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四年級教案 > 《但願人長久》教學反思(通用18篇)

《但願人長久》教學反思(通用18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8W 次

在不斷進步的社會中,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反思過去,是爲了以後。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但願人長久》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但願人長久》教學反思(通用18篇)

《但願人長久》教學反思 篇1

這篇文章的情感脈絡十分清晰,蘇軾的情感發生了三次變化:心緒不寧(思念)——埋怨——寬慰。課堂上,先讓學生找出體現蘇軾情感變化的詞語,然後我讓學生帶着蘇軾的情感爲什麼會產生這樣的變化的問題,逐步感悟全文。

在體會“手足情深”時,讓學生說說透過“形影不離”這個詞你彷彿看到了怎樣的畫面?學生把自己的生活經驗遷移進來,說了很多感人的場景,體會了蘇軾兄弟兩人的情意。然後指導學生將7年換成3000個日日夜夜,通過時間這一概念,增強了學生對“思念”二字的感悟。而後再回首自己中秋的快樂,體會蘇軾的孤獨,學生進一步感受到蘇軾對弟弟的思念之情,這樣多角度的體驗後,學生能感同身受,朗讀也就水到渠成了。

課文的第4節,描述了蘇軾埋怨的話語,省略號省略了其它埋怨的內容。教學時,我引導學生聯繫上下文進行補白練習。從而感悟蘇軾對弟弟的思念之深。

最後兩小節,抓住“寬慰”,理解詞語的意思,尋找“寬慰”的原因,通過介紹蘇軾的生平事蹟,從他一生坎坷的經歷中體會蘇軾的.豁達、樂觀。

說說本課的作業吧。課前預習時,讓學生通過查閱詞典,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意思。完成《補充習題》中一至二中的詞語意思。課堂上結合課文講讀完善了一二兩題的作業。這樣補充習題中的作業完成了大半。課外花了10分鐘就把剩餘的拓展練習做好了。至於《練習與測試》中的作業,我只好放在中午做了。本來中午是要師生共讀的,可惜被練習冊佔據了。

如果我們的語文教輔只有一本《補充習題》,那我們就有更多時間進行課外閱讀了。今年起,課外閱讀要進行獨立的測試,不知現在的教學狀況怎麼應對這一切!

《但願人長久》教學反思 篇2

這篇課文緊緊圍繞“但願人長久”這一關鍵詞,以文包詩的形式介紹了北宋文學家蘇軾詞中的名篇《水調歌頭》的創作經過。故事是詞意的具體展現,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詞的內容,領略詞的意境,語言精練,意蘊深遠。這種文包詩的形式,學生不陌生,也懂得學習這種形式的課文要聯繫文章內容解詩意。

心理描寫細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教學中,我根據“文包詩”類課文特點,以蘇軾的心理感情變化爲主線,以讀促悟,讓學生在融情探究中與文本進行心靈對話,領略古典詞的意蘊。首先是引出“每逢佳節倍思親”,回憶佳節中的度過的情景,體會甜美的'親情溫暖。由此引入“獨在異鄉爲異客”的蘇軾,然後引導學生在默讀中找到蘇軾情感變化的詞:心緒不寧——埋怨——寬慰,以此來串聯全文的教學。

教學第五、六自然段時,我指導學生自主探究,自讀詩詞和課文中的語句,詩文對照,自己理解詞句的意思,隨後小組內進行交流。組內小夥伴之間交換對讀詩句和詩句意思,逐步提升,這樣,學生在讀中進一步體會到“文包詩”“詩文對照”的特點。

《但願人長久》教學反思 篇3

本課以故事的形式介紹了北宋文學家蘇軾詞中的名篇《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創作過程。故事是詞的展現。

在教學本文時,我首先讓學生初讀課文,找出課文中的生字新詞,不理解的字詞,掃除朗讀中的“攔路虎”,掌握課文中的生字新詞,熟練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背誦課文,瞭解蘇軾與弟弟的手足情深,體會蘇軾中秋夜在萬家團圓的時刻,他卻與弟弟不能相見的那種心情,那種發自內心的慨嘆,觸景生情,不禁吟誦“明月幾時有……”並從文中找出詞的含義。在教學中我還讓學生去讀這首完整的詞。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去體會在那樣艱苦的.年代,我們的大詩人兄弟間感情如此深厚。在今天物慾橫流的社會裏,卻有許多兄弟爲了利益反目成仇,甚至橫刀相向。思古觀今,蘇軾的這種兄長對弟弟的情感值得學習,值得敬佩。在今天普遍都是獨生子女的社會裏,絕大部分學生都以自我爲中心,在學習這課時,我告訴他們:你們今後同學之間就如兄弟姐妹,從現在開始要互相關心,互相謙讓。

《但願人長久》教學反思 篇4

《但願人長久》這篇課文以故事的形式介紹了北宋文學家蘇軾詞中的名篇《水調歌頭》的創作經過。文章情節生動,語言通俗。故事是詞意的具體展現,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詞的內容,領略詞的意境,體會作者既思念親人,篤於情誼,又通情達理,熱愛生活,向世間所有離別的親人抒發誠摯祝願的情懷。轉化爲人間美好生活的祝願。語言精練,意蘊深遠。

教學時,我先以即將到來的中秋節爲話題,看看學生們預備怎樣和家人度過一個難忘的中秋節。學生的積極性提高了,也有了興趣,當孩子們興致勃勃地暢想如何與家人團聚時,我問:你們知道,千年以前,同一輪明月下的.蘇軾卻在忍受着思念親人的痛苦嗎?我以爲學生會自然而然的體會到那種痛苦,但上課的時候我卻發現學生並不能很好體會到蘇軾的感受。

課後我仔細總結了一下,我覺得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寫詞背景滲透不夠深入

在課前就讓學生查一下蘇軾的生平資料和創作《水調歌頭》這首詞的背景或當時的情況。在課上請學生起來介紹介紹,教師再作適當的補充,讓學生們對這首詞的創作背景有了全面而又比較深的認識後,再讓學生體會蘇軾思念親人的痛苦,那樣學生的體會就會更深刻。

2.與學生自己的生活經驗脫離

中秋,是一個花好月圓、家家團圓的好日子。而蘇軾與弟弟卻手足分離。這裏的情境比較沒有達到反襯的效果。

以上問題有待在教學中逐步改進。學生在充分朗讀後情感被調動起來,這時,進入本課下一環節---課內延伸。教師引導:在今天這中秋佳節,月圓之季,還有許多人因爲生活、工作等原因,漂泊他鄉。不能與親人團聚,讓我們對他們說“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你想把這份美好的祝願送給誰?(建築工人、解放軍叔叔、莘莘學子、海外華僑等)

《但願人長久》教學反思 篇5

在所有的借月抒懷的古詩中,“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是最經典的,詩句裏流露出的博大胸襟和美好情懷像皎潔的明月一樣,光照千古。教學本課,我首先以《九月九憶山東兄弟》開課,引出“每逢佳節倍思親”,再引導到中秋佳節,回憶佳節中度過的情景,體會甜美的親情溫暖。由此引入“獨在異鄉爲異客”的'蘇軾,介紹蘇軾以及其家人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接着出示課題齊讀,猜猜課題的意思。此後,我誦讀了《水調歌頭》全篇,學生聽讀課文,在文中印證自己的猜測。而後,讓學生在默讀中找到蘇軾情感變化的詞,想想爲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然後分塊教學,指導朗讀。

遺憾:

課備得不夠充分。

由於是開學不久,各項事務性工作千頭萬緒,很難有時間靜下心來細細品讀文本,對一些細節準備不足。譬如:文中有這樣的一個句子:“無情的月亮啊,你爲什麼偏偏在別人分離的時候變得這麼圓、這麼亮呢?……”句子中的省略號本來是引導孩子發揮想象,鍛鍊語言口頭表達能力的極好材料,但在課上卻被我忽略了,這不能不說是一大遺憾。

收穫:

給孩子們補充拓展了一些帶有月的詩句,帶有月的成語,還拓展了一些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詩句,我覺得爲孩子們積累了不少內容,也算了拓展性延伸吧。的吟詠運用還比較粗略。

《但願人長久》教學反思 篇6

《但願人長久》是一篇文包詩,課文以故事的形式介紹了北宋文學家蘇軾詞中的名篇《水調歌頭》的創作過程,故事是詞意的具體表現。蘇軾借月抒懷,用豐富的想象力,把作者複雜的心理活動以及衝突、哀怨、惆悵、矛盾的內心世界,轉化爲對人間美好生活的祝願。這首詞語言精練,意蘊深遠。

課前預習時,我佈置學生查找蘇軾的《水調歌頭》並抄錄。教學時,我以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導課,讓學生回憶佳節中度過的情景,體會甜美的親情溫暖。由此引出“獨在異鄉爲異客”的蘇軾,然後讓學生讀課文,在默讀中找到蘇軾情感變化的詞:心緒不寧----埋怨-----寬慰,然後圍繞這三個詞引導學生自讀自悟,討論交流。

一、抓住重點詞句感悟

學生讀完第二自然段很快就感受到他內心思念親人的情感。我引導學生探究表達情感的詞句。從“心緒不寧”、“形影不離”等詞句中可以感受到對弟弟的思念之情。在教學“形影不離”時,文中一句“他們倆一起讀書,一起玩耍。”解釋了這個詞的意思,我又讓學生進行了聯想:“他們在一起還會幹些什麼呢?”學生浮想聯翩,有的說:“在一起吃月餅、賞月”,有的說:“過年在一起包餃子,放鞭炮”等。學生的聯想一方面加深了對詞意的感悟,另一方面也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了蘇軾和弟弟蘇轍的手足情深。

教學第四自然段時,蘇軾的情感由思念變爲埋怨,我抓住了文中的反問句:“無情的月亮啊,你爲什麼偏偏在別人分離的時候變得這麼圓、這麼亮呢?”通過教師的範讀、學生讀等多種形式體驗他當時複雜的內心體驗。同時我也引導學生抓住後面的省略號省略了什麼進行了討論,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也加深了對文本的體驗。

最後兩小節,主要引導學生體會蘇軾寬慰的內心體驗。通過反覆朗讀,學生感受到了他熱愛生活、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

二、讀中品味

朗讀是感知教材內容的一種手段,學習語文的一扇窗口,通過朗讀可以看到並體味到文章的妙處。在教學中,我先讓學生自讀,掃清障礙,然後指導學生反覆朗讀,在讀中逐步理解詞意,和學生一起讀詞、背詞、品詞,感受本詞獨特的魅力。

第二自然段“這天夜晚,皓月當空,萬里無雲。”一句,學生讀到這兒自然想到這正是親人團聚的時候,蘇軾也正是由這明月激發起思念親人的痛楚,觸景生情。所以指導學生朗讀時,讀出對親人的`思念之情,腦海裏彷彿浮現出與弟弟一起生活時的快樂情景。月光透過窗子把銀光灑到牀前,此時的蘇軾看着月光,不由得產生了怨月的心理。一陣感慨後轉念又想到,人的悲歡離合如同月兒的陰晴圓缺,心裏又寬慰了許多,教學時引導學生品讀感悟,最後一句“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是蘇軾熱愛生活、奮發向上的寬大胸襟的表露。最後在一起吟誦文中的五行詩結束了文章的教學。

三、合作探究

在本課教學中採取小組合作的方式。第四小節後面的省略號省略了什麼,我讓學生在小組中也進行了交流,爲了提高交流效果,我讓小組長作了簡要記錄。下課後我將小組交流的結果收了上來,有的個小組長記錄很好,有的還不會記,後面我將進行指導。小組交流的目的主要是共享學習收穫,有的小組也發現了一些解決不了的問題,後來又進行了組與組之間的交流。

一節課下來,我也有一些遺憾:一、對“心緒不寧”體會還不深。體會蘇軾的思念之情是全文的一個重點,我雖然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談談自己家是如何過中秋的,談談自己和親人的分別感受,用這些比較來凸顯蘇軾的惆悵和傷感,但是對蘇軾的內心還探尋的不夠。在課前我準備了一個環節讓學生想象,蘇軾會回憶起什麼?結果自己在上課時疏忽了,課後我想,如果在此基礎上,再想象蘇軾會在心裏默默地對遠方的弟弟說什麼?這樣就把蘇軾那複雜紛亂的內心世界變得可感可知了。二、對詩句的誦讀指導不夠好對於這篇課文來說,要多讓學生反覆吟誦詩句,在吟誦中體味情感,積累名句。這一點,我也注意到了,但是在指導中總感到力不從心,不能很好地做到範讀指導,在今後的日子裏,我要加強自身能力的提高。

總之,本節課有滿意之處,也有不足之處,還需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學習提高。

《但願人長久》教學反思 篇7

正值“梅子金黃杏子肥”的季節,我有幸走進優雅古樸的石屏小學。第一次走進校園,感覺異常的安靜,整潔,讓我不忍打破這份寧靜。因爲,和諧的校園環境也是情境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今天,可能是因爲要上課了,心裏不免有點緊張,於是也就顧不上欣賞校園的花草樹木,小橋流水。

上完四年級上冊的文包詞《但願人長久》,自我感覺很失敗,原本預設的教學效果沒有達到,仔細分析有以下幾點原因:

首先,鑽研教材沒有達到一定的深度。這是一篇文包詞的課文,是以故事的形式介紹了《水調歌頭》這首詞的創作經過,所以我在進行教學預設時,只關注了文本中現有的情感主線,即心緒不寧,埋怨,寬慰,而忽略了文本中沒有的',卻又有必要讓孩子瞭解的,使我們的語文課堂更有語文味,讓孩子們有更多的文化積澱。

比如,課文開頭的“古時候”,我沒有明確告訴學生,其實這就是宋代,再比如,文中所說的“被朝廷派往密州去做官”,其實是蘇軾自己主動要求去做官的,爲的就是和弟弟蘇轍靠得近些……所有這些,其實與文章的中心“思念”,是一體的,如果能做到這些,能讓孩子更透徹地瞭解整個詩詞的創作過程,從而更好地理解記憶這首詞。

其次,教學預設時“備學生”不夠。也許是好長時間沒有走出去接班上課了,所以在進行教學預設時,似乎根本就沒有考慮學生的因素。每個學生都是存在差異的,而我卻忽略了這一點,所以導致課堂好幾次幾乎“冷場”,那些突發狀況都是我沒有提前預想到的,所以在臨時處理時有好多的不完美。

比如,課堂開始,吟誦與“月亮”有關的古詩詞,學生只能說一首《靜夜思》,當我靈機一動,換了一種方式,老師說上句,學生接下句時,我所說的上句,學生又無法接出下句,這讓我有點不知所措,同時也很尷尬。所以,我想,今後在進行教學預設時,一定要考慮學生的所有因素,比如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學生已有的能力……只有全方位地考慮周到,才能更好地駕馭課堂,做到遊刃有餘。

最後,課堂的整個行進節奏把握得不太好。課堂前一半過於鬆散,時間花費太多,所以後一半就顯得有點緊了,以致結束時有點匆忙。

當然,不忘表揚自己一兩點。首先覺得自己的書寫指導很到位,而且落到了實處。其次,結合孩子的生活經驗,創設了好幾次生活情境,對理解文本中的句子,詞語起到了很好的啓發引導作用。

今後,若還有這樣的學習,鍛鍊的機會,我想,我一定會堅持走在情境教育的隊伍中,努力學習,再接再厲!

《但願人長久》教學反思 篇8

《但願人長久》是蘇教版第七冊第二單元的一篇文章,它以故事的形式介紹了北宋文學家蘇軾的名詞《水調歌頭》的創作經過。這類詩(詞)包文的課文在三年級時學生就已經接觸過,有一定的學習經驗,知道故事就是詞意的具體展現。其次,四年級的學生已積累了一部分古詩詞,而且這首詞膾炙人口,很少以前就被譜成曲子,由鄧麗君所演唱,估計應有學生事先已接觸過這首詞。

因此,在備課時,我設計瞭如下教學目標:

(1)初步領略古典詩詞的意蘊,激發起學生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之情。

(2)能從文章的字裏行間品味出蘇軾創作此詞時感情的起伏變化,體會蘇軾對親人的思念及這種通情達理,熱愛生活的博大情懷。

(3)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4、5、6節。

在教學過程中,我有以下兩點體會:

(1)注重閱讀感悟,想象體會語言文字的內涵。

“讀”是教學的主要活動,也是學生品味,語言的主要方法。在第二組教學活動中,我注重花時間讓學生與文本直接對話,通過靜心默讀,圈出佳詞佳句,如“心緒不寧”“手足情深”“形影不離”,從“很少”、“卻”、“又”這些詞語中想象出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如蘇軾的輾轉徘徊,兄弟倆的親密友愛,體會蘇軾是在萬般思念弟弟的情況下寫下這首詞的,特別是對“又”的理解讓學生在自讀自悟的情況下,明白“又”的'強調作用。通過課堂實施,我發現學生的想象很活躍,他把自己的生活經驗都運用了進來,對詞語的理解已不僅僅侷限於字面了。

(2)注重培養學生課外自學積累的習慣。

語文課本中的一篇篇文章無非是培養學生學習語言,掌握語文學習方法的例子。大量的閱讀積累要靠學生的課外學習。在本案例的第一個學習活動中,即導入新課時,我就注重讓學生加強課外的古典詩詞的積累,通過讓學生試背幾句乃至整首詞來激發學生自己積累的興趣。

課外要多背好詩好詞。當時我就想如果沒有學生能背出來,我就當場背出,並出示整首詞在黑板上來激勵學生學習的願望,同時在課堂的結尾,把這首配樂後的歌曲放給學生欣賞,激發學生的興趣。

《但願人長久》教學反思 篇9

《但願人長久》蘇軾的這首詞,借月抒懷,用豐富的想象力,把人複雜心理活動——衝突、哀怨、惆悵、矛盾的內心世界,轉化爲人間美好生活的祝願。語言精練,意蘊深遠。

不少課文的課後生字,學生並不陌生。很多字都已經在前面的學習中見過,甚至很熟悉,也早就會讀會寫。但是,仔細觀察一下,會發現這些生字有了新的.搭配,組成了新的詞語,而且是具有新鮮感的詞語。比如本課的:“安慰“的慰有了新的搭檔,變成了意義更爲微妙的“寬慰”;“思緒萬千”是三年級學的,但是“思緒”變成了“心緒”。學習這些詞語必須讓學生注意它們的區別和聯繫。“陰”和“合”兩字看上去簡單,但在本課中組成的詞語卻很不簡單,兩詞的結構相同,位於詞作的上下句中,不但形式上對仗,意思上也暗合。兩個詞語的理解對《水調歌頭》的情感,也是很有幫助的。儘管我花了不少時間,但我認爲值得。

學生讀完第二自然段很快就感受到他內心思念親人的情感。我引導學生探究表達情感的詞句。從“心緒不寧”、“形影不離”等詞句中可以感受到對弟弟的思念之情。由第二小節學生聯想到唐代大詩人王維的詩句:“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也恰恰表達了蘇軾當時的情感。在教學“形影不離”時,文中一句“他們倆一起讀書,一起玩耍。”解釋了這個詞的意思,我又讓學生進行了聯想:“他們在一起還會幹些什麼呢?”學生浮想聯翩,有的說:“在一起吃月餅、賞月”,有的說:“過年在一起包餃子,放鞭炮”等。學生的聯想一方面加深了對詞意的感悟,另一方面也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了蘇軾於弟弟蘇轍的手足情深。

《但願人長久》教學反思 篇10

在上這課之前早已備好了課,開學初,就把蘇軾幾首有名的詩詞打印給學生,利用早讀課間帶領學生讀一讀,背一背。

上課時以歌曲《但願人長久》導入,因爲以前中秋聯歡會時學生就學唱過這首歌,所以學生都會唱,學生的情緒很高漲,可以說是開了個好頭。然後以這首詞的作者是誰,他爲什麼要創作這首詞引導學生着問題讀課文,一切有條不紊地進行。

在給課文分段落時,教參的提示是分爲3個段落,而學生自然地把第一小節分爲第一自然段,我覺得這樣分也可以,甚至比教參上的更科學,因爲第一小節只是介紹了蘇軾的身份,並沒有涉及到創作原因(思念弟弟)。課堂上,教師起着引導者的作用,學生纔是學習真正的主人,我個人認爲自己這一點做的還是不錯的`。嘿嘿嘿……

第二課時讓學生找出蘇軾感情變化的詞語,原以爲學生不能很快找到,真是低估了學生,原本最怕動腦筋的學生,竟然第一個說出來,我狠狠地表揚了一頓,結果他精神了一節課!

不過在引導學生理解蘇軾是個怎樣的人時,很失敗,很吃力。後來索性不講了,越講越亂,還不如不講。學生無法理解什麼胸襟開闊,我想學生會背《水調歌頭》以後應該會漸漸明白的。

《但願人長久》教學反思 篇11

本課教學突出關鍵詞“思念”,抓住蘇軾情感變化的線索(“心緒不寧——埋怨——寬慰”)組織教學過程,效果不錯。學生能抓住關鍵詞語,走進課文的情境,體會人物的內心世界。如“心緒不寧”,“寧”就是安寧,平靜;“心緒不寧”就是蘇軾的心情無法平靜。理解詞語過後,自然就冒出一個問題,蘇軾爲什麼“心緒不寧”?答案的關鍵詞就是“思念弟弟”。中秋佳節,家家戶戶,團團圓圓,可是隻有蘇軾背井離鄉、親人分離,所以思念的情愫油然而生。此時此刻,蘇軾心裏會想些什麼?學生通過想象自然就體會到蘇軾“月圓人不圓”的心情,有一位很有趣的男孩居然祈禱起“蒼天、大地”來。(估計他是看了趙本山與範偉的小品了)接着抓住“手足情深”、“形影不離”體會兄弟深情;抓住“屈指算來”理解分別越久思念之情越深。進入“埋怨”環節,先讓學生想象蘇軾“眼睜睜”的表情,然後引導學生感情朗讀與想象說話,學生體驗到月亮的“無情”,乃至“殘酷”。

抓住“轉念”一詞,自然進入課文最後兩小節的`學習。這部分是課文的高潮,也是教學的重點。課堂上主要讓學生詩文對照反覆朗讀,這樣既理解了詩句的意思,也體會到蘇軾由“埋怨”到“寬慰”的心情變化。教學結束,感覺對學生朗讀的指導還不夠到位,語言表達訓練的面還不夠廣,背誦的任務自然也無法在課堂上完成。從學生《補充習題》中的作業看,對“皓月當空”、“手足情深”等詞語的理解還是存在一些問題,此外課外古詩詞的積累工作也做得很不好。

《但願人長久》教學反思 篇12

在教學《但願人長久》時,教者提問:你從哪些地方看出蘇軾和蘇轍手足情深?說着說着,有一位學生並沒有沿着文本的內容序列來表達,而是說:我從他們的名字中都有車字旁,看出他們手足情深。教者隨即給予了充分的肯定,並讓師生合作進一步闡述:軾是車把手,轍是車過留下的痕跡,它們是不能分開、形影不離的,分開了車也就不存在。現在蘇軾和蘇轍不能分開的兩兄弟卻分開了,是多麼讓人難過的事情,可見手足情深。因爲教師關注了學生的生成,所以課堂顯得更爲深刻而開放。

思考:

學生是作爲課堂教學主體的“人”,富有生命活力而又個性鮮明的人,他們思維活躍,反應敏捷,不受拘束。教師只有在關注學生生命發展的過程中,對學情的敏於觀察、善於思考,才能產生智慧。爲此,教師要努力創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使之熱情地參與教學過程,並施展出聰明才智。只有這樣,教師才能瞭解學生的心理狀態,把握住學生的思想脈搏,及時回收信息,以學定教,及時調整教學方法,甚至改變原來的`教學設計,讓學生盡情地發揮創造力和想象力。反之,如果教師拘泥於教案,不顧學生生命活動的多樣性和複雜性,那課堂只能是教師“作秀”的舞臺。因此,關注學情是“智慧”產生的原點。

《但願人長久》教學反思 篇13

一課時的教學主要圍繞蘇軾的感情線索“思念——埋怨——寬慰”展開,詞的意境也隨之鋪展開來,詞人的精神世界也一點一滴的展示在我們面前。在教學中,主要抓住“埋怨”進行品析,幫助學生體會蘇軾這種無理的埋怨所產生的妙處,最主要的是還結合到了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從自己曾經發生過的事情中理解“埋怨”之情,使學生和詞人產生共通的心理,感同身受。

然後通過挖掘蘇軾“寬慰”的心理,讓學生潛意識的體會蘇軾的埋怨和自己的埋怨的不同,進而瞭解蘇軾的曠達胸襟、仁愛情懷。這樣不僅便於幫助學生去感知蘇軾的中秋詞、感悟其獨特的.優美意境,更可以幫助學生陶冶情操,提升人格。《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到,要讓學生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關心作品中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只有從學生自身生活經驗出發,尋找文本和讀者心中的共通點,才能夠以文中之情抒心中之情。

《但願人長久》教學反思 篇14

《但願人長久》以故事的形式介紹了北宋文學家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創作經過。教學本文,我注重紮實訓練:

一、以詞引意

本文的一個重點就是理解詞的意思,而這個意思就是課文第五自然段的內容。如何讓學生更自然、更快地理解詞意,從而加快背出呢?我採用了這樣的方式:先在黑板上出示“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在熟讀的基礎上,讓學生從字面上理解詞意,接着再瀏覽全文,從文中找,引出第五自然段的內容。用小黑板出示內容,讓學生比較,比較的過程就是學生快速動腦記憶的`過程,學生髮現其實意思很好記,多讀幾遍,多比較幾遍,大部分孩子就能把詞意記住了。再花點時間背誦一下,就熟練了。

二、想象說話

本文可供訓練說話表達的地方頗多,比如用“一起,一起”造句,比如想象蘇軾對弟弟的思念之情,會說些什麼?會想些什麼?比如蘇軾還會埋怨些什麼?比如創編詞,等等。有的採用填空式激發,有的採用語言情境激發,有的採用回憶討論式激發。學生們在王菲的《水調歌頭》的音樂中,靈感得到激發,情感得到昇華,表達也自然順暢許多。

三、拓展延伸

在教學中,教學到第二自然段時,爲了讓學生深切感受蘇軾的心緒不寧,我和學生們一起回憶了中秋節的風俗習慣,講了許多開心的往事,以此鋪墊,用自己快樂的心境和蘇軾的孤獨情緒相比較,從而深切感受蘇軾的惆悵。適當的拓展延伸,加快了學生的理解。

學完本文,我們一起吟誦了《水調歌頭》全文,又一起吟唱了王菲的《水調歌頭》,在音樂中,又一起吟誦了蘇軾的其它詩詞。那種氛圍,我也似乎來到了蘇軾的那個年代,來到了蘇軾的心境,感覺飄渺但很愉快。

《但願人長久》教學反思 篇15

一直都很欣賞蘇軾,喜歡他那猶如東北大漢敲鐵板的豪邁詞風,喜歡他豁達的爲人處世的態度,更愛他人生十六樂事的超然之姿。愛讀他《赤壁懷古》中那句“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也愛他“一蓑煙雨任平生”的快意灑脫……讀蘇東坡,詞句翩然間仿似見到一個性情中人正大步向我們走來。

《但願人長久》這篇課文便通過故事的形式介紹了北宋文學家蘇軾所寫的詞中名篇《水調歌頭》的創作經過。課文情節生動,語言通俗精練,意蘊深遠。作爲一篇“文包詞”,文中的故事是詞意的具體展現,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詞的內容,領略詞的意境,體會作者既思念親人,篤於情誼,又通情達理,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蘇軾通過詩詞向世間所有離別的親人抒發誠摯的祝願,而課文正是通過故事把詞中的情感表達出來,轉化爲對人間美好生活的祝願。

課前預習時,我佈置學生回去查找蘇軾的有關資料和抄錄《水調歌頭》。教學時,我首先通過《九月九憶山東兄弟》引出“每逢佳節倍思親”,回憶佳節中的度過的情景,體會甜美的'親情溫暖。由此引出“獨在異鄉爲異客”的蘇軾。繼而,介紹蘇軾以及其家人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學生讀課文,而後,默讀中找到蘇軾情感變化的詞:心緒不寧———埋怨————寬慰,思考爲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在此基礎上欣賞配樂的《水調歌頭》全詞,指導朗讀。

《但願人長久》教學反思 篇16

這是一篇文包詩的課文。其實文的用意應該是讓學生更易理解、掌握詩(詞)的含義,只是現成的文字對詩(詞)句的描述,往往對學生來說會先入爲主地理解詩句意思,反而少了一些想象。在這一課中,爲了避免這種現象的出現,我在設計教案時加入聽歌、看圖想象的環節。

在開學之初,正好是中秋節前夕,我給學生抄了蘇軾的`《明月幾時有》這首詞,簡單講解後讓學生熟讀、背誦,有條件的可以借《但願人長久》的歌曲聽聽,最好會唱。

上課時以歌曲《但願人長久》導入,因爲前面好多學生唱過這首歌,所以聽到曲子後,學生的情緒很高漲,可以說是開了個好頭。然後以“這首詞的作者是誰,他爲什麼要創作這首詞”, 引導學生帶着問題讀課文,一切有條不紊地進行。

在學習課文時,我讓學生找出表現蘇軾情感變化的3個詞語,我說,“蘇軾的感情變化是本文的一條主線,請同學們找出描寫蘇軾感情變化的詞語。”學生找出這3個詞語以後,順勢而問“蘇軾爲何心緒不寧?又爲何會埋怨?爲什麼蘇軾後來又得到了寬慰?”讓學生結合當時的背景資料自學課文,小組交流。教師適時點撥,水到渠成。最後理解“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我順勢拓展延伸,“中秋節就要來了,由於工作的忙碌,很多人不能回家團圓,讓我們共同祝願他們——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你還想把這句話送給誰?”最後又以師生共唱歌曲結束。

課上完後,感覺課堂上師生對蘇軾的情感把握得較好,能較好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但願人長久》教學反思 篇17

這篇課文的教學設想是順應作者寫作順序,從整篇詞入手再回歸詞本身。設計的教學包含了整首詞,教學時以激趣爲主,部分點撥,部分點到即止。希望孩子們在學習過程中瞭解詩詞作品不是僅僅明白詞中幾句話的含義。“哪裏會十全十美呢!”教學預設如此,課堂教學也如此,可是正如我們的人生一樣,即使沒有十全十美,我們也在努力讓它變得更加美好!

在教學最關鍵的轉折處,“世上本來就是……哪裏會十全十美呢”,請同學們自讀後說說自己的理解。學生大多數談的是月亮與人生的`相似,沒有提到“十全十美”。什麼是“十全十美?”在蘇軾眼中應該是沒有分離,沒有悲傷,在這中秋之夜與親人團圓!如果從這個詞語出發去談理解,再出示“哪裏會十全十美呢”就能更好地理解人生必然有悲也有歡,有離也有合,才能爲下文理解殘月的美,理解人生的耐人尋味作好鋪墊。

可見,在備課時思路狹隘,站得不夠高,就詞本身理解詞義,自然學生的領悟只停留在了表面。

《但願人長久》教學反思 篇18

一直都很欣賞蘇軾。喜歡他那猶如東北大漢敲鐵板的豪邁詞風,更喜歡他豁達超然的初事態度。愛讀他《赤壁懷古》中那句“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似乎見到一個性情中人正大步向我走來。

今晨,首先以《九月九憶山東兄弟》開課,引出“每逢佳節倍思親”,在引導到中秋佳節,回憶佳節中的度過的情景,體會甜美的`親情溫暖。由此引入“獨在異鄉爲異客”的蘇軾,介紹蘇軾以及其家人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接着出示課題齊讀,猜猜課題的意思。我誦讀《水調歌頭》全篇。學生讀課文,在文中印證自己的猜測。而後,默讀中找到蘇軾情感變化的詞,想爲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然後分塊教學,指導朗讀。

爲使學生能與古人產生情感共鳴,我請有與親人分別經驗的孩子談談他的親身感受,然後將7年換成3000個日日夜夜,通過時間這一概念,增強了對孩子們的情感衝擊。而後再回首自己中秋的快樂,體會蘇軾的孤獨。再補充蘇軾被貶後在牢中寫下的詩,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到兄弟情深。這樣多角度的體驗,使學生能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