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五年級教案 > 人教版五年級語文《白楊》教案大綱

人教版五年級語文《白楊》教案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7W 次

【設計理念】

人教版五年級語文《白楊》教案

新課程標準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注重培養學生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新課程目標還明確提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基於以上的認識,我在教《白楊》一課時,設計了“質疑──解疑──精讀”三個主要環節,就是力求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同時語文課程標準又爲語文教學指出了一條很好的教學思路,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幫助學生多積累,引導學生重感悟、重內化,重視與生活實際的聯繫等。

【教學背景分析】

1、學生情況分析:

《白楊》一課是一篇寓意深刻的借物喻人的文章。學生對西部大開發的情況瞭解甚微,所以對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是個難點。只有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人們的無私奉獻,才能感受到文中作者對白楊的敬意,實際上是對建設者的讚美。

2、教學方式與教學手段說明:

根據本課教學目標和學生的情況分析,在進行教學活動時,一定要抓住教學重點,通過朗讀、小組交流、觀看錄像等方式,引導學生理解爸爸的話,從中瞭解到爸爸介紹白楊的三個特點。

3、技術準備:

本教學活動策劃是以文本資源(教材)爲主,同時積極利用課外資料和電教多媒體平臺進行有機地整合,充分發揮其教育功能。

⑴利用多媒體讓學生了解戈壁環境的惡劣,來進一步感悟白楊在環境極其惡劣的戈壁灘上還生長的高大挺秀,說明白楊的適應性和生命力極強。

⑵充分利用課外資料,使學生了解新疆的過去,知道新疆是個什麼樣的地方,從而更好的體會爸爸服從祖國需要,紮根新疆,建設新疆的決心。

4、前期教學狀況、問題、對策的研究說明:

⑴在講課之前,請學生了解爸爸、媽媽是怎樣工作的。

⑵通過收聽廣播、看報、上網等途徑查閱有關新疆和西部大開發的資料。

⑶利用多媒體,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以便有效的幫助學生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本課教學過程設計】

這是一篇借物寫人的文章,作者表面上寫白楊,實際上是寫人,是讚美邊疆的建設者們。作者先簡筆勾畫白楊高大挺秀的外形,再借爸爸之口讚揚白楊堅強不屈、生命力強盛的內在品格,最後寫小白楊迎着風沙茁壯成長。這是文章的一條明線。然後寫爸爸,先寫爸爸看着戈壁灘上的白楊出神,再寫爸爸嚴肅地向孩子介紹白楊樹,最後寫爸爸由陷入深思到突然露出微笑,這是人物神情變化的一條暗線。這兩條線索如何處理呢?怎樣才能不顧此失彼呢?我選擇了前半部分重點抓明線,突出白楊的形象;後半部分重點抓暗線,突出邊疆創業者的形象。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⑴瞭解白楊的特點,體會爸爸服從祖國需要,紮根邊疆,建設新疆的思想感情以及他對下一代的希望。

⑵通過感悟人物的言行和心理,體會思想感情。

2、過程與方法:

⑴教學中採用的方法主要是引疑推導法;情感體驗法。

⑵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輔助教學,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學生通過朗讀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感悟爸爸的言行和心理活動,體會作者熱情歌頌建設者不畏艱苦創業的精神,它不僅表現在那位旅客身上,更重要的是表現在培育下一代邊疆建設者的精神上。使學生對那種紮根邊疆的崇高精神境界產生敬仰之情。

【教學重點】

瞭解白楊的三個特點,通過感悟人物的言行和心理,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體會課文中爸爸兩次陷入沉思的內容。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在一輛開往新疆的列車上,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灘上的衛士出神,同學們,你們見過戈壁嗎?讓我們親眼目睹戈壁灘的景象。

(出示錄像)

2、提問:

你有什麼感受?(荒涼,沒有生機)你來讀一讀書上描寫戈壁的段落

指名讀。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感知初步瞭解大戈壁的特點,從而進一步認識白楊,最後昇華到對在那裏生活的建設者的瞭解。)

二、品讀課文

1、師:戈壁灘上的衛士指的是什麼?(白楊樹)白楊樹有什麼特點?默讀課文,用概括性的詞語寫在書上。

(高大挺秀、易種植、適應性強。)

投影出示爸爸說的話,學生看投影讀出白楊樹的特點。

你都知道哪有白楊樹?讀出適應性強的特點。

指名讀。

2、白楊樹在惡劣的環境下是怎樣生存的?(看白楊在惡劣環境中生長的一段錄像)這說明了什麼?

(設計意圖:朗讀體味爸爸的一番話不僅回答了兒子的問題,而且熱情讚揚了白楊高大挺秀、適應性強、堅強不屈的品格。)

3、齊讀這段話,師:這段話是誰說的?這句話包含了幾層意思?

4、師:爸爸是在介紹白楊樹,也是在表白自己,這是孩子們所不能理解的,孩子們知道什麼?找有關的句子讀讀。(投影出示)

⑴討論:孩子們不知道什麼?

⑵可是他們不知道爸爸、媽媽爲什麼去新疆工作?做什麼工作?

(只有爸爸……還有……)

⑶爲什麼把他們接到新疆去上學?

⑷他們知不知道新疆是個什麼地方?

⑸你對新疆瞭解多少?

師小結:新疆是個乾旱少雨、沙漠面積較大的地方,爲了改變新疆的面貌,有許許多多的建設者紮根新疆,開發新疆,建設新疆。

5、爸爸在表白什麼呢?

(自己也像白楊一樣,紮根新疆,建設新疆,想讓孩子做建設新疆的小白楊,自己做大白楊。)

師小結:作者在讚美白楊,更在讚美像白楊一樣的建設者。

6、師:是的,在千千萬萬個像爸爸、媽媽這樣的建設者的共同努力下,把茫茫的大戈壁變成了一片片的綠洲。

(投影)

(設計意圖:抓住課文中的三個“只知道”,讓學生小組交流,想一想孩子們不知道什麼,從而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讓學生進行積極思維活動,經過一連串的引疑讀、思活動,學生步步深入地理解了“爸爸”的心就是紮根邊疆、建設邊疆的決心、信心和希望孩子們也像白楊那樣在邊疆生根、成長的赤誠之心。)

7、配樂齊讀最後兩個自然段。

(投影配樂)

師:望着窗外,閃過去的白楊,爸爸又陷入沉思,課文中兩次寫爸爸陷入沉思,聯繫上下文想象爸爸這兩次陷入沉思在想什麼?

(一次:想自己,想過去;二次:想過去,想未來。)

師:突然他們的嘴角浮出一絲微笑,爲什麼?這又說明什麼?

(未來新疆建設者正在成長,後繼有人。)

8、學習這篇課文的最大的感受是什麼?

(學習白楊樹,學習建設者。)

師小結:白楊樹的品格也正是建設者的品格。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體會爸爸的心願: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影響教育下,一定能夠像白楊那樣紮根邊疆,建設邊疆。使學生對那種紮根邊疆的崇高精神境界產生敬仰之情。)

9、結合板書小結:

這篇課文采用象徵手法,借物喻人。作者寫了大戈壁的荒涼,也寫了白楊樹的`挺秀;寫了孩子們的天真,也寫了爸爸的深情。語言樸實無華,感情真摯深沉。作者實則寫物,意在喻人,讚美祖國邊陲建設者熱愛邊疆,紮根邊疆的志向;不畏艱難,不屈不撓的精神;以及欣慰地看到祖國邊疆建設後繼有人的希望。我們衷心地祝願:戈壁灘上的白楊樹越栽越多,越長越高,越來越美。”

(設計意圖:學生隨着老師的手勢,藉助板書,同老師一齊吟誦。此時,師生入情入境,思想感情與作者產生了共鳴,從心底裏欽佩那些不擇環境,不講條件,哪裏需要就在哪裏安家的建設者。這發自肺腑之聲,將課堂教學氣氛推向高潮,師生沉浸在詩情畫意之中。課雖結束了,但情猶未盡,意猶未已,使學生的理解和感情進一步得到了昇華。)

三、佈置作業

收聽廣播或者收看電視瞭解西部大開發情況。

【板書設計】

寫物:高大挺秀生命力強小樹成長

白楊

喻人:紮根邊疆不畏艱苦後繼有人

【學習效果評價設計】

1、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分析:

⑴學生自我評價:

在學習過程中,我們的默讀速度提高了,與此同時,概括能力也隨之提高。

⑵小組內部評價:

在小組活動中,通過討論、交流我們瞭解了白楊的特點,使我們覺得白楊確實了不起,叫人敬佩。在此基礎上,我們通過朗讀體會爸爸的心願,使我們對邊疆建設者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⑶教師評價:

在教學白楊內在品格時,我通過理解內容,體會感情,描述渲染、感情朗讀四個步驟掀起教學高潮。結束時我讓學生由邊疆的白楊聯想到身邊的“白楊”,由大白楊聯想自己這些“小白楊”,追求“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境界。何處講解,何處啓發,何處朗讀,何處討論,何處留下“教學空白”,都作了精心設計。因此,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有更深的感受,閱讀理解能力進一步提高了。

⑷家長評價:

家長通過參與學生收集資料的過程,發現學生從閱讀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的能力提高了。

2、教師教學效果的評價分析:

⑴教師自我評價:

在課堂教學中,我力爭做到啓發性語言循循善誘,講解性語言有條不紊,描述性語言繪聲繪色,讚揚性語言激情昂揚,我用飽滿的感情感染學生,使教師、學生、作者三者的感情產生共鳴,達到了“入境”、“悟神”的最佳境界。

⑵學生進行評價: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學習,能夠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在朗讀中體會出白楊精神的可貴,體會到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反思】

《白楊》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構思巧妙,文字雋永,感情豐富,是語言文字訓練和思想教育的好教材。然而,要讓小學生深刻理解,卻有較大的難度。我根據教材的特點、重點和難點,從學生的心理特徵和生活實際出發,運用了“引疑推導法”,從整體着眼,以“疑”爲主線的讀思結合的方法,使學生始終處於積極思維的狀態,收到了事半功倍之效。

首先我從課題激疑(從課題看,本文應當寫些什麼)入手,初讀課文整體感知主要內容之後,便直奔重點、難點,即從過渡段切入,引疑激趣(爸爸只是在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嗎),牽一髮而動全身。然後按照“形象──特徵──象徵意義”的思路引導學生在讀中生疑,深思、釋疑,逐步完成認識由表及裏的過渡。在這個過程中,老師通過“抓空白處”(孩子們只知道什麼,不知道什麼)引疑的辦法攻破難點,讓學生進行積極思維(概括)活動,認識到“孩子們”“只知道”的都是具體的“行動”,而“不知道”的,就是“爸爸”的“心”。經過一連串的引疑讀、思活動,學生步步深入理解了“爸爸”的心就是紮根邊疆、建設邊疆的決心、信心和希望孩子們也像白楊那樣在邊疆生根、成長的赤誠之心。

其次,我通過朗讀訓練,錄音欣賞等方式動之以情,潛移默化地讓學生受到了白楊形象美、內質美和建設者心靈美的感染;同時,又抓住描寫“爸爸”語言、神態的詞句引疑,使語言文字的訓練和思想品德的教育達到了辯證的統一。此外,我還巧妙地把“白楊”與“爸爸”、“小白楊”與“孩子們”、邊疆和內地、現實和遠景有機地聯繫起來,帶領學生在“疑”的線路上逐步昇華,因而教得輕鬆,學得主動,達到了文路、教路、學路的和諧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