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四年級教案 > 《三顧茅廬》教學案例及反思

《三顧茅廬》教學案例及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W 次

《三顧茅廬》主要講述了劉備三次訪問諸葛亮,請他出山爲自己出謀劃策,平定天下的故事。課文的重點落在第三次拜訪上。怎樣選擇教學內容,使課堂教學比較生動?在此我這樣進行教學。

《三顧茅廬》教學案例及反思

 案例:

師;以最快地速度瀏覽全文,提出不懂的問題,可以是詞語也可以是句子。

學生閱讀全文,並找問題。

師;你認爲值得研究探討的問題是什麼?

學生邊說教師隨機板書.

生:爲什麼輕輕走,爲什麼恭恭敬敬?

生:爲什麼要如此尊敬?

生:“大賢”什麼意思?

生:爲什麼站在臺階上,而不進屋?

生:還有半里多地,爲什麼就下馬不行?

生:“怏怏而回”什麼意思?

生:爲什麼劉備要斥責張飛?

生:“謁見”不理解。

生:前2次去拜訪時爲什麼不等了?

生:劉備爲什麼不讓書童叫醒諸葛亮?

師:大家有這麼多問題,有些很快就能解決,誰能馬上解決一些問題?

生:大賢是指有才能有智慧的人。

師:楊老師這樣能稱爲大賢嗎?

生:不能。

師:對整個國家整個社會有貢獻的人才能稱爲大賢,我算來只能稱爲“小賢”。

生:怏怏而回是很不高興地回去的意思。

師:怎樣情況下“怏怏而回”?

生:在沒有見到諸葛亮的情況下。

師;有這麼多問題,一節課不能解決,我們先來認識一下主人公。

……

(認識人物後)師:劉、關、張三人情同手足,在對代諸葛亮的態度時卻發生了分歧,也許我們可以從這裏找找問題來解決。

師:仔細讀第三次拜訪地課文,你能解決那些問題?

生讀後反饋,在教師的引導下,最後都歸納到“爲什麼要如此尊敬”一問中。

師:請同學們仔細讀第三次拜訪地段落,找出特別體現劉備對諸葛亮尊敬的句子或詞語。

……

教學反思:

“研究性閱讀”是指閱讀教學中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研究探索的方式自主地閱讀、獲取、處理和運用信息,或曰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一種閱讀教學。“研究性閱讀”的設計理念,就是強調閱讀活動的探究機制,注重開發課文中的研究課題,把傳統的“接受”的學習方式轉變爲以探究爲主的學習方式,從而提升學生的研究意識和研究能力。《新課程標準》也指出語文閱讀是讓學生蒐集信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有所感悟和思考,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

基於研究性學習的問題教學模式,是探究性學習的又一課堂表現形式,它基本的模式流程是:學生質疑—師生梳疑—合作解疑—生成新疑。我教學《三顧茅廬》一文時,就是有效的運用了問題式研究性閱讀模式,使教學獲得了成功。這篇課文比較長,如果從頭到尾地講解就會顯得枯燥,而且也不能突出重點。如果教師一開始就直接出示研究的問題就會失去吸引。我在教學時先引導學生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對課文質疑,然後師生一起梳理問題,並把學生有價值的問題寫在黑板上,最後對問題歸類,提煉出最有價值的問題,然後引導學生帶着問題深入研讀課文。師生一起合作解疑,最後在解決主要問題時捎帶解決了相關的小問題。

在課堂上我們可以看到學生是非常積極主動的,在快速閱讀後的質疑,問題都不同,老師也沒有阻止,還是讓學生提問,當學生在後面歸納問題時,教師參與其中,與學生一起通過自己的理解,把這麼多得問題歸爲一個,在此基礎上圍繞這一問再去閱讀理解課文,體驗劉備作爲一位王叔在對待有才能的人時如此地禮賢下士,對諸葛亮是如此地誠心誠意。這樣就讓學生成爲了語文學習的主人,讓語文教學過程成爲了學生主動探究的過程。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動性得到充分發揮,學生分析處理信息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也得到了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