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六年級教案 > 蘇教版六下《12、夜晚的實驗》說課稿

蘇教版六下《12、夜晚的實驗》說課稿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1W 次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夜晚的實驗》。

蘇教版六下《12、夜晚的實驗》說課稿

 一、說課本

《夜晚的實行》報告了科學家從蝙蝠飛行的徵象上發明了超聲波,並使用這個科學結果造福人類的究竟。這篇課文是本冊第四單位“探索與發明”的典範例文,課文層次清楚,語言普通易懂。

 二、說教學目的

本領目的:1.準確、流暢、有情感地朗讀課文,複述課文。

2.能結合語言情況,明白課後作業中“瞎子”、“穿透”、“聽”等詞的意思及其所帶引號的用法。

認知目的:學會3個生字,明白由生字構成的詞語。

情緒目的:通過朗讀複述等一系列語言訓練,感覺並學習科學家仔細視察,大膽實行,不停使用科學技能造福人類的科學精力。

 三、說重、難點

1.在教師的指導下,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複述課文。

2.在課文的學習中,體會斯帕拉捷科學嚴謹的態度,堅持不懈的精神,在課文的學習中培養學生從小愛觀察、肯動腦的良好習慣。

 四、說考點、易混點

考點:斯帕拉捷的4次實驗分別是怎樣做的以及結果是什麼。

易混點:區別“靈巧”與“輕巧”、“敏銳”與“敏捷”

 五、說學法

六年級學生在前面的學習過程中,已經學習了《讀書做記號的學問》和《精讀和略讀》,初步掌握了一些讀書方法,通過讀書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運用“主動參與、樂於探索、交流合作”的學習方式。

 六、說教法

在突破認知目標時,我採用自學檢測法來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對有些學困生適時點撥,不理解的詞語運用聯繫上下文及查字典的方式來解決,生字回憶以前學過的形近字來比較學習,以達到溫故而知新。

在突破能力目標時,採用合作探索法,小組內自由讀課文,分自然段輪流讀讀自己喜歡的段落。在讀的過程中,自己提問題,小組內探討,最後全班集體交流,分項讀書收穫。

對於情感目標,主要培養和感受科學家的科學精神,就採用自讀自悟法及互動式教學法,全班同學交流討論後,由教師佈置新案例,引導學生學以致用,變被動學習爲主動學習,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及創新精神。

 七、說教學過程

這篇課文是一片有關實驗的文章,但作者在敘述中語言組織具有極大的跳躍性和想象空間,這樣的描述,這樣的跳躍,卻給學生的質疑、思考、探究、創新留下了極大的空間。於是我對教學過程作了這樣的設計:

一、話說科學,誘發興趣。

1、師:同學們喜歡上科學課嗎?爲什麼?你們知道科學的任何一次發明、發現都是從哪兒開始的嗎?

2、師:課文《夜晚的實驗》講的就是一個科學家發現的故事,讓我們一塊去經歷一下科學家發現的過程,同時探究一下課文在表述這個故事時有什麼特點,好嗎?

二、整體把握,梳理線索。

1、師:下面請同學們自讀一下課文,想一想:

①課文講了誰?什麼時候,看見了一個什麼現象?

②這位科學家一共做了哪幾次實驗?這些實驗都是從哪兒開始的?

注:學生交流時,可讓學生把“人物、時間、現象、疑問、實驗”的有關內容寫在黑板上。

2、師:你能把這些疑問處都找出來嗎?

三、讀中誘疑,轉換創新。

1、師:下面我們來研究第1次實驗和第1個疑問之間的關係好嗎?

誰願把第2自然段讀一下?(指名數人讀)

2、師:再請同學把第1個疑問句讀一下。(可找兩三人)

3、師:你們覺得科學家斯帕拉捷所做的第一個實驗,是從這個疑問開始的嗎?

注1:如果學生聽不懂,可換個角度:假如你就是斯帕拉捷,你看到這個現象,產生這個疑問,會馬上就去做這個矇眼睛的實驗?

注1:這個問題拋出後,學生可能出現兩種意見,一種是“是”,一種是“不是”。可讓學生說說理由,展開矛盾,讓同學們仔細聽辨,哪部分同學說得更有道理。

4、師:可是,作者寫了斯帕拉捷的這個疑問後,卻緊接着就寫了斯帕拉捷做的第1個實驗。這樣寫,你們覺得合適嗎?

注:不管是說合適還是不合適,都要說出理由,這樣就有可能自然地說到第3自然段的有關內容上。

5、師:讀讀第3自然段,看看作者在這裏有沒有說清,如果認爲說清了,能說說作者說清了什麼嗎?

注:學生可能會說作者在這裏說清了第1次實驗的理由或假設,教師可在原有板書中添加“假設”。

6、師:假如我們要改變一下作者這樣的表達方式,你覺得可以怎樣改?

注1:學生會把假設的內容放在第1句疑問後說。當學生在嘗試語言轉換再創時,教師要引導其他學生聽,思考怎樣把表達清楚意思、恰當使用句式。

四、讀中質詢,感悟再創。

1、師:請同學們讀讀第2次、第3次、第4次實驗的描述,你覺得這三次描述中,哪些地方可說得更清楚點,讀過以後和同桌交流、商討一下,行嗎?

2、學生集體交流。

注1:學生繼上學習後,一般能發現第2次和第4次實驗的描述缺乏一定的假說。交流時可讓學生說清文字的描述缺失了什麼。

注2:當學生在語言重組和再創時,可引導學生注意添加有關假說的句式,要多樣化,儘可能不與上面的句式雷同。

3、師:通過這樣幾次實驗,斯帕拉捷終於發現蝙蝠是靠聽覺來辨別方向,確認目標的。請同學們想一想:科學發現一般要經過哪幾個過程,纔能有所發現,獲得結果。

注:這一步着重是讓學生再梳理一下科學發現的全過程,體味科學研究就是從身邊的現象開始,從疑問開始,進而提出假說,不斷實驗,逐步逼近實質的過程。

五、再讀感悟,發現意義。

1、師:作爲一個科學實驗,是不是僅僅爲了得到這樣一個結果?請同學們讀讀課文7—9小節,想想科學家爲什麼對蝙蝠飛行的祕密還要繼續研究下去,目的何在?

注:學生可能會馬上說到“發明創造,造福人類”這個目的上去,教師可引發學生再讀第8自然段,想想繼續研究的目的,首先應是什麼。

2、師:能說說科學家對其它事物或現象的研究,從中發現了什麼而發明創造,造福人類的事例嗎?

六、回顧小結,誘發再探。

1、師:讀了這個故事,研究了這篇課文語言文字的特點,你有哪些啓發和收穫。

注:這裏的回顧、小結,不應僅僅指向教材內容所呈現的科學發現過程,以及科學家所持的態度和精神,還應引導學生回顧自己在對課文表達的學習上,有什麼收穫和啓發,以讓學生建構一種批判、反思、深究、再創的學習品質。

2、師:課後有這樣一個習題,讓我們也來探究一下好嗎?(出示課後練第4題:讀一讀,說說下面句子中引號的用法。)

⑴那幾只蝙蝠眼睛全被他蒙上了,都是“瞎子”呀。

⑵蝙蝠的耳朵又怎麼能“穿透”黑夜,“聽”到沒有聲音的物體呢?

注:探究方式可小組合作,也可獨立完成,但交流時一定要讓學生充分說出自己的見解,讓學生在交流中辨別、區分、選擇。同時還可有機引導學生搜尋相關資料,證明個人見解。

八、展示圖片,啓發聯想

1.人類從動物身上揭開了很多奧妙的徵象,並受到開導發明白很多對人類有效的工具。如人們從魚的身上受到開導,發明白潛水艇,像如許的例子另有很多很多。你知道幾多呢?請寫下來。(可以通過閱讀冊本、報紙大概上彀查找,大概問問爸爸、媽媽去更多地相識)

2.平常在天然課上,同學們肯定看過大概到場過一些實行,你能把此中的一個實行的歷程生動地寫下來嗎?(細緻順序序、步調來寫,寫明白每一步做了什麼,讓人一看就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