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蒙學 > 國學常識 > 詩經和楚辭的藝術風格

詩經和楚辭的藝術風格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84W 次

導語:楚辭既是我國第一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又是戰國時代的偉大詩人屈原創造的一種詩體。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楚辭》的藝術特色,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詩經和楚辭的藝術風格

作爲一種詩體,楚辭的想象力豐富。楚地巫風盛行,祭祀時往往以巫覡扮演諸神,表演一些神話傳說故事,以娛樂神人。這些都培育了楚人豐富的想象力,使作品帶有想象豐富、文辭華美、風格絢麗的浪漫主義色彩,如《離騷》、《九歌》等均是如此。楚辭“皆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1]”,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楚辭的語句參差,富有變化,常用語助詞“兮”、“些”等。並且結構一般比較宏大,篇幅一般比較長。

《詩經》成書於春秋時期,它收錄了殷商至春秋中葉大約600多年的305篇詩歌作品。這305篇又大致分爲風、雅、頌三大部,其中佔絕大多數的風,即“十五國風”共計160篇,因爲這160篇“風”多爲詩官采詩於民間,因此,《詩經》可以大致認爲是“平民文學”,即不是某個特定的文人卿士(或者說職業詩人)的.作品。《楚辭》則不同,《楚辭》所收錄的作品,均爲一些有名有姓的專職作家所作,諸如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都爲一代詩賦大家,且在文史上留名。楚辭形成較晚,以屈原爲宗,也應到戰國後期。就地域來說,詩經以北方爲主的廣大地區,而楚辭僅限於南方楚地,它的產生與發展與楚地的地域特色——諸如語言、風俗等密不可分,與現在的粵語音樂一樣,純屬一種地區文化。

另外,從內容上,《詩經》涉獵面很廣,有男嗔女怨的婚戀詩,以《南風·關雎》爲代表;有寫奴隸辛勞的怨刺詩,如《魏風·伐檀》和《魏風·碩鼠》姊妹篇;又有幽怨反側的思婦詩,如名篇《王風·於役》;又有表達士大夫愛國意識的憂患詩,諸如《王風·黍離》、《小雅·節南山》和《小雅·雨無正》等等,幾乎各個方面都有涉及。概括的說來,《詩經》所反映的是各階層的人,特別是平民(包括奴隸、服役者這樣的下層勞動者)真實的生活和情感。與之不同的是《楚辭》,《楚辭》爲文人士大夫所作,表達的多爲士大夫階層對現實的情感流露,多爲抒情言志,如屈原的《離騷》,如司馬遷所說“離騷者,猶離憂也”,即屈原遭逐之後,苦悶之情的表述;又如《天問》,簡直就是作者“憂心愁悴,彷徨山澤,……仰天嘆息,……呵而問之”(王逸語)。需要說明的是,即便如此,楚辭中的憂患意識和愛國情操與詩經是一脈相承的,在中國文學史上,也如一條紅線貫穿始終。

此外,在表現手法上,楚辭繼承了詩經得賦比興,但在此基礎上做了重大開拓,也把發揮應用達到極致。辭家們往往寄情於物,託物寓情,使主觀之情與客觀之物融爲一體,創造出許多富於象徵意味的藝術形象。在《離騷》中,屈原筆下描繪的善鳥香草、惡禽臭物、靈脩美人、宓妃佚女、虯龍鸞鳳、飄風雲霓、高冠奇服、玉鸞瓊佩……,它們或配忠貞,或比讒佞,或媲君主,或譬賢臣,或託君子,或喻小人,或示超俗,或表追求,這些都已不再是作爲喻體或藉以起興之物的客體,而是融合了主體情感、品格和理想的象徵,而成爲蘊含藝術趣味的意象了。這突破了《詩經》以借物抒情爲主要特徵的比興手法的侷限。這是一種突破、一種創新、一種新的嘗試。在中國傳統詩歌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