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遊褒禪山記》教後反思範文

《遊褒禪山記》教後反思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3W 次

  《遊褒禪山記》教後反思1:

《遊褒禪山記》是一篇傳統篇目,被編者編爲人教版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二冊第三單元必修課,如何結合新課改的教學實際,把傳統課文上出一點新意是擺在我面前的一個大難題。我最初的有兩點思考:一是落實文言字詞及典型文言現象;二是理解本文因事說理的寫作特色及闡明的道理。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打算:

《遊褒禪山記》教後反思範文

1.本文的語言較爲淺易,可佈置明確的預習任務,讓學生在正式上課前利用註釋自己疏通課文,自行總結本課重要實詞、虛詞。正式上課時,大屏幕顯示相關內容,檢查學生預習情況及對文意的把握,適時對學生答錯的地方予以更正。

2.因事說理的寫法,學生比較陌生,之前有一課時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石鐘山記》體會這種遊記的寫法。具體教學中引導學生理清記敘和議論的關係,從而理解作者所闡述的觀點。教學過程中力求循序漸進,讓學生通過概括文章各部分的內容,明確敘和議各自的分佈,在理清敘議關係的基礎上,掌握因事說理的寫法。

3.本文層次清晰,說理透徹,課堂上通過對對聯的方式讓學生參與到教學環節中,通過加入自己的思考,對本文的說理理解地更深、更廣。

4.在準確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究。結合王安石生平,讓學生自由探討,知人論世,引發學生對於人生的思考。

從實際教學的情況看,因爲課前指定了明確的預習任務,對於字詞句的梳理,課堂上未佔用太多的時間。這就給後面的結合課文完成對聯以及自由討論、知人論世兩個環節留足了時間。使學生能在老師的引導下深入思考、充分討論、各抒己見,課堂氣氛濃厚。

綜觀整節課,思路清晰,環環相扣,環節完整。四十五分鐘時間不僅完成了課前所有的設想,而且課堂進程中學生的情緒始終高昂,老師和學生均感收穫頗豐。

當然,這只是新課改道路上我的一點嘗試,其中必然還有不成熟之處,相信一定能在日後的教學實踐中不斷完善。

  《遊褒禪山記》教後反思2:

關於我

在備課的過程中,在一次不成推倒重來的過程中,在一次次講、評、修改的過程中,我不斷地讀着王安石的《遊褒禪山記》,心中時而焦躁,時而倦怠,時而想放棄。讀着讀着,我突然發現王安石老先生單獨寫給我的一句話:“然力足以至焉,於人爲可譏,而在己爲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難道臨川先生的文章只是寫給他自己,激勵他自己不斷奮進的?難道這篇文章只能講給學生,讓學生從中有所得所獲的麼?我從這些懇切的遊山心得中讀出了臨川先生對後學者的激勵。

從教若干年,我一直害怕參加任何形式的作課活動,但凡有人聽課心裏便緊張,更別提全市範圍的優質課大賽了。本年度能欣然參加校內的選拔已是突破,獲得市大賽參賽資格已大出意外,而現在又在積極籌備,不打退堂鼓真算不易。冥冥中,敢爲天下先,願爲社稷活的臨川先生已經給了我精神支撐。而今,有了臨川先生的諄諄教導,我在“怠而欲出”時就想想“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在怠而欲止時就想想“極夫遊之樂”的機會是多麼的難得,不能因一“悔”而失去一覽“奇偉、瑰怪、非常之觀”的機會。自是,仍有煩躁,仍有失敗的苦惱,但我不再問自己要不要後退,而是告訴自己要調整好心態,莫緊張,儘自己的力備好課。

在講課的末尾,我把自己的心得凝聚成一句話展示出來:遊褒禪知成大事當盡志無悔。這就是我讀此文,講此文的心得體會。講課讓我對文章,對文章作者有了親近的機會,有了進一步學習的機會。

關於課

課已經講完,心中已經釋然,反觀自己對《遊褒禪山記》的處理,我還是比較滿意的。畢竟在平時要耗用三個課時,現在只有短短的40分鐘,不僅要體現文言文體的特點,還要體現出遊記的特點;要詳略得當,要突出敘議結合,因事說理的特點;要有學生活動,要讓學生有所得;要多多少少體現新課改的理念,要打造高效課堂。這些我都在盡力落實。

這節課有成功,亦有遺憾。

我覺得本課如果也有成功的地方的話,應該是對文章主要內容的把握比較好,就抓住文章的二、三兩段記敘和議論的重點,就從敘議結合的角度命題,引導學生讀文本、篩選信息、填表格、找規律,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文本,就作者的遊山心得談自己的閱讀心得。這既是學習的過程,也是在體驗作者“遊覽——思考——著文”的過程。

我設計的這兩個表格並不新鮮,但比較貼近文本,這種任務驅動的學習方式讓學生真正的動了起來,也讓課堂活了起來。

預習檢測的第二道題設計的也還可以,算是抓住了本文的一個文言知識點:判斷句式。通過四個“者”、“也”的比較,明確這些詞的基本用法,給學生提供一種比較的方法。

學生的良好素質,積極配合是課成功的最關鍵因素。

然而本課也有一些遺憾。因爲緊張,課前導入不夠流暢,準備好的“學習策略”也沒有展示出來。因爲時間關係,留給學生討論的時間較少。因爲看錯時間,最後提前兩分鐘結束,大可以讓學生深入討論或者朗讀體會。

參賽本身就是我的`最大突破,我的最大成功;能夠參講這一篇課文,是我和臨川先生的緣分。講課後反思,我還這樣告訴自己。我還想說的是:這不是結束,這是開始。

  《遊褒禪山記》教後反思3:

宋代的人喜歡發表議論,無論是吃飯喝茶,還是穿衣戴帽,再或者是遊山玩水,都特別喜歡探究道理,王安石的《遊褒禪山記》,之所以成爲流傳千古的名篇,不是在於他的遊記過程的歡快、風景描述的精彩,而是在於這篇遊記中透過記遊而引發王安石深入的思考:對人生處事的感悟,以及對治學嚴謹的心得。讀來真如和智者對話,啓人心智。

“記”是古代散文的一種體裁,產生於六朝時期,至宋時期,內容充實拓展,形式鞏固嚴謹。“記”可敘事、寫景、狀物,亦可抒發情懷抱負,闡述某些觀點。比如敘事的有《桃花源記》,寫景狀物的有《小石潭記》,既寫景又抒發情懷,闡述觀點的有《岳陽樓記》《醉翁亭記》等等,而《遊褒禪山記》就屬後者,符合宋人考據闡議之性。

《遊褒禪山記》全篇一共五段,結構清晰,重點突出。第一和第二自然段屬於第一部分,是記遊部分,第三四自然段是文章第二部分,是議論部分,第五六段是第三部分,補敘同遊朋友及寫作時間。本節課是第一課時,教授第一二自然段,我的教學設想是這樣的:首先是導語引入,介紹“記”的文體、作者及寫作背景,然後第一段採用串講法,由教師逐字逐句的講解重點的字、詞以及特殊句式,在講解過程中教給學生閱讀陌生文言語段的基本方法和技巧,然後第二段給十分鐘時間,由學生結合課下注釋以及原有的文言知識的積累,自己去試着理解和翻譯,或是同桌合作學習,然後找學生提問,說出自己學習後的困惑和不解之處,最後教師解答。

設想總是美好的,而現實是殘酷的。本節課上完有以下幾個方面需要總結反思:

一是課堂當中時間的安排分配不均勻,結果導致時間不夠,學生思考的時間不足,沒有達到理想的效果。

二是在文言文的教學中,誦讀是必不可少的,那麼如何讀,讀多久,也是個問題,在這一次的教學當中,學生的朗讀比較少,還需加強。

三是一節課上完,學生掌握多少,真正掌握了沒有,心裏面沒有底,因爲他們回答積極,還需要不斷的訓練、加強。

針對以上幾個方面,我覺得可以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在平時的教學中,可以給學生更多的獨立時間,可以讓他們自己學習。其次在今後的教學中還是要對學生的朗讀多加訓練,對於本節課重點的字詞句,可以在課堂上設置一到兩個檢測題,當堂檢測,看他們的掌握程度。

在以後的教學中,我一定會盡量去彌補自己的不足,使自己的教育教學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