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蒙學 > 國學常識 > 入梅和出梅的時間

入梅和出梅的時間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1W 次

入梅:連續5日平均氣溫超過22℃,有4天爲雨天才算是入梅;出梅:反之,連續5天姘居氣溫超過30℃,且不下雨,就代表着出梅了。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入梅和出梅的時間,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入梅和出梅的時間

一、入梅和出梅的時間

2021年進入梅的時間是6月7日左右。

長江中下游地區主要受梅雨期影響,尤其是江南、淮河流域。但由於南北氣溫偏差不同,各省入梅和出梅的時間也不同。

但每年的梅雨期一般在6月中旬至7月上旬和中旬。此時氣溫高,空氣潮溼,且連續多雨的天氣超過3天,所以家裏很容易受潮發黴。

梅雨季節在南方比較常見,可以看作是夏季之前的一個過渡期。

二、不同地區入梅出梅時間

江南區:6月8日(入梅)-7月8日(出梅)

長江中游:6月15日(入梅)-7月14日(出梅)

長江下游:6月19日(入梅)-7月12日(出梅)

江淮區:6月21日(入梅)-7月15日(出梅)

三、梅雨季節會持續多久

梅雨季節一般發生在6月上旬至7月中旬,持續30-40天。請關注氣象部門發佈的權威信息

在氣象學上,梅雨是東亞大氣環流在春夏交換季節性轉換過程中的一種獨特氣候現象,可分爲典型梅雨和英梅雨(早梅雨)。典型的梅雨一般在6月上旬至6月中旬“入”,7月上旬至7月中旬“出”。迎梅雨是指梅雨前的陰雨,一般從5月中旬開始,持續半個月左右。

梅雨過後,雨帶往往會向南退一段時間,然後再向北移動,成爲典型的梅雨。在大多數年份,梅雨期持續20-25天,長於一個月,短於幾天。再過幾年,沒有梅雨,雨帶從華南迅速跨過江淮流域,進入華北,被稱爲“空梅”。

所謂“空梅”,是指有些地方應該有梅雨,但有些年份沒有梅雨的現象。黃梅雨季過後,通常是晴朗炎熱的夏天。如果此時變成連綿不斷的雨,並且持續很長時間,似乎又回到了梅的季節,那就叫做“重梅”。

四、每年梅雨季節是幾月份

在中國長江中下游地區、臺灣、日本中南部以及韓國南部等地,每年6、7月份都會出現持續天陰有雨的氣候現象,由於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故稱其爲“梅雨”,此時段便被稱作梅雨季節。梅雨季裏空氣溼度大、氣溫高、衣物等容易發黴,所以也有人把梅雨稱爲同音的“黴雨”。

連綿多雨的梅雨季過後,天氣開始由太平洋副熱帶高壓主導,正式進入炎熱的夏季。多數年份,梅雨期持續20-25天,長的可達一個多月,短的只有幾天。少數年份不出現梅雨,雨帶從華南迅速越過江淮流域而進入華北一帶,稱爲“空梅”。

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通常每年六月中旬到七月上旬前後,是梅雨季節。天空連日陰沉,降水連綿不斷,時大時小。所以我國南方流行着這樣的諺語:"雨打黃梅頭,四十五日無日頭"。持續連綿的陰雨、溫高溼大是梅雨的主要特徵。

入梅時間如何推算

按照環流條件與區域性降水相結合的原則,凡在5月下旬至7月上半月的`時段內,在北緯29-33°範圍內,經常有地面峯系活動,且連續兩週內有6天雨日,同時參考長江下游兩岸,各站候平均氣溫基本上穩定在22°C或以上的起始日,作爲入梅日。也有以初夏季節中雨日、雨量、雲量等氣候要素的時間曲線上出現突增(即轉折點)之候(日)定爲平均入梅候(日)的。

我國傳統方法上,入梅和出梅的確定是根據節氣結合干支來推算的。按照曆法規定,芒種後逢第一個丙日爲入梅,小暑後逢第一個未日爲出梅。如果芒種當天的天干爲丙,則將該日定爲入梅,小暑當日地支爲未,則將該日定爲出梅。

我國古代對入梅曾有幾種規定,《瑣碎錄》"(閩人)立夏後逢庚日入梅。"《神樞經》:"芒種後逢丙日入梅。"《江南志書》:"五月芒種後遇壬入梅。"《田家五行》:"芒種後雨爲黃梅雨",則以芒種爲入梅。上述入梅是日不同原因有二:一是地區差別;二是多年平入梅日期往往有所變化而致。採用《神樞經》的說法,在天氣分析預報中,則往往指天氣形勢轉爲梅雨形勢的日子。

梅雨季節飲食注意事項

由於梅雨季節溼熱的天氣有利於黴菌、細菌的繁殖生長,食物容易發黴變質,人吃了變質食物,會引起腹瀉、嘔吐甚至食物中毒。因此首先要把好“病從口入”關。

梅雨季節要注意生熟食物分開,避免交叉感染,隔夜餐須回鍋加熱,冰箱裏的食物不能存放太久,不要隨便在小攤上吃東西。得了急性胃腸道疾病,要及時到醫院就診。旅途中如感到進食後腸胃不適或食物不太新鮮,可適當喝一些蔬菜湯或白開水,也可服用少量抗生素,如黃連素片,起到預防作用。水果須洗淨、消毒,對於楊梅、桃子等時令鮮果要適量取食,不能暴食,儘量少吃或不吃冷凍物品。在梅雨陰雨天可以多吃些健脾化溼的食物。本身有腸胃功能不良的患者要特別注意飲食,多吃些易消化吸收的食品,如粥、青菜和豆製品,儘量避免難於消化的生冷食物、肉食和油膩食物。益氣健脾、消暑化溼的藥食兩用食物有許多,如山藥、扁豆、赤小豆、薏苡仁等,我們可以適當吃用。

梅雨季節養生要點

1、避免外溼傷身

儘量少在潮溼的地方。如果條件允許,可使用抽溼機或在牆角放置乾燥劑,保持室內溼度適中;陰雨天氣時注意關閉門窗,等到天晴後及時打開門窗,保持空氣流通,以祛除溼氣;外出時攜帶雨具以防淋雨;出遊時不要坐在陰冷潮溼的地方。

2、注意勞逸結合

過度疲勞容易導致溼邪乘虛而入,因此,一定要合理安排作息時間。同時還要注意加強體育鍛煉,適度的運動能增強體質,助消化,促進血液流通。

3、合理飲食

飲食要清淡,少吃大魚大肉。多吃一些健脾化溼的食物,如扁豆、薏仁、冬瓜等,切記不宜過食生冷、油膩的食物,以免助溼傷脾。必要時可服用健脾化溼藥物,如藿香正氣水、保和丸。小朋友要少吃甜食,如冷飲等;老年人的保健品最好停一停,如真的要補,以清補爲主。這個季節,可以用金銀花、甘草、菊花等泡茶喝,有清熱解火的功效,還能利溼。同時,可以多吃點健脾利溼的食物,如自己熬製的米仁粥。呂旭陽介紹,除了米仁外,還可以多吃點百合、山藥,也有補脾腎、利溼的功效。從效果上看,百合具有清心除煩、寧心安神的作用;山藥可以助消化,治療倦怠無力、食慾不振、腹瀉等效果較好。

梅雨季節吃什麼好

除了多吃些健脾利溼的食物外,溼熱天的飲食衛生也特別重要。儘量少吃隔夜菜,吃瓜果前要清洗乾淨。由於溼熱天氣下人容易煩躁、鬱悶,潘智敏建議要充分休息,晚上最好10點前休息,不要熬夜;時間允許的話,可在中午小睡片刻;傍晚建議多到戶外走走,運動運動。

這些食物有玉米:具有調中開胃、降濁利尿等功效,適用於尿路結石或慢性腎炎水腫、高血壓、食慾不振等症。

高梁:有健脾益腎、滲溼止痢的功效,適用於小兒消化不良、溼熱吐瀉、下痢等症。

苡仁:有利水滲溼、健脾止瀉等功效,適用於小便短赤、水腫腳氣、風溼痹痛、脾虛泄瀉、扁平疣等病症。

扁豆:具有健脾和中,消暑化溼等功效,適用於暑溼吐瀉,脾虛嘔吐、食少便溏、泄瀉水腫、赤白帶下等病症。

水芹:有清熱利水的功效,適用於小便淋痛、小便出血、帶下等病證。

冬瓜:有清熱利水、消腫解毒、生津除煩等功效,適用於暑熱煩渴、水腫、小便不利、消渴引飲以及水氣浮腫喘滿等病症。

洋蔥:具有和胃下氣、化溼祛痰、解毒殺蟲等功效,適用於胸悶脘痞、咳嗽痰多、小便不利等病症。

馬齒莧:具有清熱祛溼、散血消腫等功效,適用於急性腸炎、痢疾、尿血、小便熱淋、黃疸、牙齦炎等病症。

鯽魚:有健脾利溼的功效,適用於脾虛食少、虛弱乏力、消渴引飲、浮腫、小便不利等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