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小升初作文 > 遙遠的思念 ——讀《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有感(精選6篇)

遙遠的思念 ——讀《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有感(精選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8W 次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爲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遙遠的思念 ——讀《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有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遙遠的思念 ——讀《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有感(精選6篇)

遙遠的思念 ——讀《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有感 1

又到了重陽節,每到這一天,我就不由想起詩人王維的詩作《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維獨自離開家鄉,到他鄉漂泊,每到佳節到來之日就加倍思念親人。遙想親人們登高的情景,都插着茱萸卻唯獨少了他一人。是啊,一個人獨自出遠門,到外面去打拼實在不容易,而且每逢到了一家人團圓的時候,就更想家了!

我的故鄉在徐州,爸爸媽媽年輕時就在常州拼搏了。他們經過了無數的風風雨雨,終於爲以後的生活打下了基礎,並在這兒買了房子,長期住下來。我可謂是身在常州心在徐州,做夢都見到自己的親人,特別是在中秋重陽佳節來臨的時候,我們一家便更加思念自己的親人。這時,想必遠方的親人也在思念着我們吧!

如果一封信能代表我的心聲,寄給家鄉的人們,我想說:爺爺,您的`眼睛好了嗎?可以看見了嗎?要多休息。奶奶,您的風溼病有所好轉了嗎?有空的時候,到醫院去看看。外公外婆,你們雖有“良田萬畝”,可你們都已年過七旬了,家裏的糧食也夠了,在家裏好好過晚年,我有空會去看你們的……

昨天晚上,我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變成了一隻小鳥,帶着興奮激動的心情,飛回故鄉親人的身邊……願天下所有人的遊子能和家人早日相聚,共享團圓!

遙遠的思念 ——讀《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有感 2

讀書可以使我們陶冶情操、增長知識。書香四溢、書富五車,讀書可以讓我們的內心變得豐富,精神上擁有巨大而寶貴的財富。俗話說得好“書中自有黃金屋”。相信在讀書的旅途中,我們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黃金屋。

最近,我讀了古代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寫得一首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原文是: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譯文:我獨自一個人在他鄉做陌生的客人, 常常想念家鄉,而每逢歡慶佳節時,就更加思念家中的親人。我在遙遠的異鄉想象着,今天兄弟們登高的時候,大家插戴茱萸,就少了我一個人。這是一首懷念親人的詩。當時作者才十七歲,一個人客居在外,重陽佳節時更加思念家鄉和親人。再次拿起書本,重新品位詩歌時的感受更爲深刻,字裏行間中透露的深深的思鄉之情讓我深有感觸。也許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人也像王維一樣,身在他鄉。每到過節時都會不由自主地思念家鄉的親人。我也親身經歷過這樣的感覺。記得有一次,爸爸在端午節的前一天去出差了。端午節那天,我只能和媽媽孤零零地兩個人在家過了。以前過端午,爸爸都帶我們出去遊玩,欣賞風景。可是今天,卻只有我和媽媽在家吃着乾巴巴的糉子。整個家裏顯得冷冷清清的,心中不由得思念起在外地出差的爸爸。爸爸在幹什麼?爸爸一定也非常想我吧!

如果爸爸在我身邊那該多好啊!一個個問題不由自主地從我的小腦袋裏嘣出來。真希望爸爸陪我們過端午啊!可媽媽卻語重心長地教導我:爸爸正在外地出差,工作需要他,社會需要他,我們作爲家屬應該爲他感到自豪!晚上,我和爸爸通了一則電話,告訴他節日快樂! 其實我覺得很多經典讀物都值得我們去看看,裏面有很多可學的知識和道理。活到老,學到老。學得越多,生活這本書也就明白的越透徹。

遙遠的思念 ——讀《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有感 3

王維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時期就創作了不少優秀的詩篇。這首詩就是他十七歲時的作品。和他後來那些富於畫意、構圖設色非常講究的山水詩不同,這首抒情小詩寫得非常樸素。但千百年來,人們在作客他鄉的情況下讀這首詩,卻都強烈地感受到了它的藝術力量。這種藝術力量,首先來自它的樸質、深厚和高度的藝術概括。

詩因重陽節思念家鄉的親人而作。王維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濟),在華山之東,所以題稱“憶山東兄弟”。寫這首詩時他大概正在長安謀取功名。繁華的帝都對當時熱中仕進的年輕士子雖有很大吸引力,但對一個少年遊子來說,畢竟是舉目無親的“異鄉”;而且越是繁華熱鬧,在茫茫人海中的遊子就越顯得孤孑無親。第一句用了一個“獨”字,兩個“異”字,分量下得很足。對親人的思念,對自己孤孑處境的感受,都凝聚在這個“獨”字裏面。“異鄉爲異客”,不過說他鄉作客,但兩個“異”字所造成的藝術效果,卻比一般地敘說他鄉作客要強烈得多。在自然經濟佔主要地位的封建時代,不同地域之間的風土、人情、語言、生活習慣差別很大,離開多年生活的故鄉到異地去,會感到一切都陌生、不習慣,感到自己是漂浮在異地生活中的一葉浮萍。“異鄉”、“異客”,正是樸質而真切地道出了這種感受。作客他鄉者的思鄉懷親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過有時不一定是顯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種觸媒——最常見的是“佳節”——就很容易爆發出來,甚至一發而不可抑止。這就是所謂“每逢佳節倍思親”。

佳節,往往是家人團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對家鄉風物的許多美好記憶聯結在一起,所以“每逢佳節倍思親”就是十分自然的了。這種體驗,可以說人人都有,但在王維之前,卻沒有任何詩人用這樣樸素無華而又高度概括的詩句成功地表現過。而一經詩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現客中思鄉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前兩句,可以說是藝術創作的“直接法”。幾乎不經任何迂迴,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現警句。但這種寫法往往使後兩句難以爲繼,造成後勁不足。這首詩的後兩句,如果順着“佳節倍思親”作直線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轉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難辦到。作者採取另一種方式:緊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現一泓微波盪漾的.湖面,看似平靜,實則更加深沉。

重陽節有登高的風俗,登高時佩帶茱萸囊,據說可以避災。茱萸,一名越椒,一種有香氣的植物。三四兩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遙想兄弟如何在重陽日登高,佩帶茱萸,而自己獨在異鄉,不能參與,雖然也寫出了佳節思親之情,就會顯得平直,缺乏新意與深情。詩人遙想的卻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說,遠在故鄉的兄弟們今天登高時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卻發現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內。好象遺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鄉的兄弟共度佳節,反倒是兄弟們佳節未能完全團聚;似乎自己獨在異鄉爲異客的處境並不值得訴說,反倒是兄弟們的缺憾更須體貼。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這種出乎常情之處,正是它的深厚處、新警處。

杜甫的《月夜》:“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和這兩句異曲同工,而王詩似乎更不着力。

遙遠的思念 ——讀《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有感 4

讀完了這首詩,我掩卷沉思;願天下所有的遊子能和家人早日相聚,共享團圓。此詩因重陽節思念家鄉的親人而作。李白獨自在異鄉闖蕩,每到過節時就會思念自己的家人,知道家人登上高處插上茱萸作重陽節紀念時,少了一人來參加。(登高:陰曆九月九日重陽節, 民間有登高避邪的'習俗。茱萸:一種香氣濃烈的植物,傳說重陽節扎茱萸袋,登高飲菊花酒,可避災。)現在獨自流落他鄉,長做異地之客,每逢佳節良辰,就越發思念眷親。遙想今日重陽,家人又在登高,他們佩帶茱萸,發覺少我一人。我十分思念家人。

重陽節,我們一般到爺爺奶奶家過。但今年我沒有回老家,重陽節雖然不是特別大的節日,但是我此時身在他鄉,現在我也逐漸明白了就是思念遠方的親人的感覺。這讓我想起了王維的“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千古名句。

遙遠的思念 ——讀《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有感 5

很小的時候,記得背過一首唐代詩人王維的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背的時候,不甚了了,前面就好理解,茱萸就不知道是什麼東西了。

今日隨爸爸登白雲山茱萸峯,一邊吃着茱萸果,一邊聽導遊講這首詩的意境,才知道什麼叫觸景生情,有感而發。你知道這首詩是王維十七歲寫的嗎,厲害吧!當時王維在長安考取功名,遠離故鄉,又逢當年重陽節,京城內外家家戶戶,呼朋喚友,成羣結隊登山祈福。作者卻一個人呆在客棧裏,想想故鄉的朋友都去郊遊爬山,興高采烈的神情,此時自己想念朋友,相信故鄉的父母朋友也會想念自己,真是無限傷感!

從未遠離家鄉和父母的`我,似乎很難理解鄉愁,恰好又讀到一首臺灣的小詩,成了最好的解析。“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後來呀,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呵在裏頭;而現在,鄉愁是一彎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遙遠的思念 ——讀《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有感 6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唐代詩人王維在京城長安,看到家家戶戶歡度重陽節,思念家人提筆寫下的佳作。其中“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更是這首詩的絕唱。該句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漂泊他鄉,日夜思念故土和親人的.感受,特別是佳節來臨時,思鄉懷親之情會更加強烈。

這種感覺何止作者有,其實,我也有過同樣的感受。

記得有一次,媽媽有事出差去了,便把我送到外婆家。雖然,外婆特別疼愛我,可時間一長,我還是想念媽媽。就在春節臨近時,我更加想念媽媽了。外婆發覺後,讓我撥通電話和媽媽通說話。每次聽到媽媽那熟悉的聲音,我就特別高興。這正是“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的心情寫照吧!