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遊褒禪山記》教學設計及反思(高一)

《遊褒禪山記》教學設計及反思(高一)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9W 次

  【高一《遊褒禪山記》教學設計及反思】

  課前準備

《遊褒禪山記》教學設計及反思(高一)

1.課前閱讀教師印發的相關材料,結合自己的查閱,瞭解王安石的有關情況,尤其是瞭解王安石的思想。

2.自主學習,藉助工具書和註釋反覆誦讀,儘可能地讀懂文句,弄明白文章的觀點。

  教學目標:

1.積累重要的文言詞語(通假字、詞類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2.學習因事說理、敘議結合的寫作方法。

 教學重點

曉遊山小事,明“盡吾志”之理。

  教學難點

探究本文怎樣即事明理。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

一、導入

㈠詢問了解課前預習的情況。

1.齊讀課文,營造課堂氣氛,同時整體瞭解預習情況,再次強調誦讀的重要性。

2.詢問預習時解決了哪些問題,還有那些問題沒有解決,從而篩選課堂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明確:本課文字曉暢明瞭,因而學生容易讀懂中心;但作者在即事明理中如何選取遊山小事對學生來說可能理解起來有困難。所以說,探究其方法有一定難度,而明白其中道理又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㈡朗讀、範讀課文。

學生朗讀課文,教師引導學生矯正讀音,強調朗讀要注重節奏、強弱和韻律。

教師範讀課文。

二、課文探究

㈠解題

1.“記”的意思是什麼?

2.中學語文課本中選了一些“記”體文章,這些文章可分哪幾類?

3.這類文章的特點是什麼?

(結合課前印發的資料,請學生回答,教師歸納)

明確:

1."記"是一種古代文體,可以通過記遊、記事 、記亭臺樓閣、記物、記政論來抒發作者感情和主張。

2.中學語文課本中選了一些“記”體文章,這些文章可分爲五類: 記遊、記事 、記亭臺樓閣、記物、記政論。

記遊:《小石潭記》、《石鐘山記》、《遊褒禪山記》

記事:《五人墓碑記》

記亭臺樓閣名勝:《岳陽樓記》、《醉翁亭記》

記物:《核舟記》

記政論:《病梅館記》

3.這類文章的特點是: 隨手記述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感,情感真實、自然,不刻意爲文,也不取媚於世俗。

明確:本文的重點不在記遊,而在寫遊覽中的心得體會,所以在材料的取捨上,行文的組織安排上,作者頗費功夫:在記遊中,處處爲寫心得體會搭橋鋪路,詳略得當,重點突出;敘議結合,因事說理;前後呼應,結構嚴謹,使記遊與心得體會十分和諧自然地結合起來。

㈡中心觀點

1.“後洞與前洞相比”的用意何在?

明確:首先,後洞與前洞相比,它不像前洞那樣平坦廣闊,而在“由山以上五六裏”的幽深之處,而且“入之甚寒”,只能拿着火把進去,走得越深,行進越艱難,而所看到的景物也就越加美妙。可是行進的艱難與景物的美妙形成了矛盾,所以同遊者中就有人出現了倦怠情緒,在他的提議下,大家未盡遊覽之樂就走了出來。當時“餘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在可以繼續前進的前提下卻半途而廢,這就說明了沒有大志而畏於艱險的人,是不能夠深入險境而窺視到異觀的。

2. “非有志者不能至”的觀點在當今演化爲怎樣的說法?

明確:“有志者事竟成” 改爲肯定的說法(強調必須有志)

㈢師生共同探究第一、二段。

1.學生齊讀,教師範讀並積累文言詞語:實詞(舍、名、道、側、深、窮、見、至、明、極、十一)、虛詞(其、之、於、以)。

2.“其文漫滅,獨其爲文猶可識曰“花山”。此句爲什麼突出其中尚可辨識的“花山”二字?(這是本課的難點所在,應該着力探究)

明確:之所以要突出“花山”二字,在於糾正今人把“花山”之“花”誤讀爲“華實”之“華”的錯誤。之所以要糾正今人讀音的錯誤,又旨在爲下文發表感想和議論設下張本。

着重強調,作者寫僕道之碑,敘寫“其文漫滅,獨其爲文猶可識,曰‘花山’”,並從而考究今人讀音之謬,是有意安排。它對下面針對後人對古籍以訛傳訛,不深思而慎取的現象發表議論,起着鋪墊的作用,使之前呼後應,結爲一體。

3.前洞與後洞的環境特徵有什麼不同?

明確:前洞,“其下平曠,有泉側出”,雖有美景而不險絕,“而記遊者甚衆”,不足以遊。後洞不像前洞那樣平坦廣闊,而在“由山以上五六裏”的幽深之處,需要花費氣力才能到達,而且“入之甚寒”。

4.作者先略述前洞和後洞的概況,然後詳記遊後洞的經過用意是什麼?

明確:先略述前洞和後洞的概況,突出前洞與後洞迥然不同的環境特徵,以及遊前洞之易與遊後洞之難,揭示一般遊人就易避難的心理,爲後文“夫夷以近,則遊者衆;險以遠,則至者少”伏筆。然後詳記遊後洞的經過。“餘與四人擁火以入”,點明瞭與人同遊,這纔有入洞以後諸人的不同反應。寫經過時,對所見景象,只異常簡括地記下“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用連鎖句式說明入“深”、進“難”、見“奇”的遞進式因果關係,爲後文借景喻理提供依據。

板書如下:

碑 碑仆倒,文漫滅 “華”“花” 音謬 →鋪墊

洞 { 前平曠 記遊者甚衆 (略)

(特點) →借景喻理

{後窈然 甚寒 至者少 (祥)

㈣朗讀第一、二段。

學生自由誦讀這兩段,教師鼓勵有積極性的學生熟讀。

三、作業

1.抄寫全文。

2.課後嘗試背誦第3文。

  第二課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