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蒙學 > 國學常識 > 漢朝文學的藝術風格

漢朝文學的藝術風格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5W 次

導語:漢朝文學是我國文學文化發展的又一高峯。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漢朝文學的基本概述,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漢朝文學的藝術風格

漢朝文學的主要成就是漢賦。 漢賦是在漢代涌現出的一種有韻的散文,它的特點是散韻結合,專事鋪敘。從賦的形式上看,在於“鋪採擒文”;從賦的內容上說,側重“體物寫志”。漢賦的內容可分爲5類:一是渲染宮殿城市;二是描寫帝王遊獵;三是敘述旅行經歷;四是抒發不遇之情;五是雜談禽獸草木。而以前二者爲漢賦之代表。賦是漢代最流行的文體。在兩漢400年間,一般文人多致力於這種文體的寫作,因而盛極一時,後世往往把它看成是漢代文學的代表。

漢代在立國時用無爲而治之法,文景時期,又用道家黃老思想爲主,並輔以儒家和法家思想爲法制指導思想,不僅強調無爲,還注重禮與德的作用,既承認法律的重要性,又堅持約法省簡,務在安民。 而從漢武帝之後,統治者又確立儒家思想成爲了正統思想,並輔之以法家思想爲法制指導思想,其中心是“德主刑輔”,即先用德禮教化,教化無效再施之以刑罰。這種剛柔相濟的治國之道,成爲漢武帝以後漢王朝法制的指導思想。這一思想對後世歷代王朝的立法影響很大。漢宣帝曾有名言:“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便是這種思想的精闢闡述。由於秦始皇焚書坑儒所毀壞的很多文獻書籍,通過漢代學者的不懈努力和發掘記錄得以重現,包括五經當中的古文尚書,也是這時候發掘整理出來的。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的意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經學成爲學術主流。由於不同學者對經書的理解與記憶都有偏差,學術也被分爲不同流派。宣帝時期,在太學中立學官的,《易》有三家,《書》有三家,《詩》有三家,《禮》有一家,《春秋》有兩家,共十二博士。東漢初年,增加到十四博士。到東漢晚期,古文經學走向發達,今文經學日益衰微。

漢政府設立樂府,蒐集民間詩歌,即爲樂府詩,後世的《樂府詩集》《古詩十九首》《玉臺新詠》中便蒐集了不少漢代樂府詩,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也是寫成於漢代末年。賦是一種新的文學體裁,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張衡的《二京賦》等均爲千古傳頌的文學名篇。漢代時期,隸書亦漸漸取代小篆成爲主要書寫字體,而隸書的出現則奠定了現代漢字字形結構的基礎,成爲古今文字的.分水嶺。這一時期,還出現了標點符號的雛形。

兩漢文化是一個博大精深的文化體系,無論是過去或是現在都使東西方的現代文明人士崇拜和羨慕。但是兩漢文化的形成較之中國上古時代文化的形成是起步比較晚的,它的形成基礎則是以華夏文化爲核心,從西部到中原,在汲取了華夏八方百族的文化精髓的基礎上形成並發展起來的。自漢高祖劉邦出生至漢朝的齊魯文化、中原文化、關中文化、北方文化、巴蜀文化、吳越文化、嶺南文化。這些文化的產生與形成都是與其所處的地域及政治環境密切相關的,它代表着地方文化的區域特色。

(一)荊楚文化:是漢文化形成與發展的最基礎的文化類型之一。它主要分佈在長江中游的廣大地區,是當時劉邦誕育地區的本土文化。豐邑原爲宋國屬地,後曾在此設都(故豐縣有“漢高故里,古宋遺風”之稱)。

(二)齊魯文化:即儒學文化。其地域是以泰山爲中心的黃河下游地區。這一地區主要從事於農業和蠶絲織業,並因臨海而富於魚鹽之利,故而形成了這一地域的文化和習俗特徵。“其俗寬緩闊達而足智,好議論,地重,難動搖,怯於衆鬥,勇於持刺,故鄉人者,大國之風也”;“而鄒魯濱洙泗,猶有周公遺風,俗好儒,備於禮,故其民齪齪”。

對劉邦而言,荊楚文化、齊魯文化都是爛熟於心的,推崇與否都是因時勢而定的,表面上的好惡並不代表着文化層次的厚薄。確切地說,漢文化的很大成份來源於齊魯文化,即儒學文化。

(三)中原文化:即華夏文化。這種文化主要產生於黃河的中游地區,在這一地區有着突出的較文明的農耕文化,而且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這一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均較爲發達,成爲中華民族形成和發展的搖籃。

(四)關中文化:即三秦文化。這種文化觀念產生和形成於黃河上游以及渭水流域,這裏膏壤千里,以田爲上好稼穡,多大賈,農耕文化形成較早。

(五)北方文化:亦即燕趙文化。這種文化觀念主要產生於北部的海河流域,包括春秋時期的趙國、中山國、燕國以及以北的地區。這一區域文化與中原文化有相同之處,且受塞外匈奴的遊牧文化的影響,顯得更加雄渾粗獷,奔馳豪放。

除了上述五種文化主體之外,還有巴蜀文化、吳越文化、嶺南越族亞文化等,都曾對漢文化的形成產生過一定的影響。同時更多的則是受後來漢文化的影響,形成了全國一統的“大一統漢文化”。漢朝建立前,中國廣大地區所存在的文化差異,極大地限制了區域交流和各項事業的發展。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李斯等人的倡導下,雖然對戰國時期“田疇異畝,車途異軌,律令異法,衣冠異制,言語異聲,文字異形”的文化現狀進行了改革,但這項工作並非像戰爭那樣在一朝一夕之間就

美麗迷人的漢服能夠改變,而是要經過較長時期的潛移默化才能夠使八方文化融爲一體,諸子百家互相滲透,最終凝聚成中華民族的文化――漢文化。漢字、漢語、漢文化來自百族,又影響八方,對中華民族的鞏固和發展產生了千年不衰的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