文了就不再進行更多的提問了,而這個問題卻不能迴避,是的,在蕭紅的世界裏,祖父是唯一能給她自由與快樂的人,所以,蕭紅的經歷越坎坷,對祖父的懷念會越深。這個問題不是多餘的,而是必須的。

再比如,李雲老師在教學的結尾時將佈置作業與拓展延伸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其實蕭紅並不是一個充滿自由與幸福的人,大家課後可以讀讀她的自傳《呼蘭河傳》,體會蕭紅不一樣的人生。乍看,沒有什麼特別的,其實,從課內到課外,從快樂到惋惜,延伸的不是知識,而是歷史,因此,這個環節特別與衆不同,很實在。

創新並不等於轟轟烈烈,而是一種教學觀念的轉變,很可能是平平淡淡的。在兩人的課中,我們能清晰地看出,她們的課堂並不複雜,沒有許多零零碎碎或者冗冗長長的問題,有的只有貫穿全文的精幹主軸,那就是“課文哪裏體現了我很頑皮”或者“你對課文的哪個地方最感興趣”。很簡單,學生學起來很輕鬆,留下來更多的時間去讀讀文章,去悟悟文章,甚至去寫寫片段。刪煩就簡應該也必定成爲語文改革的最終趨勢,因爲,我們太需要簡單地教語文,學生太需要輕負擔地學語文了。

求同、存異、探索、創新,這就是今天的課堂教學給予我的啓示,雖然,課還沒到精緻的程度,但是已足夠我學習消化的了,在今後的家常課中,我們不妨嘗試她們倆的教法,不求能達到他們的教學水平,哪怕是提高那麼一點課堂教學效率也就心滿意足了。謝謝大家。

《我和祖父的園子》評課稿 篇4

這篇文章中,蕭紅的文字充滿了“童年”的味道。只有童年的孩子眼中,纔會有蜻蜓、蜂子、蝴蝶、螞蚱;只有在孩子的眼中,這些東西纔會顯得富有生機與活力。只有在孩子的眼中,種菜纔會變成踢土;只有在孩子的眼中,纔會將韭菜當作野草割掉;只有在孩子的眼中,纔將將狗尾草當成穀穗……

既然,這是一篇充滿“童年”味道的文章,就應該用“童年”的味道去教這篇文章。

首先,用“兒童”的眼睛去看祖父的園子。祖父的園子裏充滿了童年的樂趣,肯定與園子裏面的東西有關,因此在初讀課文的時候,教師可以以“祖父的園子裏有哪些東西?”爲題引導學生仔細、認真的閱讀課文,找出祖父園子裏的東西。這對學生很容易,學生很快會說出,有蜻蜓、蜂子、蝴蝶、螞蚱、黃瓜、倭瓜、白菜種、玉米、甚至當然有作者“我”和祖父,不然這些東西是誰看到的呢?板書也可以不用老師寫,直接讓學生將看到的東西寫到黑板上,孩子們也很開心,這樣也能提高孩子的興趣和孩子的成就感。列數了祖父園子裏的東西,這是讀懂課文的第一個步驟,可是祖父的園子裏東西太多了,如果順勢將祖父園子裏的這些東西分類,用總分的句式來表達,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便也得到了鍛鍊。看到了祖父的園子裏有這麼多的東西,能不能用一到兩個詞語來形容一下祖父的園子?這是分類之後的又一個提升過程,也中積累學生詞彙的過程,孩子們也很快想到了一些詞語,如五彩繽紛、應有盡有、生機勃勃……

其次,用“兒童”的心去看祖父的園子。從文字中,不難看出,祖父的園子裏的東西有哪些。但是如果用心去看,則是將文字的.理解推進了一個層次。看到祖父的園子裏“倭瓜願意爬上架就爬上架,願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黃瓜願意開一謊花,就開一謊花,願意結一個黃瓜就結一個黃瓜……”的“願意”,好像這些植物有自己的想法,並後根據自己的想法去做事,可以體會到園子裏的植物的“自由與自在”。園子裏的植物都如此的自由了,更不用說這園子裏的人——蕭紅了。祖父做什麼,他她便做什麼,而且祖父是在勞動,而她不但沒有幫忙,反而還在幫倒忙,只爲了自己開心就行,小蕭紅在這園子裏享盡了快樂與自由,天真與爛漫,更難得的是,祖父對於小蕭紅所做的一切不但沒有生氣,反而還很耐心的爲她講解,再用一層眼光去看,小蕭紅在這園子裏的自由也不是沒有條件的,那就是祖父的寬容與耐心。而祖父對她的寬容與耐心正源於祖父對她的愛。沉浸在愛裏面的孩子,什麼不是快樂的?什麼不是自由的呢?

文字的“童年味”來自於祖父的寬容與愛。

《我和祖父的園子》評課稿 篇5

隨着作者富有詩意的語音,教學時主要讓學生自主地、入情入境地讀課文,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樂,發揮想象,體會作者對童年生活的留戀,領悟這種感情是怎樣表達出來的,並積累語言。整個過程有兩個“亮點”值得回味:讓我們隨着作者美好的回憶,走近她魂縈夢饒的祖父的園子。

1、抓住佳詞佳句感悟作者的寫法。

文中許多ABB式的詞語,如“胖乎乎、圓滾滾、藍悠悠”都很優美,體現了作者別樣的情感,學生在讀的過程中都體會到了,有學生說這樣的蜜蜂握在手裏一定很有趣;有學生說用這樣的表達顯得特別親切,小蜜蜂就像作者的`小夥伴,胖乎乎的。這樣有機的在佈置學生寫“廣告語”時,如果引導其力爭在寫話中運用上“願意”、“瞎鬧”、“亂鬧”等詞語,不僅深化對這些關鍵詞的理解,還能獲得真正的意義延伸。教學本該如此,在敗筆與遺憾中生長教學智慧!

2、在聯想中感受自由。

課文中的作者字裏行間體現出童年生活是無拘無束的,是豐富多彩的。吃黃瓜,追蜻蜓,捉螞蚱,澆菜……對於學生來講,這些既是新鮮的,又是有趣的,他們一定只從書本中看到過,可能只聽長輩講過,現在作者的童年帶他們走進一個全新的世界,特別新奇,讓他們想象作者可能還在園子裏做什麼,學生們都舉起了手,熱烈地說着他們喜歡做的事情:爬樹、挖坑、種豆,從樹上搖果子,摘花,撒花……正因爲學生對文字產生了共鳴,他們盡情地展開了思維的翅膀,盡情地說着自己喜歡事情。再讓他們讀課文的時候已經能帶上自己的感受。體悟童年生活的情趣。

《我和祖父的園子》評課稿 篇6

德國現代哲學家海德格爾說:“家園是人類詩意的棲居地”。“祖父的園子”就是作家蕭紅精神的棲息地。《我和祖父的園子》講述的是作者童年的故事, 那份在祖父的園子裏隨心所欲,想做什麼便做什麼的自由令人嚮往。文中字字、句句童心四溢,貼近小孩子的生活,很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教學中,我試圖在通過 課文的學習,爲學生打開一扇窗戶,以此走近中國現代著名女作家蕭紅,感覺她和祖父的一段親情。瞭解先輩的一段生活歷史,初步感覺蕭紅語言文字的魅力,體 會著名作家茅盾對《呼蘭河傳》的讚譽──“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

在對教材的多次研讀後,我們發現整篇課文的 第13自然段概括了主題。課文的核心情感是自由、快樂。教學時,我緊扣情感線索,展開教學,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讀書,在朗朗的書聲中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 由和快樂。整節課以自由、快樂爲線索,“四讀”13自然段,在一遍又一遍的誦讀中學生的認知得以昇華:一讀13自然段,初步感受園子裏的一切是自由、快樂 的;二讀13自然段,學生感知園子裏的一切的快樂是因爲我是快樂的,引導孩子們在字裏行間中徜徉,感受“我”的快樂;三讀13自然段,學生懂得了“我”的 快樂是因爲有祖父的疼愛,重點品讀對話,感悟濃濃的祖孫情;四讀13自然段,體悟寫作技巧,掌握借景抒情、借物喻人的寫作方法,瞭解作者生平,昇華對作者 的`情感認識,感悟作者追尋精神家園的那份執著。

教學這堂課,我感覺思路是清晰的,教材的把握是準確的,做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課堂 上師生的思維激情碰撞,學生靈動、智慧的語言,聲情並茂的朗讀充分展示了我們東臺實小孩子厚實的語文素養。課堂節奏的把握也比較到位,開課的歡快,課尾的 傷感,感染着孩子。如果把這樣一篇課文僅僅解讀爲自由、快樂,那肯定是片面的,如何在教學中讓學生感受出作者對自由、快樂生活的追求和嚮往,資料的呈現顯 得尤爲重要。經過再三推敲,最終選擇了課中的簡短介紹,卻字字給學生以引導和啓示,因此學生的感悟是深刻的,也是水到渠成的。這堂課留給我很多的思考:一 切設計應由學情出發,併爲學生的學服務。教師要做作者的知音,真正走進作者的心,才能正確把握文本。面對豐富的課程資源,教者如何取捨、選擇,從而讓課程 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做到最優。教學中,一節課要讓學生學到什麼,怎麼去指導孩子們樂學樂思,並學有所獲。

《我和祖父的園子》評課稿 篇7

教學中抓住詞語讓學生去感受,文中許多ABB的詞語如“胖乎乎、圓滾滾、藍悠悠”都很優美,體現了作者別樣的情感,學生在讀的過程中都體會到了,有學生說這樣的蜜蜂抱在手裏一定很有趣;有學生說用這樣的表達顯得特別親切,小蜜蜂就像作者的小夥伴,胖乎乎的。吃黃瓜,追蜻蜓,捉螞蚱,澆菜……對於學生來講,這些既是新鮮的,又是有趣的,他們一定只從書本中看到過,可能只聽長輩講過,現在作者的童年帶他們走進一個全新的'世界,特別新奇,讓他們想象作者可能還在園子裏做什麼,學生一個個都舉起了手,爭着說他們喜歡做的事情:爬樹、挖坑、種豆,從樹上搖果子,摘花,撒花……正因爲學生對文字產生了共鳴,他們盡情地展開了思維的翅膀,盡情地說着自己喜歡的事情。再讓他們讀課文的時候已經能帶上自己的感。

整節課的教學,我着力引領學生感悟文本,緊扣文中關鍵字、詞、句,不斷地品味,使學生實實在在地對文本進行解讀。課文學習快結束時,我進行了延伸練筆:“假如時光能夠倒流,‘我’又在祖父的園子裏玩着,鬧着,玩累了就在園子裏的那棵大榆樹下睡着了,一覺醒來……”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結合蕭紅在祖父園子裏的自由和快樂,按照作者的表達方式來續寫。孩子們熱情參與,融入了自己的童年體驗和感受。

《我和祖父的園子》評課稿 篇8

《我和祖父的園子》選自蕭紅的成名作《呼蘭河傳》,文章用輕鬆活潑的語言回憶了“我”小時候在祖父的園子裏自由幸福的童年生活。

走近作者,才能走進心靈。我首先領導孩子們交流了有關蕭紅的資料,對她有了深刻的認識。

教學這一課,我最大的感受是文章看似平淡,實則蘊藏着作者深深的情感,那麼,教者就要引領學生將這種感情通過對字裏行間的咀嚼,慢慢得以品味,同時也要讓學生通過開放自由的感悟方式去走進作者的心靈深處。在體會感悟語言文字精妙的同時,感悟作者運用多種修辭手法,特別作者在文中多處運用了反覆的表達方式,增強了語言的感染力。

在教學時,我感到引導學生體會“我”在祖父的園子裏快樂、自由的`幾件事的體會由於時間偏緊,感悟還少夠深入,所以,在課結束時,“當你輕輕走出祖父的園子時,它給你留下了什麼?”這一問題的交流還是缺少一定的深度和厚度。

《我和祖父的園子》評課稿 篇9

課文《我和祖父的園子》節選自現代優秀髮作家蕭紅的自傳體小說《呼蘭河傳》。主要寫了“我”幼時和祖父在園子裏自由生活的情景,具體而又生動地表現了“我”的好奇、自由和快樂。字字、句句童心四溢,貼近小孩子的生活,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文中的語言非常有特色,平和、樸實、充滿童趣,運用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使語言整齊而優美。

一、充分閱讀,感悟文本

本文的語言描寫十分有特點,貼近學生生活。現在的語文教學應該是以學定教。薛法根老師曾說道語文教學的三個轉變:

1、把講課文變爲學語言。

2、把讀課文變爲學閱讀。

3、把悟課文變爲學表達。我在教授本課時,運用多種形式來進行閱讀,讓學生能充分理解課文,感悟課文中的情感,把教教材變爲用教材學語言,教語言。特別是對於重點詞語及難以讀準的地方及時指導。通過語言的魅力來吸引學生,讓學生愛閱讀,愛語文,提升自身的語文學習能力和動力。

二、以生爲本,以學定教

語文教學活動的根本在於時刻關注學生,跟隨學生,以生爲本。在課堂中老師的教學設計是一條主線,但不應該是一張大網。我覺得,教師的思路應該像一條猴皮筋,可以根據學生情況被扯來扯去,但始終能夠迴歸原位,但我在上本課時思路就像一條棍子,雖然沒有被扯遠,但更關鍵的卻沒有吧學生思維充分打開,無法調動學生積極性,這一點是應該注意的。說到這裏,不得不說教學機智。教師的教學機智在課堂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或者是承上啓下,或者是查缺補漏,或者是畫龍點睛,但不論那一種,最根本的'就是要爲學生服務,而不能成爲教師譁衆取寵的工作。教學機智的培養其實更多是經驗和反思的積累,思考的多了,教學機智也就自然而然浮出水面了。

另外,教師的評價語言也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以前的單純的鼓勵性語言已經不太能適應現在的語文課堂,評價語言應該是能夠促動學生學習興趣,提升思考深度,以評價語來推動課堂往更深的層次裏進行。

三、習慣養成,基礎訓練

語文課堂中,學生的學習習慣的養成和培養也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特別是讀書姿勢、寫字姿勢、握筆姿勢等,都要隨時性地進行糾正和指導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養成良好習慣。另外對於字、詞、句、段、篇的學習方法的滲透還需要更加藝術化,學生感悟更深,效果更明顯。鄒局長說:語文教學應該是紮實、細膩、簡約、空靈,這就要求在課堂中教師應該從根本出發,藝術性地進行指導,把握語文教學的本質特徵,從原來的大環境中走出來對自己、對學生能夠有一個特殊的評判。

語文教學是一個充滿挑戰性的工作,抓住學段目標,言意兼得,只有這樣才能讓語文課堂更有語文味。

《我和祖父的園子》評課稿 篇10

《我和祖父的園子》節選自蕭紅《呼蘭河傳》。文章通過描寫我跟隨祖父在園子裏勞動情景的描寫,表達出作者對童年生活的眷戀和對親人的懷念。教學這篇散文時,讓學生感受快樂的氣氛不難,但讓學生透過快樂感受眷戀懷念之情就稍顯困難了。

在教學中,我遵循着散文“文散而神聚”的特點,在初讀的基礎上,直接抓住學生的初讀感受——小女孩在園子裏是快樂的、園子裏的一切都是自由的——展開教學,引導學生充分朗讀,感受文中自由的快樂。

其一:學生抓住課文中快樂的事,體會小女孩的自由。無論栽花、拔草,也無論種菜、鏟地,學生在朗讀那些看似重複,又充滿情趣的句子時,臉上是帶着笑的,心裏也一定是快樂的。特別是文章中描寫“狗尾草”“澆菜”的段落更勾起孩子們的回憶,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同時,我也用這樣的感嘆來回應着孩子們的朗讀和交流:“是呀,踢出的是泥土和種子,可飛出的卻是快樂!”“我揚起的不僅是水滴,更是我的無憂無慮”“是呀,玩得累了,玩得睡着了,玩得多盡興呀!”

其二:學生們抓住自由的景物,體會園子裏的一切都是自由的。尤其是課文第二、和倒數第二自然段。文章中那些抓住色彩來描寫的語言、那些“要怎麼就怎麼”的無拘束的語言,充滿着感染力,學生在朗讀挑戰中發出這樣的感嘆:“園子裏那些黃瓜、倭瓜、蝴蝶、蜂子都是自由的,生活在園子裏的我和祖父更是快樂的了!”“這樣無拘無束的天地,一定充滿情趣,我敢說是我們大家都向往的!”我也附和着他們的感受說:“是呀,快樂是不嫌重複的,自由是不嫌羅嗦的!只有擁有了愛的快樂和自由,纔是最快樂的',最自由的,最讓人難以忘懷的。”

其三:引導學生抓住快樂的主線,感受親情無限。當孩子們帶着滿心的歡喜,滿懷的自由,陶醉其中時,我拋給學生一個問題:這樣的快樂是怎樣獲得的呢?學生帶着問題再次閱讀課文,終於,他們發現了其中的奧祕,那就是“笑”,祖父的笑。這時,我們才完全明白了,是祖父的愛讓“我”擁有了快樂和自由。“是這份溫暖的愛,無論何時,無論何地,只要憶及祖父那甜甜的笑時,蕭紅的心中的園子,就立即成了一個愛的園子,一個充滿快樂和自由的園子。”至此,孩子們才從更深的情感中感受着課文的內涵。

《我和祖父的園子》評課稿 篇11

《我和祖父的園子》這篇課文節選自中國三四十年代著名女作家蕭紅的回憶性敘事小說《呼蘭河傳》。而蕭紅被魯迅先生稱爲“三十年代最有前途的女作家!”所以這篇課文可謂是名家名篇。課文作者通過平淡、質樸的語言,回憶了童年時期在祖父種菜的園子裏的那段自由快樂的時光。

我校教研組以“崇簡、務本、求實”爲教學理念,以文本爲教學抓手,引導學生在作者質樸、歡愉、反覆的語言特色中細細咀嚼,從而體驗作者童年生活的快樂和自由,感悟祖父給作者那深深的愛和溫暖。

一、用心去研讀文本、解讀出自己獨特的感受。

剛接到上課課題時,自己思緒比較亂,於是就到網上收集相關資料,發現好多名師都上過這一課,覺得每位名師都上得非常精彩。可自己如果就這樣依葫蘆畫瓢,隨意“克隆”大師的教學設計,肯定不利於我的教學。陳校長一再要求我自己去用心讀課文,先讀出自己的感受,而且要每一篇都要讀出自己新的感受。於是,我靜下心來,捧起課本細細地讀,反覆地品、用心地悟,再從網上查找蕭紅和《呼蘭河傳》的相關資料,瞭解到蕭紅的身世,再讀完《呼蘭河傳》這本書,我被蕭紅的文字深深感動。在教材研讀中,感受到了作者童年生活的美好。接着讀,逐字逐句細細地讀,讀着讀着,漸漸地主題清晰起來:因爲有了祖父的愛,所以作者童年生活快樂和自由的。文章的思路也漸漸清晰起來,作者首先描寫了祖父的園子是個五彩繽紛的昆蟲的世界;接着寫自己在祖父身邊做的很多有趣的事:種白菜,除草,灑水,到處瘋玩;結尾處借景抒情,昇華自己的感受:祖父的園子是個自由的園子、更是個充滿愛的`園子。而從整篇課文來看,這種快樂自由和愛,不僅洋溢於作者各個生活場景片段裏,更多的滲透在作者那平淡、質樸的特色語言裏,更多的是流淌於作者那一次次反覆句式裏,有了這樣的頓悟,教學重點也就明確了:引導學生在作者質樸、歡愉、反覆的語言特色中細細咀嚼,體驗作者童年生活的快樂和自由,感悟祖父給作者那深深的愛和溫暖。課堂流程也就清晰起來:課堂主要分爲兩大板塊:先引導學生通過品味我童年生活的“樂趣”,再感悟祖父對我的“愛”。

二、以問題來引領,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

教學中,全課圍繞兩個問題來組織教學流程。在第一環節中,我以課後習題的第二題“你覺得作者在哪一自然段寫得最有趣?”爲引領,組織學生通過自己閱讀課文,去發現課文中有趣的自然段,然後通過交流,指導朗讀品“趣”,從而完成第一大環節的教學;在第二大環節中,我設計了“在園子裏,我除了擁有了快樂和自由,還擁有什麼?”這個問題,從而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通過自主閱讀、合作交流討論,學生從而認識到我還更多的擁有祖父的“愛”,在初步感知的基礎上,我引導學生再細心閱讀文中語句,品味祖父愛的細節,再引導學生通過閱讀、看插圖想象說話、品味祖父的“笑”,更深刻地悟到所有的自由和快樂,都是源自祖父的“愛”。

三、教學中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學法的指導。

教學中,不是教學生學,而是教學生怎麼學,所以在教學中潛移默化的教給他們讀書的方法,讓他們在其它任何讀書的時候,都有法可依、有法可依。有教學的第一環節,指導學生品“趣”的過程中,我相機指導學生採用抓關鍵詞句讀書、邊讀邊想象、邊讀邊聯想、邊讀邊體會作者感情等各種讀書方法,從而引導學生去口味“我”在園子裏快樂和自由的生活;而在第二環節裏,我側重於教給學生學會品讀作者語言、關注作者表達的方式去讀書,第十三自然段中把物當着人來寫的寫法、全文中反覆手法的運用,先引導學生初步認識這種寫法的語句形式,然後抓住重點語句,通過反覆品讀,體會出這種寫法的作用,就是在一次次地反覆中表達出我快樂、自由和祖父對我的愛。相信如果能長期對學生讀書習慣、讀書方法上加以指導,學生肯定會在讀書的質量上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當然,在收穫的同時,也發現了自己的不足。在真正的課堂教學中,雖然有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進行聽說讀寫訓練的意識,但是由於顧慮過多,還欠缺嫺熟的引導技巧。課上設計的幾次說話訓練,學生有內容說,說得還不夠生動。當學生朗讀不夠到位,沒有感情時,當學生說話語言貧乏,語調平淡時,我沒有能充分引導,給學生練習和表現的機會。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盡量擯棄這些功利的想法,實實在在爲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而教學,把學生的發展作爲課堂上作重要的因素來考慮。

文字是美麗的,充滿魅力的,課堂上,讓我們語文老師帶着學生在美麗的文字間徜徉,享受學習語文的幸福,領略語文的詩情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