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五年級教案 > 小學五年級語文教案彙編15篇

小學五年級語文教案彙編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4W 次

作爲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那麼什麼樣的教案纔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小學五年級語文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五年級語文教案彙編15篇

小學五年級語文教案1

學習目標:

1、認識11個生字,會寫12個字。正確讀寫“敏捷、光滑、搭窩”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背誦自己喜歡的自然段。

3、瞭解松鼠的外形特點和生活習性,激發學習對小動物的喜愛之情。

4、學習作者是怎樣把各部分寫具體的,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生動。

重點:

瞭解松鼠的外形和它的生活習性,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難點:

能按不同方面把課文分爲兩部分,體會作者是怎樣把各部分寫具體的。

教學準備:

有關松鼠的資料

課時劃分:

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溫習舊知,導入新課

學習了第13課,我們瞭解了一位非常有趣的動物朋友──貓,老舍筆下的貓(性格古怪、活潑淘氣)作者運用具體事例細緻、生動地描述了貓的古怪性格和它滿月時的淘氣可愛,全文字裏行間流露出作者對貓的喜愛之情。

今天又有一位新朋友想和大家見面,它是誰呢?那麼,大家想不想了解更多關於這位朋友的祕密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十四課《松鼠》。(板書課題)

二、多種形式,自主識字

1、出示單獨的生字,多種形式認讀。

敏捷嵌搽茸蹦蘚蔽榛

2、課件出示詞語多種形式認讀。

敏捷光滑遮蔽榛子儲藏縫隙橡樹慄樹扒開嵌着

苔蘚毛茸茸搽過油連蹦帶跳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文(要求讀準字音,不熟練的地方反覆讀幾遍。)說說松鼠給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麼?這篇文章寫了松鼠哪幾方面的內容?

2、指名分段朗讀課文(師生正音)

四、朗讀課文,品讀課文。

小學五年級語文教案2

第二課時

1、複習導入

課文可以分幾段,各寫了什麼?

2、精讀訓練

(1)學習第二段。

①觀察課文中第二幅圖,默讀課文,想想:這段課文可以分爲幾層?各寫了什麼內容?

(三層,第一層(2)概括介紹麋鹿奇特的外形,第二層(3)具體描述麋鹿的外形特點及生活習性;第三層(4)介紹麋鹿自然繁殖力低的原因)

②理解第一層內容。

a、指名讀。

b、爲什麼說麋鹿的外形很奇特?

(角似鹿,面似馬,蹄似牛,尾似驢)

c、“更”字可以去掉嗎?爲什麼說“更增添了它的神祕”?

③理解第二層內容。

第一層已經爲我們描述了麋鹿的外形特點;爲什麼作者還要接下去寫第二層呢?

a、指名讀。

b、課文是從哪幾個方面具體介紹麋鹿的外形特徵的?

c、這幾個部分各有什麼特點?

d、除了介紹麋鹿外形,還介紹了什麼?

e、麋鹿的外形和它的生活習性有聯繫嗎?爲什麼?

f、討論。

有了第一層的介紹,我們已經懂得了麋鹿的外形特點,第二層再寫是不是有點多餘?爲什麼?

(第一層是概括介紹麋鹿的外形特點,而第二層則是具體的介紹。這樣就使讀者對麋鹿有了更清晰的印象。而且,第二層介紹麋鹿外形的同時也介紹了它的生活習性,讓讀者認識到了它的外形和生活習性之間的關係。)

g、引導體會。

④理解第三層內容。

默讀思考。課文是從哪幾點來說明“麋鹿的自然繁殖力很低”的?(一是雌鹿的懷孕期超過九個半月,比其它鹿類長;二是它每胎僅產一仔)

(2)學習第三段。

①指讀課文。

②出示“傳奇”,齊讀。

理解“傳奇”:經歷離奇,不同尋常。

③爲什麼說“麋鹿的經歷充滿傳奇色彩”呢?討論交流,指導朗讀。

3、配樂朗讀二、三段。

第三課時

1、複習導入

簡單說說麋鹿的外形和傳奇的經歷。

2、精讀訓練第一段

(1)輕聲讀第一段。

(2)畫出描寫麋鹿在黃海灘塗自由活動的句子,結合第一幅圖說說對在晨霧中活動的麋鹿有什麼印象。

(3)爲什麼說大豐自然保護區“是麋鹿野生放養的理想場所”?(土地廣闊,氣候溫和,林茂草豐)

(4)通過對課文二、三段的學習,我們對麋鹿已經全面充分地瞭解了,作者爲什麼還要寫第一段?可以去掉嗎/

(5)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課堂練習

(1)祟課後第5題。

(2)交流複述方法。

①結合插圖,抓信麋鹿的角、蹄、尾、手色等幾個部分的特點介紹它的體形及生活習性。

②參照“麋鹿的傳奇經歷”表介紹。

③要學習講解員講解的神情和語氣。

4、練習複述

《麋鹿》

小學五年級語文教案3

教學目標:

1、學習生字,正確流利朗讀課文。

2、抓住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內容,感受頤和園是一個美麗的大公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學習作者按遊覽順序有序觀察,抓住景物特點準確描寫的寫作方法。

教學準備:

學生課前藉助拼音把課文多讀幾遍,藉助課後思考題想想課文內容,藉助課本上的資料袋對頤和園有一個初步瞭解。教師做好分析教材特點和了解學生年段特點的準備,同時收集頤和園相關資料,形成課件及教學資源儲備。

教學過程:

一、讀課題,瞭解頤和園的歷史背景。

1、今天我們要學習第18課,請讀課題。

2、頤和園是我國保持最完整,規模的皇家園林!該怎麼讀(課題)?

3、今天,頤和園早已成了中外遊客競相遊覽的一個美麗的大公園。你又想怎麼讀?

4、小結:頤和園真的會帶給我們很多的感受,我們在學習中要試着用朗讀把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

二、從遊覽順序入手,瞭解文章結構和課文內容。

從詞入手,瞭解課文描寫的主要景點和遊覽順序。

1.按順序聽寫“長廊、萬壽山、昆明湖”等詞,並學習其中的生字“廊”。

2.思考:爲什麼要寫這樣三個詞?爲什麼要按這樣的順序寫?文中又是哪些句子說明了作者遊覽的順序?

3.學生自讀課文,勾畫文中表示遊覽順序的句子。

從句子入手,掌握文章的結構,瞭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1、學生自讀表示遊覽順序的四句話,從中感受移步換景的遊覽觀察順序。

2、給表示遊覽順序的四句話加上文章的首尾段,學生自讀感受課文總分總的結構形式,並根據段落提綱掌握課文的主要內容。

師生共同根據板書概括課文主要內容並提出進一步的學習要求

這就是文章的段落提綱,它能幫助我們更好地學習課文。現在,我們就移步換景,依次遊賞長廊、萬壽山、昆明湖,去感受頤和園這個美麗的大公園。

三、抓住重點詞句邊讀邊想象,從不同的觀察角度欣賞頤和園美景的不同特點,體會頤和園是一個美麗的大公園的同時,學習作者簡潔準確的表達方式。

“遊賞”長廊。

1、進了頤和園的大門,繞過大殿,就來到有名的長廊。出示課文相關文字,在原文中加入表示觀察角度的短語,請學生讀一讀思考這些短語對我們“遊”長廊有什麼幫助?

(放眼一望)綠漆的柱子,紅漆的欄杆一眼望不到頭。這條長廊有七百多米長,分成273間。(擡頭看去)每一間的橫檻上都有五彩的畫,畫着人物、花草、風景,幾千幅畫沒有哪兩幅是相同的。(邊走邊賞)長廊兩旁栽滿了花木,這一種花還沒謝,那一種花又開了。微風從左邊的昆明湖上吹來,使人神清氣爽。

2、學生整體感受整個自然段,試着從不同觀察角度去欣賞長廊,發現長廊的特點並試着用自己的朗讀把感受表達出來。

3、根據學生的自學情況,老師重點指導學生通過填詞練習,邊讀邊想象把書讀厚的讀書方法理解“每一間的橫檻上都有五彩的畫……”這個句子,體會長廊所包含的中華文明,感受作者抓住特點簡潔表達的寫法。

4、由此及彼,學生通過邊讀邊想象把書讀厚的方法朗讀學習整段內容。

5、再次出示表示觀察角度的短語並配合由此看到的景象圖片,學生練習分三層背誦本段句子,體會表達順序,達到段的積累。

6、小結:作者移步換景,從不同的角度寫出了景物不同的特點。讓我們繼續隨着文字去感受。走完長廊,就來到萬壽山腳下。這一次,作者又是從哪個角度去看萬壽山?又賞出些什麼呢?自己讀一讀吧。

“遊賞”萬壽山。

1、學生自讀第三自然段,從“擡頭一看”、“聳立”、“金碧輝煌”、“金光閃閃”等詞想象仰望萬壽山建築羣的感受,體會皇家園林的宏偉氣勢。

2、抓住重點詞,通過朗讀表達感受,體會作者用詞準確

3、小結:這一次,我們跟着作者從擡頭一看這個觀察角度賞到了頤和園華美、宏偉的特點。

學生自讀自悟,從不同角度“遊賞”昆明湖景區,感受昆明湖的特點和作者的表達方式。

1、佔頤和園總面積2/3的煙波浩渺的昆明湖又可以從哪些角度去欣賞它呢?請學生跟隨一組圖片從不同的角度去直觀地看看作者描寫的不同景色。

2、學生選擇自己最喜歡的觀察角度,練習邊讀邊想象,通過朗讀表達自己的感受。

3、學生交流分享朗讀及感受。老師通過對比組詞等語言訓練,重點引導學生理解“滑”與“劃”的意思差別,從而理解作者準確的用詞。通過和學生一起想象不同獅子的形象,讀好描寫十七孔橋的句子,體會精湛的藝術和勞動人民的智慧。

4、今天這堂課我們按遊覽順序,依次從不同的觀察角度遊賞了頤和園,你覺得移步換景究竟有什麼妙處?(這次引導學生自己感受從不同角度抓住景物特點的寫作方法。)

四、總結。

1、以“說不盡”引出頤和園的“世界文化遺產”的價值。

2、以“說不盡”引出選擇重點內容寫清楚的遊記表達方式。

五、課後學習建議。

1、建議大家課後收集一些頤和園的資料,豐富自己對頤和園的認識;

2、把文中自己特別喜歡的句段讀一讀,記一記,下堂課再交流。

小學五年級語文教案4

教學目標:

1、閱讀課文,瞭解內容,認識奴隸社會的黑暗和奴隸起義反抗的必然性。

2、學習從人物的語言、神態、動作了解人物的內心。

3、瞭解劇本的特點。

4、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1、從斯巴達克和奴隸們的對話中,瞭解奴隸的悲慘命運。

2、體會奴隸社會的黑暗和奴隸起義的原因。

教學時間:

一課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讓我們先來看一段影片。(播放光盤:鬥獸場裏奴隸們相互角鬥或是同野獸搏鬥,供奴隸主。)

2、看了影片你們想說點什麼?(學生自由發言)

3、看看電視上的小朋友是怎樣說的?(播放光盤)

4、簡介背景,導入新課。(播放光盤)兩千多年前,羅馬是奴隸制社會。羅馬人征服別的國家,就把當地居民變成奴隸。奴隸被稱爲“會說話的工具”,他們是主人的財產和商品,沒有任何權利,連子女也屬於主人。奴隸不受的保護,奴隸主可以任意殺死自己的奴隸而不犯罪。在羅馬城裏有鬥獸場,所謂“鬥獸場”是一種專供奴隸角鬥手或野獸角鬥的特種競技場。奴隸主讓奴隸帶着腳鐐做各種苦役,把壯最驍勇的挑出來做“角鬥手”,放在鬥獸場裏強迫他們相互角鬥或是同野獸搏鬥,供奴隸主娛樂。這種角鬥極其野蠻殘酷,角鬥結果“角鬥手”全部死亡或留下最後一個人。

二、學生瀏覽課文,思考並回答電視上老師提出的問題:這篇課文和我們以前學的課文有什麼不同?

1、學生讀課文,並回答。

2、看看電視上的小朋友是怎樣說的?(播放光盤)

3、認識劇本的特點。(劇本開頭寫時間、地點、人物、佈景,括號裏的小字介紹劇情變化和人物的動作、情感、說話語氣,最後寫幕落即劇演完了,幕布落下來。)

三、學生默讀課文,思考並回答電視上老師提出的問題:課文講的是一件什麼事?這件事發生在什麼時間?什麼地點?

1、學生自由回答。

2、聽聽電視上的小朋友是怎樣回答的。(播放光盤)

(課文講的是兩千多年前發生在羅馬城裏鬥獸場上的一件事。奴隸主強迫斯巴達克在鬥獸場上與獅子搏鬥後,又與十個奴隸角鬥,供奴隸主娛樂。斯巴達克啓發奴隸認識奴隸主的罪惡後,帶領奴隸衝出角鬥場,英勇起義,廣大奴隸紛紛響應。時間是公元前73年春天的一個下午。地點是羅馬城裏,科裏色姆鬥獸場上。)

四、分角色朗讀課文

1、對於這樣一個劇本,你們想做些什麼?(分角色朗讀)

2、你們最想讀劇本的那一部分?爲什麼?(學生自由回答)

3、對於不同角色的臺詞我們應該怎樣讀?(學生自由回答)

4、聽聽電視上的小朋友是怎樣說的。(播放光盤)

5、分小組練讀。

6、各小組比賽讀。

五、思考並回答電視上老師提出的問題:斯巴達克爲什麼要帶領奴隸們起義?

1、學生自由回答。

2、播放光盤。

3、師總結。(通過鬥獸場上發生的,揭露了奴隸主貴族的罪惡和奴隸制社會的黑暗,歌頌了奴隸英雄斯巴達克的反抗精神。)

作業:

用這節課學習劇本的方法《半截蠟燭》。

小學五年級語文教案5

教材說明

本次綜合可以看做是本主題單位學習後的一次總結匯報和綜合實踐活動。前面主題單元的教學中,第一課都有對本次活動的鋪墊。如蒐集了關於地球資源、鳥類生存狀態、綠色工程、身邊的環保小事等資料,積累了相關的詞語,句段和表達方式。這次綜合活動即可以組織成一堂環保主題的班隊會和一次設計創辦,環保宣傳報的競賽。

教學目標

1、開展系列環保活動,提高認識、增強實踐能力。

2、通過閱讀及系列環保活動,體會環保的重要性與責任感。

3、激發學生由環保意識轉爲參與環保的實踐活動。

教學重、難點

開展系列環保活動,增強實踐能力。

教學課時

教學過程

一、揭示任務,導入新課。

教師導入:地球是我們唯一的家園。今天讓我們走進大自然,傾聽家園的呼喚,共同愛護我們的家園,完成《綜合活動》,開展有關環保的一系列活動。

二、完成《綜合活動》,提高認識。

㈠走進家園。

1、展示交流:小小導遊介紹自已知道的名山大川的優美景色和生態環境。並展示與大自然交朋友的圖片,照片等資料。

2、簡要說明:小小博士介紹鳥兒的生活習性方面的趣聞和鳥兒對人類、對生態環境的貢獻。

㈡傾聽家園的呼喚。

1、彙報課前蒐集的資料,說說空氣、河流、綠樹等所遭到的人爲破壞與污染。

2、展示空氣、水資源、森林資源、鳥類被污染和破壞的情況。

㈢身過的環保小事。

1、引發討論:說說該怎樣從身邊的小事做起,一起動手保護我們的家園?

2、以小組接力的形式,每人寫一件我們生活中可以做到的環保小事,然後全班交流。

3、把全班學生寫出的環保小事整理成環保行爲規範,在教室內張貼。

㈣籌辦環保宣傳欄。

1、討論宣傳欄標題。

2、小組內合作討論確定宣傳欄的內容,彙集、資料、設計版式。

3、學生彙集準備的資料,確定討論後的版式方案。

4、小組分工合作,完成設計。

三、總結活動評價。

對各組的環保宣傳報張貼進行展示、評比。

四、課外延伸。

每人出一張環保宣傳的手抄報。

五、佈置作業。

全文五個自然段按其敘述順利,可分爲四部分:

⑴介紹天馬是1969年出土的東漢時期的藝術珍品;

(2)介紹銅奔馬的藝術成就;

⑶介紹銅奔馬製作的科學原理;

⑷總結讚揚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卓越的創造才能。

小學五年級語文教案6

設計理念: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注重情感薰陶、注重體驗感悟是語文學科的特點。本篇課文的教學讓學生通過自己的閱讀,從多角度去發現、領略人物的形象與品質並通過讀把體驗到的特點展現出來;以瞭解藺相如爲切入點,重點研讀這個關鍵人物,正是教學中“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問題,在讀中悟,悟後讀,“讀”“悟”相輔相成,讓學生在興趣盎然的讀、悟中領略人物形象。

教學目標:

1.認識7個生字,會寫9個生字。正確讀寫“隆重、膽怯、諸位、和氏璧、無價之寶、理直氣壯、完璧歸趙、負荊請罪、同心協力”等詞語。

2.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瞭解課文內容,領悟3個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繫;感受人物形象,體會人物的愛國思想和他們各自的美好品質。

教學重點:讓學生通過自己的閱讀,從多角度去發現、領略藺相如的形象與品質。

教學難點:把握“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3個小故事之間複雜的因果關係。

課時安排:2課時

課前準備:

1.學生蒐集一些歷史故事。

2.把相關的句子製作成課件。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激發學生對歷史故事的興趣

1.同學們,我們中華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燦爛文化,歷史長河中有許多熠熠生輝的人物讓今天的我們依然崇敬不已,你們知道哪些歷史人物的故事請簡單介紹一下。

(學生根據課前蒐集的資料介紹他所瞭解的歷史人物,教師根據學生的談話適當的激勵與點評。)

[學生進入高年級,已初步具有根據需要蒐集資料的能力,課堂上的展示更能激發學生對遠離我們現實生活的歷史人物的興趣。]

2.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就是一篇歷史故事,是根據司馬遷的《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改寫的。

3.板書課題。

4. 同學們已預習過課文,“將”、“相”各是誰?“和”在這裏應該是什麼意思?對於題目你是如何理解的?

(“將”指大將軍廉頗,“相”指上卿藺相如,“和”是和好、團結的意思。)

二、初讀課文,理清脈絡

1、“將”與“相”之間爲什麼和好,他們之間爲什麼曾經不和?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理清課文圍繞廉頗和藺相如講了幾個小故事,找出每個故事的起止,並用一個合適的小標題概括每個小故事的內容。

2、討論交流:

本文講了三個小故事。

第一個故事(1—10自然段)完璧歸趙。

第二個故事(11—15自然段)澠池之會。

第三個故事(16-18自然段)負荊請罪。

[初步感知課文內容,培養學生閱讀的概括能力。]

3.自學生字新詞,讀通課文。

(1)讀準字音,“諸位”應讀“zhū”“負荊請罪”讀爲” jīng”;多音字,着(zháo)急、上當(dàng)、答應(yìng )、爲(wéi)難、便(pián)宜、上朝(cháo),據詞定音。

(2)認清字形,比較形近字,璧(壁)、秦(奏)、歸(舊)、克(刻)。

(3)體會詞語的意思,找出課文中帶這些詞的句子讀一讀。

攻無不克:攻城奪地,沒有拿不下來的。

戰無不勝:形容強大無比,每戰必勝。

負荊請罪:負,揹着。荊,荊條,用來打人的東西。本課指廉頗光着上身,揹着荊條,到藺相如家請罪。這個成語現用來表示向人認錯賠罪。

同心協力:協,合。團結一致,共同努力。

三、品讀課文,感受人物形象

同學們通過閱讀,對課文已經有了初步的瞭解。你能評價一下文中的某個人物嗎?

(藺相如臨危不懼、機智勇敢,胸懷寬廣;廉頗知錯就改、勇於改過;秦王陰險狡詐……)

[通過閱讀,學生已經對人物有了初步感悟,孩子樂於表達,但對人物形象的認識仍舊是淺層的,概念化的,尚需進一步揣摩。]

2、選讀重點句段,自主感悟人物。

(1)同學們的感受真不少!我發現大家說的最多的就是藺相如,這個人物貫穿三個小故事的始終,我們先進一步瞭解他,好嗎?

(2)請同學們在“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中找出描寫藺相如的有關語句,細細去讀,感悟他的個性想法。

(學生讀書、批註、討論。)

四、 交流感悟,情境促讀

課文中關於藺相如的哪些細節描寫,引發了你對他的進一步瞭解,請談一談。

學生討論,交流:

1、藺相如看這情形,知道秦王沒有拿城換壁的誠意,就上前一步,說:“這塊璧有點兒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

①交流:藺相如覺察到秦王根本無誠意拿城換壁,就上前一步,故意說璧上有瑕,巧妙地將和氏璧要回手中,這一言行充分表現了他的機智。

②機智的藺相如當時是以怎樣的語氣跟秦王說話才使得秦王把璧交給他的呢,請同學讀一讀。

2、藺相如捧着璧,往後退了幾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氣壯地說:“我看您並不想……這柱子上!”說着,他舉起和氏璧就要往柱子上撞。

①交流:“理直氣壯”,指理由充分,說話有氣勢。真是手中有璧,心中有底。藺相如知道秦王特別喜歡這塊璧,於是抓住秦王喜歡璧的心理,威脅秦王,嚇唬秦王。一個“撞”字足以表現出藺相如的勇敢無畏,也可看出他的才智過人。

②藺相如的勇敢無畏震撼了在場的每一個人,也嚇壞了非常喜歡和氏璧的秦王,請同學們在讀一讀藺相如的動作,語言感受他的無所畏懼。

3、到了舉行典禮那一天,藺相如進宮見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說:“和氏璧已經送回……從來不講信用的!”秦王沒有辦法,只得客客氣氣地把藺相如送回趙國。

①探討:藺相如非常聰明,派人把璧送回趙國,先發制人。藺相如面對強大的敵人毫無懼色,由被動變主動與秦王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從中看出他機智勇敢、做事果斷、不畏強權的性格。

②板書:機智勇敢,不畏強權

4、 他走到秦王面前說,“請您爲趙王擊缶。”秦王拒絕了。藺相如再要求,秦王還是拒絕。藺相如說:“您現在離我只有五步遠。您不答應,我就跟您拼了!”

①藺相如面對秦王對趙王的侮辱,奮起反抗, 爲了國家的尊嚴他不畏強權,不畏犧牲。

②情境朗讀,體會藺相如的勇敢無畏。

假如你就是藺相如你會怎樣對秦王說這些話,指名讀。

[以藺相如爲切入點重點研讀,通過人物的動作、語言去揣摩人物的個性品質,感受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

五、置留問題,激發研讀興趣

1、藺相如的出色表現在課文中還有很多,請同學們在課下讀一讀有關於他的語句,把自己的感受下來。

2.提出自己感興趣或者不懂的問題,跟大家討論。

第二課時

一、複習引入

1.認讀“召集、商議、隆重、膽怯、能耐、諸位、和氏璧、完璧歸趙、攻無不克、戰無不勝、負荊請罪、同心協力”等詞語。

2.回顧課文內容。

3.過渡: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初步感受到了廉頗知錯就改的大將風度以及藺相如機智勇敢、不畏強權的高貴品質。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這篇課文,再次零距離接觸這些歷史人物。

二、研讀人物,體會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

1.“完璧歸趙”“澠池之會”中藺相如的卓越表現令趙王對他刮目相看,於是趙王封藺相如爲上卿,職位比廉頗高。這引發了廉頗的不滿,他是怎麼說,怎麼做的?

2.研讀人物,體會表達

(一)分析藺相如的語言、行動:

行動:“請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頗見面;遠遠看見廉頗騎着高頭大馬過來了,他趕緊叫車伕把車往回趕。”

語言:“秦王我都不怕,會怕將軍嗎?……我所以避着廉將軍,爲的是我們趙國呀!”

從藺相如的語言、行動你感受到了什麼?

(感受到藺相如以國家利益爲重、顧大局、識大體的高尚品質。)

3.再讀藺相如的語言,感悟人物形象。

課件出示:

“秦王我都不怕,會怕廉將軍嗎?……我所以避着廉將軍,爲的是我們趙國啊!”

a.“秦王不敢進攻我們趙國,就因爲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這句話說得對嗎?文中哪兒證明他說的話是對的?

(澠池會見時,秦王不敢攻打趙國,就是因爲廉頗已經在邊境做好了抵禦秦兵的準備,說明廉頗在保衛趙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b.你怎樣理解藺相如的這段話?

4.指導有感情地朗讀藺相如的語言。

(二)分析廉頗的語言、行動:

1、畫出描寫廉頗的語言、行動的句子,說說廉頗的性格特點。

語言:“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麼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了臺!”

①在這裏“嘴”指什麼?藺相如真的只是靠他的“一張嘴”嗎?

②從廉頗的話中,你發現廉頗有什麼特點?

(廉頗居功自傲、性格直率)

行動:脫下戰袍,背上荊條,到藺相如門上請罪。

①出示幻燈片,觀察第二幅插圖,想象人物當時的言行,說說廉頗負荊請罪的情景。

[學生展開合理想象、各抒己見,只要合文章情理即可。]

②從 “負荊請罪”,可以看出廉頗是一個怎樣的人?

③廉頗爲什麼向藺相如負荊請罪?

討論、交流、點撥:

2.指導有感情地朗讀廉頗的語言、行動,深化理解人物的性格特點。

三、思維擴展,深化認識

1.趙國“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你爲趙王感到幸運嗎?爲什麼?

(藺相如具有不畏強權、機智勇敢,以國家利益爲重,顧大局、識大體的高尚品質;廉頗也能以國家利益爲重,勇於認錯,知錯就改。而他們兩人的共同特點是愛國,有這樣兩位大臣,趙王是非常幸運的。)

2.討論:三個故事之間有什麼聯繫?將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交流、點撥:

①藺相如“完璧歸趙”、“澠池之會”的兩次立功,被趙王封爲上卿,致使廉頗不服氣纔有了“負荊請罪”的故事。因此,這三個小故事之間有着什麼關係?

(“負荊請罪”是果,前兩件事均是因。)

②將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因爲他們的愛國。板書:愛國

[領悟三個故事之間的內部聯繫是本課的難點,而通過整篇課文的學習學生了解的課文內容,再通過教師巧妙的引領,這個難點不攻自破。]

小學五年級語文教案7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認真讀文,進一步感悟散文的寫作手法,體會作者當時的寫作意境及思想感情。

2.學習本課6個一類生字,4個二類生字,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在句子中的意思。

3.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指導學生抓住課文所描寫的具體景物,感悟作者所展開的聯想,並學會在寫作中運用聯想的寫作方法。

  教學重點、難點:

通過抓住作者所描寫的具體景物展開的聯想,梳理作者的寫作思路,體會作者的內心情感。

  教學準備:

蒐集茅盾的資料。

教學時數:三課時。

  基礎知識:

喇(lǎ) (喇叭)(喇嘛)

叭(bā) (喇叭)

鷗(āu) (海鷗)(鷗羣)

燥(zào) (乾燥)(燥熱難當)

轟(hōng) (轟動)(轟鳴)(轟轟烈烈)

疊(dié) (重疊)(堆疊)(峯巒疊嶂)

焰(yàn) (焰火)(氣焰)(勢焰)

溶(róng) (溶洞)(溶解)(溶液)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1.檢查學生預習情況,學習本課生字、新詞。

2.朗讀課文,初步瞭解課文主要內容。

教學過程:

一、板書課題,導入新課

齊讀課題。看到這個題目,你都想到了什麼?(詩句: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畫面……)大作家茅盾筆下的黃昏是一番怎樣的景象呢?一起看課文。

二、初讀課文,掃清文字障礙

1.默讀課文,畫出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詞語。

2.指名讀文,瞭解課文主要內容。

三、學習基礎知識

四、再讀課文,理清思路。

1.分清段落。(1—4,5—13)

2.讀文思考:課文主要描寫了哪些事物?

(浪頭、白鷗、風、夕陽、白鴿、笳聲)

3.課文是怎樣描寫這些景物的?認真讀一讀。

4.瞭解作者生平,學生彙報課外查閱的資料。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認真讀文,通過作者對所見景物展開的聯想,進一步感悟、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

教學過程:

一、整體把握文章脈絡。

1.指名讀1-4自然段。

思考:作者主要描寫了哪種景物?怎樣描寫波浪的?自己讀一讀。看到波浪展開了怎樣的聯想?(正步走的隊伍、憤怒、衝鋒號、喊殺聲、一排怒似一排。)體會當時作者內心的情感,再讀文。

2.自由朗讀5-13自然段。

思考:在這幾段文字中,作者主要描寫了什麼?

什麼樣的夕陽?(憤怒的、掙扎着的。)

(對明天、未來美好的憧憬與期待)

二、自由讀文,鼓勵學生大膽質疑

三、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注意破折號的停頓。

四、佈置作業。

  板書設計:

黃昏

波浪太陽

正步走的隊伍憤怒

憤怒燥怒掙扎着

小學五年級語文教案8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體會奴隸制社會的黑暗和奴隸們起義反抗的必然性。

2、學習從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瞭解人物的內心。

3、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從斯巴達克和奴隸們的對話中,瞭解奴隸的悲慘命運,體會奴隸起義的原因。

教學時間:

2課時。

第一課時

一、檢查預習。

1、“奴隸英雄”指的是誰?(學生回答後,板書:斯巴達克)

2、課文講的是什麼時候的事情?(學生回答後,板書:公元前73年)算算看,距離現在有多少年了?(有兩千多年了。)課文中講的事情,發生在什麼地方?(學生回答後,板書:羅馬)

二、知識介紹。

1、兩千多年以前,羅馬是奴隸制社會。羅馬人征服別的國家,就把當地的居民變爲自己奴隸。

2、斯巴達克是奴隸起義的。列寧稱讚斯巴達克是“一次奴隸起義中一位最卓越的英雄”。

3、這篇課文是個獨幕劇的劇本。劇本開頭寫時間、地點、人物、佈景。括號裏的小字介紹劇情的變化和人物的動作、情感、說話語氣。最後寫“幕落”,就是劇演完了,幕布落下來。

三、自學課文。

1、指名讀課後練習,明確自學要求。

2、學生自學,教師巡視指導。

3、討論交流。

★怎樣根據劇情的發展,把這個劇分爲四個部分?(從開頭至男說“斯巴達克”,是第一部分;從“這時司令官陪着貴婦人上場”至“這纔好看”是第二部分;從“武官把一杆丟進柵欄裏去”至“斯巴達克說‘弟兄們!動手!’”是第三部分;從“一個奴隸用斧子把鎖着的鐵門砍開”至“幕落”是第四部分。)

★說說每一部分的主要內容。(第一部分,通過兩個男女觀衆的對話,交代了斯巴達克的身份和特點;第二部分,講斯巴達克打死了獅子,司令官又下令讓他和十個奴隸打,並且都要拿着武器;第三部分,斯巴達克與奴隸們交談,啓發他們起來反抗;第四部分,奴隸們在斯巴達克帶領下衝出鐵門,舉行起義。)

五、佈置作業。

按照課後練習的要求,再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指名分角色朗讀課文。

1、指導朗讀劇本的方法:介紹時間、地點、人物、佈景和劇情發展的小字要讀,表示人物說話時的語氣、神情的小字不要讀,要在讀對話中,把小字中提示的語氣、神情讀出來。如:男(悄聲對女),讀“男”說的話時,就要用悄悄的聲音;奴隸甲(發抖),讀“奴隸甲”說的話,就要讀出他發抖的樣子。

2、請九個同學分角色朗讀。角色分別爲:斯巴達克、男、女、司令官、貴婦人、奴隸甲、奴隸乙、奴隸丙、敘述者。小字由敘述者讀。

二、討論斯巴達克舉行起義的原因。

1、指名讀課後練習,明確要求。

2、再請九個同學分角色朗讀,大家按照課後練習的要求,邊讀邊想或邊聽邊想。

3、討論:用劇本中的事例說明斯巴達克舉行起義的原因。(先讓學生自由發言,再請學生完整地說一說:羅馬貴族拿奴隸不當人,把奴隸用鐵鏈鎖着,用鞭子打着,逼着趕着他們做工,飯也不給吃飽,許多奴隸被打死,餓死。更殘酷的是,貴族們還要奴隸互相殘殺,給他們當把戲看。奴隸們不起來反抗,就沒有活路了,所以斯巴達克領導奴隸舉行起義。)

三、簡介斯巴達克起義的結果。

斯巴達克的起義得到了奴隸們的熱烈響應,很快組成了七萬人的起義軍,有力地打擊了奴隸主的統治。最後由於武器不良,擋不住羅馬軍隊的瘋狂進攻,起義失敗了。斯巴達克一直英勇地戰鬥到死。斯巴達克的光輝業績永遠被人們歌頌。

四、練習有感情的朗讀。

1、討論應該怎樣讀出感情。(讀貴族說的話,要表現出他們的兇暴殘忍;讀奴隸們說的話,要表現出他們由痛苦畏縮到覺悟反抗的變化過程;讀斯巴達克對十個奴隸說的話,應親切有力;最後奴隸們團結起來衝殺出去,要以興奮、激昂的語調來讀。朗讀時,還要參考括號中的小字說明。)

2、各自練習有感情的朗讀。

小學五年級語文教案9

教學設計學科名稱:

北師大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遲到》

所在班級情況,學生特點分析:

五年級的學生已經養成了良好的預習課文的習慣,對於文中出現的易讀錯的字音,大多可通過查字典等方式把音讀準。一些生詞也可利用查閱工具書、聯繫上下文體會等方法,在課前初步理解,個別弄不清含義的,可隨着課文深入學習時,再加深認識。

本文及本單元學習的目的,在於讓學生學會正確的面對錯誤,並勇於改正錯誤,不但要讓大家受到思想道德上的教育,更要指導自己今後的行爲實踐。因此瞭解本文作者林海音的成長經歷及她後來取得的成就,會更好地激勵學生懂得每一個人在面對錯誤、改正錯誤時,除了有客觀環境的影響與幫助,還要有個人主觀的努力。基於以上目的,在學文前可組織學生到圖書館或上網收集有關林海音的作者資料,瞭解她的生平事蹟及創作成就等,針對資源有限的農村學校,教師可直接提供給學生一些相關資料,供大家參考。

教學內容分析:

《遲到》是第九單元的一篇閱讀課文,主要講述了作者小時候上學經常遲到,在一個雨天被父親痛打一頓後心存怨恨。後來,在老師的幫助和父親的關懷下,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及時改正,從此成了第一個到校的學生。

上學遲到是一個很難完全避免的問題,每一位同學都有過類似的經歷。著名作家林海音在敘述這件事情時,把自己的親身經歷、切身感受和父親的做法、態度細緻刻畫出來,將一個一年級小學生雨天遲到的故事,依照事情的發展,娓娓道來,告訴人們只有勇於面對自己的錯誤並改正,才能使自己很快地成長起來。

本文語言平實,條理明晰,有鋪墊,有高潮,有發展,有尾聲,故事跌宕起伏,完整而不呆板,以小事見真情,讓讀者領悟到了父親對孩子嚴厲而又深切的愛。

教學目標:

1.自學生字新詞,理解作者因爲體會到了父親“嚴”和“疼”中含着的愛,改掉遲到這一習慣的過程,感受父親那份既嚴厲又深沉的愛,及作者對父親的感激之情。

2.運用已經掌握的“品詞析句”的閱讀方法,學習多角度思考問題。初步領悟本文前後照應、先總結後分述的寫作方法。

3.在理解課文的過程中,受到情感的薰陶,認識改正錯誤、從小養成良好習慣的重要性。培養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堅持自檢與反思,正確對待錯誤的良好品質。

教學難點分析:

1.概括父親關心我的具體事例,從中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2.抓住描寫人物動作、神態、語言的詞句來感受父親既嚴厲又深沉的愛,及我對父親的感激之情。

教學課時: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激發學習興趣。

1.(板書課題)同學們,你有過遲到的經歷嗎?說說你遲到的原因及你當時的心情。

2.今天我們要學習一篇課文《遲到》,看看文章中的“我”是什麼原因遲到了,這些事又給她帶來了怎樣的影響。(齊讀課題)

二、初讀,整體感知。

1.自由讀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再次瀏覽,思考:文章寫了一件什麼事?(指名回答)

3.默讀課文,提出不懂的問題。

4.師生共同歸納主題性問題:①父親對我的態度爲什麼截然不同,這兩種態度說明了什麼?②父親爲什麼對我這麼嚴厲?③父親到底是怎樣愛我的?

三、精讀,理解感悟。

(一)學習第1自然段。

1.帶着問題①,自讀自學第1自然段。(指名回答,板書:很疼、很嚴)

2.語言訓練:將這句話改換語序讀一讀,說說你讀後的不同體會和感受。

①我的父親很疼我,但是他管教我很嚴,很嚴很嚴。

②我的父親管教我很嚴,很嚴很嚴,但是他很疼我。

(二)學習第2自然段。

1.自由讀第2自然段,說說從哪些地方你體會到父親對我很嚴呢?

2.指名回答。

(三)學習第3-10自然段。

1.自由讀第3-10自然段,說說你又是從哪兒體會到父親對我很嚴很嚴?(教師引導學生抓住描寫父親動作、語言、神態的句子去理解)(板書:很嚴很嚴)

2.父親爲什麼這麼嚴厲地打我?讀文,找出作者的表現說明我該打的原因。(結合課後習題3理解,體會我的心理活動)

3.我捱打最後的結果當然是上學去了。但我不想去上學,有情有可原之處嗎?

4.有,爲什麼父親還是打了,最後又爲我送來了夾襖和錢呢?你有過這樣的情況嗎?你的心情如何?此時,我的心情又是如何?

過渡:我的感動不僅僅是因爲此,而是韓老師的教育讓我體會到了父親對我的深沉的愛。下堂課,我們繼續學習,細細品味。

四、佈置作業。

1.反覆朗讀課文。

2.寫生字。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承上啓下,激發學習興趣。

1.上節課,我們學到我捱打後,還是去上了學。然而,在韓老師要我們靜默時,我聽着,聽着卻鼻子不禁抽搭起來,想要哭。我爲什麼會這樣?當時,我都想到了些什麼?回顧上節課所學內容,說一說。

2.學生靜思後,指名回答。(體會我在韓老師的引導下,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理解到父親打自己,是關心自己良好品質的形成,對自己的嚴厲是一種真正的愛。)

二、繼續學習。

(一)學習第13-15自然段。

1.自由讀第13-15自然段,說說父親又是怎樣疼我的?(引導學生抓父親的動作體會)

2.聯繫前文,說說你對父親愛的理解。並完成下列填空。

()是我的父親很疼我,()是他管教我很嚴,很嚴很嚴,這()是他對我深沉的愛。

(二)學習第16自然段。

1.是啊!無論是我的父親很疼我,還是他管教我很嚴,很嚴很嚴,這都是他對我深沉的愛。(板書:深沉的愛)

2.能享受這麼深沉的愛,要是你,你有什麼想法?又決定怎麼做呢?(指名說)

3.帶着你剛纔的想法和感受讀最後一自然段。

4.指導感情朗讀。(輕鬆、愉悅、充滿感激)

三、總結全文,拓展延伸,薰陶情感。

1.我能有如此的改觀,都源於——(父親深沉的愛),帶着這種體會再讀第一自然段。

2.在頭腦裏回顧一下,作者是怎樣寫讓她感動的生活經歷的?(選取典型事例,有詳有略敘述,前後對比來突出重點;注重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特別是心理描寫來表達人物的思想情感)

3.相信,你也會像作者一樣有讓自己感動的生活經歷,學着作者那樣說一說、寫一寫,與大家分享吧。

四、佈置作業。

完成《課堂作業》。

板書設計

8.遲到

很疼 很嚴,很嚴 很嚴

深沉的愛

自我問答:

每個人都會有犯錯誤的經歷,在改正錯誤的過程中,既要有主觀的努力,也離不開客觀環境對我們的影響與幫助。本文中的父親對作者認識和改正錯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爲了讓學生感悟出作者如何在父親的嚴厲與慈愛中認識和改正錯誤的這一中心,教師採用了直接插入重點部分,運用比較閱讀的方法教學,使學生在對比的體驗中理解文章的中心,正符合《語文課程標準》中所明確要求的,要讓學生“在閱讀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重視學生閱讀的體驗和感受”。在整個教學設計中,教師注意發揮主導作用,充分的考慮學生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大膽放手,給予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讓學生通過多次讀文、勾畫重點、做好批註、交流討論等方式自讀自悟,品味文本的內涵,獲得思想啓迪。同時還注意把“語文天地”中的相關內容整合到了課文的教學中。此外,北師大版教材圖文並茂,教師充分的運用了文中的插圖,讓學生進行圖文對照,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喚醒了學生的經歷與體驗。

小學五年級語文教案10

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課文借爸爸向子女介紹白楊的特點,歌頌了邊疆建設者服從祖國需要,紮根邊疆、建設邊疆的遠大志向和奉獻精神。教導學生學習邊疆建設者無私奉獻的精神。

2.通過理解重點詞語與句子,體會課文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

3.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

通過理解重點詞語和句子,體會邊疆建設者的無私奉獻的精神。

教學難點:

理解課文最後一段:爸爸看見幾棵小白楊迎着風沙成長起來,嘴角浮起微笑,實際上是爲建設邊疆後繼有人而感到欣慰。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準備:生字卡片、投影儀、膠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課前談話,引入課文。

當代著名作家茅盾曾寫過一篇非常著名的散文《白楊禮讚》,文中讚美了白楊力爭上游的品格,並借白楊歌頌了有着白楊一樣品格的北方人民。今天,我們來學習另一位當代作家袁鷹的文章《白楊》。(板書課題)。大家打開書預習內容,看插圖,認識白楊樹。

二、範讀課文,初步瞭解課文主要內容。

三、學生自學課文。

1.藉助字典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通讀課文:①聯繫課文中語句,想想大戈壁是什麼樣子的;②把爸爸向孩子們介紹白楊的話劃下來,想想這些話的意思。

四、檢查自學情況。

1.出示生字卡片,學生認讀。

清晰

介紹

新疆

注意:讀準字音,記清字形,結合課文理解詞義。字音易錯的:清晰;字形易錯的:新疆。“疆”字不要丟“土”,與“僵”區別。

2.讀課後題4“讀讀寫寫”中的詞語,並對詞義加以理解。

3.指名朗讀課文,糾正讀音,標點自然段。

4.默讀課文,回答思考題。

①把書上內容與自己已有知識相結合,說說大戈壁是什麼樣子的?

②讀一讀你剛纔所畫的爸爸向孩子們介紹白楊的話,想想其中的含義。

五、練習讀熟課文,朗讀課文。

六、佈置作業。

1.抄寫詞語;

2.朗讀全文並練習背誦。

第二課時

一、課前談話,引發興趣。

茅盾的《白楊禮讚》讚美了白楊力爭上游的品格和具有白楊一樣品格的北方人民,那麼袁鷹的《白楊》要歌頌白楊的什麼品格呢?下面我們就學習《白楊》這篇文章,(板書課題:白楊)

二、指名朗讀全文。

1.思考:從爸爸介紹白楊樹的話中,可以看出白楊有哪些特點?

2.討論得出答案,老師板書:(①外表:挺直、粗壯;②內在:哪裏需要就在哪裏紮根,堅強、不軟弱、不動搖。)

3.結合課文前後內容談談你對白楊的特點的理解。

4.朗讀這段話,體會白楊的品格。(有感情地朗讀)

5.練習背誦此自然段。

三、細讀課文,理解重點語句的深刻含義。

1.默讀課文,自學。(投影出示)

讀句子,聯繫上下文回答括號裏的問題:

(1)一位旅客正望着這些戈壁灘上的衛士出神。(“衛士”是什麼意思?本課指的是什麼?這

位旅客爲什麼“出神”?)[討論後板書:邊疆建設者]

(2)爸爸只是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嗎?不是的,他也表白了自己的心。(從課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爸爸“在表白着自己的心”?他表白了自己什麼樣的心願?)[討論後板書:紮根邊疆、建設邊疆]

(3)爸爸一手摟着一個孩子,望着窗外閃過去的白楊樹,又陷入沉思。(課文第一處講到“沉思”,爸爸在沉思什麼?這裏爸爸又在沉思什麼?)

2.小組討論解答。

3.大家分析解答。

4.朗讀這幾句話,體會其中的深刻含義。

四、老師:望着窗外的衛士,爸爸想着、想着,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絲微笑,這是爲什麼呢?

1.指名一人朗讀課文最後一句話,大家分析其中的深刻含義。

2.“微笑”又說明了什麼?(板書:無私奉獻的精神。)

3.朗讀訓練,體會邊疆建設者的無私奉獻的精神。

4.練習背誦課文最後一個自然段。

五、朗讀全文,想想課文的中心思想是什麼?

六、確定中心思想,完成課後練習三(選擇中心)

說明:課文采用的是借物喻人的方法。(板書:借物喻人)

七、總結深化

本文作者袁鷹運用借物喻人的方法,熱情讚美了具有白楊一樣品格的邊疆建設者,他們紮根邊疆、無私奉獻的精神感染了在座的同學們,也感染了老師。希望我們共同努力,創造祖國更加輝煌燦爛的明天!

八、佈置作業: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熟課文。

小學五年級語文教案11

  教學目標:

1、通過有感情的朗讀,體會“慰藉”的含義。

2、體會天窗的神奇以及給孩子帶來的慰藉,領會“無”中看出“有”、“虛”中看出“實”的真諦,理解作者對天窗的特殊感情。

3、學會課文中比喻、排比的修辭手法,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和聯想。

  教學重點和難點:

1、理解課文內容,體會小小的天窗是“孩子們慰藉”,感悟“這一方小小的空白是神奇的!”並喚起孩子們與課文的共鳴。

2、理解課文第九段,進而領會“無”中看出“有”、“虛”中看出“實”的真諦,感悟作者寫作上的獨具匠心。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步驟:

一、導入

每棟房子都離不開——窗,可是在許多年前的中國南方農村,窗是怎樣的呢?(出示圖片)鄉下的房子只有前面一排木板窗。暖和的晴天,木板窗怎樣?(學生齊聲回答:木板窗扇扇打開,光線和空氣就都有了。)碰着大風大雨,或者北風呼呼叫的冬天,木板窗又會怎樣?(學生齊聲回答:木板窗只好關起來,屋子就黑得像地洞似的。)於是鄉下人在屋頂上面開一個小方洞,裝一塊玻璃,叫做——天窗。

出示:天窗 這樣一扇簡陋的,只能透些陽光和空氣的天窗究竟有什麼魅力吸引茅盾先生寫下這篇文章呢?這小小的一方空白又對活潑好想的孩子們意味着什麼呢?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語句。

二、初讀感知

1、通過同學們的自讀,誰來說說你覺得這是一塊怎樣的天窗?你是從那一段看出來的?你能讀一讀這樣的句子嗎?(指名讀,分組讀,齊讀,輕聲讀)

2、情境描述,感悟天窗是孩子們的慰藉。

①當夏天陣雨來臨,你被父母勒令不得外出淋雨時,隨着木板窗一塊塊被關起來的時候,眼前一片黑暗,猶如地洞。那小小的天窗是什麼?(慰藉) 晚上,當你被逼着上牀去休息的時候,你輾轉反側不能入眠。你偷偷地從帳子裏伸出頭來,你仰起了臉。那小小的天窗又是什麼?(慰藉) 當你忘不了雨中的嬉戲,草地河灘上玩耍,當你滿肚子委屈,孤枕難眠,無言以對時。那小小的天窗還是什麼?(慰藉)

②的確,這簡陋的,在黑暗中透出些許陽光和空氣的天窗,是你可以看到外界的窗,它又怎能不是慰藉呢?那麼誰給“慰藉”找一個近義詞? (安慰、撫慰、安撫、寬慰)

③誰來說說你在什麼情形下,最需要慰藉?

三、精讀體悟

1、配樂朗讀4-7段。

這小小的天窗,如此讓人神往,它在你最需要慰藉時,給了你快樂、安慰和無盡的溫暖,伴你度過了一個又一個漫漫長夜。老師禁不住也想讀讀它,想走進它。請同學們邊聽邊閉上眼想象,你從這小小的天窗中看到了什麼?

2、描述情境,充分發揮想象,讓學生看到天窗以外的事物。

①補充句子:從那小小的天窗,你會看見 ,你想象到 ,這也許是 ,也許是 ,也許是 。

(想象雨腳、閃電、樹影、星空,想象狂風暴雨、綿綿細雨、雨過天晴下看到的不同情景;用“也許也許也許”造句。)

②我們說這天窗不但給人以慰藉,還是一塊神奇的天窗。那麼我們說這一方小小的空白真是值得我們讚頌。請以“天窗啊!天窗,是你”開頭,給天窗寫一段話。

3、總結:天窗讓我們從“無”中看到了“有”,又從“虛”中看到了“實”,並且比任何時候看到的更真切,更闊達,更復雜,更確實。這是想象的魅力,也是作者茅盾先生用精煉的筆觸寫作豐富內蘊的獨到之處,讓我們領略到了世間不一樣的神奇。

四、家庭作業

1、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2、完成課後第3題。

板書設計:

天窗

“ 無” “有” “ 虛” “實” (精煉)

(豐富)

小學五年級語文教案12

教材分析:

本文寫了四合院和樓房住宅的不同,指出了四合院中鄰里的關西密切,樓房住宅鄰里關係疏遠。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讀懂課文內容,感受小四合院裏鄰里之間互相幫助,和睦相處的那份溫馨。

3.體會作者抓住具體事情來表情達意地方法。

重難點:

體會鄰里之間的互相幫助、和睦相處以及作者對四合院的留戀。

教法:

講授法

教具:

多媒體

學情分析:

學生對四合院比較陌生

教程:

一、這是一篇略讀課文

1.自主閱讀

2.自讀想象

3.體驗情感

二、閱讀指導

1.學生自由初讀課文

讀準字音,認識生字,找畫詞語,把課文讀書讀流利。

2.抓住重點段,學生自讀體會

(1)自讀第2---4自然段,想想小小的四合院爲什麼給作者的印象是那樣深刻,那樣神奇迷人。

(2)學生討論交流

(3)體會作者抓住具體的事例來表情達意的方法。

(4)體會第一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的作用。

3.討論:爲什麼要加上第一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

三、語文實踐

瞭解一下具有老北京特點的建築

四、作業:自選

板書:

院子

四合院裏鄰里關係密切

院子 回憶四合院裏的快樂、和睦、甜蜜

離開四合院、懷念四合院

小學五年級語文教案13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正確認讀本課五個生字,理解“稱心如意”、“屋脊”、“妖嬈迷人”等詞語的`含義,掌握十一個要求會寫的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理清文章脈絡。

3、聯繫上下文,理解文中感情充沛的句子,體會作者在字裏行間透露的對父親無限懷念的摯愛真情。

4、感悟作者的表達方法,體會文章的語言魅力。

過程與方法:

引導學生抓重點詞句,體會理解課文內容。並通過“自讀、感悟、探究”等教學策略,品味語言。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引導學生聯繫上下文,理解課文內容,通過文中感情充沛句子的品析,瞭解課文所表現出的樸實的父女之情————父親對我無言的愛,我對父親無限的依戀及懷念,體會作者在字裏行間透露的對父親無限懷念的摯愛真情,培養學生的對親情的珍愛。

重難點分析:

兩代人的燈,兩代人的情,那燈光所傳遞的是兩代人陰陽兩界無法阻隔的親情,引導想象,體會作者深刻含蘊。

抓住文中作者情感表白的句子,潛心研讀,深入領悟作者對父親的摯愛之情。

抓住文章的線索,理順脈絡的方法。

課前準備:

課件,蒐集有關父子親情的故事及本課的課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語引入,激發興趣,解讀課題。

(一)由燈入題(出示課件)有這樣一個孩子,他和你們一樣喜歡燈,她童年生活中最美好的回憶就是一盞不尋常的燈帶給她的,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她的世界。

(二)解讀課題(出示課件)燈祭

“祭”,祭奠。

“燈祭”,用燈祭奠過世的人。(出示課件)幫助學生理解燈祭情景。

本文以“燈祭”爲題,直接點出文章主題,作者是祭奠誰,表現作者怎樣的情懷呢?

二、初讀課文,掃清障礙。

(一)自讀課文,理解字、詞

要求:

·自主學習,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畫出不理解的地方。

·小組合作,藉助字典,聯繫上下文解決生字、詞。

(二)檢查學生自學情況,指名朗讀課文。

三、默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清文章脈絡。

(一)學生默讀課文,把握文章大意。

1、(出示課件)瞭解文章主要寫了哪寫內容,用自己的話簡單概括一下。

(引導學生感知父親在世時和父親去世後兩個不同的場景)

全班交流並總結,梳理結構層次:根據時間來分,一部分爲父親在世的時候,一部分爲父親去世的時候。

第一部分(1—8)父親做的燈給“我”的童年帶來了快樂。

第二部分(9—14)“我”給父親送上了第一盞燈表達我的懷念。

2、作者的情感先後發生了哪些變化?

(幸福、快樂→思念、悲傷)

(二)通過感知課文內容,初步理解“燈祭”的含義。

(讓學生了解:燈祭實際上是作者對父親深深的依戀和懷念。)

四、教師小結:

這節課,我們通過學習這篇課文,感受到了作者在父親去世前後不同的心境,更體會到了“我”對父親深深的思念與緬懷。

第二課時

一、品詞析句,體會作者快樂的情感。

本單元主題爲“情思滿懷”,以真情貫穿整個單元。我們就走進這盞燈,體會作者與父親有着怎樣的深厚感情?

(出示課件)父親在世時,每逢過年我就會得到一盞燈,那是一盞不尋常的燈。

讀一讀、想一想、說一說那盞燈哪裏不尋常?

預設一:父親想法設法滿足女兒的願望,不厭其煩地年年做燈。

(一)(出示課件)仔細讀一讀第二自然段,看看父親是怎樣給我做燈的。

作者對做燈的過程描寫細緻,詳細具體,讓人一目瞭然,我們好像真的跟着作者看到了那“不尋常”的燈是如何一步步做成的,也正因爲“我”年年看父親給我做燈,所“我”纔對做燈的過程熟記於心。

(二)作者爲什麼這樣細緻的描寫做燈的過程。

父親每年都爲“我”做燈,想法設法滿足女兒的願望,不厭其煩;“那燈是不尋常的”。

預設二:提燈過年帶給我無限的快樂。

(出示課件)因爲有了年,就覺得日子是有盼頭的;而因爲有了父親,年也就顯得有聲有色;而如果又有了父親送給我的燈,年則妖嬈迷人。

圍繞以上段落學生自己勾畫,標註,小組討論:父親在世的時候給我帶來的快樂,對我的愛。

1、(出示課件)“除夕夜,父親總能讓我提到一盞稱心如意的燈。”(引導學生理解父親的燈能做到我滿意,肯定付出了勞動,每年都做,不厭其煩燈蘊含了父親對女兒的偉大的愛。)

2、(出示課件)“我懷揣着一盒火柴提着燈走東家串西家,每到一家就將燈吹滅,聽人家誇幾句這燈看着有多好,然後再心滿意足地擦根火柴點着燈去另一家。”(引導學生理解提着父親給“我”做的燈過年,心裏多美啊!說明了一個小姑娘在父愛的呵護下是多麼幸福和快樂,她在炫耀父親做的燈,也在炫耀着做女兒的驕傲。更包含着提着父親親手做的燈“走東家串西家”這種感覺的“不尋常”。)

3、(出示課件)“那時父親會笑吟吟地問:“把那些光全折騰沒了吧。”(教師引導父親見我吧油都快燒光了,還開心的開玩笑,說明父親眼裏都是對孩子的愛。)

4、(出示課件)“那汪蠟燭油上斜着一束蓬勃燦爛的光,亮麗之極。”(教師引導我之所以感到燈光如此美麗,是因爲光中感受到的是父親那濃濃的愛。)

5、(出示課件)“無論是高出屋脊的紅燈還是安閒地坐在低處的冰燈,都都讓人覺得溫暖。但不管它們多麼動人,也不如父親送給我的燈美麗。”(教師引導本句運用對比手法,更我們感受到了我的快樂源泉就是父親。)

6、充分展開以後,再齊讀中心段

教師小結:因爲有了父親,作者可以得到一盞漂亮的燈,也可以使家得到光明,有了光明,生活就有了希望和盼頭;有了父親生活也會很快樂美滿幸福。生活在艱苦,過年也能得到一盞燈,使年更加妖嬈迷人。作者通過一盞燈深深體會到了父親對自己的愛(出示課件)

二、走進文本,體會作者悲傷的情感

因爲享受慣了有父親的幸福時光,沒有父親的日子是不可想象的。

(一)(出示課件)填空

因爲沒有了父親,以前的滿院光明變成現在的,沒有了父親,往年的年有聲有色,變成現在的,沒有了父親,我再也迎不來父親送我的,我多麼想提着父親送我的燈。

(二)作者是怎樣表達自己對父親的懷念的?

作者給父親送燈來祭奠他,“周圍的夜色顫動了一下”讓人感覺凝重、傷感。

(三)迴歸課題,給父親送一盞燈,來祭奠自己的父親,流露出作者對父親的懷念。

三、回顧文章揣摩表達方法

(一)善於捕捉細節進行描寫

第二自然段詳細介紹了做燈過程,文筆流暢,正因爲父親年年給我做燈,所以我對做燈過程才爛熟於心。

(二)文章線索

明線:燈暗線:思父情並舉,感悟跟着作者一起歡樂一起悲傷。

(三)真實情感的自然流露

“但不管它們有多動人,也不如父親送給我的燈美麗。”……

這些句子讓我們清晰感到了女兒對父親的熱愛和無限思念。讓我們不由自主的涌動出一種感動,引起學生的共鳴:去用心體驗親人帶給我們的快樂和幸福,珍惜擁有的快樂和幸福……

四,聯繫生活,情感昇華。

長期以來,我們總習慣於強調母愛的力量,可事實上呀,父愛同樣也是偉大的。父愛和母愛,就像鳥兒起飛的兩隻翅膀一樣,對我們來講,都是同樣重要的。其實,父親一直在用他自己的方式愛着我們,包容着我們。有時候,父愛真的是不需要用任何語言來表達的,

(一)(出示課件)

1、面對生活的艱辛,父子倆相依爲命……

2、如果說父愛還有其他的表達方式,那應該還有對我們心甘情願的縱容吧……

3、如今我們已慢慢長大,那你是否依然記起依靠老爸肩膀的感覺?是否依然記起老爸背上的感覺?那種溫暖的感覺,愜意的感覺……找到了嗎?

(二)孩子們,在你的生活中有沒有讓你難以忘懷的父愛深情呢?願意把它講給大家聽聽嗎?

(三)總結昇華:

孩子們,這節課我們一起感受了濃濃的父愛。現在我們應該感受得到,父愛不像母愛那樣洋溢在外,但卻一樣深厚寬廣如海洋。如果說母愛是山澗的小溪,是那樣的綿長而具體,那麼父愛就一定是小溪所纏繞的那座高山,是那樣的厚重而堅實。父愛是一本大書,年輕的兒女常常讀不懂它,直到真正長大再重新打開這本大書之後,才能讀懂父親那顆真摯的心。我相信,你們讀懂自己的父親,不會太晚!

五、拓展延伸

(一)遲子建的《白雪的墓園》、《不滅的家族》、《遙渡相思》《重溫草莓》等。

(二)仿照第二自然段“做燈”的過程的描寫,你能把一種東西的製作過程寫出來?比如包書皮、扎風箏、做柳笛……

小學五年級語文教案14

【教學目標】

1、學習課文內容,瞭解有關鯨的知識。

2、學習作者用列數字,作比較,打比方等說明事物的方法。

3、學習生字新詞。

4、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認識鯨的生活習性,學習幾種說明事物的方法。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簡)

一、揭題激趣

同學們,你知道世界上最大的動物是什麼嗎?(板書:鯨jing)

出示投影:

你們看,這就是鯨。文中向我們介紹了許多有關鯨的知識,讓我們一起來學習課文。

1、初讀感知:

⑴ 檢查預習情況,出示小黑板,檢查生字讀音。

⑵ 說說你在預習時,發現哪些字,詞容易寫錯或讀錯。

⑶ 說說你通過預習,理解了哪些詞是用什麼方法理解的,還有哪些詞你不理解。

2、指明分節讀課文。

3、理清脈絡:

說說每節各講了什麼?給課文分段。

4、教師小結。

5、佈置作業:

課後每人畫一條鯨。

第二課時

一、聽說訓練

鯨是海洋中最大的哺乳動物。

鯨可以分爲鬚鯨和齒鯨兩大類,它們的生活習性既有相同,又有不同。

(以上兩句話第一句聽一遍,第二句聽兩遍,再分別請若干學生練說。)

老師把這兩句話寫在了大屏幕上。(媒體出示)請大家再一起讀一讀。

二、講讀第一段

是的,鯨是海洋中最大的哺乳動物,它到底有多大呢?

指名讀第一段,其他同學邊思考邊圈畫有關詞句。

(最大的鯨有16萬公斤重,最小的也有2000公斤。)

鯨很大很大,最大的鯨有16萬公斤重,最小的也有2000公斤。

你覺得哪一句話意思更明確讀第二句,琢磨一下怎麼讀才能讀出鯨的大。這種用具體數字來說明事物的特點是說明文中常用的方法。(板書:列數字。)

這段中還有哪些句子也能說明鯨很大呢?(其它各句)

師生小結:

(投影出示畫面。)

根據投影,師生一起說第一段重點內容。這裏,作者把我們並不熟悉的鯨與我們平時熟悉的大象,大肥豬等進行比較,這也是說明文中常用的方法。(板書:作比較。)

三、講讀第二段

這裏,作者用列數字,作比較的方法都是爲了說明鯨的特點:大。(板書:大)這

很大很大的鯨就生活在海洋裏,因爲形體象魚,許多人管它叫鯨魚,可它爲什麼不屬於魚類呢?

自由輕聲讀第二段,思考上述問題。

請你概括地說說鯨變成魚的樣子必須有哪幾個條件?

1、很長很長的年代。

2、環境變化,器官退化。

四、引讀第三段

鯨生活在海洋裏,它可以分爲兩大類,一類是須鯨,沒有……(牙齒);另一類是……(齒鯨),有……(鋒利的牙齒)。這是須鯨和齒鯨最大的區別。

1、自學第四段:

鬚鯨和齒鯨的生活習性中又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處呢?請同學們快讀第四段,然後分小小組討論。並試着用“我發現它們在__方面有__同,表現在__”(填空

句式媒體出示)的句式彙報你的自學結果。

2、彙報自學結果:

⑴ 吃食方面:

相同點是它們食量大,吃食速度快;不同點是吃的食物不同,方法也不同。指明1~2位學生上臺演示鬚鯨吃食進程的抽拉式投影片。

⑵ 呼吸方面:

相同點是它們都是用肺呼吸,換氣時都有噴潮現象;不同點是噴潮的水柱各不相同。出示投影片:說說圖上的哪一頭是須鯨,哪一頭是齒鯨,你是怎麼知道的教師相機揭示另一說明事物的方法:打比方。

⑶ 睡覺方面:

方法相同,請同學們畫一畫鯨睡覺時的樣子,選擇2位同學的作品在實物投影上出示。議一議:他們畫的對嗎?

⑷ 生長方面:

相同點是胎生,生長速度快,壽命很長。說說這段中主要用到了今天學到過的哪一種說明事物的方法?

3、質疑:

你還有什麼不理解的地方嗎?

五、總結課文

根據板書小結本課內容。

創設說話情境:

假如我國捕獲的那頭四萬公斤重的鯨被運送到常州,陳列在動物園裏,來觀看的遊人絡繹不絕,你能給他們當一回解說員嗎?根據你今天學到的知識,結合你平時看到的知識,同桌先練說,再指名上臺表演。

六、佈置作業

請你運用今天學到的一種(或幾種)說明事物的方法介紹一種動物或植物。

【教學體會】

《鯨》是一篇說明文,文章語言平實,通俗易懂,學生學起來難免會感到有些枯燥,爲了避免這一點,我在教學時努力做到了這幾點:

一、變語言文字爲生動的畫面

由於小學生的好奇心強,喜歡新異的事物,所以我運用多媒體的演示,將鯨的形象展示在學生面前。醒目的顏色,鮮明的對比很快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文章中的語言文字不再只是簡單的句子了,而成了學生頭腦中的一幅幅生動的畫面。

二、變教師講解爲學生自學

小學五年級的學生已經掌握了一些學習方法,只要提出恰當的自學要求,學生就能主動叩開知識的大門。在第四段的教學中,我以“鬚鯨和齒鯨的生活習性中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這一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再以“我發現它們在__方面有__同,表現在__”的句式練說,使每個學生都有練說的機會。而且這一問題又照顧到全體學生,一般同學能從文中字面上找到答案,還有一些優秀生則能在讀懂課文的基礎上自己進一步概括,這樣便使每一位學生在自學時都能摘到“果子”了。

三、變簡單刺激爲多種感官協同作用

心理學指出:多種感官協同作用更能增強學習的效率。課堂上,我除了讓學生聽,說外,還安排讓學生看,畫,思,寫,既鞏固了所學知識,又多角度地刺激了學生感官,學生眼,耳,手,腦並用,大大提高了學習效率。

由於做到了以上幾點,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明顯提高了。所以在最後創設情境讓學生當解說員時,學生興趣濃濃,爭着上臺表演。其實,學生的解說就是對本課內容的總結,這比老師生硬地總結內容生動多了,也巧妙多了。

小學五年級語文教案15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1、背誦《憶江南》,引入古詩詞意境。

2、出示《漁歌子》,介紹張志和。

(對於本首詞的作者要詳細瞭解,更能體會詞的內在深意,繼而爲體會詩人的人生志趣鋪墊。

先給學生交流作者生平的時間,然後教師補充。這樣纔會使學生查找資料的願望長久保持下去。)

3、請學生板書課題。

二、學習新詞

1、誰願意把這首詞寫在黑板上,其他同學邊看邊小聲地讀,把生字的讀音讀準。

2、讀這首詞,邊讀邊想,這首詞都描寫了哪些自然景物?

(引導學生關注詞中描寫的景物,爲想象畫面做準備。)

3、白鷺、套話、流水、鱖魚、微風、細雨,這使一幅多生動自然的春天的景象,能用自己的語言,來展示這一幅春的畫面嗎?

(發展語言是語文學習的目的之一,藉助這些詞彙所展示的畫面,邊想象邊組織語言,用生動的現代語言描述西塞山邊的美麗,既接受古代漢語的薰陶,有發展現代語言,一舉兩得。)

4、有感情地都自己創作的小散文。

5、出示圖象。

觀看圖像,結合自己的想象,引起共鳴。

6、再次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詞。

三、體會情感

1、齊讀《漁歌子》,說說如何理解“不須歸”.

指導學生理解不歸哪兒,體會作者不回家,棄官隱居,一去不返的原因。指導學生結合張志和自稱“煙波釣徒”來理解。

2、帶着體會到的、作者熱愛淳樸美麗的大自然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詞,能背下來更好。

3、總結。

四、課堂練習

1、讀下面的句子,想象畫面,用自己的話描述出來。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2、背誦一首描寫春天的詩。

五、實踐活動

爲了更好地瞭解張志和、白居易,請同學們查找白居易、張志和的詩詞,並有感情地誦讀,開一個古詩文朗讀會,從朗讀中賞析古詩詞。

板書設計;

詞兩首

日出江花紅勝火讓人魂牽夢繞的江南春日勝景

春來江水綠如藍

白鷺、桃花、流水讓人流連忘返的西塞山邊美景

鱖魚、斜風、細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