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諫太宗十思》原創教案

《諫太宗十思》原創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5W 次

  教學目標

《諫太宗十思》原創教案

1.引導學生了解本文先設喻明理,然後據事發揮,最後引發出主題的論證思路。

2.學習本文對比論證和比喻論證的方法。

3.掌握文中實詞、虛詞和語言現象、句式特點。

4.認識“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在當時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鑑意義。

  教學重點

1.誦讀、領悟、背誦全文。

2.作者的論證思路和理論結構。

教學難點

1.字詞及文言現象的把握。

2.“十思”的內容理解及現實意義。

 教學時數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

  一、導入

諷諫帝王,是冒險的事。批“龍鱗”,逆“聖聽”,需要大智與大勇。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傳。但是唐代卻有一位著名的諫官,有膽有識,知無不言,敢於直諫,史以“諍臣”稱之。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臣——魏徵。

魏徵所處“貞觀之治”時期,天下大治,而他卻提出居安思危,足見其戰略眼光。他死後,唐太宗親寫碑文,並對侍臣說:“人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爲鏡,可知興替;以人爲鏡,可明得失。魏徵歿,吾失一鏡矣。”

下面我們就來學習魏徵的《諫太宗十思疏》。

二、解題

本文選自《舊唐書•魏徵傳》。諫,下級對上級的直言規勸。疏,奏章,封建時代臣子向國君陳述意見的一種文體。

 三、閱讀課文

1.學生試讀課文,邊讀邊正音。陌生的字詞邊讀邊看註解或查閱古漢語字典。

2.教師提名學生朗讀。

  四、疏通字詞

1.通讀全文,藉助課下注釋及工具書,掌握以下字詞。

①固:培土加固。根本:樹的根

②德義:德政與信義。

③明哲:明哲的聖人。

④不勝:不堪

⑤景命:大命

⑥殷憂:大憂

⑦行路:路人

⑧董:督責。

⑨苟免:苟且免罪。

⑩宜:應當。

⑾高危:居高位的危險。謙沖:謙虛。自牧:自立調養。

⑿簡能:選拔人才。

⒀垂拱:垂衣拱手。

2.粗知句義。

3.教師答疑。

 五、佈置作業

課後練習二-五。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

1.訂正練習二-五。

2.難句的翻譯。

教師可選擇一些難句讓學生翻譯。

  二、分析課文

1.第1段

請一名學生口頭分析本段內容,教師引導補充。

教師小結:第1段旗幟鮮明地提出中心論點:爲人君者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文章開篇連用兩上比喻句“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來正面論證“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的道理。接着,緊承上文,用一個排比句從反面申述不居安思危的危害。

“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點明爲人君者地位的崇高和責任的重大。而需完成治國的重任,則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是歷代統治者創業後守成的歷史經驗。貞觀十一年正是唐太宗執政後的鼎盛時期,魏徵提出這一點,是很有眼光的。

2.第2段:

總結歷史經驗,並從創業守城,人心向背等方面論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揭示了歷代創業的君主難於守成的普遍規律。這是因爲創業之難雖平庸之輩亦知其所以然,而守成之難即使是聖明之君也往往有所忽視。魏徵尖銳指出“取之易而守之難乎”的問題,接着分析了創業與守成易難的道理。文章從難易這一觀點上立意,諍言規諫守成之君,切莫得志縱情,傲物結怨,以失掉人心。“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引經據典,苦口婆心,將君和民的關係比作水與舟的關係,切中要害,令人警覺。

3.第3段

第3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體做法,即“十思”。

本段是全文重點,“十思”即十條建議。可以概括爲“五戒”:“見可欲”、“將有作”指見到能引起自己喜愛的東西。就想到用知足來警戒自己,將要大興土木時,就想到適可而止,這是戒奢侈;“念高危”、“懼滿溢”兩條指考慮到身居高位,就要時時想到謙虛謹慎的修養自己的品德,懼怕自己驕傲自滿,就要想到胸襟寬廣像能容納滔滔江水的大海,這是戒驕傲;“樂盤遊”、“憂懈怠”指外出遊獵要網開一面,適度而行,擔心做事懈怠,就要時時想着善始善終,這是戒放縱;“慮壅蔽”、“懼讒邪”指虛心容納下邊的意見,嚴格要求自己而疏遠斥退那些壞人,這是戒小人;“思所加”、“罰所及”指不要因個人的情緒變化而謬加獎賞或濫施刑罰,這是戒賞罰不公。

總結“十思”,發揚“九德”,選拔人才,文武並用,則人君就不必勞神苦思,而可垂拱而治了。

  三、學生背誦第3段

  四、佈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體會本文語言特點。

 第三課時

 一、檢查背誦

  二、指導學生討論“十思”的現實意義

唐太宗曾說:“朕每臨朝未嘗不三思,恐爲民害。”他常以隋代的暴政爲戒,不敢過分使用民力,能夠節制利慾,分明賞罰,善於納諫,到了貞觀中期,生產有了較大發展,人民生活逐漸富裕,社會日漸安定。在此情況下,唐太宗漸漸放鬆了警惕,大興土木,多次巡遊、打獵。魏徵以政治家特有眼光發現了唐太宗“忘本”和“忘危”的根本問題,針鋒相對地提出了“十思”,不僅在當時,就是在現在也有借鑑意義。

 三、寫作特點

1.論證方法

(1)正反對比論證。

對同一問題從正反兩方面論證,剖析,使說理更加透徹。例如第1段先從正面論述固本疏源的重要性,又從反面論證不這樣做的危害。

(2)比喻論證

比喻論證是議論文一種常見的論證方法,文章開篇三句,一二句先設喻,第三句擔揭示正意。

2.語言特點

“十思疏”是一篇駢文。唐代奏疏都習慣用駢文寫作,但此文與當時流行的駢文不同。在形式上它利用駢文的排比、對偶、表達真情實感,但又不囿於形式,不避散句,不咬文嚼字,不大量用典,沒有繁冗的引證。言之有務切中時弊,難能可貴,既有駢文的華美,整齊,又有散文的自然流暢,易於誦讀。

 四、教師總結,課堂答疑

  五、學生誦讀,體會

  附:板書設計

諫太宗十思疏

魏徵

一、分析

(一)居安思危,戒奢以儉(中心論點)

(二)居安思危的重要性

(三)具體做法——“十思”“五戒”

“十思”的內涵及現實意義

二、寫作特點

1.論證方法。

2.語言特點:駢散結合。

學習要點及能力訓練

一.學習要點

1.作者、寫作背景

①作者

魏徵(580-643),字玄成,唐鉅鹿曲陽(今河北晉縣)人。著名政治家。隋末爲避亂而出家做道士,後參加李密的反隋義軍。李密失敗,他投降唐朝。唐太宗時任諫議大夫、左光祿大夫,封鄭國公。其人有膽量,敢直諫,所言多被太宗採納,助成'貞觀之治'。後代一些諍臣都以他爲楷模,亦澤被後世。著作有《魏鄭公詩集》《魏鄭公文集》。

附:魏徵病卒,太宗說:'人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爲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爲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沒,朕亡一鏡矣。'

②寫作背景

'疏',即奏疏,是臣下向國君陳述意見的一種文體。此疏是魏徵在太宗貞觀十一年(637年)寫的。唐初隨着天下安定,太宗有驕奢之意。疏中講了帝王應採取的統治天下的方法,含勸戒之意;'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等亦屬可取事理。後來唐太宗曾賜手詔,褒獎魏徵,並說:'得公之諫,朕知過矣。當置之几案以比弦韋。'此文中提到的'用人''納諫'等策略被採納,爲成就'貞觀之治'起到了大作用。

2.課文內容簡講

第一段:提出觀點:'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並'居安思危,戒奢以儉',運用比喻推理的方法。從正反兩方面論述。

第二段:論述'居安思危'的道理。總結歷史經驗,並從創業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論述。

第三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體做法,即'十思'。十思,十條勸戒,正面論述'十思'的好處。

3.寫作特點

①正反論述,說理透徹。

對同一個問題,從正反兩方面進行分析論述,如第一段從正反兩方面論述'固本疏源',如第三段對'十思'的正反論述。

②比喻論述,生動有力。如第一段的比喻及比喻推理。

③駢散結合,語言華美流暢。

多用駢偶句式,但又不受駢體束縛,夾以散句,既整齊華美,又自然流暢。

二.能力訓練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6題。

長安完盛之時,有一道術人,稱得丹砂之妙,顏爲弱冠,自言三百餘歲。京都人甚慕之。至於輸貨求丹,橫經請益(橫經,橫陳經書。請益,指請教)者,門如市肆。時有朝士數人造其第,飲啜方酣,有閽者報曰:'郎君從莊上來,欲參覲。'道士作色叱之。坐客聞之,或曰:'賢郎遠來,何妨一見?'道士顰蹙移時,乃曰:'但令入來。'俄見一老叟,鬢髮如銀,昏耄傴僂,趨前而拜。拜訖,叱入中門,徐謂坐客曰:'小兒愚騃,不肯服食丹砂,以至於是。都未及百歲,枯槁如斯,常已斥於村墅間耳。'坐客愈更神之。後有人私詰道者親知,乃雲:'傴僂者即其父也。'好道術者受其誑惑,如斯嬰孩矣。(王仁裕《玉堂閒話》)

1.下列句中紅色字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稱得丹砂之妙     稱:聲稱。

B.時有朝士數人造其第  造:到。

C.坐客愈更神之     神:以爲神。

D.後有人私詰道者親知  詰:審問。

2.對下列句中紅色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顏如弱冠

弱冠: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因此,'弱冠'指男子二十歲左右的年紀。

B.至於輸貨求丹

輸貨:運送財物。

C.欲參覲

參覲:拜見。

D.道士顰蹙

顰蹙:皺眉着急。

下列語句在文中的正確意思是

3.①門如市肆       ②作色叱之 ( )

A.①門前像市中店鋪一樣  ②變了臉色呵斥他

B.①門前像市場一樣    ②變了臉色呵斥他

C.①門前像市場一樣    ②做出樣子呵斥他

D.①門前像市中店鋪一樣  ②做出樣子呵斥他

4.①但令入來    ②昏耄傴僂 ( )

A.①但是命令進來  ②年老糊塗而駝背

B.①只是讓他進來  ②年老糊塗而駝背

C.①只是讓他進來  ②頭昏年老而駝背

D.①但是命令進來  ②頭昏年老而駝背

5.好道術者受其誑惑,如斯嬰孩矣。( )

A.喜歡道術的人接受他的狂言迷惑,像這種小孩子一樣了。

B.喜歡道術的人接受他的狂言迷惑,像他的小孩子一樣了。

C.喜歡道術的人受到他欺騙迷惑,像這種小孩子一樣子。

D.喜歡道術的人受到他欺騙迷惑,像他的小孩子一樣了。

6.下列敘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道士面容顯得很年輕,自言三百餘歲,因而京都很多人不惜財物來求他那可長生不老的丹砂,並向他請教。

B.幾個朝士到道士住宅時,道士自己飲酒喝茶正酣,守門人報說道士之子求見,道士作色叱之。坐客勸說他才答應一見。

C.一白髮老者入前而拜道士,道士叱之入中門。道士後對坐客說,這是他的小兒,因不服丹藥才這般衰老。

D.坐客更加把道士當成神了。後來有人私下問道士的親朋,才知道那個駝背的老人就是他的父親。

 附參考答案、簡析及譯文

1.D(詰:詢問。)

2.D(顰蹙:皺眉頭。)

3.A(肆:店鋪。作色:做出樣子。)

4.B(但:只是。昏耄:年老糊塗。)

5.C(受:受到。誑惑:欺騙迷惑。斯:此。)

6.B('道士自己飲酒、喝茶正酣',誤;應該是道士和幾個朝士飲酒、喝茶。)

 原文: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安,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豈取之易守之難乎?蓋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胡越爲一體,傲物則骨肉爲行路。雖董之以爲嚴刑,振之以威怒,終苟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樂盤遊則思三驅以爲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懼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總此十思,宏茲九德,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並用,垂拱而治。何必勞神苦思,代百司之職役哉?

 譯文:

臣聽說要求樹木長得高大,一定要穩固它的根底;想要河水流得遠長,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要使國家安定,一定要積聚它的德義。源泉不深卻希望河水流得遠長,根底不穩固卻要求樹木長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卻想國家的安定,臣雖然愚笨,(也)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何況(象陛下這樣)明智的人呢?國君掌握帝位的重權,處在天地間最高的地位,不考慮在安樂時想到危難、用節儉來消除奢侈,這也象砍伐樹木的根卻要求樹木茂盛,阻塞水的源頭卻希望水流得長遠一樣啊。

所有帝王,承受上天的大命,開頭作得好的實在很多,能夠貫徹到底的大概很少。難道奪取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難了嗎?大凡在深重憂患當中必須竭盡誠意對待臣下,得志以後就放縱自己傲慢地對待一切人;竭盡誠意就能使胡和越這樣隔絕、疏遠的地方也能結成一體。傲慢地對待人,就是骨肉親屬也能成爲各不相關的人。雖然用嚴刑來監督他們,用聲威嚇唬他們,結果大家只圖苟且免除罪罰,卻不懷念仁德,表面上恭順而不是內心裏悅服。怨恨不在於大小,可怕的是衆人;(百姓和皇帝的關係,就象水和船一樣),水能載船也能夠顛覆船,這是應該深切警惕的。

如果真的能夠作到:看見引起自己愛好的東西,就想到應該知足來警惕自己;將要興建宮室土木,就要想到適可而止,使百姓安寧;想到君位高而且危,就要不忘謙虛加強道德修養;恐怕自己驕傲自滿,就要想到江海所以巨大,是因爲能居於百川之下;遊樂忘返地打獵時,就要想到古人說的“一年三次”田獵爲限度;憂慮自己鬆懈懶惰時,就要想到自始至終都要謹慎;怕自己耳目被堵塞、遮蔽,就要想到虛心接受下面意見;擔心有讒邪的人在自己身邊,就想到要自身正直,斥退邪惡的人;恩惠所施加,就要想到沒有因爲偏愛而給予不恰當的獎賞;懲罰所涉及,就要想到沒有因爲生氣而濫用刑罰:總括這十思,擴大這九德的修養,選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們,選擇好的意見採納它,那些有智慧的就會施展他們的全部才謀,勇敢的就會竭盡他們的威力,仁愛的就會廣施他們的恩惠,誠信的就會報效他們的忠心,文臣武將都能重用,(皇上)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何必勞神苦思,事事過問代替百官的職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