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蒙學 > 國學常識 > 《琵琶行》藝術風格鑑賞

《琵琶行》藝術風格鑑賞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8W 次

導語:《琵琶行》可以說是白居易現實主義詩作的代表之作,既抨擊了典型的社會現實,又以婉轉優美的語言娓娓道來,讓人回味無窮。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琵琶行》的藝術風格賞析,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琵琶行》藝術風格鑑賞

《琵琶行》是中唐現實主義大詩人白居易的代表作,與《長恨歌》齊名,被譽爲他的藝術雙璧。千百年來,《琵琶行》像一顆耀眼的明星,高懸空中,爲世人矚目,爲世人癡迷,爲世人膜拜。人們吟誦,人們深思,人們玩味,它留給後人的太多太多,就連唐宣宗李忱都有“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的褒獎,清代張維屏也有“一曲琵琶說到今”的感嘆。可見,它有極強的藝術生命力和撼人心魄的世紀穿透力。據說,詩一寫成便風靡宮廷里巷、大江南北,人們爭相傳誦,最後傳到國外。爲什麼人們如此喜歡它呢?因爲它是一首反映不同階層人民生活痛苦的長篇敘事抒情詩,道出了最底層人民的心聲,纔有“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絕唱,纔有多年來一直選入中學語文課本的輝煌。

《琵琶行》敘述的內容是,作者在湓浦口送友人,聽到有人彈奏琵琶,“錚錚然有京都聲”,就邀請她出來痛快地彈一曲,她出來後,大方嫺熟地彈奏了名曲《霓裳》《六幺》,聲音高低起伏,錯落有致,抑揚頓挫,悲壯激越。接着交代了自己的身世,跟作者的遭遇極爲相似。作者又請她彈了一曲,這一曲聲音更加悽婉憂傷,催人淚下。作者有感而發,就寫了這首詩送給她作紀念。表達了作者對她悲慘命運的深切同情和對自己遭受貶謫不公正待遇的憤慨,揭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

本人研讀課文,深感此詩有“四美”和“四悲”的藝術特色,值得鑑賞斟酌。

  一、音樂美

本詩音樂描寫膾炙人口,流傳久遠,廣爲傳唱。尤其是第二段琵琶聲描寫最爲精彩,給人以美的藝術享受。描寫具體,細膩逼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從彈奏的調試到適應,再到起步、發展、間歇、中止,再到高潮、結束,無不緩疾有序,層次分明,跌宕起伏,聲情並茂。用了大量的比喻:“如急雨”“如私語”“鶯語花底”“泉流冰下”“冰泉冷澀”“銀瓶乍破”“刀槍鳴”“如裂帛”等,把難以描寫的琵琶聲寫得準確生動,形象感人,令人過目不忘,如臨其境。這種以聲喻聲、以形喻聲的描寫手法堪稱一絕,無人匹配。還用“切切”“嘈嘈”兩個疊音詞,來寫小弦、大弦的聲音,形象生動。用“間關”“幽咽”兩個聯綿詞寫琵琶聲的輕快流暢、遏塞冷澀,對比鮮明。最後通過側面烘托來體現彈奏的效果,“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人們都陶醉在琵琶聲的美妙旋律中,無一人說話,顯示了琵琶女高超的彈奏技藝。

這一段之所以受世人推崇,它不光是單純地描寫音樂,而是通過音樂來抒發自己對琵琶女的憐憫和對自己被貶的不滿。這是其他作家無法比擬的。

  二、結構美

全詩結構緊湊,一氣呵成。第一段寫江頭送客聽到有人彈奏琵琶;第二段寫作者邀請彈奏者出來彈奏;第三段寫琵琶女彈奏後敘說自己的悲苦身世;第四段寫作者聽後,有感於自己的貶謫跟琵琶女的經歷相似;第五段寫邀琵琶女再彈一曲,作者聽得青衫全部溼透。行文非常完整,無一點斷痕,而且前後勾連,跳躍起伏。

從線索上看,有兩條:一條是琵琶女的彈奏和自述;另一條是作者聽後的感受,交點是“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兩條線索完美地交融在一起,使得行文自然流暢,高潮迭起。

綜觀全詩結構,既清晰又交織,有一種小溪的潺潺流動整齊美。

  三、對比美

對比描寫是本文顯著特點。通過對比,人物形象更加鮮活分明,揭示主題更加深刻。本文共有三次對比描寫:

第一次是三次琵琶聲對比描寫。第一次琵琶聲是暗寫。在送客之際,聽到琵琶曲,最終“主人忘歸客不發”。第二、三次琵琶聲是明寫。是琵琶女應作者之邀出來分兩次彈奏的,兩次彈奏都很精彩,把全詩推向高潮。三次琵琶聲描寫一次比一次詳細,一次比一次低沉,一次比一次令人傷感。

第二次是琵琶女個人的對比描寫。她以前是才貌雙全、譽滿京城、門庭若市、一擲千金、縱情歡笑、虛度年華的歌妓,而今是年長色衰、門前冷落、獨守空船、鬱鬱寡歡、無比恓惶的怨婦,對比中刻畫了一個被封建社會玩弄侮辱的典型婦女形象。

第三次是琵琶曲與作者所處的環境和聽到的音樂進行對比。作者所處的環境是“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平時聽到的是“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啁哳難爲聽”,而今夜聽了琵琶女的彈奏是“今夜聞君琵琶語,如聽仙樂耳暫明”。這一鮮明對比,把作者聽了琵琶曲後的興奮聯想與被貶後的苦悶枯燥生活體現了出來。

  四、環境美

本詩環境描寫體現了“一切景語皆情語”的特點,有一種悽清孤寂悲涼美。

比如,開頭兩句“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勾勒了一幅秋夜送客圖,渲染了送別時冷清悲傷的氣氛。“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借江裏月影襯托離別時的痛苦心情,爲下文發生的一切作了鋪墊。“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寫主人和客人都被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藝所打動,完全忘記周圍的一切。“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明月江水寒”,寫琵琶女淪落後的孤單寂寞生活。“黃蘆苦竹繞宅生,杜鵑啼血猿哀鳴”,濃重地表現了詩人遭貶後的精神鬱悶和生活的單調乏味。

本詩環境描寫不多,但都從側面襯托了作者的心情及琵琶女的彈奏水平以及她“漂淪憔悴,轉徙於江湖間”的悲慘生活。

這四美都是作品中最顯著的特點,對刻畫人物、展示故事情節的完整幫助很大。下面再看作者、琵琶女的命運及人們對他們遭遇的惻隱悲憤之情。

  一、作者的貶謫悲

作者關心民生疾苦,是一位憂國憂民的“兼濟”大詩人。當他聽到力主削藩而遭嫉恨的宰相武元衡被藩鎮派人刺死的消息時,怒火中燒,立即上書請求緝拿兇手,懲治罪犯。他當時只是個東宮贊善大夫,是個陪侍太子的閒職,不能過問朝政的小官,終以越職言事的罪名貶到江州做閒職司馬。其實被貶的真正原因是他寫了許多嘲諷朝中權貴的諷喻詩,這次被權貴們抓住了把柄,藉以打擊報復。來到江州的`第二年,夜送客人遇到琵琶女,聽了她的曲子和身世後,感到自己和琵琶女有相同的經歷,就寫了這首詩,來抒發自己被貶的憤懣糾結心情。

  二、琵琶女的命運悲

琵琶女年輕時容貌出衆,才華橫溢,名噪教坊,轟動京城,許多富貴子弟爭着向她獻寵。她風光無限,大肆揮霍,過着奢華愜意的幸福生活。待到人老珠黃時,門前冷清,無人問津,一切都發生了很大變化。最後迫於生計,嫁給商人獨守空船,靠彈奏琵琶排遣孤寂,晚年非常淒涼,她之所以有這樣的悲慘結局,都是由當時不合理的社會制度造成的。

  三、客人的同情悲

客人是作者的好友,他在詩中只出現了兩次,“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絃”“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但人們可以想象到,他始終是和作者在一起,目睹了眼前發生的一切。他和作者同樣有離別時的悲傷和聽到琵琶聲的難過,也有對作者被貶的不滿。他聽了琵琶女的兩次彈奏和身世後,肯定對作者和琵琶女的不幸深表同情,這種同情是對封建官場陷害忠良的強烈憤慨和對黑暗社會造成琵琶女悲慘生活的無比憎恨和無奈。

  四、讀者的共同悲

俗話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古今大量讀者讀了《琵琶行》後,就會有一千個讀者只有一個哈姆雷特。爲什麼這麼說呢?因爲人們讀了《琵琶行》後,都爲作者支持正義敢於直言的舉動所敬重,又爲他的外放而不平;都爲琵琶女的演技而叫好,又爲她的紅顏薄命而惋惜。社會對他們太不公平,好人沒有得到好報。人們只有對當時上層建築和社會制度報以最嚴厲的譴責,對作者和琵琶女給予無限的同情和嘆息,再無其他別的辦法。這些悲都是作者、琵琶女、客人、讀者,每個人心情的真實表達,當然還有許多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心理感受。

總之,這首詩意境深遠,基調悲愴,情真意切,發自肺腑,感人至深,而且主題突出,中心明確,結構完整,線索分明,脈絡清晰,語言質樸,人物鮮活,比喻生動,塑造了兩個遭受生活打擊落魄失意之人的形象,人們對他們的處境只有同情惋惜悲傷,但作者勇敢剛正之舉,永遠激勵着正直善良的人們跟邪惡勢力作鬥爭,琵琶女彈奏的琵琶聲像千年古鐘的鐘聲一樣永遠迴盪在中華大地上,訴說着自己的辛酸,訴說着人世間的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