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四年級教案 > 第21課《珍珠鳥》評課稿(蘇教版第七冊)

第21課《珍珠鳥》評課稿(蘇教版第七冊)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4W 次

  《珍珠鳥》評課稿二

五年級上冊《珍珠鳥》一文,是我國當代著名作家 馮驥才先生精心結撰的優美散文。這篇散文描寫了人鳥相親的動人歷程,揭示了信賴就能創造出美好境界的深刻道理,情文並茂,寓理於事,值得我們品味鑑賞。

第21課《珍珠鳥》評課稿(蘇教版第七冊)

而與此同時,《珍珠鳥》又是一篇略讀課文。陳老師的教學平實、紮實,基本符合略讀課的課型特點,教學較爲成功。突出的特點有:

一、 整合教學問題,問題設計提綱挈領,統領全文

陳老師圍繞“‘我’是怎樣對待珍珠鳥的,珍珠鳥對我的感情發生了哪些變化”這一問題,讓學生找出“我”照料與呵護珍珠鳥及珍珠鳥對“我”的感情發生變化的句子,指導學生抓住文中的關鍵字詞、關鍵句子、關鍵段落進行學習,順利地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內容,領悟了“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含義。特別是其中的一個話題設計“我不管它。”是指“我”不管它——,不管它——,不管它——,引着學生聯繫上下文來接讀。自然而然地學生就體會到,這“不管它”背後隱含着的寬容與關愛,更是作者給予小珍珠鳥的自由,真正的自由。這一話題設計看似簡簡單單,但卻是陳老師的匠心獨具。

二、激趣揭題,自然流暢,體察喜愛之情。

陳老師在上課伊始,直接讓學生讀課題,再配合優美的語言文字介紹:“它,紅嘴紅腳,灰藍色的毛,後背還生着珍珠似的圓圓的白點……。”讓學生說說“珍珠鳥”這一名字的來歷,學生非常感興趣。繼而追問,如果此時你有機會親近它,摸摸它,會是怎麼樣的感覺?這樣的導入順理成章,更是激起學生對珍珠鳥的喜愛之情。

三、延伸課外,拓展視野與思維,領悟美好境界

在學完了課文以後,陳老師根據本單元的學習重點與本課的主旨,巧妙地節選了沈石溪的《保姆蟒》片段,讓學生閱讀後說說讀後的感受。這樣,學生更深刻地感受到:無論是人與鳥,還是人與蛇之間,都需要真誠的信賴。信賴,是創造美好境界的基礎。

四、關注插圖,充分利用教材資源

新課標小學語文實驗教材大都配有精美的插圖,圖文結合,圖文並茂。但在實際教學中許多老師往往對插圖視而不見,白白浪費了大好的教學資源。陳老師在教學中關注插圖,而且和課文教學有機結合。像“生意蔥蘢”等詞語的理解藉助了直觀的插圖,將抽象的含義形象化、具體化,有助於學生的理解。

聽了陳老師的這節課,我忍不住翻看別人的聽課記錄,看一看其他的老師究竟是怎樣上《珍珠鳥》這節課的。雖然我沒能看到他們親臨課堂的風采,但從記錄上卻能看出他們不拘一格的設計思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亮點,就拿陳老師這節課來說,我覺得陳老師抓的重點詞語很恰當,話題設計有效,不過缺少朗讀,學生體會不深。教師應該更多地傾聽學生髮言,利用有效的生成資源,順勢引導學生更多地去發現作者字裏行間流露出對珍珠鳥的喜愛之情,這樣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通過想象、聯想,能夠充分感受形象,揣摩作者真摯的情感,在此基礎之上進行朗讀,肯定能做到入情入境、聲情並茂,並能準確傳達作者的情感和讀者獨特的體驗,打動自己,感染他人,給學生更多發展的空間。

誠然,對於一節課的看法,往往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本文僅是自己的一些淺見,加之水平有限,不妥之處在所難免,權當拋磚引玉,敬請批評指正。

  《珍珠鳥》評課稿二

《珍珠鳥》是根據作家馮驥才的散文改編的,描寫了“我”爲一種怕人的珍珠鳥創造了安逸舒適、自由自在的生活環境,使它們與“我”越來越親近,說明“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課文寫得生動活潑,妙趣橫生,很能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 林健真老師在指導學生閱讀時,從以下幾點入手設計和組織教學,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感受“情意”。

教師首先出示圖片,讓學生認識珍珠鳥,引起興趣,引出課題。然後讓學生初讀課文,讀後談談自己的感受。

學生初讀後,有的感受到“珍珠鳥是一種可愛的小鳥,作者非常喜愛它”,有的說“珍珠鳥是一種怕人的小鳥,但它卻不怕作者”,還有的說“感受到作者和珍珠鳥有種親近的情意”。這些感受都是孩子們獨自的情感體驗,是真實而可貴的,雖然來自直覺,有些粗糙、膚淺,卻是理解主題的基礎。教師應珍視這些感受,進而引導學生深入讀書,理解作者寫作的真諦。

二、理解“真愛”。

通過初讀,學生感受到了作者對珍珠鳥的愛。但要理解課文的最後一句“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僅僅體會到“愛”是不夠的。這“美好的境界”是什麼呢?僅有“愛”就能創造出這美好的境界嗎?顯然,教師這時應抓住學生的初步感受,引導學生向縱深開掘:“珍珠鳥是一種怕人的小鳥,但它卻不怕作者,爲什麼不怕?你是從哪兒感受到的?”進而讓學生細讀課文,體會作者對珍珠鳥“不一般”的愛:

起初,作者把珍珠鳥掛在“異常茂盛”的“生着長長垂蔓的法國吊蘭”中間,爲它營造了“深幽的叢林一樣安全”的環境,鳥兒才傳出“笛兒”般的叫聲。接着,小鳥出生了,愛鳥的作者該是多麼好奇啊!可作者卻“決不掀開葉片往裏看”,連“添食加水”時也“不睜大眼睛”驚動它們。於是,鳥兒漸漸把“小腦袋從葉間探出來”。作者所做的這一切,是對鳥兒的愛,體現在對鳥兒生活習性的充分尊重。

小鳥在“屋裏飛來飛去”,“落在櫃頂上”、“書架上”、“畫框上”、“啄大文豪的名字”、“撞燈繩”,可作者卻“不管它”,任由它自由自在地飛。這裏體現了作者的包容,是愛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即對鳥兒的充分理解和寬容。

鳥兒膽子越來越大,它“蹦到‘我’的杯子上喝茶”,“啄‘我’顫動的筆尖”,而“我”卻“不動聲色”,“默默享受這小傢伙親近的情意”,以至於“我”“撫一撫它細膩的絨毛,它也不怕”。這時,鳥兒接近“我”,“我”接近鳥兒,這濃濃的愛意,是一種勾通,是零距離的接觸,是一種互爲欣賞。

直到有一天,鳥兒落在“我”的肩上睡着了,作者流出一時的感受“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這種你離不開我,我離不開你的人鳥合一的感人情景,使人感悟到更深層次的愛——“信賴”。這種“美好的境界”不是每個人隨時隨處都能感受到的,那是需要付出的。有了作者對鳥兒的“不一般”的'愛,纔有了“信賴”,纔有了享受那份美好境界的幸運。

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找到以上相關的句段反覆體會、交流。從中感受到那些描寫“我”爲鳥兒做了些什麼的語段是有層次的,作者對鳥兒“不一般”的愛,體現在他順乎了鳥的習性和天性,在“尊重——理解——寬容——勾通——欣賞——信賴”的層層深入的情感體味中,學生對課文最後一句“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真正有了感悟。這種感悟由淺入深,除了對本義、引伸義、深層含義的理解,也有對“不言之義”的領會。

三、欣賞“境界”。

在學生理解課文的過程中,還應培養學生對課文優美形象、深刻意蘊、豐富情感的欣賞能力,通過欣賞,獲得審美享受、感情陶冶、精神淨化。

在教學課文第14自然段時,林老師設計了一個情境, “在作者眼裏,珍珠鳥太可愛了。小鳥是幸福的,作者也是幸福的,這是多麼美好的境界啊!這多像一幅畫啊,你能給這幅畫起個名字嗎?”學生的靈感被激發起來,有的說叫“愛”,有的說叫“親近的情意”,還有的說叫“信賴”,教師於是用“你是個有愛心的孩子”“你像個詩人”“你像個哲學家”等充滿欣賞和讚美的評價鼓勵學生的創意。

有位哲人說過:“正是兒童承襲了人類最初的詩性性格,他們的智慧既指向眼睛看到的地方,也指向心靈看到的地方。”充分調動學生的這種潛能,讓他們在欣賞中想象,在想象中感悟,在感悟中創造,那麼,這一情境的創設就不僅僅培養的是學生的欣賞能力,也融合了個性與創造的培育。

《珍珠鳥》一課,學生初讀後似乎沒有什麼不懂,但作品藉助語言、結構、手法等形式因素表現出來的思想內容卻是極爲複雜和微妙的,不易被讀者真正把握到。閱讀,就是要了解文章由形式到內容的真諦。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剝開各種表面形態看到它們的精神實質,其方法便是“感受、理解、欣賞、評價”。這幾種能力的培養,是閱讀教學的重點,教學中常常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感受中有所理解,在理解中加以欣賞,在欣賞中進行評價,會使閱讀活動的內容更加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