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四年級教案 > 蘇教版四年級語文下冊《三顧茅廬》教學反思

蘇教版四年級語文下冊《三顧茅廬》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1W 次

身爲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蘇教版四年級語文下冊《三顧茅廬》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蘇教版四年級語文下冊《三顧茅廬》教學反思

蘇教版四年級語文下冊《三顧茅廬》教學反思1

《三顧茅廬》是根據《三國演義》的有關內容改寫的。呈現給我們的文本刪去了很多精彩的描寫,那麼編者的意圖是什麼呢?仔細閱讀了教材,研究課後習題,明白了編者的意圖是讓學生初步感知劉備訪求賢才的虔誠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理解比喻句前後的關係以及景物描寫的方法。明確了這些,開始我的教學設計

原本想在第二課時解決所有問題,但又感覺容量有些大,又是中心學校二期質量工程驗收課,所以將景物描寫訓練放在了課下,同時我想借助本課的'教學激發學生讀《三國演義》的興趣。教學時我抓住了“劉備誠心誠意拜訪諸葛亮”這條主線展開教學,讓學生通過找表現劉備誠心誠意詞句,談談自己的體會,有感情地讀好句子來理解課文。課堂上,學生基本能找到這些句子,談自己的體會時都有自己的感悟。通過讓學生理解劉備拜訪孔明時的恭恭敬敬地等候,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深刻地理解了劉備的誠意。在品讀諸葛亮的雄才大略時隨機理解比喻句前後的關係也達到了教學目的。

課後,我發現有很多的不足:

1、第一課時因爲字詞處理有些粗糙,因而第二節課上對於一些詞語的理解不是很到位。

2、對學生的回答跟自己的預設有出入時,不能順勢而導。這不僅僅是缺少教育機智,而是沒有把真正把學生作爲學習的主體的表現。

3、對學生已經理解並能讀出來的東西耗時太多,整個教學前鬆後緊,因而設計的幾個環節進行得有些草草而過。

4、教材是個例子,教是爲了不教。在備課的時候只想到以本課爲契機激發讀三國的興趣,卻沒有想到指導學生用讀本課的方法去讀三國。

蘇教版四年級語文下冊《三顧茅廬》教學反思2

《三顧茅廬》是學生耳熟能詳的歷史故事,人物形象鮮明,故事情節生動,深受學生喜愛。對於學生來說,故事情節不難理解,因此,我把整節課的教學重點放在“抓住人物的言行,體會人物的特點”上,引導學生通過“琢磨課文、推敲言行、體會情感”的過程,有效地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

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讀,並給予學生提示,帶領學生一遍遍地讀劉備到諸葛亮家後種種行爲,一次次地深入,一次次地誦讀,一次次地體會,一次次地昇華,將劉備的求賢若渴躍然紙上,刻在心中。

劉備的誠心換來了諸葛亮的感激,反之用諸葛亮的感激更能襯托出劉備的誠心。在課上,我出示了諸葛亮的《出師表》,讓學生找出文中寫三顧茅廬的句子,雖然是文言文,學生不易理解,但寫三顧茅廬的句子一眼就能看出。考慮到學生的學情,我沒有一味地拔高,讓學生更進一步地理解《出師表》,最終也爲學生感悟“尊重帶來感激”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整堂課下來,也存在着欠缺。學生學習積極,課堂雖活躍,但有四份之一的同學可能還不能集中到課文的學習中。一瞭解才知道,有的孩子根本沒讀過《三國演義》,因此上起課來,頭腦一片空白。由此我想到我們應該按照新課標的要求,積極引導學生加強課外的閱讀。課外閱讀是激發學生興趣的最簡捷的方法,誰能把學生引導到書的海洋中,久而久之,書的無窮魅力自會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尤其是後進生,應讓他們起點於課外書,正如蘇霍姆林斯基說的:越是後進生越要引導其多讀書,而不是重複性的枯燥的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