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三年級教案 > 三年級上冊《每逢佳節倍思親》教學反思彙編

三年級上冊《每逢佳節倍思親》教學反思彙編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1W 次

  三年級上冊《每逢佳節倍思親》教學反思一

《每逢佳節倍思親》是一篇文包詩的課文。課文最大的亮點在於《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的內涵及意境均通過課文表述出來。因而在教學過程中,我將古詩的教學和課文結合起來,展開一一對應的教學。

三年級上冊《每逢佳節倍思親》教學反思彙編

備課中,我將本堂課的目標預設如下:目標一、能把每一行詩和課文內容對應起來,並且讀順課文;目標二、能結合課文理解詩句的意思,並且讀好課文;目標三、能準確地朗讀古詩,讀出停頓感、畫面感,並能夠背誦。總體上,是按照讀順課文--讀好課文--有感情地背誦課文的主線進行的。相應地,在設計教學環節的時候,安排瞭如下三個教學環節:一爲詩文建立聯繫,讀順課文;二爲借文理解古詩,讀好課文;三爲由讀到背,內化理解。

在教學第一個板塊詩文建立聯繫,讀順課文時,我主要是通過學生自學的方式讓學生在古詩和課文之間建立聯繫。上課伊始,在通過指名分別朗讀課文後,我出示瞭如下教學任務:1、輕聲讀課文,體會詩和課文的聯繫;2、默讀課文,找出每一行詩分別對應課文的哪個小節;3、自由讀--讀一行詩,讀一節課文。這一個環節,主要是依靠學生的自學能力,一方面鼓勵他們自由朗讀,一方面要培養他們邊讀邊思考的能力。在學生自學的過程中,教師主要通過巡視,及時收集學生的學習信息,並適時地予以指導。在巡視的過程中,我發現孩子們基本能夠順利完成學習任務,有稍個別存在困難,經過老師的簡單點播,學生就能夠理解。

教學第二個板塊--借文理解古詩,讀好課文,我主要是引導學生一一對應着學習。如第一行詩句“每逢佳節倍思親”和課文第一小節連起來學習,抓住“獨”感受作者王維一個人的孤寂,抓住“15歲”“兩年”體會作者離家年齡小、離開家遠的現實情景,學生聯繫實際,很容易引發自己的共鳴,學生朗讀起來也就自然會流露出思念之情。同樣地逐一學習二三小節,學生對古詩的意境理解得比較到位。遺憾的是,在二三小節的朗讀過程中,學生沒有朗讀出情感的起伏。如第二小節,學生的朗讀未能呈現出人們過重陽的歡快和王維自身的孤獨,沒有一個情感的對比在朗讀中體現。

第三板塊、由讀到背,內化理解,主要是由學文轉移到學古詩。在學習古詩的時候,遵循着由讀到背的順序。在讀的過程中,又涵蓋着要求的逐步提高。在學生自由讀,讀流利的基礎上,提出第一個要求--有停頓。讀出了停頓感之後要求提高--讀出畫面感。這一處,教師通過“獨”“少一人”引導學生展開想象,並能夠通過朗讀體現出來。在這三處讀中,我有意識地叫了同一名學生來朗讀,而這名學生的基礎在班級處於中下游。通過這個有代表性的樣本學生的表現,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這個孩子在朗讀上的進步。當學生能讀流利、讀出停頓、讀出畫面感了,我再引到背誦的層面,這樣子,通過反覆的練習,學生的背誦已然水到渠成。

《每逢佳節倍思親》這一課,我主要是通過氣氛的營造,語言的感染來和孩子讀文、品詩。還有做得較多不如意的地方,比如說在讀的時候,教師可以恰當地進行範讀,在畫面想象時能夠調動學生積極性,通過學生來說出他們腦海中的畫面……這些不足之處對於今後我在教學文包詩的類似課文時,會有很大的借鑑意義。

  三年級上冊《每逢佳節倍思親》教學反思二

《每逢佳節倍思親》這是一篇 “文包詩”。在課文中不僅呈現了王維的曠世之作《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而且通過一個故事的形式來形象地解釋王維的這首詩,故事融入了作者年少離鄉,適逢重陽,遙想親人的深深情思。文章以膾炙人口的名句“每逢佳節倍思親”爲題,透出了濃濃的思鄉之情。

一、詩文對照,品讀感悟

“每逢佳節倍思親”可以說是《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的'靈魂,教學中,我扣住 “思親”引導學生讀文,扣住“思親”引導學生品詞、品句、品讀,使他們的情感與作者產生共鳴。第一自然段抓住“15歲”和“已經兩年了” 引導學生感受王維年幼離家身爲異鄉客的那種孤獨;第二、三段抓“倍”這個字,對思親進行深化,引導學生從“王維看着家家戶戶歡度重陽節的情景,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這句話,扣住“更加”一詞,理解“倍”字,初步感受王維無法和家人團聚的遺憾以及對親人深深的思念,再通過“如今天各一方,不能相會”和文中那個省略號,去感受王維無法和家人團聚的遺憾以及對親人深深的思念,將“文意”與“詩境”對應起來,引導學生披文入境,自讀自悟,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入境”“妙悟”,昇華內心的情感。

二、吟詩抒情,品味詩韻

詩是中國的文化的一種表現,有着非常豐厚含義,要讓我們的孩子覺得語文有吸引力的,那首先應該設計好教學語言。整堂課,我的語言也儘可能體現語文味,充滿感情以此來吸引學生。同時努力創設情境,讓學生充分誦讀。誦讀的形式很多,而且還讓學生把自己當成小王維,把看到人們是那麼快樂更加感受到孤獨的感受通過朗讀表現出來,配樂吟誦整首詩。多樣化、多數量的朗讀成了他們表達情感的宣泄口,從而使學生一步步品出了詩韻。

三、課外延伸,昇華情感

學完課文,我扣住“思親”引導學生拓展,積累思鄉的詩句。以一思鄉主題,引出一組思鄉古詩,讓學生在學習一文時,認識更多的同類古詩。“除了這首,你還知道哪些關於思鄉的詩呢?”由於事先沒有讓學生進行資料蒐集,加上學生平時積累較上,只說出了《靜夜思》,我只能自己出示事先準備好的詩,從古代詩人到現代詩人都列舉到,目的是讓學生知道,詩這種表現形式古今都能運用,再讓學生自由朗讀,體會作者思鄉之情,達到情感共鳴。

通過教學實踐,我深深地意識到只有抓住文章的特色,通過文章裏 “血濃於水的親情,相依相伴的故鄉情” 那根情感線,引導學生對文本作深入研讀,使學生的心與作者的心交融,引領學生在精心創設的“語文”環境裏,進行語言文字的揣摩和品味,這樣才能紮紮實實地上好一節課。

  三年級上冊《每逢佳節倍思親》教學反思三

學校的評教評學活動開始了。根據自己的教學進度,我選擇了蘇教版課本的特色課文--文包詩《每逢佳節倍思親》一課,結合導學案使用的推進,進行了第一課時的教學,整個教學過程我緊緊圍繞導學案進行設計。

這篇課文不僅呈現了王維的曠世之作《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而且通過一個故事的形式來形象地解釋王維的這首詩,故事融入了作者年少離鄉,適逢重陽,遙想親人的深深情思。文章以膾炙人口的名句“每逢佳節倍思親”爲題,透出了濃濃的思鄉之情。課文情感真摯,有相依相伴的故鄉情,有望眼欲穿的離別情

“每逢佳節倍思親”可以說是《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的靈魂,在第一課時中,我先以題入手,提問同學們:“大家都知道我國有許多傳統節日,你知道哪些傳統節日嗎?”學生很快說出了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等我國傳統的節日。並做了導學案上的拓展題目,目的是讓學生了解重陽節等佳節的習俗。然後,我說:“我們把一些讓人高興的好的節日稱作‘佳節’”,抓住“佳節”二字,喚起學生對過節時團聚、開心的心理體驗。當學生們談得正開心時,過渡:“看來,大家在過節時都是開開心心的,不過,唐朝有位詩人卻在重陽佳節這天,道出了這樣的感嘆:(板書課題“每逢佳節倍思親”)”。並緊抓“倍”這個字的理解爲:“加倍、更加”,初步感受王維無法和家人團聚的遺憾以及對親人深深的思念。這一環節的設計,目的是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願望,在迫切的心理驅動下,及時進入課堂學習狀態,通過佳節的快樂與對親人的思念之情形成對比,使學生有隱約的情感體驗,爲學生更好地走進文本打下基礎。

對於中年級學生來說,字詞的教學仍不容忽視,所以在第一課時必須先把字詞的教學解決掉。首先,我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根據自學要求進行預習,初步學習字詞,爲讀文掃清障礙。其次,主要是檢查學生自學的效果,通過導學案上多種形式的練習,鞏固生字的讀音、認清生字的字形、理解生字的字意,並且教給學生採用不同的方法理解生詞。最後,變換不同的形式讓學生正確流利地讀課文。這樣很好地完成了開課時定的學習目標:學會生字,理解生詞,讀通課文。

感到不足的地方:在今後的教學中,要更好的做到兩個研究:研究教材到位,研究學生到位,進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