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三顧茅廬》課文教學反思大綱

《三顧茅廬》課文教學反思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81W 次

《三顧茅廬》課文教學反思1

文中第二自然段寫的是張飛和劉備對待諸葛亮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劉備決定第三次到隆中,張飛嚷着要用繩子捆來,劉備生氣責備。劉備爲什麼“生氣地說:‘你一點也不懂尊重人才……’”?什麼叫尊重人才?怎樣才叫尊重人才?諸葛亮是人才嗎?面對這一連串的問題,如果學生不明白,就無法理解當時劉備爲什麼“生氣”。那怎樣幫助學生解惑呢?在教學這一部分時,我讓學生仔細讀書,從課文中找到“人才”的解釋——文中第四自然段,進而觀察劉備是怎樣對待人才的——文中第三自然段“離諸葛亮的住處還有半里多路……同諸葛亮見面”。最後,回到第二自然段,讓學生再去解答先前的種種疑問。此時,學生對此處劉備的虔誠、張飛的粗魯已能把握的入木三分。

《三顧茅廬》課文教學反思

文中寫劉備第三次見諸葛亮時,表現得極爲虔誠,總是“輕輕的”。

(1)到諸葛亮的家後,劉備“上前輕輕敲門”。此時,劉備並不知道諸葛亮在睡覺,除了說明劉備一向有這種好習慣望,更能說明文章後面的他和諸葛亮之間的“魚”“水”情誼,心有靈犀。

(2)當得知諸葛亮正在午睡後,“劉備輕輕地走進去”,等候諸葛亮,則是進一步寫劉備對諸葛亮的敬重。

(3)等候多時的劉備終於等到諸葛亮醒了,於是“快步走進”草堂。既說明劉備求才心切,也隱含着劉備怕耽誤諸葛亮的時間之意,充分表現了劉備對人才的尊重。

《三顧茅廬》課文教學反思2

《三顧茅廬》是一篇歷史故事,描述了劉備三次親自到隆中拜訪諸葛亮,要請他出山輔助自己實現統一中國的大業。教學這課時,我把教學的重點放在了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的描寫上,體會人物的特點,讓學生通過反覆朗讀課文,品味人物的個性,體現劉備對賢才的虔誠和渴求。

爲了突破難點,抓住了“誠心誠意“這個重點詞爲主線,質疑導讀。

比如:第二自然段:張飛與劉備的對話,讓學生通過分角色朗讀課文,配上動作表演,體會兩個人對人才的截然不同的態度。其中一句劉備生氣的說:“你一點兒也不懂得尊重人才,這次你就不要去了”。讓學生明白和了解劉備和張飛的關係,劉備竟然爲了諸葛亮去批評桃園結拜的兄弟,從言語中說明他對諸葛亮很有誠心。

再如:“離諸葛亮的諸葛亮的住處還有半里多路,劉備就下馬步行了”。劉備怕馬驚擾了諸葛亮,半里地就下馬了”。這說明劉備很有誠心,從行動中體現出劉備對諸葛亮的求賢若渴。

再如:到了諸葛亮家,劉備上前輕輕敲門,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臺階下等候,讓學生體會“輕輕”一詞,表現出他對諸葛亮的尊重。指名錶演一下恭恭敬敬,進一步體現劉備對人才的虔誠和恭敬。教學中,抓住了這些刻畫人物的語言、動作的語句,反覆品讀感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整節課中,我覺得也出現很多欠缺,課堂教學雖然氣氛較活躍,但沒有真正突破難點。原因是學生課外積累太少,尤其是四大名著毒的太少,因此上起課來挺吃力。其次,教師沒有巧妙的運用多媒體課件,適時地給學生提供背景材料,對學生加以點撥。在今後教學中,要一邊教學,一邊運用課件,爭取讓自己再上一個臺階。

《三顧茅廬》課文教學反思3

《三顧茅廬》教學反思《三顧茅廬》這個故事發生在東漢末年,考慮到學生對三國曆史不太瞭解,不利於理解課文,所以我課前先向大家簡要介紹了這段歷史,從東漢末年羣雄紛爭的局勢一直講到到後來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中間涉及到了桃園三結義、關雲長刮骨療毒、諸葛亮七擒七放孟獲等故事,還梳理了三國中幾個主要人物之間的關係。這一番介紹,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在我講述這段歷史時,教室裏靜悄悄的,幾十雙眼睛亮晶晶地盯着我,隨着我的講解,孩子們的眼神時而雀躍,時而安靜;時而緊張,時而激動;時而嚮往,時而敬佩。看到他們這可愛的樣子,我又是欣慰又是自豪。學生的求知慾被極大地調動了起來,學習的興趣被激發出來了。精讀課文時,孩子們的表現真的讓我刮目相看。在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孩子們一次次精彩的回答讓我忍不住爲他們喝彩!不信你看:王沁嵐說:“從‘劉備想完成統一中國的大業’這句話中,我體會到了劉備是個胸懷大志的人。”;陳妍惠說:“從劉備責備張飛可以看出他們兄弟三人對諸葛亮的態度是不同的,張飛脾氣火爆,缺乏耐性,有點瞧不起諸葛亮,而劉備對諸葛亮非常尊重,一心想招納他。”;吳相成說:“從劉備和諸葛亮‘同桌吃飯,同榻睡覺’中我感覺到劉備是誠心誠意地邀請諸葛亮出山,他不擺架子,非常尊重諸葛亮的才華。”在氣氛熱烈的課堂上,孩子們你一言我一語,爭先恐後地發表着自己的看法,他們獨特的閱讀感受讓我既驚訝又驚歎,以至於我激動得只會說“你真會讀書”、“你理解的真好”諸如此類的話了。

雖然這篇課文的學習用去了整整兩節課的時間,但是到了下課時,學生還是有些意猶未盡,我“乘機”佈置了課後閱讀《三國演義》的.作業。我不知道學生在課後能不能找到這本書,也不知道他們能不能讀完這本名著。但我知道,這節課上,學生向我、向文本敞開了心扉,自由自在地表達了感受,無拘無束地彰顯了個性,我們師生都深深地沉浸在了這個著名的歷史故事中,痛痛快快地學習了語文,享受了語文,這樣的課堂纔是我心中的語文課!

《三顧茅廬》課文教學反思4

學習完三顧茅廬這篇課文,小編爲您整理了三顧茅廬教學反思,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一、以學生自我感悟爲主,還給他們讀書的權利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這節課,尤其是引用學生體會劉備邀請孔明時的誠心誠意時,體現得最爲明顯。學生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整體感知劉備的誠心誠意時,那麼學生又是怎樣在文本的評議文字中感悟到的呢?我要求學生先讀出找出句子讀一讀再寫下自己的感受,繼而引導學生讀句,說感受,在交流的過程中沒有把自己的理解強加於學生,而是引導學生相互補充,說出自己個性的理解來,我只在其中起到點撥的作用。這樣學生獲得了自生讀書的時間和自由支配的權利,學生感悟線條才能由粗轉細,細化在語言文字的每一個細節之處。這樣爲生生、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礎。究其原因,我覺得主要教師目中有人,胸中有本,手中有法,抓住了學生學習的最近發展區。注意到了語言文字的內在聯繫,爲學生架設了一座以已知通向未知的橋樑。

二、注重尊重學生的語文素養,加強聽說讀寫的訓練

說到底,語文學習應該是學生聽、說、讀、寫的訓練,在課堂教學中作爲教師必須要在這些方面下功夫,爲學生紮實的語文素養鞠躬盡瘁,而不能光嘴皮子上說說。教學中我課始默寫課題、課文主人公,再根據板書說課文主要內容,這樣的訓練簡單有效,實用。在引導學生體會劉備的誠心誠意時,我讓學生表演恭恭敬敬站在臺階下等候的情形,並對學生分角色進行採訪,採訪劉備當時的想法,採訪諸葛亮耳聞目睹後的想法,採訪旁觀者的想法,通過這一系列的對話,對學生的說話進行了紮實而深入的訓練,起到了感悟文章與提高語言能力的雙重效果。

三、引進經典充實課堂,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

此文是一篇歷史故事,一篇經典的歷史故事,教學時我們不能就此文而教此文,我們要由這一個範例,引入更多的經典,繼而激發學生課外去閱讀的興趣。教學劉備責備張飛的話時,引入了《桃園三結義》的典故加深學生體會劉備爲諸葛亮居然責備生死兄弟張飛的這種誠心誠意;教學劉備下馬步行時,引入了文官落轎,武官下馬的禮儀讓學生體會劉備的誠意;教學第4小節諸葛亮對劉備提出策略時,引入隆中對的典故,同時補充諸葛亮爲劉備所打的勝戰讓學生體會諸葛亮的雄才大略;結尾補充閱讀《出師表》節選,引導學生體會諸葛亮對劉備的感恩之情一系列的經典引入,既充實了課堂,豐厚了文本,也激發了學生課外閱讀《三國演義》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